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善洲事迹报告会演讲稿:把一生奉献给人民XX 市政协退休干部 段兴华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我叫段兴华,是 XX 市政协退休干部,曾在杨书记身边工作 12 年,在长期的相处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杨书记去世以后,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想起他带领我们调查研究、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的情景。我报告的题目是把一生奉献给人民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 ,这首民谣真实的反映了杨书记真心为民、为政清廉的一生。杨善洲,1927 年 1 月出生,XX 市 XX 县姚关镇陡坡村人。1951 年参加工作,历任区委书记、县委书记、地委书记、XX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在旧社会,杨书记家是当地地主管理山林的“押山户” ,是“居无家,种无地”的最贫苦的农民。年少时,父亲过早离世。他姐弟 6 人,1946年,滇西抗日战争结束后,有 4 人死于战争带来的霍乱灾难。杨善洲和幼小的妹妹随早年守寡的母亲熬着“饥一顿,饱一顿”的艰难岁月。母亲只好将幼小的杨善洲寄养给了邻村一个姓马的妇女。马姓妇女心地善良,精心照料着杨善洲,节衣缩食,并将其送到附近的私塾去读书,同时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马桩” ,意为“要为杨家拴住这最后一根苗。 ”1951 年土地改革时,杨善洲一家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土地。是共产党将他全家从苦难的深渊中拯救了出来,这一切,为他后来在为官的生涯中,始终坚持“多为别人做,少为自己想”的人生目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杨善洲任职为官期间,特别是担任地委书记期间,他是全省抓农业生产最好的地委书记之一。他身体力行,长年深入基层,关心农业发展,关切百姓生活。下乡时,他头戴竹叶帽、脚穿茅草鞋,一身泥巴一身土,亲自深入到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工作一起劳动。时间长了,他被百姓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 。有一次,我随杨书记下乡,到某乡政府后,乡秘书看他的模样,以为是农民,便打发说领导不在,杨书记不急不恼,自己进村转悠并了解情况,最后才叫来乡干部,安排具体工作。又有一次,杨书记到乡镇调研,某村干部积极主动地冲着一个衣着华丽的随行人员汇报工作,最后,随行人员才说,前面穿草鞋的那个才是地委书记。杨书记在当任保山地委书记期间,他走遍了全区的所有村社。XX 县木城乡地处中缅边境,不通公路,他绕道潞西,花了四天时间才到达木城,并亲自带领和指导群众发展地方经济。原来跟过他的秘书对我说:“当老书记的秘书要苦得起、累得起,没有节假日,也不能有不会干的事。 ”杨善洲同志在下乡途中,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种包谷就种包谷,他经常拿出钱来帮助农村生产队购买粮种、肥料、牲畜,他经常主动为村社栽种树木、嫁接林果。有一次,他听说保山县大官市大队成立茶叶专业组,但成立后却没有生产资金,杨书记到处借钱,凑了 800 元给他们送了过去。有人疑惑地问:“杨书记,你这样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图个啥?”他说:“我们共产党员就要象鲁讯说的那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保山地区 90%以上属山区,经济落后,农业发展滞后,为使保山农业生产尽快发展起来,他有山区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三尺两面沟”的玉米耕作方法;在坝区则推广了拉线条播的“三岔九垄”式种植方法,促进了保山农业的全面发展。1978年至 1981 年,保山地区的水稻单产全省排名第一,其间,国家农业部专门在保山组织了农业生产示范现场会。从此,保山获得了“滇西粮仓”的美誉。1980 年和 1986 年,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曾两次视察保山,当得知保山板桥公社的水稻平均亩产达 800 多公斤时,胡耀邦同志高兴地说:“这产量很不错嘛,在全国已经领先了。 ”就这样,在那个全力解决温饱并以粮为纲的年代,杨善洲同志非常重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80年代初期,他结合保山实际,总结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三条经验:多种茶、多植树、多养畜。从1981 年至 1987 年,全区共发展茶园 50 多万亩,仅茶叶一项,茶农人均增收 100 元以上的生产队就有 2593 个。为促进全区养殖业的发展,他全力组织有关部门大量引进外地优良畜种,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农户增加养殖。在植树造林方面,老书记有着较为宝贵的经验,他说:“山上多种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 “山上没有树,水土保不住” 、 “山上毁林开荒,山下一定遭殃” 。