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秦,汉_第1页
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秦,汉_第2页
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秦,汉_第3页
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秦,汉_第4页
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秦,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秦,汉篇一:专题一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总结提纲必修一 专题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考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考点: 宗法分封制、西周政治制度特点、 “始皇帝”的来历、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国并行制、中朝制度、刺史、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二府三司制、通判、行省制度、一省制、宣政院、内阁、 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 频考点: 宗法制、分封制、三省六部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呈三个发展过程: (一)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再发展到“家天下”的国家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萌芽时期 (二)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完善 (三)秦始皇创立了中央中央集权制度,并从汉到元逐步演进发展完善,明清强化至顶峰 第一讲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商制度和西周封建) 一、夏商政治制度 1、夏(BC2070 - BC1600) “家天下” 中国首个国家政权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 2、商(BC1600 - BC1046) (1)政治特色:神权色彩,借神权加强王权 (2)内外服制度: 内服:王畿、商王直辖地 外服:附属国 商王依仗其强大势力,控制其他部落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各附属国臣属于商部落。但商王无权干涉附属国内政,控制力有限。总体上:夏商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萌芽,并对西周宗法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王位世袭制 “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夏 商 政神权、王权结合 阶级社会产生 治 制 度国家机器产生 内外服制度 二、西周政治制度西周 BC1046 - BC771 1、分封制 封邦建国(“家天下” ) 目的:对被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即巩固周王室统治 内容: 分封内容:土地、人口 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例:晋、卫、鲁、燕) 、 姻亲、 功臣(例:齐) 、 先代贵族(例:夏朝的后人封于杞,黄帝的后人封于蓟) 、 殷商降族(例:宋) 诸侯权力:掌握军事、财政、政治等大权,爵位世袭 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作用: 扩大周疆域 天下共主、巩固对地方统治 形成“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的等级制度 2、宗法制 以嫡长子继承制 为核心 目的:巩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关于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土地、财产、权力的继承制度(大宗优先继承) 大、小宗体系 特点(表现):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维护工具: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 周礼 影响:“国” 、 “家”一体;保障贵族“世卿世禄”特权; 聚宗族、防纷争、强王权 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基本特征 1、早期政权(王权)和神权结合,商朝神权色彩浓厚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族关系深刻影响当时的政治关系 3、最高统治集团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是一种间接的、松散的管理,地方的独立性及自主性都比较强。 第二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特点 过春秋战国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 专程 制萌 芽 确立 完善 发展 顶峰 主 义特专制主义严控地方 中点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央 集 权 皇权至高无上 本 质 核心:君主专制 二、从秦汉到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一)秦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1、秦朝: 中央 地方 (1)皇帝制度(独尊、至上、世袭) (1)郡县制 (2)三公九卿制 2、汉朝: 2、元朝: 12711368 中央地方 (1)中朝:决策(1)汉 初:郡国并行外朝:执行 (2)汉武帝:推恩令、刺史制度 (2)选官:察举制、征辟制 (3)东 汉:刺史渐获行政权 (4)东汉末:郡、县 州、郡、县 中央地方 (1)行政权:中书省(一省制) (1)行省制(中书省之分支) (2)军 事:枢密院(2)行省、路、府、州、县 (3)宗教事务:宣政院(辖:西藏) (3)边远少数民族处设宣慰司 (4)监察权:御史台 (二)隋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完善 中央地方 (1)三省六部制度(1)道:监察区(10 个) 中书省(决策) 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执行)道、郡、县三级 (2)谏议: 门下省(2)唐中期: (3)选官制:科举制节度使 藩镇割据 扩大统治基础,促进官僚体制成熟; 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保障制度之一 (三)宋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发展 1、宋朝: 北宋(960 1127) ; 南宋(11271276) (1 (2(3 (5)民政、财政:承宣布政司 以一省制度、行省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元朝政治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需要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同时,一省制加强了相权。 (四)明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顶峰 1、明朝(1368 1644) (1)中央: 裁中书、废丞相、设内阁 明太祖:废丞相,裁中书,亲掌六部,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内阁制形成(顾问、内侍机构) (2)地方: 三司(3)八股取士 2、清朝(1644 1840 1912) (1)清初: 内阁 日常事务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权力极大) (2)康熙:南书房 (3)雍正:军机处(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皇权达顶峰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化 五、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朝代制度 依据 萌芽 雏形建立发展、完善(汉元)分封制 王宗法制皇帝制度西汉:中朝制西汉初:郡国并位世分封制 袭制 瓦解 三公九卿 宗法制 隋唐:三省六部 唐末:藩镇割据 郡县制 宋朝:二府三司 元:行省制 元朝:一省制 三、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演变 1、秦朝:(1)皇帝制度 (2)三公九卿制度 2、汉朝:(1)中朝制度 3、隋唐:(1)三省六部制度 4、宋朝:(1)二府三司制(2)参知政事 5、元朝:(1)一省制度 6、明朝:(1)废丞相、裁中书 (2)设内阁 7、清朝:(1)军机处 四、古代中国地方机构的演变 1、春秋战国:开始设 郡、县 2、秦朝:郡县制 3、郡 汉初:郡国并行东汉:州、郡、县三级 县 制唐朝:道、郡、县三级演 化 宋朝:路、州、县三级 4、元朝:行省制、 省、路、府、州、县 5、明朝:废行省, 设三司 顶峰明初:废丞相 明朝:内阁制 清朝:军机处 1、商周: 世卿世禄 依血缘 2、春秋战国: 军功爵制 依军功 3、秦朝: 皇帝任命 官僚政治 4、汉朝: 察举制、征辟制 依品行、才能。 权力在地方 5、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依门第、出身。 权力在地方 6、隋朝到清朝: 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 权力归中央 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特点 1、 演进 经济维护封建小农经济基础的需要 政治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思想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实践商鞅变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根本原因在于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中央机构地方机构 秦三公九卿专 秦郡县制 汉中朝制度制主西汉郡国并行 唐三省六部义中推恩令 宋二府三司央刺史制度 集 元一省制度权元行省制度 明废丞相 制度 明设三司 设内阁 清军机处 趋 势 趋 势 皇权不断加强,以丞相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首的中枢机构逐渐减弱 地方权力不断减弱 积极 消极 有效组织大规模生产、建设活动影易导致暴政、腐败 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响 束缚思想 2、消亡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废除阻碍其发展的专制制度 政治上:日益壮大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参政议政,废除专制制度 思想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传入,客观上冲击中国专制制度。并为建立新制度提供借鉴。 3、特点 皇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 皇位终身、世袭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任免,并不能世袭 皇权借助神权, “君权神授” 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结果,也是维护政治专制的工具 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贯穿中央集权制度始终的两大矛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并也更加阻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前进 篇二:专题中国古代各种制度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中央官制的演变: 1、秦朝: (1) 、皇帝制度的确立: 由来:三皇五帝的传说。秦王嬴政将三皇五帝名称合为“皇帝” ,自称始皇帝。 基本特征: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本质:君主专制 (2)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 九卿:丞相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 2、汉朝 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设中朝(内朝) ,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 ,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相权削弱,君权加强。 