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体育馆初步设计方案_第1页
东川体育馆初步设计方案_第2页
东川体育馆初步设计方案_第3页
东川体育馆初步设计方案_第4页
东川体育馆初步设计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东川 体育馆初步设计方案 第一章 设计总说明 第一节 概 述 一、工程概况 1、 昆明市东川体育馆位于昆明市东川区 、凯通路与炎山路交汇处的西南角,人民公园东侧、原有体育场的位置。 2、本体育馆建筑主要由二部分组成:主比赛馆和训练馆。 体育馆主比赛馆可供手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举重、武术等室内竞技比赛(含全国性单项比赛)之用,同时满足综合使用要求,可进行大型集会、文艺演出、展览及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要求。训练馆主要承担全民健身运动及训练兼用的场馆,设计上考虑各部分能够多功能使用 ;灵活分隔与独立运转相结合。 主比赛馆包括竞技场地、公共活动用房、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演职员、贵宾、记者用房、医疗及支持体育馆正常运转的设备用房。 观众席为 2945座,其中固定座位 2476座,活动座位 464座,残疾人座位 5座。 二、设计依据 1、东川体育馆建筑设计招标文件。 2、规划用地地形图及规划用地红线图。 3、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及体育馆设计的相关规范与规定。 第二节 设计规模及设计范围 一、设计等级 1、建筑等级 根据体育建筑设计规范规定,东川体育馆工程为小 型体育馆建筑,等级为乙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 50年。 2、防火等级 根据 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现将本建筑耐火等级定为二级。 3、抗震设防烈度 根据国家抗震裂度划分区域表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确定该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 9度。 二、设计规模 1、体育馆用地面积: 2、体育馆的设计规模: 总建筑面积: 占地面积 : 机动车停车位: 53辆 其中: 小车停车位 51辆 大巴 2辆 三、设计范围 根据东川文体局与本院签订的设计合同,由本院承担东川体育馆建筑及周边广场工程的总图、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综合布线及通风空调专业的工程设计工作。 设计范围未包括建筑室内高级装修、建筑声学设计。其它外部电源、通讯线路、城市道路、煤气、供热、市政工程设施等均相应的部门承担。设计范围虽未包括建筑二次装 修,但考虑到设计的完整统一性和便于建设单位掌握本工程总造价,在施工图阶段对二次装修提出方案性设计要求。 2 第三节 环境分析设计与工程地质概述 一、环境分析设计 体育馆位于昆明市东川区 、凯通路与炎山路交汇处的西南角,人民公园东侧。利用建设用地西低东高的地形将训练馆与比赛场馆错层布置,使整个建筑与基地环境更有机地融为一体,同时利用体育馆二层平台延伸出的两座桥与凯通路自然对接,有效地将人车自然分流。使整个规划更加大气、完整。 二、工程地质概述 (略)详见第四章主体结构设计部分说明。 第四节 设计基本原则 一、 设计基本原则 1、从城市设计的理念出发,单体建筑既充分体现体育建筑的个性形象,同时与周围的广场环境相协调融合,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构成一个完美标志物。 2、以创造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为原则,设计中强调合理的使用功能布局,顺畅的交通组织,丰富的空间序列,愉悦的环境气氛,通过一系列形态各异的公共空间的设置,为市民创造一个生动、实用、舒适的文体活动环境。 3、体现东川区蓬勃发展的动态趋势,创造独特具有东川特色的体育建筑的形象,在满足体育馆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求和城市总体设计要求的前提下,表达现代技术经济发展东川地域文化 与体育建筑相融合的的文化理念。 二、有关技术措施 1、建筑 ( 1)独具特色的建筑造型,营造与周围环境氛围相融合的设计理念,赋予东川体育馆更深刻的富地域风情的文化内涵,且更具雕塑美感。