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移民视野下的青岛民俗文化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作者,任何 时代的历史都离不开人的活动。而人又 是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文化的建设。历 史的每一个时期人们都会随着政治局势 或经济发展状况自觉或者被动地迁徙流 动,生生不息,造就了各地丰富多彩的 多元文化。 中国论文网 /4/view-12758371.htm 1.青岛地区移民的大致历程。青 岛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濒临黄海,是 一座风景优美的海滨旅游城市,也是一 座历史文化名城。虽然青岛市的建制较 晚,但早在 6000 多年以前,这里已有 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周代初属莱地, 齐灵公十五年(公元前 567 年)灭莱,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齐国疆域逐渐扩展至此。随着当地经济 的发展,不断有人口移入。 到明代以后,胶东地区则盛传 “小云南”“大槐树移民”“枣强移民”等移 民传说。而传说最多的是“试问先祖在 何处,路人皆指小云南” ,好像这一地 的居民先祖大都来自云南的军户。关于 登州、莱州一带的移民传说中的小云南 到底在何处,一些专家学者从正史、地 方志乃至家谱甚至传说中对“小云南” 进 行考证,有的认为来自云南省乌撒卫, 有的认为来自云南祥云,有的认为是云 中以南的山西一带,还有的认为“小云 南”只不过是个在明初的移民大潮中的 一个抽象名词。这些移民主要是以山西 籍移民为主体,辅以河北枣强籍移民加 之一部分来自云贵地区的移民(含流人) 以及曾经在云贵地区服役或调防山东的 云贵籍军人。在长期的融合中,由于乡 音的差异, “云中之南 ”“运城之南”“运河 之南”“豫南”“云南”几经融合变化、以讹 传讹,而产生出借以区别“大云南” (云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南省)的“小云南 ”这个称谓。为了巩固 海防,抵御倭寇的侵扰,明代在青岛等 胶东地带设立卫所,洪武年间,莱州府 先有莱州卫和雄崖、浮山二所,洪武二 十一年增设了鳌山卫,洪武三十一年 (1398 年)又增设了灵山卫,弘治年间 又增设二所:夏河寨千户所和石臼岛寨 千户所,此外还有三个巡检司:古镇巡 检司、逢猛镇巡检司和栲栳岛巡检司, 一个即墨营。由此看来,现在青岛一带 是“一个以军户人口为主的移民区” ,这 一时期整个登州、莱州的军籍移民人口 的数量只有八万左右,占当时户籍人口 的 5%左右,但在沿海地区是军户移民 聚居区,移民数量可能占有绝对的优势。 清代中晚期,青岛地区居民随着 胶东半岛“闯关东 ”的移民大潮,也加入 了北进出关的行列,这一时期是迁出期。 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隔渤海相望,海上 交通便利,而且在明清时期,山东半岛 和辽东一带又都属于一个行政区,胶东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一带很早就有人渡海北上加入垦殖东北 地区的行列。特别是清代中晚期,清政 府为了东北边境的安全,出于戍边垦荒 的需要,征募大批汉人到东北垦荒实边。 自清代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 2500 多万山东人闯关东,其中以胶东半岛的 人口居多,现青岛地区也是重要的迁出 区。青岛地区昔称胶澳。光绪十七年 (1891 年) ,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 青岛由此建置。近代以来由于德国强租 胶澳,1897 年至 1922 年间相继成为德、 日租借地。随着青岛的开埠和青岛市的 建制,外来人口纷至沓来,从而构成了 以客籍人口为主的移民社会,既有德、 日侨民,也有来自各地的中产阶级、产 业工人等,大批青岛地区乡村民众也拥 入市区,这一时期是青岛移民最为活跃 的时期,移民活动一直延续到现在。可 以说,由于人口的不断迁入与迁出,持 续时间长.移民数量大,而且都具有聚居 的特点,对青岛一带的民俗文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2.青岛一带的移民与方言。方言 俗称地方话,是因地域的差别而形成的 语言变体。山东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 的重要源头。