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守望者读书笔记 守望者这部漫画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真正把漫画转变 为更高级的图像小说。我们一起通过读书笔记来了解这部 伟大的作品吧。 篇一 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全篇采用暗讽手法的小说较 少。虽然针砭时政讽刺社会黑暗朝廷昏庸的作品也有,但 讽刺手法较为直白外露,多为语言反讽,如官场现形记 , 老残游记等;而不苟言笑正常叙事,直到结尾才发现作 者对时政的嘲讽之意的结构反讽,或戏剧反讽,则很少。 清末这样的作品增多,最著名的主要是蒲松龄的聊斋志 异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这也许是由于文字狱盛行, 文人被逼出使用隐晦暗讽的本领吧。比如聊斋志异 ,不 了解蒲老先生用意的人完全可当作灵异小说狐鬼猎奇的娱 乐故事来读;了解背景资料的则能很容易勘破表面鬼怪故事 下掩盖的政治用意。 西方文学作品中讽刺小说是一大类,往往与奇幻相关, 虚实结合,各中语言未必幽默,但故事的整体却指代明显, 讽刺尖锐,寓意深刻。而这其中叙事一本正经故事本身毫 无破绽的又自成一体,不了解相关文化背景很难读出故事 背后的真实所指,比如音乐剧芝加哥 ,荒谬可笑的诉讼 过程与结果背后是对 20 年代美国行政司法腐败的有力控诉;再 比如动物农庄 ,表面是“童话故事” ,内里则是反乌托 邦集权的政治讽刺。随着讽刺手法愈发渗透到西方大众文 化,比如美国有一份专登政治娱乐讽刺假新闻的“洋葱日 报” ,而 NBC 广播电视台的“周六夜现场”和福克斯电视台 的“疯狂电视”节目每周都向大众播报讽刺恶搞新闻,甚 至“周六夜现场”成功到就连总统竞选候选人们也频频登 场自我嘲讽来显示其亲民政策与性格中的幽默一面,西方 大众对使用讽刺写作手法,尤其是暗讽反讽手法的文学作 品并不陌生,这其中就包括图文小说。 图文小说英文叫 graphic novel,常被人当作漫画 (comics),但美国书店里漫画部分是找不到图文小说的。 美国漫画的读者基本上是未成年人,画风多样,故事往往 浅显直白,适合青少年阅读。图文小说虽然也采用“看图 说话”的连环画形式,但故事本身的深度复杂度都与文字 小说相当,只不过恰好选择了文字+图画的表现方式。大部 分图文小说都富含哲理,相当一部分甚至黑暗诡异,比如 守望者 ,就远非一般商业小说可比。 守望者故事由作家 Alan Moore 创作,画家 Dave Gibbons 和上色画家 John Higgins 插图,最早于 1986 至 1987 年由 DC 漫画公司单期出版,后集结为单行本的图文小 说。尽管守望者的创作初衷是漫画,但其人物、结构、 故事情节都与传统的漫画作品迥然不同,严肃性与创新性 远非一般漫画作品可比。 守望者于 1988 年获雨果奖, 并入选 XX 年美国时代杂志评出的自 1923 年来最佳 100 本 英文小说。 守望者是我读的第二本图文小说,与月影一 样,惊喜异常。 小说的叙事结构很特殊,除了对主线几个人物的叙述, 每一章结束都会有一些辅线材料补充,有时是人物的回忆 录节选,有时是与人物相关的剪报新闻,并结合美国 80 年 代冷战的历史大背景,仿佛书中这些虚拟人物都是活生生 的现实存在,弄得人云深雾罩不分真假。除了结构,小说 所采取的画面安排与其他的图文小说也有所不同,视觉化 之强直追电影拍摄中使用的“故事板”(story board),比 如全书的第一帧画面是半个带血笑脸别针的近景,周边包 裹着大量刺目而粘稠的红色液体;第二帧视角上移,一整个 的别针躺在大片红色液体中,地点不详;第四帧时看出来这 枚小小的别针原来躺在路边下水道沟槽一角,穿白围裙的 工人正用水冲洗街道上的大片血迹,稀释了的红色液体殷 殷流入阴沟,一个举着“末日将近”牌子的红发路人从血 水上踏过;到了第八帧大图片,视角则进一步升至街边高层 建筑一扇碎裂的窗户,一位秃顶男人正向下观瞧,街头车 流穿梭,那一片血迹从高空俯瞰只是个很小的红斑,他说 “嗯,摔得不轻。 ” 除了视角位移由近至远的表现手法在引入新场景时被 多次使用, 守望者的画面构图还采取了多焦点并行的处 理方法:前一个画面的主体可能是正在谈话的两人,角落 里坐着第三人在读书;而下面几幅图视线重心则转移至读书 的人,但那二人的对话内容却在边角出现,提醒观者二线 并行。这样复杂的视觉化处理手法简直就是静止的电影画 面!难怪电影改编几乎完美,又有几部原著能做到“故事板” 的程度,连机位安排,角度,剪接的细节都考虑到了。 除了故事本身,小说中还有一个极为诡异的“画中画” 。 故事中有一位卖报纸的老头儿,常常对世界局势发表一些 见解,他边说,画面边展示报摊旁边一个常蹭漫画看的小 孩,在读一个叫做黑船传奇的漫画。 黑船传奇是关 于海盗的故事,一位海难后幸存的水手竭尽全力要回到家 乡告知村人海盗船“黑船” 即将来袭。为了求生,他以死 去船员肿胀的尸体加固木筏,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漂泊。 尸体被海水浸泡溃烂腐败引来了鲨鱼,水手奋力战鲨脱死, 后眼睁睁看着尸体的可怖脸孔茹毛饮血求生,但人早如惊 弓之鸟,家乡或人间炼狱,他已茫然 守望者的大环境与 80 年代美苏军备扩张息息相关, 冷战使世界形势日益紧张。多年前自发形成的一个面具超 级英雄民兵组织“守望者”已基本解体,前成员也大多退 休养老。故事从“守望者”之一的“喜剧演员”爱德华的 凶案开始,另一位成员罗夏克执意调查案情的来龙去脉, 认为有一个针对前“守望者” 成员的阴谋正在展开。罗夏 克通知了新一代“夜枭”丹,量子超人曼哈顿博士及女友, “丝绸幽灵”的女儿萝丽,还有已转行成为著名企业家身 家过亿的“奥席曼迪亚斯(亚历山大大帝)”安德林。随后 的发展正如罗夏所担忧的,老一代退休“夜枭”遇害,安 德林遇刺,而曼哈顿博士遭离间离开地球,美国丧失原有 的战略优势,世界局势均衡被打破,核战一触即发。 与所有超级英雄类故事不同,秘密组织“守望者”的 初衷尽管是以面具超人英雄的形象来维护社会治安确保国 家安全,但在“守望者”运动的盛年,民众对政府的扩展 军备政策愈发不满,社会暴乱游行屡有发生, “守望者”受 政府之托维护“和谐社会” ,无形中反而站到了人民的对立 面。第二章“喜剧演员”葬礼上的多段回忆中,当年民众 动乱时墙上粉刷的大标语竟然是“谁来监视守望者”!年轻 的夜枭质与激进的喜剧演员负责城中某区平暴,夜枭问喜 剧演员“我们究竟在保护民众不受谁的侵害?”后者不动声 色的回答:“他们自己。 ”这样直白而居高临下的冷漠怎能 不让人立刻想起历史上那些著名的独裁政府? 除了对超级英雄存在的根本意义进行发问,小说更为 特殊的是创造出了神一样的量子超人曼哈顿博士。曼哈顿 博士原本是一位物理学家,在一次实验事故中被分解重组,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不死超人,他的出现使面具超人的时代 成为了历史,这些昔日英雄们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不是英勇, 而是如普通人般迷惑,无助,沮丧,衰老,孤独。而新一 代的超人曼哈顿博士对人类整体却是无动于衷的,除了女 友萝莉,他毫不留恋地球。 所有“守望者”成员中最有个性的要数喜剧演员与罗 夏克。前者勘破红尘,游戏人间,冷酷无情;后者嫉恶如仇, 偏执激进,拒绝妥协。二人代表了看世界的两种态度,两 个极端。