通过虚实对比及材料质感对比,体现实用经济、美观大方的建筑造型。 ( 2)注重体现“环境、生态、文脉”这个当今时代建筑的主旋律,并贯彻于建筑的各个角落。富于生态意义的建筑外立面和透明屋顶局部可电动开启天窗,既可透光使比赛大厅的采光效果更好,又可疏导气流,减少空气负压和排烟,同时还能获得虚实对比强烈的新颖建筑造型效果。 2、结构 主体 建筑采用框架 盖为大跨度钢桁架结构,看台下为框架结构。充分体现建筑技术的先进性及建筑与结构的完美统一。 3、空调 根据使用功能采用“上送下回”的中央空调系统,以满足大空间及体育比赛要求。 第五节 技术经济指标 一、技术经济指标 总用地面积: 体育馆用地面积: 总建筑面积: 建筑占地面积: 其中 计容率面积: 建筑高度: 积率: 盖率: 观众厅总座位数: 2945席 其中 : 固定座位: 2476席 活动座位: 464席 残疾人座位: 5席 机动车停车位: 53辆 其中: 小车停车位 51辆 大巴停车位 2辆 二、主要用房面积分配: 1、运动员用房: 部 位 面积 ( ) 位置 备 注 运动员检录大厅 270 一层 运动员检录处 层 3 运动员休息室 436 一层 4套 医务急救室 22 一层 1间 2、新闻媒介及广播电视 用房: 部 位 面积 ( ) 位置 备 注 记者工作区 203 一层 广播电视用房 148 二层 3、竞赛管理用房: 部 位 面积 ( ) 位置 备 注 办公、管理 195 一层 3间 仲裁室 47 一层 资料复印、编辑打字 28 一层 裁判员休息室 110 一层 2套 数据处理室 118 一层 会议室 115 一层 4、观众用房: 部 位 面积 ( ) 位置 备 注 贵宾会客休息室 180 一层 2套 医务室 28 二层 休息大厅 1280 二层 卫生间 260 二层 小卖 170 二层 150 三层 5、技术设备用房: 部 位 面积 ( ) 位置 备 注 空调机房 394 一层 新风排风机房 高低压变配电房 219 半地下层 消防控制、弱电机房 65 一层 器材器械库 362 一层 灯光控制室 48 三层 音控制室 48 三层 计时分屏室 94 三层 6、训练馆 部 位 面积 ( ) 位置 备 注 篮排球训练场地 2023 半地下室 淋浴间 127 半地下室 2间 办公管理 24 半地下室 接待,小卖 86 半地下室 健美健身房 180 二层 乒乓球室 230 半地下室 7、观众厅 部 位 面积 ( ) 位置 备 注 观众厅 1363 一 三层 该部分面积为所有看台投影面积 (不包括活动座位面积 )。 4 第二章 总平面设计 第一节 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 一、设计依据 除设计总说明中所阐述的依据性文件外,尚有: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3、体育建筑设计规范( 2003)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006年版) 5、国家及地方其他有关建筑设计规范与规定。 二、基地与环境 基地位于 昆明市东川区 、凯通路与炎山路交汇处的西南角,人民公园东侧、原有体育场的位置,利用体育馆二层平台与东面的城市干道凯通路相连,两者有机地连为一体,使整个规划更加大气、完整。 建设场地经人为整平后,呈台阶状,各台阶高差为 4围自然环境较好,视野开阔,风景秀丽。 基地的地形、地质测量(详见说明第四章说明)。 第二 节 总平面布置 一、布局 体育馆按照城市体育公园空间布局及建筑空间造型因素,将体育馆,将体育馆靠近场地西南侧布置,体育馆平面呈正方形,它即是体育公园来自老城区城市发展轴线的迎接点,体育公园的界定线。 二、竖向设计 利用自然地形的高差将训练馆与比赛馆错层布置。 体育馆 三、交通流线组织 比赛大厅、训练场地以及相应的辅助用房如贵宾厅、运动员休息室、裁判休息室、媒体用房、管理用房以及设备用房相对独立,训练馆独立于主馆外,靠近人民公园西侧,可通过内部通道与主馆紧 密联系,主馆关闭时亦可直接对外使用。 鉴于体育馆平时主要人流来自凯通路,本设计人行主要出入口设在体育馆东侧,并通过二层大室外平台与凯通路相连接,作为公园的视觉焦点。同时在南北两面设计大台阶加强地块的导向性。人流设计利用大平台上下分离、左右独立。观众入口由东面与凯通路相接的桥和南北两侧的大台阶将人流引至二层平台进入观众厅,疏散则经由观众厅各个方向的出口分流。运动员入口设在一层北面,工作人员及媒体入口设在一层东面,而贵宾入口直接面向规划路开口,方便快捷 ,互不干扰。 