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白河县境内地质灾害现状及隐患查明设计书 一、 目的任务 本次工作旨在查明白河县境内地质灾害现状及隐患,划分地 质灾害易发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群测群防网络和预警预报系统,有计划的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体任务如下: 1对城镇、厂矿、村庄(包括灾害易发区内的分散居民点)、重要交通干线、重要工程设施潜在的隐患点进行调查,并对其稳定性和危害性进行初步评价。 2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 征、影响因素、诱发因素,并对其复活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 3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 4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 5结合调查成果,对本县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工作。 6协助当地政府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7建立白河县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2 二、 工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概况 1工作区范围与交通状况 工作区范围为白河县全境。 白河县位于安康市最东部, 嵌于湖北省境内(古有“秦头 楚尾”之称), 西与旬阳接壤,北、南、东与湖北(郧西 县、竹山县、郧县)毗邻。 地理座标为东经 109 37 57 110 12 03,北纬 32 32 37 32 55 00,东西长 53北宽 40积 1450渝铁路和汉白、旬白公路横贯县境北部,境内长 37动船和木船沿汉江可上通安康,下航丹江,境内航程 49乡通公路,乡村为人行便道,交通不便。县城距安康行署 120省会西安 360 2 自然地理概况 气象 白河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大陆季风型气候 ,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冬季少雨雪,夏季多雨并有 伏旱,春暖干燥,秋凉湿润,并多连阴雨。年平均气温 最高气温 最低 年降水量 815部低中山区 850部低山河谷区 800霜期 234 261 天。春旱、伏旱较频繁,夏季多暴雨,秋季多连阴雨,降雨主要集中于 7 9 月,占年降水量的 45% 48%。年降水日为 110 130 天,其中大于25水日 12 14 天,雨季始于 4 月下旬。 10 月份呈明显减 3 少。 7 月降水量最多,主要为暴雨, 9 月份主要为连阴雨,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降水形式为暴雨和连阴雨。 水文 区内水系属汉江支流,其密 度较大。汉江从北部通过,河流主要有汉江及其支流冷水河、白石河。汉江为北部界河,区内长度 49水河位于县城西,纵贯白河县城,长 38石河呈北东向,长 45水河、白石河均源于大巴山,流向由西南朝东北,水量较丰富,流程短,落差大,水流湍急,多峡谷深渊,河谷一束一放,形成许多谷地和坝子。 社会经济 白河县辖 7 镇 12 乡, 305 个行政村, 人口 。人口 密度 120 人 /要集中于铁路沿线、白河县城、冷水河、白水河等河谷地带。其中汉江沿岸分布了 3 个乡镇,冷水河流域 5个乡镇,白石河流域分 布 11 个乡镇。白河县林业资源丰富,林地面积 142 万亩,多为次生林。森林见于海拔较高,坡度较陡的地带,森林覆盖率 比 1965 年的 37%, 1984 年 均有大幅下降,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导致地质灾害呈明显上升趋势。经济林以油桐、漆、枸树、柿子、橘柑、核桃为主。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金、银、铜、铅锌、瓦板岩、石灰石、大理石、石煤、水晶石等 ,但规模较小。硫铁矿分布于圣母山北坡,硫含量 16 18%为小型矿;瓦板岩矿产于白河县洞子沟属大型矿床, 4 白河县大兴银金矿,银储量 储量 小型矿床。现已建立了农机、硫铁矿、水泥、磷肥、煤、电力、精食加工等企业。但由于交通及地域条件所限,经济不发达,人年均收入仅1200 元左右,为陕西省山区贫困县。 三、 以往工作程度及评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省地矿局秦岭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对本区进行了 1: 20 万区域地质与矿产地质调查工作;省第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队进行了秦巴山区东部区域水文地质普查、陕南山区斜坡稳定性研究、陕西省环境地质调查等工作;省滑坡办、省减灾协会,安康市水利水电勘察施工队在该区进行了重点滑坡调查工作。以上工作为该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奠定了基 础(见表 1)。