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pdf篇一: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大学 XXXX 学年冬季学期考试 期末论文 课程名称:中国地方行政制度 课程编号: 02086141 论文题目: 监察区、军事区与地方行政的关系 姓名:高梦琳 论文评语: 成 绩: 评阅日期: 学 号: 11124240 任课教师: 监察区、军事区与地方行政的关系 唐代道制 摘要:道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出现并使用。唐代道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道在军事区域、监察区域、行政区域中都曾被使用。唐代道制最初是军事上的道、监察区划的道和行政区划的道,经过多次改革后监察制逐渐向行政制演变,军事制逐渐与行政制合一,到中后期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唐代的地方行政层级结构也因此由二级制转变为三级制。 关键词:唐代道制 监察区 军事区 地方行政 道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出现并使用。秦汉时道已作为行政概念使用,秦代设道以管理少数民族,道即管理少数民族的县,汉承秦制,继续使用道的建制, 据文献通考记载:“汉乘秦制?有蛮夷曰道。 ”至东汉时期,道的行政概念仍在沿用,与县同级,长官的设置,名称、官秩、职权、佐属官吏的设置与县的设置基本一致。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混乱时期,国家分裂,政权并立,动乱频繁,社会混乱,经济实力削弱,各少数民族纷纷摆脱汉代的统治。因此,道的名称少见于史书。到了北魏时期,道应用于军事进攻时的地理区划和巡查事务。隋唐沿用了北魏的制度,并且道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唐代,道在军事区域、监察区域、行政区域中都曾被使用。唐代道制最初是军事上的道、监察区划的道和行政区划的道,而后监察制逐渐向行政制演变,军事制逐渐与行政制合一,经过改革发展, 到中后期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唐代的地方行政层级结构也因此由二级制转变为三级制。 道在初唐即经历了改革变化。行台省制是军事意义上的道,是根据战争期间为了征服地区的军政管理需求而设置的,是一种战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制。行台省制沿袭自隋代,在唐代得到了利用和发展。唐高祖、唐太宗时代,军事活动不断,为了便于对占领地区的军事化管理而设置的行台,全称行台尚书省,名义上是中央尚书省的派出机关。唐初,设有陕东道行台、益州道行台、东南道行台、山东道行台、襄州道行台、河北道行台等六个行台,主要设在陕西东部、山东、四川、长江中下游等战略要地。唐代统治者从唐王朝建立伊始,就一直在调整地方行政体制,以达到加强其统治的目的。于是,在战时情况下,作为中央对地方的一 种特殊管理方式的行台省制,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发展。但在战争基本结束后, 统治秩序建立, 唐廷很快就采取措施, 停止使用行台省制度的。武德、贞观之际, 太宗执政初年, 唐廷一面实施合并州县、调整都督府等整顿地方管理的措施, 一面对行台省建制进行了整顿改造,原有的六个行台省或停废, 或改为都畿府、大都督府, 先后退出了政治舞台。除此之外,贞观元年(627),唐太宗为了改变“民少吏多” 、 “思革其弊” ,于是,“二月,命大加讲省,因山川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二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 ”贞观十道一经设置,便得以固定,沿用了百余年。贞观十道是依据自然条件划分,简省了武德年间过滥的州县,调整了地方行政区划,具有重大的意义。贞观年间的贞观十道在整顿地方行政秩序的基础上同时具有监察的职能,便以中央对地方宫员的政绩进行监察,对灾民进行抚慰等一系类工作的开展。然而此时,由于贞观十道是因山川形便所设置的唐王朝并非按十道分遣巡察使或按察使,如贞观八年,派“萧璃等凡十三人分巡天下”,贞观十七年, “遣十七道巡察使” 。武后光宅元年(684),改御史台为左肃政台,另置右肃政台“左台专管在京机关及军旅纠察,右台专管京瓷内外及州县文武百官的纠察。御史台设有监察御史一职,监察御史之职,即“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分察尚书省六部,巡察地方州县。武后时,每岁春秋两季发使,春曰“风俗”,秋曰“廉察” ,以四十八条巡察州县,之后监察御史担任十道巡按,置判官二人佐之,若政务繁杂则别选支使巡查支郡,这些举措为唐前期十道变为监察区划奠定了基础。垂拱元年(685)陈子昂谏九道大使巡察天下。至此十道巡察便渐渐成为定制。在行台省制停废后, 唐廷一度选择了都督府制, 意图以都督府为中间层级机构来实现中央对州郡的管理。都督全称都督某州诸军事, 由唐初总管府改名而来,总管府的设置与行台省制的设置大体相同,一般设在边疆或重要地区。最初的都督府由是总管府改名而来的,属行台省制的下属机构,至贞观以后,行台省制被废,于是都督府制逐渐取代了行台省制。唐初规定,管理十州以上唯大都督府,不满十州者称都督府。贞观十三年(639)设置都督府 43 个,“分统天下诸道,唯近畿九州不属都督府。 ”通常情况下, 都督对管内属州, 只能以使持节都督诸州军事的名义协调其军务, 至于户口、田土、赋税、刑狱等具体行政事务,还是诸属 州之事, 由刺史直接对中央省司负责, 都督实际插不进手。都督府制在唐代一直有所发展,在睿宗景云二年(711)六月二十八曰制,天下分置二十四都督府,令其监察所辖州县官吏的善恶。 