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合成100wta尿素氨合成工段项目设计方案_第1页
煤合成100wta尿素氨合成工段项目设计方案_第2页
煤合成100wta尿素氨合成工段项目设计方案_第3页
煤合成100wta尿素氨合成工段项目设计方案_第4页
煤合成100wta尿素氨合成工段项目设计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煤合成 100wt/ 氨合成工段项目设计方案 第 1章 绪论 途及重要性 素的性质 尿素,分子式 ,它的学名是碳酰二胺。 物理性质:相对分子质量为 度是 点是 ,可溶于水、醇,但不溶于氯仿、乙醚。纯净的尿素是无色、无味的针状或棒状结晶体,尿素是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含氮量为 化学性质:呈弱碱性,可以和酸作用生产盐。有水解作用,在常温下,尿素在水中逐渐地进行水解,先转化为氨基甲酸 铵(简称甲铵),再形成 ( 终分解为 氨。它的水解速度 温度升高成正比, 同时水解 进行更容易 。尿素在高温下还可进行缩合反应,产物为缩二脲、缩三脲、三聚氰酸。当加热到 160 时,会分解产生氨气同时变为氰酸。 当温度小于 60 时,尿素 无论 在酸、中或碱 性 溶液中都不水解 1。 素的用途 尿素在工业和农业还有其他方面都有着十分广泛的作用。在工业上,尿素可用来生产高聚物合成材料,如脲醛树脂。在农业上可用作肥料,尿素是当前使用的固体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化肥。除此以外,在纺织、炸药、染 料等生产中,也都利用了尿素。国外还用尿素用在环保方面,吸收污染物质,以保护环境 2。尿素还有以下用途: 水稻种植:在杂交稻技术中,可用尿素代替赤霉素,在孕穗盛期和始穗期使用 2%的尿素,可提高父母本的异交率和增加杂交稻制种量,同时还不会增加株高。 调节花量:为克服苹果的小年,在开花后的 5,在其页面上喷洒低浓度的尿素水溶液,可提高叶子的含氮量,使新梢生长,抑制花芽分化。 疏花疏果:用尿素对桃进行疏花疏果,但需要一定的浓度,不同的土地也有不同的效果。 尿素铁肥:尿素与 2价铁生成螯合铁,这是一种成 本较低的有机铁肥,可以防止去热帖失绿。 防治害虫:用尿素、洗衣粉、清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后,可用来防止蔬菜、果树、棉花上的红蜘蛛、菜青虫等害虫 3。 2 素的发展趋势 直接用二氧化碳和氨制尿素,在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都发展的很慢,但后来在尿素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得到解决后,尿素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20 世纪 60 年代初主要是采用水溶液全循环法,到了 70 年代就以二氧化碳气提法居多了,直到 80 年代后期氨气提法等快速发展,生产规模也逐渐增大。这么多年以来,尽管经过不断的改进,但尿素的生产工艺也没有根本 性变化 2。 2012 年 2 月 3 日发布的化肥工业 “十二五 ”发展规划中提到了,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转变化肥工业发展方式,推进循环经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化服务业,提高化肥利用效率等。化肥工业 “十二五 ”发展规划在 “十一五 ”化肥工业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提出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磷肥、氮肥完全自给并且可以少量出口及钾肥我国保障能力在 60%以上的 “十二五 ”发展目标,尿素作为氮肥中比重最大的产品,肯定会带来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发展热潮 4。 素的几中生产方法及特点 目前工业上主要是 用氨与二氧化碳直接生产尿素,整个过程包括以下 4 步:二氧化碳和氨的供给和净化;二氧化碳和氨反应;反应生产的尿素熔融液和没有反应的分离;尿素熔融液加工成尿素成品。