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T 10296-1988 是一项中国国家标准,全称为《绝热层稳态热传递特性的测定 圆管法》。该标准规定了使用圆管法来测定绝热材料在稳态条件下热传递特性的方法、设备要求、试验步骤以及数据处理方法,以评估绝热材料的热导率和热阻性能。

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绝热材料,特别是那些应用于管道保温的材料,用以测量其在常温和高温条件下的热导率和热阻。这些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岩棉、玻璃棉、聚氨酯泡沫、酚醛树脂泡沫等。

测试原理

测试基于稳态传热原理,即在绝热层包裹的圆管内通入热流,当系统达到热平衡状态时,通过测量管内外的温度差及热流量,结合圆管的几何尺寸,可以计算出绝热材料的热导率。

设备要求

  • 试验装置:应包括加热源、温度控制器、流量计、绝热箱体、测温元件等,确保能精确控制和测量热流及温度。
  • 圆管:作为试样承载结构,需规定直径、长度及材质,确保热流均匀分布。
  • 绝热层:待测绝热材料,应按照实际使用方式安装于圆管外表面。

试验步骤

  1. 安装试样:将绝热材料按规定方式包裹在圆管外壁,确保无空隙。
  2. 预热与平衡:启动加热系统,直至整个系统达到热稳定状态,此时管内外温差及热流量保持恒定。
  3. 数据记录:测量并记录热流值、内外表面的平均温度差。
  4. 重复试验:为提高数据准确性,可能需要进行多次试验并取平均值。

数据处理

利用傅里叶热传导定律,结合实验中获得的热流量、温差和圆管的几何尺寸,计算绝热材料的热导率(λ)和热阻(R)。公式可表示为: [ \lambda = \frac{Q}{2\pi L(T_1 - T_2)} ] 其中,(Q)为热流量,(L)为圆管有效长度,(T_1)和(T_2)分别为管内外表面的平均温度。