唐会要卷六十八记载,“景云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勃天下分置都督府二十四,令都督纠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人善恶。 ”规定了各府管州数:“汁州管宋、蔡、曹、滑、许、陈、颖等七州。 ”,并且规定了都督府的等次和长官的品阶“其扬、益、并、荆为大都督府,长史正三品。其雍、洛州长史,亦加至从三品。汁、充、魏、冀、蒲、绵、秦、洪、润、越,为中都督府,正三品。齐、郁、径、襄、安、潭、遂、通、梁、夔,为下都督府,从三品。 ”此外,确定了长官僚佐的品级“改录事参军为司举从事,令纠察管内官人。每府置两员,并同京官,资望比侍御史。 ”这条命令,把都督府由军事意义扩大到了监察意义。权力很大。 资治通鉴云其:“各纠察所部刺史以下善恶,惟洛及近瓷州不隶都督府。 ”都督府成为了州县以上的监察机构,与军事意义上的作用有不同。然而由于统治者唯恐都督权力过大,影响中央集权,因此实行逾月即罢。 唐会要卷七十八也记载:“其年七月,诏置都督。议者以为权重难制。所授多非精选, 请罢之。诏令九品以上议其事。 ” 结果,反对声四起,即李景伯!卢仆等人认为“东汉之时,复置州牧,王纲不振寝以陵夷” , “今天下诸州,分隶都督,操纠举之柄,典刑赏之科” ,“权柄既重,疵嚣或生,岂所以强干弱枝,经邦轨物者也。其所置都督,事恐不便。 ”此后虽然都督一职仍在使用,位居刺史之上,在首都及陪都三牧之下,发展到后来,其军事作用己经减弱,转变成与刺史一职同一性质的地方官了。到了玄宗开元年间,改变了都督的分等标准,以 2 万户以上为中都督府,不满 2 万户为下都督府,唐会要卷七十八都督府这样的划分标准与州的划分标准并无二致。都督府到唐后期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要么只是挂一个空名,而无实权。玄宗年间, 唐代道制功能的变化进一步发生变化。 废除二十四都督府, 发展分道巡察。唐朝发展到玄宗开元年间,经济、社会都发展到了顶峰,人口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行政效率难以提高,加之行政体制本身存在着一些问题,开元二十一年(733),重新将全国划分为十五道,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玄宗玄宗开元二十一年,记载:“是岁,分天下为京瓷、都瓷、关内、河南、河东、河北、陇右、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剑南、淮南、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岭南,凡 十五道,各道置采访使,以六条检察非法;两歌以中压领之,余皆择贤刺史之。 ”唐廷将全国划分为十五道,中央政府分管十五道巡察,调整了巡察范围,由每道巡察三十个州左右(有的甚至巡察四十、五十个州左右),改为每道巡察二十个州左右,巡察管理的幅度得到了调整,提高了巡察管理的效率。同时,监察制进一步向行政制转化。 唐会要卷七十八也记载:“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命诸道采访使考课官人善绩,三年一奏,永为常式。 ”另有史料记载:“二十五年,命诸道采访处置使考课官人善绩,三年一奏,永为常式.”可见中央派遣的使官固定化并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可“先行后闻” 。另外,固定使官的同时还固定了使官的名称采访处置使,并进一步固定了使府治所。 旧唐书记载:“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检查非法,如汉刺史之职:京瓷采访使、(理京师城内)都瓷、(理东都城内)关内、(以京官遥领)河南、(理沛州)河东、(理蒲州)河北、(理魏州)陇右、(理都州)山南东道、(理襄州)山南西道、(理梁州)剑南、(理益州)淮南、(理扬州)江南东道、(理苏州)江南西道、(理洪州)黔中、(理黔州)岭南、(理广州)。 ”文献通考记载:“分天下州县制为诸道,每道置使理龄所部。 ”使府治所的固定,如同中央在地方设置了一个常驻监察机构。这样做法对道由监察区与行政区划的演变起到了推动作用。不仅如此,由于西北、北方地区各民族活动频繁, 边地州、府防务事重, 朝廷组织军事行动也多跨地域, 需从内地和边地各州县抽调人力、物力。为了协调边地各州、府防务, 统一军事管理, 唐廷陆续在边疆实行军事意义上的道节度使制。 唐会要卷七十八节度使记载:“贞观三年八月,李靖除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贞观三年己俊,行军即称总管,本道即称都督。永徽已俊,除都督带使持节,即是节度使;不带者,不是节度使。景云二年四月,贺拔延嗣除惊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此始有节度之号。 ”确定了常设军区制度,把临时设置的总管或者都督变成常设的节度使,于此年设置了第一个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到开元元年(713) ,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 唐廷先后在北边、西北边设立幽州(范阳) 、朔方和陇右等节度使。开元五年置剑南节度使、六年置安西四镇节度使、七年置平卢节度使、十一年置太原节度使(后改称河东节度使) , 至开元二十一年, 共设立八个节度使建制。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为了应付战事,唐政府新设山南东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黔中等节度使。