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灌区规划开发的设计书_第1页
XX灌区规划开发的设计书_第2页
XX灌区规划开发的设计书_第3页
XX灌区规划开发的设计书_第4页
XX灌区规划开发的设计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区规划开发的设计方案 第一章 灌区规划开发概况以及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作物灌溉制度和灌水率图设计 1. 灌溉设计标准 灌溉设计保证率采用 85%,经频率计算分析,相应的设计代表年为 1971 年。 2. 逐日耗水量计算表 表 稻耗水量计算表 he of 育期 返青 分蘖 孕穗 抽穗 乳熟 黄熟 全生育期 起止 日期 早稻 25/4 5/5 2/6- 16/6 17/6 27/6 7/7 25/4 晚稻 3/8- 10/8 11/8- 2/9 3/9- 22/9 23/90 3/100 14/10- 23/10 3/80 天数 早稻 10 28 15 10 10 8 81 晚稻 8 23 20 10 11 10 82 需水模比系数 (%) 早稻 7 24 24 22 14 9 100 晚稻 6 26 27 25 9 7 100 田间渗漏量(mm/d) 早稻 稻 面 蒸 发量E0(早稻 7 稻 8 段需水系数 早稻 稻 段需水量(早稻 稻 01 04 阶段渗漏量(早稻 15 42 5 15 12 稻 12 0 15 5 123 阶段耗水量(早稻 晚稻 逐日耗水量(早稻 稻 . 早稻生育期灌溉制度计算表 表 稻生育期灌溉制度计算表 he of of 稻全生育期田间水层变化 H 末 =H 始 +P+H 始 =20 2 日期 生育期 田间适 宜水层深(逐日耗水量(逐日降雨量 (田间水层变化( 灌水量(排水量(月 日 4 24 续表 稻生育期灌溉制度计算表 he of of 期 生育期 田间适宜水层深(逐日耗水量(逐日降雨量 (田间水层变化( 灌水量(排水量(月 日 25 26 27 28 返青期 1020 29 30 5 1 2 3 4 5 分蘖 10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0 16 17 15 18 19 20 21 22 23 0 4 25 26 3 27 28 0 29 0 0 31 6 1 续表 稻生育期灌溉制度计算表 he of of 期 生育期 田间适宜水层深(逐日耗水量(逐日降雨量 (田间水层变化( 灌水量(排水量(月 日 2 3 4 5 6 7 孕穗 2060 8 9 10 11 12 13 14 15 0 16 17 抽穗 200 18 19 56 80 0 0 1 22 23 24 25 26 27 乳熟 10 28 29 0 30 7 1 2 4 3 4 0 5 6 7 黄熟 00 0 0 表 稻生育期灌溉制度计算表 he of of 期 生育期 田间适宜水层深(逐日耗水量(逐日降雨量 (田间水层变化( 灌水量(排水量(月 日 10 11 12 13 14 合计(不含黄熟期) 230 核: H 始 +P+ 末 20+ 7月 6日田间水层深度符合 4. 早稻生育 期设计灌溉制度表 表 稻生育期设计灌溉制度表 of 水次数 灌水日期 灌水定额 3/亩 1 0 0 20 3 0 40 4 0 20 5 0 20 6 0 20 7 0 20 合计 230 选择泡田定额为 90 ,则早稻全 生育期灌溉定额为 90+3/亩 5. 