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教学_第1页
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教学_第2页
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教学_第3页
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教学_第4页
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教学有趣的图形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我在一次研讨课中听了这节课。尽管这位教师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直观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感悟“面在体上” ,但从把握教材到具体环节的设计,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基本上是根据课本的四幅图大做文章,把感悟“面在体上”作为教学的重点。以下是我在这节有趣的图形中听到的一个教学片断。教学片断师:上学期我们学过哪些物体?(出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并让学生说其名称)师: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新朋友让大家认识。 (出示三棱柱)像这样的物体我们叫它三棱柱。现在请大家拿出你们自己的学具,并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有什么感觉?(学生摸各物体的面)生 1: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冰冰的。生 2:圆柱上下两个面摸起来是平平的,中间这个面摸起来是圆圆的、弯弯的。生 3: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滑滑的。师:小朋友们通过摸一摸,发现这些物体有的面是平的,有的面是圆圆的、弯弯的,也就是曲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面图形。 (出示课题)师:哪一位小朋友知道三棱柱的底面是什么图形?生:三角形。师:对了。怎么让这些面跑到你的纸上?请各个小组的小朋友一起想办法让这些物体上的面“搬家” 。(学生讨论后动手画“面” ,师巡视指导)师:现在请各小组的小朋友汇报一下,你画的是什么图形,是借助什么物体画的?生 1:我用正方体画出了正方形。生 2:我用圆柱画出了圆。生 3:我用长方体画出了长方形。生 4:我用三棱柱画出了三角形。师:大家很能干,都能从正方体上找到正方形(从正方体上拿下一张正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板书:正方形) ,从圆柱上找到圆(从圆柱的一个底面上拿下一张圆形纸片,贴在黑板上,板书:圆),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长方体上拿下一张长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板书:长方形) ,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从三棱柱的一个底面上拿下一张三角形纸片,贴在黑板上,板书:三角形) 。现在我们再一次来认一认这些图形朋友。 (生认图形,读其名称。 )师:(出示课本的四幅交通标志图)你们认识这些图吗?知道它们是利用什么图形做的吗?谁来说说?(指名回答,学生依次说出每个交通标志图的形状)思考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教学用书也减少了以往详尽的教材分析,这都给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但也增加了教师“吃透”教材的难度,使不少教师表现出了对教材的迷茫。对照课本,我们不难发现,这位教师忠实地执行了教材,在课堂上演绎教材时,甚至被教材束缚了手脚。因为课本上第一幅图是一个小朋友把一块底面是三角形的积木在沙堆上按了几下,出现了几个三角形,所以就让学生认识三棱柱,而且误解了课本的意图。课本中一开始呈现四幅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感悟面与体之间的关系,但并不是说,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必须分别由三棱柱、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个面“搬家”得到。“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 ,这不就是每个教师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吗?但要在课堂上能真正地做到,而且能做好,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这有赖于教师的教学观和教材观。如在本节课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学生在幼儿园就已经认识,还用得着一个一个让学生去认识吗?又如,学生对三棱柱这一名称并不熟悉,三棱柱本身也不像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那样常见,况且,也不见得只有在三棱柱上才能看到三角形,所以,本节课是不是一定就得通过介绍三棱柱让学生认识从而达到认识三角形的目的?再如,课本中的四幅交通标志图,对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讲,他们一点都不熟悉,如果让他们自己举一些身边的例子,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时至今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现象不会再发生,也不应该发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教师主动驾驭教材的热情和意识。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对教材作了处理,并不见得他们都已经充分地了解和把握了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写意图。看来,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验证、完善教材的意识。有趣的图形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我在一次研讨课中听了这节课。尽管这位教师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直观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感悟“面在体上” ,但从把握教材到具体环节的设计,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基本上是根据课本的四幅图大做文章,把感悟“面在体上”作为教学的重点。以下是我在这节有趣的图形中听到的一个教学片断。教学片断师:上学期我们学过哪些物体?(出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并让学生说其名称)师: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新朋友让大家认识。 (出示三棱柱)像这样的物体我们叫它三棱柱。现在请大家拿出你们自己的学具,并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有什么感觉?(学生摸各物体的面)生 1: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冰冰的。生 2:圆柱上下两个面摸起来是平平的,中间这个面摸起来是圆圆的、弯弯的。生 3: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滑滑的。师:小朋友们通过摸一摸,发现这些物体有的面是平的,有的面是圆圆的、弯弯的,也就是曲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面图形。 (出示课题)师:哪一位小朋友知道三棱柱的底面是什么图形?生:三角形。师:对了。怎么让这些面跑到你的纸上?请各个小组的小朋友一起想办法让这些物体上的面“搬家” 。(学生讨论后动手画“面” ,师巡视指导)师:现在请各小组的小朋友汇报一下,你画的是什么图形,是借助什么物体画的?生 1:我用正方体画出了正方形。生 2:我用圆柱画出了圆。生 3:我用长方体画出了长方形。生 4:我用三棱柱画出了三角形。