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福利制度_第1页
中国古代福利制度_第2页
中国古代福利制度_第3页
中国古代福利制度_第4页
中国古代福利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福利制度篇一:中国古代休假的制度中国古代休假的制度近日,中国人民大学调查中心就春节法定节假日安排,以社会抽样调查和网上调查等方式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关于春节 3 天法定节假日是否包含除夕引起网友热议。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节假日很重要。那么如果时光倒流几千年,古代那些为朝廷工作的官员,他们的春节是如何放假的呢? 唐朝:春节期间按单双号上朝、休假 古代官员过的新年,其实是指农历年,即正月初一。唐玄宗颁布的红头文件假宁令写道:“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 ”“元正”指的就是新年,意思是说,春节放假 7 天,冬至放假 7 天,一年里有这么两个“黄金周” 。 事实上,到了唐朝后期,黄金周有 3 个,而且小黄金周并不比我们少。 唐会要第 82 卷有一段专写节假调整,说唐德宗贞元年间,把寒食节的假期从 3 天调整到 7 天,加上春节 7 天、冬至 7 天,刚好 3 个黄金周。至于小黄金周,就更多了,中秋节、 腊八节、夏至、唐太宗过生日这些日子统统放假3 天。另外还有 21 个只放一天假的传统节日,唐朝的法定假日之多,远超忙碌的现代人。唐朝春节虽然也只放七天假,但是按“元正前后各三日”放的。也就是说,以大年初一为中心,初一之前放假三天,初一之后放假三天,加上初一,刚好七天假。 也不是所有的唐朝人都按照法定的春节假期休假。有的人可以提前休假,例如私塾先生和学生,一般腊月二十就能放假,正月二十才开课,放假整整一个月。有的人永远没有固定的休假,像农民,必要的时候,大年初一也要到庄稼地里挥汗。孟浩然有一首诗叫田家元日 ,田家就是农民,元日就是初一,这首诗里有两句:“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说的就是大年初一那天,还能见到农民劳动。某些唐朝官员也不一定能享受到像样的春节假期,因为唐朝有两个规矩。第一,大年初一那天文武百官和高级地方官必须早早地上朝给皇帝拜年。这个规矩使得京官和高级地方官不能在初一当天跟家人团聚,而是要跟皇帝团聚,至少是先跟皇帝团聚,退了朝之后才能跟家人团聚。 第二个规矩就是,地方行政长官在春节期间严禁离开衙门回老家。这个规矩断绝了地方官在老家过年的可能性,他们要想跟家人团聚的话,地点只能定在单位。 唐朝有个很著名的田园派诗人韦应物,他写过一首元日寄诸弟 ,五言十二句的古风,大意是说:我自从做了市长之后,每年春节都没回去过。我在这个衙门里感到很冷清,也很无聊,什么时候才能与家人见面呢? 唐朝皇帝也写诗,唐德宗李括写过一首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 ,大意是大年初一那天等百官拜过年,他又阅了兵,一整天没有消停。唐德宗属于那种勤勉类型的皇帝,他在安史之乱以后登基,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决心削夺拥兵自重的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连连用兵,忙得不可开交。他在任的时候,春节期间照样上朝,大臣叫屈, 他说:那按单双号吧,单号上朝,双号休假。于是唐朝高层就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腊月二十八放年假,腊月二十九上班,大年三十继续放假,大年初一接着上班,初二又放假,初三又上班宋朝:地方公务员腊月二十收工,回家过年 宋代的春节叫元旦,专指正月初一。春节包括忙年、过年、闹年(春)三个时段,元宵也是“年”的一部分。 水浒传直接描写春节的场面不多,更钟情于元宵节。宋江在清风镇被刘高拿住,梁山集团攻打大名府,宋江、柴进等人在东京赏灯谋求招安,均发生在元宵夜。 在宋朝,春节放假 7 天(一般是大年初一前后各 3 天),元宵放假 7 天,加一块儿接近半个月。宋太祖其父腊月初七去世,由此形成惯例,前后共放假 3 天。宋仁宗其母腊月初十生日,放假 3 天。旋即,冬至来临,放假 7 天。随即,天庆节,放假 7 天。一个多月的春节长假诞生了。 如果你是地方公务员,还有项特殊福利,每年腊月二十“封印” ,停止公务,回家过年省亲,与老婆娃儿老爸老妈联欢,只要在第二年正月二十那天赶回衙门“开印”办公就行。如果你是首都高级公务员,初一则不得休假,不能请假。先守岁,再打个小盹儿,凌晨就得穿戴整齐,顶风冒雪,披星戴月,往皇宫赶,开“正旦大朝会”:百官给皇帝拜年(朝贺),俗谓“排正仗” 。朝会上,常有辽、高丽、西夏、于阗、回纥等地的外交官前来献礼。会后,皇帝赏赐每人一朵帽花,插在官帽上,你举办家宴时得戴着,喝屠苏酒、饮术汤,也得戴着。 除了陪皇帝开会和耍乐子,还得陪吃。年前冬至,皇家要设宴。初一办朝会,要吃正旦宴,规模宏大,允许臣僚带家属。普通的朝会之后,也安排吃喝,由皇宫“埋单” ,叫“赐食” 。赐食又称“廊餐”或“廊下餐” ,宋代廊下餐最出名。 宋会要记载,廊下 餐宴席安排在左、右勤政门北的东、西两廊下,文官坐东廊,武官坐西廊,规矩少不得。如果你是生活无忧的细民,则没这么辛苦。从正月初一开始,开封府“通知”允许关扑三天。关扑是商品交易时赌博的一种。举凡食物、蔬菜、鸡鸭鱼肉、水果、鲜花、木炭、绸缎、珠宝、化妆品、衣服鞋子、梳子、帽子、玩具各类百货,甚至酒楼的饭卡酒牌,都可以参加关扑。愿赌服输,你可能花费 1 万钱,还买不到一个柑橘。 正月期间,开封沿街搭起彩棚。享有自由时间的细民,在御街(皇宫正南的大街)一带,可以看灯会,欣赏歌舞百戏,遍地喧哗,声震十里。吞铁剑的、玩木偶的、演杂剧的、说书的、吐五色水儿的、炼丹的、弹琴吹箫的、驯猴的,甚至驯鱼的、驯蝴蝶的、驯蚂蚁的那叫一个热闹,摩肩接踵,花团锦簇。 看来,锦时素年要写作锦时俗年。春节,热闹,世俗莫过如此。 明清:冬至、元旦、元宵节,一休就休一个月 到了明清时期,朝廷在逐渐削减甚至取消“旬休”制后,全年只规定了三个主要的节庆,即春节、冬至和皇帝诞辰。