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理论与老人保健1 ( 二).pdf_第1页
老化理论与老人保健1 ( 二).pdf_第2页
老化理论与老人保健1 ( 二).pdf_第3页
老化理论与老人保健1 ( 二).pdf_第4页
老化理论与老人保健1 ( 二).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與人保健身心障礙研究2004,Vol.2,No.2377老化理論與老人保健1(二)李宗派實踐大學民生學院、老人生活保健研究中心及啟智專業研究中心通訊地址:104台北市中山區大直街70號;E-mail:.tw摘要這一篇文章將繼續老化理論與老人保健(一)之生物學老化理論來討論社會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與人類學之老化學說,以及老化理論對老人保健之影響。主要之目的係為促進保健專業人員與行為科學家對於老化過程與老化問題之瞭解,藉以設計老年人口最佳之社會政策、保健計劃,以及收入安全方案。在行為科學與社會科學方面,老化理論來自許多不同之學術領域包括了社會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以及文化人類學等學科。他們都很努力地要建立一套正式之理論架構及理論模型。同時要尋找如何將所收集之研究資料加以系統化。社會學理論強調社會結構、社會角色與社會期望,還有社會功能對於老化過程之影響。心理學理論注意到個人之自我概念與認知功能來解釋老化過程。社會心理學理論則強調社會控制理論,學習的依賴,與學習的無助以及社會情緒之選擇概念來說明老化過程。人類學理論則使用老人之生命過程,他們之世代與年紀,以及親屬系統來解釋老化過程。本文結論強調對於老化理論與老化過程之真正瞭解,可貢獻於保健專業者與社會行為科學家,擬定設計有關老人保健、老人福利服務、老人教育、老人休閒,以及巨觀之社會經濟政策,不論是收入安全、健康安全,以及社會安全方案,俾使全體國民受益。關鍵字:老人歧視、社會時鐘、角色退出、學習依賴1本論文曾受邀發表於九十二年度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年會與學術研討會大會專題演講,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實踐大學,台北市。化與人保健身心障礙研究2004,Vol.2,No.278第二部分社會學之老化理論(SociologicalTheoriesofAging)前言社會學之老化理論的重要性(ImportanceofSocialTheoriesinAging)-老化之社會理論討論社會結構與社會變遷,對於老人之身心健康與日常活動之彼此影響。老人如何面對其社會環境之最佳方式,討論老化現象與老年有關之主題,研究如何在老化過程中給予老人最適當之社會處遇與干預方式。根據我們的生活經驗,對於老化過程加以解釋,並回答什麼是成功老年生活之秘訣?我們的社會應該為老人做些什麼?什麼事情可以促進老人之生活滿足與生活福祉?我們要瞭解老人就要從事“理論建構(Theory-Building)”開始,對於我們所觀察到的老化現象以及所發現的社會事物之瞭解逐漸累積,成為代表科學知識之核心(Bengtsonetal.,1997)。老化之社會理論都在解釋老人社會關係之變遷與老人晚期之生活現象。這些社會理論都在1950至1960年代被提出來討論,但未經嚴謹之實証檢驗。在1961年前,社會角色與社會活動理論在社會老人學界之研究,多重視在老人適應之概念。儘管學者們使用“理論”一詞,但甚少出現在科學文獻上(Lynott&Lynott,1966)討論老人之角色與活動(roleandactivity),在後來之文獻上都被稱為“理論”。有一些社會適應理論(adjustmenttheories)將其焦點放置在老年個人與他的性格(健康、人格、需要,活動等等),另外一些人的理論卻強調社會要求(societysdemands)。當一個人老邁了,他不能夠滿足社會對他的期望與要求時,他就被認為面臨社會適應問題,他的社會角色跟著產生變遷而失去應有之功能。