第三章 建筑设计 第一节 设计依据及设计 要求 一、设计依据 除设计总说明中所阐述的依据性文件外,尚有: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3、体育建筑设计规范( 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006年版) 7、体育馆声学设计及测量规程( 131 8、国家及地方其他有关建筑设计规范与规定。 二、设计要求 满足手球、篮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室内竞技体育比赛场馆的要求,同时还需满足多功能的体育综合馆的内 容要求,可进行大型集会、文艺演出、展览、及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并注重提高体育馆主馆的使用效率,符合各场馆的独自管理等要求。 5 第二节 建筑设计 一、建筑造型 在广场的整体布局中,体育馆是广场主体的一个重要的城市设计“构件”,也是广场轴线西北端的一个视线焦点和收束空间。建筑体形舒展、开阔,动态的效果突破了以往体育建筑传统模式,通过对一些局部的处理手法,如屋顶的结构形式,角端的与广场连接,爪点式玻璃幕墙等,形成富有现代意味的精神感受,使建筑在各个方向均有较高的可观赏性。建筑的屋顶用金属构架和玻璃天窗形成结 构造型,使结构和建筑造型达到高度统一。屋顶的乳白色阳光板和凸出、凹入的晶状磨砂玻璃天窗使得建筑的“第五立面”充分体现了现代技术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体育建筑形象,不仅隐喻东川区和东川体育事业蓬勃向上,而且还会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联想。 二、平面功能设计 (一)比赛场地多功能 1、比赛场地大小和形状主要取决于体育馆的用途。 2、本体育馆比赛场地尺寸为 20m40m ,可满足手球、篮球、网球、排球、羽毛球、举重、武术、体操等室内竞技比赛项目需要。 3、训练运动场地毗邻比赛运动场地,它们之间既可独立 使用,又可以作为赛前热身场地,联系十分方便,训练运动场地设男女各一套淋浴间,乒乓球室、举重及健美健身房等,并设有单独出入口,方便对社会开放,满足排球、篮球等体育项目的训练要求。 (二)一层平面功能设置 1、比赛场馆功能分布为:南侧设贵宾区和新闻记者入口,包括两个入口大厅、贵宾会客休息室,会议,新闻发布中心,消防控制中心等用房,消防控制中心设直接对外出口。贵宾区设置两条专用通道,贵宾可直达主席台、流线不受干扰,使用方便合理。 2、北侧设置运动员区域:包括运动员门厅、检录处、四套运动员休息室,医务急救室等;竞赛 管理用房包括仲裁录放、编印、打字。 3、东侧设工作人员入口、二套裁判员休息室、两个小型放映厅及少量的商铺;管理用房包括管理人员办公、会议等功能房间。 (三)二层平面功能布置: 1、通过二层大平台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人流引入,在二层大平台共设有三处出入口进入观众厅,南北两侧为观众主要出入口及公众入口大厅,西侧则设置了广播电视用房等辅助用房。 2、公众休息厅设在东、南、北三侧的外廊,公共大厅设置小卖部、医务室。 3、男、女卫生间及开水间设在北侧及观众厅四个角区位置。 (四)三层平面功能布置 1、布置有比赛 技术设备用房和 三、剖面及视线设计 (一)本体育馆剖面视线设计满足通视要求 1、本体育馆满足多种比赛项目通视要求。 2、剖面视线设计看台最大俯角 a= (二)视点选择 1、本体育馆的视线设计是以手球场为计算标准,其设计视点相当于地面上手球场边线上 足规范视线等级为二级即是一般标准(良好)。 2、视线升高差 6席台及裁判席取 12 3、观众看台首排高度 150席台首排高度 80判席 80 4、排深设计:排距为 85位宽 45 5、眼位高设计:坐视眼位高度为 115 6、台阶高度:看台台阶高度系由剖面视线作图法获得。 四、疏散设计 1、满足及时、安全、便捷、舒适的要求。 2、观众人流与运动员、贵宾、记者、工作人员等几种人流严格分开,并为其提供最直接、便捷的出入馆途径,达到快速,安全疏散的目的。 3、疏散方式采用复合式,即散场时观众由最短疏散路径直接到休息厅再到室外,这种布置,优越性较大。 4、疏散时间控制:本体育馆为小型体育馆,耐火等级为二级, 5000 人以下体育馆疏散时间控制在 3分钟以内,适用于本工程。 6 5、疏散宽度指标计 算: 位置 名称 南侧观众厅 北侧观众厅 备 注 走道数 (条 ) 5 6+1(横 ) 向走道 走道总宽度 (米 ) 疏散口数 (个 ) 4 4 疏散门总宽度 (米 ) 观众人数 (人 ) 961 1814 每个疏散口疏散人数 (人 ) 240 454 观众入口门厅疏散口总宽度 五、声学设计: 体育建筑的声学设计包括建声和扩声两部分。 