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备课教案.docx_第1页
《诗词五首》备课教案.docx_第2页
《诗词五首》备课教案.docx_第3页
《诗词五首》备课教案.docx_第4页
《诗词五首》备课教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五首备课教案 将这五首诗词的作者们与他们的这些作品的内容联系 起来,恰好组成了一幅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体现儒家思想的 轨迹图。或者可以说,这五首诗词成了解读儒家某种思想 的极好的文本。 我国封建社会的文人,他们无不受到孔盂之道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主张积极人世,积极人世是儒 家思想的精髓。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孟子则将这一观点发展为“穷则独善 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滕文公下)。而人世的 主要方式就是从政,谓之“学而优则仕” 、 “治国平天下” 。 如果实在无法入仕,则就“独善其身” ,退而归隐,洁身自 好,等“有道”时再出来从政。这都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 人生态度。 正因如此,古时的不少隐士,都将归隐作为入仕的一 种手段,或者说是一种曲线从政的把戏而已。陶渊明、孟 浩然、李白都隐居过,之后又都出来做过官,这就是一个 明证,只不过情况又有所不同罢了。试看: 孟浩然,早年隐居襄阳鹿门山,后游长安,应进士举 不第。后不甘寂寞,极想人仕,苦于无人引见,于是也不 大顾自己的身份,给位居相位的张九龄写了望洞庭湖赠 张丞相 ,以求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这不是儒家积极人世 思想所起的作用吗? 李白,于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后西入长安,虽被贺 知章惊为“谪仙人” ,但仍求仕无成,东归,与孔巢父等同 隐于租徕山,时号为“竹溪六逸” 。隐居而有了名气,被 “召征入京” ,供奉翰林,实现了入仕之愿。当然,这首 行路难有人说写于开元十八或十九年(730 或 731)初入 长安,困顿而归时(郁贤浩主编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 版社),有说写于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时(唐诗鉴 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但诗中表现出李白遇挫而进取 心不失的态度是极明显的。 陶渊明,出生于官宦之家,青年时代就怀着建功立业 的壮志,再加上贫困生活的逼迫,曾数次出仕,又数次归 隐,于 40 岁那年便设计离开官场,此后一直过着“独善其 身”的生活。这首饮酒诗,写他在乡间悠然自得的隐 居生活,体现了作者“无道则隐”的儒家思想。 另两位作者白居易与范仲淹,他们的仕途相对而言比 较顺利,白居易是 28 岁登进士第,先后任杭州刺史;太子 左庶子、苏州刺史等职。范仲淹是 26 岁登进士第,先后任 广德军司理参军、秘阁校理、吏部员外郎、陕西经略副使、 参知政事等职。白、范两人怀着“达则兼善天下”的愿望, 忧国忧民。其诗文多直陈时弊,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 疾苦。 总之,这五首诗词是儒家人世思想极好的注脚,是封 建文人怀经世之志,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一儒家思想 的一份生动而形象的说明书。 1陶渊明为什么要多次出仕多次归隐? 探究学习: 从陶渊明的生平看,他三次出仕,三次归隐,直到 41 岁那年才决计离开官场,过归隐生活。他的出仕当然与深 受儒家思想影响,怀着建功立业的壮志有关,以后的出仕 也许是与他的贫困生活的逼迫有一定关系。他的归隐又与 他看惯了社会的无道,看惯了乱,看惯了篡有关。照鲁迅 的说法,看惯了,就平静了,他对社会的不满,理想社会 不能实现,所以只把理想寄托于桃花源记中。他的内 心是矛盾的,对世事并不能忘情。他在 57 岁时写的述酒 诗,记述了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而杀之之事,就是明证。 鲁迅说:“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 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 、 山林诗人是没有的。 完全超出于人世间的,也是没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世,则 当然连诗文也是没有的。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 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 系)“忘记了陶潜的述酒和读山海经等诗,捏成 他单是一个飘飘然,就是这摘句作怪。自己放出眼光 看过较多的作品,就知道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 浑身是“静穆” 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 所以他伟大 。 ”(“题未定”草(七) 弄清了这个问题,就把握了陶渊明的矛盾内心,这对 更好地理解饮酒诗不无帮助,同时对解读陶渊明的其 他诗文也会带来相当的便利。当然,对陶渊明来说,道家 思想对他的影响也是较为显著的,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这一 点。 2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 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 马的喧闹。看来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 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 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已 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 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 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 ”我的心灵思 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 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看来,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 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 然是舒畅愉快的。 3盂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的题目是如何反映 诗的内容的? 探究学习: 此诗有人认为是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西游长 安时,也有人认为张九龄于开元二十二年五月至二十四年 十一月在位,而此期间孟未到过长安,此诗并非面赠而是 寄赠。那么诗中写洞庭湖是否是实写,也未可知。不过, 作者写此诗的目的是将此诗赠给居相位的张九龄以表达无 人引见的苦衷,希望张能录用自己。