社會角色理論能夠在社會老人學界持久討論,係因為有其實際應用性。一個人在他的生命過程中,扮演各種社會角色。例如學生、母親、妻子、女兒、商業婦女、祖母等等,這些角色使人易於辨認及描述一個人為“社會人”,也就是形成“自我概念”之心理基礎。這些社會角色是很有系統地跟一個人之年齡與生命之階段連結的。在很多社會,特別是西方社會,一個人之年代年齡或依年代次序之年齡,是決定各種社會地位之資格條件,同時可用於評估不同社會角色之適合性與預期性。在社會情景中,要塑造個人,使人成形,對個人期望之具體化期待。有些社會角色要有合理性之生物基礎,例如成為母親,要其年齡達到生育階段。但有許多社會角色則不分年齡之高低,例如從事志工服務。一個人之年齡高低不僅僅改變他人對其角色之期待,也使他人期待他該如何扮演,例如一般人期待一位32歲之母親與72歲之母親之角色扮演是非常不同的。人們化與人保健身心障礙研究2004,Vol.2,No.2379如何適當地適應他們的“老年生活”,跟它們接受“老人角色”之社會變遷有很密切之關係。老化之社會理論所討論之另一主題為年齡規範(AgeNorms)。年齡規範效勞社會角色之開啟與關閉工作,當人們到達某一年紀年齡該扮演什麼角色,因此年齡規範作了假設跟年齡有關之能力與限制,認為一個人到了某一年齡就能夠與應該做某些事情。例如一個76歲之寡婦開始跟一個年輕人約會談情,會被她家人認為她的行為與她的年齡不相配稱的。社會之行為規範,可由社會政策與法律正式表達。例如在1987年美國訂定強制性之退休政策,因此“社會時鐘”(SocialClocks)與年齡規範在人們內心開始內在化,把人們放在時間之軌道工作。(Hagestad&Neugarten,1985)每一個社會透過社會化過程,傳達年齡規範。在一生過程中,個人學習去操作新角色,適應變遷之社會角色,放棄舊角色,學習“社會時鐘”之安排及什麼是年齡適當之行為,這樣才會在社會生活整合個人行為變成“社會化”。老人也要學習“社會化”去接受新角色。陪同老年時期要發生的社會現象,就是老人必須面對並學習去處理“角色失落”(rolelosses)之困境。例如失去配偶變為寡婦或鰥夫,或是退休後失去董事長之職位,失去工人與職員之角色。這些角色之損失,均會導致一個人對社會認同之腐蝕、磨損,以及自尊之失落(Rosow,1985)。老人們在這一角色失落之過程中,同時會經驗到“角色中斷”(rolediscontinuity),在生命過程中某一階段所學習的社會角色變為無用的。在工作場所中所學習之高效率生產技術或管理領導,在退休後之休閒活動變成無用。例如一個退休之總經理,沒有工作幹部可指揮。社會上之機關制度很少為老人們考慮這些問題,但是老人們會自我調整,在社會活動中去創造“代替角色”(substituteroles),例如在老人會或長青協會擔任理事長或會長。有些學者從事研究並辨認老年期之“角色退出”(roleexit)與適應過程,分析一個人如何由其中心工作角色(employeerole)逐漸撤離,並在退休生活中適應不同之社會休閒活動。(Ekerdt&Deviney,1993)在老化之社會學理論較為普遍的有現代化理論、社會撤退理論、社會活動理論、與社會繼續理論,茲分述於下:一、現代化理論(ModernizationTheory)這個現代化理論係討論老人身份在現代社會已經降低或消失,老人身份在打獵狩時期與採集食物之社會就已經很低。但是後來在平穩的農業社會,老人之身份地位很喜劇化地提昇了,因為這些老人控制了土地之所有權與分配權。但到了工業化社會與現代科技社會,人們又開始將老人身份貶值降低了,因為老人不能夠參加競爭激烈之有效率之經濟生產工作。化與人保健身心障礙研究2004,Vol.2,No.280現代化理論提示老人的角色與身份跟科技進步,形成倒轉化之關係。例如都市化、社會流動、將家庭成員分散。愈是科技發展,愈使老人之生活經驗與判斷智慧貶值無用或明顯降低,導致老人身份與權力之損失。(Cowgil&Holmes,1972)有一些研究者在不同社會發現現代化為影響老人身份地位之關鍵要素。(Palmore&Manton,1994)這個現代化理論擊響了一個反應與一種回音,就是已失去之“金色年華”(goldenage)之美畫,它描述在工業化以前之社會,老人是被尊敬的(Stearns,1982)。