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千年包公》观后感.docx_第1页
关于《千年包公》观后感.docx_第2页
关于《千年包公》观后感.docx_第3页
关于《千年包公》观后感.docx_第4页
关于《千年包公》观后感.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千年包公观后感 关于千年包公观后感(篇 1):黑下脸来执纪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看到这句话, 内心为之一震,同时也深深产生了共鸣。 “民者,国之本也”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 拥护。而贪污腐败官员的存在,不仅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 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损失,同时,也深深的影响了党和政府 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XX 年 1 月 1 日,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 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正式施行。这不 仅是全面从严治党新的起点,也是向贪污腐败“民贼”全 面开战的新的号角。作为纪检工作人员,我们要在守法、 执法上先学先行,做到清正廉明。 一、严守法纪铸魂。 “法乃治道之要,公是法的灵魂。 ”一个有血有肉的政党就必须如包公那样,敢于维护法纪 法规,敢于直言不公不平,敢于直谏民心民意,敢于担当 监督职责。作为基层纪检监察人员,我们担负有“维护党 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 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 反腐败工作”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必须严明法纪。在 法律、法度的宣传上下功夫,用法治意识规范所有党员干 部的工作行为,用严格法律铸就党的“正气”之魂。 二、严明执纪铺路。民心民信都是“用之不觉、失之 难存”的。对于损害民心的贪污腐败分子,我们必须严明 执纪,将“老虎、苍蝇”一起抓。作为纪检干部,我们在 严格按照法律规范执纪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包公“七弹 王逵”的执纪毅力和执纪坚守,咬紧问题不放松,紧盯违 纪不松懈。在纪检办案时我们都要做“黑下脸”的包公, 用负责的态度、公正的执法,严格捍卫群众的权益,为人 民服务。 关于千年包公观后感(篇 2):看清“眼睫毛” 5 月 27 日 29 日观看了纪录片千年包公 ,该剧坚持 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完全根据史实,摒弃戏说,进 行人物和实景再现,向我们呈现出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 敬的包拯形象。该剧通过清心直道 铁面无私 以民 为本三集七个故事的演绎,刻画了一名清正廉洁刚正不 阿、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以民为本,把百姓 利益放在心上包公形象。这些精神在他所做的唯一一首五 律里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所以,包公能够流芳百世,为 世人所瞻仰。看后,无不为包公的精神所震撼,触动。包 公的精神底气在哪呢,我认为,应该与他坚持做好自己, 时刻注意修身自己,时刻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时刻看清 “眼睫毛” ,“勤洗澡” “治治病”有关,用现在的话来说, 就是做到了“三严三实” ,就是做到了“四讲四有” 。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杜牧登池 州九峰楼寄张祜),其中 “睫在眼前长不见”这一句对 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们有着深刻的警示作用:自身的缺点和 不足之处如同“睫毛”长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却不能很清 楚地看到。闭上眼睛看“睫毛” ,永远看不到;半睁眼睛看 “睫毛” ,永远看不清楚。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眼睫毛” ,但由于近在眼前,常 在身边,本应关注、重视,却总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和漠视。 要想真正看清,就要重视查摆问题,善于接受他人的批评, 真正做到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如果无视“眼睫毛”的存 在,就很容易在“温水煮青蛙”中忘记了“我是谁”的党 性之问,在“破窗效应”中迷失了“我为谁”的宗旨之义。 在现实生活中,刘青山、张子善、苏荣等一批人就是这样 的例子。 看清“眼睫毛”要以“慎独”为要,这是一条正确的 自省自警之路,我们要怀揣“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 “慎独”之心,自拥“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道德操守和精 神境界,在实践中修炼“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的 素养,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看清自己,才能敬畏人生, 才能让生命更有意义,为官才能敬畏法度,胸中有“定盘 星” ,真正地做到珍惜人生、正视人生,就会用法纪和道德 约束自己,不动心,不伸手,始终保持平静心态。焦裕禄、 孔繁森、杨业功等先进典型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目前,我党正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教 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党员对照党章、对照纪律要求查找 并整改自身存在的问题,看清自己的“眼睫毛” , “眼睫毛” 虽小虽微,但它紧紧地与心灵的窗户相依相偎,广大领导 干部只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善于看清自己的“眼睫毛” ,必 定能在“四个全面”战略的从政新常态下“明眸善睐” 、 “盼顾生辉” 。 