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县的土地利用状况设计任务书_第1页
陵县的土地利用状况设计任务书_第2页
陵县的土地利用状况设计任务书_第3页
陵县的土地利用状况设计任务书_第4页
陵县的土地利用状况设计任务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陵县的土地利用状况设计任务书 1 概述 言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的部署,按照山东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的统一要求,为了全面查清 陵县 的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经 陵县 政府同意,决定在全 县 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农村)。 受 陵县 国土资源局的委托,该项目由山东省地质测绘院承担。 查范围、调查内容与工期 查范围 陵县 全境(以更新调查确认的县级行政界线为准 ),调查面积 1213 查内容 土地权属调查,地类调查,基本农田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统计汇总,编写文字报告,编制各种成果图件,最后按国家统一时点变更上报。 期 a. 开工日期: 签订项目合同书之日即为开工日期。 b. 工程周期: 2009 年 2月底之前完成。 2 调查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查区自然地理概况 原设计的 有资料的分析利用 2 a. 调查底图:由省厅提供,为 1:10000正射影像图 ( 2008年航测资料) 与更新调查成果(经过数据纠正、地类转换和内业解译)套合后的图件。 b.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成果资料:该 县 2004 年完成了 1: 10000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 2005 年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更新调查中签订的权属协议书,是本次土地权属调查的重要依据。 c. 行政区域界:更新调查时双方接边确认的 县 级行政界线,作为本次调查范围的控制界线; 县 民政部门提供的乡镇勘界成果图及其协议书,可以直接利用。 d. 2002年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 县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县 、乡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等资料,可作为本次调查的重要资料。 3 总体设计方 案 业依据 a.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 200638号) b.山东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鲁国土资发 2007172号 c.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1014 2007)(简称规程) 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2260) e.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 1995,国土 籍 字第 26 号) f 土地 利用现状 分类 21010g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技术规定 h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 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国务院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7年 12月) i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1016j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7年 11月) k.山东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技术细则(鲁国土调查办 200811 号) l. 经批准的本项目技术设计书 术路线 行土地权属补充调查。 调查区内的图斑、线状地物和零星地物进行地类调查,对坡 3 度大于 2的耕地进行坡耕地 调查和田坎系数改正, 对新增地物和阴影覆盖地物进行补测,形成外业调查成果图。 002年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为依据,进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 护地块标绘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 件为平台,建立 陵县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含基本农田、耕地后备资源、土地争议、基础影像等专题图层)。 f. 调查数据汇总、图件编制及报告编写。 