晚稻生育期灌溉制度计算表 表 稻生育期灌溉制度计算表 he of of 期 生育期 田间适 逐日耗 逐日降 田间水 灌水量 排水量 5 月 日 宜水层深 (水量(雨量(层变化 (8 2 20 3 返青期 10 4 5 0 6 续表 稻生育期灌溉制度计算表 of of 返青期 10 8 9 0 10 11 分蘖 10 12 13 0 14 15 16 0 17 18 17 19 20 0 21 22 23 0 24 25 26 1 0 27 28 29 30 31 1 2 3 孕穗 200 4 4 5 6 7 日期 生育期 田间适宜水层深 (逐日耗水量(逐日降雨量(田间水层变化(灌水量(排水量(月 日 6 8 0 9 10 11 12 13 0 14 续表 稻生育期灌溉制度计算表 of of 期 生育期 田间适宜水层深 (逐日耗水量(逐日降雨量(田间水层变化(灌水量(排水量(月 日 15 孕穗 20 16 17 18 0 19 20 21 22 23 抽穗 20 24 25 26 27 28 0 29 30 10 1 2 0 乳熟 100 5 6 7 8 9 10 11 12 0 13 14 黄熟 00 5 16 7 17 18 19 20 21 22 23 合计(不含黄熟期) 340 核: H 始 +P+ 末 20+ 7月 6日田 间水层深度基本符合 6. 晚稻生育期设计灌溉制度表 表 稻生育期设计灌溉制度表 of 水次数 灌水日期 灌水定额 3/亩 1 0 2 0 3 0 4 0 5 6 0 20 7 0 8 0 9 0 10 0 11 0 12 0 13 0 合计 340 选择泡田定额为 90 ,则早稻全生育期灌溉定额为 90+3/亩 7. 棉花灌溉制度设计 棉花灌溉制度采用水量平衡图解法设计,生育期内降雨量统计见下表 表 花生育期降雨量统计表 he of 期 次降雨量( 降雨入渗系数 有效降水量 ( ) 有效降水量累积 ( ) 8 0 8 表 花生育期降雨量统计表 of 期 次降雨量( 降雨入渗系数 有效降水量 ( ) 有效降水量累积 ( ) 5 0 . 棉花灌溉制度图解法参数 表 花灌溉制度图解法参数表 he of of 育期 幼苗 现蕾 开始 结 铃 吐絮 起止日期 8 全生育期需水量( ) 阶段需水模比系数( %) 14 25 38 23 9 各阶段需水量 ) T 值累计( ) 下水补给系数( %) 0 10 10 10 地下水补给量 K( ) 值累积( ) 表 花灌溉制度图解法参数表 of of 育期 幼苗 现蕾 开始结铃 吐絮 起止日期 8 计划湿润层深度( m) 许储水量上限( m/亩) 许储水量下限( m/亩) 划湿润层增加获得水量 m/亩 ) T 值累积( m/亩) m/亩) 累积( m/亩) 间持水率(灌水适宜上限)占土壤容积的 50%*80%=40% 灌水适宜下限占土壤容积的 40%*60%=24% 计划湿润层增加 T=(, 取 0=667*: 1m=1/667 9. 棉花灌溉设计图 10 图 花灌溉制 度设计图 he of of 0. 灌水率表 利用公式 q=*m/(864*T)进行灌水率计算, 式中: q 灌水率 () 种植面积所占比例 m 灌水定额 ( ) T 灌水时间 (d) 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 水率计算表 of 物 种植面积所占比例(%) 灌水定额 ( ) 灌水次数 灌水时间 灌水延续时间 灌水率() 开始 结束 中间日 早稻 80 90 1(泡田) 0 0 3 0 4 0 5 0 6 0 7 0 8 11 晚稻 80 90 1(泡田) 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花 20 70 1 0 0 2 0 1. 修正前灌水率图 根据以上参数,画得灌水率图如下图所示。 12 图 正前灌水率图 he of 2. 修正后灌水率图 修正原则:修正后的灌水率图应与水源供水条件相适应; 尽量保证作物需水临界期的灌水不变。若需要提前或推迟灌水日期,前后不得超过 3d,且 以前提为主。若同一种作物连续两次灌水均需变动,灌水日期不应一次提前一次推后。 