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历史卷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1页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历史卷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2页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历史卷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3页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历史卷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4页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历史卷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 100 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历史卷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篇一:全国名校单元测试卷 XX 历史人民版 一轮复习备考试题: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人民版 (教师用卷)全国 100 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卷(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90 分钟 100 分) 第卷 (选择题 共 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启篡位,从制度上确认了贵族家族世代垄断首领职位的特权王位私有制度合法化了。?材料中的?合法化?是指 A.启建立了中国最初的国家制度 B.王位世袭成为了国家法定制度 C.古代中国从此确立了皇帝专制 D.中国古代财产私有制自此确立 解析:材料中?世代垄断首领职位?和?王位私有制度?等信息,说明了夏启破坏禅让制,继承其父王位,开始王位世袭制,从此该制度成为了国家法定的制度,故选 B 项。材料中的王位私有制度不是国家制度,也不是皇帝专制和财产私有,其他三项表述错误。 答案:B 2.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 A.商王为取代夏做舆论准备 B.商朝统治者的愚昧无知 C.商代政治具有神权特点 D.商人不知自己祖先来源 解析:此题考查商代的政治特点。材料中商王将自己说成?帝?神之后,这是为了神化王权,反映了商代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神权政治特点,故选 C 项。其他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C 3.分封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虽然只是一种松散的臣属关系,但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由此可知分封制 A.不利于国家统一和久安 B.加剧了社会等级的分化 C.利于有序政治统治形成 D.促成了中央集权式统治 解析:材料强调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加上当时是贵族政治,因而说明了分封制促进了有序的政治统治局面的形成,故选 C 项。A 项与材料含义不符;材料也没有涉及?社会等级的分化?,?中央集权式统治?在秦统一后才出现,排除B、D 两项。 答案:C 4.它?实质上是将周王和其子弟之间的亲族关系直接转化成一种国家组织形式?。材料中的?它?是指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等级制 D.世袭制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的作用。材料中的?亲族关系?强调的是血缘关系,而与之相适应的国家组织形式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特征的宗法制,故选 B 项。 答案:B 5.西周时,在都城建制上规定:天子之城九里,高九仞;公侯方七里,高七仞;侯伯方五里,高五仞;子男方三里,高三仞。可见,都城建制体现了西周 A.严密的地方管理体制C.完善的血缘宗法制度 B.森严的政治等级体制 D.各国经济实力不平衡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周代的等级制度。西周时都城修建的周长由天子到子男是递减的趋势,反映了政治地位高低下的严格的等级性,体现了森严的政治等级体制,故选 B 项。答案:B 6.清人洪亮吉说:?春秋时,列国皆用同姓(为官),惟秦不然。则好用异国人。?这说明 A.东方各国的分封制得到巩固 B.秦国政治制度落后于他国 C.秦国较早突破宗法制的束缚 D.秦与其他诸侯国国体不同 解析:材料中?用同姓?体现了宗法制影响下的贵族政治特征,而秦?好用异国人?说明宗法制对秦国的束缚较小,即秦国用人较早突破了宗法制的束缚,故选 C 项。A 项不正确,材料并非说的分封制;B、D 两项也与史实不符。 答案:C 7.?此制度使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结合起来,地方政府不能再各行其事,都得以中央政权的指归为指归。?对材料中的?制度?叙述正确的是 A.神权色彩浓厚 B.官位可以世袭 C.中央任免官吏 D.地方权力自主 解析:材料所述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加强,四项制度中只有郡县制下郡守和县令由中央任命,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所以符合题意的是 C 项。 答案:C 8.有评论说:?秦以前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之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主要依据的是秦统一前后 A.君王的行政权力不同 B.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 C.地方行政组织方式不同 D.