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_1_第1页
《故都的秋》教案_1_第2页
《故都的秋》教案_1_第3页
《故都的秋》教案_1_第4页
《故都的秋》教案_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体会作者对北方秋景的赞美之情。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的结构。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物”与“我”之间完美融合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教学过程及步骤:一、前预习,并布置预习题熟读文,查阅有关作者郁达夫的生平资料,初步了解其散文写作的风格特点。2思考:本文写故都秋天的哪些景物?本文题为“故都的秋” ,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二、回忆学过的有关写秋的诗文,概述这些诗文“写景” “抒情”的特点,导入新。刘禹锡秋词(一) (二)自古逢秋悲寂寥, 山明水净夜来霜,我言秋日胜春朝。 数树深红出浅黄。晴空一鹤排云上, 试上高楼清入骨,便引诗情到碧霄。 岂如春色嗾人狂。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分析刘禹锡秋词 (两首)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明确:如“胜春朝” 、 “引诗情” 、 “山明水净” 、 “清如骨”等。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明确: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过春天。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问:这首小令写了什么景什么人?明确: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问:同样是写秋天,前者清新,后者悲凉,这是什么原因?明确: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也就是“情”决定了“景”的特点,即“景随情异” 。问: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写秋天,那么,这里的秋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明确:清、静、悲凉。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通过对秋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深情呢?三、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感情底蕴。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 ,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 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 年 9 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出奔 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2、写作背景从 1921 年到 1933 年 4 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 年 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 年 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小结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的感情特点。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本文景物特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的关系。四、播放的朗诵录音,整体感知“故都秋”的特点。五、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问: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那么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明确:从第 3 到第 11 自然段。问: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明确:第 3 段主要写了秋花(牵牛花) ,第 4 段主要写了秋树(槐树) ,第段主要写了秋蝉,第 610 段主要写了秋雨,第 11 段主要写了秋树(果树) 。那么,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文 311 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先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秋色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问:那么这些色彩有什么特点?明确:冷色。问:用这样的冷色调的词仅仅是因为作者忠实于对客观景物的真实描写吗?明确:不仅是这样, “一切景语皆情语” ,更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我们可以从“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试做陪衬。 ”这里看出作者此时所欣赏的是一种萧条,落寞,凄清的景。所以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问: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明确:“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 “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说” 。问: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又是怎样的呢?明确: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静” ,这就是故都秋的声音。更何况蝉声是如此的衰弱与凄惨,更何况这声音如影随形让你无处藏身(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和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 “悲凉” ,这便是故都的秋味。看来作者对故都的秋是:痛并快乐着。问:文中有没有能直接体现这种感觉的句子?明确:“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问: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华之景,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明确: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本文情与景的密切关系: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六、分析结构以上分析的是 311 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段落写什么。问: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在 2 和 13 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问: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 2 自然段,后者在第 13 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问:好从这篇结构来看,2 和 13 自然段相呼应,假如1、14 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明确:第 1 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 14 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 “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 “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 1 和 14 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问:最后来看第 12 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 七、思考的题目“故都的秋”能否改成“北平的秋” 。明确:如题作“北平的秋” ,意味就不同,与作者所表达的忧时伤国的深沉情感不相吻合。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战争相继发生之后;用“故都”一词更能折射作者的悲凉思绪,表达对国家的深深的隐忧,表达他“位卑不敢忘忧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