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属于自己学校的独特个性_第1页
塑造属于自己学校的独特个性_第2页
塑造属于自己学校的独特个性_第3页
塑造属于自己学校的独特个性_第4页
塑造属于自己学校的独特个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塑造属于自己学校的独特个性经过近 20 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国基础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发展极为不平衡,于是教育均衡化的理念及其推动措施不断现实化,很显然这是针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所采取的措施。而发展较好的一些地区和学校也出现了不少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比如看看发达地区的中学教育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同质化现象,具体说来,就是“千校一面、万人同语” 。(一)千校一面。也就是校与校之间差异不大,基本类同,表现在学校日益趋同,无论是办学目标还是教育理念,无论是改革目标还是具体措施,学校与学校之间缺少差异,学校个性日益模糊。究其原因,与现行的政府行为和学校自身行为有密切关系,如由政府推动的各种教育达标工程、实验性示范性评审,各级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督导,而且检查标准统一、验收内容统一,各种宣传、经验介绍,客观上导致学校逐渐趋同。这种政府通过评比、评审来推动学校建设的方式,本质上是外力制动。所谓外力制动,是通过外在力量来实现推动发展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具体表现为各级各类的评比、评选、评审,所有的评选都有荣誉称号在后面,所有的评审之后都会有不同级别的挂牌在后面,而这一切都与利益有关,利益是诱饵,因而也成为动力。这应该也是必要的,借助外力,能够推动学校课改,推动学校建设达标,推动学校发展。但是我们同样应该反思,许多地方不断评审、评选,评实验性、示范校之后评“星级学校” , “一级学校” ,这种不断的评选、评审可以说是循环外力,这种循环外力将导致学校依赖外力。整齐划一的外在监督与检查成为引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推动力,这样下去自然会出现扼杀内力的现象。内在的思想力、内在的发展动力、内在的创造力的丧失是学校作为办学主体失去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标志。当办学主体失去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时候,雷同成为普遍现象就不足为奇。不妨举例来看,一段时间以来,基础教育界与其他行业一样在热衷于谈论建立制度,在这其中不难嗅出了一种将制度全能化的味道。所谓制度全能亦可说是制度万能,即相信制度、机制、体制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具体表现在将任何问题都要牵到体制、机制、制度上面,这是一种单一归因的方法。其实不仅是教育界,在中国当今社会之下几乎任何一个领域都出现了这样一种状况,把所产生的一切问题都归结到机制、体制、制度上面。教育界的解困方法就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无疑是必要的,其作用在于理顺关系,理顺外部关系,理顺学校与政府、社会、家长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理顺学校内部的关系,理顺学校三方面主体校长,教师,学生的责、权、利的关系。同时具有规范作用,规范流程,规范学校管理流程。同样对这种现象我们也要予以反思,这种单一归因的方法是人心急切的表现,也是心态浮躁的表现。这种试图“毕其功于一役”单纯的想法、做法,也是简单化的做法,制度不论多么全面,总有不到的地方,也总有制度不能起作用的地方,制度不到、不能起作用的地方是文化在起作用;而且制度的背后、制度的执行是文化在起作用,制度背后还有更深层的文化问题,即组织成员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文化是一个民族也是一个团队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性力量。内力丧失,必然缺乏反思,缺乏反思必然趋同。因此我们由借助外力实现向激发内力转化,学校由“工具存在” ,即完成上级任务的工具转变为“本体存在” ,即文化存在。学校是自主、自律、自为的文化主体,学校应该自主发展。各级各类的评审应该在初级阶段进行,在不达标学校进行。我们当然知道各种教育达标工程、实验性示范性评审过程是必要的,这是一个规范化过程,当然也是一个标准化过程,我们同时知道在没有规范的办学阶段当然首先必须建立规范,在确立了办学规范之后同样必须超越规范。超越规范,就是学校要建立自己的学校个性,学校个性不是这个学校出色的学科竞赛成绩,不是这个学校优异的高考成绩,也不是这个学校提出的什么办学口号。学校的个性,是这个学校的文化个性,是这个学校文化的内涵,是这个学校的办学特色,是这个学校的精神积淀。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所在,学校文化是一棵生命树。