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我的空中楼阁感受作者热爱 大自然的情怀,体味课文流露出的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 向往的思想感情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本文托物言志, 抒发了作者追求超脱尘世,追求宁静自由独立的志向。 二:重点和难点:1、景物描写和志向的抒发 2、清丽脱俗的文笔,优美动人的语言 三:课时:1 四:教程 1、导入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 室,惟吾德馨” ,这是浸透刘禹锡德馨的陋室;“三五之夜,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这是融入归有光悲喜的 阁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欣赏 她的空中楼阁的美丽,品析作者融入其中的志趣。 2、李乐薇,祖籍江苏南京,台湾散文作家。她以独特 的感受,诗一般的语言,把山上一幢普普通通的小屋幻化 成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品。现在我先将课文朗读一遍,请 同学们找出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用“小屋和”的 短语,给作者描绘的每一幅小屋的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3、朗读提问 4、作家好象一个画家,挥动彩色的画笔,以小屋为中 心,通过辐射式的笔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尽情地描绘 着自己心爱的小屋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首先我们一起分 析第一幅画面小屋与山。 A、作者是从哪个视角描绘小屋与山的?(远观,全景) B、小屋与山有何特点?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屋 点缀了山,使山富有生气和情调) 5、小屋与树,作者的描写视角是什么?景物有何特点, 蕴涵了作者的什么情感?(47,近视、局部;8,仰望、远观。 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有绿的背景,有活力、精神,使小 屋含蓄而有风度;又使小屋若隐若现,凌空而起,轻灵而自 由) 6、小屋点缀了小山,树点缀了小屋,小屋与周围的自 然景物构成和谐的统一。作者反复描写山、树与小屋,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自由的热爱) 7、作者对自然充满了无限的热爱,接下来,作者侧重 描绘了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作者站在小屋,欣赏自己的 领土和领空,她看到了什么?(领土有限,领空无限;花园袖 珍,院子开放,有形的围墙围住的是一些花,无形的围墙 展示着大自然,显示了小屋的开放性) 8、小屋是开放的,小屋的空气清新、光线明亮,充满 了柔静与宁谧,呼吸的是香,光线富有科学的时间性和浪 漫的文学性。小屋是如此美丽,宁静,自然,那么小屋与 外界的交通方便吗?为什么作者对这座小屋情有独钟呢,找 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山路与山坡,便于我行走,这是我幸 福的阶梯,我的空中走廊) 9、作者通过直抒胸臆,抒发了她快乐和幸福的情感, 但作者仍意犹未尽,用诗一般的语言,用画家的彩笔,为 我们展示了一幅小屋夜景图,接着描写小屋白天清晰,夜 晚朦胧,迷于雾失楼台之中,成为作者的空中楼阁,它没 有室内的装饰,却有室外的鸟语,门外的巨画,小屋与周 围的尘世比较起来,有超脱尘世、宁静、自由的美丽,使 作者有回归自然的快乐。通过对全文的学习,你知道“我 的空中楼阁”的寓意是什么吗?(自然的山上小屋,又指幻 景中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超脱尘世的生活环境, 追求独立的人格)你对作者的这种志趣有何评价? 10、李乐薇的散文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现 在一起朗读第 15 段。这一段文字既像一支优美的小夜曲, 又如一幅形象生动的油画,充满诗情画意,请同学们讨论 2 分钟,谈一谈作者怎样使它具有音乐美、诗意美、图画美?你 能在全文中再找一些这样的例子,这些语句或语段让你产 生怎样的联想? 11、结束语:人人都有自己的梦,人人都有自己的志 趣追求。李乐薇借山上的小屋,寄托了她超尘脱俗、热爱 自然、追求自由、追求独立人格的志趣。那么你们呢?但愿 你们独守自己的心灵,实现自己的梦想。 12、板书设计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体味课文流露出的对 自由生活、独立人格向往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诵读的要领,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领 会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3.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诵读的技巧。 2.学习本文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托物言志的 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予小屋的 生活理想。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谁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时刻,当我们凝视着月光下的树 影,谛听着山林间的鸟鸣,我们的精神随之一振,抖掉了 尘世的俗念,得到了心灵的升腾。那时,我们可能都会感 到自己的富有。但是这道精神的门能为我们开启多久?如果 我们心灵的河流里老是流淌着搀杂铜臭味的杂事与垃圾, 我们又怎能守住这一份心灵的宁静?阿尔卑斯山下那句名言 “慢慢走啊,欣赏” ,告诫着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静 下心来,放慢脚步,与自然对话,与自然拥抱。你能够感 受这样的快乐和幸福吗?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朗读一起走进李 乐薇的空中楼阁吧。 二、感知课文 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适当进行诵读的技巧指导。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 掌握诵读和速读的基本要领,学会在朗读中适当运用停顿、 重音、语速、句调的技巧,准确地表现作品的内在含义和 感情。具体的指导可参考“教学资料”附录的“朗读的基 本要求”一文。 三、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 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为了写小屋的美,作者选取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 物呢? 讨论明确:依次写了山、树、花园(含花)、云霞、空 气、光线、山路、小屋的夜景。 (二)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观察立足点先后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 讨论明确:一、立足于屋外看小屋(第 18 自然段)。 二、立足于屋内看世界(第 918 自然段)。 (三)全文一共几个部分? 讨论明确:两个部分:(1)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 周围环境的关系;(2)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 系。 (四)试画出本文两个部分的结构图。 提示:把不同立足点所写景物列出即可,对学生要求 不宜太高。 (五)归纳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定景换点和定点换景 (六)请学生运用这个方法口头练习:多角度描述校园。 全文结构图参考下图 四、结合“空中楼阁”的含义,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体会文章的主旨。 (一)题中“我的空中楼阁”指什么? 讨论明确:指山上的小屋 (二)成语中“空中楼阁”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空中楼阁:多比喻幻想或脱离实际的理论、 计划等。 (三)那么美丽的空中楼阁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 ? 