国家统治的区域不同 解析:材料中的?血缘性?体现的是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分封制,而?地缘性?体现的是按地域分区统治的郡县制,所以材料中的观点主要依据的是地方行政组织方式的不同,故选 C 项。 答案:C 9.西汉初期,?取周秦之制而兼用,形成了一种新的地方行政体制?。材料中的?体制? A.是对秦政的彻底否定 C.确保了皇权专制统治 B.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D.暂时适应了统治要求 解析: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封制,而秦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兼用?说明两者同时使用,这是西汉初期所采取的郡国并行制,当时采取此混合制度暂时适应了汉初建国伊始的需要,暂时巩固了刘氏的?家天下?,故选 D 项。B 项说法与事实不符,郡国并行制一度带来?七国之乱?,威胁到中央集权。 答案:D 10.下图是某同学在探究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时所引用的一幅地图(注:当时的州不是真正行政区域,而只是监察区)。据图中的信息可知,该图反映了 A.分封制遗留痕迹明显 C.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郡县制成为主要行政制度 D.行省制度日趋成熟 解析:据地图中的?州?的设立等信息可知,其与分封制、郡县制不符,故排除 A、B 两项;从统治范围看,与元朝不符,D 项不正确;此地图反映的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又派刺史(?州?即为监察区域)监察地方的历史事实,故选 C 项。 答案:C 11.汉书儒林传说:?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使御史悉上诸生。诸生(儒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这说明 A.儒林传关于焚书坑儒的记载更真实 B.两部史书记载有出入,要结合其他史料辨析 C.秦始皇本纪关于坑儒记载与史实一致 D.史书关于秦朝焚书坑儒的记载均不足信 解析:A 项不正确,儒林传中说坑的是?术士?,秦始皇本纪记载坑的是?儒生?,仅依据上述材料,无法证明哪一记载更真实。B 项与材料相符合,是严谨的史学研究方法,故选 B 项。C 项不正确,理由与 A 项相同。D 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哪一记载更真实,要用其他史料来辨析。 答案:B 12.秦始皇确立的此制度?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以下说法可以说明材料观点的是 A.皇帝制度保证了行政的有效运作 B.三公九卿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 C.御史制度促进了国家行政的运行 D.郡县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中央政府?分工的原则?和?维持有效的运作?等信息,可确定材料所评论的是中央机构的运行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根据上述分析,A、D 两项不符合题意要求,C 项不能整体说明中央机构,只有 B 项才符合题意。 答案:B 13.汉书黄霸传载:?自武帝以来,外廷之官统于丞相,中朝(即由亲信侍从组成的宫中决策班子)之官统于大司马。?由此可知,汉武帝时 A.丞相权力受到了削弱 B.丞相不再负责政务 C.实现行政与军政分离 D.皇权专制受到削弱 解析:汉武帝时设立由亲信侍从组成的中朝,这样就使丞相总理全国政务的职权受到了牵制,丞相的职权范围缩小,因而丞相的权力被削弱,故选 A 项。其他三项说法与史实和材料不符。 答案:A 14.?唐代三省制实行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这里的?分层?指的是A.皇权至高无上 B.机构职责分工 C.上下等级分明 D.军政互不干涉 解析:据材料中的?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等信息可得知材料评论的是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的实行,实现了行政职责的明确分工,故选 B 项;材料体现的是行政部门的运作流程,而非皇权问题,故排除 A 项;C、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B 15. 唐朝设置节度使和经略使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三省六部制度 B.加强对西北的管理 C.突出对边疆的防御 D.完善全国军事布局 解析:题中的?龟兹?幽州?益州?广州?等地,都是唐朝的边疆地区,故 C 项正确。A 项是中央体制,与题意不相符合。B 项错在?西北?的表述上。D 项与题中材料不相符合。 答案:C 16.北宋建立后,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对宰相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此处?依事系任?原则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宰相职责更明确 B.宰相权力被分割 C.宰相形同虚设 D.宰相不再参与军务 解析:材料中?依事系任?指的是对宰相权力进行事权分割,说明每个丞相的权力范围进一步缩小,故选 B 项。A 项不是最大影响;C 项错误,丞相的职权缩小,并不等于丞相成为虚职;D 项也错误,丞相(枢密使)仍有参与军务的权力。 答案:B 17.史书记载,宋太祖受禅,因赵普有佐命巨勋,封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后又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吕余庆、薛居正副之,但奉行制书。吕余庆、薛居正的职务是 A.枢密院长官 B.三司使长官 C.参知政事 D.右谏议大夫 解析:A 项不正确,枢密院执常军事权力,而材料中反映的是行政权力。B 项是管理财政的官员,与题中材料不相符合。材料中的?副之?即为副宰相,有一定行政权力,可以牵制宰相,故 C 项符合题意。D 项是赵普曾任官职,与材料不符。答案:C 18.韩非说:?