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医院的建筑设计规范_第1页
传染病医院的建筑设计规范_第2页
传染病医院的建筑设计规范_第3页
传染病医院的建筑设计规范_第4页
传染病医院的建筑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医院的建筑设计规范篇一: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目 录 1 总则 2 术语与略沿 术语 略语 3 选址 4 口 总体规划 5 建筑设计 殷规定 门诊郎与接诊部 急诊部 医技科室 放射检查室 功能检查室 血库 中心供应室 手术部 病理科 药剂科 住院部 后勤保障部门 1 洗衣房 营养膳食科 锅炉房 太平间 车库、停车场 室内装修和其他要求 6 给水排水消防和污水处理 1.总则适用范围 本建筑设计规范适用于专门收治各类传染病患者的医院建筑,为该类建筑物建筑设计与规划应遵循的原则与依据。有关章节亦运用于附设于综合性医院内的传染病区或独立传染病区。 设计原则 本建筑设计规范核心是从传染病传播的传染源、宿舍、环境三角形关系,切断传染链,控制传染源的原则。在建筑总体布局,平面与竖向布置上,明确功能分区,明确各部门洁污分区与分流。并针对传染病医院的特点,重视医疗区内病患者诊疗活动区域与医务工作人员工作区域的相对区划。减少洁净与污染人流物流的相互交叉与相互感染机率。突出与一般综合性医院建筑不同的设计特点与措施要求。 发展变更可能性 与其他医疗设施类似,传染病医院具有预留发展空间的特性。要有具备改扩建灵活性以及在总体布局上应为医院的日后发展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其平面与竖向布置以及结构选型应考虑医院日后改扩建的灵活可能性。 医疗空间环境 从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出发,(来自: 小龙 文档 网:传染病医院的建筑设计规范)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病患者就医诊治的医疗环境空间,考虑在院区内长期工作的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空间。人性化医疗环境内外空间的创造注重绿色生态环境技术的运用。构筑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医疗设施。 环境保护 传染病医院的规划与设计应充分重视医院内外环境的卫生安全,既要防止院区外污染环境对院内医疗区的干扰污染,更要防范院区内污染源的管理与控制,不造成二次污染。病患者使用接触过的一次性用品、污染梯、纱布、食物残渣、病患者的排泄物以及检验用血样、体液标本、病理组织标本等均应根据不同传染病种采用有效对路,适宜的合理的定点定人收集渠道,采用可靠的无菌消毒处理措施。 传染病医院医疗垃圾收集、焚化,医院污废水汇集处理应予以高度重视,统一规划同步建设。 公用系统设计 如采用机械通风空气调节系统时,应特别注意建筑物内的气流组织。严格保证清洁区空流流向次清洁区再流向污染区。即应当对清洁区、次清洁区与污染区的气疏压力形成级差,由清洁区向次清洁区、污染区依次递减,严禁倒流。 楼宇自动化、信息自动化 BAS、PACS、LIS、RIS 等将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有助于减少医务工作人员的来往活动,提高工效并减少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大型医院以及在有条件地区应尽量配置。 2.术语与略语 术语 传染病医院 Infections diseases Hospital 门诊与接诊 Outpatient Dept & referal dept. 急诊 emergency dept. 医技部门 medical technical sections。 住院部 inpatient dept. 后勤保障部 logistic dept. 