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_2_第1页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_2_第2页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_2_第3页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_2_第4页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_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各位领导、同志们:刚才播放的汇报录像片,着重汇报了近年来我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促进国土资源管理落地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下面,我再汇报一下我局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定位和主要措施。一、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定位上海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市陆域面积 6787 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约亩,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 1/20;人均耕地约亩,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 1/5。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快建立健全科学量化的标准、规范和易操作的作业程序,将管理的各个环节具体化和明确化,对提升管理水平显得尤为关键。为了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现代化、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前几年我局深入分析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定位。经分析,我局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1)信息系统尚未成为业务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有关管理行为未能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基础数据库覆盖面不够全,现势性不够强,数据重复、不一致、图属不对应等问题在一定程度存在,管理类数据还缺乏标准化、完整性;(2)系统建设统筹力度不够大,没有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打破各个管理主体、各个管理环节存在的鸿沟壁垒,实现数据互联互通;(3)信息化尚未实现市、区县、乡镇三级联动,信息不够畅通,难以满足区县、乡镇管理的需要。分析深层次原因:一是在信息系统规划建设中,国土、地矿、规划等各类信息系统没有按其共有的资源属性进行统一考虑、统筹安排,影响了管理的融合与统一。二是在信息系统设计理念上,没有按照政府管理创新、流程再造的要求突破现有体制和条块分割的限制,不利于促进业务流程的优化与重组,影响了数据流程与工作流程的统一,也影响了数据的及时汇集、更新以及数据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三是在信息系统开发中,没有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需求导向和集中开发、集成部署,市局机关、各直属事业单位、各区县局和乡镇管理所的管理行为没有在统一平台上进行,其管理行为产生的结果也没有收集到统一的平台中来。针对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我局在规划国土资源系统中开展了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对信息化建设在日常业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形成了共识,着力推进信息化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定位,即:建立覆盖全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化体系,实现管理全业务、全流程的数字化、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监管,为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全面有效的技术支撑,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现代化。这是促进流程优化,提高效率,科学决策,有效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强化监管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讲,就是围绕精细化管理要求,采取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设计规划、土地、地矿业务、数据、应用、技术构架,明确信息化建设内容与管理业务的关联,通过市、区、乡镇管理部门广泛和充分的应用,将信息化贯穿于规划、土地、地矿的调查评价、日常管理、监测监管、政策研究、社会服务等业务的全过程。1、在系统设计上,促成市、区县、乡镇行政审批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重组,实现三级管理业务和信息系统的实时在线运行,实现标准化、多维度、多层面的数据大集中,形成协调一致、互联互通的网络化集成办公大平台,构建及时、可信的社会化信息服务大门户。2、在系统建设中,以数据为中心,建立集中统一的管理要素数据库,促进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的有机融合,实现地下、地表、地上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类用地统一管理,从而使集中统一、内在关联的各类信息数据库为行政审批、执法监察、应急监管、辅助决策提供扎实的数据基础。3、在系统应用中,一是系统安全建设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实现安全的常态化管理;二是市、区、乡镇主要业务审批过程基本实现网上综合管理和办理,业务系统、公务系统、内部管理基本实现有机集成;三是所有非涉密公务在网上运行,逐步实现文档一体化、办公督察催办自动化、文件分发归档智能化,做到系统内的上通下达;四是应用系统实现统一开发,三级联网垂直集成布置,有效解决应用集中化、数据集中化、管理集中化、监测集中化。4、在规划统一、实时在线的数据基础之上,努力为社会提供及时可信的规划国土资源部分信息服务产品。针对个人、企业法人、政府部门的不同需求,着力形成标准化、制度化、分层公示的规划国土资源信息服务产品,全面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增强社会影响力。