早在周代,齐鲁两国的建 立,确立了山东在整个中国经济文化发 展中的重要地位,山东也因此被称为齐 鲁大地,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相互交融影 响构成了独特的齐鲁文化。青岛地区的 方言和鲁地不同,据统计,汉代扬雄 方言中单言齐语者共 14 次,言东 齐者 73 次,而不杂入他地者 50 次。其 自为一特殊方言自不待言。 孟子中 也提到齐东野人之语,和君子对举,其 语言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青岛一地的 方言属胶辽官话区青莱片,人口的不断 迁徙和地理上的偏居海隅,使胶东一带 的方言和山东其他地方有明显的差别。 明初的山西移民、军户移民,这些人来 自不同的地方,所操方言也各不相同。 他们的方言和青岛本地方言融合,至今 在方言中还留有很多过去生活的印记, 如称腌制咸菜为“ 瓜荠” ,称奇怪为 “怪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诞”等。青岛地区民众闯关东,胶东方 言也对东北方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现 在辽东半岛一带的方言以及东北的一些 方言和胶东一带的方言很相似,所以一 般把这两地的方言统称为胶辽官话。如 东北方言中古日母字今读零声母,和胶 东话相同。 “舀音扰,日日义,人日仁, 肉日幼。 ”近代青岛移民成分复杂,来源 广泛,青岛市区方言已经和即墨等地方 言有很大不同,加速了向普通话靠拢的 进程。 3.青岛移民与地名文化。地名是 一个地区居民对生活地理环境的称谓, 蕴含了过去生活的体验和情感,是文化 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明代青岛地 区军事卫所的建立,卫所中的兵士以及 家属在附近青岛一带繁衍生息,这里的 很多地名反映了移民活动的历史。如灵 山卫、鳌山卫、浮山所、雄崖所、即墨 营、史家屯、郝家寨、李官庄等。 “屯” 指驻兵防守,如屯田、屯兵、屯垦; “官庄”指官府管辖的田庄。明清时期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青岛卫所之外的移民,政府负责招募开 垦田地,所以把这叫作“ 官庄 ”。这些地 名有的至今犹存,有的随着时代的变迁 而有所改变,如灵山卫、鳌山卫今为灵 山卫镇、鳌山卫镇。浮山所也成为青岛 市区的一个社区。另在黄岛区一带有 “窝棚”,名称反映了早期移民生活的艰 辛。早期此处异常荒凉、斥卤盐碱,鲜 有人迹。先来的民众为了生活在海边搭 草棚藏身,生活异常艰辛,后来人数逐 渐增多,形成村落,仍叫作“窝棚” 。生 活条件好一些的能建起瓦房的就叫作瓦 屋庄。青岛外迁移民往往一乡、一县聚 居在一起,所以今天东北等地还有“平 度村”一类的地名。近代青岛市建制, 废除了过去德、日殖民时期的地名,如 威廉街今为太平路、柏林街今为曲阜路、 汉堡街今为河南路、佐贺町今为广西路 等。现在青岛市区街道命名大多以包括 香港、台湾在内的全国省市县名称来命 名,如江苏路、山东路、广西路、通辽 路、苍山路等,颇显青岛包容四方的豪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气。一些地名在现在行政区划中已经改 变了,但地名还保存了那段历史,如察 哈尔路、热河路等。 4.青岛移民 与秧歌、茂腔等民间艺术。青岛一带民 间艺术发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 有很多民间艺术瑰宝,如胶州大秧歌、 茂腔、柳腔,胶南剪纸等。胶州大秧歌 又称“地秧歌 ”“跑秧歌” ,民间称“ 扭断腰” “三道弯”,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舞 蹈、音乐曲调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 中独树一帜。但胶州秧歌究竟起源于何 时,至今尚无定论。一种观点认为,胶 州大秧歌的发展和当年青岛地区向东北 移民有很大关系。很多贫苦农民逃荒讨 饭,沿途“唱门子 ”形成了边舞边唱的艺 术形式。胶州秧歌据说是胶州包烟屯赵 姓、马姓两家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 年) 逃荒关东,把青岛胶州一带早已存在的 秧歌加以变通,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 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后来返回故乡, 经不断改进流传,舞蹈、唱腔、伴奏均 有一定程式,基本定型。