学校中具体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状态是生命之树的叶子;学校中大多数人对待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是生命之树的主干;学校所在地区的本土文化以及行政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土壤。(二)万人同语。表现在教师们、校长们话语内容、话语方式的趋同性,例如,开始说“以人为本”,大家都说以人为本;后来改为“以学生发展为本” ,大家都说以学生发展为本;一个“校本”概念的出现,一系列“校本”概念相继出现,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校本教材;一提研究性学习,从幼儿园到高中,整个基础教育各个阶段、各个学校、各个学科都在表明自己在进行研究性学习。很显然校长教师们在追风逐浪,风从何来?浪从何来?我们可以看到:“风浪”来自教育理论家们,是教育理论家们在“兴风作浪” ,他们通过发表论文、出版著作,通过各种教师培训、报告,在传播他们的声音。再进一步追问下去,他们所兴之“风浪” ,又从何而来呢?仔细研究可以看到“西风紧,满地黄叶飞”这样一种现象:我们不少教育理论家们翻译、编译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著作,这些理论著作直接影响了我们教育界。而其中我们不难发现里面隐藏了一种话语霸权,这就是西语霸权。应该说这样一个阶段是必经之路。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思想冲击了我们的陈旧观念,开阔了我们的眼界视域,使我们在长期的摸索中豁然开朗,看到了一片全新的天地,于是我们开始模仿别样做法。同样,这样一种现象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中间有一种“贴标签,换概念”的现象存在。基础教育界里几乎是万人同语话教育,流行什么概念,就群起而说之。 第五项修炼一炒作,于是自上而下都在谈学习型,从学习型城市,到学习型班组。这几年一波又一波的概念潮流不断涌现,什么研究性学习,什么合作学习,什么教师专业化发展。如果 50 年后的校长要查看今天校长的办学思想,会吃惊地发现:他们怎么说的都是一样的话啊!潮起潮落,大浪淘沙。在潮起潮落的过程中淹没了学校的个性,淹没了校长的个性。其实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学校的经验所不能完全说明的,也是理论所不能充分验证、诠释的。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淘尽了校长的思想,淘尽教师的原创能力。我们的教育界患了可怕的“教育失语症” 。我们的校长、我们的教师不会说话,不会说自己的话,在自己的领域里失去了话语权,把自己的独立话语权拱手让给了代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思想的大学教授们。我并非排斥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思想,我忧患的是我们的校长、我们的中学教师失去了话语能力之后将会是一种什么样可怕的后果。教育的失语将导致我们民族患上“民族失语症” 。 解放日报XX年 8 月 2 日学生作文“新八股”折射汉语教育窘境一文报道,7 月 30 日,由国内 15 所名校中文系联合发起的“第二届全国语文之星夏令营”落下帷幕。在为期 5 天的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 200多名高中语文爱好者,接受了 15 所名校的文学院院长或中文系主任的“零距离”考核。考核的结果并不令人欣喜。学生用语的高度一致性,令教授们很失望。缺少个性化的语言,几乎成了目前中学生作文的一个通病,“痛,并快乐着” 、 “将进行到底” 、“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等语言的泛滥,无异于一种新八股。有着几千年活力的汉语言,为何在现代化的今天变得如此干瘪无味、面目可憎?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校长,作为教师,难道不能从中激发自己的反思吗?我们的校长、教师应该由“跟风说话” ,逐步走向自说自话;由西语霸权逐步走向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要建立自己的、民族的话语系统,必须寻根。每个国家有自己的文化根基,真正好的教育是扎根在自己的文化根基上的。如果中华民族是一棵参天大树的话,我们应该寻我们民族的树根民族文化之根。如果学校是一株小草的话,我们应该寻找学校的草根学校文化之根。如果现实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汩汩清泉的话,我们必须觅泉,觅现实生活之泉,觅教育、教学实践之泉,这是师生生命之泉。办学的雷同、话语的雷同,根本上反映了我们校长、教师思想力的弱化。思想力的弱化是思想深度缺席的表征。办教育无论如何不能缺席思想,这当成为我们的共识,这一点,我将另文阐述。作者:程红兵/p经过近 20 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国基础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发展极为不平衡,于是教育均衡化的理念及其推动措施不断现实化,很显然这是针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所采取的措施。