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寄生虫性疾病PPT课件_第1页
常见寄生虫性疾病PPT课件_第2页
常见寄生虫性疾病PPT课件_第3页
常见寄生虫性疾病PPT课件_第4页
常见寄生虫性疾病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临床寄生虫性疾 病 概述 n 一、寄生虫病的概念 n 二、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 n 三、寄生虫病的流行状况 n 四、常见寄生虫病的临床类型 一、寄生虫病的概念 n 寄生虫病 (parasitosis) 寄生虫侵入人体并在人体中生活,若临床症状不明显称 寄生虫感染。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感染称寄生虫病。 寄生虫感染人体后要发病与寄生虫密度及人体免疫功能、 营养状况等相关。 二、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 n 寄生虫的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 个条件通常称为三个环节: n 1、传染源 指感染了寄生虫的人和动物,可通过各种途 径而感染其他人 n 2、传播途径 指寄生虫从传染源排除后,在外界借某些途 径进入其他人体的过程 【 传播途径 】 ( 1)经水传播:水源被寄生虫污染,人因喝水接触疫 水而感染,如接触含血吸虫、尾蚴的疫水可能得血吸虫病 等。 ( 2)经食物传播:如进食未经煮热含囊蚴的淡水鱼虾可感 染华支睾吸虫。 ( 3)经土壤传播:如接触含钩虫幼虫的土壤可能感染钩虫 。 ( 4)经空气(飞沫)传播:如蛲虫卵可在空气中飘浮,并 随呼吸进入人体引起感染。 ( 5)经节肢动物传播:如蚊虫传播疟疾和丝虫病。 ( 6)经人体直接传播:如疥螨可由直接接触人体皮肤而传 播。 n 3、易感人群 指对某些寄生虫缺少免疫力而处于易感状 态的人群。在流行区,儿童的抵抗力一般低于成年人,而 由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也会成为易感者。 三、寄生虫的流行状况 n 据 1990年 WTO报告,在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 48种疾病中 有 40种属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 85%。联 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倡议要求防治的 8类 热带病中,有 5类都是寄生虫病。这些寄生虫病危害极大 ,例如吸血虫病目前流行于 76个国家, 6.5亿人口受到吸 血虫病的威胁,引起腹泻的阿米巴病感染者占世界人口的 1%等等。 n 我国曾是寄生虫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 “五大寄生虫病 ”: 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钩虫病长期肆疟,新 中国成立后,经过多年努力一些寄生虫病得到有效控制, 例如疟疾,建国前全国发病人数达到 3000余万,至 2003 年减少至 3万;又如血吸虫病,建国前发病人数达 1160万 至 2003年病人总数减少至 84万。而一些寄生虫病则基本 消灭,例如 1958年,我国宣布基本消灭黑热病。 四、常见寄生虫病的临床类型 n 1、蠕虫病 包括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 蛲虫病等 以华支睾吸虫病为例: 2、原虫病: 阿米巴病(肠阿米巴病,阿米巴肝脓肿)疟疾、黑 热病、隐孢子虫病等 华支睾吸虫病 ( clonorchiasis) n 华支睾吸虫病俗称肝吸虫病,是华支 睾吸虫随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或虾感染人 体,并寄生在人体肝内引起的寄生虫病, 临床症状是出现肝肿大,上腹隐痛等症状 ,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结石、肝硬化 。 【 病原学 】 成虫外形似一葵花子仁、扁平状, 褐红色,大 小为( 1020) mm ( 3-5) mm,雌雄 同 体。虫卵 甚小只为( 27.335.1) um,内 有 一成熟的毛蚴。成虫寄生在人 和动物 (如猫、狗、猪等 )的肝内 胆管中。 成虫产卵后,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与粪便一起排出体 外。虫卵随雨水流入河流池塘,为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 食。虫卵在螺体内孵化为尾蚴,又从螺体逸出,侵入第二 中间宿主淡水鱼(如鲫鱼、鲤鱼等 )或淡水小虾体内,发 育成囊蚴。当人摄入未熟的含有囊蚴的鱼虾后,囊蚴进入 消化道最终在肝内胆管内发育为成虫。从被感染囊蚴至成 虫排出卵约需要一个月左右。成虫在人体内存活 2030年 。