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读后感.docx_第1页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docx_第2页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docx_第3页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docx_第4页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第三章 子曰:“惟仁者能好 人,能恶人。 ” 此句须反复诵读,方能真正体悟圣人之殊胜意。 “仁者” 是儒家价值的中心,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是士君子的 成人之路,也是人性自觉、自尊的必然选择。贤人、圣人、 天人构成了儒家价值的果位次第,层层递进。发什么心, 成什么果。 孟子说过一段话:“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 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 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 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假定这里 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 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如果 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 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 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 罢了。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 责难的呢?” 如此看来,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仁者自有大义 在那里,大义就是仁者爱人、恶人的标准。进一步解释, “惟”是“只有” 、 “仅仅”的意思,有强调的语气。 “能” 是“能够”的意思,指有能力做。 “好” 、 “恶”是动词,分 别指“喜欢”与“痛恨” 。 “人”与“仁者”相关,这句话 就是:只有仁者能够喜欢有仁的人,能够痛恨无仁之人。 联系里仁一章、二章之句义,仁是内在于人的,而且需要 人自身的努力保有仁性。能够这样做的人就是仁者。仁外 化为天地万物之性就是化生孕育万物之生,仁内化于社会 文物制度就是礼义廉耻,在孔子的政治世界里就是克己复 礼了。所以这句话也可以解释为只有保有仁性的人,能够 根据儒家知礼义廉耻之大义喜欢仁人或痛恨不仁之人。 所以朱熹引用游酢的话:“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 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无私心, 所以能好恶也” 。朱熹根据一般人的好恶突出仁者的好恶, 仁者有其正,这个正就是那个大义吧。针对宋代士大夫的 生活风气,朱熹与游酢所指的宋代的那个仁者就有无私心 的大正大义了。其实,仁者能够好人恶人不仅会随着时代 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关键还在于对仁义这一话语的再 阐释罢了。成就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格公 民,也未免不至于是了。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第四章 子曰:“苟志于仁矣, 无恶也。 ” 第三章孔子说仁者能好人恶人。那么,如果自己仁的 还不圆满的话,自己会有什么后果呢?如果这个语境还原可 以肯定的话,那就是说孔子认为即使自己的仁不圆满,但 是如果志于仁,则做事为人就不会作恶了。 什么是志呢?根据汉语字典 ,志作名词,属于形声 结构。从心,士声。战国时“志”从心、之,之亦声。意 思是心之所往。其本义为志气、意愿,亦谓心之所向,未 表露出来的长远而且大的打算。 说文解字解释“至,意 也”;国语晋语释志为“德义之府也” 。 论语学而 说“父在观其志” 。 孟子则曰:“夫志,气之帅也。 荀 子解蔽说 “志者,臧也” 。 毛诗序又说:“在心为 志。 ”志作为动词,意思是有决心、有意志于什么,专心于 什么。 论语为政就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此处志 于仁与志于学属于同一用法。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 个人决心以仁为本,把仁道作为处事做人的根本,那么, 就不会做恶事了。 ” 什么是恶呢?说文解字说“恶,过也。 ”周易象 传有“君子之遏恶扬善”语;荀子王制则说:“元 恶不待教而诛” 。古代有十恶不赦之罪。仔细体悟孔子“苟 志于仁矣,无恶也”的思想,其意义就应该是:“如果一 个人有决心行仁道,则不可能犯什么大恶之罪了。 ”其实, 生活中行仁道、做仁事才可能是整个社会和谐安康幸福, 否则的话,人人无仁道可行,仁事可做,世弊就会丛生。 