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国学孝经的心得.docx_第1页
关于学习国学孝经的心得.docx_第2页
关于学习国学孝经的心得.docx_第3页
关于学习国学孝经的心得.docx_第4页
关于学习国学孝经的心得.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学习国学孝经的心得 “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 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 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现 在人们对于国学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一国所固有之学术。清 朝末期,欧美国家的固有学术,即在当时所谓的“西学” 在经过改良之后传入中国,为了作出区别,人们便把中国 固有的学问统称为“国学” 。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 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 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儒家思想、墨家思想、 道家思想、兵家思想及法家思想等。这些思想对历朝历代 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观念。 国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最近一次国学热的兴起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这 一段时间,可是对于 国学的定义确实众说纷纭,至今还没 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就使得国学爱好者、研究者们大都 只能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 一般来说,能称“大师”者应该是能集大成的典范者, 那么能被称为“国学大师”者自然也应该达到相应的德行 标准。然而,一个百家讲坛就已经使得不少只通一门之术 者博了“国学大师”的桂冠,足以令人眼花缭乱。 在很多书店的畅销榜上很难看到原汁原味的国学经典 类的图书。 “快餐文化”远比“传统文化”有市场。 目前这种国学热闹景象并不能真正意味着国学的复苏 与传统文化的振兴,目前的国学热更准确的讲应是国学经 济热,而非国学研究热,所以很多人都知道弟 子规 、 三字经 、 论语是经典之作,却不知道这 些经典讲的是什么内容,知道唐诗、宋词、元曲的意韵隽 永,却背不出几首像样的诗词,更写不出一句有意境的词 句来。 在人类进入世纪的今天,民族矛盾、宗教冲突、 战争、社会矛盾、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等,几乎均属于 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问题。以国学的精华部分 丰富国民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凝聚力,协调人与自然以 及人与人的关系,促使人们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技术用到 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才是胜过金山银海的圣果。 我觉得应该确定一个国学标准,有助于国人潜心研究 国学,而不是把很多时间与精力花费在什么是国学的争论 中,如果实在无法界定什么是国学的话,那也不妨就像易 中天先生说的那样, “不赞成用国学一词” ,换句话说就是 取消国学这一说法,把相关文化学术具体化。 现在能讲授国学的也就那么二十位老先生,国学师资 后继乏人。今年已是 81 岁高龄的南京师范大学常国武教授 有一段比较精辟的说法。常教授也是个毕生都在潜心做学 问,而且在古代文学、古诗文和书法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 很高的成就的学者,但是当别人称呼他为国学大师时,他 很生气,并且他还说道“你们知道什么是国学大师吗?20 世纪被公认为国学大师的,只有一个半,一个是章太炎, 半个是钱穆。 ”试问,如今声名显赫、数量繁多的国学大师 们与章、钱相比,若何?在一个缺少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 人的时代,国学想真热,而不虚火,恐非易事啊! 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不可能读那么多哲学,作那么 多形而上的思考。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诵读古典优秀诗文, 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中国魂,一篇顶若干篇。 以经典为平台,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当然只有当年 轻一代认同并热爱国学,并能自觉地从中吸取文化养分以 丰富自己的知识,未来的国学热才能算是真正的国学研究 热、国学学习热,否则要想再指望出现梁启超、鲁迅、章 太炎、钱穆之类的国学大家来把底蕴深厚的“国学”传承 与发扬光大肯定很难。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 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 四库总目全书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 言” ,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 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 书共分 18 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 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 “夫孝,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 “人之 行,莫大于孝” ,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 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 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 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 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 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 “身 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是孝之始;“立身行 道,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 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 于事君,终于立身” ,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 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 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 孝经还根据不 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 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诸 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 不溢” ;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 “非法不 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士阶层的“孝”是 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用天道, 分地 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 孝经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历代王朝无不标榜 “以孝治天下” ,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 。 孝是我国传统的美德,最早记载孝行的文献是尚书 。 自古以来施政者都重视孝道,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也都 有评选表彰孝子的活动,孝道是人间第一义。至圣先师孔 老夫子一生倡导仁道,并以孝作为实践仁道的根本。 因此他教导学生做人的第一件要事,就是孝悌。 论语学 而篇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 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老夫子把力行孝道作为 仁的根本,非常注重生活实践。 夫子教诲学生,孝是一个人行为最起码的要求, 孝弟 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夫子的学生中,曾子不仅一生 力行孝道,而且能够发挥孝道的思想。曾子以后,孟子秉 承并进一步阐述孝道。此后的圣贤学者都继承了孝道思想, 加以阐述,并且制定各种礼节,使人们很好地落实在日常 生活之中。 孝经是儒家讨论孝道的一部专书,关于成书有几 种说法。比较被认可的是曾子记录孔老夫子教诲,并经过 自身生活实践和体悟综述了孝道思想。 全书共有十八章, 第一章开宗明义章第一 ,揭示的是全书的总纲,也是对 下面十七章的一个概述。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 于立身。 把侍奉父母的孝,扩充为奉事君主,服务国家的 忠,而以立身行道为终极的目标。接着以下五章论天子、 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行孝的方式,虽各有所当,但以 爱 敬来侍奉父母却是一致的,所以接着三才章第 七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 孝经全书论孝的总义。其下各章,都是根据这个理念 加以阐述的。 孝经把子女敬爱父母的心,从珍惜自己的生命和 人格,到敬重尊长,爱护君王,乃至爱护国家以至于天下人 民。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涵摄在了孝 道当中,因此感应章第十六说:孝悌之至,通于神 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现代有人误解,认为孝道迂腐。如果大家细读谏诤 章第十五: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 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便可以更全面体悟孝道的真谛。 弟子规 入则孝亦 云: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 历代圣贤对孝道圆满落实有全面的教诲, 我们学习之时只有深入经典,才能充分了解,真正明理。 总之,孝道是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思想的中心,从敬爱父母, 进而尊敬长上,爱护人民,以至于爱护万物,这也是孟子 在尽心章句上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 意思。而宋代张载在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这种伟大的胸襟就是从敬爱父母开始培养的。 我们的教育是以培养人们修身自立,家庭和睦,社会 和谐,世界太平为宗旨,想要达成这个目标,孝道实应为 当前教育首重。 部分内容摘于国粹学报 、 叹国学之现状 、 百家 讲坛孝经 。 自从三年前接触到孝经后,就一直都喜欢听孝经,也 潜移默化的在生活中受了很多孝经的影响。最近又受邀要 去带国学夏令营,首先就想到要给孩子们学习了解孝经, 故今天也做了一些功课,选编了一些相关资料信息如下, 一起来学习了解。 孝经 ,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 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 “夫孝,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 莫大于孝” ,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 家。 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 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 “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 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 “身体发肤,受 之父母,不敢毁伤” ,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 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 立身” 。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 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 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 “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诸侯之 “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 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 身无择行” ;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 祭祀” ;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 用,以养父母” 。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集 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认为以孝为中心, “夫孝,天 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认为孝是诸德之本, “人 之行,莫大于孝” ,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 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 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 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 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繁 琐的规定。以显父母” ,是孝之终。主张“孝”要“始于事 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 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 乐,病则致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