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农历七月十五)等,每年休假只有五十多天。清朝前期的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 政府消减假期的措施遭到了大多数官员的反对。帝王将相考虑到自己在臣民面前的声望,也只好接受“民意” ,做了修改。后来在三个假日的基础上增添了寒假,并将春节和寒假的假期均延长至一个月。因此,新增的寒假可以看做是对丧失常规性假日和节庆假日的一个补偿。 不过到了清朝,公务员的“黄金月”又回来了。冬至、元旦、元宵三个节假又以封印休长假的方式贯通,前后也有约一个月的时间。因此,每至封印之日,官员们都会邀请同僚欢聚畅饮, “以酬一岁之劳” 。古代历代王朝只规定了官员的休假制度,对于其他阶层的群体没有什么规定。因为在中国古代还不可能出现关于阳光普照的休假制度,那时乡村中的农民、街市上的商人等阶层群体只能按照惯例放假。如街市上的商人一般在纪念某一行业或职业神祇的特殊假日放假。这些假日常常会举行盛大而热烈的庆祝活动。乡村中农民在春季和秋季都会有一定的假日,还有土地神的节日,就是人们常说的“社日”也会放假。 不过,他们依然没有固定的休假制度,因为他们是不属于国家体制之内的群体,能够自主支配自己的时间。 民国:春节不放假,发现不在岗,就可能下岗 追溯到民国初年,不论是除夕还是大年初一,政府各个机构都要正常上班。除夕时,若是发现有公务员不在岗,这个人可能就要下岗了。 1912 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曾宣布废除旧历改用国历(公历),并决定把公元 1912 年定为中华民国元年,把 1 月 1 日叫做“新年” 。但是,因为民间习惯使用农历,仍然把农历正月初一当做传统“新年” ,所以袁世凯上台以后,便把农历正月初一即传统“新年”改称“春节”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又再次颁布命令,要求自1929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国历,废除农历。为了雷厉风行贯彻这一命令,政府还规定机关、学校、商店不得在春节期间擅自放假,否则就要对相关负责人实行严厉的制裁和处罚。 篇二: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摘要中国传统的福利思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天子的“德政”和民间的“宗法”制度是传福利制度的两大基础。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福利制度时,不能忽视自身传统所提供的独特视角及有效经验。 关键词:中国传统社会;宗法制度;德政;宗法;宗族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西方国家普遍建立相应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也积极推进社会福利政策,并多方位借鉴和引进西方的福利思想与措施。在反观西方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发扬中国古代传统的福利思想与理念。毕竟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又维系了数千年封建体制的国家。正是因为儒家倡导德政理想,中国历代政府都以长治久安为目的,始终关心百姓的的社会福利,其中的施政措施及蕴含的社会福利思想至今仍影响着当代中国,并对我国推行社会主义福利政策大有裨益。一、 德政:福利社会的理想 虽然福利的概念是近代从西方引进的,但中国历代统治者对社会福利的实施由来已久,各派思想家也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福利思想。诚然,维护政权稳定,粉饰太平现象是当政者的现实目的,但借着与传统天命的贯通,德政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更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意义,并始终鞭策着当政者致力于百姓的社会福利。 民国以前,对天的敬畏一直广泛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如, 尚书舜典曾记载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 。这种“天”是带有意 志的人格神,主宰着一切自然的变化与人事的祸福。周人认为人事的一切运作都出于天命,人受命于天,天子禀天命掌管天下,而人也源于天命。周公又进一步对“天”加以概念性的总括。他认为“天命转移” “惟德是辅” ,也就是说天命是以人君的德行为转移的依据。这样“德”成了“天”的注解,所谓“敬天”就转为“明德” , “天”与“德”具有了同一性。因此,天子禀承“天命”即应施行“德政” ,否则,便违背天意而终将被弃。如此,宗教观念上的敬天推衍出伦理观念上的明德,上天的意志从而有了明确的伦理内涵,并最终成了民意的终极支持者和最高代表。 尚书泰誓就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于是,对天命的顺从最终便 落足于“保民”称王。这种民本、德政思想为历代思想家继承,从而为社会福利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春秋时期,管子提出了具有强烈民本色彩的社会福利思想。他认为民委君之本,治国之道在于“顺民心” ,而其首要则在于富民。因为民富则易治,民富则国强,民之贫富关系到社会的治乱与国家之兴衰。在管子学派的重民思想中,还有颇为丰富的社会救济和福利思想。 管子五辅篇指出:“养长者,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此谓振其穷。 ”管子入国篇中,则记载有“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 。