在面具超级英雄时代结束后,喜剧演员成了政府 的雇佣兵,越战,刺杀任务,没有道德底线,不分黑白;罗 夏克拒绝历史车轮的碾压,仍然固执的带着他那不断变换 形态的特殊材料面具在夜色的城市中行侠仗义,其理念是 “见过彻骨黑暗的人回不到光明” ,刚好与画中画的黑船 传奇两相呼应。但有意思的是,世界观与价值观均在两 对立极端的这两人,其命运在巨大的阴谋前竟最终殊归同 途,坏与好,正义与邪恶全失了界限,刚硬的变得脆弱, 固执的被迫妥协。而所谓的“人之奇迹” , “世界和平” ,从 头到尾原来都是一场笑话,就跟丹与萝莉在空中作爱至高 潮时夜枭的飞船尾部喷出一剑火龙,轰轰烈烈好不灿烂, 却也不过昙花一现,事后也只得一场苦笑,掩耳盗铃自欺 欺人罢了。 喜剧演员是最早看清的那一个,政治,正义,人生, 不过一场大梦一个笑话,他日夜买醉不分黑白,就因为这 世界本没有黑白。罗夏克至死都拒绝承认人生的荒谬,于 是他一辈子都生活在黑暗里,追逐着永远也达不到的光明。 只有丹与萝莉,弃真相于不顾,继续浑浑噩噩,才能甘享 人间幸福谎言换来的幸福。 守望者同名电影于 XX 年 3 月 6 日在美国上映,第 一个周末既获五百五十万美元票房,大获成功。尽管不少 媒体认为守望者电影几乎全篇抄袭原著,缺乏艺术创 造力,可单从电影制作的角度出发,我依然认为这是一件 极为成功的作品。电影并非没有改编,比如萝莉的角色, 不仅将其性格中蛮横任性的部分去掉,并更多的强调了她 将几个主要人物串联起来的线索作用,这对于只有唯一一 位女主角的电影来说至关重要。影片还剪掉了老夜枭遇害 的细节和丹与萝莉的一部分感情戏,确保有限篇幅下故事 重点停留在破解疑案之上。改编中尤其精彩的是开篇介绍 超级面具英雄背景的慢闪回放,这使第二章的墓园回忆可 被略过,直接继续故事进程,加快了叙事节奏。而尽管画 中画的黑船传奇在电影中无法出现,但最代表此故事 精神的罗夏克塑造则近乎完美,非常震撼人心。 电影另外的最大成就是曼哈顿博士被离间到达火星后 的精彩片段。平地起高楼的神迹被动态化,曼哈顿博士的 神性被凸显至极点,这与他后来至人类安危于不顾的撇清 态度形成对比,既讽刺“神之爱” ,也嘲笑人的自作多情。 尽管电影可视性极强,电影改编却的确选择了最为忠 于原著的表现方法,虽然完全保留了故事的完整性与复杂 性,甚至最为重要的,毫不削减的展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但比较小说毕竟没有提出任何新意,不存在新的视角。小 说完全可以取代电影但这实在不是守望者这一部电影 改编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在所有漫画改编电影中, 守望 者已是保留信息最多的一部。我觉得没必要苛求影片展 示出强大的艺术再创造力,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当库布里克; 遇到守望者这样极为优秀的图文小说,电影改编做到 无过即是最大的成功。 何况,要不是 1988 年的改编剧本(Sam Hamm)在小说作 者 Alan Moore 的强烈反对下没能实现,也许我们看到的电 影版守望者就是另一个模样了。据说 Sam Hamm 的改编 动了结局,曼哈顿博士最终改变了时空,灭掉了自己也彻 底改变了世界。很万幸最后的守望者电影几乎做到了 百分百忠于原著,结尾黑暗讽刺,留给真相一个最残酷的 结局,而所谓的温情温暖在虚伪的温床上继续开花结果, 让谎言一代代繁衍继续,将自欺欺人进行到底。 读完守望者 ,我有时会忍不住想,如果 Alan Moore 了解唐伯虎,不知道他是不是会让喜剧演员也半醉半醒的 吟上一句“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 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 篇二 看完阿兰摩尔大神的漫画 Watchmen,正好是午夜 过一分钟。