果系统、比例尺与图幅分幅 成果采用 1980西安坐标系, 1985国家高程基准,投影方式采用高斯 克吕格投影,3分带,中央子午线为 117。 调查 比例尺为 1:10000,采用国家标准分幅,具体分幅和图号见“ 陵县 1:10000比例尺图幅接合图”。 备工作 术培训 在调查人员进场前,要组织学习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山东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技术细则及本项目的技术设计书,使全体调查人员熟悉本项目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案,明确调查方法,掌握操作要领,提高调查水平。 料收集 a. 城镇地籍调查范围线; b. 行政权属代码; c. 历年来的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转让资料; d. 建设用地审批资料 ; e. 政府最新划定、调整、处理争议权属界线的资料; f. 由交通部门提供的铁路、乡镇级以上公路的资料; g. 由水利部门提供的国有河流和水库资料; h由林业部门提供的林地、园地资料; 4 i基本农田资料; j 2002年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有关资料。 政界线、陆海界线与控制面积 政界线的确定 a. 县 界以更新调查时双方接边确认的界线为准,由于更新调查资料纠正引起的接边矛盾,双方应重新接边确认,重新签订“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确认书”。 b. 乡镇行政界线根据最新行政区划成果,以界线双 方村签订的权属界线协议书确定的土地权属界为准。 c. 行政村界应进行补充调查,国有农、林、牧、渔场可视同村级行政单位。 海界线 海岛)与海洋的分界线,以大潮平均低潮位线为界,实际工作中可以零米等深线代替,资料由国土资源部从有关部门收集后统一提供。 c海岛系指四面环水在大潮高潮时露出水面的陆地。调查时只对大于或等于 500于围海造地、修建港口、筑坝等原因,造成与大陆相连的海岛将视为大陆的一部分 ,不做为海岛调查。 制面积 a. 县 界涉及到的图幅控制面积由边界双方签订的“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确认书”为准。 b. 按规程要求编制 “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地权属调查 查内容 村或村民小组集体土地所有权、乡镇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及其界线进行调查,相邻权属单位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 、牧、渔场(含部队、劳改农场及使用的土地)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无确权资料的,与相邻权属单位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 c查清村庄内部的国有土地使用界线。 d查清城镇、村庄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使用的国有 5 土地使用权界线。 路、河流的土地权属状况。 体权属性质。 地划分 路、河流、沟渠等线状国有土地分割的,应分别划分宗地。 地应单独划宗。 d有争议的土地,不得划入任何宗地,待争议解决后再 划入相关宗地或单独立宗。调查时争议土地设争议宗,便于管理与统计。 不易区分界线的,暂按共用宗划一宗地,但权属属性中注明各单位名称。 制镇内部的建设用地不打开,其内部的建设用地,可以看成大的虚拟宗地。城区的按办事处划分虚拟宗地,建制镇的按村划分虚拟宗地。 籍编号 9 位代码,其中县级 6位,乡级 3位,村级 3位,宗地 7位(基本号 4位,支号 3位)。 被图幅分割的宗地只编一个宗地代码。 单位在村内只有 1宗地的,宗地号编码为“基本宗地号 +001”;有多宗地的,保持“基本宗地号一致”,各分宗地续编“宗地支号”。“宗地支号”不能出现“ 000”。 d跨村、乡镇的线状工程用地(含地下管线)的宗地编码。为了管理的需要,一个权属单位在县域范围内使用同一个“基本宗地号”。 本号从 9001时在土地权属调查底图上注明“争议双方的权属名称”。 体土地所有权界线调查 a. 更新调查以来,界线没有变化的,沿用更新调查界线,不再重新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 b. 界线有调整的应进行实地调查,重新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 6 c更新调查时,“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填写不规范或签订程序不合法的应重新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 d每一宗地(包括飞地)都必须由土地所有权人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 e. 对于界线有争议的,要协商解决,解决不了的,要填写“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由争议双方协商或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划定工作界线,以便于控制面积量算;原存在的土地权属争议仍难以解决的,继续使用原划定的工作界。收集土地争议的有关文件、图件资料,以便于建立土地争议数据 库。 f. 