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ppt课件_第1页
急诊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ppt课件_第2页
急诊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ppt课件_第3页
急诊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ppt课件_第4页
急诊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急诊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1 急诊就诊的各种原因调查显示: 急诊感染或合并感染 占急诊就诊病因的 第一位 不同医院有所不同,但大约在 70% 80% 1. 郭树彬 . 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 . 2006, 3(5): 1512-1515. 2. 阮海林等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4): 385-87. 感染是急诊科主要就诊原因 10506例急诊患者常见病因诊断结果构成比 (%) 病因 构成比 上呼吸道感染 54.22 急性扁桃体炎 15.36 急性支气管炎 12.11 肺部感染 4.78 尿路感染 1.60 胆道感染 1.20 急性阑尾炎 0.88 急性胃肠炎 0.88 急诊科为抗菌药物主要使用科室 2 应用抗菌药物能够降低患者死亡率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IDSA).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52(S5):S397S428. 应用抗菌药物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 高达 75% 疾病种类 使用抗菌药物前 死亡率 使用抗菌药物后 死亡率 死亡率变化 社区获得性肺炎 23% 7% -16% 医院获得性肺炎 60% 30% -30% 细菌性心内膜炎 100% 25% -75% 细菌性脑膜炎 80% 20% -60% 皮肤感染 11% 0.5% -10% 3 急诊常用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 - -内酰胺类 (1) 汪复等主编。实用抗感染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年 4 急诊常用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 - -内酰胺类 (2) 汪复等主编。实用抗感染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年 5 急诊常用抗菌药物抗菌作用 -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 汪复等主编。实用抗感染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年 6 抗感染治疗应该遵循的原则 结合病原体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及病史推测耐药菌株存在的可能性 评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 参考指南治疗疾病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开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 王仲 .中国急救医学 .2011; 31(7): 584-586. 及时: 一旦存在严重感染,立即开始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 合理: 应当选择能够覆盖全部可能致病菌的抗菌药物 7 急诊科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应 : 充分掌握抗菌药物特性 正确选择 初始经验抗感染治疗方案 参考指南 考虑抗菌药物的安全性、 依从性 Denise Nassisi et al. Emergency medicine practice.2012;14(1): 1-28. 8 目 录 一、急诊科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使用 喹诺酮类药物在呼吸道感染的合理使用 喹诺酮类药物在腹腔感染的合理使用 喹诺酮类药物经验性治疗降低患者死亡率 二、常见致病菌的耐药问题 9 以呼吸道感染为例,分析危险因素将有助 于推测可能的感染致病菌,指导用药 致病菌 危险因素 耐药肺炎链球菌 年龄 75岁岁 CAP *前瞻性、双盲、随机、控制研究,平均年龄 77.4岁, 静脉 /口服莫西沙星 (195例 )或静脉 /口服 左氧沙星 (199例 )序贯治疗 714天,比较临床治愈率及细菌清除率 临床治愈率 (%) 莫西沙星 左氧沙星 氟喹诺酮类如莫西沙星治疗 CAP, 临床治愈率优于左氧氟沙星 .Anzueto A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06 ;42(1):73-81. 氟喹诺酮类治疗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好 (2) P=0.01 18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6;29(10):651-655. 我国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诊治指南 推荐建议 指南推荐 氟喹诺酮单药治疗、 -内酰胺类单药或联合 大环内酯类治疗,那种方案更有效? 