漫画每一话末页上都有的世界末日倒计时,到 了最后一话,指针正好也是指着午夜过一分钟。然后就望 着那尾页,有点发愣。 这个故事我既没有猜中开头,也没有猜中结局。 这哪里是“勉强算是好人的人和坏人的争斗” 。勉强算 是好人的人在哪里?坏人又在哪里?中间的那条界线又在哪 里?谁是英雄,谁是反派,谁是救世主,谁是暴君,谁是殉 道者,谁是刽子手,谁是和平主义者,谁是战争贩子,到 最后无论故事里的人还是作为读者的我们,谁也分不清了。 如果要说什么最近似于 Watchmen 最后提出的那个问题, 别说,还真的是张艺谋的英雄。只不过摩尔首先知道所有 宣称自己找到了真理的人都是在说谎,所以没有给出问题 的答案;然后他把理智上的选择和感情上的选择分开了:良 心的声音提供的不一定是正确或者不如说明智的答案,但 我们的同情心却往往天然被引向代表着良心的人物;最后他 还不忘像罗贯中一样提醒我们,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所以这一切不过是个黑色的笑话。 Watchmen 改编的电影明年就上映了,所以尽管我很想 长篇大论的讨论漫画的结局,还是决心按捺住。为了尊重 这样精彩的结局起见,不能毁掉了没看过这漫画的人将来 观影的乐趣。不过话又说回来,电影很可能不会保留漫画 那么暗黑的结局。 Watchmen 是群像类的漫画,如果一定要说谁是男主角 的话,那大概是罗夏(Rorschach)。他的名字和面具设计来 源于心理学上的“罗夏墨迹测验”:在一张纸上洒几滴墨 水,然后对折,让墨迹在纸上洇开,形成一个对称的图案, 让被测试者就图案进行自由联想,从中反映出被测试者的 心理状态。Watchmen 是没有心理旁白的,所以罗夏的日记 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这个角色。说实话他的极右言论在第 一页上把我吓了一跳,然后倒回去又重新看了两遍,以防 自己是看错了。 关于“罗夏”的人格是如何诞生的,第六话有一段他 对心理医生的自述(我先胡乱译一下): “透过人类脂肪燃烧的浓烟望着天空,上帝不在 那儿。冰冷的、令人窒息的黑暗永不结束,而我们全都是 孤身一人。 活完我们的日子,因为没有更好的事可做。至于为什 么要活,过后再去发明理由吧。 从虚无中诞生,生儿育女,被牢牢捆缚在自我身上, 成不了别的人。然后又消失在虚无中。 除此以外别无它物。 存在纯属偶然,并无模式可循。如果有,那也是我们 凝视太久以后产生的幻视。 也没有意义,除非是我们心造的。 这个没有方向可言的世界并不是由象征性的善恶力量 所塑造的。并不是上帝杀死了那些孩子们。屠杀他们的不 是宿命,也不是天命把他们喂给了狗吃。这么做的是我们。 只有我们。 街道散发着焦臭味。虚空的气息猛吹在心上,把心中 的幻想变成了冰,然后再碾碎。 就在那时候重生了,准备把自己的图案印在这个道德 一片空白的世界之上。 ” 摩尔笔下的一系列目的和手段自相矛盾的无政府主义 者兼独行侠,V,罗夏,约翰康斯坦丁,都写得很不错。其 实在几十年如一日订阅极右派报纸的罗夏和看见撒切尔夫 人开始演讲就想砸自家电视的约翰康斯坦丁之间,并没有 表面上那么大的差别。他们是精神上的兄弟。我会说康斯 坦丁是兄长,不仅因为他在摩尔笔下比罗夏早诞生一年 (1985),也因为两人虽然都是缺乏正常的父辈影响而未能 成长为完整人格的孤独症患者,他们却停留在了不同的人 生阶段,康斯坦丁终生停留在了苦涩反叛的青春期,而罗 夏则停留在了看待事物黑白分明的童年时代。英国人康斯 坦丁保持着欧洲人的老于世故和愤世嫉俗,周旋在各方之 间玩着权力游戏,力求势力均衡,然而他的一切努力都不 过是让世界永远保持他如此痛恨的原状而已。