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一)全力推进规划国土资源统一数据底板建设XX 年,组织了全市范围的土地清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市土地的总量、结构和分布情况。XX年以来,按照徐绍史部长反复强调的实施 “一张图”管理的要求,结合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着眼于全市空间资源综合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基准,整合规划建管、土地管理、地矿管理等专题空间数据,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空间数据框架,构筑全市“一张图” 。全市统一数据底板包括基础数据和专题数据图层。基础数据图层包括全市国土资源影像、宗地、现状、地形图,涵盖了整个土地资源行业的最小管理单元,中心城区数据达到 1:500 精度,近郊达到 1:1000,其它部分为 1:XX;专题数据图层沉淀了各业务系统管理的数据,包括开发区、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复垦、建设用地、违法用地等。全市统一数据底版具有“全、通、新、用”的特点。 “全” ,所有涉及的业务数据必须汇集到统一平台,全市土地、地矿、规划信息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通” ,所有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统一分类代码、统一命名规则、统一数据结构、统一的数据格式,打破各个管理主体、各个管理环节之间存在的鸿沟壁垒,努力实现业务无缝管理、数据互联互通;“新” ,所有数据确保准确性、现势性,建立起“发现调查处置反馈”的长效管理机制和数据动态更新机制。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要求,通过一季度一次的遥感影像比对、日常的三级网络巡查、每天的执法巡视等三种发现机制,实时监控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 “用” ,所有管理行为必须在统一平台上进行,所有管理行为产生的结果必须归集到统一平台中来。(二)依托信息化推进业务管理架构梳理和流程再造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行政效能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行政区之一”的要求,大力进行业务流程优化、重组和再造,努力达到规范透明、提高效率、加强监管、方便群众的目的。1、依托信息系统实施“管理、审理和监测”三分离。在管理方面,明确各业务处室的职能定位,努力实现“两个转变” ,即:由一桩一件的事务性审批转向宏观管理;由既制订规则、又负责审批,转向主要负责制订政策和业务指导。在审理方面,以建立规范、透明、高效、便民的行政审批制度为目标,建设集事务受理、协助办理、信息采集和行政终端为一体、 “既受又理”的一门式综合服务平台。专门组建了行政事务办理中心,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实行“一个窗口进出” ;规范了四种审批模式,即合并受理、合并审批、并联审批、前置征询等方式,通过内网在线监控和外网信息公开,实现阳光审批。在监测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对行政行为进行自动监控,对行业情况实施在线动态监测,对前后关联项目进行信息跟踪,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2、依托信息系统推进“市区县乡镇”三级管理联动。加快构筑市局区县局乡镇管理所三级管理架构,完善运作模式,市局重在政策设计制定和监管、区县局重在组织协调和推进、规划土地管理所重在具体操作落实。建设简便易行和有效的协同办公网络平台,实现市局、区县局和乡镇管理所在统一基础平台上协同办公。(三)依托信息化建立土地交易阳光操作平台国务院 XX 年 28 号文件明确,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应当在土地有形市场公开进行。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要求把建设全市统一、透明、规范、法治的土地交易市场作为培育和规范土地要素市场的重要领域,作为深化土地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在此背景下,我们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土地交易市场,XX 年 3 月起正式运作,在以信息化规范土地交易、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做了探索。按照“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资源在市场中配置,资金在网络上监管”的要求,土地交易市场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实施对建设用地使用权统一入市的交易管理,覆盖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覆盖产业用地、经营性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各类建设用地。土地交易阳光操作平台实现了从土地审批到入市交易,以及后期合同签订的上线操作,实现了业务数据了交换和共享。一是入市流程透明化。为了根本上防止土地交易操作不统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将全市统一的土地交易流程及操作标准固化入土地交易系统,实现了入市地块的公告、出让文件、进度安排和实时进展等情况每天两次通过局外网向社会公开,地块的实时竞买申请信息和挂牌信息每隔 15 分钟通过局外网向社会公开,通过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实现供需双方信息对称。二是信息掌握分散化。为了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交易环境,对受理竞买申请、竞买资格审查、抽选评标专家、实时交易等重要环节,采用分化动作、各管一段、相互制约的方式,并邀请公证处等独立机构操作,监委予以监督。比如,针对竞买人信息,在受理竞买申请时,系统产生唯一的受理编号;竞买资格审查时只能看到受理编号,审查通过的,系统产生唯一的资格证书号;实时交易时只能看到资格证书号信息;从而有效实现了竞买人信息的保密。三是业务操作模块化。为了确保竞买人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将操作过程分步骤组合成不同的工作模块,各模块独立运作,最大限度地规避人为因素对交易结果的影响。不同权限的用户使用系统时,只能看到和使用被赋权的工作模块,各个工作模块之间业务单线联接,信息单向透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实施操作的任何一方都无法准确操纵或掌握真实的结果。四是业务数据关联化。