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级GPS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书_第1页
E级GPS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书_第2页
E级GPS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书_第3页
E级GPS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书_第4页
E级GPS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概述 本次 面控制测量任务和作业内容是位于哈尔滨 北部松花 江 主航道北侧 ,为配合本次控制测量课程设计任务,需在江心岛开发区约 方公里的测区范围内建立 面控制网。 2、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 区自然地理概况 测区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北部松花 江 主航道北侧,是松花江泛洪区自然形成的梭形岛,为河漫滩湿地 。 该岛地理位置优越 ,南北与哈尔滨市区相望 ,西隔宾洲铁路桥与 太阳岛 相望 。 测区 东西长约 里,南北最宽约 里,面积达 方公里 ,平均海拔 115 米,位于松花江中游, 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全年平均降水量 米,降水主要集中在 6,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 60%。四季分明,冬季 1 月平均气温约零下 19 度;夏季 7 月的平均气温约 23 度 。 测区范围: 测区地理坐标为 东经: 126 度 37 分 126 度 40 分 北纬: 45 度 48 分 实测范围呈不规则形状,范围 面积约 方公里。 区已有资料成果情况 测区有 星遥感图一幅,该图可供图上选点。此外,测区有校区控制三角点2 个,其数据如下: 点名 X 坐标 Y 坐标 备注 H 22 X Y 26 X 300 Y 900 3、 测量技术设计依据 ( 1) 全球定位系统 (量规范 ( 2) 3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 3) 002绘 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 4) 003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 5) 绘技术设计规定 ( 5) 8市测量规范 4、使用仪器 2 本次测量采用的 收机型号是南方北极星 600,该 接受的信号是 码。其平面精度: 5程精度: 10 5、 布网方案 网要求 下式计算: 式中 (固定误差; (比例误差系数; (相邻点间的距离。 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1规定。相邻点最小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 1/2 1/3;最大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 2 3倍。 表 1 注:当边长小于 200长中误差应小于 20 网原则与网形设计 ( 1)各级 保证精度、密度等技术要求时可跨级布设。 ( 2)各级 度要求、卫星状况、接收机类型和数量、测区已有的 资料、测区地形和交通状况以及作业效率等综合因素考虑,按照优化设计原则进行。 ( 3)各级 的规定。 表 3 级别 A B C 闭合环或附和环路线的边数 5 6 6 8 10 ()各级 点位应均匀分布,相邻点间距最大不宜超过该网点平均点间距的 2 倍。 ( 5)新布设的 应与附近已有的国家高等 进行联测,联测点数不应少于 3 点。 ( 6) 考虑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时的应用,每点应有 1 2个通视方向。 ( 7)为了求 得 点正常高,应进行水准测量的高程联测,高程联测采用等级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联测的 ( 8)在布网设计中应顾及原有测绘成果资料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沿用,对凡符合 充分利用其标石。 型网型方案设计 的图形布设通常有点连式、边连式、网连式及边点混合连接、三角锁连接、导线网连接、星形连接等几种基本方式。本次主要采用边连接式,每次用至少三台接收机,组成 ,能保证网的几何强度,提高网的可靠指标 。 的图形布设如下图,布设点 1、 2、,采用边点混合连接式。 6、选点与标石埋设 点 级 别 平均距离 (110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5 10 20 1/45000 3 在了解任务、目的、要求和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踏勘,最后进行选点。