而美国人罗 夏用铁腕在他的世界上维持正义,消灭邪恶,保护弱小, 永不妥协,同时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指责他把善恶的问题简 单化和绝对化,反而造成了更多的灾难。 不过,Watchmen 的的确确是一部超级英雄漫画。常见 的各种超级英雄类型都种类齐全。唯一的区别是超级英雄 漫画的社会、伦理和心理背景按说用不着太过落实,而 Watchmen 却是把一切都钉是钉卯是卯的往实里写:产生了 超级英雄的是什么样的意识形态?超级英雄崇拜和法西斯主 义有无关系?超级英雄的存在对社会和历史的走向会有什么 样的影响?普通人会对超级英雄有什么样的反应?是爱慕还 是恐惧?超级英雄会和政府有什么样的关系?会作为特工被 雇用还是作为罪犯被放逐?这些问题的答案又会随着时间的 推移有什么样的变化?超级英雄做久了会对心理有怎样的扭 曲?还是说会驱使人充当超级英雄的心理从一开始就是扭曲 的?世界会因为超级英雄的存在而变成一个更好的地方吗? (我想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不会” 。按阿兰摩尔这 个写法,世界根本就是因他们的存在而更糟了。本来世界 末日可能住在世界的另一头,这下可好,它搬到了你隔壁。 ) 如果说超级英雄就是把常人提升到凌驾于常人之上的 高度,那么常人的内脏大概是禁不住这样的压强变化的。 面具会和下面的皮肤融为一体,没有正常人的肩膀能担得 起如此的责任的分量。Watchmen 里的超级英雄们丰富多彩 的心理疾患足以和一般超级英雄漫画里的大反派们相媲美。 那些能承受得起这种压力的非常人,比如 Watchmen 里唯一 有超能力的超级英雄,钟表匠的儿子曼哈顿博士,因为他 如此超出常人,也就逐渐不再属于人的族类,一步步对人 类的命运甚至自由意志失去了兴趣。 在某话里他面临着 “世界究竟值不值得拯救”的问题,尽管作者勉强把胜利 给了正方,但怎么看怎么写得缺乏说服力。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一下漫画题目 Watchmen 的出处了。 它来自于一句拉丁诗,翻译成英语就是:Who watches the watchmen?漫画里这句诗有好几次被反对超级英雄的示威者 刷在墙上,但每次都没能写完。 有点犹豫这句话该怎么翻。从故事里示威者的角度来 看,应当是“谁来监视那些监视者?”而从故事里身世悲凉 的超级英雄们的角度来看,则是“谁来守望那些守望者?” Watchmen 首先是一个关于权威的故事。我们都需要权 威,需要高于我们的力量,如果没有,那我们也要造出来。 我们都希望拯救会从天而降。然而拯救我们的力量总是同 时又足以毁灭我们。 即便拥有权威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出于善意,权威注 定不可能被不拥有权威的人们所信任。然而他们的不信任 难道不是有最充分的理由的吗? 唯一有权利替大多数人下决定的就是上帝。这是唯一 不容置疑的权威。可是上帝不存在。或者上帝死了。或者 离开了。或者失去了兴趣。可是总得有人凌驾在大多数人 之上来下那个大多数人下不了的决定,总得有人要来为了 救四个人杀掉三个人,于是有的人填补了上帝的位置。 不知道这些人有没有成为神,但反正他们在某种程度 上已经不再是人。 Watchmen 里穿插的“漫画中的漫画”关于善意如何是 通往地狱之路的铺路石的海盗故事 Tales of the Black Freighter,正是对这种人的隐喻。当然它首先是对故事里 的另一名超级英雄亚德里安维德的命运的隐喻,不过在某 种程度上也适用于 Watchmen 里的所有超级英雄们。不仅仅 如此,Black Freighter 的故事还像海藻一样和故事主线紧 紧缠绕在一起,在出现的每一格里呼应着当时的气氛,呼 应着人物的对话和心理。至于为什么是海盗漫画,作者认 为在一个超级英雄真实存在的世界里肯定就没有人对超级 英雄漫画感兴趣了。