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表明战国时期 A.宰相制度已经形成 B.中央集权制度完全建立 C.世官制度已被打破 D.军功成为选官唯一依据 解析:材料中的?州部?卒伍?体现的是从地方官员和有军功的人员中选拔官吏,都不是依据血缘关系,所以表明当时传统依据血缘关系的世官制度被打破,而走向了依据才能的官僚政治,故选 C 项。A、B 两项与材料没有直接联系;D项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C 19.?察举制适应了和平发展时期的社会状况,并从制度上为学而优则仕提供了条件,为知识分子参政开启了方便之门。?这表明 A.汉代是一个政治制度完备的社会 B.察举制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公平性 C.儒家学说促成了汉代制度的发展 D.汉朝的官吏主要来源于知识分子解析:据材料中?制度上?方便之门?等信息,可知察举制有利于普通知识分子参与国家政权,因而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公平性,B 项符合题意。A、C 两项说法与材料无关;D 项说法通过材料无法得出,汉代察举制既以才学选拔知识分子,也以?孝廉?来选拔官员。 答案:B 20.有人评价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时说:?在此社会中,非无贫富、贵贱之差,但升沉不定,流转相通,对立之势不成。?下列对此说法解读正确的是 A.分封制有利于地方自治 B.等级制破坏了国家统一 C.科举制缓和了阶级对立 D.皇权专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解析: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等级分明,与材料中?流转相通?不符,故 A 项不符合题意;B、D 两项与材料中心含义不符;隋唐实行的科举制,不仅不分贫富和贵贱,也推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间的?流转相通?,缓和了阶级对立,故选 C 项。 答案:C 21.右面为东晋至北宋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示意图。导致图中变化趋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九品中正制的创立与完善 B.隋朝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C.唐宋时国家大统一的实现 D.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解析: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门第是选官的依据,使寒门子弟入仕受限,排除 A 项。B 项不正确,隋代三省六部制与选官无关;唐宋时期,科举选官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寒门子弟入仕提供了便利的途径,推动了入仕比例的增大,故选 D 项,排除 C 项。 答案:D 22.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群官议政制度,史称:行省所掌重要政务,?事从公议?,而且常有?大事集议,众论不齐?及某些与议官员?尝有违言?等情况。这表明行省制下 A.民主决策,避免决策失误 B.中央决策,行省执行 C.官员互相牵制,分权制衡 D.分权决策,地方自治 解析:材料中?事从公议?说明行省制下地方行政机构内部不是最高长官一人进行决策,而是存在着各官员间的权力制约关系,这种制约关系体现了为防止一人独断和权力独大而进行的分权制衡。故 C 说法最符合题意。 答案:C 23.有明末官员说:?政本(内阁)大臣,平时养威自重,遇天下有事,辄曰: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 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内阁大臣借无丞相之名而推卸责任 B.内阁大臣职权高于前代宰相 C.内阁大臣在明朝代行丞相职责 D.内阁大臣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解析:明代殿阁大学士虽地位显贵,但最终是有职无权,只备皇帝咨询,所以材料中的内阁大臣才会借口?无相名,止供票拟?来推卸责任,故选 A 项。内阁不是合法的中央机构,是有职无权的,故 B、C 两项不符合史实;内阁大臣主要是备皇帝顾问,D 项也不正确。 答案:A 篇二:全国 100 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全国 100 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卷(十二) 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90 分钟 100 分) 第卷 (选择题 共 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说,“西周时,人们的观念是庶人不议(政) 。西周灭亡后,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 。此变化 A.是社会急剧变革的体现 B.反映了教育对象平民化 C.说明新社会秩序已建立 D.是法家适时变革的体现 解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引起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针对社会的发展和对天下兴亡的思考,形成了“处士横议”的百家争鸣局面,所以符合题意的是 A 项;B、D 两项虽与百家争鸣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具体原因,所以不符合题意;C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社会秩序已崩溃,而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 答案:A 2.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中指出:“孔子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 ”梁启超认为儒学的本质是 A.