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奥妙与认识自然的方法_第1页
自然的奥妙与认识自然的方法_第2页
自然的奥妙与认识自然的方法_第3页
自然的奥妙与认识自然的方法_第4页
自然的奥妙与认识自然的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 自然的奥妙与认识自然的方法1、 传统哲学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把握(1)哲学的相关问题哲学进化树: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后背景:整个科学文化的理性背景哲学概况:1.西方传统哲学: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2.西方现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哲学;科学主义哲学3.西方后现代哲学主观唯心主义:慧能: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客观唯心主义:朱熹:“理生万物” ;“理主动静”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黑格尔:“绝对理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可知不可知论:荀子: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 康德:自我、世界、上帝不可知休谟:世界上存在的只有心理的知觉、感觉,此外是否有真实的存在,那是不可能知道的。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可知论唯物主义可知论;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彻底的不可知论;不彻底的不可知论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是怎样存在的?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1.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承认矛盾 2.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静止的观点;否认矛盾(二)哲学家眼中的世界1.古代朴素唯物论(古希腊)泰勒斯:水;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火;(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原子 周易:五行说赫拉克利特:“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所组成;原子和虚空是形成万物的始基。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来确定解释世界的物质本原,其中较典型的是把原子确定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物质元素原子)3.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英】达尔文:进化论 【德】施莱登,施旺:细胞学说【德】亥姆霍兹: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物质的认识: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存在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望梅止渴)(3)哲学家眼中的自然自然的定义广义:自然是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由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和存在形式所构成的宇宙世界。它在时空上是无限的,是一个自组织、自演进的巨系统。狭义:自然是指人类栖居的地球,它是自然生态状况以及维持地球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1.自然观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把握。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它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自然观的结构: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进的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2.自然观的演变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原始社会到中世纪的自然观近代科学的兴起与机械论自然观19 世纪辩证自然观的诞生当代科学新范式及其对人类自然观的影响:生态自然观a.原始社会到中世纪的自然观原始社会:人类与自然没有分化,人自身作为自然存在的一部分淹没在自然之中,人类对外界自然充满了爱与恐惧,人类把想象投射于自然的神话和巫术。古希腊诞生了自然哲学的自然观,当时的自然哲学是朴素直观的世界图景。中世纪(黑暗时代):尽管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逐渐从奴隶社会步入封建社会,在社会形态上标志着一次飞跃,但是在自然观上,在思想发展史上却出现了大倒退宗教神学自然观取代了古希腊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原始社会到中世纪(小结):自然哲学还没有进步到对自然界进行解剖和分析的地步,自然观带有浓厚的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b.近代科学的兴起和机械论自然观近代科学和整个近代史一样,是从一个伟大的时代开始的。自然科学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诞生,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启发和推动自然科学家去突破宗教神学的精神枷锁,科学史上经历了深刻的转变。近代经典的世界图景是:自然的不变性、原子的基本性、机械的直观性、世界的既成性(牛顿力学对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产生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19 世纪机械观的衰落和辩证自然观的诞生:19 世纪三大发现迫使人们承认自然界绝对不变、否认自然现象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观念步步后退,让位给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思想。1873-1876 年,恩格斯进行自然辩证法的撰写,1925 年自然辩证法首次出版。例子:伦琴的伦琴射线、亨利贝克勒发现放射线、汤姆逊发现电子等相对论、特别是量子力学的创立,坚决要求否定机械直观性的原则。量子力学证明,微观过程领域有自己独特的规律,要想直观的描述这些规律是不可能的,在理论物理学出现的许多抽象概念并不能用研究对象的感性表象来构造。实际上,微观规律以数学抽象性取代了机械直观性。c.辩证的自然观自然界具体层次性;自然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中;自然界是物质进化的结果;自然的运动主体性;自然界是各种物质相互联系的总体;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d.