刚开始我一度以为这本“书中书”会 比故事的主线轻松点,你可以想象得到我是多么悲惨的幻 灭了。(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摩尔大神捋着长须狂笑道:“你 以为海盗故事能让气氛轻松点?你觉得你这种想法符合逻辑 吗?灭哈哈哈”) 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监视者/守望者的形象不仅 仅象征着超级英雄们,也象征着超级英雄梦想背后的美国, 自封为人类自由与正义的守望者的美国阿兰摩尔虽然是英 国人,但对美国梦的反思自有其深刻的地方。漫画虽然写 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故事背景是 AU 化、荒诞化了的冷 战时期美国,核大战随时可能一触即发(而在今天我们都知 道人还没有疯狂到那个地步),但在今天看来不但没有过时, 反而越发切题得可怕。在这个人人都知道 X 档案和 911 的 世界上,谁会觉得 Watchmen 的情节太过疯狂呢? Watchmen 也是一个关于幻灭、关于人的自相矛盾的故 事。现实远比分明的政治标签要复杂得多,所有人最终都 被推往了自己最初理念的反面。故事里的每个人都遭遇过 信念颠覆、精神崩溃的一刻:在这样的一刻我们终于领会 到世界太过复杂,超过我们所能理解或者承受。就像另一 个摩尔笔下的人物康斯坦丁说的:每个人都会把灵魂出卖 给魔鬼,这不过是个早晚的问题。然而魔鬼并不存在,魔 鬼只是我们自己。干预还是不干预?面对“恶”而无所作为 令我们与“恶”无异,可是就像尼采所说,杀死魔鬼的人 自己也会变成魔鬼。有时候或许只有选择死亡才能避免失 去灵魂,可是到了那一步的人,其实早就没有灵魂可失去 了。这中间只不过是以主动还是被动的方式失去灵魂的区 别。丹麦王子说世界是一所监狱,而我们知道他是被自己 自由选择的权利所囚禁,永远被囚于下决定前的那一刻。 当然,Watchmen 这条黑暗长街上还是有一两盏没坏掉 的橙色路灯的,就算它们一无例外的在故事结束之前被作 者大神打坏了。第一代夜枭的自传那带有淡淡自嘲的温和 笔调。心理医生马尔科姆朗相信在世界末日的前夕人更应 当互助。某个时刻罗夏握住了他的前任搭档丹(第二代夜枭)的 手,久久没有松开。我承认自己有点 yy 这一幕,因为同一 个动作在几话前被用来暗示丹对后来成为他女友的劳莉的 爱慕,而且 Watchmen 的第一代超级英雄里七个人有三个是 同性恋者(当然,其中没有一个人的故事是能让人松口气的), 第二代却一个都没有,这比例未免有点失常。不过我下不 了这个手,不仅因为我喜欢丹的女友劳莉,不仅因为身为 妓女的儿子的罗夏是由童年创伤造成性冷淡的典型病例, 也因为这一握是他在整个故事里给予和得到的唯一温暖, 且温暖得如此直截和天真。 到头来,其实这个世界最寒心和最暖人的地方根本是 一回事:那就是生命总是要延续,就算是以背叛死者为代 价。 眼前又滑过 Watchmen 那一格格漂亮的电影分镜式画面, 几乎每一话都会屡屡出现一样日常物品的特写,而它也成 为贯穿全话和这一话主人公故事的象征: 鲜血溅上圆形的黄色笑脸标志。 手表的无数齿轮机轴纷纷跌落。 雪景球里吹起慢镜头的暴风雪。 透明的液体从倾倒的廉价香水瓶里溢出来。瓶身上的 N 是代表了怀旧(nostalgia),还是核力量(nuclear)? 一切结束的时候,风雪中罗夏揭下面具,他脸上纵横 的泪水。 这一刻似曾相识。 如果说世界是一所监狱,那么谁来看守那些看守人?谁 来守望那些守望者? 仍然没有答案。 也许没有答案最好。我们不知道答案,而这就是我们 全部的绝望和希望之所在。 篇三 对于 WATCHMEN(从原著到电影)的解读有两种方式: 右的解读和左的解读。