同时,为了防止南方地区节度使割据,又将 篇二:近百年来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综述近百年来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综述 刘晓满 秦汉确定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而以郡县制为主要表现形态的地方行政体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君主统御地方、强化全国统治的有力手段,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地方行政制度是秦汉史研究中的重要领域,涉及地方行政机构的组织、运作,吏员设置、升迁、秩次等诸多问题,一直倍受学者关注,近百年来前人有关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综合研究 研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著大都会对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作专门探讨。罗志渊中国地方行政制度 (独立出版社,l943 年)探讨了秦代郡县的形成、两汉行政体系与内部组织之构成以及地方政治与吏治的关系。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 (史语所专刊之四十五 A,1961 年第 l 版;上海古籍出版社,XX 年)构建了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的基本框架,分十三章考论地方行政制度,述其设官与职掌:一是统治政策与行政区划,二是郡府组织,三是郡尉,四是郡国特种官署,五是县廷组织,六是乡官,七是郡县学官,八是上计,九是监察,十是任迁途径,十一是籍贯限制,十二是任用杂录,十三是秩绶表。中国历代政书记载政治制度,皆偏详中央而忽略地方,该书堪称第一部系统详细研究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力作。程幸超中国地方行政史 (四川人民出版社,l992 年)主要考察了郡县制由萌芽到确立,再到与分封制并行,后又发展为州郡县三级的演变过程。李创新、华金辉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比较研究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l995 年第 2 期) ,奇秀中华古典地方行政机构体制的设置及演进规律 (学术研究l996 年第 3 期)两文对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亦有探讨。李晓杰九州郡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沈阳出版社,l997 年)从行政区划与地方官制这两个方面多角度地分析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规律,在行政区划的设置、幅员盈缩、层级变迁、郡县制发展及地方长官设置等问题上对秦汉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论述。周振鹤的中华文化通志地方行政制度志 (上海人民出版社,l998 年)和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XX 年)都是从历史地理角度概论地方行政制度的专著,在对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作整体叙述的同时,也对秦汉时期郡县制、行政区划和地方行政组织变迁的过程、特征及其在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中的地位做了考察。范学辉秦汉地方行政运行机制初探(文史哲1999 年第 5 期)主要论述了皇帝的诏令和诸公卿府的行政指令向地方政府传布和地方政府定期或随时向中央汇报的两种行政运行形式,为了保证行政运行的迅速和准确,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一是建立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二是形成了严密的驿传制度,三是制定了严厉的法令、法规,保障地方行政权力的正常有序运作。赵炎才中国传统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特征分析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XX 年第 2 期)认为,中国传统地方行政制度有四个特征:郡县制、封国制与特辖制并世而立,政级配置与控制措施同生共存,制度性与变通性良性互动,具体性 与目标性有机统一。它们互相联系,彼此互动,体现了地方行政制度伴随着传统社会变迁而日趋完善。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与官僚制度、行政制度、法律制度的著作中,对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也多有涉及。1926 年成书的黄绶两汉行政史手册 (部分发表于 1933、1934 年心力杂志第 9 期和第 19 期;中州古籍出版社,l991 年第 l 版)从地方行政职官、禄秩、印绶、奖惩及各种具体行政如内务行政、教育行政、军事行政、司法行政等 7 个方面对两汉地方行政作了专门研究。陶希圣、沈巨尘秦汉政治制度 (商务印书馆,l936 年)第四章专写地方政府,概述了秦汉郡县乡里等地方制度。陶希圣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南方印书馆,l943 年)第二册(曾资生著)第四篇专论地方政府,分王国、侯国、郡、县乡和州五章分述其官员设置和行政管理。