此次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有计划地防治地质灾害,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工作区主要地质成果表 表 1 类别 名 称 比例尺 时间 完成单位 区 域 地 质 安康幅地质图说明书 1: 20 万 1965 地质部陕西省地质局 郧县幅地质图说明书 1961 水 文 工 程 环 安康地区重点滑坡调查报告 1992 安康地区水电工程队 安康地区志 1992 安 康地方志编委 陕西省地质图说明书 1: 50 万 1966 陕西省地质局区调队 5 境 地 质 地 质 灾 害 陕西省秦巴山区东部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1: 50 万 1980 陕西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陕西省区域地质志 1: 100 万 1989 陕西省地质矿产局 安康地区地理志 1988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 陕西省滑坡、崩塌、泥石流分布图及说明书 1: 50 万 1990 陕西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陕西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1: 50 万 2000 陕南山区斜坡稳定性研究 1: 50 万 1987 陕西 省工程地质远景区划报告 1: 100 万 1985 秦巴山区山地自然灾害 1995 陕西省减灾协会 陕西省滑坡分布图及说明书 1: 75 万 1995 陕西省滑坡工作办公室 陕西省滑坡灾害预测图及说明书 1: 75 万 1995 陕西省滑坡工作办公室 陕西省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1: 75 万 1995 陕西省滑坡工作办公室 中国地质灾害 1: 200 万 1993 四、 地质灾害现状 白河县地质灾害表现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其中以滑坡、崩塌为主。滑坡以中小型堆积层滑坡为主,主要分布于低山区的斜坡 地带,铁路和公路边坡地带人口相对集中区。 崩塌以小型为主,主要分布于公路沿线边坡等部位。据资料统计,区内发生过地质灾害 48 处,其中滑坡 39 处,崩塌 9 处,滑坡所占比例为 81%。 从已发生地质灾害点分布情况来看具有以下特征。 1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在海拔 1000m 6 以下的低山区。铁路、公路渠道沿线,尤其是县、乡公路旁以及村民聚居、垦种的陡坡地段。 2岩土体完整程度差,岩块抗风化能力弱,强度低,结构面抗剪性能差的软弱较软弱地层发育地段及斜坡面残坡积土体地段。白河县境内软弱岩层,较软弱,岩体分布面 积广泛,片岩、千枚岩抗风化能力弱,力学强度低,加之处于断裂、褶皱构造发育区,岩石破碎,沿裂隙面极易形成易滑体,同时又易形成泥石流的“物源区” ,易发地质灾害。第四系松散层堆积区的不稳定斜坡遇暴雨、连阴雨均是滑坡、泥石流隐患区。 3地质构造复杂,岩体强度被削弱,岩体破碎及软弱结构面与储水构造的存在起着控制作用。从区内已发生地质灾害点的分布看,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处于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影响带及其附近。 4地下水动态变化十分明显的地段。地下水的存在降低岩土体强度,使土层遇水泥化或软化,同时增加容重,使抗剪强度降低, 形成滑坡、崩塌。 5降水集中季节易诱发地质灾害。由于白河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尤其是 7 9 月份,多暴雨连阴雨,使软弱岩石软化,抗剪强度降低,使松散碎屑质呈饱和状态,极易产生滑坡、崩塌、泥石流。 6人类工程活动地段,即铁路公路沿线,居民群聚点,不 7 合理建筑、乱开垦荒地及开发矿产品地段,均是滑坡、崩塌、泥石流易发地段和隐患点。 8 第一章 区域地质环境 白河县地处秦岭褶皱系南部和扬子准地台北缘, 大巴山北 麓。属地质构造活动部位,地质环境特殊,地质条件复杂,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岩石变质强烈 ,火山活动频繁,变质作用广泛,构成了以正常沉积和火山沉积为主,火山岩与变质岩分布普遍的复杂构造体系。在断裂、褶皱发育区岩石破碎,完整性较差,易形成岩屑、碎块的堆积,河谷区及山体斜坡表层的冲洪积和坡残积物,遇连阴雨易引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 第一节 地形地貌 白河县地处大巴山北麓,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为汉江谷地, 西部为巴山余脉,汉江出境处海拔 170m,是陕西省海拔最低点,区内最高点是与湖北交界处的圣母山,海拔 1818m。区内沟壑发育,山坡陡峻,山顶突兀尖削,地形切割深度大,河谷狭窄,相对高差 300 500m。在全区国土面积中,低中山地约占 30%,低山约占 70%。大巴山主脊位于本区南部边境 ,走向北西,平均海拔 1400m 左右,高峰多在 1600 1800m 之间,汉江与圣母山的高差在 1600m 以上,从南部韩家山、圣母山、野人山向汉江汇集的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并有多级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有利条件。 9 全区地貌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即低中山与低山地貌。 低中山地貌区 :分布于野人山、圣母山、韩家山、太平山及大山庙梁一带,海拔高程大于 1000m,占全区面积的约 30%。物理风化和切割作用较强,山脊一般狭长平缓,起伏不大, 水系发育,流水侵蚀以下切为主。河谷多呈“ V”形谷,局部为峡谷,箱形谷及 U 形谷较少。山坡主要为线形坡和凹形坡,坡度多在40 50,在凹形坡段的下部和平缓的山脊上,有较厚的第四系残坡积层。 低山地貌区 :广泛分布于工作区 ,海拔高程小于 1000m,占全区面积的 70%。