这种非左即右的政治二分法毫无疑 问是政治不正确的表现,但在我们的时代,难道还有比政 治不正确更加政治正确的选择吗? 在我们选择以前,守望者们在小说中已经进行了自己 的选择。罗夏代表着右的路线 who followed in the footsteps of good men like president Truman, who thought that decent men should believed in a days work for a days pay。罗夏的极右表现在他坚持正义与 邪恶二元判断的永久性,坚持认为社会存在不可动摇的道 德底线。维护这种超时代性的社会良知本身必须成为行为 的目的,因此以整体更大福利之名逾越道德底线的做法必 须被拒斥。相比之下,作为左的路线代表的维特完全是罗 夏的反面如果说罗夏日记的愤世嫉俗基于其背后坚定的道 德立场,那么维特作为高效、善变、圆滑的左翼知识分子 名流,看到的是在意识形态的破布背后根本没有任何立场 可言。这是绝对的义务论者(deontologist)和绝对的结果 论者(consequentialist)之间的较量;是地方主义者 (localist)(罗夏同意用核弹和日本人的生命来换取二战胜 利,但绝不同意灾难发生在美国人头上)和国际主义者 (internationalist)之间的较量。在前者看来,社会的本 质是一个硬核,为了保住这个核,哪怕需要付出 Armageddon 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在后者看来,社会的本质是 一个空洞,只要能在这空位上填补一个主人能指,完全值 得付出百万人的生命代价。 因此当轮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只不过是基于已有政治 选择产生的政治效果进行再选择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右 的解读不会比罗夏更右,它当然惧怕罗夏超验的道德原则 需要重新放置在可以协商讨论的现实经验领域之中,行使 社会正义的绝对责任感应该由官僚体制下的权力监督与约 束机制所取代;但它更惧怕维特这种缺乏对生命基本尊重、 沉迷于乌托邦迷梦的行为最终只会产生反乌托邦式的人性 沦丧和法西斯式的个人极权。相反,左的解读不是从维特 的回退,它只能比维特更左维特的选择是可行的答案,甚 至可以说是必要的答案,但绝非是终极解答。正如曼哈顿 博士给维特的回答:Nothing ends, Adrian. Nothing ever ends。 让我们来看这两种路线如何反映在具体内容的分析上。 在面对 who watch the watchmen?问题时,右派把重点放在 watch 上,强调对于权力的约束和监管, “能力越大责任越 大”是超级英雄自己的一厢情愿,假过分之责任行过分之 权力,守望者离独裁者也就不远了;左派则把重点放在 who 上,超级英雄的存在危机根本不在于其能力太强,而在于 其能力不足。当超级英雄没有了作为想象性中介的反派对 手,或者说当社会缺乏把内在匮乏转化为外在不足的能力 时,守望者试图超越中介,勉强承担起直面人类社会内在 黑暗的责任。然而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笑匠认识到这一点, 罗夏知道笑匠认识到这一点:He saw the cracks in society, saw the little men in masks trying to hold it together. 缝隙非但没能被缝合,反而被撕裂,被呈现 在光天化日之下。超级英雄选错了对手,与其说社会害怕 守望者,不如说人们害怕守望者发现更多关于自己的真相。 