关于千年包公观后感(篇 3):碑上无名 有口皆碑 看一本好书,如交一个好友,能导方向、可净心灵, 让你想与之促膝交谈不愿离开。看了记录片千年包公 后,我也有似曾相识的感受,让我想另找一个夜深人静的 时候,放下浮躁,再次静静观看、细细品味,感受那种注 入心田的正能量所带来的震撼与感悟。 临睡前,阖上眼,却不能寐。 “辞官侍母、六弹张尧 佐、不持一砚归、疏浚惠民河”等一个个故事;包氏后人老 幼齐集一堂叩拜祖先、颂读孝肃家训的场景;开封府题 铭记碑包公名字上人们用手指摩挲出的凹痕等一个个情节, 在脑海中久久萦绕。记录片已结束,我却思绪久久不能抽 离。记录片中依托丰富而详实的史料,以包公人生经历为 主线,以“廉”为核心,用写实的手法将一个个分散、零 碎的故事,用清心直道 、 铁面无私 以民为本3 个 章节呈现,让人感到主题明确、层次分明、易记易懂,让 “铁面包公”的形象有血有肉地走进我的心田,引人深思, 发人深省,终身难忘。 究竟是什么让包拯精神久而弥新,千年后的我们仍然 感怀这位古人,仍然对他持有崇高的敬意? 从古至今,有关包公的戏剧和故事虽有更迭,但都有 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把包公视为公平、正义的化身。 因为包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 嫉恶如仇”精神具有历史的先进性,有历史先进性的精神 总是具有难以磨灭的光辉,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 为镜可以明得失” 。通过记录片将包公等这些廉吏和贪官的 对比展现,使我从中认识到廉洁是一种正气,更是一种风 气。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中华民族内心的“青天” 观念不会变,并被赋予了更为强烈的时代感:“公私分明、 崇廉拒腐、尚俭戒奢、吃苦在前”;“廉洁从政、廉洁用权、 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在全党上下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之际, “包公 精神”应该成为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廉洁方能聚 人,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同时也 时刻提醒自己常照“镜子” ,常思自身不足、常怀律己之心, 认真学习纪检监察业务、用心干好本职工作,踏实走好勤 政、为民的群众之路,让“包公精神”源远流长。 关于千年包公观后感(篇 4):教育应站在精神的高地 光影闪烁讲述着千年前包公的言行,清心直道铸就了 千年后不朽的丰碑。寂然冥思,不觉有所感:教育应站在 精神的高地。而这教育是广义的,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 教育和学校教育。 包公的成长我们能清晰的看到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 是家风、家教养成了他的品格。所谓“家风”是指一家或 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事方法。 “家教”就是孩子在 家庭中接受的教育。包公正是耳濡目染他父亲的品行,受 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养成了自己刚正不阿、一心为民的高 尚品格。反观今天的家庭教育,不能说不重视,然而我们 更多的是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成绩好,一切都好,成绩 不好,否定孩子的一切。对于孩子的理想,品行,人格我 们重视不够。以至成人后问题暴露,如屡见报端的毒熊、 弑师、弑母等案件。 一个人的品格形成和信仰的确立,不是在他成年以后, 而是在他的幼年和青少年时期。孩子从能认知世界开始, 就接受着父母的言传身教,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自己对身 边人和事的看法,学会处理与身边的人和事的关系,这是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自然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如果 忽略了对孩子精神思想的教育,孩子就难以确立是非对错 的观念,不懂规矩,没有自律意识。而这个时期的教育不 仅是父母说什么,更是做什么,是身教。曾子杀猪的故事, 我们都耳熟能详。作为父母的都渴盼孩子成为国家栋梁, 可是如果孩子都不能做一个大写的人,又如何能肩负国之 重任呢?而成人的源头在家风、家教。 而能使包公一生刚正不阿的不竭动力在中华传统文化 的精华。他汲取了前圣的忠君爱民之精神,内化于心,外 化于行,成为他一生行事的准则,也成就了他千古芳名。 一样读圣贤书者众,而更多的看见的是千钟粟、黄金屋、 颜如玉。反观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又何尝不是。我们只关 注如何把孩子送进更好的学校,而不思考我们今天的教育 对他更远的未来人生的影响。我们都明白决定我们人生的 不只是今天的成绩,更是我们所具有的品格。 在包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他人是刘筠。他在任庐州知 州时,发现并十分赏识包公。而他本人也是正直之士,深 受包公的敬佩。这种社会的认同对一个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正在形成期的包公来说是多么重要啊!如果没有这样 的认同,而是遭到质疑,一再的否定,那么包公会不会感 到迷茫困惑呢?这里刘筠无疑是一个社会符号,他代表着社 会对这种品格的认同。当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与社会格格不 入时,人们就会反思教育,怀疑教育,因为人必须要适应 社会。当家人教之以诚,社会报之以诈;当学校教之以真, 社会回之以伪。一傅众咻,何以成化?可见,社会教育在精 神上的引领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瑞忠直,罢官而休。包公精神,全社会共育之。 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所有的一切皆与教育息息相 关。需要对教育的重视,而这样的重视需要有更多的千 年包公供人观看,需要有更多的人去欣赏千年包公 。 