正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社会,正因为有多元价值存在的可 能,甚至现实中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样态,所以儒家不求人 家报德,以直报直即可,人人行仁道,生活中可能因无知 而有过,却不至于主观生恶、戕害生命。如果说某高校大 学生药某开车撞人致伤是过,但是拔刀杀人就是恶,无论 药某说什么,都不足以抵命。甚至药某的某些同学还联名 保药某,足见这些人多么麻木不仁,多么不义,违背社会 公正的大义试图维护个体的江湖义气即是不义,何有仁在? 正因为药某寡仁少义才使得类似“他爸是李刚”的悲剧一 再上演。这不是西学心理学能够解决的问题,解释的问题, 而是从家庭到社会学校缺失“以仁为本”的教育所致啊! 朱熹说:“其心诚在于人,则必无为恶之事矣”就是 这个道理!朱子引杨时的话“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 而为恶则无矣。 ”古今同理,学校不教育学生做人的道德底 线,家庭缺乏道德关怀,社会以缺乏道德的做法为个性, 以唯利是图为创新。那么,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会兴仁感恩 呢?感恩教育不是徒具形式,而是要发明人的仁性啊!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第六章 子曰:“我未见好仁 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 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 本章主旨在于劝人好仁,行仁道,成为真正的君子。 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第 二层次是“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 不仁者加乎其身。 ”第三层次是“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 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第一层次是陈述 句,孔夫子讲了一个事实即他没有看到自我标榜好仁、恶 不仁的人。这里的好和恶是动词,表示喜欢和讨厌。其实 自我标榜某某某某的人,往往不是某某某某的人,往往那 些不标榜什么的人才是什么样的人,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这句话就是说“我没有看见过喜好仁道,厌恶不仁的人。 ” 现实中人人都是平常,人们也无法直观地看见这个人人格 高尚,那个人人品低下。事实上判断一个人关键在于这个 人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判断者的价值标准。儒家的价值标 准就是仁义礼智信等等诸方面的儒家精神。儒家在承认现 实存在的前提下,高扬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身体力行地为民服务。所以在第二层次上,夫子就说好仁 者,没有什么能比这个更高尚的了,没有什么比好仁更好 了。君子成仁这是人的最高境界,而恶不仁就是为仁,不 要使不仁的一些做法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个层次说明了儒 家的价值诉求在于日常的行动,以仁道指导人生实践。第 三个层次是孔子的谆谆教诲,耐心的鼓励。意思是说:有 朝一日人们决心致力于仁道的生活,我还没见到没有足够 的力量的人的。也许有力量不够的吧,但是我没有见到过 啊。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颜回三月不违仁,普通人如果一 日不违仁,还是可以做得到吧! 孔子的两个“未见”解释了仁者如众,长于生活,不 离生活,提升生活的个人努力。仁者爱人是需要身心功夫 的。今天为人者、为官者如能守仁如即,爱仁如身,社会 的公平正义不就容易实现了吗? 所以,朱熹说:“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 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 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言好仁恶不仁 者,虽不可见,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奋然用力于仁,则我又 未见其力有不足者。盖为仁在己,欲之则是,而志之所至, 气必至焉。故仁虽难能,而至之亦易也。盖有之矣,我未 之见也。盖,疑辞。有之,谓有用力而力不足者。盖人之 气质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进而不能者,但 我偶未之见耳。盖不敢终以为易,而又叹人之莫肯用力于 仁也。此章言仁之成德,虽难其人,然学者苟能实用其力, 则亦无不可至之理。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未见其人焉, 此夫子所以反复而叹惜之也。 ”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第十章 子曰:“君子之于天 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此章重点在于说君子所言所行、所作所为的标准就是 一个义字。