诗的前四句写八月湖 水涨满,湖的蓄积十分丰富,湖水动荡充满力量。诗的后 四句告诉张丞相,自己想渡过湖去,苦于无舟,要想在湖 中垂钓也缺乏钓具,旁观别人垂钓,也只能是空有获鱼之 情罢了。可见“望洞庭湖”是为“赠张丞相”而写, “赠张 丞相”是因“望洞庭湖”而来。题目很好地反映了诗的内 容。 4李白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 当时的内心情感? 探究学习: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 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 会引起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 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 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 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 伏。 5李白诗中“欲渡黄河” 、 “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 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探究学习: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在诗中不是写 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 抑郁,认为自己在受诏人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 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 ,其打 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 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 “冰塞川” 、 “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 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6如何理解渔家傲中的“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 “无计”? 探究学习: 这里的“归无计” ,不能理解为“对回家之事无计可施” 。倘若这样理解,显然与全词的意境不符。这首词,上阕 极写边塞的秋景之荒凉、孤寂、悲凉。下阕的“燕然未勒 归无计”一句本身表达了一种因果关系:由于燕然山上还 未刻石记功,所以回家的问题还未作打算。这就清楚地表 达了“归无计”的确切意思,它并非是“对回家之事无计 可施”之意。若那样的话,则此词表达的情感是低沉而消 极的了,而实际上这词表达的情感是悲壮而积极的。 7 “将军白发征夫泪”应作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 现在的几乎所有选本,对这“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解 释是:为国为家的白发将军,面对浊酒而陷入沉思,战士 们在寒夜中徘徊,面上泪痕说明他们内心的苦闷。我觉得 这句应理解为互文:在那样艰苦的边塞军旅生活中,壮志 未酬,难免会勾起思家思亲之情,这里有白发的将军无疑, 也有白发的士兵的可能;士兵有流泪的事实,但也不能排 除有将军流泪的可能。从今天的情况看也会是这样:白发 并非一定与年龄大小、官职高低有关,流泪也并非只是年 青人、下级军人的专利。 1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诗“悠然见南山”有两种 版本,另一版本为“悠然望南山” ,你认为是用“见”好还 是用“望”好? 研究方法: (1)将这两种版本收集到手。 (2)收集关于这两种版本的尽可能多的评论。 (3)比较这些评论的异同。 (4)研读原诗,对原诗读出自己的心得。 (5)将自己的心得与那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比较,从 而作出自己的判断。 参读书目: 王瑶编注陶渊明集 ,作家出版社,1956 年 8 月第 1 版;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下册第二分册,中华书局, 1964 年 5 月第 1 版;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年 9 月第 1 版;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 10 月第 1 版; 季镇淮等选注历代诗歌选第一册,中国青年出版 社,1980 年 3 月北京第 1 版; 许金榜历代山水田园诗赏析 ,明天出版社,1986 年 3 月第 1 版;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鲁迅“题未定”草(七) ;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中 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年 7 月第 1 版;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年 7 月第 1 版;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 7 月 第 1 版;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参考资料下册,中华书局,1962 年 8 月第 1 版; 萧统编文选上册,岳麓书社,1955 年 9 月第 1 版; 苏轼东坡题跋引语,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下册。 2试将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朱庆馀的 闺意献张水部(又题为近试上张水部)进行比较研 究。 研究方法: (1)收集关于这两首诗的资料,包括不同版本的注释、 选讲、赏析、评论、背景材料等。 (2)收集关于这两位作者的资料,包括生平、年谱、思 想、创作主张、背景材料等方面的资料。 (3)仔细研读这两首诗,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4)对这两首诗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比较,以作出评价。 参读书目: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年 12 月第 1 版; 许金榜历代山水田园诗赏析 ,明天出版社,1986 年 3 月第 1 版; 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年 5 月第 1 版; 孙育华主编唐诗鉴赏辞典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年 10 月第 1 版; 贺新辉主编全唐诗鉴赏辞典 ,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7 年 6 月第 1 版。 四、备教卡片 卡片 此诗景与意会,故可喜也。无识者以见为望。白乐天 效渊明诗有云:“时倾一樽酒,坐望终南山。 ”则流俗之失 久矣。惟韦苏州答长安亟裴棁诗云:“采菊露未晞,举头 见秋山。 ”及真得渊明诗意。 (苏轼评语, 名贤诗评)卡片 渊明诗有奇绝不可及之语,如“结庐在人境”四句, 由诗人以来无此句。 (王安石评语, 陶诗汇注) 卡片 东坡云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 “采菊东篱下, 悠然望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余蕴矣。非 渊明意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则本自采菊,无 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面累远,此未 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 (晁补之鸡肋集) 卡片 “问君何能尔”:问得远。 “心远地自偏”:“心远” 二字,千古名士高人之根。 “悠然见南山”:“见”字无心 得,妙。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真意、忘言,即在 此数句。(钟惺古诗归)卡片“悠然望南山” ,望一 作见,就一句而言, “望”字诚不若“见”字为近自然。然 山气飞鸟皆望中所有,非复偶然见此也。 “悠然”二字从 “心远”来,东坡之论,不必附会。 (何焯义门读书记) 卡片 此但书即目即事,而高致高怀可见。起四句言地非偏 僻,而吾心既远,则地随之。境既闲寂,景物复佳,然非 心远,则不能领其真意味。既领于心,而岂待言,所谓 “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言” ,有曾点之意。后六句即“心 远地偏”之实事。 (方东树昭昧詹言) 卡片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 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 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淡淡处,白鸟悠 悠下。 ”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 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王国维人间词话) 卡片 这首诗,尤其是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 句,历来被评为“静穆” 、 “淡远” ,得到很高的称誉。然而 简单地以这种美学境界来概括陶渊明的全部创作,又是偏 颇的。因为事实上,陶渊明诗文中,表现焦虑乃至愤激的 情绪,还是很多,其浓烈几乎超过同时代所有的诗人。但 也正因为焦虑,他才寻找静穆。这是在新的困境与背 谬中所寻得的理念和诗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态。 (骆玉明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对饮酒二十首 (其五)的赏析) 卡片 老杜有岳阳楼诗,孟浩然亦有。浩然虽不及老杜, 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亦自雄壮。 (曾季狸艇斋诗话) 卡片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虽律也,而含 古意,皆起句之妙,可以为法,何必效晚唐哉? (杨慎升庵诗话) 卡片 11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浩然壮语也。 (胡应麟诗薮) 卡片 12 此临湖而兴求仕之思,复量其才而不欲进也。 (唐妆询唐诗解) 卡片 13 起便别,三、四典重句法,最为唱。后托兴可伤。 (周敬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卡片 14 如浩然“涵虚混太清” ,子美望岳之“阴阳割昏晓” 等句,真妙寺化工,在诸名家不可多得。 (陆佃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卡片 15 混混不落边际,三、四惬当,浑若天成。 (陆时雍唐诗镜) 卡片 16 起得大。次句五字妙,六句感兴深厚。 (郭浚增定评注唐诗正声) 卡片 17 颔联较工部“吴楚东南”一联为近情理。凡咏高山大 川只可如此,若一往作汗漫岭赠语,则为境所凌夺,目眩 生花矣。予于登慈恩寺塔诸诗雅所不赏以此。 (王夫之唐诗评选) 卡片 18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自然是登岳阳楼诗。尝 试设身作杜陵,凭轩远望观,则心目中二语居然出现,此 亦情中景也。孟浩然以“舟揖” 、 “垂钓”钩锁合题,却自 全无干涉。 (王夫之姜斋诗话) 卡片 19 孟诗本自清淡,独此联气胜,与少陵敌,胸中几不可 测。 (邢昉唐风定) 卡片 20 襄阳洞庭之篇,皆称绝唱,至欲取压唐律卷。余 谓起句平平,三、四雄,而“蒸” 、 “撼”语势太矜,句无 余力;“欲济无舟揖”二语,感怀已尽,更增结语,居然 蛇足,无复深味。又上截过壮,下截不称。世目同赏,予 不敢谓之然也。 (毛先舒诗辩坻) 卡片 21 山谷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不知云中 下蔡邑,林际春申君。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不如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 ”此论最有 神解。 (王士桢带经堂诗话) 卡片 22 读此诗知襄阳非甘于隐遁者。语云:“临渊羡鱼,不 如退而结网。 ”意外望张公之援引也。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卡片 23 前半望洞庭湖,后半赠张相公,只以望洞庭托意,不 露干乞之痕。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 卡片 24 题中“张丞相”当为张九龄。后四句隐隐然确有干乞 意。昔贤常以此而略有轻薄之意。张九龄是贤相,向他干 乞,又有何妨?牯向李林甫、杨国忠之流干乞,方为有碍身 位。昔时贤者常因政治腐败、官场黑暗、报国无门,而走 归隐之路。非无报国之志也。若陶靖节、王右丞、孟襄阳 等无不如此。若专以为归隐便好,越隐越好,而有求仕之 意使坏,仅以此来衡量诗品高下,人品高低,则似欠妥矣。 (孙琴安唐五律诗精品) 卡片 25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的旧题。这诗抒写世 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郁抑不平的感慨。尽管在现实社会 里到处碰壁,找不到出路,然而结尾的地方,诗人仍然坚 信自己的理想会有实现的一天,表现出一种热爱生活的乐 观积极精神。 (马茂元注李白诗) 卡片 26 这诗是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 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结尾 处,忽开异境,幻想抱负总会有实现的一天,充满着冲决 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精神。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卡片 27 (观刈麦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 叙事与抒情的绵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 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 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 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