略语 CT 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rized TomographyEEG 心电图 Electro cardiograph EKG 肌电图 Electro PACS 图文存储传输系统 Picturized Archief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LIS 化验信息系统 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RIS 放射信息管理系统 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1CU 重症监护 Intensive Care Unit RICU 呼吸病重症监护 Respiratory Intensive Care Unit 负压病房 negative air pressure ward 负压手术室 negative air pressure operating room 隔离病房 Isolated ward 缓冲前室 anteroom 疑似病房 Disease inspection ward 筛查间 Screening room 3.传染病医院选址 新建传染病医院应综合考虑患者就诊方便与医院与周围环境相互影响,投资运行费用合理等技术经济的多个因素。 为保证传染病医院的有效卫生隔离。新建医院院址应远离城市人群密集活动区,包括高密度居民区、幼儿园、小学校等教育设施以及商场、俱乐部等商业文化设施。如用地无法相互躲让,应采取必要的防护距离设置绿化隔离带。 为方便病人就诊,以及转运病人快捷,新建院区应靠近交通道路,公共交通及其他交通工具可及的地段。 医院用地选址应取用地比较方整,地势平坦,具有合适高程地段,保证在洪水汛期易于排水不受水淹的地段。如在山区建设受用地条件限制,可考虑利用山坡地势错层布置合理安排,但房间仍需采取障碍措施,设置坡道而不以楼梯联系。 医院用地选址应注意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条件,如给排水、供电、电讯、电话、热力、煤气等,在有条件的地方应争取靠近并利用现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减少投资。 传染病区医院选址应注意选地质条件比较好,构造比较稳定的地段,应尽量远离地质断裂带。大型设施或地震活动频繁地区,应根据要求事先由当地有关部门作地质条件初勘,进行场地类别和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估及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估。 传染病医院运行使用将产生医疗固体废弃物、污染污废水。如设立锅炉、焚烧炉将可能产生并排放烟尘,应采取相应有效防范措施。在选址时注意选择位于城市常年主导厂风向。如无法安排应将院区污染排放点合理安排,尽量减少对院区周边环境的影响。 4.总体规划 院区出入口 应根据医院规模设置 23 个院区出入口,院区的主要出入口应避免安排在交通主干道上以免造成交通车流阻断。大型传染病院可分设门急诊出入门、住院探视出入口及后勤保障、污物出入口。较小规模医院可将前者合设。 停车位 传染病医院位于近郊区或远郊区时,应事先协调病患者就医转诊交通工具。院区内应按照所在城市交通部门要求标准设置相应足够数量停车位。并按要求合理比率分配地上与地下停车位数。大型医疗设施应考虑病患者与医疗下作人员停车场地的划分。 根据所在城市具体情况,按要求安排摩托车及自行车停放点。功能分区 应科学合理安排院区内各个功能科室与部门,使各个功能部门配置合理得当,人流物流顺畅便捷。洁污分区、洁污分流明确,互不穿插交叉,以利于控制与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道路与广场 应结合交通与消防,布置院区内交通环境。结合院区主入口配置广场做到人、车分流。 绿化与景观园林 应结合当地自然气候条件,选择适宜树种、花草进行绿化与景观园林配置,结合建筑物,构筑良好医院内外景观与环境,形成绿色、生态与人性化的医疗空间。 医疗主体建筑规划 应考虑门急诊,医技部门、住院部门相互间的功能联系,注意联系方便,减少行程,提高工作效率,并保证卫生安全。在总体规划上考虑后期.扩建发展可能。 后勤保障部门 其位置应考虑日常消耗品及医疗用品药物的配送发放,即考虑外购物品的接纳验收方便,又要考虑配送物流发送通道顺畅快捷。 营养食堂与考虑与病区有便捷通道,方便餐饮运送,也应考虑来料通道直接、加工间噪声、油烟排气对周边环境的干扰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焚烧炉锅炉房、污水处理站 如在院区内设置医疗废弃物焚烧炉,设置燃煤或燃油锅炉房,因需临时谁放医疗废弃物或燃煤、煤渣。