日镰田重雄秦汉政治制度的研究 (E1 本学术振兴会,1962 年)第一篇对秦三十六郡和秦郡官制进行考证;第二篇主要论述汉代的郡国制度,对两汉的王国和郡的官制以及秦汉的乡官进行了考察。 英鲁惟一汉代行政记录 (剑桥大学出版社,l967 年;于振波、车金花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XX 年) ,论述了居延简牍及其价值、书面通信及其传递、汉朝势力的扩张、汉代兵役的组织、汉朝士卒的生活等,特别是第三章“汉朝势力的扩张” ,用行政学的观点阐述河西四郡的始置与政府的影响。安作璋与熊铁基的秦汉官制史稿 (齐鲁书社,1984 年)第二篇专门探讨秦汉时期的地方官治,对州、郡、县、王国、侯国的官吏设置做了详细梳理。张晋藩与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l987 年)对汉代郡、县、乡、亭、里的地方行政架构分别进行了归纳研究。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年)第三章在研究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时也论及秦汉。张晋藩总主编的中国法制通史 (战国秦汉卷,法律出版社,1999 年)对秦朝地方行政机构与职官设置和两汉的地方行政组织法进行了归纳。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XX 年)对周秦汉制的演变、两汉之际建制、皇权与官僚制的关系、官僚类型的演变、官僚制度运作的形式等都作了深入探讨。张金光的秦制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XX 年)专门探讨了秦代的乡官制度与乡治。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XX 年)对汉代郡县制度作出动态的考察,又用行政学的观点分析地方行政重心的嬗替,特别是第五章“对汉代郡县制的地域性考察” ,着眼于宗族势力强大之旧邑与以移民为主、军事色彩浓厚之新地两种不同背景下,郡县制实现国家对于庶民之人身控制过程中的差异。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XX 年)系统地阐述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及其官吏制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第六章地方行政制度第一节专门探讨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万昌华和赵兴彬秦汉以来基层行政研究 (齐鲁书社,XX 年)考察了秦汉至晚清中国基层社会行政的性状与变迁和它们对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其中第一章专论秦汉基层社会。 二、秦汉地方行政区划研究 对秦汉行政区划的研究,主要是对秦汉地方行政建制、层级设置、幅员与边疆变迁等问题的探讨。对秦汉政区的研究。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长沙商务印书馆,l938 年)是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疆域沿革著述,九至十二章对秦至东汉的郡国区划和疆域变迁进行了研究。谭其骧秦郡新考 (浙江学报第 2 卷第 l 期,l948 年 3 月)主秦 46 郡说,其学说得到较大范围认同。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 (人民出版社,l987年)分两篇,上篇叙述了高帝十王国的地区沿革,下篇概述了高帝十五郡及武帝新开郡的沿革,复原了西汉各个时期郡国一级政区面貌,描述了二百年间郡国置废离合全过程,并略及县邑一级政区的沿革若干问题。徐学林中国历代行政区划 (安徽教育出版社,l991 年) 、张明庚与张明聚中国历代行政区划 (华侨出版社,l996 年)对秦汉的行政区划都有论述。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 (山东教育出版社,l999 年)系统而完整地复原了东汉政区。周振鹤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典型实例读尹湾六号汉墓出土木牍 (学术月刊l997 年第 5 期) 、 (二年律令秩律)的历史地理意义 (学术月刊XX 年第 l 期)两文,根据简帛资料研究了西汉县的具体等第、汉初郡所管县的多少以及汉县与秦县的关系。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XX 年)运用战国秦汉考古出土的各种文物资料,结合历史文献史料,秦政区地理的关键问题郡县设置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辛德勇的秦汉政区与边疆研究 (中华书局,XX 年)详细论述了秦郡分合变迁过程,并对两汉州制的演变提出了不同于历史地理学界的观点。 秦汉地方行政建制和层级设置的研究。郡县建制的研究,瞿兑之、苏晋仁合著的两汉县政考 (中国联合出版公司,1944 年)从组织、职权、铨选及课绩、仪制与待遇、令长与属吏、县与州郡的关系等方面对县政展开研究。劳斡汉代郡制及其对于简牍的参证 (傅故校长斯年先生纪念论文集 ,台湾大学,l952 年)将文献与简牍资料结合,从郡守的设置、职守开篇,次及丞、掾和都尉,对两汉郡制作了系统的叙述。劳斡汉朝的县制 (庆祝朱家骅先生六十岁论文集 ,中研院,l954 年 6 月)对县官吏在史籍中的具体表述、县令长的职责、县丞尉及掾属等问题,结合汉简作了研究。