河流切割深度 300500m。主要特征是山势低缓 ,分水岭起伏不大,多有 1 3m 的残积层。山坡坡度多在 2545之间。大于 25的山坡上有 1 8m 坡积层堆积。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发育,河谷弯曲,多为箱形谷和峡谷,河谷宽 80250m,河谷两侧发 青有不对称的月牙形河流阶地。冷水河及白石河在横切坚硬岩石地段形成深切曲线峡谷,横断面呈漏斗状;穿过松软岩层或大断裂地带,形成宽谷、坝子,是本区的主要农耕区及人口集中分布区。同时也是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降水及人为因素导致本区泥石流、滑坡严重泛滥。 第二节 地层岩性与岩土体 1、地层岩性 10 区内地层主要有上元古界、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和泥盆系和新生界第四系。 第四系:该区以剥蚀为主,仅在汉江、冷水河、白石河等河流谷地接受了沉积,第四系不发育。岩性为砂、砂砾石、砂卵石、粉质粘土。 泥盆系:分布于 与旬阳邻接部位,出露面积很小,岩性为灰岩。 志留系:下部为碳质千枚岩、变质流纹凝灰岩、夹板状变质粉砂岩。 奥陶系:分布于大双乡构扒镇一带为一套浅海台地斜坡相沉积岩。岩性为灰岩夹页岩。 寒武系:分布于白河县北部,东北部以及东南部白河县城卡子镇一带( 1)为一套浅海盆地相,早期岩性为粉砂岩夹薄层泥岩,中晚期以碳质页岩和黑色页岩为主。 2 为含泥质、灰岩。 3 以页岩含碳质灰岩为主夹薄层泥灰岩。上元古界 露于白河县东南角野人山平顶山及圣母山以北。下部主要为黑云斜长混合片麻岩,夹厚层混合质透辉变粒岩;上 部主要为厚层大理岩夹混合质角闪斜长片麻岩及黑云更长片麻岩。 岩浆岩是脉状产出分布于白河县城西北及平顶山北,岩性分别为辉长岩、辉绿玢岩( 33)及辉长岩( 主要为加里东期侵入岩。 11 2、岩土体 依据岩土体的成因、岩性,结构特征,工程地质性质和颗粒间的联结程度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岩体 a坚硬岩类:零星分布于白河县城西北部,郧阳坪西南部, 为加里东期侵入岩,呈脉状,岩性为辉长岩、辉绿岩、块状结构,致密坚硬,力学强度高,抗侵蚀能力强。 b. 较坚硬岩类:分布于大双大坪,卡子郧阳坪及磨子山以西,岩 性为灰岩夹页岩,力学强度较高,抗侵蚀能力较强。 布于冷水川河大坪北部为一套粉砂岩,夹薄层泥岩,力学强度较低,抗风化、侵蚀能力较弱,遇水软化,边斜稳定性较差。 布广泛,占白河县岩体出露面积的 70%左右,岩石以云母片岩夹千枚岩为主。力学强度低,抗风化、侵蚀能力弱,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土体 主要为一般粘性土,分布于河流沟谷及山体斜坡表层,系冲 洪积和残坡积。岩性为粘土夹碎石、块石等,为易滑土体。 第三节 地质构造 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旬阳复式 褶皱构造,公馆白 12 河深大断裂构成主要构造框架。构造通过部位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形成大量不稳定岩体、块石,是诱发地质灾害的物源。 第四节 断裂构造 白河县境内具一定规模的断裂构造有 7 条,总体走向为北西向和近东西向,其中公馆白河为区域性深大断裂( 呈北西走向,断面倾向南西,倾角 80。 该断裂为强烈挤压形成具压扭性特征。发育于褶皱构造核部,属正断层。断裂构造以北地层产状陡倾,南部地层较缓。滑坡发育此断裂构造的上盘。 双河白河断裂 布于磨子山茅坪一线,走向为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 65,为正 断层,系受近南北向挤压应力产生。该断裂位于复向斜的核部,核部地层为 构造茅坪东部岩石破碎,崩塌地质灾害发育。 小型断裂构造。 褶皱构造:旬阳复式褶皱构造为区内主要褶皱构造,在区内走向近东西向,受此构造影响区内岩石发生了不同程度挠曲,以界,褶皱构造北翼为寒武奥陶系地界,南翼为志留系地层,在泥盆系地层中发育着一个 S 形的复向斜构造。 断裂构造主要发育于褶皱的轴部或旁测,断层走向与褶曲线一致,断裂破碎带明显,一方面破坏了岩石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为地下水运移提供通道,形成软弱滑动面,诱发滑坡发 生。断裂 13 破碎带附近岩石受长期风化作用影响,为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现象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五节 地下水 区内地下水按含水介质及赋存条件分为:松散类孔隙水、岩 溶水、变质岩类裂隙水及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河流沟谷冲洪积层及斜坡地带残坡积层中,前者水量较丰富,后者水量贫乏,但易使岩土体软化,特别是在降雨条件下,松散层与基岩接触面易形成滑动带。岩溶水主要集中于碳酸岩分布区,易产生地面塌陷,变质岩类裂隙水分布范围广,因受岩体侵入及断裂褶皱构造影响,水量丰富外,其余地段水量中等贫乏。大气 降水是区内各类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雨季河水水位高时暂补地下水,干水期和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水,岩溶发育地段以及构造存在带降水补给条件较好,其它大部分地区补助给条件较差。此外地质构造往往左右地下水的运动和富集,多次构造运动的结果,使区内形成了类型繁多的断裂贮水构造、褶皱贮水构造以及侵入岩围岩接触带贮水构造等。斜坡地带含水量变化直接影响斜坡的稳定性。 