结果应用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被代替
  •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现行标准GB/T 10296-2008
  • 1988-12-30 颁布
  • 1989-10-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 10296-88 绝热层稳态热传递特性的测定 圆管法_第1页
GB 10296-88 绝热层稳态热传递特性的测定 圆管法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 10296-88 绝热层稳态热传递特性的测定 圆管法-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七、建筑用保温隔热材料645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提出。本标准由河南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声韶,陈爱珠。10.绝热层稳态热传递特性的测定圆管法0296497绝缘稳态热传递特性的测定管绝热层装置。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圆管法测定绝热层稳态热传递特性的适用范围、术语及测定装置、试样、步骤和结果计算。本标准适用于通常高于周围环境温度的圆管绝热层(包括纵、横接缝、防潮层及覆皮等)稳态热传递特性的测定。2引用标准132绝热材料名词术语0294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3术语、)计量段长度(轴线方向)L(m)m2)m) m) 线传热率(在稳态条件下,线热流密度除以管子表面和环境气体的温度差。 1)式中T环境气体温度(K)646第一部分主要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标准在稳态条件下,管子表面和绝热层外表面之间的温度差除以线热流密度。)mK)()丁。一)热层外表面的热流密度除以外表面和环境气体之间的温差。圆管状绝热层的表面传热系数为: (表观导热系数,W/(mK)(4)于圆管状绝热层,本标准定义其表观导热系数(以下简称“导热系数”肠_式中A,圆管绝热层导热系数;热阻系数r(mK/W)d2/nL(T一5)一1)K/W)在稳态条件下,管表面和绝热层外表面之间的温度差除以热流密度。R=)式中A指定表面(通常是测试管表面,有时是绝热层外表面或选定的其他表面)的面积。(澎K)c=1找(8)4方法提要本标准规定采用圆管防护端头型测定装置(如图1)。在计量段两端头处,依靠用隔缝分开个别加热的防护段使其轴向热流减到最小。其他类型的测定装置如经证明其测定结果与本标准规定装置测得的结果的偏差在标准允许的范围之内,可以使用;偏差超过本标准允许范围时,以本标准规定为准。但附有高轴向热导元件(如金属外壳)的试件,必须用本标准规定的防护端头型装置测定。测定装置由被分段加热的测定管和控制、测量测定管各段温度、试件外表面温度、环境气体温度及耗于计量段加热功率的仪器等组成。七、建筑用保温隔热材料647一加热管左防护段;5一跨过加热管隔缝的控制热偶:6一跨过测定管隔缝的控制热偶;8定温度的下限受试件外表温度和为达到特定的测量精度所需温差的约束。通常测定装置是在15细控制的静止空气中运行,但可伸延到其他环境温度、流速和其他气体中。试件外表温度可以靠加热或冷却的外壳、或者使用一层附加绝热层来达到某一温度水平。按测定要求,试样制备和铺设情况不同,可得到两种显著不同的结果:原试样为试件,按保温施工方式铺设在测试管上,其结果代表试样实际使用性能。试样选择和修饰成每一块能彼此紧密配合,没有张口的接头和切缝的试件并与测试管吻合无间。其结果(如表征材料的特性。外径为现行公称管径之一。在管子外形尺寸上不作限制,但计量段应有足够长度、以确信经端头的轴向热损失与测得的总热流相比是足够的小,以达到所期望的精度。常对于一种制品或材料,应至少在接近有关范围内的两种管径上进行测定,测得的导热系数如相差很远,一个办法是在不同管子尺寸,但在相同绝热层厚及相同温度下测得的同一热传递特性不同值之间内擂。为便于各实验室之间比较,推荐三种测定管外径:34隔缝宽度不超过4间用绝热材料填满。每个隔缝内部应有隔板阻挡计量段与防护段的热交换。测定管和加热管表面每个隔缝两侧不超过25二处应安装温差热电偶或热电堆。在任何跨越隔缝的高导热支撑部件上也应在对应部位安装示差热电偶。计量段较长时,每150们应被纵向设置在计量段等长度段的中心,并应以螺旋线形沿管周等间距角整圈数布置,电偶应单独标定或取自经过标定的同一等级热偶线材。测金属表面温度时,几支热偶并联测定平均温度时,各热偶结点间应电绝缘,各支热偶电阻应相等。如:假定试件径向温差为20K、而温差测量误差允许范围不超过百分之一,度是个别测定时,假如误差是随机的,然,温差较大时,温度和温差测定允许的绝对误差可以大得多。以是直流也可以是交流。