1.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独立、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 自由、幸福。 2.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讨论明确:小屋脱离尘世,独立、自由,表现作者对 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往。 3.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能把 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讨论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 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 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 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文中对小屋作了怎样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 怀?哪些地方暗示了作者对他所生活的环境的态度? 讨论明确:文中流露出作者向往“独立的” 、 “安静的” 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作者强调“小屋”的“独立” 、 “安静” ,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 和其他装饰” 、不必养鸟、无须挂画等,表现了他对自然的 热爱,也暗示了他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里畸形发展的物质 文明,及喧嚣浑浊的社会环境是有所不满的。 5、学生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空中楼阁”的 含义。 讨论明确:有关“空中楼阁”的含义是双重的:指 山上的空中小屋;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 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四)借小屋写情怀,本文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讨论明确: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 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 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 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 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 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五)小结 在全文对小屋的描写中,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作 者的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因为小屋处在大自然的美好环 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是自由的、幸福的。热爱小屋, 就是热爱自由独立的、美好的生活。作者对这种远离喧嚣 的、恬静安宁的生活的向往,实际上隐含了对现代文明的 批判。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是本文写作的根本 意旨。但作者没有明写,而是贯穿于全文对小屋与环境的 描写、赞美中。作者写外在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 山、树、屋、花、山坡等景物无不带上了作者志向、情趣 的主观色彩,虽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这就是本文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六)师生共同回顾:运用托物言志手法所写的诗文还 有哪些? (七)请学生自己选择某事物,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说 一段话。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 诗化的语言 (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1. 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 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树的 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等等。 2.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非常独 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 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 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 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 好的艺术效果。 c.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 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 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以动 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 灵气。 (二)画的笔法 1.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从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 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2.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三)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 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 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 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 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 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 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六、拓展讨论 1.作者所持的生活态度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适宜吗? 2.现代人,尤其是现代职业人该怎样在喧嚣浮躁的环 境中寻求心灵的宁静平和? 七、作业 1.运用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比喻、排比等修辞手 法描写一段景物。 2.熟读全文,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三: 一. 知识与技能: 1.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和意境塑 造。 。 2.理解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的独特运用和托物言志手 法的运用。 3.欣赏生动优美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 具体分析“点”的突破 “面” 的认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亲近自然的情感 2.艺术化的生活情趣 1、重点: 本文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欣赏生动的语言。 