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ppt课件大全清热剂_第1页
医学ppt课件大全清热剂_第2页
医学ppt课件大全清热剂_第3页
医学ppt课件大全清热剂_第4页
医学ppt课件大全清热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药物 清热药 作用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 滋阴透热等 病证 里热证 定 义 二、病因病机 1、病邪性质 温甚为热 热极似火 火热壅盛化毒 2、病因病机 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或外感温热病邪入里 五志过极、脏腑偏盛、过食辛热之品化火 热病后期,余邪未尽,阴液已伤 肝肾阴虚 里 热 证 实热 虚热 1、清气分热 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2、清营凉血 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3、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 4、清脏腑热 导赤散、龙胆泻肝汤、 白头翁汤、芍药汤 5、清热祛暑 清暑益气汤 6、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 三、分类及代表方 四、应用原则 表证已解,热已入里;里热虽盛,但尚未结实。 【 注意事项 】 l 1.本类方剂只用于外无表证,内无积滞 的里热证。 . l 2.辨别热证的虚实,分清在脏在腑,热 证的病变阶段,是在气还是在营血; l 3.辨别热证真假,勿被假象所迷惑。 l 4.注意苦寒、滋阴药久服每易败胃或内 伤中阳,必要时配伍醒胃、和胃之品。 l 5.配伍反佐药: 热邪炽盛,服清热药入 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辛温之姜 汁,或采取凉药热服的方法。这种药量 宜轻,宜少。 l 6.屡用清热药而热不退者,乃因 “寒之不 寒,是无水也 ”的缘故,应立即该用滋阴 壮水方法,阴液复而热自退。 l 7.权衡病情轻重,掌握药物用量。大热之 证用清热之剂太轻,则如杯水车薪,无 济于事,病必不除。微热用量太重,则 诛伐太过,阳气受损,热去寒生。 l 8.注意病人的体质,如阴虚之人,素体多 热,偶患热证,治疗当清热护阴,用清 补之法。阳虚之人,素体多寒,若患热 证,也不可清法太过,防止加重寒相。 清气分热 阳 热 亢 盛 热 邪 伤 津 高热,汗出, 脉洪大 口渴 辛 寒 清 热 生 津 止 渴 石膏 竹叶 银翘 知母 麦冬 热 在 气 分 肺 胃 热易 耗 气 人 参 倦怠 乏力 白虎汤 伤寒论 l本方命名具有迷信色彩 ,冠以白虎之名喻本方 清热之功强大。 大 热 大汗 大渴 脉洪大 阳明气分热胜证 清热生津 石膏 知母 粳米 甘草 清热透热 生津除烦 清热养阴 证治分析 和中益胃,防君臣药大寒伤中 柯韵伯: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 寒能胜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 外,两擅内外之能。 张锡纯: “方中重用石膏为主药, 取其辛凉之性 不但长于清热 ,且善排挤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 达出也。 ” 石膏 清热透热 用药分析 其作用有二: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 热,一以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 。 l 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可增强清热生 津之功,为清热生津止渴的常用配伍 组合。 用药分析 知母 清热生津止渴 白虎汤 配伍特点 l清热生津 所用清热药 石膏、知母,一甘寒、一 质润,均可生津润燥。 l寒凉不遏 粳米、甘草 护胃,使寒凉祛邪而不伤 中。 【 临床运用 】 l 1.