本工程我院承担设计范围不包括声学设计部分,但对建筑声学设 计部分也作了相应的设计考虑。 1、根据估算,体育馆比赛大厅空间净体积约达 立方米以上,如依固定坐席 2306座计,则每座体积达 大超过了常规指标,给建筑声学设计带来不利因素,主馆声学部分应进行专项设计。 2、本馆建筑声学指标要求达到比赛和演出时的标准,中频混响时间应为 完全满足多功能演出的要求最好为 3、本馆有大面积的采光玻璃窗,所以一定要增加屋顶部分的吸声处理,此外还必须增加很多数量的空间吊挂式吸声体才能保证达到理想的混响时间。 4、建议屋面下表面及吊挂 式吸声体采用高质量的阻燃织物吸声材料,并要求此种材料吸声系数高,频带宽,使用效果好。 5、本馆吸声处理具体做法分述如下: ( 1)屋面下表面统贴 25设后空腔。 ( 2)屋顶端头外围结构侧面为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板采用任何材质的三夹板(不用五、七夹板)孔径 5距 40空腔 100填超细玻璃棉(或毡)密度约为 20公斤 /立方米)。超细玻璃棉用玻璃丝布袋包扎。 ( 3)屋顶端头外圈结构底部为穿孔金属铝板,孔径 6距 55空腔 100袋装玻璃棉。 ( 4)在距大厅中心半径 为 半径为 18米及 挂两圈空间吸声体用阻燃织物吸声材料,厚度 25度为 2 米,所悬高度另定。 ( 5)大厅上空吊挂 60个正十二面吸声体,用阻燃织物吸声材料制作。正十二面的每个边长 600面的每个边长 600 ( 6) 30 60的硬杂木条横竖交替排列,间隔 15,后空腔 50,填超细玻璃棉。这些房间顶面做法为穿孔金属铝板。 ( 7)场地四周墙壁做法为三夹板共振吸 声结构。板厚 3空腔 100超细玻璃棉 50 ( 8)厅内裸梁均用三夹板外包,后空腔 50填超细玻璃棉。 ( 9)木料均须做防火处理。 ( 10)玻璃棉(或毡)一律用玻璃丝布袋包装。注意在填 50 厚时每平方米填 1公斤, 100厚时每平方米填 2公斤。 六、无障碍设计 1、建筑一层每侧室内外入口处都设有无障碍坡道;残疾人可以从建筑进入观众厅。 2、设置有残疾人专用卫生间。 7 七、建筑构造设计 1、内外墙体 ( 1)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墙体采用 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 ( 2)一层墙体和防火墙 均采用 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 ( 3)内隔墙除用玻璃等轻质材料隔断外,均采用 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卫生间在距地 300高范围内采用素混凝土。 2、防水工程 ( 1)屋面防水等级为一级,耐久年限为 25年。 ( 2)卫生间等大量用水的潮湿房间均设防水层。卫生间地面结构层降板 50,且向地漏方向找坡 1%。 ( 3)地下部分防水 地下部分底板和侧壁均采用 水混凝土,抗渗标号不少于 防水层为 下部分混凝土自防水选用优质防水添加剂。 八、建筑立面选材 建筑外装饰主要材料及色彩:主要 采用贴文化石、外墙涂料、穿孔铝板和隐框玻璃幕墙。外墙砖为浅灰色,穿孔铝板色彩为亚光乳白色,玻璃幕墙色彩为浅灰蓝色。最终选材及色采选样,施工时与建设单位共同商定为准,现设计暂定为: 1、屋面:钢结构屋面基本为乳白色复合压型钢板,局部沿钢桁架位置采用局部电动开启的采光天窗。主馆屋面部分采用长条形阳光板(登普板)采光天窗。 2、主馆 标高以下墙面及训练馆钢筋砼结构墙面采用贴文化石,训练馆钢结构部分外墙采用亚光银灰色夹芯铝板。 3、 用乳白色穿孔铝板及浅灰蓝色隐框玻璃幕墙相结合。内 部主馆外墙面采用桔红色外墙涂料。 九、建筑室内装修 本工程为综合性体育馆,贵宾用房需进行二次装修设计,建筑装修标准为中高档次,其它房间为普通装修标准。 十、环境保护 详见环保专篇。 附表 1、厕所面积及卫生洁具数量表 项目 指标 男厕 女厕 大便器 个 /千人 小便斗 个 /千人 大便器 个 /千人 计算值 8 数 13个 25个 38个 比例 男女比列 1: 1 以上指标基本满足规范规定指标。 8 第四章 结构设计 一、工程概况 1、 工程地点、工程分 区、主要功能: 昆明市东川体育馆位于昆明市东川区 、凯通路与炎山路交汇处的西南角,人民公 园东侧、原有体育场的位置 . 本体育馆建筑主要由二部分组成:主比赛馆和训练馆, 体育馆主比赛馆可供手球、 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举重、武术等室内竞技比赛之用,训练馆 主要承担校际体育教学、比赛及训练兼用的场馆,设计上考虑各部分能够多功能使用 ;灵活分隔与独立运转相结合。 