这些福利思想及其举措非常具体,如“老老” ,即指国家设立掌老之官,专门负责老年人的养老事宜。其细节为:凡年纪上七 十者,一子不征,每三曰国家赠肉一次;八十以上者,二子不征,每月有馈肉;九十以上者,则全家不征,每天有酒肉供养。再如“恤孤” ,即国家设掌孤之官负责孤儿的福利工作。凡领养一名孤儿的家庭,一子无征,领养二名孤儿的家庭二子无征,若领养三民孤儿,则全家不征。掌孤之官要经常过问孤儿的状况, “必知其饮食饥寒,身之月脊胜而哀怜之” 。1孔子出于“为政以德”的思想,称管子所行之政为德政。在他心中,德政的典范为大同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能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也,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这里的大道即为天道,其在人间的流行便是大同理想:一个人际融合,经济互助的社会,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都受到保障,从幼及老,乃至鳏寡孤独废疾者,都有所养。孟子对德政作了更为具体阐述,他认为君王应该推其本身的“不忍心”之心,施行“不忍人之政” ,即“仁政”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对弱势群体的关顾和救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他认为仁政应以此为先: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3此外,孟子认为,使人民保持一定的私人财产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而,他提出“制民之产” ,并以西周的井田制为范本,构建了一个 “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乡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和睦”4的小农经济的蓝图。此外,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也很丰富,他指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食”5,并希望能够予以切实可行的救济。在这些民本、德政思想的影响下,历代政府都以振灾济困为己任,并建立起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汉代设常平仓平抑物价、备荒振恤,隋代“民间寄纳在官”的义仓则在政府的监督下直接承担着地方的振恤责任。以后,养济院、慈幼局、漏泽源等社会救济与抚恤事业纷纷成立。 可以说,管子、孔子、孟子、墨子等古代思想家很早为我们建构了福利社会的雏形,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国历代的社会福利措施。尤其是大同思想对我国后来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实践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 宗法:福利社会的渠道 现代社会是以行政手段通过各级地方政府向社会推行具体社会福利措施,为了有效地福利资源的分配,又设立专门机构来提供有效服务。于是,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机构因而诞生。在中国古代社会里,福利资源流通的渠道有一套有效而便利的方式,即中国宗法社会特有的宗族制度。宗法制度从西周建立以来,一直绵延至今。作为一种基层组织,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前文已述,远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存在着对天的敬畏,这种天是具有意志的人格神,也是天地万物、宇宙生民的源出者。 泰誓上宣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禀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 母。 ”这里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 ”,强调一种源出于亲情的关系,这种关系尤其是对人而言,因为人为“万物之灵” ,是天地中最为尊贵的。这种以天为人父母的天人观,到殷周时期进一步发展为天帝天子庶民的三级关系。殷人主要以“帝”来称谓上神,出于对 “帝”威望的借重,在廪辛、康厅以后的卜辞里,开始出现对死去的人王称“帝”的记录,从而有了人帝与天帝之分。西周代商之后,正式确立了嫡长子的传承制度。人帝被视为天帝的嫡长子,即天子,秉承天命管理被视为天帝庶子的下民。 周公建制时,把天帝天子庶民三级的人伦关系加以泛化,由此形成了后世所说的宗法制:周天子作为天下的大宗,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百世不变;庶子受封为大夫或诸侯,相对于周王而为小宗,在其封内又为大宗;他的庶子又受封为卿大夫,相对于诸侯为小宗,在其宗族中又为大宗。如此逐层递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系统。 虽然西周血缘性的分封制以后由秦朝地方性的郡县制取代,但宗法意识却深深根植于中华大地,中国民间的基层组织,仍随处可见聚族而居的乡民。他们以男性血缘关系为主,基本上一个自然村落的村民都同姓,并拥有共同的祖先。在民国以前,这些自然村落都实施着宗族内部的自我管理。这些宗族组织是政府与百姓之间的纽带,一方面承接着大部分地方性行政自制功能,一方面,又维系着宗族内部的社会福利与教育事业。 篇三: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第一章 社会福利概论 一、福利与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的目的:是满足社会中所有个人的社会、经济、健康和娱乐的需要。