使用本方应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 大为主要依据(白虎汤临床使用时 不必具 备典型的四大证 ,只要辩证为肺胃气分热盛 即可 )。伤寒论以本方为治疗阳明经的主 方。温病学家用治气分热病。 l 2本方是一首强有力的清热剂。凡热性 病具有肺胃气分热者,如大叶性肺炎、流 行性乙型脑炎、急性肠炎、牙龈炎、产后 发热、风湿性关节炎等。 l 3阳明气分热盛 +气虚、津伤( 壮火可以食气,热盛可以伤津) - -清热益气生津 -白虎加人参汤 。 l 兼有热入营血(出现身热夜甚、 斑疹隐隐等症) -清气凉血 - 化斑汤。 l 兼有湿邪(热重于湿的湿温病, 以及风湿热痹) -清热祛湿 - 白虎加苍术汤。 使用注意 1、以下情况不可误用 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 脉见浮细或沉者; 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 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 2、关于用法米熟汤成;温服 3、关于石膏用量 30 60g 白虎汤 学习要求 l掌握组成、功效、主治、方解 、运用 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 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 余热扰胃 气逆欲呕 津伤 口干喜饮 舌红苔少,脉虚数 余热扰心 心胸烦闷 气津两伤 热病后期 余热未清 余热 身热、汗多 气耗 虚羸少气 清热 除烦 和胃降逆 竹叶 半夏 人参 麦冬 粳米、甘草 益气 生津 石膏 麦冬 配伍特点 l清补并用 l邪正兼顾 l清而不寒,补而 不滞 【 临床运用 】 l 1.用方要点 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己伤,身 热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 临床 以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口干 ,舌红少津,脉虚数为证治要点。 l 2.使用注意 热病正盛邪实,大热未衰,气 阴未伤者以及湿阻身热,胸闷干呕,苔黄 腻者,均不宜使用本方。 l 3.随证加减 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之口舌 糜烂,舌红而干,加石斛、天花粉、沙参 等以清热养阴;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 红脉数者,加知母、元参、天花粉等以加 强清热生津的作用。 l 4、 流脑后期、夏季热、中暑等属 余热未清,气津 两伤者。糖尿病 的干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亦可 应用。 l1、比较白虎汤与竹 叶石膏汤二方功用 、配伍及临证运用 的异同。 白虎汤 竹叶石膏汤 清热生津 气分热盛证 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清热生津 益气和胃 l 半夏虽温,但配于清热生津药中 ,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 不仅无害,而且能运化脾气,转 输津液,使人参、麦冬益气生津 而不腻滞,与粳米之甘平益胃相 合,又可防石膏寒凉伤胃。 学习要求 l 竹叶石膏汤的组成、功用、主治 l 与白虎汤的鉴别 l 方中半夏的配伍意义 清 营 凉 血 l 常配伍 清气透热法 使邪有出路,转 出气分而解 ; l 热盛 瘀血 配伍 活血祛瘀法 热清血自宁 血止; l 热盛 伤阴 配伍 凉血滋阴法 热去阴液复; l 热毒重 斑疹明显 清热解毒化斑 ; l 热盛 热扰神明 神昏窍闭 开窍 ; l 热盛 动风 清热熄风 ; 清营汤 温病条辨 身热夜甚, 口不渴 心烦不眠,时有谵语 斑疹隐隐 口渴 舌绛而干,脉细数 热入营分 热扰心神 轻伤血络 营热阴伤 热 邪 初 入 营 分 透热养 阴 清热解毒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丹参 