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危险预防是全球道路交通安全的重点_第1页
潜在危险预防是全球道路交通安全的重点_第2页
潜在危险预防是全球道路交通安全的重点_第3页
潜在危险预防是全球道路交通安全的重点_第4页
潜在危险预防是全球道路交通安全的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潜在危险预防是全球道路交通安全的 重点 在 XX 年 4 月启动的“全球道路安全周”活动 中,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说:“必须 挑战道路交通碰撞事故是意外事故这一观念。 ”随后,有的人则说:“道路上只有责任事故 , 没有意外事故 。 ” 其实, “意外事故”就是潜在 危险,即驾驶员驾车在离对方远的路段看到的情况 似乎没有危险,当驾车临近对方时,对方出错而形 成的危险。不少人将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事故,习惯 称之为所谓的“突然情况”引发的“意外事故” 。 但不管怎么说,必须要有令世人口服心服的道理。 下面用人民交通出版社 XX 年 10 月出版发行的道 路行车事故预防基本规律一书中的内容进行说明。 XX 年 5 月 12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 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出席中央党校举 行的“XX 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 并发表讲话。习近平同志强调改进文风,要在三个 方面下功夫, “一是短。二是实。讲符合实际 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 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三是新。 ” 这句话对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现实中,驾驶员和管理者最困惑的行车事故预防, 不是在城市里人车密集的交通环境中,也不是在陡 坡、急弯、道路狭窄的交通环境中,而是在有利提 高车速的交通环境中。绝大多数的人身伤亡事故即 所谓的“突然情况”引发的事故,就发生在有利提 高车速这种交通环境下。然而,这种交通环境下的 事故原因,一直被脱离实际的所谓的“车速快” 、 “精力不集中” 、 “措施不当”等说法所规避。从现 在起,我们应探究事故的根本原因,不应再用“车 速快” 、 “精力不集中” 、 “措施不当”等这些人们早 就听麻木了的说法,来对待道路交通事故这一人命 关天的大事。 作为本书的作者,我们曾担任过机动车驾驶员、 驾校教练员、驾驶员安全培训教员和安全管理员等 职务,一度认为自己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与引发 事故的危险很了解,但一些同行说:“你们讲的那 些事故原因绝大多数驾驶员不能认同,讲的那些引 发事故的危险驾驶员也早就知道了,就是不会开车 的人也很清楚,总是讲那些不能让人认同或人们早 就知道的东西,有什么意义?”那么,既然驾驶员 不能认同或早就知道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与引发 事故的危险,可为什么事故还是接二连三地发生? 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呢? 鉴于此,我们又重新审视了行车的客观现实。 最后发现,不管驾驶员发现的对方是车辆、行人, 还是路口、弯道,所驾车与对方之间都存在远、近 两段路。两段路由三个点确定,道路上的警告标志 将两段路和三个点标明的一清二楚,驾驶员应发现 标志的地点到标志所在点是指离对方远的路段,标 志所在点到标志所警示的地点是指离对方近的路段, 标志所在点是两段路的分界点,是离对方近的路段 的起点,标志所警示的地点是危险点。警告标志的 作用,就是告诉驾驶员在离对方远的路段开始采取 预防措施,在离对方近的段路延续预防措施,最终 安全地通过对方。在这个从远到近的过程中,能 “提前处理情况、采取预防措施”的路段是“安全 路段” ,其余就是“危险路段” 。危险路段,只存在 延续安全路段采取的预防措施的时间,而不存在到 此才开始采取措施的时间。只要前方有对方就有发 现点、起点、危险点、安全路段、危险路段,这是 道路上客观存在的预防行车事故的基本规律,简称 “三点两段” 。当然,这里有人会问:“没有设警 告标志路段及对方是快速行进车辆时如何确定三 点两段呢?”对此道路行车事故预防基本规律 一书中有详细说明。所驾车辆与对方形成的“三点 两段”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临时整体。