袁刚秦汉地方政府郡、县、乡三级管理体制 (地方政府管理1996 年第 3 期)认为,秦汉帝国的地方政府郡、县、乡三级管理体制从行政意义上讲还是相当有成效的,其中许多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去总结吸取。罗先文近 20 年来秦汉分封制与郡县制讨论综述(湘潭师范学院学报XX 年第 5 期)对汉代郡国并行和秦汉郡县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许富宏、杨青秦及汉初政权对地方政治制度的探索及其意义(唐都学刊XX 年第 3 期) ,王泽伟、范楚平秦汉郡县制对我国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启示 (理论探索XX 年第4 期)都肯定了秦汉确立郡县制对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积极作用。 边郡建制的研究。贺昌群烽燧考 (文史哲季刊第 2 期,l940 年)据历代史籍对烽燧的记载以及汉简资料对烽燧的称谓,亭燧、邮传、亭候、亭障、营坞与烽燧之间的关 系,以及烽燧的建筑做了深入考证。张维华的汉置边塞考略 (齐鲁学报l940 年第 l 期)不仅对“障” 、“塞” 、 “烽燧” 、 “亭” 、 “障” 、 “斥候”等与边防有关的建制做了论述,还列举了汉代历次重大的边防建设情况。陈梦家汉简所见居延边塞与防御组织 (考古学报l964年第 l 期)对居延边塞各级防御组织的机构和官吏设置,以及不同等级机构和官吏之间的隶属关系作了详细梳理。日永田英正简牍所见汉代边郡的统治组织 (居延汉简研究第四章,张学锋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XX 年)对边郡太守、都尉府机构设置进行了介绍。封国候邑和乡亭里建制方面的研究。王毓铨汉代的亭与乡、里不同性质不同行政系统说 (历史研究l954年第 2 期)和汉代“亭”的性质和它的封建统治上的意义 (光明日报l955 年 3 月 31 日)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一、亭与乡里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系统,亭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徼循防盗,而不主民事,所以亭上不属于乡官,下不辖里,而只与“邮”发生关系;二、 “十里一乡”的“里” ,是乡里,里伍行政组织的“里” , “十里一亭”的“里” ,是步里之“里” ,代表一定的长度和距离。王毓铨先生的观点在高敏秦汉时期的亭 (云梦秦简研究 ,中华书局,1981 年)以及朱绍侯汉代乡、亭制度浅论 (河南师大学报l982 年第 l 期)等文章中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和支持。张春树的汉代边地上乡和里的结构 (汉代边疆史论集(台北食货出版社,l977 年)研究了汉代在河西边塞地区组织与行政制度中最基层单位之一的乡和里的构成、运作及地理分布,详论了居延地区乡里的实际结构(如座落、围墙、里门方位等) 、乡与里的对比(约为十里一乡) ,并由里名的来源和取义看移民长途迁徙的痕迹与心理状态。周振鹤从汉代“部”的概念释乡亭里制度 (历史研究l995 年第 5 期)则认为“亭”是亭部,即与行政区的里重合一致的监察区,这是一种关于乡、亭、里三者关系较为新颖的观点。张金光秦乡官制度及乡、亭、里关系(历史研究l997 年第 6 期)认为秦代的乡官包括乡、亭、里、伍等基层政权组织,并论述了这四类基层组织的吏员设置、执掌和乡、亭、里的关系,以及乡官与乡治的关系。马新两汉乡村管理体系述论 (山东大学学报l997 年第 l 期)认为汉代乡村管理有三个系统,一是乡级组织,为乡村管理的基本渠道,二是亭,为乡村治安管理单位;三是里,为乡村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仝晰纲秦汉时期的乡里管理体制 (东岳论丛l999 年第 4 期)认为,秦汉的乡里管理体制别具特色,包括乡里“自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治安管理体制三个层面。这方面的研究还有:钱穆汉初侯邑分布 (齐鲁学报第 1 卷,l941 年) 、杨宽秦汉的分封制 (中华文史论丛l980年第 l 期) 、杨伟立论汉初的分封 (社会科学研究l985 年第 2 期) 、李孔怀汉初“郡国并行”体制刍议(复旦学报l985 年第 2 期) 、徐喜辰论国野、乡里与郡县的出现 (社会科学战线l987 年第 3 期) 、杨剑虹从简牍看秦汉时期的乡与里组织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 3 辑,西北大学出版社) 、黄义军关于汉代“亭”的几个问题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XX 年第 2 辑)等。 三、秦汉地方行政组织研究 秦汉地方行政组织的研究主要涉及地方政府郡、县、乡、里的吏员配备和职权范围。郡一级的研究。陈长琦汉代郡政府行政职能考察 (暨南学报l993 年第 4 期)论述了汉代郡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袁刚汉代郡政府机构设置与行政职能 (中国机构l996 年第 5 期)论述了汉郡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雷戈两汉郡守的教化职能秦汉意识形态建制研究之一 (史学月刊XX 年第 2 期)从制度、观念、实践三个层面论述了汉代郡国守相在风俗教化中的主导性作用。