生活史见下图 : 华支睾吸虫生活史图 【 流行病学 】 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一华侨胆道内发现华支 睾吸虫;同年我国潮州及广州地区也发现肝吸虫病例。以 后相继在东南亚地区许多国家如日本、朝鲜、印度、越南 、菲律宾、老挝等国家病例报告。我国有 25个省、市、自 治区有不同程度流行。以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发病率 最高。 2010年 8月 27日 南方都市报 记者采访广州急控 中心称,据急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相对于蛔虫、钩 虫、血吸虫等发病率不断减少的寄生虫病而言,肝吸虫发 病率稳居广州寄生虫病发病率之首,而番禺、南沙两个地 区约有两成的市民感染肝吸虫。江门的肝吸虫病发病率也 很高,约有 280万人感染。 我国考古学者在 2300年前的古尸中发现华支睾吸虫卵 ,证明该病在我国流行至少有二千多年历史。 一、 传染源 感染华支睾吸虫的人或动物。 二、 传播途径 摄入未煮热的含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虾而受感染 。 实验证明:含有囊蚴的 1毫米厚的鱼肉投入 100 热水中, 囊蚴 1秒钟内死亡,而在 70 水温中 5秒钟才死亡;含有囊 蚴的厚 23毫米的鱼肉在 70 水温中 8秒才死亡,说明鱼 肉越厚,加热时间越长。而囊蚴对调味品的抵抗力较强, 如在醋中 24小时才死亡,在酱油中要 54小时才死亡。 三、 人群易感性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无年龄、性别、种族差别 【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 幼虫到达肝胆管后寄居发育为成虫,由于成虫的机械刺激及 其分泌物和代谢产物的作用,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胆 管壁增厚,胆管腔变窄,和虫体堵塞胆管,引起胆囊内胆汁 淤积,胆管扩张 .肝细胞受压萎缩至死亡,胆管周围增生的纤 维组织向肝小叶间并分割肝小叶而形成肝硬化。胆管堵塞可 引起胆囊炎、胆管炎。虫卵死亡的虫体、脱落的上皮细胞, 渗出物等构成结石的核心形成胆石病。 【 临床表现 】 起病缓慢、潜伏期一般为 12个月。 轻度感染者常无症状或进食后上腹部饱胀感,食欲不振 或轻度腹疼。粪便中可检出虫卵。 重度感染者潜伏期短,仅 1026天,急性起病突发畏 寒、高热、食欲不振、厌油腻食物、肝大压疼、轻度黄疸 。数周后急性症状消失而进入慢性期,表现为疲乏、消化 不良、肝大伴压疼等。 慢性重度感染的严重病例发展为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 时,出现消瘦、贫血、腹壁静脉曲张、肝脏肿大、黄疸、 腹水等。 【 并发症 】 以胆管感染、胆管炎和胆石病最常见,占感 染者 27 .肝硬化严重并发症发病率约 1.4 . 【 实验室检查 】 一、寄生虫学检查 粪便中检查出虫卵,可用粪便直接涂片检查或 沉淀集卵法检查 二、血象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一般在 10 40 之间( 正常: 0.5 5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原因: n 主要是寄生虫长期刺激机体,不断释放抗原 物质引起肥大细胞、 T淋巴细胞、补体以及寄生虫 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增生所致。 三、其它 如血清免疫学检查、超声波、 CT MRI等。 【 诊断 】 一、流行病学 有进食未煮熟的淡水鱼、虾的历史 二、临床表现 消化功能紊乱、肝肿大、伴有胆管炎、胆石病等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粪便中检出 华支睾吸虫虫卵等 【 治疗 】 一、病原治疗 1、 呲喹酮:首选药,具有疗程短、疗效高、毒性低、 反 应少 、吸收快等特点,用法 25mg/kg,每日三次,连 服 23天,治疗后 3个月粪便虫卵阴转率达 90 以上 2、 阿苯达唑(丙硫咪唑)每天 1020mg/kg,每日两次 , 7天为一疗程。粪便虫卵阴转率达 90 以上。 二、对症与支持治疗 对重度感染并有营养不良,肝脏异常或肝硬化者在驱 虫同时应予加强营养,保护肝脏等支持与对症治疗。 对胆石症及胆道梗阻者,应抗炎治疗,必要时手术治 疗。 【 预防 】 做好卫生宣传工作,加强粪便管理,不摄食未煮熟的淡 水鱼虾。 疟疾 ( malaria)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雌性按蚊 叮咬传播。疟原虫先入侵肝细胞,再入侵红细胞引起红细 胞成批破裂而发病。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 高热、大汗后缓解为特点。 【 病原学 】 病原体为疟原虫,有四种: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疟原虫的生活史分人体内和 蚊体内两个阶段。 