通过这个 临时整体,我们可以认识到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危 险包括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酒后驾驶、疲劳驾驶、驾驶机件安全 不合要求车辆等行为带有的危险。这类危险可随时 引发事故,既可在无对方的情况下发生事故,又可 在有对方的情况下(临时整体内)发生事故;既可 在对方有过错的情况下发生事故,又可在对方无过 错的情况下发生事故。对守法人来讲,这类危险引 发的事故才是道路上真正的 “突然情况”引发的 “意外事故” 。 第二类是明显危险,即驾驶员在安全路段直接 看到的情况就是危险。如明显交叉路口、弯道、盲 区、路边临时停放的车辆等静止情况,人车稠密处 等近似静止的群体物情况,未进入道路就清楚的雨、 雪、大雾、泥泞道路以及结冰道路等危险情况。明 显危险情况下发生的事故不是所谓“突然情况”引 发的“意外事故” 。 第三类是潜在危险,即驾驶员在安全路段看到 的情况似乎没有危险,而实际上,对方的可变性孕 育着危险。当所驾车驶入危险路段时,对方车辆或 行人可能因出错而形成危险。这第三类危险引发的 事故,就是人们习惯说的所谓“突然情况”引发的 “意外事故” 。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事故的驾驶员都 说自己遇到了所谓的“突然情况” 。交通管理者写 的事故调查报告,媒体对事故的报道及道路交通 安全法实施条例中的条款也有“不得突 然”这样的文字表述,还有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一百一十九条对“交通事故”的解释是:“交 通事故 ,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 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这样的解释, 无疑放大了意外事故与过错事故的比例。造成社会 舆论和公众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同这里发生的事 故就是“突然情况”造成的“意外事故” 。如果不 能明确认识如何对潜在危险进行预防,那么上面所 说的“挑战道路交通碰撞事故是意外事故这一 观念。 ” 及“道路上只有责任事故 ,没有意 外事故 ”的依据就无从谈起。没有依据,人们就 仍然会将这里发生的事故说成是所谓 “突然情况” 引发的“意外事故” 。 通常,人们对于第一类与第二类危险引发的事 故原因很清楚,对其危险的预防,国内外都研究的 很透彻,制定的法律法规也相当完善,若反复讲, 也只能是老生常谈,会引起驾驶员反感。第三类危 险,即潜在危险,引发的事故最多,事故当事人有 很多是经验丰富的驾驶员。我们通过对临时整体内 “三点两段”的量化,分析了大量事故案例,发现 了潜在危险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形成于看似 没有危险、车辆行人各行其道、车辆行人少、视线 好、没有明显路口和急弯等有条件提高车速的环境 下。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这种环境下发生事故的原 因并不是简单的麻痹大意、车速快、法制观念淡薄 等,而是对潜在危险缺乏正确认识。可见,绝大多 数事故并不是我们以前认为的那样,是在驾驶员早 就清楚危险所在的情况下发生的,而是对危险缺乏 正确认识时发生的。所以,如果对以上三类危险不 加以区分,使不同原因的事故搅在一起,就无法抓 住问题的关键,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事故预防。 通过“三点两段” ,会让人们更进一步明确, 驾驶员在安全路段看前方道路上的车辆或行人情况 无非有两种: 1.对方车辆或行人有明显错误。如不该超车时 超车,非机动车向左改变方向时未事先前后观察、 伸手示意,行人横过道路未事先注意过往车辆等阻 断危险点上交通的情况。 2.对方车辆或行人没有明显错误或缺少出错的 条件。如表面现象的右侧通行、各行其道;后车与 前车速度差别不大,没有超越前车的意图;非机动 车和行人还没有行经到要左转或横过道路的地方等。 上述 1 与 2 两种情况,都不对安全路段的所驾 车构成危胁,所驾车是安全的,因为这里存在采取 措施的时间。让人最担心、最害怕的是驾驶员无预 防措施便驶入危险路段时发生 1 的情况,那怕 1 情 况发生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如果出现了这种局面, 很可能会发生事故,因为这已具备了事故发生的条 件。尤其令人担忧的是,驾驶员在安全路段看到的 绝大多数情况是 2 的情况,而驶入危险路段时才发 生 1 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就是潜在危险即所谓“突 然情况”的爆发,所以就必须在看似没有危险的安 全路段,就做好预防对方在危险路段出错的工作。 