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PPT课件_第1页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PPT课件_第2页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PPT课件_第3页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PPT课件_第4页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 菌病 (ABPA) 1 定义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又称为变应 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ABPA),是一种由烟曲 霉诱导,发生于非免疫受损个体的超敏性 疾病,以机体对寄生于支气管内的烟曲霉 (Af)发生变态反应为主要特点,其特征为对 存在于支气管分支的烟曲霉抗原呈现免疫 应答,并引起肺浸润和近端支气管扩张。 ABPA常常成为临床上哮喘难以控制的因素 之一,有研究结果显示,重症哮喘与真菌 感染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 流行病学特征 好发人群: 1.最常见于哮喘和囊性纤维化的患者中,在支气 管哮喘病人中约占 1 20%,在难治性哮喘病人占 的构成比可达 7-14%,在肺囊性纤维化 (CF)病人 中约占 2 15%。 2. 发病年龄:临床上以 20-40岁多见,性别无明 显差异。 3. 发病季节:湿润、温暖气候或冬季室内条件下 高发。 4. 多数患者有特异性体质,对多种食物及药物过 敏。 3 病因和发病机制: 1.变应原的刺激作用: 曲霉是引起 ABPA的主要致病菌,尤 其以烟曲霉最常见,对曲霉敏感的特应质个体吸入高浓 度烟曲霉的孢子,进入气道后发育长出菌丝,菌体释放 出变应原和蛋白酶,损害黏液纤毛的清除功能,破坏气 道上皮细胞,并激活肺的天然免疫,导致炎症细胞的浸 润,激发速发相和迟发相的炎症反应。 真菌被证实可诱发呼吸道变态反应疾病。世界范围内最 常见的致敏真菌为交链孢霉、芽枝菌、曲霉和青霉。其 中曲霉是导致哮喘发作的重要因素,曲霉菌为条件致病 菌,引起人类感染的曲霉菌中以烟曲霉为最常见,约占 80 %90%。、 烟曲霉菌孢子在环境中广泛分布并能导致人类各种疾病 ,可表现为侵袭性支气管肺曲菌病、过敏性支气管肺曲 霉病,肺曲霉菌球等,以及各种形式的讨敏性疾病如哮 喘样反应和曲霉菌性哮喘。 4 2免疫反应机制: 上述炎症反应可促进细胞因子、 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大量释放,同时曲霉抗原递 呈给 T细胞,激活 Th2细胞反应。释放的 Th2细胞因 子可促进曲霉特异性 IgE的合成、肥大细胞脱颗粒及 显著的嗜酸粒细胞浸润,从而介导组织损伤以及气 道的修复、重塑等病理过程。 3遗传易感性: 研究结果显示,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DR-2的存在及 HLA-DQ2序列的缺失与 ABPA 的发病有相关性。此外, IL-10启动子多态性、表面 蛋白 A基因多态性、 IL-4链受体多态性等也与 ABPA 的易感性及发病有关。 5 临床表现: 1. 一般具有特应性,有曲霉菌抱子、阴暗、潮湿和 通风不良环境接触史。 2. 首先表现有感冒样症状,如发热、寒战、 头痛 、肌痛、乏力等。典型的发作常见症状有喘息 、咳嗽、咳痰、咯血、胸痛、低热及消瘦等。 有 31 -69的患者可咳出褐色或黑色黏液痰栓 。在 ABPA加重时常出现难以控制的哮喘症状。 6 3.查体:轻症和缓解期 ABPA患者可无明显异 常,重症和发作期时可听到哮鸣音, 15 患者可听到粗湿啰音,少数患者可有杵状 指。重症患者可出现肺实变、肺不张、肺 动脉高压、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的体征。 7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嗜酸细胞计数升高,在未经糖皮 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中为 10-25%。 2.Af抗原皮内试验:双相反应,包括 20分钟内 见到一典型速发相的风团和红晕,消退后,接 着在 4-8小时后出现一红斑和硬结, 24小时后 消退,这些迟发相反应处活检报告有 IgG, IgA 和 C3,提示有 III型变态反应存在。 8 实验室检查 3.血清 Af沉淀抗体阳性,血清总 IgE水平及 IgE- Af,IgG-Af升高。其中血清总 1gE水平与病情活动 密切相关。 4.痰液检查:( 1)痰的性状:典型的痰为坚实的 棕色粘液痰栓,痰中可检出嗜酸粒细胞和夏科结 晶。( 2)细胞学检查:痰嗜酸粒细胞增多,约 60%的 ABPA患者痰栓中可检出曲霉。( 3)确诊 的 ABPA患者,痰曲霉培养的阳性率不很高,只略 高于 50%。有痰中分离培养出来的由霉属不能诊 断为体内形成的菌落或侵袭性霉菌,因为鼻咽腔 和实验室污染经常发生。 