1880年,法国医生 laveran首次发现疟原虫; 1897年,英 国医生 Ross发现了疟疾的传播过程。两位医生因此分别获 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一、人体内阶段 寄生于雌性按蚊体内的的疟原虫子孢子在按蚊叮人吸血 时,随唾液腺分泌物进入人体,经血循环进入肝脏,在肝 细胞内经 916天发育为裂殖体,内含大量裂殖子,称 “红 细胞外期 ”。随之肝细胞破裂,裂殖子从肝细胞逸出进入 血液循环,侵犯红细胞,开始了 “红细胞内期 ”生活。侵入 红细胞内的裂殖体,每个裂殖体内含数个至数十个裂殖子 。当被寄生的红细胞破裂时释放出裂殖子及代谢产物,引 起临床上疟疾的典型发作。从红细胞释放出来的裂殖子又 再侵犯其他未被感染的红细胞导致临床上周期性的发作。 间日疟及卵形疟在红细胞内发育周期是 48小时,三日疟约 为 72小时,恶性疟不规则约为 3648小时。其中间日虐和 卵形疟有速发型子孢子(发育快,只需 1220天就能发育 为成熟的裂殖体)和迟发型子孢子(又称休眠子,发育慢 需 要 611个月才能发育为成熟的裂殖体)迟发型子孢子是 复发的根源。三日疟和恶性疟无迟发型子孢子,故无复发 。部分裂殖体在红细胞内经过 36代后发育为雌性配子体 和雄性配子体,配子体可在人体中存活 3060天。 二、蚊体内阶段 当雌性按蚊吸血时, 雌雄配子体被吸入蚊体内,开 始了蚊体内生活。雌雄配子 体发育为雌雄配子,又结合 形成合子,再发育成为动合子,并进入蚊的胃壁发育为囊 合子,囊合子中含有大量具有感染能力的子孢子,这些子 孢子可主动移行至按蚊的唾液腺中,当雌按蚊再次叮咬人 吸血时,子孢子进入人体,又开始了人体内新的循环阶段 。 【 疟原虫生活史 】 【 流行病学 】 一、传染源: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 二、传播途径 :传播媒介是雌性按蚊,经叮咬人体传播,少数 可因输血或母婴传播发病。例如输血疟疾。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 四、流行特征:主要流行热带和亚热带,其次是温带,发病 季节夏秋季较多,疟疾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我国古代医学 书籍 黄帝内经 对疟疾已有明确的记载。 【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 疟疾一般在红细胞内发育无症状。当成批的红细胞破裂 ,释放出裂殖子及其代谢产物时, 作为致热源,刺激机 体产生强烈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引起临床上的寒战、高热 、大汗的典型症状。裂殖体部分被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吞 噬消灭 ,部分又侵入新的红细胞发育,导致周期性的临 床发作。 红细胞成批反复破裂时引起贫血。 大量红细胞在血管内破裂,可引起高血红蛋白血症,出 现腰疼、酱油色尿,严重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称溶血 性尿毒综合症(黑尿热)。 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繁殖时,可使红细胞体积增大 ,彼此粘附成团,堵塞毛细血管,使相应的组织细胞变性 坏死,此种病理改变可发生于脑、肺、肾等重要器官而引 起严重临床表现,如脑型疟疾等 疟疾:红细胞破裂 【 临床表现 】 潜伏期:间日疟疾和卵形疟疾 1315天,三日疟疾 2430天 ,恶性疟疾 712天。 典型疟疾的临床表现 : 突发性寒战、高热和大量出汗。寒战常出现 20分钟至一 小时。随后体温升高通常可达 40 以上,伴头疼、乏力、 全身酸疼可持续 26小时。继而开始大量出汗,体温剧降 ,持续时间 30分钟至 1小时。此时自觉明显好转,但感乏 力、口干。间歇期过后又再次发作。 再燃( recrudescence):由血液残存的疟原虫引起, 多见于病愈后 14周,可多次出现。 复发( relapse):由于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引起 ,只见于间日疟和卵形疟。多见于病愈后的 36个月。 【 诊断 】 一、 流行病学 :是否到过流行区,有否被蚊叮咬甚至有无 输血等。 二、临床表现:典型的间歇性定时发作的寒战、高热、大汗 、缓解过程,可有贫血、脾肿大的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 : 血涂片检测疟原虫、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特异 性 DNA、酶联免疫吸附法验 (ELISA)检测物异性抗原抗体 等。 【 鉴别诊断 】 与多种发热性疾病如伤寒、钩体病、败血症等鉴别 【 治疗 】 常用抗疟疾的药物: 氯喹 :成人首次服用氯喹 1g, 68小时再服 0.5g,第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