19 ERS/ESCMID指南推荐抗菌药物治疗 COPD急性加重方案 致病菌 推荐药物 非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钾或采用左氧氟沙星 /莫西沙星作为替代用药 可能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患者 口服:环丙沙星 (左氧氟沙星 ) 750mg/d 或 500mg/bid肠外给药:环丙沙星或 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 给药方式的选择 (口服或静脉 )依据临床表现及急性发作的严重程度 序贯给药时,在入院 3天患者情况稳定后,转为口服治疗 Woodhead M. et al.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1; 17 (Suppl. 6): 124 小贴士 2011年 ERS/ESCMID 成人下呼吸道感染治疗指南 推荐 莫西沙星 治疗 非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 COPD急性加重患者 20 我国 COPD诊治指南推荐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组别 病原微生物 抗菌药物 I级及 级 COPD急性加重 流感嗜血杆菌、肺 炎链球菌、卡他莫 拉菌 青霉素、 内酰胺酶 /酶抑制剂、大环内 酯类、第 1/2代头孢菌素、多西环素、 左氧氟沙星等,一般可口服 级及 级 COPD急性加重;无铜绿假 单孢菌感染危险因素 流感嗜血杆菌、肺 炎链球菌、卡他莫 拉菌、肺炎克雷伯 菌、大肠杆菌、肠 杆菌属 -内酰胺类酶抑制剂、第 2/3代头孢 菌素、 氟喹诺酮类 (莫西沙星 ,左氧氟沙 星及加替沙星 ) 级及 级 COPD急性加重;有铜绿假 单孢菌感染危险因素 以上细菌及 铜绿假单胞菌 第 3代头孢菌素、亚胺培南、美洛培南 等,也可联合用氨基糖苷类、 氟喹诺酮 类 (环丙沙星 ) 临床治疗 AECOPD常用药物为阿莫西林、四环素、大环内酯类及氟喹诺酮类 2007年 (修订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 COPD推荐 氟喹诺酮类单药 (莫西沙星 )用 于治疗 AECOPD患者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21 目 录 一、急诊科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使用 喹诺酮类药物在呼吸道感染的合理使用 喹诺酮类药物在腹腔感染的合理使用 喹诺酮类药物经验性治疗降低患者死亡率 二、常见致病菌的耐药问题 22 抗菌谱 致病菌呈现多样化趋势,抗菌药物能否 全面覆盖 药物在组织中的浓度 血药浓度很高抗菌药物可能在靶组织器官或感染 灶因穿透力有限而未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抗菌 药物能否有效穿透 腹腔感染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的原则 刘连新等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31(9):119-120 蔡秀军等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31(9):113-115 理想的抗菌药物应有效覆盖抗菌谱且组织浓度高 23 腹腔感染的常见致病菌 易建华等。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1;11(3):163-166。 G-菌 G+菌 腹腔感染常见致病菌以 G-菌: 大肠埃希菌, 克雷伯菌属及 G+菌: 葡萄球 菌 ,链球菌为主 24 氟喹诺酮类药物广谱覆盖腹腔感染 常见致病菌 病原体 氟喹诺酮类 环丙沙星 氧氟沙星 左氧氟沙星 莫西沙星 G+菌 链球菌 + + 粪肠球菌 + + 屎肠球菌 O O O G-菌 大肠杆菌 /克雷伯菌 + + + + 变形杆菌 + + + + 厌氧菌 脆弱拟杆菌 O O O 梭菌属 + + 消化链球菌 + + +:通过临床有效或敏感菌超过 60%; :缺乏临床试验或 30%-60%敏感菌; O:临床无效或敏感菌少于 30%; 空白:尚无资料。 热病 第 41版 与其他喹诺类抗菌药物相比,根据临床有效性和药敏结果显示: 莫西沙星临床抗菌活性更好,并且广谱覆盖腹腔感染常见致病菌 25 莫西沙星腹腔组织浓度高 组织浓度 (mg/L) 取静脉给药值 莫西沙星国外说明书 .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2006) 58, 693696.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2004) 53, 875877. Wacke R, et al. 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6; 58(5):994-9. T/S=1.5 T/S=9.7 T/S=6.8 T/S=2.0 T/S=2.6 T:组织浓度 S:血浆浓度 T/S:药物穿透指数 T/S1,表示药物组织浓度大于血浆浓度,其杀菌效果更强 莫西沙星在腹腔组织中浓度均高于血浆浓度,因此在组织中杀菌效果更强 莫西沙星可有效治愈不同部位的腹腔感染 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多中心、对照研究,用法:静注 /口服莫西沙星 400mg 每日一次, 治疗 5-14天 ;静注 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 3.0/0.375g q6h或口服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 800mg/114mg 每日 2次,治疗 5-14天 Malangoni et al. Ann Surg 2006; 244: 204-211. 