1 与 2 两种情况的存在,明确地告诉驾驶员他 只有一种选择,也只有这一种选择,即不管危险路 段是否发生 1 或 2 那种情况,所驾车必须在安全路 段做好预防工作,在预防措施延续下才能驶入危险 路段。 理解了潜在危险,对其他危险的认识也将会变 得更加明白;能预防潜在危险,其他危险就更容易 预防,超速行为也会随之减少。 “三点两段”对远、 近两段路的量化,也使酒后驾驶、疲劳驾驶、驾驶 机件不合安全要求的车辆等行为的危害性暴露得一 清二楚,这将有利于制止更多不安全行车行为的发 生。 在驾驶员发现对方时, “三点两段”是道路 上客观存在着的,驾驶员在此种情况下采取预防措 施、延续预防措施、直到安全通过危险点是必须要 做的事。只要在危险路段延续安全路段时采取的预 防措施,这时即使对方出错误,如阻断危险点上的 交通,驾驶员也不会说是 “突然情况” ,而且会淡 定地认为这是行车中时有发生并在自己意料之中的 事。确切讲,将危险点上发生的情况,说成“突然 情况” ,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三点两段”是道路上 预防行车事故的基本规律,是道路交通问题的理论 基础。明确这一规律,才能正确理解其他方面的行 车规律,理清预防事故的头绪,才能有效地预防所 谓“突然情况”引发的“意外事故” 。 在 XX 年 4 月启动的“全球道路安全周”活动 中,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说:“必须 挑战道路交通碰撞事故是意外事故这一观念。 ”随后,有的人则说:“道路上只有责任事故 , 没有意外事故 。 ” 其实, “意外事故”就是潜在 危险,即驾驶员驾车在离对方远的路段看到的情况 似乎没有危险,当驾车临近对方时,对方出错而形 成的危险。不少人将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事故,习惯 称之为所谓的“突然情况”引发的“意外事故” 。 但不管怎么说,必须要有令世人口服心服的道理。 下面用人民交通出版社 XX 年 10 月出版发行的道 路行车事故预防基本规律一书中的内容进行说明。 XX 年 5 月 12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 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出席中央党校举 行的“XX 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 并发表讲话。习近平同志强调改进文风,要在三个 方面下功夫, “一是短。二是实。讲符合实际 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 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三是新。 ” 这句话对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现实中,驾驶员和管理者最困惑的行车事故预防, 不是在城市里人车密集的交通环境中,也不是在陡 坡、急弯、道路狭窄的交通环境中,而是在有利提 高车速的交通环境中。绝大多数的人身伤亡事故即 所谓的“突然情况”引发的事故,就发生在有利提 高车速这种交通环境下。然而,这种交通环境下的 事故原因,一直被脱离实际的所谓的“车速快” 、 “精力不集中” 、 “措施不当”等说法所规避。从现 在起,我们应探究事故的根本原因,不应再用“车 速快” 、 “精力不集中” 、 “措施不当”等这些人们早 就听麻木了的说法,来对待道路交通事故这一人命 关天的大事。 作为本书的作者,我们曾担任过机动车驾驶员、 驾校教练员、驾驶员安全培训教员和安全管理员等 职务,一度认为自己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与引发 事故的危险很了解,但一些同行说:“你们讲的那 些事故原因绝大多数驾驶员不能认同,讲的那些引 发事故的危险驾驶员也早就知道了,就是不会开车 的人也很清楚,总是讲那些不能让人认同或人们早 就知道的东西,有什么意义?”那么,既然驾驶员 不能认同或早就知道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与引发 事故的危险,可为什么事故还是接二连三地发生? 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呢? 鉴于此,我们又重新审视了行车的客观现实。 最后发现,不管驾驶员发现的对方是车辆、行人, 还是路口、弯道,所驾车与对方之间都存在远、近 两段路。两段路由三个点确定,道路上的警告标志 将两段路和三个点标明的一清二楚,驾驶员应发现 标志的地点到标志所在点是指离对方远的路段,标 志所在点到标志所警示的地点是指离对方近的路段, 标志所在点是两段路的分界点,是离对方近的路段 的起点,标志所警示的地点是危险点。警告标志的 作用,就是告诉驾驶员在离对方远的路段开始采取 预防措施,在离对方近的段路延续预防措施,最终 安全地通过对方。