通过对土地审批系统和土地交易系统的整合,实现了招拍挂用地审批土地交易土地有偿使用合同签订审批的业务数据的关联和共享,根据业务规范,前道环节生成的业务数据会共享到后道环节且不能修改,从而有效保证了业务的连贯性和数据的一致性,也为业务监管和批后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支持。(四)加强地质信息集成管理,创新地质成果表达方式按照徐绍史部长关于加快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的要求,把分散资料集中管理,把纸质资料转变为数据,通过信息化工具把数据整合成为可利用的信息。1、建立地面沉降实时动态监测体系,形成了城市安全预警机制。通过采取强有力的地面沉降控制措施,从 1999 年到 XX 年,全市地下水开采量由 亿立方米降低到 3100 万立方米,平均地面沉降由12 毫米减少到毫米,地面沉降防治效果显著。同时,依据上 XX 市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布局,提升监测技术手段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把地铁、高架桥梁、磁浮列车、防汛墙等生命线工程纳入地面沉降监测体系,结合地面沉降及生命线工程特点,分类设定了安全预警标准,建立了及时反馈机制,多次成功预报生命线工程安全隐患,实现了地面沉降防治与城市安全保障的结合。、建立地下三维模型,提高服务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能力。充分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开发了地下三维模型,可以直观地模拟地铁建设,快速评价新城镇、工程建设的地质风险,创新了地质成果表现方式,提高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能力。、建立长江河口海岸数据库和三维演化模型,为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是上海最突出的特点,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适当开发滩涂资源,是上海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之一。在近百年长江口及海岸带地形、地质数据库基础上,建立了不同时期长江口水下三维模型,定量分析了泥沙淤积、侵蚀的规律,科学评价了土地后备资源状况和利用时序,为制定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占补平衡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已初步建立了滩涂资源的动态监测机制,及时掌握土地后备资源情况,科学评估滩涂开发的环境影响,努力做到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和谐统一。、加快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拟定了XX 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三年行动计划(XX-XX) ,明确了要目标任务,即:完善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服务和管理系统,建成 XX 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实现地质资料收集全面化,整理标准化,录入格式化,管理常态化;基本实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多元化,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由原来提供专业信息发展到提供管理和科普信息,从提供单纯的基础信息扩大到数据处理、咨询与决策、技术支持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落实工作,收集了 30 余万个地质钻孔,建成了包括 11 万个地质钻孔的综合地质数据库,与十多个政府部门、企事业机构形成了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机制。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成为带动管理创新和体制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国土资源部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我局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许多工作仍需深化完善。我们将以落实部市合作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国土资源新机制备忘录为契机,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以信息化带动管理信息化,切实管好土地、用好土地,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各位领导、同志们:刚才播放的汇报录像片,着重汇报了近年来我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促进国土资源管理落地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下面,我再汇报一下我局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定位和主要措施。一、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定位上海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市陆域面积 6787 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约亩,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 1/20;人均耕地约亩,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 1/5。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快建立健全科学量化的标准、规范和易操作的作业程序,将管理的各个环节具体化和明确化,对提升管理水平显得尤为关键。为了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现代化、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前几年我局深入分析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定位。经分析,我局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1)信息系统尚未成为业务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有关管理行为未能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基础数据库覆盖面不够全,现势性不够强,数据重复、不一致、图属不对应等问题在一定程度存在,管理类数据还缺乏标准化、完整性;(2)系统建设统筹力度不够大,没有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打破各个管理主体、各个管理环节存在的鸿沟壁垒,实现数据互联互通;(3)信息化尚未实现市、区县、乡镇三级联动,信息不够畅通,难以满足区县、乡镇管理的需要。