关于千年包公观后感(篇 5):穿越千年的精神激荡 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 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 ,于 5 月 25 日起分别在央视纪录频道和安徽卫视播出。该片一经亮相 荧屏,就在全国各地尤其是江淮大地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中激起强烈反响。继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包青天之后, 又一波“包公热”正在悄然来临。 正如编导者在介绍该片时所说的那样,与以往包公题 材的电视文艺作品不同的是,纪录片千年包公坚持真 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后,摒 弃戏说,完全根据史实,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力争 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包拯形象。这一点,只要看 过全片的观众朋友都会有同样深刻的感受一个比“戏说” 更加真实可信、血肉丰满、憎爱分明、铁面无私、清廉如 水、同时也更加动人的执法者形象,穿越历史的尘埃,向 我们走来,在带给我们强烈的心灵震撼和精神涤荡之余, 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深长思索和人生启示。 良好家风是为人做官的精神根基 一个人长大后做什么样的人或做什么样的官,与其成 长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这个家庭环境就是家风。在千 年包公第一集清心直道中,为我们讲述的正是良好 家风对少年包拯的教化作用。 少年包拯生活在一个书香门第。其父包令仪饱读儒家 诗书,早年考中进士,后来做过县令,坚信勤奋读书,考 取功名,报效国家,是儿子将来必然选择的人生道路,并 常以此教育激励包拯。受其父影响和家庭环境熏陶,包拯 还在幼年时期就熟读诗 、 书 、 左传 、 易这些儒 家经典,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观 念、行为规范,奠定了坚定的人格信仰和志存高远的人生 理想。史书说他自幼便“挺然若成人,不为狎戏” 。这从他 少年时期谢绝本地富人宴请以免日后做官不好处理彼此的 关系、29 岁辞官侍奉年迈父母、复出时写下传颂至今的明 志诗等历史真实故事中就不难看出,良好家风在青少年时 期包公身上所打下的深深烙印。XX 年 1 月 7 日,习近平总 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讲话时专门引用了包公的这首 明志诗。 家风需要“守” ,更需要传承和发展。包公去世前, 自知来日无多,给后人留下了极为严苛的家训:“后世子 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 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意思是,子孙后代为 官,如果贪赃枉法,活着不许进家门,死后不许入祖坟, 并要求家人将家训刻于石碑,立于堂屋东壁,从而形成了 震古烁今的“孝肃家风” 。包公的家训,不仅对其后人,即 便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具有镜鉴和警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 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 ”, “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 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 和身边工作人员。 ”古人也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 家风的重要性古今同理。家风是一个人品行修养的孵化器, 更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精神根基。 铁面无私才能公正执法 包公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形象是文艺作品尤其是戏 曲舞台上经常表现的主题,比如深受观众喜爱的铡美案 、 下陈州等。虽是“戏说” ,却体现了普通民众对公平正 义社会的渴望,也是对不徇私情者的赞美与期盼。那么, 历史上真实的包公又是怎样一个人呢?纪录片千年包公 对此进行了还原。 为人峭直、秉性刚烈,嫉恶如仇、敢于犯颜直谏、 “从道不从君”是包公一生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因此被时 人称之为“包弹” 。意思是说,对那些贪官、昏官、庸官, 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皇亲国戚,只要见其有过,包公必 定弹劾。史书中就有其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的记载。王 逵虽然也是进士出身,曾四任转运使,为官却一向贪虐, 民怨积深。由于王逵善于结交朝中权贵,与宰相陈执中、 贾昌朝关系密切,加上每年上缴的贡粮多,颇受宋仁宗的 赏识,虽屡遭弹劾,却屡贬屡任,甚至还被“带病提拔” , 不断擢升。在前三次弹劾王逵时,包公上书皇帝,写下言 辞恳切的千古名句:“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 但朝廷始终不予理睬。后来在得知王逵将改任淮南转运使 时,包公不依不饶,第四次弹劾王逵,前后共向朝廷上了 7 道奏章,直到朝廷将王逵罢官免职。对于皇亲国戚,包公 同样不畏权势,敢于据理力争。张尧佐是宋仁宗所宠爱的 张贵妃的伯父,凭借这层裙带关系,他不断得到提升。为 阻止宋仁宗再次对张尧佐两项新的人事任命,包公率领谏 官们与皇帝展开了互不相让的廷争。由于言辞激烈,包公 甚至在朝堂上口水溅了宋仁宗一脸,最终迫使张尧佐辞去 两项重要职务。 据史料记载,当监察官和谏官五年半时间,包拯一共 弹劾了 61 名各级官员。包公这种对国法纲纪和公平正义寸 土不让的坚守,不仅传诵千年,更值得当下执纪执法者学 思践悟,从中汲取精华,加以传承发展,不断赋予时代新 内涵。 以人为本彰显公仆情怀 包公对贪官污吏铁面无情,对百姓却心怀柔情厚意, 他的这种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 赢得了百姓的赞颂,也使得他无意中走上历史的神坛,千 百年来,一直为百姓所铭记。 儒家的民本思想对古代官员产生了深远影响,包公更 是将此作为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