2、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北宋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增设“参知政事” ,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设枢密院掌军政,长官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4、元朝: 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5、明朝 (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 、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且明确宣布成为定制。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 (2)设内阁: 背景: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却导致丛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过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1 地位: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 影响: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6、清朝: (1)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2)康熙: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 (3)雍正: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 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内容: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特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又因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较高。 影响:军机处的设立,导致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二、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1、秦朝:郡县制 由来: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内容: 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县:设县令、县丞、县尉,分管行政、司法和治安。郡、县长官全部都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乡、里、亭:县以下还有“乡” 、 “里”两级地方行政机构及负责地方治安的“亭” 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2、汉朝: 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削藩,实行郡、县两级制 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 ,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2、隋唐:道、州、县 3、北宋:“路” 、州、县 4、元朝: 5、明朝: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 、府、县 6、清朝:省、道、府、县 三、选官制度的演变:1、世官制:我国在夏,商,周时期,主要实行的是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由国王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分封侯,卿,大夫等,而这些侯,卿,大夫等要么是父死子继,要么是兄终弟及,世袭其职,世受其禄。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6 年之后,他再次下诏策试贤良,并且在这一年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察举制度虽然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 “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4、科举制: 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四、监察制度的演变: 1、秦代:大夫,地方有监御史。 2、汉代: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唐代: 4、宋朝: 2 5、清代:高监察机关。御史在纠举官吏时,可以采取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等手段。 五、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2、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的权限日益减少,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典型例题: 1、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 , “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3 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4、 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 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5、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6、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7、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8、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 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9、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0、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 ,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11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A中书省、伊犁将军 B宣政院、中书省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12、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 史事件,如贞观之治。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 A辛亥革命 B商鞅变法 C靖康之变 D光武中兴 13、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 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12 (XX 年高考全国文综卷 40 题)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 ,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 ,功、能者优先, “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 “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 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1905 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 、 “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 (1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 、 “才”的新认识。 (10 分) (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8,分)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7 分)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10 分) 3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 (XX 年江苏)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2 (XX 年海南高考)秦统一后, “废封建,立郡县” ,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3 (XX 北京)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4 (XX 北京)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 3876 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 B C D 5 (XX 年海南高考 8 题)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 。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 6 (XX年高考全国文综卷 24 题)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 ,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7 (XX 年上海)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8 (XX 年高考山东文综 9 题)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9 (XX 年江苏高考 2 题)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10 (XX 年高考广东文综 13 题)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4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11 (XX 年海南高考 4 题)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 。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 12、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D 君主立宪制 13.(广东文基)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A.清 B.明 C.汉 D.秦 14.(辽宁文综)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六部所掌握的主要是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15.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16.(重庆文综)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 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17.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8.(江苏历史)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19、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20.(XX 江苏单科,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21.(XX 宁夏文综,26)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 ,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22.(XX 上海单科,7)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 A.西汉 B.隋朝 C.宋朝 D.清朝 23.(XX 海南单科,6)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C. 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 36.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24.(XX 天津,1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37.(XX 海南,全国,16)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25.(XX 广东,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