因分别采取措施设置围合内院,并安排在院区内偏僻末端,远离活动人群区域,并位于所在城市常年平均下风向。焚烧炉与锅炉都应按照环保要求,设计足够高度烟囱。 院区污废水处理站布置在院区地势较低,便于排向城市排水管网地段。根据当地条件采用次氯酸纳或液氯灭菌,为防污染及气味影响,应与主要建筑保持一定距离,临靠院区偏僻角落。 5.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的一般规定 在门诊、急诊、急救和住院主要出入口处,必须有带雨棚的机动车停靠处。如设坡道时,应按无障碍要求另设计为残疾人专用的坡道。 医院的各个分区和医疗用房应在交通本枢纽处,如大厅、电梯门、各科室入口处等设置明显的导向图标。 电梯 1)二层及二层以上的门诊楼宜设电梯,四层及四层以上的门诊楼或病房楼应设电梯,且不得少于二台;当病房楼高度超过 24m 时,应设污物梯。有条件时可增设自动扶梯。 2)供病人使用的电梯和污物梯,应采用“病床规模电梯” 。 3)电梯井道不得与主要用房贴邻。 楼梯 1)楼梯的位置应同时符合防火疏散和功能分区的要求。2)主楼梯宽度不得小于,踏步宽度不得小于,高度不得小于 0 16m。 3)主楼梯和平台深度,不宜小于 2m。 三层及三层以下无电梯的病房楼以及观察室与抢救室不在同层又无电梯的急诊部,均应设置坡道,坡道坡度按无障碍坡道设计,并应有防滑措施。通行推床的室内走道,净宽不应小于:有高差者必须用坡道相接,坡道坡度按无障碍坡道设计。 半数以上的病房,应获得良好日照及景观。 门诊、急诊和病房,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室内净高在自然通风条件下,不应低于下列规定: 1 诊查室 病房 2 医技科室,或根据需要而定。 病房的允许噪声级(A 声级)昼间应小于或等于 50dB,夜间应小于或等于 40dB,隔墙与楼板的空气声的计权隔声量应大于或等于 40dB,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宜小于或等于 75dB。 所有医疗用房必须满足医疗使用和医疗设备对环境的特殊要求。 厕所 1)室内厕所京戏设前室,门急诊、医技科室病人公用厕所应将前室成宽式布置,不设门扇,并应设非手动开关龙头的洗手盆。 2)如采用室外厕所,宜用连廊与门诊,病房楼相接。 3)病人使用的厕所隔间的平面尺寸,不应小于,门朝外开,门闩应能里外开启。 4)病人使用的坐式大便器的坐圈宜采用“马蹄式” ,蹲式大便器宜采用“下卧式” ,大便器旁应装置“助力拉手”。 5)男、女公共厕所应各设一个无障碍隔间厕所。 新建无障碍厕位面积不应小于。 改建无障碍厕位面积不应小于。 6)厕位门扇向外开启后,入口净宽不应小于, 门扇内侧应设关门拉手。 7)每个护理单元至少设一间带无障碍厕位的病房。 门诊部与接诊部 与一般综合性医院相比,传染病医院门诊量相对比较小,门诊人次与住院床位比例 l:1:1 范围。 为保证传染病患者就医环境减少与控制交叉感染风险,传染病医院应有足够的室内候诊就医空间。 门诊部与接诊部的位置应靠近院区的主要出入口以方便病患者急找。 门诊部一般包括入口厅、问讯处、挂号、划价交费、中西药房、各科诊室、医务人员值班更衣、医办、病人厕所。 大型传染病医院门诊应考虑不同传染病种的门诊区域,包括肝炎门诊,消化道传染病门诊、呼吸道传染病门诊、艾滋病门诊、发热门诊等。 各类传染病门诊科室包括候诊、诊室等均应分别自成一区,相对独立。 传染病医院的平面布局可采用双通道布置方式,即病患者与医务人员分别使用不同通道。医务人员进出门诊工作区的口部应设置医务人员更衣室与卫生间,发烧门诊医务工作人员可按卫生通过室要求设置。 候诊厅及候诊廊可根据传染病医院的规模以及予计接纳的日平均门诊人次,大中型医院采用厅式候诊,小型医院采用走道式候诊。 为接受其他医院转诊病人以及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根据医院规模,在医 篇二: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传染病医疗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宏观调控,提高传染病医院工程项目科学决策和建设水平,合理确定和正确掌握建设标准,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 本建设标准是为项目决策服务和控制项目建设水平的全国统一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传染病医院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审查初步设计和监督检查工程建设全过程建设标准的尺度。 