生态自然观1.生物学革命:分子生物学的产生2.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产生和发展):第一,研究生命系统客体理论。第二,研究人工技术系统客体的技术科学中所产生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工程等。第三,是从研究非生物界物理系统客体的物理学中所产生的非平衡理论,如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3.复杂科学的兴起,科学的范式已经发生了突变。科学的注意力由强调稳定、有序、均匀和平衡转向了无序、不平衡、多样性、不稳定和非线性关系。生态自然观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如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稳定与变化性统一的平衡唯物主义自然观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形态(小结):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现代科学则日益广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 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不同解读按照传统的物质本体论的观点,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总和观点” ,即“对世界总体的认识” ,或“对世界的总体性认识” 。这样,世界观就被规定为一种关于世界的知识论体系,其终极认识就是对世界本体的认识。从这种物质本体中演绎出来的自然观就是自然本体论的自然观点。这种观点把自然观理解为“关于自然界的总体性观点” 。自然观属于世界观。因此,人们对自然观的不同理解,决定于人们对哲学世界观的不同理解。由于人们对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理解不同,就使得人们对马克思的自然观的理解也大为不同。在我国,对马克思哲学的自然观的理解大体有几种观点:物质本体论的自然观;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1)物质本体论的自然观描述: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特性和反映;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在时空中运动,时空是运动的形式;运动是有规律的。特征:传统哲学教科书式。自然成为“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 、或“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 ,即“自在的自然” 。评价:没有超出 16-18 世纪英法唯物论的水平,仍是种机械唯物主义的原理。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自然对人以及社会的根源性和先在性,把意识仅仅归结为一种高级物质(人的大脑)的属性。(2)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8 页。实践:a.世界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b.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 c.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基础“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把实践理解为沟通意识和物质的中介,而是理解为意识的现实物质基础;不是把实践理解为世界的本体 ,而是把实践理解为理解世界的根据,也就是把实践理解为新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王金福论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 探索2004 年第二期。上述观点描述:根据自然观从属于世界的观点,既然把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 ,那么,马克思的自然观也应该是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评价: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自然本体论的理解上,即仍然把自然观理解为“关于自然界的总体观点” 。接受、认可的人不多。(3)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我国学者最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就提出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刘福森(吉林大学)在 1991 年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历史唯物主义,2001 年进一步提出“历史生存论”概念,把历史唯物主义奠基于生存论的基础上,从而把我国“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理由:只要把实践唯物主义归结为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只是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最终成果。内容:第一,作为历史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功能就是揭示社会历史的一般规律,为人们提供一个观察社会历史的哲学理论原则。第二,作为世界观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功能是为人们解决人的感性活动、人的本质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等哲学问题提供一种哲学理论原则。(四)马克思自然观的历史性解释原则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作为世界观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功能主要是为人们理解和解释自然、人以及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提供一种全新的形而上的解释。进入人们视野的自然,都是与人的生存活动和生产方式相关的自然界。不同历史时代的人们心目中的自然界是完全不同的自然界;因而人们对待外部自然界的态度也是不同的。这一切都只能用人类当时的生存状况和历史发展状况才能获得解释。自然界都是现实的、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自然界不是一个抽象的物质世界、与人无关的、始终如一的自然界;而作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解释的自然观,当然也是社会历史的。而历史唯物主义的终极解释原则是历史生存论。马克思正是立足于人类的生存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终极解释。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生存论是人类历史的存在与发展的终极原理。物质生产成为全部历史基础是因为物质生产是解决人类生存的特有的、唯一的手段。