2、难点: 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1.理解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的独特运用。 2.欣赏生动优美的语言。 一、导入:同学们,假如有一天你有足够的钱,你要 设计自己的房子,你希望是建在哪里呢? 总结: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我想,每个人心 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温馨小屋。这小屋也许像海子的房 子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许是陶渊明的世外桃源, 或者干脆就是刘禹锡的一间陋室。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 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 今天,有一位台湾作家李乐薇也有一所房子,她也要 给我们展示一下她所喜爱的房子,她房子是不是也跟我们 同学们的一样呢?下面就想给我让我们跟着导游李乐薇,一 起走进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台湾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 一直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 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三.整体感知 1.美读。 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下面的时 间,我们就静静地跟随者录音朗读,品味这篇美文。老师 再这里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听录音的时候,大家什么都不 用思考,就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做个标志就可以了。 好,大家觉得这篇文章美吗?你觉得文章美在哪?有哪 位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刚才标记出来的你觉得很美 的句子? 2、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师适当点拔。 1.修辞美生动的比喻、拟人、夸张手法 第 1 自然段:“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 山水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江水一眼波,山峦一眉峰, 想象丰富。李乐薇先生巧妙化用王观的词,并有所创新, 形状如眉,色泽如黛,眉眼是人最有神采之处,是精神风 貌的外在体现,作者特别选取“眉黛”来形容山,赋予山 有女性的阴柔之美。“恰”字准确地说明“山”与 “小屋”之间的契合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前一句先把 “山”比作“眉黛” ,后一句紧接着把“小屋”比作“眉梢 的痣一点” ,后一个比喻完全是由前面比喻生发、引申而来 的,因此两者的关系显得特别紧密,全句的语势也显得相 当晓畅。前后相承,相映成趣(比喻的妙处) 第 3 自然段:“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 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 底色上一点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 点情调。 ” 奇特的想象铺开了辽阔、空旷的背景,呈现出点缀物 的小巧玲珑。四个比喻角度各异,渲染出小屋灵巧的风姿、 迷人的气势。寂静的山上增添如此灵秀的点缀,使山景美 不胜收。一气连用了三个比喻,接连将“山”喻作“一望 无际的水面” 、 “辽阔无边的天空” 、 “单纯的底色” ,将“小 屋”喻作“一片风帆” 、 “一只飞雁” 、 “一点灵动的色彩” , 这就使“山”和“小屋”都益发显得有了动感,有了灵气。 用几个喻体来比喻同一本体,各个喻体互相并列,联手合 作,将本体写得更为形神逼肖,神完意足。这样的接连设 喻,通常叫做博喻,也可叫做连喻或复喻。? 第 5 自然段:“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 在于精神!” 这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手法,赋予树以精神和活力, 阳刚和阴柔之气共存。 第 7 自然段:“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 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 “含蓄” “风度”把小屋写得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气质, 从中寄托了作者对小屋由衷的赞美和热爱,也暗含着作者 人格中的尊严。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赋予小屋以人的生 命、人的气质,作者假外物以言自身,表达了自己的人格 追求和情操。 第 8 自然段:“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 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作者把山间小屋喻为“鸟” ,喻为“蝶” ,确属前人未 言之语,两个新颖独特的喻体的运用,从不同角度、不同 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 的姿态。倘只说小屋“像鸟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 似也未尝不可,然作者觉得还不过瘾,还不够味,因此他 在作了“像鸟一样”的比喻之后接着又作了一个“蝶一样” 的比喻,这就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屋在深树掩映之下的 动态美。 第 10 自然段: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 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 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 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驰骋丰富的想象,将“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喻作 “另一重无形的围墙,将天边的“云或霞”喻作“花” ,喻 作“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 。这样设喻,不仅与上文“有 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的描写形成一种映衬之美,而且写 来也独特新颖,出人意表,使人加倍受到艺术的熏陶和形 象的感染。 第 12 自然段: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 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山后退了一些。 先说“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 ,这比 喻已属巧思奇想,别出心裁。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 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 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 日 出花开,日落花收,形象地写出了光线在山中出没的规律。 光线的来去,给小山增强了动感,给小屋、小山蒙上了一 层浪漫的色调。而小屋在花蕊的怀抱中,更显出小屋的美 好以及作者对小屋深情。化静为动的比喻,就异常传神地 写出了静态景物因光线的变化给人造成的动态感觉,将 “小屋”和“山”都给写活了。 b、音韵和谐 多用两相对称的句式,读起来琅琅上口,如在旋律轻 快的音乐中漫步,准确地表达了作者赏景时的感觉,体现 了文学语言的趣味。 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树的动, 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我出外,小 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 教师总结:这些诗的语言表现在流畅而富有节秦感上, 句子配置协调,十分讲究语言的音乐美。文中许多段落都 可以击节而咏,读起来抑扬顿挫,为抒情言志创造了一种 画一般的氛围。 