莫西沙星 静注 /口服 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 静注 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 口服 下消化道 上消化道 临床治愈率 (%) n=150 n=153 n=16 n=19 莫西沙星单药治疗不同部位腹腔感染临床治愈率为 79%和 81% 轻 -中度 cIAI 重度 cIAI 单一用药 替卡西林 /克拉维酸 厄他培南 莫西沙星 替加环素 头孢西丁 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 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 美罗培南 多利培南 联合用药 头孢唑啉,头孢曲松或孢呋辛 +甲硝唑 氟喹诺酮 -基础治疗 +甲硝唑 头孢他啶,头孢吡肟 +甲硝唑 氟喹诺酮 +甲硝唑 Joseph S et al. Complicated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 Guidelines. 2010:50 (15):133-164 2010年 IDSA cIAI 指南 推荐莫西沙星 单药治疗轻中度 cIAI cIAI:复杂性腹腔感染,指化脓性或弥漫性腹膜炎,阑尾穿孔或周围脓肿,胃十二指肠穿孔,小肠结肠穿孔、腹腔脓肿、腹部术后的腹腔感染 28 目 录 一、急诊科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使用 喹诺酮类药物在呼吸道感染的合理使用 喹诺酮类药物在腹腔感染的合理使用 喹诺酮类药物经验性治疗降低患者死亡率 二、常见致病菌的耐药问题 29 急诊科不恰当治疗可增加患者病死 率及住院天数 平均住院天数不恰当治疗组 (25 1 d)显著大于 恰当治疗组 (19 4 d) 不恰当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 (35 9 )显著 高于 恰当治疗组患者 (14 7 ) 病死率 (%) 蒋婕 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2;12(1):15-18. 对 2009年 1月至 2010年 12月急诊收治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73例痰培养阳性的 肺部感染患者分为恰当治疗组和不恰当治疗组,总结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及预后 住院天数 (天 ) 循证医学表明:到达医院 4h内给予抗菌药物的病死率低于晚于 4h,而且 住院时间短于后者 1 薛晓艳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6;(12):1118-1121. Houck PM et al. Arch Intern Med 2004; 164:637-44 急诊科救治患者应选用经验性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死亡率 住院超过 5天患者比例 收集 2003年 10月 1日至 2004年 9月 30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和巴黎市中心医院急诊科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患者病情和治疗方面的信息 ,通过危险分层评估两组患者 ,并对治疗进行比较 31 初始应用喹诺酮类经验性治疗 患者死亡率最低 Gleason et al.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1999; 22;159(21): 2562-72 30 天死亡率 (%) 单独用药 联合用药 95%CI: 6.9-13.3 95%CI: 7.7-10.9 95%CI: 11.4-16.9 95%CI: 5.2-13.2 95%CI: 12.0-24.7 95%CI: 3.7-12.0 医院回顾分析 12945例肺炎病例 (患者年龄 65岁 ),分析入院初始抗菌药物选择与 30天病死率的关系,并进行比较 32 入院 8小时内及时给予喹诺酮类治疗 患者死亡率最低 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联合大环内酯类 内酰胺类抑制剂联合大环内酯类 氟喹诺酮类 氨基糖苷类联合任一药物 非抗假单胞菌第三代头孢菌素 非抗假单胞菌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大环内酯类 Gleason et al.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1999; 22;159(21): 2562-72 调整后死亡率 入院天数 医院回顾分析 12945例肺炎病例 (患者年龄 65岁 ),分析入院初始抗菌药物选择与 30天病死率的关系,并进行比较 33 Llor C et al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2009;63:390-396. 一日一次 ( n=45 ) 一日两次 ( n=70) 一日三次( n=136 ) 患者依从性 (%) P 0.01 莫西沙星一日一次方案,患者服用方便 莫西沙星一日一次方案,服用方便简单,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一项对 251例患者依从性的前瞻性研究:纳入可能患有下呼吸道细菌感染 251例患者, 136例患者采用 一日三次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70例患者采用一日两次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45例患者采用一日一次的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34 莫西沙星迄今已有近 1.49亿患者使用,临 床验证安全可靠 临床医生对所有呼吸道 感染患者,使用莫西沙 星治疗的临床疗效和耐 受性的评价结果 莫西沙星上市后临床研究 (针对中国人群 ) 研究结果显示:莫西沙星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当 1.Liu LY et al. Int J Clin Pract. 