2、 单体简介: ( 1)主比赛馆 首层平面尺寸: 106 米 ,层高 5 米; 2 层 屋面建筑外轮廓尺寸 74 米,屋面檐口标高 。结合场地地形,局部设一层地下室(半开敞),层高5 米,用作设备用房。 主比赛馆主体为框架 面钢结构见第十一章 主比赛馆钢结构设计 。 ( 2) 训练馆 单层,平面尺寸: 33米 高 度为 32米,结构类型为:轻钢门式刚架,其设计说明见第十二章训练馆 钢结构设计 。 二、设计依据 1、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50年 2、自然条件: 基本风压 : 按重现期为 50年取值 W 0 = 场地抗震设防烈 度为 9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3、 工程地质 勘查报告: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 2009年 10月提供 昆明市东川体育馆工程地质勘查报告 4、 场地地震安全评价 报告: 已委托昆明南方岩土工程技术开发公司作 昆明市东川体育馆场地地震安全评价报告,尚未完成,施工图设计阶段根据其提供的地震参数对结构进行验算。 5、 遵循的规范、规定: ( 1)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0068 ( 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00092006年版 ( 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0010 ( 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00112008年版 ( 5) 钢结构设计规范( 0017 ( 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0007 ( 7)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 8)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 50105 ( 9) 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 50083 三、建筑分类等级: 1、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 二级 2、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乙 级 3、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乙类 4、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类别 框架:一级;剪力墙:一级。 5、 地下水防水等级 二级 6、 人防设计等级: 无 7、 建筑耐火等级 二级 9 四、主要荷载取值: 1、 活荷载标准值: 序号 荷载类别 活荷载标准值 分项系数 准永久系数 1 不上人屋面(轻钢) 上人屋面 储藏间 办公室 消防疏散楼梯、疏散平台 门厅、走廊、工作间 公共卫 生间(含填料、隔断) 看台(有固定座位) 设备机房 0 健身房,乒乓球室 、 墙体荷载:(每平方米墙面) ( 1)玻璃幕墙 (铝板幕墙) N/ 2) 200厚混凝土多孔砖内墙 3) 100厚混凝土多孔砖内墙 4) 200混凝土多孔砖外墙 、 地震作用: 设计基本地震 加速度: 计地震分组 第一组。 场地类别 类 场地特征周期 震) 震) 结构阻尼比 筋混凝土结构) 结构)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小震) 震) 五、地基基础设计: 1、工程地质条件用水文概况: ( 1)场地地层描述: 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内地层岩性特征自上而下描述如下: 第 层:填土 主要由褐色粘性土组成,结构松散,土质不均,稍湿。层厚 第层:碎石土 褐黄色,成份为灰岩及玄武岩,一般粒径 2 8者达 120填粘性土约 35%,松散 稍密,稍湿。层厚 第层:粘土 褐色,可塑状态,湿。局部含 1525%的角砾,无摇振反应,稍光滑 ,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层厚 第层:漂卵石 褐黄、褐色,成份为灰岩及玄武岩,一般粒径 2 8者达 120填粘性土约 35%,密实,局部有胶结现象,稍湿。揭露层厚 ( 2) 地下水情况 勘探期间,时值雨季。