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山区富裕和谐新农村.docx_第1页
努力建设山区富裕和谐新农村.docx_第2页
努力建设山区富裕和谐新农村.docx_第3页
努力建设山区富裕和谐新农村.docx_第4页
努力建设山区富裕和谐新农村.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努力建设山区富裕和谐新农村 *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村人口数量多、分布散,贫 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境内山高谷深,土地贫瘠,水利条 件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滞后。作为革命老区和 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任 务显得更为繁重而紧迫。近年来,县委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 化的格局中超前谋划新农村建设,坚持党委主导、政府主 抓、社会主推、农民主体、量力而行的原则,以发展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走“矿村结合、双赢发展”的路子, 全县“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精神引领新农村 大*秘*书*网() 帮您找文章 近年来,*人民坚定不移地培育和弘扬“艰苦奋斗、 迎难而上、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为建设山区 新农村、构建和谐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有效地 激发、引领了全县人民干事创业、建设美好家园、奉献社 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XX 年,在 12 个自然村开展 了以“产业富村、民主管村、文明树村、生态立村、科教 兴村、依法治村”为基本途径,以实现“经济发展好、科 技推广好、生态环境好、基础设施好、村容村貌好、政策 落实好、思想教育好、治安秩序好、文化活动好、社会风 气好”为基本目标的“六村十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 开始了建设山区新农村的探索。XX 年,根据曲靖市委政府 的总体部署,结合*山区实际,在全县开展了以建设“小 康村、文明村、和谐村”为主要目标,以“农业产业特色 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团结互助和谐化” 为主要内容的“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十六届五中全会 后,按照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带领 广大群众不等不靠、自勤自勉、自力更生建设家园,全县 上下呈现出不计报酬齐动手、万众一心建家园的喜人局面。 XX 年,全县共投入资金 1.7 亿元,初步建设不同层次、不 同标准的“三村四化”新农村 189 个,其中效果比较明显 的 88 个村,惠及 18158 户、75763 人。同时,坚持把新农 村建设与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和文 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矿山等创建创评活动有机结合, 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中安镇张家村、营上镇新发村、 富村镇黄土坡村先后被云南省委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村” ,中安镇回隆村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古敢乡洒交凼村被国家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先进村”。 二、夯实基础促进新农村 县委政府针对农村发展基础滞后的“瓶颈”,把建设 公路、水利、电网、农村能源、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作为 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全县掀起“全民动手, 大干公路建设”的热潮。近年来共筹资 6.05 亿元,新建、 扩建和改造公路 3000 余公里,公路密度提升为 0.82 公里/ 平方公里,破除了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实现了 通县公路高速化、通乡公路油路化、通村公路网络化目标, 初步形成以国道、省道为骨架,县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四 通八达的公路网络。筹资 2.5 亿元,大干农田水利基础设 施建设,启动 30 万亩基本烟田、国债人饮等项目,农业有 效灌溉面积 21.8 万亩,有效灌溉率达 13.7%,解决了 28.8 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实施电网改造工程,完成电网改造 4.5 万户,农村电视覆盖率达 93%。加大退耕还林、珠防工程、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国家林业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农村生 态环境有较大改善,森林覆盖率达 38.4%,林木绿化率达 44.8%。到目前为止,全县投资 1.4 亿元,启动建设 231 个 自然村,硬化村庄道路 226 公里、农户水泥场院 20 余万平 方米,建垃圾池 1335 个、沼气池 1 万余个,改厩 1.1 万间, 建文明厕 6930 个、公厕 410 个,改造旧房 41.6 万平方米, 88%的农户通了自来水,全部农户通了电,92%的农户通了 电视,移动电话进入大部分家庭,村庄绿化率达到 34.3%, 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控制,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新农 村的容貌初具雏形。 三、建设城镇拉动新农村 牢固树立人文化、生态化、特色化和效益化的城乡一 体化建设理念,按照“合理布局,集约发展,提升城镇品 位和功能,实现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优势互补、良性互 动”的工作思路,围绕“到 XX 年城镇建成区面积达 42 平 方公里,城镇化率达 30%以上,30%以上的自然村基本达到 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标准”的目标,在抓好县城总体 修编方案的实施,落实道路、给排水、消防等规划,完成 乡镇总规修编的同时,适时启动了村社建设详细规划编制 实施工作,重点抓好 100 户以上村庄规划和村委会所在地 集贸市场建设,不断提高城镇的建设管理、人居环境、辐 射带动功能和水平。目前,集镇建成区面积达 27.5 平方公 里。中安、后所、大河、营上、富村、黄泥河等省际公路 沿线乡镇建成了依托省道、辐射周边的“路边城镇”;墨 红、竹园、XX、古敢、十八连山等不在省道沿线的乡镇, 建成了各具风格的魔芋种植镇、大河乌猪养殖镇、农产品 加工镇、煤炭资源开发镇等“特色城镇”。这些城镇既是 吸纳和聚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中心,也是城乡相互对接的 桥梁和纽带。在城镇的辐射带动下,形成了以县城为龙头, 以乡镇小城镇为支撑,以新农村建设村为基础,龙头企业 发展壮大,二三产业、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城乡共建 新农村的格局。目前,全县累计登记私营企业 598 户,注 册资金 15.2 亿元,从业人员 5.8 万人。扶持建成了云南东 恒经贸有限公司、*县保利万头乌猪养殖场、金田原农产 品开发有限公司、光华魔芋开发有限公司、长青绿色包装 制品有限公司等 10 余个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市场和个体 私营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四、发展产业支撑新农村 全县紧紧围绕“巩固提升稳县的粮烟传统产业,做强 做大强县的煤电支柱产业,扶持培育富民的魔芋、大河乌 猪特色产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坚定不移调结构,提 高经济总量,增加农民收入。围绕建设全国煤电大县和全 省煤电强县目标,扎实推进“煤电强县”战略。投资 240 亿元的滇东煤电工程、雨汪煤电一体化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已有三台机组投入运行。煤炭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 值的 80%,煤炭产业年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3.2 万人,带 动了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商饮服务等二、三产业快速协 调发展。