第三条 本建设标准适用于传染病医院、综合医院内独立传染病区以及传染病后备医院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 传染病医院、综合医院内独立传染病区的建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经济建设法规,尤其是重视贯彻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 传染病防治法等在内的相关条例与法规,以及相关技术经济政策。处理好现状与发展,需要与可能以及科学先进与勤俭节约的辨证关系。 第四条 传染病医院、综合医院内独立传染病区的建设,应符合国家及所在地区城市建设规划、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防灾应急予案的各项要求,并应考虑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合理组织调配,避免重复建设或过度集中。现有传染病医院或综合医院内独立传染病区以及传染病后备医院的改扩建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并应考虑新旧部分的有机组合以及改扩建中必要的卫生安全防护措施。 第五条传染病医院的建设,应根据需要与可能一次或分期建设,当分期建设时,应进行院区总体规划,预留后期卫生安全防护措施的建设条件。第六条 综合性医院中新增独立传染病区,应根据院区具体条件,合理平衡需要与可能;对院区内已有传染病设施进行改扩建,应按上述要求进行评估。第七条 传染病医院的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方便患者的原则。应在满足各项医疗基本要求的同时,为患者提供良好就医条件,并应为医护人员创造卫生、安全、便捷的工作环境,做到功能合理、流程科学、安全卫生、经济合理。第八条 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传染病医院、综合医院内独立传染病区的建设,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与定额指标的规定。 第二章 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九条传染病医院及综合医院内独立传染病区的建设规模应根据所在地区,城市规模与等级,医院服务半径与服务人口,依据流行病学调查及传染病防治的实际需求以及拟建项目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现有可利用卫生资源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并应纳入当地医疗机构设置统一规划。 第十条 传染病病床数的设置,城市按照非农业人口床/万人,农村按照总人口床/万人计算。 第十一条 根据所在城市人口规模,传染病医院和综合医院内独立传染病区的建设规模均按床位计算传染病医院的建设规模分为 60 床以下、100 床、200 床、300 床及600 床,宜符合表 1 的规定。 传染病医院(病区)建设规模 表 1 类别 直辖市、省会城市、地 级市 (非农业人口) 人口数 50 万人以下 50-100 万人 100-200 万人 200-400 万人 400 万人 30 万人口以下 县级 (总人口) 30-50 万人 50-100 万人 100 万人口以上 病床规模(床) 60 100 200 300 600 12 20 30 40 第十二条 传染病医院的日门诊量与编制床位数的比例一般为:1,当需接受本地其他综合性医院传染科门诊转诊的患者时,比例应适当降低。第十三条 传染病医院病种比例可按呼吸道传染病 40%、消化道传染病 40%,其他类型传染病 20%分区设置。 第十四条 传染病医院的配套设施应根据相应的建设规模合理确定,主要包括蒸汽热水锅炉房、变配电间、医疗气体站房、洗衣房、污水处理站,在有条件的城市应建立集中的医疗废弃物焚烧炉,承担医院医疗废弃物的焚烧。