强化封建等级制度 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C.突出君主专制观念 D.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解析:依据题干的信息“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可知,梁启超强调的不是等级制度,排除 A 项;最容易错选的是 C 项,认为“归结于君权”就是突出君主专制,而题干的关键信息是“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 、 “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突出的是封建专制统治,而不是简单的君主专制观念的问题;“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材料无关,排除D 项。正确答案是 B 项。 答案:B 3.春秋战国时“多家学派的思想都主张回到过去,唯独家的思想则主张面对未来,并力主用鲜血来实现” 。下列图片中属于“家”代表人物的是 ABC D 解析:法家主张通过严刑峻法和暴力手段来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这是适应当时形势的新政治主张,也是要“用鲜血来实现”的设想,所以正确选项是 D 项;A、B 两项是儒家的代表,儒家思想主体上是要恢复西周时代的礼制,墨家虽代表了小生产者和下层人民的利益,但不利于当时国家走向统一的未来,所以他们都主张回到过去。 答案:D 4.司马迁说,“(曹)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曹)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材料表明当时 A.曹参是一位无作为的相国 B.曹参的思想缺乏进取精神 C.道家思想适应了社会需要 D.儒家思想失去了统治地位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曹参作为相国,其主张清静的思想合乎了道家思想,并在百姓遭受秦朝残酷暴政后让百姓休养生息,百姓都说他的政策好,所以材料主要说明了汉初采取道家思想适应了社会需要,符合题意的是 C 项;A、B 两项错误,材料不是在说明曹参无作为或缺乏进取精神,而是赞扬他能以“无为”让民“休息”;D 项错误,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才开始确立统治地位,在此之前没有取得过统治地位,所以不能说失去了统治地位。答案:C 5.“本质上是无神论的孔子的理性主义,(汉代)已经为虚伪的宗教信仰和迷信所冲淡。 ”下列主张能够说明此观点的是 A.“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 C.“格物致知” D.“发明本心” 解析:据材料中的“虚伪的宗教信仰和迷信”,可知汉代的儒学具有了神学观,而能体现此观点的是“天人感应”;A项虽是汉代的主张,但不体现神学观;C 项是宋代理学的观点,具有唯物性;D 项是明代的心学,虽是主观唯心的,但不体现神学性。故选 B 项。 答案:B 6.刘禹锡认为:“犹水火异气,成味也同德,轮辕异象,致远也同功。然则儒以中道御群众,罕言性命,故世衰而寝息。佛以大悲救诸苦,广启因业,故劫浊而益尊。 ”在此,刘禹锡认为 A.佛教是儒学的必要补充 B.儒学与佛教大同小异 C.佛教与儒学的功能相同 D.儒学是佛教世俗化的表现 解析:刘禹锡提到的“儒以中道御群众,罕言性命,故世衰而寝息。佛以大悲救诸苦,广启因业,故劫浊而益尊”,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了佛教和儒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儒学与佛教属于不同领域,不可能大同小异,也不可能有相同的功能,排除 B、C 两项;儒学也不是佛教世俗化的表现,排除 D项。故选 A 项。 答案:A 7.有人评价宋代新儒学时说:“在这个新的儒家学说建立的过程中,学者们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明显增长了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下列主张中能够说明材料现象的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发明本心” D.“知行合一” 解析:宋代理学主张“格物致知”,就是通过深刻探究万物的本原而掌握其中的“理” 。这种思想的目的在于让人们通过探究自然现象去探讨社会的伦理,所以激发了学者对自然现象的兴趣,符合题意的是 B 项。A 项不符合题意,没有体现材料中的“自然现象”;C、D 两项是心学主张,反映主观唯心思想,所以错误。 答案:B 8.下表是历代节烈妇女的统计(董家遵)中宋代至明清时期“节(夫死不改嫁)烈(以死守节) A.宋以后妇女的思想开放 B.明清社会矛盾日益加深C.理学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D.明清社会风气每况愈下 解析:守节的妇女在明清时期明显增多,这与宋以后的理学,特别是明朝后理学地位的上升有关,故 C 项符合题意。A、B 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 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不能说明社会风气问题。 答案:C 9.王阳明说,“德有本而学有要,不以其本,而泛焉以从事终亦流荡失宗,劳而无得。是故君子之学唯求得其心,虽至于位天地得万物,末得出于吾心者也” 。由此可见,王阳明 A.强调了正心是正德的根本 B.关注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 C.重申了“格物致知”理念 D.鼓励求知者要勇于“下问” 解析:材料中王阳明认为世间万物的根本在于“人心”,如果不求“本心”而求“外物”,就失去了根本性,最终无所得,所以“德”的根本在于“唯求得其心”,也就是强调了正心是正德的根本,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与题意无关,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答案:A 10.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共同特点是 A.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 B.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C.