2007;61(9):1509-15 2.Peter B et al. J CLINICAL HERAPEUTICS,2004; 26(7):940-950 共收集莫西沙星上市后 3814例患者监测研究数据的收集,评估莫西沙星 (400mg qd)的疗效和耐受性 百分比 35 目 录 一、急诊科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使用 喹诺酮类药物在呼吸道感染的合理使用 喹诺酮类药物在腹腔感染的合理使用 喹诺酮类药物经验性治疗降低患者死亡率 二、常见致病菌的耐药问题 36 世界范围内社区呼吸道感染致病菌耐药情况 (2003-2004) 37 欧洲 肺炎链球菌 : 青霉素 13% 肺炎链球菌 : 红霉素耐药率为 30% 流感嗜血杆菌 :氨苄西林耐药率为 17% 美国 肺炎链球菌 : 青霉素耐药率为 19% 肺炎链球菌 : 红霉素耐药率为 26% 流感嗜血杆菌 :氨苄西林耐药率为 29% 亚洲 肺炎链球菌 : 青霉素耐药 42% 肺炎链球菌 : 红霉素耐药率为 76% 流感嗜血杆菌 :氨苄西林耐药率 30% 拉丁美洲 肺炎链球菌 : 青霉素耐药率为 11% 肺炎链球菌 : 红霉素耐药率为 13% 流感嗜血杆菌 :氨苄西林耐药率为 13% Sahm DF et al., Postgrad Med. 2008;120:16- 24. 我国最新社区获得性感染耐药监测结果 2009-2010年王辉 等学者 对我国社区获得性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情况进行 研究。 研究背景: 随着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病原菌常规用药如 -内酰胺类 等耐药率高,大环内酯类等耐药率亦有所增高。本研究旨 在探究社区获得性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情况。 研究设计: 收集 2009-2010年全国 6城市 11家医院分离的 1793株非 重复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 421株,肺炎链球菌 420株,肺炎克雷伯杆菌 404株,流 感嗜血杆菌 313株, -溶血性链球菌属 149株,卡他莫拉 菌 86株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 MIC值;利用头孢硝 噻吩试验测定 -内酰胺酶的产生情况 王辉 等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2;35(2): 113-119 影响因子为 1.494 38 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 CARTIPS监测研究提示: 我国社区呼吸道感染致病菌耐药严重 2009年 -2010年我国成人社区 获 得性呼吸系 统 感染病原菌耐 药监测 (CARTIPS) 结 果 显 示: 社区呼吸道感染致病菌耐 药 情况不容 乐观 一项 2009-2010年我国成人 CAPTIPS的耐药研究 .收集 2009年至 2010年全国 6城市 11家医院分离的 l793株病原体 王辉 等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2;35(2): 113-119 肺链对头孢及大环内酯类耐药严 重 39 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的耐药机制 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耐药严重: 高水平耐药 ermB基因占 79.1%; ermB和 mefA基因占 10.1% ermB基因编码细菌 23SrRNA甲基化酶作用下,使其对抗生素的亲和力减低 ,称为 MLSB耐药表型 mefA基因编码细菌主动外排泵功能加强,使得 14和 15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从细胞内泵出增加,称为 M耐药表型 我国与美国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耐药机制存在差异 1、袁丽萍等。中国药师。 2006;9(4):367-369. 2、 DJ, et al. J Antimicrob Chemoth. 2002,50,suppl:39-47 3、 Zhao Tiemei, Liu Youning,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4;48(10):4040 在美国,肺炎链球菌耐药率为 30% ,主要通过 mefA基因导致对大环 内酯类 在我国,肺炎链球菌耐药率超过 60% ,主要通过 ermB基因导致对大环内 酯类 40 国内外指南对大环内酯类推荐意见存在差异 对于 既往健康、无耐药肺炎链球菌感染危险 因素 门诊患者 推荐使用:大环内酯类 (阿奇 霉素,克拉霉素或者红霉素 )或多西环素 1. Mandell LA et al.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7;44:S2772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6,29(10):651-655 国外指南 2007年美国 CAP诊治指南 (IDSA/ATS)推荐 2: 国内指南 2006年中国 CAP诊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推荐 1: 41 1.C. Zhao et al.