因此,几乎每一次下乡,他都要到林区去检查,并要求林农把林场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做好林粮间作、发展果园工作,走出了一条“长期、稳定、持久”的林业发展道路。作为在他身边工作过的秘书,杨书记关心民间疾苦的故事,至今我还历历在目。60 年代初期,老家来人向他反映,村里大部分人家吃不饱肚子。乡亲们约着到弯甸坝的亲戚家去借粮,但运回的粮食,在途中被某民兵队长以“倒卖黑市粮”为由,将其全部没收。闻讯后,杨善洲连夜赶了 60 多公里山路回老家,安慰乡亲们不要着急,事情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并将家里所剩不多的粮食全部拿给了乡亲们。一位老农流着泪说:“善洲啊,你把粮食都给了我们,家里老老小小可怎么过” 。他说:“家里没有,我去借” 。第二天,他亲自赶马到弯甸坝借粮去了。在他驮运粮食返回途中,借来的口粮再次被那个民兵队长扣押,杨书记当时就火了:“扣押倒卖粮你也不查清是什么情况,像你这样不顾老百姓死活的干部,绝对不是个好干部”1985 年月,我随老书记到 XX 县出差,县委在食堂招待我们吃饭,饭后我去结账,县委书记说:“这顿饭我请了。 ”当我们驱车返回保山途中,老书记问:伙食费结了吗?我如实告诉了他。他立即喊停车,叫我拦辆客车返回龙陵去结账。事后我告诉他:总共结了 6 元角的伙食费,来去两百多公里路,车费就花了 2元,这一趟真不划算。老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账不能这样算!我们机关干部下乡,这里吃一顿,那里吃一顿,拍拍屁股就走,剩下的账谁去付?最后还不是摊到老百姓身上!” 。在杨善洲同志担任地委书记期间,按政策,其母亲和妻子至少可以有一人“农转非” ,当有同志为其妻子填写好了“农转非”申请表时,他却固执地把申请压在了抽屉底,他说:“在我们机关大院里,大多数科长、局长、地委委员的家属都是农民,我这个班长的家属怎么能够先转?”1986 年月,板桥区宗家山农民杨春兰赶集卖猪时,被人怀疑猪是偷来的,有关部门解决时,将其没收,并罚款 80 元。杨春兰不服,写信向老书记反映自己的冤屈。身边人说:“80 元钱,这是小事,交信访部门解决一下算了” 。老书记严肃地说:“百姓的事无小事,百姓的委屈就是最大的事,一定要认真对待,要解决好,处理好,要叫各方都心服口服” 。他责成我组成工作组下到宗家山调查。经查实,确实是杨春兰在不知情的情况买了别人偷来的猪。事实得以澄清,杨春兰含泪感激。“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当雪松”杨书记经常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杨善洲同志退休后义务植树 20 多年,带领林场职工使 7 万多亩荒山重披绿装,种植的活立木蓄积量万方,经济价值超过 3 亿元。XX 年 11 月,杨书记又一次兑现承诺,他把大亮山林场的管理权移交给 XX 县林业局。XX 县委决定奖励他 10 万元,他当场回绝。他说:“千万不要把这么一大笔财富归到我一个人头上,林场从一开始就是国家的,我只是代表国家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好物归原主。 ” XX 年 10 月,市委、市政府颁发给他“XX 市改革开放 30 年特别贡献奖”奖金 20 万元,他又把大部分作为捐资助学等捐献了出去。他说:“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我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只要我活着,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色”XX 年 10 月 10 日,杨书记与世长辞。许多领导、机关干部、附近的老百姓都来悼念他。为他送行的那天, “百里长路堆哭声,泪洒长空送亲人” 。许多老百姓掩面诉说:“老书记一生亲民爱民,是我们的贴心人” 。“当大地无私地把你铸就成一株鲜活的生命时,你也把你鲜活的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大地。 ”诗者如是说:“老书记啊,你没有走,你永远活在保山人民的心中” 。XX 市政协退休干部 段兴华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我叫段兴华,是 XX 市政协退休干部,曾在杨书记身边工作 12 年,在长期的相处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杨书记去世以后,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想起他带领我们调查研究、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的情景。我报告的题目是把一生奉献给人民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 ,这首民谣真实的反映了杨书记真心为民、为政清廉的一生。杨善洲,1927 年 1 月出生,XX 市 XX 县姚关镇陡坡村人。1951 年参加工作,历任区委书记、县委书记、地委书记、XX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在旧社会,杨书记家是当地地主管理山林的“押山户” ,是“居无家,种无地”的最贫苦的农民。年少时,父亲过早离世。他姐弟 6 人,1946年,滇西抗日战争结束后,有 4 人死于战争带来的霍乱灾难。杨善洲和幼小的妹妹随早年守寡的母亲熬着“饥一顿,饱一顿”的艰难岁月。