14 第二章 工作部署及进度安排 第一节 工作部署原则 在充分收集和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遥感解译和群众查险,有关部门报灾等方法,了解工作区内地质灾害分布现状,由专业技术人员和地方政府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调查工作紧密结合防灾需要,本着“以人为本,全面控制,重点突出”的原则,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有受灾害威胁的城镇,矿山、人口密集区及重要基础设施附近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区进行详细调查。同时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落实监测方法和监测责任人。充分利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保证项目成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及防灾预与防治规划(建议)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节 工作部署 本次调查与区划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即前期工作、外业调查与网络建设 、室内工作。 一、前期工作 1、在国土资源厅组织下,召开由我院和白河县矿管局 、 县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地质灾害调查座谈会,成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我院已于 7 月 18 日汇同白河县政府召开座谈会,并确 15 立了以白河县王琳副县长为组长,由我院王仲铎白河县矿管局局长蔡哲为副组长的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及由我院专业技术人员和县矿管局业务主管人员组成的联合调查组。 2、由专业技术人员对县、乡镇主管领导进行地质灾害监测预防知识培训,落实各乡镇配合人员,组建联合调查组。 3、发动当地群众查险,有关部门报灾,对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分类查实、 验证,不放过一个可疑点,以便做到有的放 矢。 4、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收集与地质灾害有关资料和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资料。了解地质灾害分布特征,总结归纳白河县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以便提高野外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对当地今后国民经济建设所涉及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细致考察并及时向当地规划部门提出,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 外业调查与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根据工作区地质环境特征,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人口分布人类工程活动等情况,将工作区划分为重点调查区,次重点调查区和一般调查区(见附图)。野外调查本着自重点区次重点区 一般区的顺序进行。 重点调查区包括汉江南岸铁路、主要公路沿线,白石河、冷水河及其主要支流河谷区,面积 854区地质环境复杂,生态环境差,地质灾害发育,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区内所有居民点和灾害点都必须进行现场调查,做到“村村必到,点点必到”。必要时投入(坑)槽探工作。 16 次重点调查区:包括太平山及以南地区及太山庙梁斜坡地带,为低中山区,面积 352口较少,地质环境较复杂,生态环境较差,地质灾害较发育,通过遥感解译,群众查险和有关部门报灾的形式,整理分析已有的灾害点和灾害隐患点,对典型的灾害点和灾 害隐患点,要一一调查核实,填卡登记。 一般调查区:包括韩家山、圣母山,面积 244中密 度小,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好,地质灾害不发育,通过群众报灾和野外路线穿插,调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工作区总面积 1450 在野外调查期间,除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外,还要通过宣传、培训、现场示范,对当地干部群众进行地质灾害识别和防治知识教育,对仍有危害的隐患点逐一落实监测人和责任人,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 三、室内工作 1、通过对基础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编制基础性图件,包括地貌图、岩土体类型图、地质构造图、人 口分布图降雨量等值线图,矿产分布图,采空区图等。以反映白河县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特征,分布规律,威胁程度及可能产生的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2、通过所有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和地质灾害点及隐患点综合评估结果,对调查区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即划分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发育区。