尿素的生产有几种不同的流程,是根据合成过程中未反应物的利用方式不同。 一、气提法:在和合成塔等压的条件下,用一种气体介质通过反应液分解出甲胺,并把分解物返回系统使用。 二、气体分离循环法:用选择性吸收剂吸收 氨,吸收后的溶液再生, 三、水溶液全循环法:用水吸收没反应的 氨,再返回系统中。加入 的水量较多, 水的摩尔比接近 1,称为碳酸铵盐水溶液全循环法;加入的水较少,基本上是以甲铵返回系统,则叫做氨基甲酸铵溶液全循环法。 四、热气循环法:把没反应的 氨在较高温度下直接加压后,返回系统循环使用。 我国一般选用的是二氧化碳气提法和甲铵水溶液循环法 1。 2013 届毕业设计 3 第 2章 氨的合成 计产品所需的主要原料来源、规格 要原料来源 由于资源结构的原因,在我国以气、油为原料制造氨,其原料成本较高,况且供应也不能保证。原料选用煤,不仅成本较低,而且来源也 更丰富。目前,已形成以煤为主,油气并存的局面,以煤为原料制氨处于中国主导地位,本设计就是以煤为原料合成氨 5。 要原料规格 (一)合成塔进塔气体组成 ( 1) 氢氮气 当氢氮比是 3 时,对于氨合成发应,能得到最大平衡氨浓度,但在动力学角度来看,最适宜氢氮比随着氨含量的不同而变化。经过生产经验表明,把入塔气体中的氢氮比降到 3 以下,有利于氨的合成。最佳氢氮比为 可在循环气中有一定的过量氮,而新鲜的氮氢气应根据氮氢比的需要来调节。 ( 2) 惰性气含量 新鲜 氮氢气中含有 及微量的氦、氖、氪等稀有气体,因为它们不会参与氨合成反应,也不会使催化剂中毒,因此它会积累在系统中。但维持过低的惰性气又需要排放大量循环气。惰性气的存在,不管从化学平衡角度还是动力学角度都是不利的。因此,循环气中惰性气体含量还跟新鲜气惰性气体含量、催化剂活性、操作压力等有关。 ( 3) 氨含量 合成塔出口气中氨分离采用冷凝法,因为此法不可能把气体中的氨全部冷凝下来,所以返回合成塔进口的气体还有一些氨,一般为 2%体积)。当其他条件确定后,入塔气体中氨含量增加,出塔 氨的含量也增加,但因为氨存在会影响氨合成效率,氨含量却减少。合成塔进口气中初始氨含量的高低取决于氨分离的方法,就冷冻分离氨,初始氨含量与冷凝温度和系统压力有关。操作压力为 30,一般进塔氨含量控制在 6。 (二)硫化物和碳氧化物含量 不管用什么原料来制原料气,都会产生一定的硫化物。即使它的含量不是很高,但对氨的生产有很不利。硫化物对很多催化剂来说都有毒, 使设备管道腐蚀 。为防止 催化剂的毒害,规定 含量不得多余 20。 2013 届毕业设计 4 合成操作条件的选择 在选择氨的生产工艺时,要选可以产量高、消耗低的,而且要流程不是很复杂、设备结构简单、安全度高的。能影响生产条件的有温度、压力、催化剂等。 合成催化剂 有许多金属,如 W 等 对氨合成有一定催化作用。 但 采用铁系催化剂且加有促进剂的,不仅便宜容易得到,且活性好、使用寿命长,所以应用很多。 氨合成使用的催化剂,是黑色、带有金属光泽的,且有不规则成型的固体颗粒。至今已有球型颗粒的,虽然容易在空气中受潮,从而使钾盐析出降低活性,但经还原后的催 化剂中, 还原为小的活性铁晶体均匀的分布在 ,就 变成了海绵状的结构且孔隙率较大,铁催化剂被还原后若敞在空中会很快被氧化,就没有活性了。蒸气、硫化物等都会使催化剂永远或暂时中毒,何况不同的铁催化剂也有最适宜反应温度、耐热温度和起始活性温度。 力 压力升高,有助于合成氨反应平衡,对反应速率也有利,空间速度确定后,氨出口的浓度和氨净值都随压力增大而增大,进而生产能力就增大,同时氨产率也上升。 压力能反应氨生产过程能量消耗的高低,其中的能量消耗包括氨 分离的冷冻功与循环气压缩功。原料气的压缩功和氨净值随压力升高而增加,那么循环气量会减少,进而循环气压缩功也减少。氨的分离在压力高的情况下更有利,温度高更有利于氨冷凝成液氨,也降低了冷冻功。经验表明,当在 20消耗的总能量会比较低。 度 氨的合成 中 要用催化剂,所以在氨的合成过程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 最好 。 在一个温度下,能使某催化剂在此生产条件下使氨的生产率最高,那么这个温度就是最适宜温度,催化剂不同则最佳温度也不同,即使是同种催化剂在不同的时间这个最佳温度 也不同。这个最佳温度也 跟 空间速度 有关 ,空间速度 确定后 ,氨产率会先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达到最佳温度后,会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每个空间速度对应一个最佳温度。