母亲只好将幼小的杨善洲寄养给了邻村一个姓马的妇女。马姓妇女心地善良,精心照料着杨善洲,节衣缩食,并将其送到附近的私塾去读书,同时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马桩” ,意为“要为杨家拴住这最后一根苗。 ”1951 年土地改革时,杨善洲一家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土地。是共产党将他全家从苦难的深渊中拯救了出来,这一切,为他后来在为官的生涯中,始终坚持“多为别人做,少为自己想”的人生目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杨善洲任职为官期间,特别是担任地委书记期间,他是全省抓农业生产最好的地委书记之一。他身体力行,长年深入基层,关心农业发展,关切百姓生活。下乡时,他头戴竹叶帽、脚穿茅草鞋,一身泥巴一身土,亲自深入到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工作一起劳动。时间长了,他被百姓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 。有一次,我随杨书记下乡,到某乡政府后,乡秘书看他的模样,以为是农民,便打发说领导不在,杨书记不急不恼,自己进村转悠并了解情况,最后才叫来乡干部,安排具体工作。又有一次,杨书记到乡镇调研,某村干部积极主动地冲着一个衣着华丽的随行人员汇报工作,最后,随行人员才说,前面穿草鞋的那个才是地委书记。杨书记在当任保山地委书记期间,他走遍了全区的所有村社。XX 县木城乡地处中缅边境,不通公路,他绕道潞西,花了四天时间才到达木城,并亲自带领和指导群众发展地方经济。原来跟过他的秘书对我说:“当老书记的秘书要苦得起、累得起,没有节假日,也不能有不会干的事。 ”杨善洲同志在下乡途中,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种包谷就种包谷,他经常拿出钱来帮助农村生产队购买粮种、肥料、牲畜,他经常主动为村社栽种树木、嫁接林果。有一次,他听说保山县大官市大队成立茶叶专业组,但成立后却没有生产资金,杨书记到处借钱,凑了 800 元给他们送了过去。有人疑惑地问:“杨书记,你这样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图个啥?”他说:“我们共产党员就要象鲁讯说的那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保山地区 90%以上属山区,经济落后,农业发展滞后,为使保山农业生产尽快发展起来,他有山区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三尺两面沟”的玉米耕作方法;在坝区则推广了拉线条播的“三岔九垄”式种植方法,促进了保山农业的全面发展。1978年至 1981 年,保山地区的水稻单产全省排名第一,其间,国家农业部专门在保山组织了农业生产示范现场会。从此,保山获得了“滇西粮仓”的美誉。1980 年和 1986 年,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曾两次视察保山,当得知保山板桥公社的水稻平均亩产达 800 多公斤时,胡耀邦同志高兴地说:“这产量很不错嘛,在全国已经领先了。 ”就这样,在那个全力解决温饱并以粮为纲的年代,杨善洲同志非常重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80年代初期,他结合保山实际,总结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三条经验:多种茶、多植树、多养畜。从1981 年至 1987 年,全区共发展茶园 50 多万亩,仅茶叶一项,茶农人均增收 100 元以上的生产队就有 2593 个。为促进全区养殖业的发展,他全力组织有关部门大量引进外地优良畜种,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农户增加养殖。在植树造林方面,老书记有着较为宝贵的经验,他说:“山上多种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 “山上没有树,水土保不住” 、 “山上毁林开荒,山下一定遭殃” 。因此,几乎每一次下乡,他都要到林区去检查,并要求林农把林场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做好林粮间作、发展果园工作,走出了一条“长期、稳定、持久”的林业发展道路。作为在他身边工作过的秘书,杨书记关心民间疾苦的故事,至今我还历历在目。60 年代初期,老家来人向他反映,村里大部分人家吃不饱肚子。乡亲们约着到弯甸坝的亲戚家去借粮,但运回的粮食,在途中被某民兵队长以“倒卖黑市粮”为由,将其全部没收。闻讯后,杨善洲连夜赶了 60 多公里山路回老家,安慰乡亲们不要着急,事情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并将家里所剩不多的粮食全部拿给了乡亲们。一位老农流着泪说:“善洲啊,你把粮食都给了我们,家里老老小小可怎么过” 。他说:“家里没有,我去借” 。第二天,他亲自赶马到弯甸坝借粮去了。在他驮运粮食返回途中,借来的口粮再次被那个民兵队长扣押,杨书记当时就火了:“扣押倒卖粮你也不查清是什么情况,像你这样不顾老百姓死活的干部,绝对不是个好干部”1985 年月,我随老书记到 XX 县出差,县委在食堂招待我们吃饭,饭后我去结账,县委书记说:“这顿饭我请了。 ”当我们驱车返回保山途中,老书记问:伙食费结了吗?我如实告诉了他。他立即喊停车,叫我拦辆客车返回龙陵去结账。事后我告诉他:总共结了 6 元角的伙食费,来去两百多公里路,车费就花了 2元,这一趟真不划算。