在这个从远到近的过程中,能 “提前处理情况、采取预防措施”的路段是“安全 路段” ,其余就是“危险路段” 。危险路段,只存在 延续安全路段采取的预防措施的时间,而不存在到 此才开始采取措施的时间。只要前方有对方就有发 现点、起点、危险点、安全路段、危险路段,这是 道路上客观存在的预防行车事故的基本规律,简称 “三点两段” 。当然,这里有人会问:“没有设警 告标志路段及对方是快速行进车辆时如何确定三 点两段呢?”对此道路行车事故预防基本规律 一书中有详细说明。所驾车辆与对方形成的“三点 两段”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临时整体。通过这个 临时整体,我们可以认识到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危 险包括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酒后驾驶、疲劳驾驶、驾驶机件安全 不合要求车辆等行为带有的危险。这类危险可随时 引发事故,既可在无对方的情况下发生事故,又可 在有对方的情况下(临时整体内)发生事故;既可 在对方有过错的情况下发生事故,又可在对方无过 错的情况下发生事故。对守法人来讲,这类危险引 发的事故才是道路上真正的 “突然情况”引发的 “意外事故” 。 第二类是明显危险,即驾驶员在安全路段直接 看到的情况就是危险。如明显交叉路口、弯道、盲 区、路边临时停放的车辆等静止情况,人车稠密处 等近似静止的群体物情况,未进入道路就清楚的雨、 雪、大雾、泥泞道路以及结冰道路等危险情况。明 显危险情况下发生的事故不是所谓“突然情况”引 发的“意外事故” 。 第三类是潜在危险,即驾驶员在安全路段看到 的情况似乎没有危险,而实际上,对方的可变性孕 育着危险。当所驾车驶入危险路段时,对方车辆或 行人可能因出错而形成危险。这第三类危险引发的 事故,就是人们习惯说的所谓“突然情况”引发的 “意外事故” 。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事故的驾驶员都 说自己遇到了所谓的“突然情况” 。交通管理者写 的事故调查报告,媒体对事故的报道及道路交通 安全法实施条例中的条款也有“不得突 然”这样的文字表述,还有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一百一十九条对“交通事故”的解释是:“交 通事故 ,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 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这样的解释, 无疑放大了意外事故与过错事故的比例。造成社会 舆论和公众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同这里发生的事 故就是“突然情况”造成的“意外事故” 。如果不 能明确认识如何对潜在危险进行预防,那么上面所 说的“挑战道路交通碰撞事故是意外事故这一 观念。 ” 及“道路上只有责任事故 ,没有意 外事故 ”的依据就无从谈起。没有依据,人们就 仍然会将这里发生的事故说成是所谓 “突然情况” 引发的“意外事故” 。 通常,人们对于第一类与第二类危险引发的事 故原因很清楚,对其危险的预防,国内外都研究的 很透彻,制定的法律法规也相当完善,若反复讲, 也只能是老生常谈,会引起驾驶员反感。第三类危 险,即潜在危险,引发的事故最多,事故当事人有 很多是经验丰富的驾驶员。我们通过对临时整体内 “三点两段”的量化,分析了大量事故案例,发现 了潜在危险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形成于看似 没有危险、车辆行人各行其道、车辆行人少、视线 好、没有明显路口和急弯等有条件提高车速的环境 下。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这种环境下发生事故的原 因并不是简单的麻痹大意、车速快、法制观念淡薄 等,而是对潜在危险缺乏正确认识。可见,绝大多 数事故并不是我们以前认为的那样,是在驾驶员早 就清楚危险所在的情况下发生的,而是对危险缺乏 正确认识时发生的。所以,如果对以上三类危险不 加以区分,使不同原因的事故搅在一起,就无法抓 住问题的关键,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事故预防。 通过“三点两段” ,会让人们更进一步明确, 驾驶员在安全路段看前方道路上的车辆或行人情况 无非有两种: 1.对方车辆或行人有明显错误。如不该超车时 超车,非机动车向左改变方向时未事先前后观察、 伸手示意,行人横过道路未事先注意过往车辆等阻 断危险点上交通的情况。 2.对方车辆或行人没有明显错误或缺少出错的 条件。如表面现象的右侧通行、各行其道;后车与 前车速度差别不大,没有超越前车的意图;非机动 车和行人还没有行经到要左转或横过道路的地方等。 