而发展较好的一些地区和学校也出现了不少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比如看看发达地区的中学教育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同质化现象,具体说来,就是“千校一面、万人同语” 。(一)千校一面。也就是校与校之间差异不大,基本类同,表现在学校日益趋同,无论是办学目标还是教育理念,无论是改革目标还是具体措施,学校与学校之间缺少差异,学校个性日益模糊。究其原因,与现行的政府行为和学校自身行为有密切关系,如由政府推动的各种教育达标工程、实验性示范性评审,各级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督导,而且检查标准统一、验收内容统一,各种宣传、经验介绍,客观上导致学校逐渐趋同。这种政府通过评比、评审来推动学校建设的方式,本质上是外力制动。所谓外力制动,是通过外在力量来实现推动发展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具体表现为各级各类的评比、评选、评审,所有的评选都有荣誉称号在后面,所有的评审之后都会有不同级别的挂牌在后面,而这一切都与利益有关,利益是诱饵,因而也成为动力。这应该也是必要的,借助外力,能够推动学校课改,推动学校建设达标,推动学校发展。但是我们同样应该反思,许多地方不断评审、评选,评实验性、示范校之后评“星级学校” , “一级学校” ,这种不断的评选、评审可以说是循环外力,这种循环外力将导致学校依赖外力。整齐划一的外在监督与检查成为引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推动力,这样下去自然会出现扼杀内力的现象。内在的思想力、内在的发展动力、内在的创造力的丧失是学校作为办学主体失去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标志。当办学主体失去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时候,雷同成为普遍现象就不足为奇。不妨举例来看,一段时间以来,基础教育界与其他行业一样在热衷于谈论建立制度,在这其中不难嗅出了一种将制度全能化的味道。所谓制度全能亦可说是制度万能,即相信制度、机制、体制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具体表现在将任何问题都要牵到体制、机制、制度上面,这是一种单一归因的方法。其实不仅是教育界,在中国当今社会之下几乎任何一个领域都出现了这样一种状况,把所产生的一切问题都归结到机制、体制、制度上面。教育界的解困方法就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无疑是必要的,其作用在于理顺关系,理顺外部关系,理顺学校与政府、社会、家长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理顺学校内部的关系,理顺学校三方面主体校长,教师,学生的责、权、利的关系。同时具有规范作用,规范流程,规范学校管理流程。同样对这种现象我们也要予以反思,这种单一归因的方法是人心急切的表现,也是心态浮躁的表现。这种试图“毕其功于一役”单纯的想法、做法,也是简单化的做法,制度不论多么全面,总有不到的地方,也总有制度不能起作用的地方,制度不到、不能起作用的地方是文化在起作用;而且制度的背后、制度的执行是文化在起作用,制度背后还有更深层的文化问题,即组织成员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文化是一个民族也是一个团队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性力量。内力丧失,必然缺乏反思,缺乏反思必然趋同。因此我们由借助外力实现向激发内力转化,学校由“工具存在” ,即完成上级任务的工具转变为“本体存在” ,即文化存在。学校是自主、自律、自为的文化主体,学校应该自主发展。各级各类的评审应该在初级阶段进行,在不达标学校进行。我们当然知道各种教育达标工程、实验性示范性评审过程是必要的,这是一个规范化过程,当然也是一个标准化过程,我们同时知道在没有规范的办学阶段当然首先必须建立规范,在确立了办学规范之后同样必须超越规范。超越规范,就是学校要建立自己的学校个性,学校个性不是这个学校出色的学科竞赛成绩,不是这个学校优异的高考成绩,也不是这个学校提出的什么办学口号。学校的个性,是这个学校的文化个性,是这个学校文化的内涵,是这个学校的办学特色,是这个学校的精神积淀。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所在,学校文化是一棵生命树。学校中具体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状态是生命之树的叶子;学校中大多数人对待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是生命之树的主干;学校所在地区的本土文化以及行政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土壤。(二)万人同语。表现在教师们、校长们话语内容、话语方式的趋同性,例如,开始说“以人为本”,大家都说以人为本;后来改为“以学生发展为本” ,大家都说以学生发展为本;一个“校本”概念的出现,一系列“校本”概念相继出现,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校本教材;一提研究性学习,从幼儿园到高中,整个基础教育各个阶段、各个学校、各个学科都在表明自己在进行研究性学习。很显然校长教师们在追风逐浪,风从何来?浪从何来?我们可以看到:“风浪”来自教育理论家们,是教育理论家们在“兴风作浪” ,他们通过发表论文、出版著作,通过各种教师培训、报告,在传播他们的声音。再进一步追问下去,他们所兴之“风浪” ,又从何而来呢?