分析深层次原因:一是在信息系统规划建设中,国土、地矿、规划等各类信息系统没有按其共有的资源属性进行统一考虑、统筹安排,影响了管理的融合与统一。二是在信息系统设计理念上,没有按照政府管理创新、流程再造的要求突破现有体制和条块分割的限制,不利于促进业务流程的优化与重组,影响了数据流程与工作流程的统一,也影响了数据的及时汇集、更新以及数据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三是在信息系统开发中,没有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需求导向和集中开发、集成部署,市局机关、各直属事业单位、各区县局和乡镇管理所的管理行为没有在统一平台上进行,其管理行为产生的结果也没有收集到统一的平台中来。针对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我局在规划国土资源系统中开展了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对信息化建设在日常业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形成了共识,着力推进信息化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定位,即:建立覆盖全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化体系,实现管理全业务、全流程的数字化、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监管,为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全面有效的技术支撑,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现代化。这是促进流程优化,提高效率,科学决策,有效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强化监管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讲,就是围绕精细化管理要求,采取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设计规划、土地、地矿业务、数据、应用、技术构架,明确信息化建设内容与管理业务的关联,通过市、区、乡镇管理部门广泛和充分的应用,将信息化贯穿于规划、土地、地矿的调查评价、日常管理、监测监管、政策研究、社会服务等业务的全过程。1、在系统设计上,促成市、区县、乡镇行政审批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重组,实现三级管理业务和信息系统的实时在线运行,实现标准化、多维度、多层面的数据大集中,形成协调一致、互联互通的网络化集成办公大平台,构建及时、可信的社会化信息服务大门户。2、在系统建设中,以数据为中心,建立集中统一的管理要素数据库,促进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的有机融合,实现地下、地表、地上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类用地统一管理,从而使集中统一、内在关联的各类信息数据库为行政审批、执法监察、应急监管、辅助决策提供扎实的数据基础。3、在系统应用中,一是系统安全建设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实现安全的常态化管理;二是市、区、乡镇主要业务审批过程基本实现网上综合管理和办理,业务系统、公务系统、内部管理基本实现有机集成;三是所有非涉密公务在网上运行,逐步实现文档一体化、办公督察催办自动化、文件分发归档智能化,做到系统内的上通下达;四是应用系统实现统一开发,三级联网垂直集成布置,有效解决应用集中化、数据集中化、管理集中化、监测集中化。4、在规划统一、实时在线的数据基础之上,努力为社会提供及时可信的规划国土资源部分信息服务产品。针对个人、企业法人、政府部门的不同需求,着力形成标准化、制度化、分层公示的规划国土资源信息服务产品,全面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增强社会影响力。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一)全力推进规划国土资源统一数据底板建设XX 年,组织了全市范围的土地清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市土地的总量、结构和分布情况。XX年以来,按照徐绍史部长反复强调的实施 “一张图”管理的要求,结合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着眼于全市空间资源综合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基准,整合规划建管、土地管理、地矿管理等专题空间数据,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空间数据框架,构筑全市“一张图” 。全市统一数据底板包括基础数据和专题数据图层。基础数据图层包括全市国土资源影像、宗地、现状、地形图,涵盖了整个土地资源行业的最小管理单元,中心城区数据达到 1:500 精度,近郊达到 1:1000,其它部分为 1:XX;专题数据图层沉淀了各业务系统管理的数据,包括开发区、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复垦、建设用地、违法用地等。全市统一数据底版具有“全、通、新、用”的特点。 “全” ,所有涉及的业务数据必须汇集到统一平台,全市土地、地矿、规划信息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通” ,所有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统一分类代码、统一命名规则、统一数据结构、统一的数据格式,打破各个管理主体、各个管理环节之间存在的鸿沟壁垒,努力实现业务无缝管理、数据互联互通;“新” ,所有数据确保准确性、现势性,建立起“发现调查处置反馈”的长效管理机制和数据动态更新机制。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要求,通过一季度一次的遥感影像比对、日常的三级网络巡查、每天的执法巡视等三种发现机制,实时监控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 “用” ,所有管理行为必须在统一平台上进行,所有管理行为产生的结果必须归集到统一平台中来。(二)依托信息化推进业务管理架构梳理和流程再造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行政效能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行政区之一”的要求,大力进行业务流程优化、重组和再造,努力达到规范透明、提高效率、加强监管、方便群众的目的。1、依托信息系统实施“管理、审理和监测”三分离。