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12 Jun;73(2)174-81. 2.Cunningham M,et al.Future Microbiol. (2012) 7(6), 733753 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 高剂量青霉素 头孢曲松 对肺炎链球菌敏感率 (%) 对肺炎链球菌敏感率 (%) 肺炎链球菌对 -内酰胺药物敏感率逐年降低 我国 2005-2010年耐药研究结果 1 国外 1998-2009年耐药研究 2 l 国内外多年耐药监测显示: 肺炎链球菌对 -内酰胺类敏感率逐年降低 如肺炎链球菌对头孢克洛,头孢呋辛敏感率低于 40% 42 肺炎链球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问题 l 肺炎链球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情况已逐渐出现 1-3 莫西沙星抗菌活性优于左氧,对肺炎链球菌 最低抑菌浓度比左氧氟沙星更低 4 07年美国 IDSA/ATS成人 CAP指南 3和 2011年欧洲 ERS/ESCMID成人下呼吸道感染指南 4中推荐 使用 左氧氟沙星剂量提高到 750mg/日 5, 6 n=514 n=713 n=950 2006-20071 20082 20093 肺链对左氧耐药率 (%) 1.肖永红等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8;33(10): 592-596. 2.肖永红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20(16):2377-2383. 3.郑波等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1;(05): 335-339. 4. Jacobs E, et al.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09 Jan;33(1):52-7. 5. Mandell LA et al.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7;44:S2772. 6. Woodhead M. et al.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1; 17 (Suppl. 6): 1 24 莫西沙星 左氧氟沙星 肺炎链球菌株数目 (株 ) MIC(ug/ml) 莫西沙星对肺炎链球菌 MIC显著低于 左氧 43 我国多年耐药监测结果显示: 莫西沙星对肺炎链球菌保持高度敏感 1.王辉等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6;29(10):873-877 2.王辉等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7;30(11):1242-1247 3.汪复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8(1):1-9 4.汪复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8(5):325-333 5.汪复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9;9(5):321-329 6.Wang H et al.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11 Nov;38(5):376-83. 2005 2005-2006 2006 2007 2008 2009-2010 (年 ) 肺炎链球菌敏感率 (%) 我国多年的耐药监测显示: 莫西沙星对肺炎链球菌始终保持高度敏感 44 肺炎支原体也是我国 CAP主要病原体之一 Tao LL et al.Chin Med J (Engl). 2012;125(17):2967-72 患者比例 (%) CAP患者病因分析显示:单一感染肺炎支原体的患者比例最高 % % % % % % % % % 肺炎 支原体 肺炎 链球菌 流感 嗜血杆菌 肺炎 衣原体 肺炎 克雷伯菌 金黄色 葡萄球菌 铜绿 假单胞菌 卡他 莫拉菌 其他 (n=124) (n=48) (n=31) (n=25) (n=13) (n=10) (n=9) (n=4) (n=23) 嗜肺 军团菌 (n=5) CAP患者单一感染患者病因分析结果 一项来自我国 2004年 6月 -2007年 8月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共 36家医院的 593例成人 CAP患者纳入研究,分析 CAP致病菌及其药敏情况,其中 399例 CAP患者的致病病原体得到证实 % 45 我国肺炎支原体耐药率显著高于国外调 查结果 Dumke R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3;57(7):3460 与欧美国家不同,我国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率显著较高 % % % % % 46 尹玉东 ,曹彬 ,王辉 ,等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36(12):1-5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肺炎支原 体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 药的报道日渐增加,我国耐 