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于生产力”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因为,只有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才有生产力的存在和发展;而只有生产力的存在和发展,人类才能生存。对自然观的认识:自然观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任何历史时代的自然观,都是人类在当时具体的历史的生存状况下形成的人们对自然的理解、解释、价值追求和实践态度;自然观最终是根源于人的生存原理并随着人类的生存方式的演变而变化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观传统的自然观:从古代到现代所发生的自然观的历史演变,最终是建立在人的生存方式和需要基础上所发生的历史演变。在人的生存手段(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比较低时,人类面对的生存问题主要是物质生活资料不足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近代工业社会“把自然看作掠夺和征服对象”的自然观的存在是有其历史根据的,在当时是有其历史根据的,在当时是有其合理性的。当代自然观:人类过度挥霍地球的自然资源造成的资源匮乏和对环境的破坏造成的环境污染。这些危机是当代人类面对的生存危机;工业社会把自然资源看作掠夺对象的自然观和当代形成的保护自然的自然观都同样是出于人类生存方式的演变和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我们只有立足于生存论,才能理解历史上自然观的演变及其我们在当代应当采取的行为策略。3、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方法的运用(1)自然科学对社会科学的影响1.社会科学工作者思想解放之武器。2.自然科学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变革力量,丰富了社会科学研究内容。3.自然科学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手段。4.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参照系。(2)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1.二者之间通过彼此借用概念和方法而相互渗透。2.横向学科、交叉学科的出现。3.综合性研究课题的增多。(3)社会科学的数学化经济学:系统运用数学方法最早、最成功的学科。如计量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学已经发展出一整套完整的定量统计分析方法。心理学:心理学中的定量分析法日益成熟。数学对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意义:1.提供精确的表述语言。2.提供抽象思维的模式和计算方法。3.为社会科学理念发展提供示范。4.处理各类社会调查、统计数据,从中总结规律;促使社会科学理论系统化、形式化和规范化;形成新概念、产生新思想、作出新预测。数学化的局限:1.社会现象复杂,数量关系更为复杂,研究者不可能完全收集齐全,必定有所取舍,数据不一定可靠,其计算结果往往误差更大。2.数学模型的简化和抽象有可能将反映研究现象本质的因素抽象掉,尤其是当这些本质因素难以加以量化时,而研究者的主观因素也往往会影响研究的客观公正。附:社会科学实验方法案例分析 1假设你参加投注,接下来有两个方案让你选择:A 方案:保证你肯定赢 1000 元 B 方案:50可能性赢得 2000 元,5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你会选择哪一个呢?案例分析 1假设你参加投注,接下来有两个方案让你选择:A 方案:你肯定损失 1000 元 B 方案:50可能性损失 2000 元,50可能性什么也不损失 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前景理论三个基本原理:a.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b.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爱的;c.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第 1 节:社会科学实验基本概念及类型社会科学实验方法是实验者根据课题组定的目的,通过有控制地改变某些社会环境(实验环境) ,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关于实验对象发生变化的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基本组成要素有:实验者、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实验活动结构:社会现象 实验现象实验对象 实验环境 实验者变革控制 实验刺激1、社会科学方法及特点及其特点思考:根据社会科学实验方法的含义,它有哪些特征呢?主要特征:1.社会科学实验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认识社会,是为了获取需要探索的信息、确证事实、验证假说、或者是为了检验某些方针政策的可行性。2.社会科学实验过程中,既要严格控制实验环境。保持它的稳定性并控制任一可能影响实验的外部因素,又要通过对实验环境实施有控制的实验刺激,以便暴露出实验对象中那些在非实验条件下无法显现的特征和联系或使其以较纯粹的形式表现出来。3.社会科学实验是实践活动和理论思维活动的有机结合的过程。2、社会科学方法的类型按实验目的的不同:研究性实验;应用性实验按实验环境的不同:实验室实验;实地实验按实验内容的不同:心理实验;教育实验;经济实验;军事实验;法律实验第 2 节 社会科学实验方法的一般程序1.社会科学实验准备阶段 2.社会科学实验实施阶段 3.社会科学实验检测和分析阶段1、社会科学实验的准备阶段核心:实验方案的设计与构思主要环节:1.深入分析实验对象; 2.精心构思实验原理; 3.在实验原理指导下,针对实验目的设计具体可行的实验方案。经典实验:伽利略的重力实验;迈克尔逊和莫雷实验分析题:要实验租赁制度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并以资金利税率作为衡量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那么,运用单一实验组方案进行实验的具体步骤是?(1)选择实验对象 (2 )选择实验环境 (3)前检测(即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检测) (4)实验激发选择实验对象(即改变实验对象所处实验环境的实践活动) (5)后检测(即实验后对实验对象进行检测)(1)选择实验对象,假定选择甲乙丙三个企业组成实验组 (2)选择实验环境,甲乙丙三个实验对象所处社会环境基本相同 (3)前检测,计算这三个企业实行租赁制度前的资金利税率,假定前年底平均为 5 (4)实验激发,从去年初起实行租赁制 (5 )后检测,计算实行租赁制一年后的资金利税率,假定去年底三个企业平均为 12,其实验效应=12(后检测)5(前检测)=7实验组(1)选择实验对象 (2)选择实验环境 (3)前检测(即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检测) (4)实验激发(即改变实验对象所处实验环境的实践活动) (5)后检测(即实验后对实验对象进行检测)对照组(1)选择实验对象 (2)选择实验环境 (3)前检测(即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检测) (4)不实施实验激发(即改变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