9 影像学检查: 胸部 X线示: :游走性的浸润影,均匀实变影 。局限肺不张及 “牙膏 ”样、 “指套 ”样阴影 (多 提示中心性支气管扩张 )等。 CT示:中心性支气管扩张,表现为病变局 限在中线内侧 2/ 3肺野内,可呈 串珠样改 变 ; 印戒环形改变 ; 念珠状管样实变 ; 支 气管壁增厚 ; 双轨征 ; 支气管内液平面。 病变主要发生于上叶,右侧多于左侧。 10 肺功能检查 表现为阻塞性或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在疾 病初期疾病缓解后肺功能可恢复到原来水 平,但随着病程延长,一秒用力呼吸容积 ( FEV1)不断下降。未经治疗者, 60 %- 70%发生支气管壁慢性炎症、管壁增厚、 管腔阻塞和广汗性肺纤维化。 11 肺活检: 在临床、血清学和胸部影像学检查均不能作出 ABPA的诊断时,进行肺活检是必要的。 ABPA病理学特征: 富含嗜酸细胞的非干酪性肉芽 肿和中心性支气管扩张。由于疾病的反复发作, 常导致受累的段或亚段支气管呈囊性扩张而远端 支气管正常的中心性支气管扩张,扩张的支气管 内充满粘液和纤维,管腔内有曲霉菌丝,但无菌 丝侵入气道壁及肺组织。支气管及肺组织中可有 嗜酸细胞、单核细胞的浸润,但周围血管炎很轻 ,血管壁也没有抗体及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12 诊断标准 (1)哮喘史; (2)Af抗原皮内试验即刻反应阳性 ; (3)血清总 IgE水平升高 (417 kU L); (4)Af沉淀抗体阳性; (5)影像学检查:发现 固定或游走的肺部浸润影;( 6)在出现肺 部浸润影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 高 (1.0 109 L); (7)血清 IgE-Af和或 IgG-Af水平升高; (8) 中心型支气管扩张 13 分类: 根据有无第 8项,分为:血清阳性型 (ABPA-S)和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型 (ABPA. CB)。 ABPA-S符合第 1-7项诊断标准,最低 的主要标准: (1)哮喘史 (2) Af抗原皮内试验 速发反应阳性 ;(3)血清总 IgE水平升高 ;(4)与 有哮喘而不伴有 ABPA的患者比较,血清 IgE-Af、 IgG-Af水平升高。 14 15 诊断流程: (1)对所有哮喘患者都应常规进行曲霉过 敏原皮试检查,皮试阴性者继续随访,每 2年重复 皮试检查; (2)皮试阳性者继续查血清总 gE水平 ,按照 1000 IV ml、 5001000 IU ml和 1000 IU ml的 患者,应通过 x线胸片、高分辨率 CT、烟曲霉特 异性 IgG IgE、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烟曲霉 沉淀抗体以及肺功能检查等以明确 ABPA的诊断, 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4)500 IU ml血清总 IgE1000 IU ml的患者,应继续检查烟曲霉特异 性 IgG IgE,如果明显增高应当密切随访,每 6 周复查一次血清总 gE水平,如果其升高至 1000 IU ml以上可按照 ABPA进行治疗; (5)如果上一 步骤中烟曲霉特异性 IgG IgE水平不高,或者血 清总 IgE0.1; (3)除哮喘和药物过敏反应外的过敏史。 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 由变应性疾病、寄生虫感染、肿 瘤或药物等引起大量 EOS集聚到肺,造成肺组织 EOS的 广泛浸润,也称为肺 EOS增多综合征。临床症状有咳嗽 、胸闷、气促和哮喘样发作。胸部影像学表现为肺部片 状或云雾状浸润阴影,并以一过性、游走性阴影为多见 。 17 外源性变应性肺泡炎: 又称变应性肺炎,是一 组免疫介导的肺疾病。易感者反复吸人致敏物 质引起肺组织过敏反应,形成肉芽肿病变,可 发展为肺间质纤维化。诊断 EAA的重要依据是 患者的职业史、家庭史以及环境中变应原接触 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以 CD8+为主的淋巴细 胞显著增多是本病的特征性改变。肺活检显示 肺间质弥漫性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 和浆细胞浸润,可见非坏死性肉芽肿形成。同 时结合影像学改变、肺功能及相关实验室检查 可明确诊断。 18 分期: I期 :急性期。 具备本病的各种典型改变,泼尼松治疗效果 好; II期 :缓解期 。胸部 X线所见和血清总 IgE维持正常 6个月以 上,患者的哮喘症状多数仅靠支气管扩张剂及吸糖皮质激 素即可控制; III期 :复发加重期 。可表现为急性发作症状,但约 33%的患 者复发是无症状的 .仅出现血清总 IgG的成倍升高或肺部浸 润影; IV期 :激素依赖哮喘期。 患者进入此期后,哮喘症状必须依 靠口服糖皮质激素来控制,即使症状缓解也难以停药; V期 :肺间质纤维化期。 患者均出现不可逆的肺损害,包括 不可逆的肺功能异常、慢性支气管炎症状和肺纤维化,最 终多因呼吸衰竭或肺心病而死亡。 