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一式三份,双方各执一份,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存档一份。协议书主要内容为:界线所在的工作底图图幅编号、地理名称等。附图:标清权属界线位置和拐点编号,拐点与临近明显地物的相对距离。文字说明:按拐点编号说明主要拐点实地位置和两拐点间界线走向。界线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盖章。 g. 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一式三份,双方各执一份,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存档一份。原由书主要内容为:争议界线所在的工作底图图幅编号、地理名称等。附图:标清双方自认界线和拐点、工作界线和拐点及编号。文字说明 :按附图拐点编号逐一说明拐点实地位置、两拐点之间界线走向、界线争议的原由及有关凭证和处理结果。界线双方在争议原由书上签字盖章。 有土地所有权及国有土地使用权界线调查 a. 村庄居民点内部只调查国有土地所有权界线。国有土地所有权界线以内含 2 个以上国有土地使用单位的,应在“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薄”中注明各单位名称。 b. 城镇、村庄居民点以外的国有土地 批次征收(用)土地,未明确土地使用单位的,按征收(用)界线确定国有土地所有权界线。作为国有储备土地,记录在“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薄”上; 国有土地使有 权界线,已确权的,按确权资料标绘在调查底图上;未确权的,参照有关征地资料,将界线标绘在调查底图上; 国有荒山、荒地、荒滩、河流等难以确定土地所有权界线的,由调查队员和集体土地所有者按实地情况划工作界。国有后备土地,标注“国有后备”,并填写在“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薄”上; 国有道路等线状工程拓宽部分没办征地手续,没法分开调查的,权属性质暂按国有。 类调查 7 查的要求 ( 1) 基本要求 a. 走到看到:走到是对外业调绘的首要要求,是做好调绘工作的先决条件,走不到就会看不到,必然会产生遗漏和差 错。因此,必须走到、看清、绘准、绘真。 b. 真实准确:对画在底图上的各种要素都必须在实地认真判读,做到位置准确、符号运用正确、大小等级分明、地物形态逼真。 c. 问清查实:地理名称要问清、问准,各种数字注记资料要实地量测,核实无误。 d. 记清记全:对于野外调查内容要全部记录清楚,做到清晰易懂,新增地物补测要画草图加以说明。 ( 2)精度要求 a. 与影像对比,调绘(转绘)的各种明显界线移位不得大于图上 明显界线移位不得大于图上 b. 补测的地物点相对邻近明显地物点距离中误差,平地、 丘陵地不得大于图上 地不得大于图上 c. 线状地物宽度丈量精确到 次量算的相对误差小于 20%。 要地类认定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二级分类,其中一级类 12个,二级类 57个。由于更新调查采用的是全国土地分类 (过渡期间适用 )(简称旧分类 ),而第二次土地调查采用的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简称新分类 ),因此要将更新调查资料中的旧分类转换为新分类,新旧分类之间的对应关系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的附录 ( 1) 耕地 a. 种植农作物 (含蔬菜 )的 土地,或种植、收获农作物为主的轮作、间作、混作、套作 (也称套种 )地,轮歇地,休闲地等; b. 由于季节、经济利益、暂时需要等原因,在耕地上临时种植的苗圃 (育苗地 )、草皮、花卉、果树等的;临时挖的鱼塘;临时用做晒谷场、晾晒场的;临时堆放的建材、渣土、粪肥、垃圾,修建工棚等的;临时用的取土坑;定期或不定期或季节性临时用于农贸、牲畜交易 (一般没有建筑物,或只有很简易的临时棚房 )等其他临时占用耕地的土地。 c. 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增加的耕地,通过市级以上验收的,按耕地调查; 8 否则,按原地类调查。农民自主开发、复 垦、整理增加的耕地,每年保收一季的,按耕地调查。 d. 耕地受灾,但耕作层未破坏的土地,按耕地调查;耕作层被破坏,不能继续耕种的土地,按现状调查。 e. 人为撂荒的,按耕地调查。 f. 耕地上,没有合法的用地手续,只要已开始实质性建设 (以施工人员进入、工棚已修建、塔吊等建筑设备已到位、地基已开挖等为标志 )的部分土地,不按耕地调查。 g. 耕地分为 2 、 2 6 、 6 15 、 15 25 、 25 五个坡度级 (上含下不含 )。坡度 2 视为平地,其它分为梯田和坡地。 ( 2 )园地 a. 集约经营果树、 茶树、桑树、橡胶树,及其他园艺作物如胡椒、药材等的土地,或以收获果树果实为主的果农、果林、果草间作、混作、套种、套栽的土地为园地。 b. 园地中,直接为其服务,如粗加工场所、简易仓库等附属用地,按园地调查。 c. 在确认园地地类时要把握四点:一是在耕地上或非耕地上集约经营符合地类标准的较长期和固定的园地,不分水果和干果,不分木本和草本,确认为园地;二是对耕地和园地之间经常变换的园地 (临时园地,一般为草本园地 ),一般确认为耕地;三是有较标准设施建筑物的园地,确认为设施农用地地类;四是粗放经营的核桃、板栗、柿子等干果,确认为林地。 d. 园地砍伐后暂未利用的,按园地调查。 ( 3 )林地 a. 生长郁闭度大于等于 乔木、竹类和生长覆盖度大于等于 40%灌木的,且不区分树种和用途的土地为林地。 b. 