清心凉血,活血,防止 热与血结而成瘀为患;引药 入心经 清营汤清营汤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 清营解毒 透热养阴 君:犀角 清营凉血散 淤 臣:生地 麦冬 玄参 佐: 银花、连翘 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使初入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 黄连、竹叶 清气分热(清心除烦) ( 增液汤)滋阴清热凉 血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 l 叶天士说: “热病用凉药,须佐以 活血之品,始不致有冰伏之虞, 益凡大寒大热病后,脉络之中必 有推荡不尽之瘀血,若不驱除, 新生之血不能流通,元气终不能 复,甚有转为营损者。 ” 以 清营凉血 为主 养阴生津 透热转气 活血散瘀 配伍特点 【 临床运用 】 l 1本方用于温热病热邪由气分转入营 分之证。 邪热入营而气分之邪尚未尽解 者,亦可用之。 l 2. 本方可用治 “乙脑 ”、 “流脑 ”、 “败血 症 ”或其它热性病具有高热烦躁,舌绛 而干等营分见症者;若兼痉厥,可加羚 羊角、钩藤、地龙以清热熄风,或并服 紫雪丹;若兼见神昏谵语,舌塞肢厥者 ,是邪入心包之候,可先服安宫牛黄丸 或至宝丹以清心开窍,再拟本方煎服。 【 使用注意 】 l 使用本方应注意舌诊,正如 温 病条辨 所说: “舌白滑者,不可 与也。 ”舌苔白滑,是挟有湿邪之 象,忌用本方,否则助湿留邪, 致使病程延长, 必须是舌绛而干 ,才可应用本方。 学习要求 l 组成、功效、主治、方解 l 清营汤中凉血药配伍活血药的意 义 l “透热转气 ”法在方中的体现 。 犀角地黄汤 千金要方 主 治 热入血分证 1、热灼心营 2、热伤血络 3、瘀热蓄血 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汤 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 犀角 清热凉血散瘀 生地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防血止而留瘀 防热与血结成瘀 离经之血 赤芍 丹皮 清热解毒 凉血散瘀 清热凉血散瘀活血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 清热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 配伍特点 运 用 1本方是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证的常 用方。 2本方常用于重症肝炎、肝昏迷、弥 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过敏性紫癜 、急性白血病、败血症等属血分热盛者 。 3本方寒凉清滋,对于阳虚失血,脾 胃虚弱 者忌用。 常用于 热入血分之出血证(加减变化 ) 吐血 黄芩、石膏、白及、三七 衄血 黄芩、栀子、侧柏叶、白茅 根 便血 地榆、槐花 尿血 白茅根,小蓟 皮下出血(紫癜) 紫草、仙鹤 草、旱莲草、茜草、大枣 犀角地黄汤 学习要求 l 组成、功效、主治、方解 l 凉血陪活血的意义 l 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的区别 第三节 清热解毒 热 毒 证 热盛 阴伤 壅遏气血 腐蚀血肉 清热 清热解毒药 疏散药 利水药 泻下药 养阴生津药 行气活血药 直接清热 间接清热 组方规律 黄连解毒汤 外台秘要 黄连解毒汤 外台秘要 热扰心神 烦躁错语不眠 火性燔灼 大热 热易动血 吐血、衄血、发斑 易致肿疡 痈疡疔毒 湿热下迫大肠 下利 湿热扰及膀胱 尿赤 热迫胆汁外溢肌肤 黄疸 三焦火毒 热盛证 黄连 泻心火于上焦,心火得 清, 诸 经 之火自平; 兼泻胃火于中焦。 黄芩 清泻肺火于上焦。 黄柏 泻下焦之火。 栀子 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 行。 