老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账不能这样算!我们机关干部下乡,这里吃一顿,那里吃一顿,拍拍屁股就走,剩下的账谁去付?最后还不是摊到老百姓身上!” 。在杨善洲同志担任地委书记期间,按政策,其母亲和妻子至少可以有一人“农转非” ,当有同志为其妻子填写好了“农转非”申请表时,他却固执地把申请压在了抽屉底,他说:“在我们机关大院里,大多数科长、局长、地委委员的家属都是农民,我这个班长的家属怎么能够先转?”1986 年月,板桥区宗家山农民杨春兰赶集卖猪时,被人怀疑猪是偷来的,有关部门解决时,将其没收,并罚款 80 元。杨春兰不服,写信向老书记反映自己的冤屈。身边人说:“80 元钱,这是小事,交信访部门解决一下算了” 。老书记严肃地说:“百姓的事无小事,百姓的委屈就是最大的事,一定要认真对待,要解决好,处理好,要叫各方都心服口服” 。他责成我组成工作组下到宗家山调查。经查实,确实是杨春兰在不知情的情况买了别人偷来的猪。事实得以澄清,杨春兰含泪感激。“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当雪松”杨书记经常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杨善洲同志退休后义务植树 20 多年,带领林场职工使 7 万多亩荒山重披绿装,种植的活立木蓄积量万方,经济价值超过 3 亿元。XX 年 11 月,杨书记又一次兑现承诺,他把大亮山林场的管理权移交给 XX 县林业局。XX 县委决定奖励他 10 万元,他当场回绝。他说:“千万不要把这么一大笔财富归到我一个人头上,林场从一开始就是国家的,我只是代表国家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好物归原主。 ” XX 年 10 月,市委、市政府颁发给他“XX 市改革开放 30 年特别贡献奖”奖金 20 万元,他又把大部分作为捐资助学等捐献了出去。他说:“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我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只要我活着,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色”XX 年 10 月 10 日,杨书记与世长辞。许多领导、机关干部、附近的老百姓都来悼念他。为他送行的那天, “百里长路堆哭声,泪洒长空送亲人” 。许多老百姓掩面诉说:“老书记一生亲民爱民,是我们的贴心人” 。“当大地无私地把你铸就成一株鲜活的生命时,你也把你鲜活的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大地。 ”诗者如是说:“老书记啊,你没有走,你永远活在保山人民的心中” 。XX 市政协退休干部 段兴华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我叫段兴华,是 XX 市政协退休干部,曾在杨书记身边工作 12 年,在长期的相处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杨书记去世以后,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想起他带领我们调查研究、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的情景。我报告的题目是把一生奉献给人民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 ,这首民谣真实的反映了杨书记真心为民、为政清廉的一生。杨善洲,1927 年 1 月出生,XX 市 XX 县姚关镇陡坡村人。1951 年参加工作,历任区委书记、县委书记、地委书记、XX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在旧社会,杨书记家是当地地主管理山林的“押山户” ,是“居无家,种无地”的最贫苦的农民。年少时,父亲过早离世。他姐弟 6 人,1946年,滇西抗日战争结束后,有 4 人死于战争带来的霍乱灾难。杨善洲和幼小的妹妹随早年守寡的母亲熬着“饥一顿,饱一顿”的艰难岁月。母亲只好将幼小的杨善洲寄养给了邻村一个姓马的妇女。马姓妇女心地善良,精心照料着杨善洲,节衣缩食,并将其送到附近的私塾去读书,同时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马桩” ,意为“要为杨家拴住这最后一根苗。 ”1951 年土地改革时,杨善洲一家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土地。是共产党将他全家从苦难的深渊中拯救了出来,这一切,为他后来在为官的生涯中,始终坚持“多为别人做,少为自己想”的人生目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杨善洲任职为官期间,特别是担任地委书记期间,他是全省抓农业生产最好的地委书记之一。他身体力行,长年深入基层,关心农业发展,关切百姓生活。下乡时,他头戴竹叶帽、脚穿茅草鞋,一身泥巴一身土,亲自深入到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工作一起劳动。时间长了,他被百姓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 。有一次,我随杨书记下乡,到某乡政府后,乡秘书看他的模样,以为是农民,便打发说领导不在,杨书记不急不恼,自己进村转悠并了解情况,最后才叫来乡干部,安排具体工作。又有一次,杨书记到乡镇调研,某村干部积极主动地冲着一个衣着华丽的随行人员汇报工作,最后,随行人员才说,前面穿草鞋的那个才是地委书记。