仔细研究可以看到“西风紧,满地黄叶飞”这样一种现象:我们不少教育理论家们翻译、编译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著作,这些理论著作直接影响了我们教育界。而其中我们不难发现里面隐藏了一种话语霸权,这就是西语霸权。应该说这样一个阶段是必经之路。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思想冲击了我们的陈旧观念,开阔了我们的眼界视域,使我们在长期的摸索中豁然开朗,看到了一片全新的天地,于是我们开始模仿别样做法。同样,这样一种现象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中间有一种“贴标签,换概念”的现象存在。基础教育界里几乎是万人同语话教育,流行什么概念,就群起而说之。 第五项修炼一炒作,于是自上而下都在谈学习型,从学习型城市,到学习型班组。这几年一波又一波的概念潮流不断涌现,什么研究性学习,什么合作学习,什么教师专业化发展。如果 50 年后的校长要查看今天校长的办学思想,会吃惊地发现:他们怎么说的都是一样的话啊!潮起潮落,大浪淘沙。在潮起潮落的过程中淹没了学校的个性,淹没了校长的个性。其实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学校的经验所不能完全说明的,也是理论所不能充分验证、诠释的。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淘尽了校长的思想,淘尽教师的原创能力。我们的教育界患了可怕的“教育失语症” 。我们的校长、我们的教师不会说话,不会说自己的话,在自己的领域里失去了话语权,把自己的独立话语权拱手让给了代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思想的大学教授们。我并非排斥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思想,我忧患的是我们的校长、我们的中学教师失去了话语能力之后将会是一种什么样可怕的后果。教育的失语将导致我们民族患上“民族失语症” 。 解放日报XX年 8 月 2 日学生作文“新八股”折射汉语教育窘境一文报道,7 月 30 日,由国内 15 所名校中文系联合发起的“第二届全国语文之星夏令营”落下帷幕。在为期 5 天的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 200多名高中语文爱好者,接受了 15 所名校的文学院院长或中文系主任的“零距离”考核。考核的结果并不令人欣喜。学生用语的高度一致性,令教授们很失望。缺少个性化的语言,几乎成了目前中学生作文的一个通病,“痛,并快乐着” 、 “将进行到底” 、“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等语言的泛滥,无异于一种新八股。有着几千年活力的汉语言,为何在现代化的今天变得如此干瘪无味、面目可憎?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校长,作为教师,难道不能从中激发自己的反思吗?我们的校长、教师应该由“跟风说话” ,逐步走向自说自话;由西语霸权逐步走向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要建立自己的、民族的话语系统,必须寻根。每个国家有自己的文化根基,真正好的教育是扎根在自己的文化根基上的。如果中华民族是一棵参天大树的话,我们应该寻我们民族的树根民族文化之根。如果学校是一株小草的话,我们应该寻找学校的草根学校文化之根。如果现实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汩汩清泉的话,我们必须觅泉,觅现实生活之泉,觅教育、教学实践之泉,这是师生生命之泉。办学的雷同、话语的雷同,根本上反映了我们校长、教师思想力的弱化。思想力的弱化是思想深度缺席的表征。办教育无论如何不能缺席思想,这当成为我们的共识,这一点,我将另文阐述。作者:程红兵/p经过近 20 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国基础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发展极为不平衡,于是教育均衡化的理念及其推动措施不断现实化,很显然这是针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所采取的措施。而发展较好的一些地区和学校也出现了不少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比如看看发达地区的中学教育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同质化现象,具体说来,就是“千校一面、万人同语” 。(一)千校一面。也就是校与校之间差异不大,基本类同,表现在学校日益趋同,无论是办学目标还是教育理念,无论是改革目标还是具体措施,学校与学校之间缺少差异,学校个性日益模糊。究其原因,与现行的政府行为和学校自身行为有密切关系,如由政府推动的各种教育达标工程、实验性示范性评审,各级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督导,而且检查标准统一、验收内容统一,各种宣传、经验介绍,客观上导致学校逐渐趋同。这种政府通过评比、评审来推动学校建设的方式,本质上是外力制动。所谓外力制动,是通过外在力量来实现推动发展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具体表现为各级各类的评比、评选、评审,所有的评选都有荣誉称号在后面,所有的评审之后都会有不同级别的挂牌在后面,而这一切都与利益有关,利益是诱饵,因而也成为动力。