c、化用古诗词 “山如眉黛”“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 卜算子) 这首词语言新丽,毫不落俗,词人王观写的是妻子在 想念远人时的眉眼,山水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江水一眼波, 山峦一眉峰,想象丰富。李乐薇先生巧妙化用王观的词, 并有所创新,形状如眉,色泽如黛,眉眼是人最有神采之 处,是精神风貌的外在体现,作者特别选取“眉黛”来形 容山,赋予山有女性的阴柔之美。 “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孤帆一片日 边来”(李白望天门山)作者在这里巧用李白的这句诗 并妙用修辞手法,写出了小屋飘渺轻灵,如同飘在空中。 “雾失楼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 无寻处”(秦观踏莎行)秦观的这一句词,写了一个意 想中的夜雾笼罩一切的雾朦胧的月夜;作者写出夜晚山上疏 落的灯光,把黑暗照得淡如烟雾,一派迷离恍惚,写出了 小屋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因情造景,景 为情设,情景交融,颇有人间仙境之意。 这些诗意浓郁的诗句堪称点睛之笔,使景物神韵毕肖, 读起来使人如入仙境。 好了,这篇文章写得很美的句子实在太多了,刚才同 学们也说了许多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独特理解,非常好,这 一个个的句子就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加上同学们赋予它 的独特理解后变得更加的晶莹夺目。在下一节课里,我们 将会跟随者作者的情感,讲这一颗颗的珍珠串成一条美丽 的项链,看看这时候的空中楼阁又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 们回去以后再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两遍。下课。 第二个课时 1、了解文章中的写景状物的写作技巧 2、掌握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3、理解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 一、 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品味了李乐薇非常精致美 丽的散文语言,我们说那是一颗颗美丽的珍珠, 串联起了一条璀璨的珍珠,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怎么 写?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 学生讨论: 二、教学过程 1 定景移步,定步移景,层次丰富 (1)作者写小屋,还写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 明确:山、树、花园、园中小路、山中云霞、空气、 光线、山路、小屋的夜景。 (2)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观察角度、立足点先后发 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一、立足于小屋之外。 二、立足于小屋。 (3)当她立足于“小屋之外”时,观察角度是怎样变化 的? 明确:由远及近再到远,也就是由“山下山上 山下” ,就好比一个摄影师,随着剧情的变化,一会儿用 一个长镜头,一会儿用一个短镜头,一会儿再来个面部特 写 (4)站在“山下”时,作者是怎样描绘小屋的?请学生 朗读。 明确:“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 分析: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突出了小屋的小巧玲珑 的特点,也写出了小屋在山上的位置,体现了作者对小屋 的喜爱之情。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 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大雁,是单调的底色上一 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 (5)站在“山上”时,作者又是怎样描绘小屋的呢? 明确:“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 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 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 “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 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 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 灵而自由!” 多角度多景物的描写使小屋及周围的景物描写很生动 丰富。在写景状物时要尽量丰富内容,比如这里写小屋, 但是不仅仅是写小屋,还描写了小屋周围的很多景物,而 且观察的角度不单一。 2 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上节课已讲,简要总结 3 感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这不是一篇简单的写景散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按 捺不住的情感。那作者描写这间小屋时的心情从课文的哪 些段落可以看得出来? 第 9 自然段: 作者感到无比高兴,无比欢快愉悦。 “足以举目千里, 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 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游目骋怀。这个 无限大的领空 ,是我开放性的院子。 ”写出了作者自由 而开放的心态。 “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白,有红,有 绚烂,也有飘落。 ”连用了六个“有”字,显得轻快无比, 反映出作者快乐的心情。这两句话抒发了作者对小屋,对 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追求。 第 11、12 自然段: 空气是清新的、香的;光线是明亮的、富于变化的;环 境是独立的、安静的,可享受人间清福、享受充足的睡眠 和美梦。 第 14 自然段: 作者把“山坡” “山路”称为什么?作者的感受如何? 幸福的阶梯 ,空中走廊 4 作者写作的目的托物言志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我的空中楼阁”但是作者没有写 到屋子的室内装修怎么样,单看这个小屋也没有什么特别 之处,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宁静自由生活和 保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从原文中找) 文中例子: “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双碳目标下废旧金属切割回收工艺路线创新
- 医疗大数据平台与设备数据接口的标准化兼容性困境
- 2025年度贵州省凯里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试卷及答案
- 基于微课的在线教育问题集开发与学习效果分析-洞察及研究
- 2024年高导磁、高功率软磁铁氧体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抗菌药物临床考试试题及答案2025年版
- 临床病例书写试题及答案2025年版
- 2025年文化创意产品线下体验店智慧门店技术应用可行性报告
- 门吊司机安全培训记录课件
- 镰状细胞性贫血课件
- 智鼎在线测评题库答案2024
- 高等数学绪论课件
- 2024年中国人寿:养老险上海分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生产部月报模板》课件
-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
- 企业安全培训课件-网络与信息安全
- 怎样引导初中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 化工行业档案管理制度
- DB3715-T 46-2023 麦套朝天椒直播栽培技术规程
- 危大工程清单及安全管理措施(样表)
- 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一册全部课件(含19课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