所有钻孔均末见地下水,仅局部存有少量的上层滞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人工填土及粘性土层中,埋藏较深。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生产、生活用水入渗补给。 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不具有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 3)场地地面下 20不考虑液化现象。 ( 4)对基础设计的建议 根据场地基地土的构成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并结合拟建建筑物的结构和荷重以及场地邻近已有建筑物的基础型式看。由于场地碎石土层土质不均,沉积时间短,层厚较厚 ,对拟建建筑物建议采用桩基础,可选漂卵石层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根据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当地桩基础经验看,桩的类型可采用施工速度相对较快的人工挖孔桩。 10 ( 5) 基础设计参数表 : 指标 名称 岩土 名称 天然重力密度 ( kN/ 承载力特征值 压缩 模量 内摩 擦角 (度) 粘聚力 C ( 人工挖孔桩 基底摩擦系数 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人工填土 0 / / / / / / 碎石土 30 8 10 45 / 土 30 2 35 / 卵石 00 25 32 15 70 4000 6)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 拟建场地处于山簏斜坡地段,现地形呈台阶状,各台阶高差在 2 阶宽 8 12m,自然坡度在 5 12。另在场地北东侧存有一高约 10m 的陡坎,经调查未发现裂缝及滑移现象,根据人工填土和碎 石土、漂卵石层的经验数据,稳定性计算参数( C、值)可按如下采用: 人工填土: C=15 =6 碎 石 土: C=10 =16 粘 土 : C=32 =9 漂 卵 石: C=15 =32 经对剖面 4安全系数 地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另场地内无其它不良地质现象,适宜建筑。 由于场地修建建筑物,因此须对北东侧地段边坡进行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或桩板进行支挡处理。 2、基础设计: 主比赛馆和训练馆采用人工挖孔 桩桩基础。以漂卵石层作为桩基础持力层。桩径为 1000、 1200 两种,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小于 1500。 人工挖孔桩桩径、扩大头尺寸、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等详见桩基初设图。 附属结构,如标高 为单层框架结构,拟采用柱下独立基础,以碎石土层为基础持力层。 3、半开敞 地下室设计: 本工程半开敞地下室,层高 下室挡墙厚度为 400,抗渗等级为 考虑场地基本没有地下水,从降低工程投资考虑,未设地下室底板。 六、上部钢筋混凝 土结构设计说明 : 1、变形缝设置; 本工程主比赛馆和训练馆结构为独立的两个单体,其中主比赛馆屋顶钢结构平面尺寸为 74米 x 74米 ; 训练馆屋顶钢结构平面尺寸为 60米 x 32米 ,其长度不超过钢结构规范规定的温度区段长度限值。 主比赛馆钢筋混凝土结构,最大楼板尺寸约 106米 x 83米。由于建筑体型的限制,无法设置变形缝。对此,采取以下结构措施: ( 1) 通过设置楼面后浇带减小混凝土收缩应力的影响。 ( 2)对 构最大尺寸平台)加强屋面保温措施,减小使用阶段温度影响。 ( 3)结构计算考虑温度影响,温度差按东川当地温度差 ( 4)屋顶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为橡胶支座弹性连接,以减小屋顶钢结构温度变形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影响。 考虑人工挖孔桩基础沉降很小,可满足不设沉降缝的条件。 2、上部钢筋混凝土结构选型及结构布置说明: 上部钢筋混凝土总共为四层, 结构体系为框架 二、三、四层标高分别为 场地中间为比赛场地,结构楼板均为每层周圈布置,按建筑抗震规范 构平面布置属“楼板局部不连续”的平面不 规则类型。 