修正后的灌水率应当比较均匀,使得渠道水位和流量不发生剧烈的变化。一般取累积 30d 以上的最大灌水率为设计灌水率,短期的峰值不应大于设计灌水率的 120%(超过部分可由渠道超高部分的),最小灌水率不应小于设计灌水率的 40%。 宜避免经常停水,特别应避免小于 5d 的短期停水,保证渠道安全运行。 修正后的灌水率图如下图所示。 13 图 正后的灌水率图 he of 图中可以得知,贡河灌区的设计灌水率为 设q =s 万亩 ),最小灌水率为s 万亩 ) 14 第三章 灌区总体规划 1. 骨干灌排系统布置 由基本资料可知贡河的水量比较丰富,而且为清水河流,最大含沙量小于 5%,水质符合灌溉水质的标准,所以选定贡河为灌溉水源。规划时考虑到贡河右侧的山体不具备开凿隧洞的条件,所以直接开挖作为总干渠。 在布置时,考虑到需要灌溉 22 米等高线以下的区域,所以控制干渠基本沿略高于 22米等高线布置,取水口取在马头站附近,起始高度为 24 米等高线,以实现灌区整体自流灌溉。其中总干渠分为 4 段,干渠在穿越吴家沟和申溪时,由于天然河道高程较低,所以采用渡槽作为过水 建筑物。干渠渠身需要建设若干节制闸,用于抬高上游渠道的水位或阻止渠水继续向流向下游。同时需要建设分水闸,作为支渠的引水闸,另外泄水闸或退水闸也必不可少,控制和调节下级渠道的配水流量。 支渠共为 4 条,分别为支渠 1,支渠 2,支渠 3,支渠 4。支渠垂直于干渠布置,在选线的过程中要尽量为直线,而且垂直于等高线,便于顺利得进行自流灌溉。此外,还应保证支渠控制面积基本一致。支渠的末端需要配置退水闸,将超过安全水位的水排入河沟中。 排水承泄区主要为天然河沟,另外龙尾河、丁沟、沙溪和贡河围成的低洼地区也可作为排水容泄区(为区 划图中右下角区域)。吴家沟、申溪和龙尾河三条天然河道作为支渠的排水沟,另外在申溪和龙尾河之间新开挖一条人工排水支沟。 支渠与支沟采用相间平行布置,其间的间距相等,这样可使两条支渠间的控制面积与两条支沟间的控制面积相等。 2. 典型支渠的选择与布置 典型支渠选择支渠 2,垂直于干渠 布置,所控制的灌溉区域位于吴家沟和申溪之间。支渠 2 的长度为 制面积约为 亩。 考虑到田间用水管理要求,条田的宽度一般定为 100度一般为 400。故在支渠 2 上布置 16 条斗渠,左右两侧各为一个轮 灌组,每组 8 条斗渠。每条斗渠共有12 条农渠,分两组轮灌,每组 6 条农渠同时灌溉。 支渠 2 所控制的灌溉区域内,由地形图知地面向一侧倾斜,渠道向一侧灌水,排水沟只能接纳一边径流,故农渠和农沟采用相邻布置。 3. 农沟间距的计算 农沟间距的计算采用非稳定流理论,不透水层位于有限深。以棉花适宜地下水埋深为控制临界条件,分播种 幼苗,蕾期以后两个生育期分别进行计算。 ( 1)播种 幼苗期 农沟沟深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D 末级固定沟道的沟深(米); H 作物要求的地下水埋深(米),取平均值 H = 15 h 两沟之间地块地下水位为时,地下水位与沟内水位之差,一般取 次取平均值 h = s 末级固定排水沟中的日常水深,一般为 次取平均值 s = 故 =水沟水位至地面的距离为 该生育期,雨后短期允许埋深为 降雨停止时地下水位在沟水位上高度为: 0=水时间 t=4d,时段末地下水位在沟水位上高度为: =透水层埋深 土层的渗透系数 K =d, 给水度 =含水层平均厚度为: H =根据农沟的计算公式: 04 得 L=求修正系数 2得出 =得 *1 =代运算结果如下: 1L = =L = =L= =L = =以 L =沟间距小于计算值,则取为整数 L =150m. ( 2)蕾期后 农沟沟深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H 作物要求的地下水埋深(米),取为 他符号与取值同第一种情况。 