围绕建成全国魔芋生产、加工基地县和全国良种 猪扩繁、优质肉猪生产基地县的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以大河镇、营上镇、竹园镇为代 表的大河乌猪产业,以富村镇、XX 乡为代表的魔芋产业, 以十八连山乡、古敢乡为代表的油菜、生姜产业,以黄泥 河镇为代表的优质稻、芭蕉芋产业的“一乡一业、一村一 品”特色产业格局。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XX 年跨 入全国西部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被云南省委政府表彰为 “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五、以工哺农带动新农村 健全县级领导挂钩、单位部门对口帮扶等制度,建立 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长效机制,按照“用途不变,各记其 功”的原则,采取整合资源、企村共建的办法,集中扶贫、 农业、林业、水利、畜牧、计划、交通等项目资源,采取 “争取上级补一点、财政安排点、企业捐助点、部门帮扶 点、社会筹集点、项目配套点、群众自投点”的办法,走 以工哺农、矿村共建的路子,引导鼓励企业兴办公益事业, 对捐资捐物建设新农村的企业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 营造了企业致富不忘乡亲、用发展成果回报社会的良好氛 围。XX 年全县企村共建村达 56 个,捐资 6900 万元,占投 入总数 7931 万元的 87%。竹园镇永安煤矿投资 80 万元对饿 得村进行老村改造,硬化村庄道路,兴修饮水工程,建设 沼气池,整修粉刷房屋和墙体,吸纳村民到煤矿务工、种 菜卖给煤矿,既改善了村容村貌、生产生活条件,又增加 了收入。XX 乡莹石矿捐资 400 余万元帮助企业所在的大普 珀村进行水、电、路、能源及文化小广场建设。恒达煤矿 股东出资 600 万元,在企业所在村建农民一条街和一所中 心幼儿园、一个农民会所。营上镇大坪煤矿计划三年出资 1000 万元整体推进大坪村委会 9 个自然村建设,目前已出 资 420 万元,启动 6 个自然村建设工作。十八连山乡动员 7 个企业帮扶 4 个自然村建设新农村。 六、村民自治规范新农村 全县新农村建设在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建立民 主决策、管理、监督的长效机制,健全村民自治组织 ,落 实村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 实行村务、财务和政务公开,建立健全与构建和谐*相适 应的村务日常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 不断创新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机制,切 实保障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 面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使广大农民尝到了“当家作主”的 甜头,激发了大家自己动手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古敢水族 乡召开全乡群众大会,为整乡推进新农村建设集思广益、 献计献策;富村镇黄土坡村设立村民议事室,把建设方案 和建设要求让村民共同讨论决定;中安镇迤格村家家户户 积极出谋划策,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把村里的事情当作 自己的事来做。各村都把农民高不高兴、同不同意、答不 答应作为是否建设的依据,广泛宣传发动,依法行事,依 规理事,所建村涉及拆除危房、清理乱堆乱放、修路等具 体问题,没有一例上访。在建村庄群众精神状态较好,奋 发、信任、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逐渐形成,全县创建信 用镇、村 80 个、信用户 1.5 万余户,健全了红白理事会、 道德评议、关心下一代、赡养老人等组织机构,互相帮助、 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已蔚然成风。 七、构建和谐提升新农村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构建以解决就学难为主的教育服 务体系。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 设,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夯实全县长远发展的人 才基础。三年投资 8000 万元改扩建校舍 14.7 万平方米, 排除危房 11.4 万余平方米。投入 1.5 亿元新建能容纳 8000 人的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在 XX 年将全部排除中小学危房, 到 XX 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 85%,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古 敢水族乡提前五年普及高中教育,古敢籍的初中毕业生 XX 年 9 月已全部就读高中。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XX 年秋季共免除 18 万人次的教科书费、杂费 500 余万元。以 “农村致富早班车”、科技文化法律卫生“四进村”等活 动为载体,加强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培训,不断强化科技意 识,提高群众致富的本领。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和 投入,构建*和谐文化。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参与文化建设, 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成县图书馆,加快体育活动中心建 设,壮大文化产业。大力繁荣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 文化、社区文化和广场文化。挖掘、整理、开发具有*特 色的文化产品,提高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整合卫生资源,构建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主的公 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建立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贫困人群医疗救助等制度, 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艾滋病、人畜共 患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高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能力。深入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政策,扎实做 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扩大就业,构 建以解决就业难为主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农民工就 业培训和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技能培训,增强就业技 能。XX 年,转移和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 10.6 万人(省外 3.7 万人、境外 101 人),开发县内就业岗位 1058 个,失业 人员实现再就业 831 人,2341 名失地少地农民实现跨异地 转移就业。“十一五”期间计划培训农民 4 万人次,有序 输出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15 万人,把城镇登记失业率降 到 2%。以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为目标,构建社会保 障体系。深入开展“送温暖、解民忧、帮民富、保民安” 下乡活动,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 社会就业制度,XX 年有 2.3 万名煤炭企业职工纳入工伤保 险,3214 名福利企业残疾职工纳入农村养老保险,2 万余 人参加医疗保险,1.5 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028 名失地少 地农民纳入城市低保,在 6 个乡镇开展农村医疗保险和农 民大病统筹试点工作,XX 年内可实现所有五保户集中供养, 用 510 年时间逐步将农村居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建立 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