例如小說家所寫之“我們所失去的世界”(theworldwehavelost),這是一種世界觀之見解或神話(Laslett,1965-1971),但是這些古代故事之實在性,要比現代化理論所提示的更為複雜。有許多學者批評古代之老人生活不見得很好(Quadagno,1982;Haber,1983)。當我們仔細檢視原始社會、古代社會以及中古社會之文獻,我們發現在當時老人們被對待的、有矛盾對立之方式;有時候被丟棄不顧,有時候被賦予社會權力。老人身份地位之歷史包括了許多差異性,根據其種族、性別、社會階級與文化,老人之形象與實體向來沒有完全一致。在老年歷史之核心,經常有一些矛盾情形:忿怒與罪疚、榮譽與壓抑,這種矛盾之心理基礎是可以理解的。當你看見一個易受傷的老人伸展四肢躺在你前面時,你不該覺得歉疚與恐懼嗎?但對於一生過程中累積權力與財富的老人,你不該遮掩對老人的矛盾感受嗎?在今日社會,我們也看見這種對老人的矛盾情緒存在。老人們是接受廣大老人福利津貼的一個團體,有時候描述他們是不公平的、自私的、對於下一代子孫不關心,但老人們的真實生活跟普遍之社會形象是不盡相同的。在工業化社會來臨之前,一個人之生命過程本身,似乎有一種較大之僵化刻板印象。生存在“生命之三個箱子”(threeboxesoflife)就是兒童期、成人期以及老年期(Bolles,1981)。但在同一時期,我們也觀察到大眾傳播與文化價值之快速變遷,開始在很明顯之生命階段,腐蝕了生命發展過程之任何特別性質。跟著醫藥之進步,許多人生存到老年,使老人們形成全人口結構中一個很大的社團,隨著人口數量之增加,他們之權力有了相當的提昇。同時老人們之工作成就卻被社會貶值了,因為老人們無法抗拒現代社會之科技進步與功利主義思想。在二十一世紀之人口老化問題,有許多不可預測的影響。因此要建構一個適合全體老人的老化理論,在社會老人學領域中,跟老化之生物學理論中所遭遇之困難極為相似。在生物學上,由演化理論開始探討老年之過程,卻發生自相矛盾之困難(paradox)為什麼老化會發生?從“適者生存”之觀點,這似乎找不到理由讓有機化與人保健身心障礙研究2004,Vol.2,No.2381體活到生產年齡過後還繼續生存。簡言之,老年時期應該不存在。但是人類卻在生產年齡過後,還活到一段很長之時期。確實地,人類是所有哺乳類在地球上活的最長久之動物。對於生物學來說,老年的意義成了一個問題。生物學家提出許多理論來解釋老化問題,有軀體突變說、錯誤災變說(ErrorCatastropheTheory)、自律免疫說等等學說,沒有一個單獨的理論學說能夠解釋全部的老化現象,或是可提供決定性的說明。但是所有的理論都刺激了後來之繼續研究,使我們更瞭解與明白老化之生物學意義。相似地,老年之意義與社會環境之改變,也激起了社會老人學之許多理論。就如老化之生物學理論,沒有一個單獨的理論學說被學界同意接受,認為最完美的;但是在老化之社會學理論中,有兩個理論值得大家繼續檢驗研究的,就是社會撤退理論與社會活動理論,可提供我們分析老年之意義。二、社會撤退理論(SocialDisengagementTheory)早期最完整之學說,企圖要解釋老人在現代化社會之身分地位者,係為社會撤退理論(Cumming&Henry,1961)。這個社會撤退理論視老年為一個時間點,係老人本身與社會雙方面感到要從事於互相分離之動作。例如:要由工作崗位退休,這種撤退過程是可瞭解的,為一種自然的與正常的趨勢,反映了一個基本之生命旋律。換句話說,這種撤退過程被假設為正常的社會功能,對社會與個人的服務是正面有益的。社會撤退理論牽連到現代化理論,這種觀點認為當一個社會變為更現代化與有效率時,很自然的,老人就要從社會崗位撤退。社會撤退理論係由一個廣泛研究方案,稱為堪薩斯市之成年生活研究(KansasCityStudiesofAdultLife)分析出來之學說。這個長達十年之長期研究老年生活,係由中年時期開始一直延續到老年時期(Williams&Wirths,1965)。這個撤退理論之意念,不僅僅是實驗的、與經驗的性質。根據這些事實之發現,可形成一種學說來解釋老化過程之現象與因果關係。但也有學者批評,認為這些研究係在1950至1960年代執行的,其結論抵不過反映當時之社會背景與老年生活,跟今日之社會背景有很大不同。