县一级的研究主要有,瞿昭旃两汉县令制度 (禹贡第 6 卷第 1 期,l936 年) ,苏晋仁汉代县政研究 (市县行政研究第 2 卷 3 期,l944 年)、 汉代县吏之职权及其运用 (市县行政研究第 3 卷2、3 期,l944 年) ,余行迈汉代县级官吏的长吏释义初探 (苏州大学学报l986 年第 3 期) ,袁刚秦汉县政府机构设置与行政职能 (南都学坛XX 年第 2 期) ,邹水杰秦汉县丞尉设置考 (南都学:tx)XX 年第 2 期) 、里耶简牍所见秦代县廷官吏设置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XX 年第 3 期) 、 简牍所见秦汉县属吏设置及演变 (中国史研究XX 年第 3 期) 、 两汉县行政研究 (湖南人民出版社,XX 年) 。乡里组织的研究主要有,仝晰纲秦 9tn,-J期的里 (山东师大学报l988 年第 4 期)和秦汉乡官里吏考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l995 年第 6 期) 、吴大林与尹必兰西汉东海郡各县、邑、侯国及乡官的设置(东南文化l997 年第 4 期) 、张智慧汉代乡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XX 年第 l0 期)及秦汉之际乡里吏员杂考以里耶秦简为中心的探讨 (南都学坛XX年第 l 期) 、卜宪群从简帛看秦汉乡里组织的经济职能问题 (史学月刊)XX 年第 3 期) 。秦汉郡县属吏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从组织体系与职掌等方面对郡县属吏作了纲纪、门下、列曹、监察的分类,从等级上对郡县属吏作了掾史、守属、书佐、循行、斡、小史的划分;两汉郡县属吏考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2 卷,l942 年)和(两汉郡县属吏考)补证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 3 卷,l943 年)对汉郡属吏做了更深入探讨。劳榦从汉简所见之边郡制度 (史语所集刊第 8本第 2 分,l939 年)利用居延汉简对汉代地方行政组织进行了考察,对卒史、属、令史、循行等属吏皆有考证;从汉简中的啬夫、令史、候史和士吏论汉代郡县吏的职务和地位 (史语所集刊第 55 本第 l 分,1984 年)是这方面的进一步研究。陈梦家汉简所见太守、都尉二府属吏 (汉简缀述 ,中华书局,1980 年)较详细地论述了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太守、都尉府的机构设置和属吏概况,以汉简簿书为资料讨论了汉代属吏的秩次和级别划分,在“阁” “曹”含义、佐史与斗食之别等具体问题上都有重要发现。b 宪群西汉东海郡吏员设置考述 (中国史研究1998 年第 l 期)据尹湾汉简集簿、东海郡属县乡吏员定簿和东海郡吏员考绩簿所载内容考察东海郡及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吏员设置的相关问题。廖伯源汉初县吏之秩阶及其任命张家山汉简研究之一 (社会科学战线XX 年第 3 期)指出汉初县廷诸属吏及乡廷吏皆由朝廷任命;郡县属吏为长吏自行辟除实西汉中叶以后形成之制。相关研究还有,杨际平汉代内郡吏员构成与乡、亭、里的关 篇三:古中国史XX 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编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 (XX 年高考全国卷 24 题)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 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考查点】分封制 2 (XX 年广东高考 12 题)战国以前, “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 “百姓”成为民众的通 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 井田制的推行 【考查点】宗法制 3 (XX 年浙江高考 14 题)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A B CD 【考查点】秦统一中国 6 (XX 年高考大纲全国卷 13题)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 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考查点】汉初政治制度 7 (XX 年江苏高考 3 题)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 ,未经政事堂 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考查点】三省六部制 8 (XX 年福建高考 17 题)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 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考查点】科举制 9 (XX 年高考大纲全国卷 12 题)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考查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0 (XX 年重庆高考 5 题) 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 , “又仿宋制置殿阁大 学士” ,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1 禅让制分封制 世官制宗法制 A BC D 【考查点】宗法制 4 (XX 年北京高考 12 题)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 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 