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 D.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 解析:无论是先秦时孔子的“仁”和“克己复礼”,还是汉代董仲舒的“大一统”和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都体现了对于建立有序社会秩序的愿望,所以 B 项符合题意。A 项错误,先秦时孔子的儒学思想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更没有被尊崇;C 项错误,孔子的儒学思想中并没有“君权神授”,这是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后新增加的内容;D项错误,孔子时代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所以不能说融合。 答案:B 11.李贽在题孔子像中说:“儒先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蒙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圣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 。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这反映出李贽对待儒学的态度是 A.否定孔子思想的权威性 B.肯定儒家学说的教育性 C.辩证看待儒学的阶段性 D.理性思考儒学的功利性 解析:从材料中的“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可知,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即具有权威性;再从“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可知,李贽否定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正确答案是 A 项。 答案:A 12.顾炎武说:“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 ”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 ”这说明他们具有 A.勇于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 B.批判理学虚伪的革新精神 C.积极进取的社会责任意识 D.揭露封建专制的无畏精神 解析:材料反映了两人为天下、为社会服务的思想,这是积极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C 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不仅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3.后汉书贾逵传中记载:“建初元年(公元 76年)诏逵入讲白虎观诸生高才二十人,教以左氏,与简、纸经书各一通。 ”下列对此记载解释正确的是 A.东汉贾逵是“纸”的最早发明者 B.材料中的“纸”是“帛”的别称 C.东汉初已使用能用于书写的“纸” D.材料中的“纸”是东汉时蔡伦改进的 解析:A 项不符合史实;D 项的时间与材料信息不符;“素”是书写用的丝绸,可与“帛”同称;“经”指的是儒家经典著作,材料中的“纸经”说明当时已有用纸书写的书籍,所以符合题意的是 C 项。 答案:C 14.唐代诗人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扬、越(扬州、越州)间,多作书模勒(雕版印刷)乐天(白居易)及余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 ”这说明唐代 A.文化市场是开放而有序的 B.盗印古人书籍风气猖狂 C.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化传播 D.雕版印刷书籍只在民间 解析:盗印他人书籍,不能说明市场有序,也不能证明社会上盗印成风,故 A、B 两项错误;材料虽反映的是民间的雕版印刷书籍,但不能因此说明“只在民间”,所以 D 项也不正确;书籍在市场上出售,有利于文化的传播,说明了雕版印刷技术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故 C 项正确。 答案:C 15.据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10 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一记载 A.可以证实唐朝时期火药应用于军事 B.可以作为研究火药攻城的史料 C.说明火药的发明是在唐朝时期 D.说明 10 世纪中国已结束冷兵器时代 解析:文献不能直接作为历史研究的证据,只能作为历史研究的参考,故 B 项正确,A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火药发明于唐朝,唐朝时火药应用的范围和技术还未达到结束冷兵器时代的程度,C、D 两项均不正确。答案选 B 项。 答案:B 16.宋代史尧弼在策问中说:“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绝百代。 ”下列能证明此观点的有 宋代最早发明火药并用于军事 宋代指南针的实用技术大为提高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 宋代书画、诗词和京剧等多种艺术繁荣A.B.C.D. 解析:材料中的“跨绝百代”是指宋代的文化成就卓越。始于唐代,中的京剧形成于清代,皆不符合时间要求,应排除;虽然指南针不是宋代发明的,但指南针的实用技术却是在宋代得到大发展的,且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所以能证明材料中的观点。 答案:B 17.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通过实地观测,于1280 年编订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 。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对指导农业生产大有帮助。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是 A.