综合医院内独立传染病区应尽量利用医院内原有设施或与院区内其他单位合建。传染病区的污废水应进行单独消毒、无菌处理后排入医院总排水系统。 医疗废弃物焚烧炉应根据医院规模、日处理量大小以及院区用地等具体条件,选择在院区内建设或在院区外建设。当在院区内建设时,应建在院区下风向一侧;当建在院区外时,应配置专用密闭运输车辆。 第三章 建筑面积指标第十五条 传染病医院中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后勤保障系统、行政管理和院内生活用房等子项设施的床均建筑面积指标,宜符合表 2 的规定。 2注:1.表中所列指标是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最低建筑面积指标。具体项目可根据收治的传染病医院等级,收治患者传染病类别,根据需要和可能并报有关部门核实批准。2.综合医院内独立传染病区可参照上述指标,但应扣除与院区其他部份共用部份包括保障系统主要医技科室,行政管理等面积。 第十六条 传染病医院各组成部分用房在总建筑面积所占的比例宜符合表 3 的规定。 注:1.使用中在不突破总建筑面积的前提下可根据地区和医院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 2.医疗区内一般不安排生活设施,如确实需要,应在医疗区外就近安排。3. 传染病医院与综合医院相比,门诊量与急诊量较小,但要求面积、空间适当放大。医技部门一般结合专业需求配置,可参照综合性医院调整。第十七条 传染病医院应设置手术室,手术室间数按照每 100 病床设置 1 间。第十八条 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的传染病医院应设置 ICU 病床,具体设置比例宜符合表 4 的规定。 传染病医院(病区)ICU 病床设置规模表 4 类别 直辖市、省会城市、 地级市 非农业人口 50 万人以下 50-100 万人 病床规模 60 100 ICU 病床占医院总病床% 4 4 100-200 万人 200-400 万人 400 万人200 300 600 5 5 6 第十九条 直辖市、省会城市的传染病医院应设置负压病房,具体设置比例宜符合表 5 的规定。 传染病医院(病区)负压病房设置规模表 5 类别 非农业人口 150 万人以下 直辖市、省会城市 150-250 万人 250-350 万人 350 万人 每医院负压病房数量 4 8 12 20 第二十条 传染病医院内如设置疾病予防监测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科室,应按编制内每位予防监测工作人员 9m2配置。 第二十一条 设有研究所的传染病医院,应按编制内的每位专职科研人员另行增加科研用房的建筑面积,并应根据需要建设与研究所任务相适应规模及实验动物等级的中间实验动物房。 第四章 传染病医院选址 第二十二条 新建传染病医院的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应远离人口密集区域。 二、应选择城市交通比较方便地段,以利病人就诊治疗。三、应选择比较平坦,地势较高,地基良好地段。四、应选择附近有比较完善市政公用系统的区域五、应远离易燃、易爆及有害气体生产、贮存场所。 六、应远离食品和饲料生产、加工、贮存,家禽、家畜饲养、产品加工等企业。 七、应远离幼儿园、学校等人员密集的公共设施或场所。 八、传染病医院选址应特别注意环境保护要求,除防止外环境对院区干扰外,尤其注重院区污、废水排放,医疗废弃物等处置,保证周围环境的卫生安全。第二十三条在综合医院内设置独立传染病区时,传染病区与医院其他医疗用房的卫生间距应大于 30m,传染病区应设有相对独立的主入口。 第五章 规划布局与建设用地 第二十四条 传染病医院及综合医院传染病病区总体规划与建设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必须坚持科学合理,节约用地的原则,并满足卫生隔离要 求; 二、 满足基本功能需要的同时,适当考虑未来发展。必要时,还应适当度考虑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时期紧急扩展用地的需要; 三、 合理确定功能分区,科学组织人流物流,做到洁污分区、切断传染途径、避免交叉感染。 四、 根据不同地区自然气候条件,采用合理的布局方式。应使主要建筑物有良好朝向,保证建筑物间距应满足卫生、日照、采光、通风、消防等要求。