为了合成最大的氨产率,合成氨的产率随着空间速度的增加而提高,在最适宜温度以外,不管是升温还是降温,氨产率都会降低。氨产率也会受催化层内温度分布的影响,进催化层的温度高,出催化层的温度低。因为刚进入催化层的气体中氨含量低,离平衡远,为了提高氨含量要加快合成反应,催化层上面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 间速度 在温度、操作压力、入塔气组成确定 后,空间速度的增加会使气体通过催化层2013 届毕业设计 5 的速度也增加,这样催化剂和气体接触时间变少,那么出塔气中氨含量降低。但空间速度增大的幅度比氨净值降低的幅度要大,氨的生产能力随空间速度增大而提高,氨产量也跟着增大。其余条件确定后,空间速度的增大可以提高催化剂的生产强度,冷冻功也增大,但单位循环气量的氨产量也随之降低,若单位循环气的反应热减少到一定量时,整个合成塔将很难维持 “自然 ”。 一般中压法合成氨,空间速度在 20000h 之间 8。 合成的工艺流程 (一)合成氨工艺流程 本 设计采用传统中压氨合成流程(图 2 图 2统中压流程简图 1、 从合成塔 1 出来的气体,被水冷器 2 冷却到差不多 30 , 有些氨冷凝后,在氨冷器中分出液氨,为降低惰性气体浓度,循环气在氨冷器中被放出,大部分循环气被循环压缩机 4 压缩,再进到油分离器,同时也补充新鲜气。 2、 气体到了 6 上面的换热器管内, 将从 7 出来的循环气的能量回收,再通过氨冷器冷至差不多 ,把 大部分氨冷凝 后 ,再在冷热交换器的下 面 氨分离段 把 氨分离出来。 3、 分离出液氨的低温循环气经过冷热交换 器管间预冷进氨冷器的气体,自身被加热到 10后进入氨合成塔,完成循环过程 8。 (二)反应热的回收利用 氨的合成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有必要回收并利用这部分反应热。现在回收利用反应热的方法有 很多,现在我们一般都采用把副产蒸汽和氢氮混合气在反应前加热,这样回收的热量较多,且可得副产蒸汽 9。 2013 届毕业设计 7 第 3 章 工艺计算 始条件 ( 1) 年产量 100素,通过换算可知需年产 液氨,若损失量为 5%,则需要氨的年产量为 生 产时间扣除检修等时间后按 330 天计,则产量为: h ( 2)新鲜补充气组成 表 3新鲜补充气组成 组分 2 r 总计 含量 ( %) 4 00 ( 3) 合成塔入口中氨的含量: 3 = 2 入( 4) 合成塔出口中氨的含量: 3 =1 6 % 出( 5)合成塔入口中惰性气体的含量: 4 15%C H A r( 6) 合成塔的 操作压力: 327) 精炼气温度: 35 料衡算 该过程的物料计算按照图 3的物料点流程计算,见图 3 成塔物料衡算 ( 1) 合成塔入口气组分: 入塔时氨的含量 : ; 入塔时甲烷的含量: 15% 100%= 12% 入塔时氮的含量: 100%( 15%) 1/4100%= 入塔时氢的含量: 100%( 15%) 3/4100%= 入塔时氩的含量: 15% 12%= 3% ( 2) 合成塔出口气组分: 以 100塔气为计算基准来计算出塔气组分: 计算塔内生成氨含量: 3 3 35 8 , 5 8) / (1 )N H N H N HM y y y, ,(= 1 0 0 0 . 1 6 - 0 . 0 2 7 + =( ) / ( 1 0 . 1 6 ) 013 届毕业设计 8 出塔气量: 塔气量 生成氨含量 =100 塔氨的含量: 16% 出塔甲烷含量: 5 8 5( / ) y ,=(100/12%= 精炼气 ; 合成气; 13放空气 20弛放气 ; 液氨 图 3计算物料点流程 出塔氢的含量: 348 8 , 8 ,1 - )N H C H A ry y y,(3/4100 =(1 3/4100 =出塔氮的含量: 1 1/4100 =出塔氩的含量: 5 8 5 ,( / ) y=100/% = 合成塔的进、出口各气体组分含量见表 3 ( 3)合成率 合成率 =3 3 45 5 , 5 , 5 ,2 / (1 ) N H N H C H A y y y 100 = 2 100(1 100 = 分离器气液平衡计算 表 3知氨分离器入口混合物组分 m(i) 2 r 小计 表得当 t=35 , P=各组分平衡常数: 2013 届毕业设计 9 表 3各组分平衡常数 ( / ) 时,带入 ( ) ( ) / 1 ( / ) ( ) ( )L i m i V L K i L i : 33/ 1 ( / ) N H N L K= 44/ 1 ( / ) C H C L K= 22/ 1 ( / ) L K= 22/ 1 ( / ) L K= 1 ( / ) A r A L K= 总 = 3 4 2 2( ) ( ) ( ) ( ) ( )L N H L C H L H L N L A r =离气体量: 1 1 0 . 