防护段加热器的电源如不用温控仪也应加整定。必须注意使测得的功率仅是耗于计量段加热用的。测定管和环境空气之间的温差不超过200时,环境空气温度变化应维持在士1以内;温差在200以上时维持在士2以内,并能保持在第4章规定范围内的任何温度上。装置周围不得有影响试件表面自然对流换热的任何物件,度与环境空气温度有显著差异的物体或表面。可具有备用设备以便用空气以外的气体并能模拟风速的影响。环境气体温度传感器应设计和安置得不会直接受测定管或其他热源的影响。可以用实验确定合适的位置,需要时应加辐射屏蔽。不允许直接置于装置上部。可用于改变试件外表面温度。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套或外加绝热层面对试件的内表面,刚性、可曲折的(毡类)或是有适当包含的松散材料,不论是否是均质的或是否各向同性的,可包括切缝、接头、其他覆皮、金属元件或外套。试件应在其全长内七、建筑用保温隔热材料649尺寸和形状均匀(试件本身固有的不均匀性如接缝的错位或其他特意布置的不规则处除外)。一般试件外形是圆的,与孔径同心。常步骤是在102温度下干燥到恒重,特定的试件例外。粘剂、捆扎带等的使用应考虑到测定要求。量其外形尺寸的平均值,用一把软钢皮尺测得周长,计算求得直径每一等份的中点测量。每个防护段中心也应进行附加的测量。以上测定应避开接缝、箍带等不规则处。每一测定值与计量段的平均值之差超过士5%时,试件就应废弃。热偶,应按下述规定附在绝热层表面上。面热偶应轴向置于每一段的中心。大型装置要求较大数目的热偶。热偶测点形成具有整圈数的螺旋线形,相邻位置之间角距为450尽可能离开接头或其他不规则物一个等于试件厚度的距离。如需要,可用外加热偶记录该处表面温度及位置。结点起有一定长度(对非金属表面不少于属表面不少于偶线与试件表面紧密热接触,但不改变邻近表面的辐射发射率。对于表面温度不均匀的试件,应使用与热偶结点系牢的小金属箔片(约20mm x 20这类金属箔片的表面发射率近似于试件表面的发射率。安装热偶测量轴向温度计算轴向传热。这些热偶在元件顶部和底部都应安装,地点应在两侧距隔缝中心约45件外周长和其他描述外形或另外要求所需的尺寸。在本方法里常用的尺寸应是在10环境温度下测得的。若需要在测定温度下的实际尺寸,应在测定温度下直接测量。51,少应在该温度范围上、下限和中值附近做三次测定。如只需某一个温度时的数据,测定可在该温度下进行;或在略高于和略低于所需温度下进行的测定结果用内插法求得所需值。测定管表面隔缝的温差趋近于零,或不使计量段测得热流增加误差超过士1%。为减少隔缝温差引起的测定结果的误差,可用内插法消除或控制隔缝温差不超过试件温差(T。一至连续三次测得的试件径向温差与其平均值偏差小于1%,并且不显出单方面趋势,可以认为装置达到稳态。录连续三个周期的数据:管表面温度)To;绝热层外表面)的平均温度T2;气体速度;计量段和防护段之间的隔缝边界处测量轴向温度梯度(算总轴向导热。如总轴向热流超过计量段热功率输人的1%,此测定结果应予以剔除。式(1)一式(8)的公式计算并记录所需的热传递特性(9测定的精密度、确度与装置和它的运行以及试件特性和所选的测定条件有关。因而无法对所有测定进行简单的定量描述。对于每一组测定条件,由参与热传递特性计算的各项误差,用误差理论估算最后结果的不确定度。:几个实验室间进行的初步比较测定情况表明,用等同试样在平均温度为60围内,各个实验室对材料特性的测定值与平均值相比,偏差不超过士4%0七、样法和测定方法,所用的测定装置和测定结果。需要时可作出试件热特性对平均温度的曲线图。所有数字值都应表明单位。根据需要,报告中可适当说明下列内容:料形式,制造日期或来样日期和来源,公称尺寸、形状和密度。测定前和测定后试件的任何异常都应予以说明。果尺寸不是在环境温度下测得的,应注明测定时的温度和得到尺寸的方法。括所用捆带或箍的形式、数目和位置、试件接头和切缝或合缝位置、外套或覆皮的形式(如果用了),所用的任何封粘物的形式、来源及封粘方法,以及试件与管子是否紧密吻合无间等。预处理或千燥所致的密度或尺寸的改变。于不规则试件,还要说明不规则处测温热偶位置和读数(均温度丁。和强制流动时的风速大小和方向、控制外表温度的方法,例如用外加绝热层或温度控制壳或毡。、“、J.。*一,.,_,、L.,_一1几+孔、._、行一_90仕万-。区些胜足仕弟匕、乙,章里规定的平均值。线热阻R L;。绝热层的表面传热系数小确足度估算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估算。考资料和测定结果的说明,与同样材料用本标准规定的装置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附加说明:本标准由河南建筑材料科学研究设计院归口。本标准由南京工学院和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关密、戴锅生、郭晓明。11.非金属固体材料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热线法0297的基本原理是在均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