16 所以 =水沟水位至地面的距离为 在蕾期以后,雨后短期允许埋深为 降雨停止时地下水位在沟水位上高度为: 0=水时间为 7 天,时段末地下水位在沟水位上高度为 =透水层埋深 土层的渗透系数 K =d,给水度 = =据农沟的计算公式 04 得出 L=求修正系数 2得出 =得 *1 =代运算结果如下: 1L = =L = =L= =L = =以 L =沟间距小于计算值,则取为整数 L =100m. 17 图 沟间距计算示意图 he of of . 渠系建筑物的规划设计 ( 1)干支渠渠系建筑物统计情况见下表。 表 支渠渠系建筑物统计 of 渠 支渠 1 干渠 支渠 2 干渠 支渠 3 干渠 支渠 4 干渠末端 合计 干渠进水闸 1 1 支渠分水闸 1 1 1 1 4 节制闸 1 1 1 1 1 1 1 7 泄水闸 1 1 1 1 1 1 6 渡槽 1 1 2 公路桥 1 2 2 2 7 合计 3 3 3 5 3 5 0 4 0 27 此外,吴家沟、申溪和龙尾河上都在靠近周边村庄的位置布置一座公路桥,共 7 座,公路桥合计 15 座。 ( 2)斗农渠渠系建筑物统计 以支渠 2 为典型,共有 16 条斗渠, 192 条农渠。每条斗渠上布置一个斗门,每条农渠上布置一个农门,共有 16 个斗门, 192 个农门。 5. 灌区总体规划布置 贡河灌区总体规划布置图如下图所示。 18 图 区总体规划布置图 he of of 四章 灌溉渠道设计 1. 干支渠长度及控制面积 表 干渠长度及控制面积 of 渠 干渠 干渠 干渠 干渠 长度( 支渠长度及控制面积 of 渠 长度( 面积(万亩) 灌溉面积 (万亩) 支渠 1 渠 2 渠 3 渠 4 计 . 渠道工作制度 渠道工作采用轮灌方式,并采用集中编组的分组轮灌方式,以支渠 2 为例,在其灌溉面积内,共有 16 条斗渠,每 8 条为一组,每条斗渠上有 12 条农渠,每 6 条农渠为一组。(轮 灌分组如下图所示) 19 图 道轮灌分组示意图 he of of 3. 典型支渠设计流量计算 计算简图如下图所示: 图 渠设计流量计算简图 he of of 支渠 2 为典型支渠推算支渠设计流量,由灌水率图可知设计灌水率s*万亩 )。 ( 1) 计算农渠的设计流量。支渠 2 的田间净流量为: 二支田净Q= 2A s 因为斗渠分两组轮灌,同时工作的斗渠有 8 条;农渠也分为两个轮灌组,同时工作的 20 农渠有 6 条,所以农渠的田间净流量为: 农田净Q=支田净Q/( )=8 6)=m3/s 取田间水利 用系数f=农渠的净流量为: 农净Q=农田净Q/f=s 灌区土壤为中粘壤土,查表可得相应的土壤透水性系数: A=m=据此可计算农 渠每公里输水损失系数: 农= m/农净渠的毛流量或设计流量为: 农毛Q=农净Q( 1+ 100/农农 l) =1+00) =m3/s (2)计算斗渠的设计流量 因为同时工作的农渠有 6 条,所以斗渠的净流量为: 农毛斗净 6=m3/s。 农渠分两组轮灌,各组要求斗渠供给的净流量相等。但是,第二轮灌 组斗渠进水口较远,输水损失水量较多,据此求得的斗渠毛流量较大,因此,以第二轮灌组灌水时需要的斗渠毛流量作为斗渠的设计流量。斗渠的平均工作长度斗l=斗渠每公里输水损失系数为: 斗= 渠的毛流量或设计流量为: 斗毛Q=斗净Q( 100/1斗斗 l ) =+00)=m3/s (3)计算支渠 2 的 设计流量。 斗渠分两组轮灌,以第二轮灌组要求的支渠毛流量作为支渠的设计流量。支渠的平均工作长度支l= 二支净Q=8斗毛Q=8 s 支渠每 公里输水损失系数: 二支= 支净/ =支渠毛流量为: 二支毛Q=二支净Q( 1二支 支l/100)=1+00)=m3/s ( 4) 计算支渠 2 的灌溉水利用系数 二支水=二支田净Q/二支毛Q=21 4. 计算一、三、四支渠的设计流量 ( 1) 计算一、三、四支渠的田间净流量 一支田净Q=m3/s 三支田净Q=m3/s 四支田净Q=m3/s ( 2) 计算一、三、四支渠的设计流量 以典型 支渠(支渠二)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作为扩大指标,用来计算其他支渠的设计流量。 