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汤 外台秘要外台秘要 泻火解毒 三黄 泻三焦之火 栀子 引邪热从小便 而出 配伍特点 苦 寒 直 折 三 焦 并 治 【 临床运用 】 1.用方要点 本方泻火解毒之力颇强,临证 运用以热毒壅盛,身热烦躁、舌红苔黄、 脉数有力为证治要点,其它各症如错语不 眠,吐衄发斑,痈肿疔毒等兼具其一即可 ,不必悉俱。 2.使用注意 本方组成为大苦大寒之剂,久 服、多服易伤脾胃阳气, 非实热火盛者不 宜使用 ;又因本方偏于苦燥,可伤阴液, 故 阴虚火旺者宜慎用 ,如必须使用,应佐 以滋阴之品。 3、 加减变化 便秘 加大黄; 吐血、衄血、发斑 加玄参、生地、 丹皮; 发黄 加茵陈、大黄; 疔疮肿毒 加蒲公英、银花、连翘。 黄连解毒汤 学习要求 l 组成、功效、主治、方解 普济消毒饮 东垣试效方 主 治 大头瘟(大头天行) 普济消毒饮 东垣试效方 恶寒发热 舌红苔黄 脉浮数有力 头面红肿焮痛 目不能开 咽喉不利 舌燥口渴 发于头面 大头瘟 风热疫毒 壅于上焦 黄芩、黄连 玄参、马勃、板蓝根 普济消毒饮 东垣试效方 陈皮 理气而疏通壅滞 甘草、桔梗 清利咽喉 牛蒡、连翘、薄荷、僵蚕 升麻、柴胡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清热解毒 疏散风邪 【 临床运用 】 l 1.临床使用根据发病急骤,具有传 染性的特点及恶寒发热,头面焮 肿,舌红脉浮数等症为辨证要点 。 l 2.本证可配合外治法 l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流行性腮腺 炎、急性扁桃炎、颌下腺炎、化 脓性腮腺炎、头面部蜂窝织炎及 淋巴管回流障碍等。 【 使用注意 】 l 本方药物多苦寒辛散,阴虚者及 脾胃虚弱者慎用。 清脏腑热 阴 + + 伤 脏腑功能失调 肺咳、喘、痰 心烦躁、失眠、 口舌生疮 肝胁痛 脾胃牙痛、呕吐 调理功能药 清 热 药 养 阴 药 宣降肺 气药 安神、凉血药 疏肝药 和胃降逆药 热 盛 组方规律 导赤散 宋 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 命 名 l赤色属心,导赤者,导心 经之热从小便而出 故 名导赤散 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诀 心 胸 烦 热 面 赤 渴 欲 冷 饮 口 舌 生 疮 心热移于小肠小溲赤涩刺痛 心经火热证 心经有热 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诀 生地 心肾,清热,养阴( 滋肾水以降心火 ) 生甘草梢 清热解毒,尚可直达茎中 而止淋痛 ,调和诸药,防 止寒凉伤胃 木通木通 竹叶竹叶 清心、利水清心、利水 清清 心心 养养 阴阴 利利 水水 通通 淋淋 配伍特点 滋肾水以制心火之上炎, 利水道以导心火而下行。 利水而不伤阴 。 运 用 l 1本方原治心经有热证,凡口糜 舌疮,心胸烦热或心热移于小肠 ,小便赤涩者或失眠,皆可使用 本方。 l 2若心火较盛,可加黄连以清心 泻火,名 “泻心导赤汤 ”。 l 3. 现代常用于口腔炎、鹅口疮、 小儿夜啼及泌尿系感染属心经热 盛者。 l 4. 临床报道:以导赤散加细辛、 银花、连翘治疗带状疱疹 12例, 其中疱疹位于胁部者 4例,腋下者 1例,腰背部者 2例,腹部者 3例, 臀部及大腿内侧各 1例。位于胁部 加柴胡,位于下肢加牛膝。服药 3 4剂者 5例, 6 8剂者 7例,均获 痊愈(中医杂志, 1987; 634) 使用注意 l1、脾胃虚弱者慎用本方。 l2、注意本方中木通的使用。 学习要求 l 组成、功效、主治、方解 l 方中生地、甘草梢的配伍意义 清 汪昂 医方集解 龙胆泻肝汤 头痛目赤 耳聋、耳肿 口苦,胁痛 舌红苔黄,脉弦数 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 小便淋浊 阴肿,阴痒 ,阴汗 妇女带下黄 臭 苔黄腻, 脉弦数 肝胆实火上炎 肝胆 湿热下注 清泄肝胆实火 清利下焦湿热肝 木通、车前、泽泻 清热利湿 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 使 甘草 缓苦寒,防伤胃,调和诸药 柴胡 疏肝理气,引药入肝胆经 佐 生地、当归 养血益阴 臣 黄芩、山栀 泻肝火,燥湿,利湿 君君 龙胆草龙胆草 上清肝胆实火,下除下焦湿热上清肝胆实火,下除下焦湿热 引湿热外出 引火下行 防苦燥利水伤阴 以防肝胆实火伤及阴血 配伍特点: l 清利并行,泻中有补,利中有滋 ,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 。 