在管理方面,明确各业务处室的职能定位,努力实现“两个转变” ,即:由一桩一件的事务性审批转向宏观管理;由既制订规则、又负责审批,转向主要负责制订政策和业务指导。在审理方面,以建立规范、透明、高效、便民的行政审批制度为目标,建设集事务受理、协助办理、信息采集和行政终端为一体、 “既受又理”的一门式综合服务平台。专门组建了行政事务办理中心,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实行“一个窗口进出” ;规范了四种审批模式,即合并受理、合并审批、并联审批、前置征询等方式,通过内网在线监控和外网信息公开,实现阳光审批。在监测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对行政行为进行自动监控,对行业情况实施在线动态监测,对前后关联项目进行信息跟踪,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2、依托信息系统推进“市区县乡镇”三级管理联动。加快构筑市局区县局乡镇管理所三级管理架构,完善运作模式,市局重在政策设计制定和监管、区县局重在组织协调和推进、规划土地管理所重在具体操作落实。建设简便易行和有效的协同办公网络平台,实现市局、区县局和乡镇管理所在统一基础平台上协同办公。(三)依托信息化建立土地交易阳光操作平台国务院 XX 年 28 号文件明确,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应当在土地有形市场公开进行。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要求把建设全市统一、透明、规范、法治的土地交易市场作为培育和规范土地要素市场的重要领域,作为深化土地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在此背景下,我们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土地交易市场,XX 年 3 月起正式运作,在以信息化规范土地交易、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做了探索。按照“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资源在市场中配置,资金在网络上监管”的要求,土地交易市场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实施对建设用地使用权统一入市的交易管理,覆盖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覆盖产业用地、经营性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各类建设用地。土地交易阳光操作平台实现了从土地审批到入市交易,以及后期合同签订的上线操作,实现了业务数据了交换和共享。一是入市流程透明化。为了根本上防止土地交易操作不统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将全市统一的土地交易流程及操作标准固化入土地交易系统,实现了入市地块的公告、出让文件、进度安排和实时进展等情况每天两次通过局外网向社会公开,地块的实时竞买申请信息和挂牌信息每隔 15 分钟通过局外网向社会公开,通过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实现供需双方信息对称。二是信息掌握分散化。为了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交易环境,对受理竞买申请、竞买资格审查、抽选评标专家、实时交易等重要环节,采用分化动作、各管一段、相互制约的方式,并邀请公证处等独立机构操作,监委予以监督。比如,针对竞买人信息,在受理竞买申请时,系统产生唯一的受理编号;竞买资格审查时只能看到受理编号,审查通过的,系统产生唯一的资格证书号;实时交易时只能看到资格证书号信息;从而有效实现了竞买人信息的保密。三是业务操作模块化。为了确保竞买人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将操作过程分步骤组合成不同的工作模块,各模块独立运作,最大限度地规避人为因素对交易结果的影响。不同权限的用户使用系统时,只能看到和使用被赋权的工作模块,各个工作模块之间业务单线联接,信息单向透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实施操作的任何一方都无法准确操纵或掌握真实的结果。四是业务数据关联化。通过对土地审批系统和土地交易系统的整合,实现了招拍挂用地审批土地交易土地有偿使用合同签订审批的业务数据的关联和共享,根据业务规范,前道环节生成的业务数据会共享到后道环节且不能修改,从而有效保证了业务的连贯性和数据的一致性,也为业务监管和批后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支持。(四)加强地质信息集成管理,创新地质成果表达方式按照徐绍史部长关于加快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的要求,把分散资料集中管理,把纸质资料转变为数据,通过信息化工具把数据整合成为可利用的信息。1、建立地面沉降实时动态监测体系,形成了城市安全预警机制。通过采取强有力的地面沉降控制措施,从 1999 年到 XX 年,全市地下水开采量由 亿立方米降低到 3100 万立方米,平均地面沉降由12 毫米减少到毫米,地面沉降防治效果显著。同时,依据上 XX 市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布局,提升监测技术手段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把地铁、高架桥梁、磁浮列车、防汛墙等生命线工程纳入地面沉降监测体系,结合地面沉降及生命线工程特点,分类设定了安全预警标准,建立了及时反馈机制,多次成功预报生命线工程安全隐患,实现了地面沉降防治与城市安全保障的结合。、建立地下三维模型,提高服务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能力。充分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开发了地下三维模型,可以直观地模拟地铁建设,快速评价新城镇、工程建设的地质风险,创新了地质成果表现方式,提高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能力。、建立长江河口海岸数据库和三维演化模型,为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是上海最突出的特点,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适当开发滩涂资源,是上海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之一。在近百年长江口及海岸带地形、地质数据库基础上,建立了不同时期长江口水下三维模型,定量分析了泥沙淤积、侵蚀的规律,科学评价了土地后备资源状况和利用时序,为制定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占补平衡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已初步建立了滩涂资源的动态监测机制,及时掌握土地后备资源情况,科学评估滩涂开发的环境影响,努力做到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和谐统一。