林果间作,果树覆盖度和合理株数小于标准指标时的土地和在山坡上,粗放经营的核桃、板栗、柿子等干果与林木混栽的土地,按林地调查。 c. 林地中,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设施,如培育苗木 (苗圃 )、种子生产、存储种子等的土地,按林地调查。 d. 长期固定用于林木育苗的土地,按林地调查。 ( 4) 草地 自然生长和人工种植草本植物的 土地; 草本植物与林木、灌木混生,但林木郁闭度小于 0%的土地。 9 ( 5)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时,对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按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附录 a. 城市指城市居民点,以及与城市连片的和区政府、县级市政府所在地镇级辖区内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机关、学校等单位用地。 b. 建制镇指区政府、县级市政府所在地以外的建制镇居民点,以及辖区内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用地。 c. 村庄指农村居民点 (包括乡驻地 ),以及所属的商服 、住宅、工矿、工业、仓储、学校等用地。 d. 采矿用地指所有用于开采矿、采石、采砂 (沙 )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 e.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指城镇村用地以外用于军事设施、涉外、宗教、监教、殡葬等的土地,以及风景名胜 (包括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革命遗址等 )景点及管理机构的建筑用地。风景名胜景点中的林地等非建设用地应单独调查。 f. 城镇、村庄驻地内部的耕地、园地应单独调查,其他用地并入城镇、村庄用地。 g. 村庄周围低于地面 2 米以上的固定取土坑,临时种植农作物、树木的都作为坑塘处理;村庄周围的 零星自留地、空地、堆放物料的场地,不够上图面积的晾晒场、坑塘作为空闲地处理,划入农村居民点;农村宅基地的护坡林,划入农村居民点。 h. 与村庄居民点相连的够上图面积的林地、坑塘、晾晒场等,应单独调查。 i. 穿越村庄的国有铁路、公路、河流等,不按村庄调查。 ( 6 )交通运输用地 a. 铁路用地,包括设计内的路堤、路堑、道沟、桥梁、护路林等铁路线路用地和与其相连的车站、站前广场、站台、货物仓库、机车检修 (修理 )库房、给水设施、通讯设施、电气化铁路的供电设备等附属设施用地。 铁路征地范围内的土地按铁路用地调查。 铁路已废弃,但铁路用地仍归铁路部门使用的土地,按铁路调查。已复耕、植树、建设等的按现状调查。 铁路与耕地间的行树、道沟划入铁路用地;沿线不是以护路为目的的林地,不按铁路调查。 b. 公路用地,指市区或城镇以外用于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的用地。公路包括 10 设计内的路堤、路堑、道沟、桥梁、汽车停靠站、护路林及直接为其服务的附属用地。 通往农场、林场 (区 )、渔场、盐场、厂矿、油田、旅游区、度假村、军事要地等专用公路,按公路调查。 公路虽已废弃,但仍归公路部门管理使用的土地,按公路调查。已复耕、植树、建设等的按现状调 查。 公路与耕地间的行树、道沟划入公路用地;公路两边不以护路为目的的景观林带,不划入公路,按林地调查。 村集体所有的道路不按公路调查。 c. 农村道路,指公路用地以外的实地宽度大于等于 m)的交通运输用地,农村道路一般归农村集体所有,并由乡、村自行维护管理。 农村道路与耕地间的行树、道沟划入农村道路。 d. 管道运输用地指用于运输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管道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的地上部分用地,埋于地下的管道按其地面的利用现状调查。 ( 7)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a. 河、湖常水位线以下和水库正常蓄水位线 (兴利水 位 )以下不管种植任何东西均按水面调查。 b. 河、湖、水库常水位线与正常年景高水位线之间的未利用的土地按滩涂调查,已利用的按现状调查。 c. 时令河正常年份 (非大旱大涝年份 )水流流经的土地,按河流水面调查。有堤坝的河流水面,行树并入相邻的水工建筑用地;无堤坝的河流水面,行树并入相邻的滩涂。 d. 对较大河流,可参照水利部制定的中国河流名称代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确认名称;对较小河流、引黄干渠,可参照当地水利部门资料确认名称。 e. 坑塘的塘坝不单独调查,归到坑塘水面。 f. 人工修建的主要用于农田排灌的,按沟渠调查。沟渠与耕地间的行树、取土坑划入沟渠。 g. 主要用于发电、供水等非农业用的渠道,按水工建筑物调查。 h. 路堤结合的河堤、湖堤按水工建筑物调查。 i. 河堤、湖堤有征地手续的,按征地范围确定水工建筑用地,没有征地手续的调查到堤外角。 11 ( 8)其他土地 a. 出苗率低于 50%盐碱化的土地可按盐碱地调查。 b. 地表层为沙 (细碎的石粒 )覆盖,树木郁闭度小于 般地区灌木、草本植物覆盖度小于 15%按沙地调查。 c. 旧分类中的裸土地和裸岩石砾地为裸地。 d. 盐碱 地上临时堆放柴草、晒场的仍按盐碱地调查。 ( 9)“批而未用”土地的处理 土 地已征用,有完整、合法用地手续的,调查时实地没有实质性建设的,称为 “ 批而未用 ” 土地。 “ 批而未用 ” 土地按建设用地调查。调查时,按提供批地文件,确定其位置、范围和地类。