B秦 C汉 D唐 【 考查点】秦统一中国 5 (XX 年浙江高考 15 题)公元前 221 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 的部分排列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考查点】明朝内阁 11 (XX 年江苏高考 5 题)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考查点】清朝军机处 12 (XX年山东高考 12 题)图 5 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考查点】清朝军机处 13 (XX 年山东高考 9 题) 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考查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4 (XX 年山东高考 11 题)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考查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5 (XX 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 55 题)在中国古代, “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考查点】丞相制度的废除 二、非选择题 16 (XX 年北京高考 41 题) (2 【答案】 (2)变化: 2 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 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原因: 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 加。 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17 (XX 年天津高考 12 题) (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 分)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 ,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 ,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 (4 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 措施导致的后果。 (2 分)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 “国除为九江郡” ;衡山王刘赐谋反, “国除为郡”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5 分)并分析其意义。 (2 分) 【答案】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 的防范。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考查点】汉初政治制度 18 (XX 年高考全国卷 41 题)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 9、图 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19 (XX 年高考全国卷 41 题)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 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图 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 10 号(右) , 自 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答案】 (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8 分) 示例:太和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品开发变更管理办法
- 《牧草种子管理办法》
- 交通厂外安全管理办法
- 中保保险基金管理办法
- 规范校园贷管理办法
- 人类遗传资料管理办法
- 规范通信基站管理办法
- 中介培训日常管理办法
- 东莞物业后续管理办法
- 融媒体资金管理办法
- 国际商务谈判 习题答案、练习题及答案(白远)
- 关节活动维持与改善技术
- 幼儿园饮用水突发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 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探究与分享参考答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
- 湖南省长沙市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 《赏书法之韵》教学课件1
-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 02R111小型立、卧式油罐图集
- 护理团体标准解读-成人氧气吸入疗法护理
- 1音名唱名音的分组
- 2024年河北邯郸引进博硕人才15人历年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