运用 l 1凡属于肝胆实火上逆或湿热下 注所致的各种证候,而津液未伤 者,均可有本方治疗。 l 2临床运用时可根据实火或湿热 的轻重来增减清肝热药和利湿药 的用量。必要时增加养阴药的用 量。 头痛头晕: +钩藤、菊花、夏枯草(清肝) 出血: 黄芩、生地重用,加针对性止血药 眼疾:目赤肿痛 +菊花、蝉蜕、木贼 实火为主上部病变 加减变化 龙胆泻肝汤 肝胆疾病:肝炎 +板蓝根、虎杖、郁金、丹参 胆囊炎 +茵陈、大黄、枳实 前阴病: 妇科 男科 皮肤病:带状疱疹 清 王维德 外科症治全生集 湿疹 实热为主中、下部病变 龙胆泻肝汤 使用注意 l 1.木通的使用 l 2.脾胃虚弱及阴虚火旺者为慎用。 学习要求 l 组成、功用、主治、方解、运用 l 龙胆泻肝汤中配伍生地、当归、 柴胡的意义。 左金丸 (回令丸,萸连丸,六一丸) 丹溪心法 l 吳鶴皋云:左 者,黃 瀉去心火 則肺 無畏,得以 於左以平肝 ,故曰左 。( 醫方考 ) l 本方又名回 丸 ,有得勝回營 交 之意。 名称由来 犯胃 肝火旺盛,经气不畅:胁肋疼 痛 胃气上逆:嘈杂,吞酸,呕吐 肝 火 犯 胃 证 肝经郁火 胃失和降 清泻肝火(兼散肝郁) 降逆止呕(兼清胃热) 方证分析 黄 连 六两( 180g) 吴茱萸 一两( 30g) 丸剂温开水送服 3 6g或作 汤剂 组 成 方 解 君 黄连 清泄肝火 清胃火 清心火 方 解 吴茱萸 佐助药 反佐药 使药 引经药 1.辛开苦降,寒热共投 以苦寒 为主,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 2.肝胃同治,标本兼顾,以清肝为 主 使肝火得清,则胃气自降 。 配伍特点 l 1.主治肝火犯胃证。以呕吐吞酸,胁痛 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证治要点。 本方总属苦寒之剂,故脾胃虚寒者忌用 。 l 2.胁肋痛甚,是肝经郁火旺盛,可合四 逆散、金铃子散。吞酸重者,可加乌贼 骨、煅瓦楞子。 l 3.治疗失眠证,尤其是伴有消化系统疾 病之时,中医辨证以心肾不交、肝郁胃 热者居多。 l 4.治疗湿热中阻证、痢疾等。 运 用 l 5.现代运用 l 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食 管返流病、消化性溃疡等。 Hp感染者可在辩证的基础上加 服左金丸。 临床见返酸、烧心症状可在辩证 的基础上加服左金丸。 运 用 要求 l 掌握组成、功效、主治、方解 芍药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芍药汤 保命集 下利 脓 血 赤白 相 兼 气血瘀滞 化为脓血 湿热 疫毒 下迫直肠 壅滞肠中 与气血搏结 湿 热 痢 疾 扰及膀胱 小便短赤 肛门灼热 气机阻滞 腹痛 里急后重 舌苔黄腻 脉滑数 湿热积滞内蕴之象 病机 湿热壅滞, 气血失调。 清热燥湿,调气和 血。 治法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之中 泻痢论: “芍药汤:下血调气。经曰:泻而便脓血 ,气行而血止。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 则后重自除 ”。 肉桂 辛热, 防芩、连、大黄苦寒 伤中 防寒凉之品冰伏湿热 之邪 助当归、大黄行血 芍 药 汤 君: 白芍 养血、缓急、调理肝脾,调和气血, 止下利腹痛后重 臣: 黄芩、黄连 清热解毒燥湿 佐使: 甘草 益胃和中,调和诸药, 与白芍配伍缓急止痛 佐: 大黄 通腑泻热破瘀 “通因通用 ” 木香、槟榔 行气导滞 , “调气则后重自除 ” 当归 养血活血 , “ 行血则便脓自愈 ” 清 热 燥 湿 调 气 和 血 配伍特点 l气血并调,兼以通因通用; l寒热共投,侧重于热者寒之。 此方与一般纯用苦寒以治湿热 下痢之方不同。 运 用 l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 痢疾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痢下 赤白,腹痛里急后重,苔腻微黄 为辨证要点。 