第二十五条 传染病医院的总平面,应根据地形地势、院区用地范围合理规划、布置。在保证使用功能与传染病防护隔离卫生安全的前提下建筑物应合理组合,提高土地利用率。后勤保障部门宜设在使用负荷中心。 第二十六条 传染病医院的建设用地包括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后勤保障系统以及行政管理和院内生活用房等 7 项。新建传染病医院床均建设用地指标不应超过表 6 的规定。 2注:1.表中指标为传染病医院七项基本建设内容所需的最低用地指标。当规定的指标确实不能满足需要时,可按不超过 11m2/床指标增加用地面积,用于传染病予防监测,科学研究用房建设及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时期紧急扩展用地的需要。 2.表中指标包括必要的隔离警戒用地。 第二十七条 医院入口处应布置足够量的急救车及小型汽车停车位。停车数量应按当地有关规定确定。停车场内应按院外院内车辆分区布置停车位。 烈性传染病医院应按卫生部门要求在院区出入口附近设置专门的出入汽车冲洗消毒站,消毒站场应设在院区之外,其用地和面积由市有关部门统一安排。 篇三: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5.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的一般规定 在门诊、急诊、急救和住院主要出入口处,必须有带雨棚的机动车停靠处。如设坡道时,应按无障碍要求另设计为残疾人专用的坡道。 医院的各个分区和医疗用房应在交通本枢纽处,如大厅、电梯门、各科室入口处等设置明显的导向图标。 电梯 1)二层及二层以上的门诊楼宜设电梯,四层及四层以上的门诊楼或病房楼应设电梯,且不得少于二台;当病房楼高度超过 24m 时,应设污物梯。有条件时可增设自动扶梯。 2)供病人使用的电梯和污物梯,应采用“病床规模电梯” 。 3)电梯井道不得与主要用房贴邻。 楼梯 1)楼梯的位置应同时符合防火疏散和功能分区的要求。 2)主楼梯宽度不得小于,踏步宽度不得小于,高度不得小于 0 16m。 3)主楼梯和平台深度,不宜小于 2m。 三层及三层以下无电梯的病房楼以及观察室与抢救室不在同层又无电梯的急诊部,均应设置坡道,坡道坡度按无障碍坡道设计,并应有防滑措施。 通行推床的室内走道,净宽不应小于:有高差者必须用坡道相接,坡道坡度按无障碍坡道设计。 半数以上的病房,应获得良好日照及景观。 门诊、急诊和病房,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室内净高在自然通风条件下,不应低于下列规定: 1 诊查室 病房 2 医技科室,或根据需要而定。 病房的允许噪声级(A 声级)昼间应小于或等于 50dB,夜间应小于或等于 40dB,隔墙与楼板的空气声的计权隔声量应大于或等于 40dB,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宜小于或等于 75dB。 所有医疗用房必须满足医疗使用和医疗设备对环境的特殊要求。 厕所 1)室内厕所京戏设前室,门急诊、医技科室病人公用厕所应将前室成宽式布置,不设门扇,并应设非手动开关龙头的洗手盆。 2)如采用室外厕所,宜用连廊与门诊,病房楼相接。 3)病人使用的厕所隔间的平面尺寸,不应小于,门朝外开,门闩应能里外开启。 4)病人使用的坐式大便器的坐圈宜采用“马蹄式” ,蹲式大便器宜采用“下卧式” ,大便器旁应装置“助力拉手”。 5)男、女公共厕所应各设一个无障碍隔间厕所。 新建无障碍厕位面积不应小于。 改建无障碍厕位面积不应小于。 6)厕位门扇向外开启后,入口净宽不应小于, 门扇内侧应设关门拉手。 7)每个护理单元至少设一间带无障碍厕位的病房。 门诊部与接诊部 与一般综合性医院相比,传染病医院门诊量相对比较小,门诊人次与住院床位比例 l:1:1 范围。为保证传染病患者就医环境减少与控制交叉感染风险,传染病医院应有足够的室内候诊就医空间。 门诊部与接诊部的位置应靠近院区的主要出入口以方便病患者急找。 门诊部一般包括入口厅、问讯处、挂号、划价交费、中西药房、各科诊室、医务人员值班更衣、医办、病人厕所。 大型传染病医院门诊应考虑不同传染病种的门诊区域,包括肝炎门诊,消化道传染病门诊、呼吸道传染病门诊、艾滋病门诊、发热门诊等。 各类传染病门诊科室包括候诊、诊室等均应分别自成一区,相对独立。 传染病医院的平面布局可采用双通道布置方式,即病患者与医务人员分别使用不同通道。