并提出合理,有效的防治建议,体现防灾减灾效益。 3、按照部颁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及 17 其实施细则,编制成果报告和附件。 第三节 工作量与工作进度 依据工作区地质环境背景,已掌握的地质灾害点及其分布 特点, 本次投入工作量见表 2。 工作量统计表 表 2 内容 工作量 航片解译 ( 重点区 次重点区 一般区 照片 摄像 坑槽探 积 点 面积 点 面积 点 张 分钟 数量 1450 854 200 352 50 244 10 150 120 从 2001 年 7 月开始,到 2002 年 2 月为止,计划用 8 个月时间保质保量完成此项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2001 年 7 月初 7 月底:补充收集资料,编写设计,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联合调查组并开展工作。 2001 年 8 月底 11 月底,野外调查、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点及网络、采样,宣传普及地质灾害常识,培训骨干,编制基础图件。野外调查按重点一般的顺序进行;首先在重点调查区即汉江铁路公路沿线,冷水河流域,白石河流域展开,计划工作时间两个月。对群众报灾密度高,影响范围大,威胁人口多的地段为首先工作对象。做到村村到,点点到;次重点调查区计划工作时间二十天,主要工作量放在有人口居住集中地区。做到点点必到。一般调查区计划工作时间十天,主要工作量放在有人口居住区, 18 林地破坏严重地段。 2001 年 11 月底 2002 年 2 月中旬:在对基础资料、图件进行综合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归纳区内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分布范围及时空关系。编制图件,编写报告及防治规划,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2002 年 2 月底,提交成果报告、附图、附件。 19 第三章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第一节 资料收集与整理 对收集到的所有资料应分类建卡,登记,对摘抄的资料应 统一整理、汇总、装订成册,进行登记。所有资料应及时输入间数据库以便进行综合分析。补充收集资料有: 一、 国民经济现状资料 包括人口、城镇建设规模、经济建设分布、规 划布局,交通 现状及规划,县行政区划,国民经济长远规划等。 二、自然地理资料 包括气象台(站)、水文站、地震台有关降水、暴雨、洪水、 地震、大地变形观测以及与滑坡体稳定有关的河水水位,流速等观测资料。 三、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矿产地质、工程地 质等资料。 四、 地质灾害主管部门的有关统计资料、防治措施和相关 图件、报告、图片等。 第二节 遥感解译 要充分利用前人在区内进行的工作, 对前人解译资料进行 复核。 20 遥感解译以最新的 1/5 万的黑白航片为主, 1/10 万及 1/20万的卫片为辅。以常规目视解译 为主,辅以计算机数据采集,对主要的典型灾害点进行多时段、多波段的对比解译。通过解译确定区内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的位置、规模及分布范围、地形条件等。以分析其演化过程和变化趋势。解译成果要一点一卡填写解译卡片,标绘到工作底图上,并选择重要点进行实地验证。解译按重点调查区,次重点调查区和一般调查区的顺序进行。 第三节 野外调查 野外工作用图采用 1/5 万比例尺的地形图,重点地段用 1/1 万的地形图,地质灾害点采用 星定位仪定位。 野外工作严格按要求及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并要重 视以下方面工作。 一、重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将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已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基本条件相同或类似的地段应详细调查,现场圈定隐患区范围。对近期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向县政府汇报,汇同县主管部门制定防灾减灾预案,避免可能发生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事件发生。 二、在调查过程中重视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的归纳总结,定性地划出地质灾害高发区。 21 三、重视地质环境背景的调查,查明区内地质灾害发生与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的关系。 调查点的记录按要求及实施细则中提供的调查表格,一点一 卡进行记录,按表格规定内容填写,对与已有地质灾害点条件类似区域的描述,包括范围、灾种,并在工作底图上圈定范围, 初步认识等。 四、重视人类工程诱发地质灾害的调查,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类工程活 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范围日益广泛,强度也不断增加,人类活动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地质营力。