社会福利旨在提升所有年龄群体的社会功能,无论他们是富裕还是贫穷。 (一)福利的概念(welfare ) 人们通常将福利理解为“幸福”或“幸运” ,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说,福利可以定义为能够让人们生活幸福的条件。 联合国社会开发研究所这样来认识福利的,它首先把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营养、居住、保健等,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第二类是基本的文化需求,包括教育、娱乐、休闲及人类生活的保全;第三类是在人的基本的生存需求和文化需求获得满足之后而向往的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它是在前两个需求获得满足的基础上,追求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过程,即是福利。 (二)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 广义的社会福利,如联合国给社会福利下了这样的定义“社会福利是社会服务与机构间的有组织联系,在于协调个人和团体,在契合其家庭和社区学期的原则下,获得生活、健康及人际关系各方面的满足,使其能充分发挥潜能以增进福祉。 ” 从社会制度或政府的政策措施的层面来界定社会福利的概念,认为社会福利就是“专门为弱者提供的服务” ,此为狭义的社会福利。 陈良谨教授将中国社会保障体制下的社会福利制度定义为:“社会福利是作为国家的社会政策,由国家或社会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全体公民普遍提供的旨在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 综上所述,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狭义的角度给社会福利下一个定义:社会福利是国家的一项社会政策,是国家、集体和社会为保障立法和政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及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而提供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作为设置和专业的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有关项目、利益及服务的国家体系。这种体系可以帮助人们满足其社会、经济、教育和健康的需要,这种满足了的需要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福利的另一种含义来源于学术专业的界定。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福利是“指针对个人、群体和社区的社会服务提供的机构、项目、个人和政策的研究” 。 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社会福利是比社会工作更广泛的概念:社会福利包含社会工作。在实践的层面上,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密切相关。 二、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一)传统的观点 在我国社会学界,多数学者认为社会福利从属于社会保障, 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 (二)近年来的新观点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以丛树海、尚晓援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从广义的角度来重新界定社会福利的概念,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福利体系的一部分,这与传统的观点恰恰相左。 三、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容、特征与原则 (一)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 社会津贴 职业福利 社会福利企事业 社区服务 (一)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 1、社会津贴 社会津贴是国家在实行某一项政策或制度时,向法定或政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普遍提供的保证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的社会福利项目。 社会津贴制度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保障性;第二,临时性;第三,普遍性。 2、职业福利 职业福利是行业或单位通过提供集体生活服务设施、建立各种补贴制度,向职工提供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的总称。 职业福利被看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表现,实行这种职业福利制度的原因有四:第一,就其性质来说,职业福利属于按劳分配的范畴;第二,建立职工福利制度,是与我国社区服务不发达的现状密切相关的;第三,一些行业的工作条件之艰苦或危险,对工人的身体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为了解除这部分工人的后顾之忧,须对他们提供职业福利。 