为保证结构主体在大震下的整体稳定,在结构平面的四角设置通高的 5000剪力墙筒体也是支撑屋面轻钢结构、保证其大震下正常使用的主要抗侧力构件。四个剪力墙筒体之间,另布置多片剪力墙,以保证各片楼板、看台在纵横两方向均形成可靠的抗侧力体系。 钢筋混凝土 结构高度约 17米,侧向刚度下大上小、变化均匀,竖向体形规则。 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 11 七、结构分析 : 因本工程位于高烈度地震区, 初步设计阶段结构计算须满足以下规范要求: ( 1)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水平地震 剪力验算,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大于 剪重比大于 ( 2)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即主体框架 ( 3)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构件截面设计。 ( 4)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验算。即主体框架 ,风荷载下结构总倾覆弯矩仅相当于地震倾覆弯矩的 5%,不起控制作用,初步设计中对风荷载的作用未设专门论述,详见计算书。 结构分析采用 行 对比分析: 采用 析 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墙元模型)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土木、建筑部门通用结构分析以及优化设计系统 北京迈达斯技术有限公司编制 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软件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计算模型一( 因 入设置不同,为保证计算对比的有效性,对结构计算模型做如下简化 ( 1)结构嵌固部位为室外地面( 未输入基础梁层和半地下室。 ( 2)斜看台按平层结构输入,混凝土楼层简化为标高 凝土楼板全部按弹性板模型输入(弹性板 6) ( 3)屋面轻钢(平面交叉桁架)结构拟双向钢梁输入;区格间设斜杆模拟桁架平面支撑;控制屋面重力荷载代表值与轻钢结构基本一致;为模拟屋面结构质心高度(在 向钢梁,钢柱下端刚接,上端双向铰接。钢梁屋面层标高 算模型二( 与计算模型一( 致,不同之处仅在于 剪力墙开洞处连梁按梁单元计算。 计算模型一( 计算模型二( 算结果比较 1、 结构自震周期 振型号 计 算 模 型 一( 计 算 模 型 二( 误差 振型描述 1 2 3 第一扭转振型 4 第二扭转振型 5 6 注: 2个计算模型振型模态一致 2、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水平地震剪力验算 层号 标高 地震方向 计 算 模 型 一( 计 算 模 型 二( 差异 屋面 5466329 3 5494822 2 8088 584 1 9102 828 屋面 屋面 Y 4562 0693 3 Y 4661057 2 2 Y 6999 076 1 1 Y 5406235注:剪重比均远大于 12 3、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 层号 地震方向 最大层间位移构件 计 算 模 型 一( 层间位移角 计 算 模 型 二( 层间位移角 3 X K x 13轴柱 : 3 层 K x 13 轴柱,因剪力墙未升到 3 层,受力相当于框架柱,其层间位移角大于1/800;小于 1/550是符合规范要求的。 4、 构件截面 计算模型一( 计算模型二( 构件配筋均未超筋。 结论:由于 2 个程序在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取值、连梁计算模型、墙元模拟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计算结果上存在部分差异是正常的,误差基本在 10%以内。从比较结果看,按 计算模型一( 设计是偏于安全的。 计 算模型三( 针对 计算模型一 的不足,在 计算模型一 的基础上补充输入基础梁层和半地下室,斜看台按斜梁结构输入, 计算模型一( 计算模型三( 计算结果比较 ( 1)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水平地震剪力验算 层号 标高 地震方向 计 算 模 型 一( 计 算 模 型 三( 差异 屋面 54668193 54940512 8088 024 1 9102 4010 屋面 屋面 Y 4562 0493 3 Y 46611712 2 Y 6999 5091 1 Y 54062018注:计算模型三因输入基础梁层和地下室,并指定设置地下室,导致一层水平地震剪力明显放大。 