小戏秧歌原有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剧本裂裹脚 拉磨 送闺女 打 灶等 72 出,皆为口头创作,大部分 年久失传。2006 年 5 月,胶州秧歌入选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茂腔戏起源于山东东部地区,以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被誉为“胶东之花 ”。早期的茂腔是由花 鼓秧歌发展、派生的“ 肘鼓子 ”戏由西向 东流传,与当地的秧歌等民间演唱相融 汇,结合本地的语言习俗、审美特点衍 化而成,也称为“ 本肘鼓”。 “本肘鼓”又称 “哦嗬喳”“老拐调” ,因其曲调而得名。 由于人数和表演条件的限制, “本肘鼓” 的演唱比较简单,没有丝弦乐伴奏,只 有一面鼓,一个梆子,一面手锣伴奏, 大锣和钹不常用。据传说由“本肘鼓” 发 展衍化为“冒肘鼓 ”,也是源于苏北一带 的民间艺人“ 老满洲” (真实姓名不可考) 迁徙到今青岛一带而形成的。 “老满洲” 一家原为演唱流行于苏北、鲁南一带的 “南路肘鼓子 ”戏的民间艺人,后来因当 地兵荒马乱,生计艰难,于是举家北迁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至胶州一带,在此地认识了一个唱“本 肘鼓”的丁姓艺人,两家后来联姻,改 进了“本肘鼓 ”的演唱曲调,加入了丝弦 乐器伴奏,使女腔尾音翻高八度演唱, 当地人称之为“ 打冒” ,因而就有了 “冒 肘鼓”“茂肘鼓”的叫法, “茂腔” 的称谓也 随之应运而生。 “冒肘鼓” 的曲调较之 “本 肘鼓”更为优美动听,所以很快得以流 传,逐渐取代了“ 本肘鼓”。 5.青岛移民与民间信仰。青岛地 区民间信仰种类繁多,有妈祖信仰、龙 王信仰、财神信仰、精灵信仰以及各式 祭祀习俗等,特别是军户移民的节日祭 祀还很有特色。除夕拜祖先,请宗谱, 一般不像大多数山东人那样,朝北磕头, 而是面朝南,意思是思念远在云南的家 乡。直到现在,青岛一带的农村地区, 百姓去世之后,家人还要举行一种送魂 回云南老家的仪式“ 送盘缠 ”。大致 的仪式是:死者去世后的第二天黄昏, 死者子女拖着“ 孝棍” ,本家后代抬着纸 扎的一辆车、一匹马,一个童子,并用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笼子或者冥纸做的褡裢装满元宝、纸钱, 一路哭着来到村头的“ 土地庙 ”前,由长 子(或长孙)拿一根高粱秆,顶端夹一 张纸钱,手握另一端绕“ 土地庙 ”拖着走, 谓之“拖魂”。待觉得高梁秆沉重时,便 是拖着“魂”了,把高梁秆(即 “魂”)背 在身上,放在一把椅子上,椅子前面有 一张供桌,上面摆着祭品这是请 “魂”用餐,好上路。一会儿,估计 “魂” 用完餐了,就把它请上纸扎的车,驾好 马,那童子便是车夫。家人训诫童子 “吃饭别离车中间,宿店别等黑了天” 等 话语。然后,把车、马、童子烧掉,并 焚烧大量的纸钱这是送给“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铣工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航空公司机务人员岗位飞机维修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工勤考试技师考试题库及答案2025
- 高校科研合同模板(3篇)
- 高速公路护栏板施工合同(3篇)
- 高炮广告拆除施工合同(3篇)
- 安徽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 安徽农商银行笔试题目及答案
- 安定协管员招聘面试题及答案
- 股东间公司治理信息保密及责任分配协议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美术上册全套课件
- 彩钢大棚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
- 《啤酒品牌的营销策略以青岛啤酒为例(论文)》
- 舞蹈鉴赏课件
- 沥青路面施工方案61841
-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课件第八章体育教学设计
-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查实习报告》
- 《中外美术史》课件1中外美术史.1(原始社会)
- 刺梨产品之养生有维系列简介共26页课件
- MPA、公务员必修课《公共政策》课件: 政策制定
- 大学物理高斯定理课件-英文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