职业福利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以现金支付的各种福利补贴;二是职工集体生活福利 ;三是职工集体文化生活设施 。 我国职业福利制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普遍性或均等性 ;第二,差别性;第三,补充性。 3、社会福利企事业 社会福利企事业包括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福利企业。 (来自: 小龙文 档网:中国古代福利制度)社会福利事业是指通过民政部门主办的社会福利设施,来满足特殊社会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特殊需求的社会福利项目。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收养城市居民中 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和精神病人;二是收养离退休孤老、家庭无力看管的残疾儿童、精神病人,以及定居或暂住国内无需人照料的海外侨胞、外籍华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主要有供养功能、医疗功能、康复功能、教育功能、生产功能及对社区的辐射功能,并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开展自费收养、有偿服务项目。3、社会福利企事业 社会福利企业是我国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解决他们劳动就业和生活问题、帮助他们走上自强自立的道路、具有福利性质的特殊企业。 一个社会福利企业除了符合一般企业的规范与要求之外,还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安置残疾人就业达到一定的比例并由此享受各种政策的优惠;生产的项目适合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制定适合残疾人劳动的安全生产措施。 4、社区服务 我国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为:第一,面向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福利服务,主要包括为老年人提供福利服务、为残疾人提供福利服务、为优抚对象提供福利服务、为少年儿童提供社区服务和为贫困者提供福利服务。第二,面向普通居民群众的便民便利的日常生活服务。第三,面向辖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部队的后勤服务。 (二)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它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福利制度,具有下列特征: 奇特的混合模式 巨大的差异性 与就业紧密挂钩的福利制度 福利水平偏低 (三)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实施原则 “漳州会议精神”:“三个转变”与“三个结合” 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实施原则: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 遵循社会福利发展规律的原则。 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相统一的原则。 适度引入市场机制原则。 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福利思想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跨学科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和学派与代表人物研究法相结合。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的类型 (一)儒家型 1、孔子 礼治 、正名分 、贫富不均及其解决办法 、理想社会形态。 2、孟子 仁学 、仁政 、小康社会。(二)道家型 道家型的社会福利思想原本是老子与世隔绝的“小国寡民”图式。 (三)混合型 混合型空想社会论的代表是明代异端思想家何心隐 (四)农民型 古代农民追求的理想社会是“太平”世界 ,农民的空想社会论关注的是土地问题 二、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的特征 (一)平均主义的平等观 贯穿古代空想社会论的一个思想核心是平等的要求,其实质是平均主义。 一些空想社会论思想家的平均观,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给农民以土地,二是要减轻赋税负担。 (二)原始的人道意识 保障生存需要的安全观和原始的人道意识。 古代空想社会论的立足点在于获得起码的人生存需要的条件,着重解决土地、吃饭、穿衣、居住等基本生活问题。 原始的人道主义 (三)封闭性 空想社会论不能不受到来自社会和思想者本人的局限,不能不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时代的局限。 封闭性也是中国古代空想社会论的一个特点。 三、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制度 (一)原始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福利思想 人类社会福利思想和社会保障措施在原始社会已经出现,即人类社会组织进入氏族公社。 孔子关于大同之世的描述,反映了原始社会较晚时期的社会福利状况 。 (二)先秦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其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