0 8 0 3 0 . 9 1 9 7V L K m o l 计算气液比: /( / )计算液体中各组分含量: 液体中氨的含量: 3 / 1 0 0 % 0 . 0 7 6 6 4 / 0 . 0 8 0 3 1 0 0 % 9 5 . 4 4 2 % 液体中甲烷的含量: / 1 0 0 % . 0 0 1 4 7 / 0 . 0 8 0 3 1 0 0 % 1 . 8 3 1 % 液体中氢的含量: 2 / 1 0 0 %00%=液体中氮的含量: 2 / 1 0 0 %00%=液体中氩的含量: =00%=分离气体组分含量: 气体氨的含量: 3( ) / 1 0 0 %N H N V=气体甲烷的含量: 4( ) / 1 0 0 %C H C V=气体氢含量: 2( ) / 1 0 0 % V=气体氮含量: 2( ) / 1 0 0 % V=气体氩的含量: ( ) / 1 0 0 %A r A V=氨分离器出 口的液体、气体含量见表 3 2013 届毕业设计 10 交换器气液平衡计算 查表得当 10t , P的平衡常数: 表 3分离器出口液体、气体含量 ( %) 2 r 小计 液体含量 00 气体含量 00 表 3组分的平衡常数 27 75 80 51 冷交换器出口液体组分含量: 出口液体氨的含量: 33/ 1 0 0 %N H N =00%=出口液体甲烷的含量: 4/ 1 0 0 %C H C =出口液体氢的含量: 2/ 1 0 0 %出口液体氮含量: 2/ 1 0 0 %出口液体氩的含量: =表 3交换器出口液体组分含量() 2 r 小计 100 氨贮槽气液平衡计算 因为冷交换器出口 中和 氨分离器中的液体 都流到 液氨贮槽, 然后通过降低压力后,将溶解在液氨中的气体析出,便是 弛放气。 流 进 的 这 两 种 液 体 的 百 分 比 大 约 值 , 就 是 水 冷 后 分 离 出 的 液 氨 占 总 量 的 百 分 数。 G =3 3 3 3 335 , 8 , 8 , 5 ,( 1 ) ( ) / ( ) ( 1 ) N H N H N H N Hy y y y y y =(1+( / ( ( =水冷之后分离的液氨占总量的 交, 假定液氨贮槽入口的液体为 1记为 么入口的液体混合后2013 届毕业设计 11 组分含量为: m(0i)= 1 5 5 1 6 1 6 L X= 0 1 5 1 6% (1 % ) X G X=15i +16i 混合后入口氨的含量: 合后入口甲烷的含量: 合后入口氢的含量: 合后入口氮含量: 合后入口氩的含量: 3氨贮槽入口液体含量 H2 N2 计 t=17 , P=,可得到热平衡常数如 下: 表 3组分的平衡常数 70 575 620 540 由气液平衡 L(i)=( 0 , ) ( )/ 1 ( / ) L k,设 (V/L)=入得: 出口液体中氨的含量: 330, / 1 ( / ) N H N L k= 1+口液体中甲烷的含量: 440, / 1 ( / ) C H C L k= 1+70)=口液体中氢气的含量: 220, / 1 ( / ) L k=1+75)=口液体中氮气的含量: 220, / 1 ( / ) L k=1+20)=口液体中氩的含量: 0, / 1 ( / ) A r A L k=1+40)= 总 = 3 4 2 2N H C H H N A L L L = = 1 L 总 = /)=013 届毕业设计 12 误差 =(假定正确 . 出口液体中各组分的含量: 出口液体中氨的含量: / 1 0 0 %0 . 0 0 1 3 3 / 0 . 9 4 1 0 8 1 0 0 % 0 . 1 4 2 % 出口液体甲烷的含量: / 1 0 0 %= 0 . 0 0 1 3 3 / 0 . 9 4 1 0 8 1 0 0 % 0 . 