19 临床表现和胸部影像改变缺乏关联,病人可能前来就诊时就己经 发生包括支气管扩张在内的不可逆肺损伤。而早期诊断和治疗急 性发作可能减少不可逆肺损伤的发生。 20 治疗: 治疗目的: 保护气道和肺组织的正常结构 及功能,包括控制急性症状、抑制机体对 Af 抗原的变态反应、在 Af定居于气道内前将其 清除等。 治疗原则: 早期诊断与治疗发作期 ABPA, 防止支气管扩张的发生。 21 治疗方法 1. 糖皮质激素。 首选口服 :既可抑制亢进的免疫反应,又可有效控制炎症, 为 ABPA急性期最有效的常规治疗药物。 (1)治疗方案: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剂量及疗程。文献报道了 2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第 1种方案 为泼尼松 0.5mgkg-1d-1 ,治疗 l-2周后改为隔日 1次再持续 6-8周,然后每 2周减 量 5 l0mg至停药,每 6 8周复查血清总 IgE水平和 x线 胸片,以观察疗效; 第 2种方案 为泼尼松 0.75 mgkg-1d- 1,持续 6周,然后 0 5 mgkg-1d-1 持续 6周,之后每隔 6周减量 5 mg,持续治疗总疗程至少 6一 12个月,每 6-8 周复查 1次血清总 IgE水平并持续 1年,从而确定患者血 清 IgE浓度的基线值。对于不能停用激素的 期患者应 尽可能使用最小剂量,可采用隔日给药的方式维持。 22 (2)随访和监测: 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应每 6周 随访 1次并检测血清总 IgE水平和 x线胸片。治疗的 目标并非使血清总 IgE降为正常,因为即使 ABPA 患者完全缓解,也只有少数人血清 Ig恢复至正常 。治疗后患者血清的总 IgE水平较治疗前降低 35 一 50即提示治疗反应满意。治疗过程中应当进 行监测,预防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达到完全 缓解的患者应每 6个月复查一次血清 IgE, 1年后每 年复查 1次血清 IgE。当血清 IgE水平升高到基线值 的 2倍时提示 ABPA复发加重。 23 吸入性皮质激素: 和其他哮喘患者不同, ABPA对于常规剂量的吸人性糖皮质激素反 应并不满意。目前临床常用的吸入糖皮质 激素布地奈德和氟替卡松对 ABPA 的疗效并 不清楚。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具有潜在的增 加气道真菌寄生的可能,同时也可能会增 加机体对 Af的致敏性。 24 2.抗真菌治疗 伊曲康唑为首选药物。 伊曲康唑有糖皮质激素减量作用 ,研究证实 200 mg伊曲康唑每日顿服、 16周可以较安 慰剂组糖皮质激素用量减少 50%,血清总 IgE降低至少 25%,目前多适用于糖皮质激素疗效不佳者。但是也有 研究显示,应用伊曲康唑治疗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 菌病可以提高患者的整体疗效,降低血清 IgE水平,但 对于患者肺功能的改善、减少口服激素的剂量及增加患 者运动耐量的效果尚不确定,仍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 照研究证实。如患者胃酸低,伊曲康唑的吸收将会减少 ,因而在饭前 1小时或饭后 2小时服用,效果较佳。 一项回顾性分析提示:伏立康唑对肺囊性纤维化合并 ABPA有效,可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和降低 IgE水平,但 对肺功能的影响似乎不明显。尚未见到卡泊芬净和米卡 芬净用于 ABPA的报道。 25 3.其他治疗: 一般治疗 :祛痰剂、抗变态反应类药物和其它口服或 吸入型药物及体位引流对清除支气管分泌物也有效; 另外,支气管灌洗治疗可清除痰栓。 控制哮喘 : ABPA患者很多有哮喘病史,除了之前提 到的吸人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也常常使用。但 无哮喘患者常用的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的使用经验。 抗 IgE单克隆抗体: IgE显著升高是 ABPA的一个重要 特征,抗 IgE抗体 (omalizumab)具有潜在治疗价值。 个案报告显示在肺囊性纤维化患者合并的 ABPA,使 用抗 IgE单克隆抗体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肺 功能。 26 红霉素 :曾有文献报道, 1例拒绝使用激素的 日本 ABPA妇女,病情急性恶化时经红霉素治 疗后症状缓解,后在继续使用红霉素基础上口 服伊曲康唑,共 16个月,痰培养转阴,且随访 7年无复发。 免疫治疗 :因曲霉抗原的种类繁多,且尚有其 它抗原可参与 ABPA的发病,导致传统的注射 过敏原启动主动免疫的脱敏治疗方法在 ABPA 的应用中受到限制。目前仅研究于动物模型。 27 28 病情监测 血清总 IgE水平、胸部 X线及肺功能检查 是监 测 ABPA病情变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