结论: 计算模型三 在自震周期、水平地震剪力和抗震变形验算等方面基本相当。且水平地震剪力偏大,其计算结果用于 施工图配筋设计偏于安全。 该计算柱底内力结果可用于施工图桩基设计。 斜看台最低处,框架柱为短柱,导致配筋超筋,该问题在施工图阶段解决。 计算模型四( 根据屋面轻钢(平面交叉桁架)结构的设计成果,在 计算模型二 的基础上,将屋面平面交叉桁架模型与下部框架 者采用橡胶支座弹性连接。 计算模型二( 计算模型四( 计算结果比较 ( 2)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水平地震剪力验算 层号 标高 地震方向 计 算 模 型 二( 计 算 模 型 四( 差异 屋面 5329 321 3 4822 518 2 7584 687 1 7828 954 屋面 屋面 Y 4069510 3 3 Y 4057 042 2 2 Y 7076 3591 1 Y 5235043 注:剪重比均远大于 结论: 计算模型四在 水平地震剪力和抗震变形验算等方面均小于 计算模型二, 考虑橡胶支座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相当于隔震的效果,顶层水平地震剪力大辐降低,而 13层相对变化不大。其计算结果合理。满足规范要求。 13 4 个计算模型比较结论: 4个计算模型的自震周期接近,振型模态基本一致,其计算结果均可满足规范限值要求。 施工图阶段采用水平地震剪力最大的 计算模型三 来对下部框架 足规范要求,且是偏 于保守和安全的。 因篇幅所限,未对各种模型的计算参数设置和结果比对作逐个详述,详见计算书。 ( 以 计算模型三为 基础,在 高钢柱下增设橡胶支座,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验算。 图片从上往下分别为: 震); 震); 震); Y 向(大震) 验算结果均满足规范要求。 14 八 、 主要抗震技术措施: 1、采用四角设有加强筒体的现浇框架 利于加强结构整体性。 2、 通过屈服判别法找出结构的薄弱部位,针对性采取加强措施,保证结构满足 规范“小震不坏,中震可修”,进而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具体判别过程简述如下: 在小震下结构设计计算( 计算模型三 )的基础上,通过逐步增大地震作用的方法(逐步增大地震影响系数),找出构件发生屈服的顺序。 水平地震地震影响系数按 震); 震)逐步增加。所有荷载分项系数取 震作用的增大或调整系数取 件抗震等级取四级);钢材和混凝土强度取标准值。 ( 1) 架柱、框架梁、墙体、连梁均不发生屈服。 ( 2) 架柱、框架 梁、连梁均不发生屈服。个别墙体出现抗弯屈服,通过调整相关构件截面尺寸,使之不发生屈服。 ( 3) 架柱、框架梁、连梁均不发生屈服。个别墙体出现抗弯屈服,施工图阶段采取增强措施增加其抗弯承载力,使之不发生屈服。 本工程属多层框架 角加强筒体的剪力墙高宽比 17/5=照北京室建筑设计技术细则,其底部加强区取底部一层,墙体厚度 500,高厚比约为10,通过屈服判别法分析,均不发生屈服。 3、采用 9度抗震设防。按乙类建筑设计,规范要求应符合比 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 求,因此本工程参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抗震等级按特一级设计,并略高于特一级的构造要求。 具体措施如下: 规范要求 本工程采用 剪力墙抗震等级 比一级更强 特一级 剪力墙轴压比限值 约束边缘构件纵筋最小配筋率 约束边缘构件最小配箍率特征值 框架柱抗震等级 特一级 特一级 框架柱压比限值 框架柱角柱纵筋最小配筋率 框架柱中边柱纵筋最小配筋率 框架柱柱段加密区最小配箍率特征值 4屋面轻钢(平面交叉桁架)结构与下部框架 免大震下节点连接破坏。 十 、 结构构件材料选用: 1、混凝土强度等级: 基础垫层: 及承台: 下室挡墙及水池等: 抗渗: 柱: 板: 15 2、 钢筋 直径 10级钢( 10径 16钢 ( 直径 16钢( 3、填充墙: 强度等级不小于 浆强度等级不小于 强度等级不小于 浆强度等级不应小于 第五章 给排水 设计 一、 设计依据 1、建设单位提出的给排水方面的要求; 2、建筑专业提供的设计图纸; 3、现行有关国家 设计规范: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