对 “ 批而未用 ” 土地,在数据库中单独明确表示 , 统计面积 应 逐级汇总。 斑调查及表示 ( 1)图斑划分 a凡被境界线、土地权属界线、地类界线等分割而成的地块在图上均构成一个图斑。 b耕地中的梯田、坡地应划分为不同的图斑。 c被国有线状地物隔开的两部分不能划为同一 个图斑。 d与城市、建制镇相连的建设用地可划为一个图斑,但被乡以上行政界线分开的应单独划分图斑。 e农村居民点驻地内的国有土地应按照所有权界线单独划分图斑,农村居民点驻地外的国有土地应按照土地使用者使用界线单独划分图斑。 f城镇内部的大型河流应单独划分图斑。 g图上宽度大于等于 2毫米 (河流、道路、渠道等线状工程用地按图斑表示。 h为保持线路符号的完整,线路用地与附属设施用地分别划分图斑。 ( 2)图斑最小上图面积 对于耕地中其它地类的上图面积,除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外,其它均按耕地最小上图面积来衡量,小于上图面积的地类图斑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到相邻图斑中,综合原则为“先同类逐级综合,后跨类就邻综合”。地类综合时要充分注意一级类之间的根本区别,尽比例尺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耕地、园地 林地、草地等其他地类 图上面积 实地 面积 图上面积 实地面积 图上面积 实地面积 1:10000 40000550012 量不要跨一级类。 ( 3)图斑编号 a. 图斑编号,以行政村为单位,在一个行政村内按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由“ 1”开始顺序编号。外业调查底图上以“地类号 图斑序号村编号 -”表示;数据库中只输入图斑序号。 b. 在更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调查的,新增图斑在原图斑序号的后面续编。 c. 新增补测的地物,在外业调查底图和数据库图斑属性中,均要求图斑号前加字母 B。 d. 国有土地在图斑序号后加注“ G”。 状地物调查及表示 线状地物指宽度大于 2 米小于 20 米的河流、铁路、公路、管道用地、农村道路、林带、沟渠、田坎等。 ( 1)线状地物的表示及宽度丈量 a铁路、公路、农村道路,除量测其本身宽度外,还应包含其两侧护路沟及行树; b固定的沟 、渠,除量测其本身宽度外,还应包含其两侧的堤及行树; c. 铁路、公路,固定的农村道路、沟、渠两侧行树以外的狭长林地,实地量测宽度; d. 管道用地宽度按征用范围确定;未征用管道用地按实际占地范围确定; e. 线状地物应调绘中心线,用单线符号表示,并应丈量其宽度至 宽度变化大于 20%时 ,应分段丈量、分别编号,并在与实地相对应的工作底图上,用垂直短实线分隔宽度不同的线状地物。 f. 当河流、铁路、干渠、高速公路、县(含)级以上公路等穿过城、镇、农村居民点时,应依据影像图连续表示,保持线划的完整性。 ( 2)当两条 (含 )以上线状地物并行时的处理 a线状地物与按图斑表示的公路、铁路、河流并行的,线状地物在公路、铁路、河流等图斑沿线一侧的准确位置或离开 b线状地物并行的,以河流、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干渠、县(含)级以上公路、农村道路、沟渠、林带等为主次顺序,主要线状地物标绘在准确位置,并作为图斑界线,次要线状地物按准确位置或离开主要线状地物 13 ( 3)线状地物与境界重合时的表示 a行政界线、土地权属界线以双线线状地物中心为界时,界线在双线线状地物中心绘出。 b行政界线、土 地权属界线以单线线状地物中心为界时,线状地物调绘在准确位置上,界线在线状地物两侧离线状地物 c. 行政界线、土地权属界线以双线线状地物一侧为界时, d. 行政界线、土地权属界线以单线线状地物一侧为界的, ( 4)线状地物编号 a现状地物编号,以图幅为单位,在一个行政村内从“ 1”开始统一按顺序编号,在更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调查的,线状地物在原线状地物顺序号的后面续编。 b采用“顺序号 地类代码 宽度”表示(例 : 03示该村的第三条线状公路, c国有线状地物在顺序号后加注“ G”。 星土地调查与表示 本次农村土地调查 1:10000比例尺的调查区域设置零星地类。 a. 零星土地指 1:10000 调查比例尺图上面积小于最小上图面积的土地。 b. 调查比例尺为 1:10000 的区域,只对耕地中的非耕地、非耕地中的耕地及其它农用地中的永久性建设用地,且实地面积大于 100 平方米的零星土地进行调查。 c. 零星土地应实地丈量、计算面积并记录在外业调查表上,并在 调查底图上明确表示位置。 一按顺序编号,编号采用分式注记 “地类编号 零星土地序号村编号 -”。如 “ 2031(零星土地序号前加 L)。 零星地物点调绘偏移影像不超过图上 增地物补测 a根据补测地物范围大小和补测地物四周地物点的多少,可以采用简易补测法与仪器补测法进行补测。 14 b补测地物点相对邻近明显地物点的距离中误差,平地、地不得大于图上 耕地调查 田、坡地调绘 对山地丘陵区耕地,不但要将耕地的位置、范围、权属性质等调绘在调查底图上,还要将耕地划分为梯田和坡耕地两种类型。 对梯田、坡耕地混在一起的,当两者都大于最小上图标准时,须分别划分图斑;当其中之一小于最小上图标准时,可综合到另一类型中。 度分级 由省调查办公室利用 1:10000达各地使用。 以坡度分级图与土地利用现状图套合资料,确定梯田和坡耕地的坡度级图斑,一个图斑一般确定为一个坡度级。 坎系数测算及 扣除 坡度不大于 2的田坎不以田坎系数的方法扣除,应按线状地物处理。 按照耕地的坡度、梯田与坡耕地类型、山区类型等不同情况划分田坎系数类型区 ,见下表: 类型 青石山区 砂石山区 2 6 6 15 15 25 25 2 6 6 15 15 25 25 梯田 坡地 上表中尚未填写的田坎系数将由省统一组织测算后下发使用,扣除时应以图斑为单位计算,不能以整县、整乡、整村为单位计算。 