这应该也是必要的,借助外力,能够推动学校课改,推动学校建设达标,推动学校发展。但是我们同样应该反思,许多地方不断评审、评选,评实验性、示范校之后评“星级学校” , “一级学校” ,这种不断的评选、评审可以说是循环外力,这种循环外力将导致学校依赖外力。整齐划一的外在监督与检查成为引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推动力,这样下去自然会出现扼杀内力的现象。内在的思想力、内在的发展动力、内在的创造力的丧失是学校作为办学主体失去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标志。当办学主体失去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时候,雷同成为普遍现象就不足为奇。不妨举例来看,一段时间以来,基础教育界与其他行业一样在热衷于谈论建立制度,在这其中不难嗅出了一种将制度全能化的味道。所谓制度全能亦可说是制度万能,即相信制度、机制、体制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具体表现在将任何问题都要牵到体制、机制、制度上面,这是一种单一归因的方法。其实不仅是教育界,在中国当今社会之下几乎任何一个领域都出现了这样一种状况,把所产生的一切问题都归结到机制、体制、制度上面。教育界的解困方法就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无疑是必要的,其作用在于理顺关系,理顺外部关系,理顺学校与政府、社会、家长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理顺学校内部的关系,理顺学校三方面主体校长,教师,学生的责、权、利的关系。同时具有规范作用,规范流程,规范学校管理流程。同样对这种现象我们也要予以反思,这种单一归因的方法是人心急切的表现,也是心态浮躁的表现。这种试图“毕其功于一役”单纯的想法、做法,也是简单化的做法,制度不论多么全面,总有不到的地方,也总有制度不能起作用的地方,制度不到、不能起作用的地方是文化在起作用;而且制度的背后、制度的执行是文化在起作用,制度背后还有更深层的文化问题,即组织成员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文化是一个民族也是一个团队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性力量。内力丧失,必然缺乏反思,缺乏反思必然趋同。因此我们由借助外力实现向激发内力转化,学校由“工具存在” ,即完成上级任务的工具转变为“本体存在” ,即文化存在。学校是自主、自律、自为的文化主体,学校应该自主发展。各级各类的评审应该在初级阶段进行,在不达标学校进行。我们当然知道各种教育达标工程、实验性示范性评审过程是必要的,这是一个规范化过程,当然也是一个标准化过程,我们同时知道在没有规范的办学阶段当然首先必须建立规范,在确立了办学规范之后同样必须超越规范。超越规范,就是学校要建立自己的学校个性,学校个性不是这个学校出色的学科竞赛成绩,不是这个学校优异的高考成绩,也不是这个学校提出的什么办学口号。学校的个性,是这个学校的文化个性,是这个学校文化的内涵,是这个学校的办学特色,是这个学校的精神积淀。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所在,学校文化是一棵生命树。学校中具体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状态是生命之树的叶子;学校中大多数人对待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是生命之树的主干;学校所在地区的本土文化以及行政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土壤。(二)万人同语。表现在教师们、校长们话语内容、话语方式的趋同性,例如,开始说“以人为本”,大家都说以人为本;后来改为“以学生发展为本” ,大家都说以学生发展为本;一个“校本”概念的出现,一系列“校本”概念相继出现,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校本教材;一提研究性学习,从幼儿园到高中,整个基础教育各个阶段、各个学校、各个学科都在表明自己在进行研究性学习。很显然校长教师们在追风逐浪,风从何来?浪从何来?我们可以看到:“风浪”来自教育理论家们,是教育理论家们在“兴风作浪” ,他们通过发表论文、出版著作,通过各种教师培训、报告,在传播他们的声音。再进一步追问下去,他们所兴之“风浪” ,又从何而来呢?仔细研究可以看到“西风紧,满地黄叶飞”这样一种现象:我们不少教育理论家们翻译、编译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著作,这些理论著作直接影响了我们教育界。而其中我们不难发现里面隐藏了一种话语霸权,这就是西语霸权。应该说这样一个阶段是必经之路。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思想冲击了我们的陈旧观念,开阔了我们的眼界视域,使我们在长期的摸索中豁然开朗,看到了一片全新的天地,于是我们开始模仿别样做法。同样,这样一种现象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中间有一种“贴标签,换概念”的现象存在。基础教育界里几乎是万人同语话教育,流行什么概念,就群起而说之。 第五项修炼一炒作,于是自上而下都在谈学习型,从学习型城市,到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