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民外出务工的调查报告.docx_第1页
乡镇农民外出务工的调查报告.docx_第2页
乡镇农民外出务工的调查报告.docx_第3页
乡镇农民外出务工的调查报告.docx_第4页
乡镇农民外出务工的调查报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镇农民外出务工的调查报告 促进农民增收,解决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是当前全 党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今年的中央 一号文件,更是把促进农民增收从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 升华为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农民增收问题得到了前所未 有的重视,农民增收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以 农业、农村、农民为基本县情的泽州县,既要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又要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增 加农民收入,历来就是事关全县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尤 其是对于那些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的山区乡镇来说,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那 么,应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带着这个问题,近期,我 先后五次深入到所包乡镇*乡,对该乡发展打工经济促农 增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所见所闻令人深切感到: *乡坚持把外出打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引擎,取得了一 定成效,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山区乡镇农民增收的重要途 径。据不完全统计,XX 年全乡外出务工人数约 3500 多人, 总收入超过 1500 万元,人均增收 1500 元,占全乡农民人 均纯收入的 60以上。 找文章到大秘书-/-一站在手,写 作无忧 一、*乡的基本情况及农民外出务工现状 *乡位于泽州县西南部山区,全乡总面积 62.94 平方 公里,辖 27 个行政村,30 个自然村,人口 10459 人,其中 劳动人口约 4560 人。多年来,面对山大沟深、土地贫瘠, 以及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乡党委、政府坚持把劳 务富民作为加快全乡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多途径进行人 力资源开发,把全乡潜在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变成了现实的 经济优势,使广大农民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走上了奔 富裕达小康道路,从而也极大地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持续 快速健康发展。到今年底,全乡生产总值完成 6500 万元, 财政总收入达 67.43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478 元。 从调查情况看,*乡农民外出务工呈现出以下几个主 要特点: 1、打工经济初步形成,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多年坚持 不懈的努力,*乡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基本稳定在 30003500 人左右。据调查,从业种类大致可分为五种: 餐饮业 200 多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 6.7%;商业 100 多人, 占 3.3%;殡葬 300 多人,占 10%;运输 400 多人,占 13.3%;打零工 1500 多人,占外出务工 50%;其他人员 500 多人,占 16.7%。以村为来看,发展条件相对较差的李河、 安岭、白背三村外出务工人员所占全村总劳力的比重较大: 李河村 232 口人,就有 157 人在外务工,其中以干零工和 其他较多;安岭村有 234 人,仅搓背就有 44 人,占全村劳 力的一半左右;白背村有 124 人,就有 55 人在外务工。外 出务工以每人每年收入 5000 元计算,总收入超过 1500 万。 这样,仅外出务工一项,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可多增加 1500 余元。可以说,打工经济已经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 产业。 2、农民素质不断提高,造就了一批适应*发展的有用 人才。 “解放思想,外出打工,勤劳致富,回报家乡”。 广大农民通过外出务工,从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把外面新鲜的事物带回了家乡,极大地促进了*的发展。 白背村农民白海廷曾在市内艺海广告公司打工多年,培育 了敏锐的市场意识,积攒了一定资金,他针对家乡沿沁河 一带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资金和人才问题多年来一直处 在无人问津状态的实际,率先成立了集餐饮、住宿、旅游 观光于一体的旅游服务公司,经济效益可观,由此带动了 东磨滩村家家户户搞旅游开发,既增加了收入,又促进了 磨滩风景旅游区的快速发展。安庄村农民崔大要曾在市内 朝阳市场开了家小饭店,经过几年的经营,手头有了一定 的积余。家乡发展“黄梨产业”的战略,对他产生了积极 的影响,回乡后,他投资近万元发展黄梨产业,开始了 “二次”创业,目前已发展梨园 20 多亩。 3、一批农民在外出务工中发家致富,辐射带动作用增 强。经过多年的外出务工,*乡一批头脑灵活,敢闯敢试 的农民已经率先发家致富。比如,现年 57 岁的武城村农民 张廷红,1987 年就开始进城打工,从事饮食业多年,已由 刚进城时的夜市经营地摊,发展到现在 50 多平方米的小餐 馆,生意一直红红火火,每年都向工商、税务部门缴纳几 千元,而且自己盈利也相当可观。曹河村农民李广东,进 城打工 15 年,从在某公司站柜台开始,到开办摩托车维修 部,再到荣做 XX 华麟润滑油 XX 总代理,实现了“三级跳” 。如今,昔日的打工仔已经成为了一个大老板。XX 村农民 张永军 14 岁时就只身一人来到城里,看过自行车,卖过冰 棍、澡票,后来从事搓澡按摩,一干几十年。