1 4 2 % 出口液体中氢气的含量: / 1 0 0 %=00%=出口液体中氮气的含量: / 1 0 0 %=00%=出口液体中氩的含量: 总=00%=表 3氨贮槽出口液氨各组分() 2 r 小计 00 出口中弛放气各组分含量: 弛放气中氨的含量: 330, )/N H N V(=( 00%=弛放气中甲烷的含量: 440,( ) /C H C V=( 00%=弛放气中氢气的含量: 220,( ) / V=( 00%=弛放气中氮气的含量: 220,( ) / V=( 00%=弛放气中氩的含量: 0,( ) /A r A V=( 00%=表 3口弛放气各组分含量() 2 r 小计 00 1 氨 贮 槽 的 出 口 纯 液 氨 为 基 准 , 折 成 标 准 状 态 下 的 气 体 体 积 , 则L(19)=10007)=013 届毕业设计 13 其中 L(19, 3(1 9 ) (1 9 ),= L(19, 4(1 9 ) (1 9 ), = 2: L(19, 2(1 9 ) (1 9 ),= 2: L(19, 2(1 9 ) (1 9 ), = r: L(19, (1 9 ) (1 9 ),= 定液氨贮槽出口弛放气( V/L) = V(20)= (19)=中 V(20, 3( 2 0 ) ( 2 0 , ) V(20, 4( 2 0 ) ( 2 0 , )= 2: V(20, 2( 20 ) ( 20 , )= 2: V(20, 2( 2 0 ) 2 0 )( , = r: V(20, ( 20 ) 20 ( , )= 氨贮槽出口总物料体积 =V(20) + L(19) =此入口物料也应与出口相等: L(21)=L(19)+V(20)= 口的液体各组分含量: L(21i)= (19 ) ( 20, )中 L(21, L(21, 2: L(21, 2: L(21, r: L(21, 口液体中各组分含量核算 ,由 m(0i)= 21 (21)/): 其中 m(0 00%=m(0 00%=m(0 00%=m(0 00%=m(0 00%=2013 届毕业设计 14 入口液体中组分含量 m(0i) M(0i) 成系统物料计算 个 合 成 看 成 一 个 系 统 , 进 此 系 统 的 物 料 有 新 鲜 补 充 气 ,离 开 的 物 料,V V 放有 空 气 , 液 氨 贮 槽 弛 放 气 产 品 液 氨 。 根据上面计算数据得下表: 表 3组分含量 名称 气量 入塔气 V 入 出塔气 V 出 补充气 V 补 放空气 V 放 弛放气 氨 物料平衡和元素组分平衡求 V 入 、 V 出 、 V 补 、 V 放 循环回路中氮平衡 : V 补 =V 放 V 弛 +1/2V 放 +1/2V 弛 +1/2 循环回路中氢平衡: 3232 23= 3 / 2 3 / 2 3 / 2 N HV y V y V y V y V y L 弛 弛 弛 弛补 补 放 放 放 放循环回路中惰性气体平衡 :V 出 V 入 =V 放 y 放 +V 弛 y + = 放 + + 循环回路中惰性气体平衡 : V 补 ( + )=V 弛 ( + )+V 弛 ( + ) V 补 ( = V 弛 ( + V 补 = 弛 + 循环回路中总物料体平衡 : V 入 =V 出 + V 补 - V 放 - V 弛 - V 出 + V 补 - V 放 联立以上方程解得: V 入 = V 出 =; V 补 = ; V 放 =合成塔物料计算 入塔物料: 013 届毕业设计 15 其中 2%=2: 2: r: %=交换器和冷气的进出口物料等于合成塔入塔物料 : 则 6=塔物料 中 6%=2: 2: r: 成塔中生产的氨含量: 8, 热 锅 炉 进 出 口 物 料 , 热 交 换 器 进 出 口 物 料 等 于 合 成 塔 出 塔 物 料 。可得到9= 水冷器物料计算 出器物 料:在水冷器中部分气氨被冷凝;由氨分离器气液平衡计算得气液比( / ) 进器物料:水冷器进气物料等于热交换器出口物料,即 =如下方程 : / =(V/L)= = + = = 由以上两个方程得 = =口的气体组分根据 11 出 知: 其中 2: 2: r: 013 届毕业设计 16 出口的液体各组分根据 8知 其中 L 11, 2: 2: r: 氨分离器物料计算 进氨分离器物料:它的进器总物料等于水冷器出口气液混合物总物料 则 11,出 + =氨分离器物 料: 气 体 和 液 体 混 合 物 在 氨 分 离 器 内 进 行 分 离 , 得 到 气 体 和 液 出器气体 312 11 = 9 2 2 0 . 6 6V V m , 出 ;出器液体 315 1 1 , = 8 3 0 . 6 9L L m 出 氨分离器出口的气体放空量 中 2: 2: r: 0冷交换器物料计算 进冷交换器物料:进器物料等于氨分离器出口气体物料减去放空气量12中 2: 2: r: 冷交换器物料(热气):假定热气出口的温度为 17 ,查资料得 t=17 , P=气液平衡的氨含量 y 忽略溶 解于液氨中的气体,取过饱和度为 10%,则计算热气出口冷凝氨为 设定热气出口氨的体积是 x,则 x/( x) =解得 x=0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