地后备资源调查 根据 2002 年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 ,参照本次土地调查资料,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上图,建立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 查内容 耕地后备资源是能够形成国家级、省级土地开发复垦基地的土地,包括集中连片面积大于 90 亩(每片面积不小于 15 亩)的可开垦荒地和集中连片面积大于 30 亩(每片 15 面积不小于 10亩)的可复垦土地。 集资料 a.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b.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c. 标准分幅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图; d. 耕地后备资源分布评价图; e.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表; f. 耕地后备资源分类面积汇总表; g. 国有土地耕地后备资源分类面积汇总表; h. 集体土地耕地后备资源分类面积汇总表; i.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汇总表。 地后备资源图斑矢量化 根据收集到的耕地后备资源资料,将图斑界线转绘到土地调查工作底图上或直接矢量化到土地利用数据库中。 业核实及补充调查 套合耕地后备资源界线,根据外业调查的成果图,对存在疑问的耕地后备资源图斑进行核实;删除实地已经不存在的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对新增加的耕地后备资源图斑进行补充调查及评价;对于原图斑界线发生变化的进行修正;耕地后备资源分类要与新分类相 协调,但要在备注中说明旧分类。 积汇总 a. 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 b. 面积量算。耕地后备资源图斑面积采用数据库平差后面积。 c. 图斑面积量算后,要整理汇总出村、乡镇、县的各类耕地后备资源面积。 d. 对于可开垦土地面积大于 600 亩( 40 公顷)、可复垦土地面积大于 300 亩( 20公顷)的项目区,单独进行汇总以满足建立国家级土地开发、复垦基地的需要。 e. 面积计量单位为亩,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本农田调查 16 集资料 a. 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1997 2010); b. 县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1997 2010); c. 县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 1997 2010)( 1:50000) ; d. 乡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 1997 2010)( 1:50000) ; e. 历次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的文字、图件等资料。 量化 根据收集到的基本农田划定、调整图件直接在数据库上矢量化,并输入属性资料。 本农田图斑内容 包括图斑界线、权属、地类、编号、归属等五方面内容。 本农田图斑编号 a基本农田图斑应作为单独一层。 b基本农田图 斑编号以村为单位,在一个行政村内统一按顺序编号。 c. 编号采用分式注记“村号 地类号”。 算基本农田面积 在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数据库的基础上,计算每个基本农田图斑面积,汇总出村、乡镇、县各类基本农田面积。 本农田审核 将基本农田面积数据、地类情况报基本农田划定部门审核确认。 地调查手薄 对于更新调查后发生变化的需要补测或补调的图斑和线状地物要填写调查手薄,其他的不需重新填写。 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 (图斑 )填写方法 表格见附表 3,具体填写内容和要求 如下: 第一栏“序号”,填写图斑顺序号。 17 第二栏“图幅号”,填写图斑所在图幅的编号。 第三栏“图斑预编号”,填写外业调查时图斑的临时编号。 第四栏“图斑编号”,填写数据库建成后的图斑编号。 第五栏“旧地类编号”,填写“过渡分类”图斑地类编号。 第六栏“新地类编号”,填写“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图斑地类编号。 第七栏“权属单位”,填写图斑所属的权属单位名称。 第八栏“权属性质”,填写 G(国有)或 J(集体)。一般集体可不填。 第九栏“耕地类型”,仅填写梯田或坡地,分别用 表示,平地不用填写。 第十栏“备注”,填 写建设用地细化分类、“批而未用”、批准文号等需要备注的内容。补测地物须在备注栏说明。 草图栏,当图斑为补测地物、零星土地时,必须绘制草图示意。 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 (线状地物 )填写方法 表格见附表 4,具体填写内容和要求如下: 第一栏“序号”,填写线状地物顺序号。 第二栏“图幅号”,填写线状地物所在图幅的编号。 第三栏“图斑预编号”,填写外业调查时线状地物的临时编号。 