谁是君子? 君子是孔子时代的士大夫,有一定 的社会地位,身份至少也是属于士了。可是在礼崩乐坏的 那个时代,传统意义身份的君子真能按照君子之礼处事待 人吗?不一定!所以身为君子,其处事标准就成了一个特别 重要的问题凸现出来!对于这个问题,孔子首先关注的是天 下, “君子之于天下也” ,也就是说,君子所作所为是关乎 天下百姓的事情了。 说文解字说:“适,之也” ,是宋 国、鲁国的话。清儒段玉裁曰:“往自发动言之,适自所 到言之。 ”尔雅解释:“适,往也” 。此外,适还有其他 的意义,如嫁等意思。按照“无适也,无莫也”这个句式 结构, “适”与“莫”相对,相反相成。 “莫”作为副词是 否定的意思,如:莫能得(史记魏公子列传)、慎莫 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莫能守(墨 子公输)。莫还可做名词、动词用,如羡慕等意思。尽 管“适”和“莫”可以互文见义,然而由于词义的歧义性, 在论语成书后这句话就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了。而“比” 字义变化不大,如比肩之比。更民间说法更为亲切,如: 比一比,看一看,即是拿什么做标准比量的意思。 朱熹集注说:适,专主也。春秋传曰“吾谁适从” 是也。莫,不肯也。比,从也。谢(谢良佐)氏曰:“适, 可也。莫,不可也。无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 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学,所以自谓心无所住而能应变,而 卒得罪于圣人也。圣人之学不然,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 义存焉。然则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 明儒蔡清沿用谢氏之说,说:“言君子于天下一切之 事,初无必为之心,亦无必不为之心,顾义之所在。何如 而惟义是从耳?如理果当为则为之,理果不当为则不为。义 者,事理之所宜也。义果当行则行,其行也以义,非吾有 心于行也。义果不当行则不行,其不行也亦以义,非吾有 心于不行也。若有心于行则是适也,有心于不行则是莫也。 此三句语势要相连说,言无此二者只有一义耳。无适无莫 不是住语处。若无下一句,亦不成说话。无适无莫不必言 先有云云。只是应事时节?事之理合。如何便依道理处之? 吾一无容私耳。适是偏这一边,莫是偏那一边,义之与比。 又不是两边都要有,看理在何边?理在这边便一向这边去, 不复顾那边。理在那边,便一向那边去,不复頋这边。若 从两边取,便是子莫之执中矣。此正所谓时中者也,此正 是不任情而任理。比,从也。与比者,与义比也。谓只倚 在义一边去,如倚靠之倚。义之与比,事事到面前都元自 有一个义在,不用外面讨一个义来应他,但吾以心制之而 已。 清代刘宝楠正义曰:此章贵义也。?(适),厚也。 莫,薄也。比,亲也。言君子于天下之人,无择于富厚与 穷薄者,但有义者则与相亲也。 其实,这个义只是知止后的一种符合礼制的关系,如 君臣有义。而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在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 时,也存在着一种义,这个义首先是人人自由平等,在国 家法制面前人人应当具有的契约精神。其次,在遵守法律、 维护社会正义的前提下,人与人相互应有的一种担当和信 任。最后,义是一种人之为人的现实主体道德自觉的品质。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首先、 里仁第十八章 子 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本章旨在讲子女与父母的家庭关系。几谏是关键词, 说文解字云:“幾,微也,殆也” 。 易系辞有语: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又云:“君子见几而作, 不俟终日。 ”说文解字解释:“谏,证也。 ”楚辞七 谏序有语:“谏者,正也。 ”周礼司谏注:“谏, 犹正也。以道正人行” 。事父母几谏就是侍奉父母要孝敬, 如果父母有错,则要委婉地劝说父母,即使父母不听劝谏, 也要保持对父母的孝敬,不要违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礼仪, 实实在在地侍奉父母不要心生埋怨。 钱时曰:融堂四书管见卷二:“迎其未形,便当 救止。既形则过,已显无及矣。微察其不然,便不敢拂。 才拂则意已伤,难再进矣。既能如此委曲,又须劳而不怨。 所谓怨者,非必形之辞色也。心之隐微稍有不足,便不可 为人子者,所宜深体。 ” 朱子语类卷二十七“问几,微也。微谏者,下气、 怡色、柔声以谏也。见得孝子深爱其亲,虽当谏过之时, 亦不敢伸己之直,而辞色皆婉顺也。 见志不从,又敬不 违才见父母心中不从所谏,便又起敬起孝,使父母欢悦。 不待父母有难从之辞色,而后起敬起孝也。若或父母坚不 从所谏,甚至怒而挞之流血,可谓劳苦。亦不敢疾怨,愈 当起敬起孝。此圣人教天下之为人子者,不惟平时有愉色、 婉容,虽遇谏过之时,亦当如此。甚至劳而不怨,乃是深 爱其亲也。曰推得也好又云又敬不违者,上不违 微谏之意,切恐唐突以触父母之怒;下不违欲谏之心,务欲 置父母于无过之地。其心心念念,只在于此。若见父母之 不从,恐触其怒,遂止而不谏者,非也。欲必谏遂至触其 怒亦非也。南升” 可能当下的社会,夫子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