重实验 B.重理论 C.重农业 D.重实用 解析: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都非常注重农业生产,大多数科技著作注重的是实用。A 项“重实验”和 B 项“重理论”是西方近代科技发展的特点,C 项“重农业”过于片面。故正确答案是 D 项。 答案:D 18.“此著作不仅对中国传统农业经验进行了总结,也对新传入的西方科技进行了借鉴和运用。 ”材料中的“著作”是 AB C D 解析:据材料中的“新传入的西方科技”,可知此著作属于“西学东渐”开始的明代,而选项中只有农政全书属于明代的著作,所以答案是 D 项。 答案:D 19.论语阳货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夫鸟兽草木之名。 ”史记屈原列传载:“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两部著作评论的是 A.离骚 B.春秋 C.诗经 D.孟子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有“诗” “国风” “小雅”等,不难看出材料评论的是诗经,故正确答案是 C 项。其他选项都是干扰选项,应排除。 答案:C 20.南宋诗人陆游在历代诗馀中评论某宋代词人时说:“公非不能歌,但豪放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下列词句中属于此词人作品风格的是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 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 C.“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D.“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豪放” “天风海雨”,可知该词人的作品风格为豪放派,而苏轼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故正确选项是 B 项。 答案:B 21.鲁迅先生曾对明清一部小说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评价:“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他评价的小说是 A.红楼梦 B.西游记 C.水浒传 D.三国演义 解析: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欣赏的情趣不同,所得见解也就不同。经学家是阐释、注解、研究与宣传儒家经书的学者,所以看到的是易经;道学家多是处事迂腐、拘泥于礼法之人,所以看到的是乱七八糟的男女关系;才子多是自诩风流倜傥的人,所以看到的是才子佳人之间的情感纠葛;革命家看到的是排斥满族;流言家是喜欢制造流言蜚语的人,所以看到的是宫闱秘事。材料的关键信息是“革命家看见排满”,由此可以排除 B、C、D 三项。A 项红楼梦切合了封建社会衰落的历史,故正确答案是A 项。答案:A 22.清代书法家翁方纲在评论某一书体时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据材料信息可知,他所评论的是 A B C D 解析:在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次序中,隶书之后是楷书,且材料中的“变隶书之波画”和存隶书“之横直”也说明他评论的书体以“横直”为特征,符合此书体特征的只有楷书,故B 项正确;A 项为小篆体;C 项为行书;D 项为草书。 答案:B 23.“以字画寄趣”是清代画家的风格之一。如清代八大山人的孤禽图,画中孤鸟“白眼向人”之状表达了作者“睥睨社会尘垢的心境” 。由此可知他的绘画艺术 A.意在“借物抒情” B.旨在“以形写神” C.追求“神形具备” D.体现了“得意忘形” 解析:画中孤鸟“白眼向人”意在表达作者的“心境”,所以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主要是“借物抒情”;“神形具备”与材料中的孤禽图不符,孤禽图中的鸟并不追求形上的真实;“以形写神”主要是指在人物画中要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所以不符合材料中花鸟画的题意;“得意忘形”指不追求物的形真,而是通过意来传神,所以其重点在“神”而非“情”,这不能体现孤鸟“白眼向人”的“情” 。答案:A 24.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都是冯梦龙的名篇。前者中的杜十娘欲将自身幸福托付给“衣冠子弟(高门富户之人)”,但最终因被抛弃而投河自尽;后者中的莘瑶琴以“花魁娘子”的身份下嫁给了“市井小民”卖油郎,最终过上了幸福生活。此一悲一喜的结局反映了当时 A.“衣冠子弟”都非常缺乏社会道德 B.传统婚姻观念中的金钱观非常盛行 C.市民阶层兴起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 D.“市井小民”的社会地位大为提高 解析:材料中杜十娘欲将自身幸福托付给“衣冠子弟”是传统“才子佳人”的婚姻价值观,但在此观念下她却落得被抛弃而死的悲剧;而莘瑶琴虽是“佳人”,下嫁给了无才无财的“市井小民”,却获得了幸福。这体现了对传统“才子佳人” “门当户对”婚姻价值观的否定和对市民婚姻价值观的肯定,也体现了市民阶层兴起后对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冲击。 答案:C 25.清代“京剧剧目取材广泛,有的出自古典杂剧、传奇,有的源自小说话本” 。这说明京剧 A.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精华 B.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 C.适应世俗文化的发展趋向 D.因受人们喜爱而日渐流行 解析:材料中的“杂剧、传奇、小说话本”都是市民文学的体现,而京剧剧目多取材于此,说明京剧也适应了市民的文化艺术追求,也就是“世俗文化的发展趋向” 。 答案:C 第卷 (非选择题 共 50 分) 篇三: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A 卷) 高中同步测试卷(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A 卷) (时间:90 分钟,满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