靠搓澡娶了 媳妇,购买了房子,去年又花十多万元购置了小汽车,跑 起了出租生意。同时,经他介绍在市区从事搓澡的*人就 有 100 多人。多年来,正是这样的一些身边人、身边事教 育了*乡的广大群众,进而辐射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外出务 工,形成了“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的局面。如今, *乡外出务工的队伍不断壮大,“农忙种田,农闲打工” 正在成为广大农民的生动实践。 二、*乡农民外出务工的具体做法 *这种“打工经济”格局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好的 措施和做法?调研中我们找到了答案。概括起来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调动。*乡农民历来就有外出务工的传统。 对此,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牢固树立开发农村劳动力 资源就是创造财富的理念,努力在全乡营造“外出一人, 致富一家”良好氛围,积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外出务工。 乡里制定出台了相关务工措施和政策,每年定期召开两次 外出务工人员专题会议,年初针对外出务工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年终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评选,表 彰一批对家乡贡献大、勤劳致富、成绩明显的优秀外出务 工人员。同时,乡党委、政府每年还要召开*乡在外人士 座谈会,恳请他们为本乡农民工寻找、创造和提供就业机 会。这些举措,都对农民外出务工人员起到了积极的激励 和鼓舞作用。 二是多管齐下。就是因人而异,合理引导,积极优化 农民外出打工途径,努力为广大农民创造就业岗位。近年 来,针对广大农民外出务工“由亲投亲、无亲靠友”的自 发状态,乡党委、政府积极加大组织力度,通过乡村两级 组织,通过*在外工作人员,托关系、找门路,为广大农 民尽可能地创造就业机会。现任乡党委书记李晋中,经常 通过亲朋好友为*农民联系就业岗位。三年多来,经他介 绍外出务工的农民多达 30 余人。据统计,今年外出务工农 民,通过乡镇、村组织介绍的有 500 多人,占总外出务工 人数 15%;经在外工作人员介绍的有 800 多人,占总外出人 数的 22%。 三是全力扶持。针对外出务工农民没有务工项目,缺 少致富资金,以及家中老小无人照顾等一些实际困难,乡 党委、政府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介以及其它各种渠道, 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同时积极与乡农村信用社联系协调, 帮助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小额贷款,为他们解决资金困难; 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实际困难,要求各村组织人员进行 帮助,做好后勤工作,切实解决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使他们能安下心来、全力以赴在外打工,谋求更快、更大 发展。 三、几点建议 *的实践充分证明,打工经济是山区乡镇增加农民收 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它给全县 的农民增收工作,特别是山区乡镇的农民增收提供了许多 好经验、好做法。应该说,近年来,发展打工经济,促进 农民增收已经在我县广大山区乡镇形成了共识,大都开始 了积极的探索,有了一个较好的开端。但从总体上来看, 打工经济对全县来讲,规模还不是太大,还没有成为促进 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因此,结合*的实际, 借鉴我县其他乡镇以及外地的成功经验,做强做大全县打 工经济,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劳动力市场的 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做强做大打工经济,首 要的是要提高农民素质。从*以及其他乡镇来看,农民外 出务工,尽管“搓澡的、卖饭的、出租摩托车的、打墓的、 抬材的”等五花八门、各行各业都有,但大多从事的是比 较简单的体力劳动,而且空间很狭小,不利于长远发展。 同时,在调研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农民需要知识,需要技术 的迫切心情,以及无一技之长的困惑。为此,我们必须切 实加大培训力度,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着重提高外出 务工农民的思想素质和操作技能。在这方面,我县的一些 乡镇也探索出了一些好经验,如李寨乡的素质教育,柳口 镇的农民夜校等。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聘请专业教师, 切实加大职业教育力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掌握“一 技之长”;要进一步充分利用好各村农广校资源,在农闲、 春节等时节组织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文化 水平、技能水平;积极和用工单位联系和合作,有针对性 地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通过这样的一些 措施,使广大外出务工农民走得远、站得住、能致富,实 现农民工由单纯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第二,成立中介组织,畅通外出途径。目前,就外出 务工的渠道来看,大多农民还处在一种自发、无序、盲目 的状态。从*的情况来看,农民自发外出务工的占到总人 数的 75%以上。农民工的自发、无序、盲目流动,会产生就 业难、权益得不到保证等很多负面的影响。尽管近年来我 县的一些乡村两级组织也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没有从根本 上改观。对此,我们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县、乡、村 三级都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主组长的劳务开发领导小组, 特别是要按照市场化运作程序,在县乡成立劳务输出组织, 一方面对农民工加以统一管理和培训,另一方面帮助农民 收集各方面用工信息,同时协调农民工的各种劳务关系, 从而畅通农民外出务工途径,让外出务工农民实现由自发 性向有组织输出转变。 第三,营造良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