上述 1 与 2 两种情况,都不对安全路段的所驾 车构成危胁,所驾车是安全的,因为这里存在采取 措施的时间。让人最担心、最害怕的是驾驶员无预 防措施便驶入危险路段时发生 1 的情况,那怕 1 情 况发生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如果出现了这种局面, 很可能会发生事故,因为这已具备了事故发生的条 件。尤其令人担忧的是,驾驶员在安全路段看到的 绝大多数情况是 2 的情况,而驶入危险路段时才发 生 1 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就是潜在危险即所谓“突 然情况”的爆发,所以就必须在看似没有危险的安 全路段,就做好预防对方在危险路段出错的工作。 1 与 2 两种情况的存在,明确地告诉驾驶员他 只有一种选择,也只有这一种选择,即不管危险路 段是否发生 1 或 2 那种情况,所驾车必须在安全路 段做好预防工作,在预防措施延续下才能驶入危险 路段。 理解了潜在危险,对其他危险的认识也将会变 得更加明白;能预防潜在危险,其他危险就更容易 预防,超速行为也会随之减少。 “三点两段”对远、 近两段路的量化,也使酒后驾驶、疲劳驾驶、驾驶 机件不合安全要求的车辆等行为的危害性暴露得一 清二楚,这将有利于制止更多不安全行车行为的发 生。 在驾驶员发现对方时, “三点两段”是道路 上客观存在着的,驾驶员在此种情况下采取预防措 施、延续预防措施、直到安全通过危险点是必须要 做的事。只要在危险路段延续安全路段时采取的预 防措施,这时即使对方出错误,如阻断危险点上的 交通,驾驶员也不会说是 “突然情况” ,而且会淡 定地认为这是行车中时有发生并在自己意料之中的 事。确切讲,将危险点上发生的情况,说成“突然 情况” ,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三点两段”是道路上 预防行车事故的基本规律,是道路交通问题的理论 基础。明确这一规律,才能正确理解其他方面的行 车规律,理清预防事故的头绪,才能有效地预防所 谓“突然情况”引发的“意外事故” 。 在 XX 年 4 月启动的“全球道路安全周”活动 中,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说:“必须 挑战道路交通碰撞事故是意外事故这一观念。 ”随后,有的人则说:“道路上只有责任事故 , 没有意外事故 。 ” 其实, “意外事故”就是潜在 危险,即驾驶员驾车在离对方远的路段看到的情况 似乎没有危险,当驾车临近对方时,对方出错而形 成的危险。不少人将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事故,习惯 称之为所谓的“突然情况”引发的“意外事故” 。 但不管怎么说,必须要有令世人口服心服的道理。 下面用人民交通出版社 XX 年 10 月出版发行的道 路行车事故预防基本规律一书中的内容进行说明。 XX 年 5 月 12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 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出席中央党校举 行的“XX 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 并发表讲话。习近平同志强调改进文风,要在三个 方面下功夫, “一是短。二是实。讲符合实际 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 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三是新。 ” 这句话对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现实中,驾驶员和管理者最困惑的行车事故预防, 不是在城市里人车密集的交通环境中,也不是在陡 坡、急弯、道路狭窄的交通环境中,而是在有利提 高车速的交通环境中。绝大多数的人身伤亡事故即 所谓的“突然情况”引发的事故,就发生在有利提 高车速这种交通环境下。然而,这种交通环境下的 事故原因,一直被脱离实际的所谓的“车速快” 、 “精力不集中” 、 “措施不当”等说法所规避。从现 在起,我们应探究事故的根本原因,不应再用“车 速快” 、 “精力不集中” 、 “措施不当”等这些人们早 就听麻木了的说法,来对待道路交通事故这一人命 关天的大事。 作为本书的作者,我们曾担任过机动车驾驶员、 驾校教练员、驾驶员安全培训教员和安全管理员等 职务,一度认为自己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与引发 事故的危险很了解,但一些同行说:“你们讲的那 些事故原因绝大多数驾驶员不能认同,讲的那些引 发事故的危险驾驶员也早就知道了,就是不会开车 的人也很清楚,总是讲那些不能让人认同或人们早 就知道的东西,有什么意义?”那么,既然驾驶员 不能认同或早就知道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与引发 事故的危险,可为什么事故还是接二连三地发生? 