医务人员进出门诊工作区的口部应设置医务人员更衣室与卫生间,发烧门诊医务工作人员可按卫生通过室要求设置。 候诊厅及候诊廊可根据传染病医院的规模以及予计接纳的日平均门诊人次,大中型医院采用厅式候诊,小型医院采用走道式候诊。 为接受其他医院转诊病人以及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根据医院规模,在医院门诊部入 u 附近设置接诊部或筛查部。产在其毗邻设置隔离观察区。在入口部对不同传染病患者进行筛查分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以及时排查并有效控制带有扩散传染病风险的病患者的活动范围,减少其扩散范围。 急诊部 应自成一区,可能对与门诊部毗邻,在可能时使化验及药房布置在二者之间,分别设置服务窗口以利资源共享。急诊部包括入口厅、挂号、计价收费、小型药房、小化验室、男女值班室、处置室、抢救室、手术室、医生办、护士办、移动式 X 线机或小型 X 线机、病人卫生间、污物间及医务人员更衣间、卫生间、重症监护区及观察区。 特大城市中的大型传染病医院急诊部可配置大型 X 线机及 CT 机房,通风空调装置应按正负压可转换调配考虑。 在较大规模的传染病医院的急诊部可按(快速抢救)绿色危急抢救区及般急诊区划分。 大型传染病医院的观察病区,重症监护病区中应设置负压隔离小间,每间 1 床,并附设缓冲过渡小间。 大型传染病医院急诊部的 X 线检查室及抢救室、手术室应考虑各有 12 间负压检查室或抢救手术室,可考虑平时采用正压,需要时改为负压。 急诊部的入口应明显易找,应设宽敞入口门,安排宽敞急救大厅,各主要通道应考虑推车、推床,交通便捷。 医技科室 一般放射检查室 应考虑方便门诊及住院病人使用。 为减少病患者之间近距离接触,或空气传染,交叉感染风险,可考虑其中 1 间采用负压通风,并为每个放射检查室分别设 23 间更衣小间。 大型医院放射检查室可采用病患者与医务工作人员分分别使用不同通道的复廊式布局。 功能检查室 包括超声波、电生理、肺功能、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脑地形图、运动平等,根据不同规模,组成功能检查区。除以上各个相关检查室外还应安排医办、护办、病患者及医务人员更衣、厕所。 针对不同的污染病患者,各个检查室采用隔离小间。较大规模传染病医院功能检查区亦可采用病患者与医务工作人员通道分离的复部布局。 血库 应自成一区宜邻近检查科、手术部。 由贮血、配血、发血、清洗、灭菌消毒、工作人员更衣厕所等组织,应配置发血化验核查小间,贮血与配血应分成独立小间。 中心(消毒灭菌)供应室 应自成一区,宜靠近手术部布置并与该部有直接联系通道。 由收件、分类清洗、敷料制作、组装打包、灭菌、质检、无菌储存、一次忡用品库、器械库、办公发放、更衣厕所等组成。 应严格按照洁净区、清洁区、污染区分区布置,并严格按照生产加工单向工艺流程布置。 应为进入洁净区与清洁污染区的工作人员分别设置卫生通过间。 ECO 气体灭菌室应与中心供应室合并设置,可以高压蒸汽灭菌统一安排。其位置宜靠外墙,便于有害气体抽吸排放。 手术部 应自成一区并与外科手术相关护理单元相靠近安排。其位置应综合考虑与中心供应室、血库、病理科而联系,事先策划便捷联系通道联系交通,如小型物梯、电梯、气送物流系统等。 手术部由污染手术室(负压手术室)、无菌手术室刷手处、麻醉准备间、术后苏醒间(可与前者合设)、换床间、护士室、麻醉办公室、医生办公室、男女卫生通过更衣室、男女厕所淋浴间、无菌敷科室、器械仪器室、家属等候室、谈话室、冰冻切片室、标本传送间、污物暂存处组成。有教学任务的传染病医院手术部,可在手术部外侧或在区外设闭路电视示教室。 大型传染病院手术部可附设手术部供应室,可在手术部相邻部位安排。包括收类分类、打包组合制作、消毒灭菌、质检、无菌存放过渡间、发送窗口。发送窗口应面向手术部无菌洁净区而接收窗口应面向手术部回收清洁廊。 手术部设计应按照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XX)要求执行。 手术部的间数及平面尺;十大小可参照综合医院建筑设计标准按基本要求配置。一般传染病医院不考虑特大型手术室只按大中型规模配置。 手术部的平面布置应符合功能分区手术操作流程以及生物洁净环境控制要求,应于出入口部分别设置病患者推床或输椅换床处,设置男女医务工作人员强制卫生通过室。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