选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 1)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设计要求,并有利于其它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 ( 2)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并应有利于安全作业; ( 3)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应开阔,视场内周围障碍物的高度角一般应小于 15; ( 4)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 离不得小于 200m,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 50m,以避免周围磁场对卫星信号的干扰; ( 5)点位附近不应有对电磁波反射(或吸收)强烈的物体,以减少多路径效应的影响; ( 6)交通应便于作业,以提高作业效率; ( 7)应充分利用符合上述要求原有的控制点及其标石,但利用旧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符合要求方可利用; ( 8)选好点后应按合理的方法给 此外,有时还需考虑测区内的通讯设施、电力供应等情况,以便于各点之间的联络和设备用电或充电。 综上所述,结合测区的实际情况, 较高的永久性建筑物、山顶及其它符合要求的地方,或已成型的较宽的城市主干道、路口或其它较开阔而又稳固的建(构)筑物上。 石埋设 ( 1) ,标石的中心标志用铜材料制作,标志中心应刻有清晰、精细的十字丝;本测区采用下图所示的埋石方式: 4 ( 2)地面 后运往各点埋设,埋设时坑底填以沙石,捣固夯实或浇灌混凝土底层,楼顶 灌前应将楼面磨出新层、打毛,钉上 3 4颗钢钉,再套模浇灌; ( 3)埋石结束后应填写 ( 4)待标石埋设稳定,没有下沉,或现场浇灌的标石 凝固后 2 3天方可观测。 7、作业要求 本技术要求 为保证 用载波相位静态相对定位作业模式, 的规定。 表 3 级 别 卫星截止高度角 () 有效观测卫星数 平均重复设站数 时段长度(数据采样间隔 (s) 15 4 40 15 10 注: 1、观测时段长度应视点位周围障碍物情况、基线长短而作调整, 2、可不观测气象要素,但应记录雨、晴、阴、云等天气状况。 星预报和观测调度计划 ( 1)保证 障观测成果达到预定的精度,提高作业工效,在进行 事先编制 报表应包括可见卫星号、卫星高度角和方位角、最佳观测卫星组、最佳观测时间、点位图形几何强度因子等内容。 ( 2)编制预报表所用概略位置应采用测区中心位置的经、纬度。 5 ( 3)作业组在观测前应根据参加作业的 收机台数、网形及卫星预报表编制作业调度表,其内容应包括观测时间、测站号、测站名称以及接收机号等项内容。 测准备 ( 1)每天出 发工作前应检查电池容量是否充足,仪器及其附件是否携带齐全。 ( 2)作业前应检查接收机内存是否充足。 ( 3)天线安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作业员到测站后应先安置好接收机使其处于静置状态,然后再安置天线; 天线可用脚架直接安置在测量标志中心的铅垂线方向上,对中误差应小于 3线应整平,天线基座上的圆水准所泡应居中; 天线定向标志应指向正北,定向误差不宜超过 5。 测作业要求 ( 1)观测组应严格按调度表规定的时间进行作业,以保证同步观测同一卫星组。当情况有变化需修改调度计划时,应经作业队负 责人同意,观测组不得擅自更改计划。 ( 2)接收机电源电缆和天线应连接无误,接收机预置状态应正确,然后方可启动接收机进行观测。 ( 3)各观测时段的前后各量取天线高一次,两次量高之差不大于 3平均值作为最后天线高,记录在手簿。若互差超限,应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记入手簿备注栏中。 天线高是指观测时天线平均相位中心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分为上、下两段:上段是指相位中心至天线底面的高度,这是常数 厂家给出;下段是从天线底面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由观测员在现场采用倾斜测量方法直接量取。具体方法是: 从 三脚架三个空档(互成 120)测量天线底盘下表面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距离,互差应小于 3平均值为 L,天线底盘半径为 R,再利用厂家提供的天线高 求出。 ( 4)接收机开始记录数据后,作业人员可使用专用功能键选择菜单,查看测站信息、接收卫星数、卫星号、各通道信噪比、实时定位结果及存贮介质记录情况等。 ( 5)仪器工作正常后,作业员及时(每隔 15项填写测量手簿中各项内容。 ( 6)一个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得进行以下操作:关闭接收机以重新启动;进行自测试(发现故障除外);改变卫星截止高度角;改变数据采 样间隔;改变天线位置;按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功能。 ( 7)观测员在作业期间不得擅自离开测站,并防止仪器受震动和被移动,防止人和其它物体靠近天线,遮挡卫星信号。 ( 8)接收机在观测过程中不应在接收机近旁使用对讲机和手机等通讯设备;雷雨过境时应关机停测,并卸下天线以防雷击。 ( 9)观测中应保证接收机工作正常,数据记录正确,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下载到计算机硬、软盘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 6 业观测记录 ( 1)录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 测站名、测站号; 观测月、日 /年积日、天气状况、时段号; 观测时间应包括开始与结束记录时间,宜采用协调世界时 写至时、分; 接收机设备应包括接收机类型及号码,天线号码; 近似位置应包括测站的近似经、纬度和近似高程,经、纬度应取至 1,高程应取至 天线高应包括测前、测后量得的高度及其平均值,均取至 观测状况应包括电池电压、接收卫星号及其信噪比( 故障情况等。 ( 2)记录应符合下列要求: 原始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应按规格现场记录,字迹要清楚、整齐、美观,不得涂改、转抄; 外业观测记录各时段结束后,应及时 将每天外业观测记录结果录入计算机硬、软盘; 接收机内存数据文件在下载到存贮介质上时,不得进行任何剔除与删改,不得调用任何对数据实施重新加工组合的操作指令。 8、数据处理方案 线解算及其质量检验 ( 1)基线解算以双差固定解作为最终结果,双差固定解的可靠性由以下两项指标来判别,即固定解的单位权中误差( 整周模糊度检验倍率( 其检验值见表 4。根据表 4判别时, 表 4 静态 基线长度( 5 5 10 10 m) ( 2)同步多边形闭合差检验 对于采用同一种数学模型的基线解,其同步时段中任一三边同步环的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和全长相对闭合差不宜超过表 5 的规定。 对于采用不同数学模型的基线解,其同步时段中任一三边同步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相对闭合差按独立环闭合差要求检核。同步时段中的多边形同步环,可不重复检核。 表 5 同步环坐标分量及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的规定( 1 10 等 级 限差类型 E 级 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 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3)重复基线边检验 重复基线的长度较差不宜超过下式的规定: 式中: 为 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7 ( 4)独立环闭合差检验 无论采用单基线模式或多基线模式解算基线,都应在整个 独立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应符合下式的规定: 式中 : :为闭合环边数; :为 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测与重测 ( 1)无论何种原因造成一个控制点不能与 两条合格的独立基线相连接,则在该点上应补测或重测不得少于一条独立基线。 ( 2)可以舍弃在重复基线较差、同步环闭合差、独立环闭合差中超限的基线,但应保证舍弃基线后的独立环所含基线数不超过表 2的规定,否则应重测该基线或者有关的同步图形。 ( 3)由于点位不符合 按技术设计要求另增选新点进行重测。 平差 ( 1)起算数据与坐标系统 首先要了解测区中央子午线经度,起算数据的带号,采用的坐标系等。如岳麓山校区的起算数据为 3度带的 1954北京坐标 ,则中央子午线经度为 114,故采用 1954北京坐标系,取中央子午线经度 114的 3带高斯投影。即有:参考椭球为克拉索夫斯基椭球,长半径 a=6378245m,扁率 =1/央子午线经度 114 00 00。 高程系统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 ( 2)三维无约束平差 当 以所有独立基线组成闭合图形,以三维基线向量及其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的 84系三维坐标作为起算依据,进行 的三维无约束平差。以提供各 84坐 标系下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坐标差观测值的改正数,基线边长以及点位和边长的精度信息,并生成 在三维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 V x、 V y、 V z)绝对值应满足下式要求: V x 3 V y 3 V z 3 式中: 为 当超限时,可认为 该基线或其附近存在粗差基线,应采用软件提供的方法或人工方法剔除粗差基线,直至符合上式要求。 ( 3)二维约束平差 8 在无约束平差确定的有效观测量基础上,以起算数据中提供的已知点作为强制约束的固定值,进行二维约束平差。平差结果就输出各 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方位以及坐标、基线边长、方位的精度信息,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 约束平差中,应将已知坐标点组合成不同的约束条件,以发现作为约束的已知坐标与 约束平差结果严重扭曲 量数据处理需要经过如下图所示的基本步骤: 9、 提交成果 及时编写技术总结报告,并上交资料。 术总结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 1)工程概况,包括测区的范围与位置、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特点以及任务来源、测区已有测量情况、项目名称、施测目的和基本精度要求等; ( 2)施测单位,施测起止时间,技术依据,作业人员情况,接收机类型、数量及检验情况,观测方法,重测、补测情况,作业环境,重合点情况,工作量与工日情况; ( 3)野外数据检核情况与分析,起算数据与坐标系统说明,数据后处理内容、方法与软件情况,平差结果精度分析 ; ( 4)方案实施与规范执行情况; ( 5)各种附表与附图; ( 6)提交成果中尚存问题和需要说明的其它问题。 量任务完成后,应提交下列资料: ( 1) ( 2) 附录 B; ( 3) ( 4) ( 5) 附录 C; ( 6) 附录 D; ( 7) 9 ( 8) 10、进度安排和经费预算 度安排 日 期 任 务 6月 8日 6月 10 日 6月 11日 6 月 12日 野外勘测布点 外业观测 成果检测 成果整理 费预算 本测区共布设 6个控制点,根据测绘产品价格标准, E级 点 预算为 6=) 11、附录 10 附录 B 日期: 年 月 日 记录者: 绘图 者: 校对者: 点 名 及 等 级 点 名 土 质 点 号 等 级 标石说明 通视点列表 旧点名 概略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