对斜坡稳定性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针对白河县铁路公路沿线所形成高陡边坡及放炮取石,坡体加载,不合理弃土,盘山渠道,地段加强调查工作,初步确定有无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存在。 对不规范开采矿产品所形成的采空区,尾渣 乱堆乱放地点进行野外实地调查,确定有无滑坡、泥石流形成的隐患,对近年来植被破坏较为严重的斜坡地段也应进行重点调查,并对今后国民经济规划所涉及的设施建设、选址进行可行性评价。 第四节 坑槽探及样品采集、分析 对影响范围大的重要地质灾害点及可能采取工程治理措施 的地质灾害点,为查明斜坡物质组成及接触关系,初步分析成因, 22 投入少量槽探的浅井,采集岩、土样品。岩土样按规定密封及时送回实验室进行分析试验。 第五节 录像与照片拍摄 对各地质灾害典型点、各种地貌、构造景观典型点,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微观特征均 应进行录像及照片拍摄;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活动与工程活动,斜坡破坏严重的地区,人口稠密,垦植率很高,森林被严重破坏的地段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地段,也要进行拍照、录像;通过座谈会办宣传的形式,提高人们识别、预防地质灾害的能力,教育当地群众热爱自身生存环境,提高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是此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得好坏,做没做要通过照片、录像体现出来。 第六节 地质灾害监测网络的建设 野外调查之前,根据群众查险,有关部门报灾的结果与县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制定县级监测中心及乡镇级监测站,明确相关职责。野外调查对每个地质灾害点要 进行危险性评估及时建立监测点,确定监测人,责任人,传授监测方法,确定联络方法,定期汇报制度,使各测点组成一个有效网络(县级监测中心乡镇监测站村级监测点受威胁监测人)。 调查期间要编制全县重大地质灾害点防灾预案,对预警信号的发出时机,人员财产转移路线,应急抢险措施提出简明易懂, 23 确实可行的方案。 第七节 地质灾害的评价与区划 一、 分区原则 突出“以人为本”,根据“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则,将条件类似的区划在一起,而将差异性的明显单元划分为另一区;作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提高分区评价的准确性。 二、 分区方 法 以地质灾害隐患点密集程度为主,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将工作区划分为四个等级,即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发育区。其次根据灾种不同划出亚区。 评价拟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首先将工作区划分为 1定 )为单位的网格单元;其次以该县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降雨、地表水、地下水、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为特征向量,建立模糊相似矩阵,与最终评价结果集共同构成评价矩阵;最后通过计算机的运算将同类的网络单元圈到一起,即可得到工作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 第八节 成果报告的编制 一、 白河县地质灾害调查 实际材料图( 1: 10 万) 以白河县行政区划图为底图, 图面表示野外调查的工作路 线、调查点、部署的地质灾害监测点,并列表说明各监测点所在 24 乡镇、村的位置,灾害点的特征,监测的内容应急处理措施和负责监测人等。 二、 白河县地质灾害调查分布与易发区( 1: 10 万) 以白河县地形图( 1: 10 万)为底图,图面简化表示地理、 行政区划、地质环境等要素,各类地质灾害的位置、类型、成因、规模、稳定性与危害性等以及各类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区等级和分区界限。图面配置必要的镶图,重要地质灾害点说明表及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说明表等。镶图用于地质 环境条件或地质灾害成因、诱发因素的说明。灾害点说明主要反映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编号、位置、类型、规模、稳定性等。地质灾害说明表反映分区代号、名称、等级、位置、面积、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害等。 三、 白河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 1: 10 万) 以白河县地形图( 1: 10 万)为底图,图面简化表示地理 要素,简化行政区要素,应表示到乡、镇及重要居民点( 100 人以上或 20 户以上);标明已建和拟建重要工程设施,如城建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矿业工程,交通工程,地下水供水工程等。防治分区类型图(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和 分区界限,依据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易发区特征,结合当地经济规划因素划出重点、次重点、一般防治区。防治措施表示重点防治的城镇、工矿区、交通干线或重要居民点等。按防治规划分期表示重点防治(包括应急治理)的地质灾害点及主要防治措施。