一支毛Q=一支田净Q/二支水=s 三支毛Q=三支田净Q/二支水=m3/s 四支毛Q=四支田净Q/二支水=m3/s 5. 推求干渠各段设计流量 ( 1) 的设计流量 净支毛Q=m3/s (1+ 00) =(1+00)=m3/s ( 2) 设计流量 净支毛Q=m3/s (1+ 00) =( 1+00) =m3/s ( 3) 设计流量 净支毛Q=m3/s = (1+ 100) =( 1+00) =m3/s ( 4) 设计流量 22 净支毛Q=m3/s (1+ 00) =( 1+00) =s 6. 推求典型支渠及其他各级渠道的最小流量 取支渠 2 为典型支渠推算支渠最小流量,由灌水率图可知最小灌水率最小q=s*万亩 )。 ( 1) 计算农渠的最小流量。支渠 2 的田间净流量为: 二支田净Q= 2A m3/s 因为斗渠分两组轮灌,同时工作的斗渠有 8 条;农渠也分为两个轮灌组,同时工作的农渠有 6 条,所以农渠的田间净流量为: 农田净Q=支田净Q/( )=8 6)=s 取田间水利用系数f=农渠的净流量为: 农净Q=农田净Q/f=s 灌区土壤为中粘壤土,查表可得相应的土壤透水性系数: A=m=据此可计算农渠每公里输水损失系数: 农= m/农净渠的毛流量为: 农毛Q=农净Q( 1+ 100/农农 l) =1+00) =m3/s ( 2) 计算斗渠的最小流量 因为同时工作的农渠有 6 条,所以斗渠的净流量为: 农毛斗净 6=s。 农渠分两组轮灌,各组要求斗渠供给的净流量相等。但是,第二轮灌组斗渠进水口较远,输水损失水量较多,据此求得的斗渠毛流量较大,因此,以第二轮灌组灌水时需要的斗渠毛流量作为斗渠的最小流量。斗渠的平均工作长度斗l= 斗渠每公里 输水损失系数为: 斗= 渠的毛流量或设计流量为: 23 斗毛Q=斗净Q( 100/1斗斗 l ) =+00)=( 3) 计算支渠 2 的最小流量 斗渠分两组轮灌,支渠的平均工作长度支l= 支渠的净流量为: 二支净Q=8斗毛Q=8 m3/s 支渠每公里输水损失系数: 二支= 支净/ =渠毛流 量为: 二支小Q=二支净Q( 1二支 支l/100) =+00)=s ( 4) 计算支渠 2 的灌溉水利用系数 二支水=二支田净Q/二支小Q= 5) 计算一、三、四支渠的田间 净流量 一支田净Q=s 三支田净Q=s 四支田净Q=s ( 6) 计算一、三、四支渠的最小流量 以典型支渠(支渠二)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作为扩大指标,用来计算其他支渠的最小流量。 一支小Q=一支毛Q=一支田净Q/二支水=s 三支小Q=三支毛Q=三支田净Q/二支水=m3/s 四支小Q=四支毛Q=四支田净Q/二支水=s ( 7) 推求干渠各段最小流量 (a) 的最小流量 净支毛Q=s (1+ 00) =(1+00)=s (b) 最小流量 24 净支毛Q=s (1+ 00) =( 1+00) =s (c) 最小流量 净支毛Q=s = (1+ 100) =( 1+00) =m3/s (d) 最小流量 净支毛Q=m3/s (1+ 00) =( 1+00) =m3/s 7. 推求典型支渠、其他支渠及干渠加大流量 渠道设计流量为 s,查表得渠道流量加大系数 J=以上求得各渠道设计流量如下: 一支设Q=一支毛Q=m3/s 二支设Q=二支毛Q=m3/s 三支设Q=三支毛Q=m3/s 四支设Q=四支毛Q=m3/s 设m3/s 设m3/s 设m3/s 设s 则各渠道加大流量为: 一支大Q=s 二支大Q=s 三支大Q=s 四支大Q=m3/s 25 大s 大m3/s 大m3/s 大s 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