杨书记在当任保山地委书记期间,他走遍了全区的所有村社。XX 县木城乡地处中缅边境,不通公路,他绕道潞西,花了四天时间才到达木城,并亲自带领和指导群众发展地方经济。原来跟过他的秘书对我说:“当老书记的秘书要苦得起、累得起,没有节假日,也不能有不会干的事。 ”杨善洲同志在下乡途中,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种包谷就种包谷,他经常拿出钱来帮助农村生产队购买粮种、肥料、牲畜,他经常主动为村社栽种树木、嫁接林果。有一次,他听说保山县大官市大队成立茶叶专业组,但成立后却没有生产资金,杨书记到处借钱,凑了 800 元给他们送了过去。有人疑惑地问:“杨书记,你这样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图个啥?”他说:“我们共产党员就要象鲁讯说的那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保山地区 90%以上属山区,经济落后,农业发展滞后,为使保山农业生产尽快发展起来,他有山区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三尺两面沟”的玉米耕作方法;在坝区则推广了拉线条播的“三岔九垄”式种植方法,促进了保山农业的全面发展。1978年至 1981 年,保山地区的水稻单产全省排名第一,其间,国家农业部专门在保山组织了农业生产示范现场会。从此,保山获得了“滇西粮仓”的美誉。1980 年和 1986 年,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曾两次视察保山,当得知保山板桥公社的水稻平均亩产达 800 多公斤时,胡耀邦同志高兴地说:“这产量很不错嘛,在全国已经领先了。 ”就这样,在那个全力解决温饱并以粮为纲的年代,杨善洲同志非常重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80年代初期,他结合保山实际,总结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三条经验:多种茶、多植树、多养畜。从1981 年至 1987 年,全区共发展茶园 50 多万亩,仅茶叶一项,茶农人均增收 100 元以上的生产队就有 2593 个。为促进全区养殖业的发展,他全力组织有关部门大量引进外地优良畜种,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农户增加养殖。在植树造林方面,老书记有着较为宝贵的经验,他说:“山上多种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 “山上没有树,水土保不住” 、 “山上毁林开荒,山下一定遭殃” 。因此,几乎每一次下乡,他都要到林区去检查,并要求林农把林场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做好林粮间作、发展果园工作,走出了一条“长期、稳定、持久”的林业发展道路。作为在他身边工作过的秘书,杨书记关心民间疾苦的故事,至今我还历历在目。60 年代初期,老家来人向他反映,村里大部分人家吃不饱肚子。乡亲们约着到弯甸坝的亲戚家去借粮,但运回的粮食,在途中被某民兵队长以“倒卖黑市粮”为由,将其全部没收。闻讯后,杨善洲连夜赶了 60 多公里山路回老家,安慰乡亲们不要着急,事情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并将家里所剩不多的粮食全部拿给了乡亲们。一位老农流着泪说:“善洲啊,你把粮食都给了我们,家里老老小小可怎么过” 。他说:“家里没有,我去借” 。第二天,他亲自赶马到弯甸坝借粮去了。在他驮运粮食返回途中,借来的口粮再次被那个民兵队长扣押,杨书记当时就火了:“扣押倒卖粮你也不查清是什么情况,像你这样不顾老百姓死活的干部,绝对不是个好干部”1985 年月,我随老书记到 XX 县出差,县委在食堂招待我们吃饭,饭后我去结账,县委书记说:“这顿饭我请了。 ”当我们驱车返回保山途中,老书记问:伙食费结了吗?我如实告诉了他。他立即喊停车,叫我拦辆客车返回龙陵去结账。事后我告诉他:总共结了 6 元角的伙食费,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林地退股协议书
- 2025年建实务建筑试题及答案
- 查看调解协议书
- 2025年中级育婴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权威php常见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加油站三力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c语言设计教程模拟试题及答案
- 栏目出资协议书
- 树木转让协议书
- 校企签约协议书
- AIGC技术在高职动漫专业角色造型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农业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实施方案
- TYQX 007-2024 有害生物防制机构服务能力等级评定准则
- 华润电力认知能力测评图形题2024
- 小儿足浴治疗发热
- 2025年上海铁路局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T-CCSAS 050-2024 化学化工实验室化学品安全操作规程编写指南
- 毛竹砍伐收益分配合同
- 电力安全工器具的使用考核试卷
- 外科手术质量及安全管理制度
-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