l 2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细菌 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 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肠炎 等属湿热为患者。 l 3使用注意 痢疾初起有表证 者或其他原因所致者忌用。 白多赤少: 加厚朴、砂仁、车前、泽泻 赤多白少: 去肉桂、当归, 加丹皮、地榆、白头翁 加减变化 芍药汤 【 文献摘要 】 l 清代张秉成 成方便读 : “夫痢之为 病,固有寒热之分,然热者多而寒者少 ,总不离邪滞蕴结,以致肠胃之气不宣 ,酿为脓血稠粘之属。虽有赤白之分, 寒热之别,而初起治法皆可通因通用。 故刘河间有云: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 则后重自除,二语足为治痢之大法。此 方用大黄之荡涤邪滞,木香、槟榔之理 气,当归、肉桂行血;病多因湿热而起 ,故用芩连之苦寒以燥湿清热;用芍药 、甘草者,缓其急而和其脾。 ” 学习要求 l 组成、功效、主治、方解、运用 l 芍药汤配伍肉桂的意义 l 芍药汤中如何使用行气、调血之 品; “通因通用 ”法在方中使用的 意义 白头翁汤 汉 张仲景 伤寒论 白头翁汤 腹痛,里急后重 下痢脓血,赤多白少 肛门灼热 口 渴 舌红,苔黄,脉弦数 热毒壅于大肠 深陷血分 热 毒 痢 疾 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治 法 方 解 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清热解毒,收涩止痢 运用 l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热毒 血痢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下痢 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 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治要点。 l 2.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阿米巴 痢疾、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 。 l l 若腹痛里急明显者 ,可加木香、槟 榔以行气导滞;夹有食积者 ,可加 枳实、山楂以消食导滞;赤痢甚 者 ,加赤芍、丹皮以清热凉血。本 方加阿胶、甘草 ,名白头翁加甘草 阿胶汤 ( 金匮要略 ),原方用治产 后血虚而患热痢者 ,现亦可用于血 虚热痢或热痢伤阴者。 芍药汤与白头翁汤的比较 主治 主要 见 症 功效 白 头 翁 汤 热 毒深陷血 分而致的 热 毒痢疾 腹痛,里急后 重,便 脓 血, 赤多白少。 以清 热 解毒凉 血 为 主,兼收 涩 止痢 芍 药汤 湿 热 阻滞 肠 腑气血所致 的湿 热 痢疾 腹痛,里急后 重,便 脓 血, 赤白相兼。 以 调 和气血与 清 热 燥湿并 进 ,兼行 “通因 通用 ” 学习要求 l 组成、功效、主治 l 与芍药汤鉴别 清热祛暑剂清热祛暑剂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暑邪的致病特点 : l 暑性炎热 阳热亢盛 高热、面赤、 心烦、汗出、脉数或洪大 袪暑清热 l 夏暑炎热,纳凉饮冷,不避风露 兼有 表证 恶寒无汗,口渴面赤,发热头痛 袪暑解表 l 暑多挟湿 暑湿相兼为病 身热不扬 ,烦渴,身重倦怠,胸闷,大便溏,小便 少 袪暑利湿 l 暑性升散,易伤气阴 多汗,口渴喜饮 ,尿短赤,气短,乏力,体倦 清暑益 气生津 暑病的治疗 l基本同温热病的治疗 清暑益气汤 清 王孟英 温热经纬 暑 热 气 津 两 伤 证 中 暑 受 热 气 津 两 伤 暑热 伤津 口渴 体征 脉虚数 耗气 身热,多汗,心烦,尿赤 体倦少气,神疲乏力 西瓜翠衣、荷梗 黄连、知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