师:大家很能干,都能从正方体上找到正方形(从正方体上拿下一张正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板书:正方形) ,从圆柱上找到圆(从圆柱的一个底面上拿下一张圆形纸片,贴在黑板上,板书:圆),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长方体上拿下一张长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板书:长方形) ,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从三棱柱的一个底面上拿下一张三角形纸片,贴在黑板上,板书:三角形) 。现在我们再一次来认一认这些图形朋友。 (生认图形,读其名称。 )师:(出示课本的四幅交通标志图)你们认识这些图吗?知道它们是利用什么图形做的吗?谁来说说?(指名回答,学生依次说出每个交通标志图的形状)思考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教学用书也减少了以往详尽的教材分析,这都给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但也增加了教师“吃透”教材的难度,使不少教师表现出了对教材的迷茫。对照课本,我们不难发现,这位教师忠实地执行了教材,在课堂上演绎教材时,甚至被教材束缚了手脚。因为课本上第一幅图是一个小朋友把一块底面是三角形的积木在沙堆上按了几下,出现了几个三角形,所以就让学生认识三棱柱,而且误解了课本的意图。课本中一开始呈现四幅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感悟面与体之间的关系,但并不是说,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必须分别由三棱柱、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个面“搬家”得到。“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 ,这不就是每个教师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吗?但要在课堂上能真正地做到,而且能做好,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这有赖于教师的教学观和教材观。如在本节课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学生在幼儿园就已经认识,还用得着一个一个让学生去认识吗?又如,学生对三棱柱这一名称并不熟悉,三棱柱本身也不像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那样常见,况且,也不见得只有在三棱柱上才能看到三角形,所以,本节课是不是一定就得通过介绍三棱柱让学生认识从而达到认识三角形的目的?再如,课本中的四幅交通标志图,对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讲,他们一点都不熟悉,如果让他们自己举一些身边的例子,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时至今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现象不会再发生,也不应该发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教师主动驾驭教材的热情和意识。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对教材作了处理,并不见得他们都已经充分地了解和把握了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写意图。看来,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验证、完善教材的意识。有趣的图形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我在一次研讨课中听了这节课。尽管这位教师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直观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感悟“面在体上” ,但从把握教材到具体环节的设计,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基本上是根据课本的四幅图大做文章,把感悟“面在体上”作为教学的重点。以下是我在这节有趣的图形中听到的一个教学片断。教学片断师:上学期我们学过哪些物体?(出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并让学生说其名称)师: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新朋友让大家认识。 (出示三棱柱)像这样的物体我们叫它三棱柱。现在请大家拿出你们自己的学具,并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有什么感觉?(学生摸各物体的面)生 1: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冰冰的。生 2:圆柱上下两个面摸起来是平平的,中间这个面摸起来是圆圆的、弯弯的。生 3: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滑滑的。师:小朋友们通过摸一摸,发现这些物体有的面是平的,有的面是圆圆的、弯弯的,也就是曲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面图形。 (出示课题)师:哪一位小朋友知道三棱柱的底面是什么图形?生:三角形。师:对了。怎么让这些面跑到你的纸上?请各个小组的小朋友一起想办法让这些物体上的面“搬家” 。(学生讨论后动手画“面” ,师巡视指导)师:现在请各小组的小朋友汇报一下,你画的是什么图形,是借助什么物体画的?生 1:我用正方体画出了正方形。生 2:我用圆柱画出了圆。生 3:我用长方体画出了长方形。生 4:我用三棱柱画出了三角形。师:大家很能干,都能从正方体上找到正方形(从正方体上拿下一张正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板书:正方形) ,从圆柱上找到圆(从圆柱的一个底面上拿下一张圆形纸片,贴在黑板上,板书:圆),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长方体上拿下一张长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板书:长方形) ,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从三棱柱的一个底面上拿下一张三角形纸片,贴在黑板上,板书:三角形) 。现在我们再一次来认一认这些图形朋友。 (生认图形,读其名称。 )师:(出示课本的四幅交通标志图)你们认识这些图吗?知道它们是利用什么图形做的吗?谁来说说?(指名回答,学生依次说出每个交通标志图的形状)思考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教学用书也减少了以往详尽的教材分析,这都给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但也增加了教师“吃透”教材的难度,使不少教师表现出了对教材的迷茫。对照课本,我们不难发现,这位教师忠实地执行了教材,在课堂上演绎教材时,甚至被教材束缚了手脚。因为课本上第一幅图是一个小朋友把一块底面是三角形的积木在沙堆上按了几下,出现了几个三角形,所以就让学生认识三棱柱,而且误解了课本的意图。课本中一开始呈现四幅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感悟面与体之间的关系,但并不是说,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必须分别由三棱柱、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个面“搬家”得到。“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 ,这不就是每个教师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吗?但要在课堂上能真正地做到,而且能做好,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这有赖于教师的教学观和教材观。如在本节课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学生在幼儿园就已经认识,还用得着一个一个让学生去认识吗?又如,学生对三棱柱这一名称并不熟悉,三棱柱本身也不像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那样常见,况且,也不见得只有在三棱柱上才能看到三角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