药形势尤为严重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发表了我国北京地区成人 CAP患者肺炎 支原体感染耐药情况的多中心调查 47 研究简介 了解北京地区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等常见抗 生素耐药情况 纳入 2010年 9月至 2012年 6月于北京地区三家医院就诊的 321例 CAP患者 ,共分离出肺炎支原体 53株 对分离到的肺炎支原体菌株进行体外药敏实验及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相 关基因突变位点检测 尹玉东 ,曹彬 ,王辉 ,等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36(12):1-5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48 76%的患者在入组前 72小时内应用抗菌药物,其中大环内酯类药物应用最多 入组前 72小时内抗生素应用情况 尹玉东 ,曹彬 ,王辉 ,等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36(12):1-5 % % % % % % 百分比 大环内酯类 头孢菌素类 喹诺酮类 青霉素类 四环素类 其他 N=244例 49 痊愈和显效的患者比例为 85.7% 临床治疗结果 尹玉东 ,曹彬 ,王辉 ,等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36(12):1-5 百分比 % % % % 50 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率高 肺炎支原体对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 71.7%和 60.4%,未发现 喹诺酮及四环素类药物耐药株 尹玉东 ,曹彬 ,王辉 ,等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36(12):1-5 耐药率 (%) 53株肺炎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 % % % 51 与非支原体肺炎患者比较, 支原体肺炎患者年龄和白细胞计数更低 非支原体肺炎( n=268例) 支原体肺炎( n=53例) 性别 男性 142例 (52.3%) 19例 (35.9%) 女性 126例 (47.01%) 34例 (64.2%) 年龄 (岁 ) 4621 3417 门诊患者比例 197例 (73.5%) 44例 (83.0%) 症状 咳嗽 246例 (93.6%) 50例 (94.3%) 干咳 74例 (25.8%) 12例 (22.6%) 发热 247例 (92.1%) 50例 (94.3%) 胸痛 23例 (8.6%) 10例 (18.9%) 咯血 12例 (4.5%) 5例 (9.4%) 呼吸困难 29例 (10.8%) 6例 (11.3%) 血白细胞计数 (109/L) 8.84.0 7.63.3 基础疾病 糖尿病 10例 (3.7%) 1例 (1.9%) COPD 11例 (4.1%) 1例 (1.9%) 其他肺部疾病 17例 (6.3%) 1例 (1.9%) 慢性肝肾疾病 5例 (1.8%) 0 心脑血管疾病 22例 (8.2%) 2例 (3.8%) 恶性肿瘤 7例 (2.6%) 1例 (1.9%) 表示两组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非支原体肺炎患者与支原体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尹玉东 ,曹彬 ,王辉 ,等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36(12):1-5 52 特征 敏感株感染组 (n=21) 耐药株感染组 (n=32) 年龄(岁) 3719 3215 女性比例 14例 (66.7%) 21例 (65.6%) 入组前 72小时应用抗生素史 12例 (57.1%) 24例 (75.0%) 入组前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 3例 (14.3%) 3例 (9.4%) 入组后初始治疗 喹诺酮 17例 (80.9%) 24例 (75.0%) 内酰胺类 1例 (4.8%) 1例 (3.1%) 大环内酯类 0 0 大环内酯联合 内酰胺 2例 (9.5%) 4例 (12.5%) 喹诺酮联合 内酰胺 1例 (4.8%) 3例 (9.4%) 72小时内退热比例 17例 (80.9%) 24例 (75%) 72小时后更换抗生素比例 2例 (9.5%) 4例 (12.5%) 与敏感株感染的患者相比, 耐药株感染有退热时间延迟和药物更换频率增加的趋势 肺炎支原体敏感株与耐药株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对比 尹玉东 ,曹彬 ,王辉 ,等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36(12):1-5 53 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耐药与基因突变相关 A2063G点突变 是导致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主要 点突变 对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均耐药 的肺炎支原体菌株,均检测到存在于 23S rRNA 区 域的 A2063G点突变 ,未检测到 A2064G、 A2063T等其他耐药相关点突变 6株 对红霉素耐药但阿奇霉素敏感 的肺炎支原体菌株,有 2株检测到 A2063G 点突变 ,其余 4株未检测到耐药相关点突变 尹玉东 ,曹彬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