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呢? 鉴于此,我们又重新审视了行车的客观现实。 最后发现,不管驾驶员发现的对方是车辆、行人, 还是路口、弯道,所驾车与对方之间都存在远、近 两段路。两段路由三个点确定,道路上的警告标志 将两段路和三个点标明的一清二楚,驾驶员应发现 标志的地点到标志所在点是指离对方远的路段,标 志所在点到标志所警示的地点是指离对方近的路段, 标志所在点是两段路的分界点,是离对方近的路段 的起点,标志所警示的地点是危险点。警告标志的 作用,就是告诉驾驶员在离对方远的路段开始采取 预防措施,在离对方近的段路延续预防措施,最终 安全地通过对方。在这个从远到近的过程中,能 “提前处理情况、采取预防措施”的路段是“安全 路段” ,其余就是“危险路段” 。危险路段,只存在 延续安全路段采取的预防措施的时间,而不存在到 此才开始采取措施的时间。只要前方有对方就有发 现点、起点、危险点、安全路段、危险路段,这是 道路上客观存在的预防行车事故的基本规律,简称 “三点两段” 。当然,这里有人会问:“没有设警 告标志路段及对方是快速行进车辆时如何确定三 点两段呢?”对此道路行车事故预防基本规律 一书中有详细说明。所驾车辆与对方形成的“三点 两段”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临时整体。通过这个 临时整体,我们可以认识到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危 险包括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酒后驾驶、疲劳驾驶、驾驶机件安全 不合要求车辆等行为带有的危险。这类危险可随时 引发事故,既可在无对方的情况下发生事故,又可 在有对方的情况下(临时整体内)发生事故;既可 在对方有过错的情况下发生事故,又可在对方无过 错的情况下发生事故。对守法人来讲,这类危险引 发的事故才是道路上真正的 “突然情况”引发的 “意外事故” 。 第二类是明显危险,即驾驶员在安全路段直接 看到的情况就是危险。如明显交叉路口、弯道、盲 区、路边临时停放的车辆等静止情况,人车稠密处 等近似静止的群体物情况,未进入道路就清楚的雨、 雪、大雾、泥泞道路以及结冰道路等危险情况。明 显危险情况下发生的事故不是所谓“突然情况”引 发的“意外事故” 。 第三类是潜在危险,即驾驶员在安全路段看到 的情况似乎没有危险,而实际上,对方的可变性孕 育着危险。当所驾车驶入危险路段时,对方车辆或 行人可能因出错而形成危险。这第三类危险引发的 事故,就是人们习惯说的所谓“突然情况”引发的 “意外事故” 。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事故的驾驶员都 说自己遇到了所谓的“突然情况” 。交通管理者写 的事故调查报告,媒体对事故的报道及道路交通 安全法实施条例中的条款也有“不得突 然”这样的文字表述,还有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一百一十九条对“交通事故”的解释是:“交 通事故 ,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 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这样的解释, 无疑放大了意外事故与过错事故的比例。造成社会 舆论和公众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同这里发生的事 故就是“突然情况”造成的“意外事故” 。如果不 能明确认识如何对潜在危险进行预防,那么上面所 说的“挑战道路交通碰撞事故是意外事故这一 观念。 ” 及“道路上只有责任事故 ,没有意 外事故 ”的依据就无从谈起。没有依据,人们就 仍然会将这里发生的事故说成是所谓 “突然情况” 引发的“意外事故” 。 通常,人们对于第一类与第二类危险引发的事 故原因很清楚,对其危险的预防,国内外都研究的 很透彻,制定的法律法规也相当完善,若反复讲, 也只能是老生常谈,会引起驾驶员反感。第三类危 险,即潜在危险,引发的事故最多,事故当事人有 很多是经验丰富的驾驶员。我们通过对临时整体内 “三点两段”的量化,分析了大量事故案例,发现 了潜在危险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形成于看似 没有危险、车辆行人各行其道、车辆行人少、视线 好、没有明显路口和急弯等有条件提高车速的环境 下。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这种环境下发生事故的原 因并不是简单的麻痹大意、车速快、法制观念淡薄 等,而是对潜在危险缺乏正确认识。可见,绝大多 数事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