第四栏“图斑编号”,填写数据库建成后的线状地物编号。 第五栏“旧地类编号”,填写“过渡分类”线状地物地类编号。 第六栏“新地类编 号”,填写“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线状地物地类编号。 第七栏“权属单位”,填写线状地物所属的权属单位名称。 第八栏“权属性质”,填写 G(国有)或 J(集体)。一般集体可不填。 第九栏“宽度”,填写线状地物实地量测的完整宽度。 第十栏“比例”,当线状地物与权属界线重合时,填写在本权属单位内的线状地物宽度占完整宽度比例。 第十一栏“备注”,填写需要备注的内容。补测的线状地物须在备注栏说明。 草图栏,补测的线状地物必须绘草图。其他可视情况绘制。 5 数据库建设 据库内容 18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内容主要包括 :基础地 理信息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基本农田数据、耕地后备资源数据、栅格数据、表格、文本等其他数据,具体内容如下: a.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行政区、行政区界线、等高线、高程注记点、坡度图等; b. 土地利用数据: 包括地类图斑、线状地物、地类界线等; c 土地权属数据:包括宗地、界址点、界址线等; d 基本农田数据:包括基本农田保护片、基本农田保护块等; e. 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包括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区、耕地后备资源图斑等; f. 栅格数据:包括 g. 元数据:包括 矢量数据元数据、 h. 土地专项调查等其他数据:包括开发园区、房地产用地等数据。 19 据库建设步骤 成 果 汇 交 阶 段 入库阶段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步骤图 入库前数据质量检查 合格 不合格 数据采集与处理阶段 外业 核实 补充 完善 拓扑 处理 数据 采集 数据 接边 数据质量检查 自检 互检 抽检 专检 运行测试 不合格 合格 入库后数据检查 矢量数据入库 据入库 正射影像数据入库 元数据入库 其他数据入库 采集前数据源质量检查 不合格 合格 表格成果 图件成果 果 文字成果 不合格 数据成果 准备工作阶段 人员准备 软硬件准备 管理制度建立 制定建库方案 数据源准备 其他工作准备 数据质量检查 20 据采集与处理 量数据采集 ( 1)矢量数据采集方法 依据分辨率较高、现势性较强的正射影像图,结合外业工作底图和调查记录表进行人机交互式的矢量化采集。 ( 2)矢量数据采集要求 a. 矢量数据采集的内容、要素,其分类、分层、编码、文件命名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要求进行,其数据处理要严格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技术规范要求进行。 b数据化作业时应处理好各要素间的关系,具体要求参见数字测绘产品质量要求。 c图内各要素与影像套合,明显界线与矢量化底图上同名地物的移位不得大于图上 证线条光滑,严格相接,不得有多余悬线。 d. 对分幅采集的矢量数据要进行接边处理。 e. 对接边后的矢量数据进行拓朴处理,建立拓朴结构,要素无线段自相交、两线相交、线段打折、碎片多边形、悬挂点或伪节点等图形错误;数据拓扑关系正确,面 要素应闭合,各相邻实体的空间关系可通过完整的拓扑结构描述;公共边线或同一要素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类型特征时,应保证空间位置的一致性;地类图斑边界须与地类界线对应重合。 性数据采集 ( 1)属性数据采集方法 a. 手工录入 对于从外业调查获得的纸介质属性值须手工输入,可以依据外业调查底图、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等逐个图斑录入属性数据,或利用数据库软件集中录入属性数据,并通过标识码与矢量数据关联。 b. 分析计算 通过数值计算(如图斑地类面积 =图斑面积 线状地物面积 空间分 析等方法,对属性项进行计算赋值。 c. 直接导入 21 依据规程和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等对已有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属性数据或外业采集的电子形式属性数据进行转换、编辑、完善,并直接导入数据库中。 ( 2)属性数据采集要求 a. 数据结构和编码方法符合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要求; b. 属性数据采集以数据源为依据; c. 属性值应保证正确无误; d. 属性数据与矢量数据应保持逻辑一致性。 格数据采集 ( 1)栅格数据采集方法 a. b. 集主要有转移法和扫描法。转移法是 将矢量数据经符号化后转换成 描法是将纸质图件进行扫描、栅格编辑、图幅定向、几何纠正等工艺处理生成 c. 集主要有数字摄影测量和地形图扫描矢量化两种方法。数据摄影测量是对摄影资料进行扫描、影像定向、立体建模、 取、人机交互编辑等工艺流程生成形图扫描矢量化是通过对地形图扫描、定向、矢量化编辑、高程赋值、构建 插生成 d. 对需要保存的审批文件、合同、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等相关文档资料,通过数码照相的方式生成数据文件。 ( 2)栅格数据 采集要求 a. 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定。 