、加快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拟定了XX 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三年行动计划(XX-XX) ,明确了要目标任务,即:完善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服务和管理系统,建成 XX 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实现地质资料收集全面化,整理标准化,录入格式化,管理常态化;基本实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多元化,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由原来提供专业信息发展到提供管理和科普信息,从提供单纯的基础信息扩大到数据处理、咨询与决策、技术支持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落实工作,收集了 30 余万个地质钻孔,建成了包括 11 万个地质钻孔的综合地质数据库,与十多个政府部门、企事业机构形成了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机制。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成为带动管理创新和体制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国土资源部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我局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许多工作仍需深化完善。我们将以落实部市合作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国土资源新机制备忘录为契机,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以信息化带动管理信息化,切实管好土地、用好土地,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各位领导、同志们:刚才播放的汇报录像片,着重汇报了近年来我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促进国土资源管理落地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下面,我再汇报一下我局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定位和主要措施。一、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定位上海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市陆域面积 6787 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约亩,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 1/20;人均耕地约亩,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 1/5。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快建立健全科学量化的标准、规范和易操作的作业程序,将管理的各个环节具体化和明确化,对提升管理水平显得尤为关键。为了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现代化、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前几年我局深入分析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定位。经分析,我局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1)信息系统尚未成为业务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有关管理行为未能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基础数据库覆盖面不够全,现势性不够强,数据重复、不一致、图属不对应等问题在一定程度存在,管理类数据还缺乏标准化、完整性;(2)系统建设统筹力度不够大,没有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打破各个管理主体、各个管理环节存在的鸿沟壁垒,实现数据互联互通;(3)信息化尚未实现市、区县、乡镇三级联动,信息不够畅通,难以满足区县、乡镇管理的需要。分析深层次原因:一是在信息系统规划建设中,国土、地矿、规划等各类信息系统没有按其共有的资源属性进行统一考虑、统筹安排,影响了管理的融合与统一。二是在信息系统设计理念上,没有按照政府管理创新、流程再造的要求突破现有体制和条块分割的限制,不利于促进业务流程的优化与重组,影响了数据流程与工作流程的统一,也影响了数据的及时汇集、更新以及数据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三是在信息系统开发中,没有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需求导向和集中开发、集成部署,市局机关、各直属事业单位、各区县局和乡镇管理所的管理行为没有在统一平台上进行,其管理行为产生的结果也没有收集到统一的平台中来。针对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我局在规划国土资源系统中开展了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对信息化建设在日常业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形成了共识,着力推进信息化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定位,即:建立覆盖全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化体系,实现管理全业务、全流程的数字化、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监管,为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全面有效的技术支撑,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现代化。这是促进流程优化,提高效率,科学决策,有效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强化监管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讲,就是围绕精细化管理要求,采取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设计规划、土地、地矿业务、数据、应用、技术构架,明确信息化建设内容与管理业务的关联,通过市、区、乡镇管理部门广泛和充分的应用,将信息化贯穿于规划、土地、地矿的调查评价、日常管理、监测监管、政策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