雖然這個原來之理論不是全被接受,但其撤退之模式卻可以用來描述老人之一些社會行為。例如:提早退休之普遍性,不過有的老人行為卻不能夠被描寫為社會撤退,例如:身心失去健康,不得已要離開社會職務,使用撤退理論來解釋老人全面性之社會行為,是不可能全被多數社會老人學家接受的。社會撤退理論之另一個爭論問題是描述老人之適應為“功能性的”,這個字眼跟“有用性(useful)”同義。同樣的撤退過程可能對一個社會機關組織是功能性化與人保健身心障礙研究2004,Vol.2,No.282的、或是有用的,但對老人本身未必是有用的,例如規定在某一年齡老人被強迫退休,老人們要選擇彈性退休。在美國之勞動工人遷怒強迫退休制度,因此美國國會在1986年取消了法令上之強制退休制度。在今日社會有些有錢有閒之老人族群,雖然由工作崗位上退休,並從事於休閒娛樂或志願社團活動,但要他們由社會活動全部撤退,似乎是不太可能。當一個老人因為年邁多病而躺臥在床,失去體力活動以及個人之社會網路,不得已就不得不改變其社會生活方式,這也不是撤退理論之原意。在堪薩斯市之成年生活研究發現了年邁者有一個共同之趨勢,就是轉進內在世界之沉思,要探討人生意義要了解自己之內在心理世界(Neugartenetal.,1964)一個人在中年期熱衷於許多社會活動及各種成就,但到了晚年就變為離開社會活動而注意“自我超越(ego-transcendence)”,要追求瞭解自己之超然存在,要預測在晚年時自我角色之消失(Peck,1968)。三、社會活動理論(SocialActivityTheory)在社會撤退理論之反向,就是老化之社會活動理論。這理論辯稱,如果老人們更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他們的生活似乎過得更為滿意。社會活動理論之假設認為老人們如何想像自己,基於各種社會角色或所從事之活動考慮自己之社會參與。社會如何界定我們?如何界定老人?就是根據我們所從事之活動,根據老人們所參與之活動(Wearewhatwedo)。社會活動理論認為多數人在老年時期,繼續他們在中年期就已建立之社會職務與角色,從事生活與社會活動,因為他們在實際生活上有同樣之需要與價值。社會活動理論與老化之“社會繼續理論(SocialContinuityTheoryofAging)”,有一個相同點就是注意到人們在老邁時,照樣傾向於維持他們原先之生活方式,要盡可能,盡量的保持相同習慣、人格特徵、生活方式,這些都是他們在早年就已養成的(Costa&McCrae,1980),依據雙方之活動理論與繼續理論,在老年期之任何社會互動減少,可能由於失去健康或身心殘障所引起。這種解釋要比社會之功能需要促使老人們從活動之社會角色撤退,較易令人接受(Havighurstetal.,1968)。有許多研究工作似乎支持活動理論之某些主張,例如:老人之繼續健身運動、社會交際活動、經濟之生產角色,這些都是對老人之心理健康與生活滿足有正面之貢獻。這些研究指出非正式之社會活動或是甚至於僅僅在心理上領悟到老年期之社會整合也可能促進很重要的,老人主觀的福祉。換言之,我們的態度與期望,對於社會參與或社會隔離,也許要比正式之參與模式更為重要(Longino&Kart,1982)。事實上,什麼算是“活動”?一部份化與人保健身心障礙研究2004,Vol.2,No.2383端賴我們如何看待事情,並非單獨之外在行為。這一點是一些現象學觀點所強調的,如果老人退休或年齡限制使老人在事實上之參與變為不可能,那麼活動理論提示人們將會尋找發現代替品來補充以前之社會角色與活動(Atchley,1985)。在社會上有許多為老人設計之節目,例如:老人活動中心、老人服務中心、長青協會、或老人大學等等機構,都鼓勵老人長輩參與。有的老人安養或長期照顧設施也會歡迎老人參加,這些活動服務項目都假設老人是健康的、活動的、願意參與的,這個忙碌倫理(busyethic),對於退休制度是具有敵意的,這種矛盾感情似乎是很普遍的,例如:布郎(HelenGurleyBrown)所編之自助書籍“TheLateShow”(1993),還有論文家考利(MalcolmCrowley)所寫之八十年代之觀點(TheViewfrom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