b. 集,其图廓线、公里格网线等内容完整,图廓点、公里格网点坐标与理论值偏差不大于一个像元;分辩率不低于 300像清晰、不粘连,色彩统一、 原图内容一致;数据格式采用 地理定位信息文件,或直接采用体要求参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产品 1:10000、 1:50000数据栅格地图。 c. 图幅的 高程偏差不大于 1个等高距;程必须一致;达不到预定高程精度的区域应划定为高程推测区;静止水域的 动水域的上下游 系合理。 22 辨率不低于 300像清晰、不粘连,色彩统一、 原资料内容完全一致;数据格式采用 要有说明文件。 数据采集 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要求进行采集,数据项要求齐全,数据内容要求正确、无漏。 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描述进行采集。 政 区域代码、座落单位代码和权属单位代码 政区域代码 a. 行政区代码在现有行政区划代码的基础上扩展到行政村级,共 12位,即: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 乡级代码 + 村级代码。 b. 县级行政区代码共 6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2260取。 c. 乡级行政代码共 3 位,在县级行政区的代码范围内,分办事处、镇、乡,按顺序编排。办事处编码从 001 至 099 续编,镇编码从 101 至 199 续编,乡编码从 201 至299续编。 d. 村代码共 3 位,在乡级行政区的代码范围内,各行政村 从 001 开始顺序编码,国有农林牧渔场及未打开的城市、建制镇驻地可作为村级进行编码。 落单位代码 a. 坐落单位代码为行政区划码( 12位) +0000000( 7位),共 19位。 b. “飞入地”图斑的座落代码为座落村的代码。 属单位代码 a. 权属单位代码 在村行政代码下顺序编号, 为行政区划码( 12位) +宗地号 ( 7位),共 19位。 b. 宗地号( 7位)由基本编码( 4位)和支号( 3位)组成。 基本编码指一个行政村内各权属单位的代码,从 0001 开始顺序编号。争议地的宗地基本编码从 9001。 支号指一个行政村内的同一权属单位的各宗地的编码,从 001开始顺序编号。 23 据库要素分类与编码 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数据库各类要素的代码与名称描述见下表 2: 表 2 要素代码与名称描述表 要素代码 要素名称 说明 100000000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 1000100000 定位基础 1000110000 测量控制点 1000110408 数字正射影像图纠正控制 点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13923 2006)的扩展 1000119000 测量控制点注 记 1000600000 境界与政区 1000600100 行政区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13923 2006)的扩展 1000600200 行政区界线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13923 2006)的扩展 1000609000 行政区 注记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13923 2006)的扩展 1000700000 地貌 1000710000 等高线 1000720000 高程注记点 1000780000 坡度图 基础地理信 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13923 2006)的扩展 2000000000 土地信息要素 2001000000 土地利用要素 2001010000 地类图斑要素 2001010100 地类图斑 2001010200 地类图斑注记 2001020000 线状地物要素 2001020100 线状地物 2001020200 线状地物注记 2001030000 零星地物要素 2001030100 零星地物 2001030200 零星地物注记 2001040000 地类界线 2002030000 栅格要素 2002030100 数字航空摄影影像 2002030101 数字航空正射影像图 2002030200 数字航天遥感影像 2002030201 数字航天正射影像图 2002030300 数字栅格地图 2002030400 数字高程模型 24 要素代码 要素名称 说明 2002039900 其他栅格数据 2005000000 基本农田要素 2005010000 基本农田保护区域 2005010100 基本农田保护区 2005010200 基本农田保护片 2005010300 基本农田保护块 2005010400 基本农田注记 补充 2006000000 土地权属要素 2006010000 宗地要素 2006010100 宗地 2006010200 宗地注记 2006020000 界址线要素 2006020100 界址线 2006020200 界址线注记 2006030000 界址点要素 2006030100 界址点 2006030200 界址点注记 2006040000 土地权属争议要素 山东省扩展 2006040100 土地权属争议区 山东省扩展 2006040200 土地权属争议区注记 山东省扩展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