并配置镶图和防治规划说明。 25 四、综合报告编制 全面反映综合利用前人资料和调查所取得的成果, 阐明地 质灾害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及危害,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预测,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合理有效防治建议,体现调查工作的防灾减灾效益。报告内容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依据充分, 结论明确,附图规范,附件齐全。同时编制白河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白河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建议。 第四章 组织管理 第一节 组织管理 一、成立由国土资源厅组织下的由我单位领导地方政府领导参加的项目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协调项目的实施。 图 5 组织管理结构图 二、 协调领导小组领导下,组成联合调查组开展工作。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联合调查组 专业调查组 白河县矿管局 乡镇政府 核工业西北地质调查院 白河县人民政府 安康市矿管局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 26 三、 树立安全第一思想,确保人员车辆安全。 第二节 人员与分工 一、 人员 1 白河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协调领导小组人员: 组 长:王 琳 白河县副县长 副组长:王仲铎 核工业西北地调院西安分院院长 蔡 哲 白河县矿管局局长 成 员:肖红良 白河县水保局副局长 刘 民 白河县计划局局长 魏清顺 白河县交通局局长 王启成 白河县城建局局长 王泰芳 白河县民政局局长 魏小柱 白河县土地管理局局长 杨雪萍 白河县气象局局长 范湖君 白河县水文站站长 2联合调查组 由专业技术人员和白河县矿管局业 务骨干及各乡(镇)主管副乡(镇)长组成。项目负责人担任组长。 27 项目人员分工表 表 3 人员 姓名 职称职务 主要任务 项目负责 李世伟 地质高级工程师 负责项目实施、设计编写、资料收集、整理、野外调查、网络建设、图件、报告编写。 调查组长 熊武斌 水文地质工程师 负责项目技术工作、野外工作计划、图件编制、报告编写。 组 员 张宏伟 地质高级工程师 野外调查、网络建设、图件编制、 报告编写。 任中贤 地球物理工程师 野外调查、网络建设、图件编制、 资 料保管、财务管理。 王振林 司 机 车辆管理、联络员。 地方调查人员: 2 名 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学习、网络建设。 3、仪器设备配备 小车 1 辆 1 照相机 1 部 摄像机 1 部 望远镜 1 台 28 第五章 保证措施 第一节 质量保证措施 一、 选配长期从事地质灾害研究的技术骨干负责此项工 作,落实技术责任制,紧密配合,并聘请有关专家指导工作,把好此项工作业务技术质量关。 二、 充分利用已有技术资料,全面搜集区内有关单位的相 关资料,综合分析研究。确定野外工作重点调查区,并实地验证,并归纳总结白 河县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全面完成设计任务把好野外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秋四年级英语上册 Module 3 Unit 2 What's the elephant doing第3课时说课稿 外研版(三起)
- 第二节 法国的《人权宣言》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2010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北师大版2010
- 2025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
- 2025年中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居民与文化、发展与合作(第1期)解析版
- 第六单元 第3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新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生物(人教版)
- 2025初中一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两套
- 2025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试卷建设工程合同计价
- 像素解谜题目及答案下载
- 香港初二语文题目及答案
- 线性规划模型题目及答案
- 《护理伦理学》教学大纲
- 老年学概论(第3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完整版)Hamilton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 浙江大学高分子化学第章课件绪论
- 大学体育:轮滑教案
- DB31-T 1380-2022 社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质量管理要求
- 景观生态学课件
- 常见天气系统课件
- 丁苯橡胶乳液聚合生产工艺
- 深基坑钢板桩支护方案
- 李家河大坝监测工程大坝安全监测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