守望者的画中画黑货船寓言,作为凝缩了小说整 体意指的重要隐喻:主人公是一名被黑货船袭击后唯一幸 存的船长,他担心黑货船将要袭击自己所居住的小镇,于 是历经千辛万苦返回家园,向臆想中的坏人报仇,直到他 发现他自己的妻子居然被他亲手杀害,原来小镇根本没有 遭到黑货船的袭击。 在右的解读看来,黑货船寓言揭示了守望者们的可悲 与荒诞之处为了使自身的存在与行为合法化,他们不惜捏 造一个非法的语境。船长自以为是去拯救家园,结果发现 唯一的刽子手就是自己;奥兹曼迪斯坚持着避免核危机拯救 地球的信念,结果一手造成了百万人的死亡。超级英雄是 自我承认的英雄,他先于超级英雄的世界而出现。在现实 社会中,英雄是多余的属性,是象征的残渣,一个没有黑 货船到来的小镇怎么会需要一位复仇的船长?与此相对,左 的解读会坚决地拒斥对于“臆想的危机”的臆想,现实社 会存在固有的内在危机,就像在黑货船寓言中,邪恶的黑 货船确实存在,也确实来到了主人公所在的小镇, they d come to Davidtown to wait until they chould collect the only prize theyd ever valued, claim the only soul theyd ever truly wanted.黑货船寓言 没有在“不是黑货船,而是主人公自己杀死了妻子”这里 终结真正的结尾是主人公游向海里的黑货船,爬上它并成 为它。避免危机的唯一方式是成为危机,这也是维特拯救 地球策略的真正意图(在电影版中,曼哈顿博士成为了那个 爬上黑货船的人)。 这一点把我们引向了小说的结尾。奥兹曼迪斯最后的 疯狂是否可以被理解?右派的观点当然是否定。维特苦心经 营只是为了避免人类社会的核战争,但如果他没有想方设 法赶走曼哈顿博士,也许核战本来也可以被阻止。超级英 雄试图用美苏冷战的末日图景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但冷战 的升级说不定正是因为美国有曼哈顿博士这样的超级英雄 存在的结果。没有超级英雄,世界会变得更好守望者的悲 剧在于他们没有、或不愿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解除劳务合同范本
- 中药炮制工考试题与答案
- 院感基础知识培训试题含答案
- 采购服装合作合同范本
- 纸塑袋合同范本
- 2025年水电运维专业(变电+动力安规)模拟试题含答案(附解析)
- 2025银行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
- 发热病人接诊及处置流程试题(附答案)
- 《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考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国际数据分析师岗位英文劳动合同范本
- 走进物联网 全套课件
- 6840-体外诊断试剂分类子目录
- 绿化养护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小区物业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实施方案
- 天路男声合唱谱
- 电网工程劳务分包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DB32T3916-2020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程
- 护理专业实训室设备管理制度
- 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小升初语文重难点模拟卷含答案
- 配电自动化终端缺陷处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