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翻译理论的对比分析-奈达的“动态对等”与严复的“信、达、雅” 摘 要:中西方翻译界所遵循的翻译理论不尽相同。中国译界一直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为翻译的准绳,而西方翻译界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要算“对等原则”,其中又以奈达的“动态对等”为代表。本文拟比较两者的差异性,分析这种差异产生的文化背景,希望通过对此分析为促进翻译理论研究和指导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基础。关键词:严复;奈达;翻译理论;对等;信达雅引言翻译标准问题是翻译理论研究的核心,中西历史上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翻译理论家在研究翻译时莫不论及翻译标准,但由于各自的传统不同,流派纷繁,侧重各异。我国的突出代表包括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西方的突出代表有18世纪英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20世纪英国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及美国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在中西翻译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通过比较中西历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翻译标准,对比相似性和相异性,并分析其原因,为促进翻译理论研究和指导翻译实践提供依据。一、严复与奈达的简介(一)严复简介 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启蒙家、翻译家、教育家、诗人和政论家,其译著和著述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方面,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颇为重要的一个任务。毛泽东把严复称为“19世纪末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中一个代表性的重要人物”。 除了在思想上的贡献,严复还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是我国第一个倡导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严复在中国翻译史上堪称“译坛大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向中国系统地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翻译大家。他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信、达、雅”学说,并把这三字学说作为翻译的原则。严复的三字理论“信、达、雅”对中国译论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二)奈达简介奈达是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他是现代翻译理论奠基人之一,被称作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翻译理论开始传入中国,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产生了尤其巨大的影响。奈达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艺术,力图把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动态对等”是奈达的中心翻译思想之一,是奈达最为重要、最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他的“对等论”翻译理论在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二、严复的“信、达、雅”与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一)解读严复的“信、达、雅” 1896年严复在其翻译的天演论序言中提出了他的“信、达、雅”三原则,这三原则被称为翻译的“三字真经”(刘金萍,2009)。所谓的“信、达、雅”指的是:“信”指的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信”有两个方面,对原文的信和对译文读者的信。由于中文和英文的句法结构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采用意译的方式才能达到“达”,要对译文做一些诸如调整句子语序、增词、减词和改变词性之类的改变。“雅”要求译文除了要忠实、通顺外,还要考虑修辞文采。 “信达雅”是一个整体,这三个字之间关系实质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关系。“信达雅”这三个字的排列顺序,反映出这三者的主次先后关系。“信”是核心,“达”和“雅”都是手段。“信”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所谓“信”是指要忠实于原文,基于忠实的原则,在翻译时译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色彩还是风格韵味都必须忠实于原作。其次,“达”是翻译之目的,也就是表达原文的宗旨,即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最后,“雅”是翻译之语体选择,“雅”就是要注意修辞,富有文采。 严复运用中国古典文论思想,吸收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精髓”,总结自己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进行高度的理论概括和升华,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翻译原则和标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原则和标准,应该说它是中国传统翻译的理论核心,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二)解读奈达的“对等论” 奈达提出翻译必须达到四个标准:达意,传神,措辞通顺自然和读者反应相似。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关于功能对等理论,奈达在其著作on translation(1984)与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1982)是这样描述的:“功能对等”强调贴近原文最自然的对等,首先是意义,其次是风格。如果内容与形式出现难以调和的矛盾,在一般情况下,为保存内容,必须改变表现形式。奈达认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的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论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其观点强调在翻译中不是使用异化的手段,而是使用归化手段。 奈达还提出功能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原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衡量一个译品不是以译者本人的主观愿望或主观意志为标准,而是必须以读者的客观反应来衡量。衡量一篇译作成功与否,就是要看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是否基本一致。三、两大理论的对比研究(一)奈达与严复翻译理论的相似之处1、重视读者 奈达对读者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他的“读者反应论”上。评价译文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译文读者通过阅读译文后对原文作者所传达信息的反应。奈达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译文读者或译文语言接受者,所以对译文质量的评价,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同时把这种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者的反应是否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好比进行市场调查,测验公众对市场产品的反应,对某种产品,不管理论上认为它多好,也不管它陈列时多么美观,如果反应不好,那就不会被接受。”所以,“译文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应该是在实质上相同于原文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 在奈达“读者反应论”之前,评论一种译文的优劣,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研究,如词汇、句法、修辞以及文化等方面在两种语言中的表现形式,而忽视了译文的服务对象读者对译文的具体反应。奈达注意到,评价译文必须结合译文读者的具体反应。但是了解译文读者反应与原文读者反应状况,从理论上讲是成立的,实践中,由于原文作者和译文作者群体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教育层次均不相同,要客观真实地比较一篇文章是很难的,这是“读者反应论”的不足之处。不管结果如何,奈达毕竟为我们指出了一个评价方法,也使得我们开阔了视野,而不再仅仅把思维集中在文本上却忽视了翻译的其他因素。其实,“读者反应论”这一概念并非奈达一人独创,17世纪英国文坛巨星德莱顿早就创造出来了,只是被奈达进一步发展了。 严复重视读者主要显现在他的“信达雅”理论中的“雅”字上。严复在其天演论译例言中写到,易日:“修辞立诚。”子曰:“词达而已。”又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者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句法字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从以上可以看出,严复的“雅”主张用“汉以前句法字法”修饰译文文辞,以期望其“有文”而“行远”。了解严复的人都知道,他曾经留学英国,游历法国,并在那里播下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种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使他惊醒和激奋,决定翻译西方的经济、哲学等社会科学名著。他一生中翻译达200万字左右,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和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第一人。严复的翻译目的是想用西方的民主思想启蒙当时的统治阶级、士绅大夫和封建文人,这些人是他的预设读者。而这类作者和严复一样生活在古文流行的时代,学的是古文,写的是古文,比较精通古文,因此严复才使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进行译述,而不用“近士利俗文字”。从此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视读者,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读者并不是只能看得懂“通俗文字及口语”的寻常百姓,而是当时唯桐城派古文是尊的知识分子。正如王佐良所说:“严复的翻译是有目的的,就是要引起他认为真正有影响的人,即知识分子的注意-他所翻译的书都是形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想体系的经典著作。他知道这种思想,对当时沉湎于中古世纪迷梦中的知识分子来说,等于一味苦药。所以,他用知识分子所欣赏的古雅文体给苦药裹上一层糖衣,使它容易下咽。所谓雅也者,实际上是严复的推销术。-果然,不出数年,他的译作赢得了广大的读者,他的思想攻势取得了成功。” 可见,严复用桐城派古文翻译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审美要求,这种重视读者反应的做法与奈达的“读者反应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二者都考虑读者因素,但严复的读者群体单一,就是饱读古书的封建文人,而且只重视译文读者的反应;奈达则不同,他把读者分为四类:儿童读者、初等文化水平读者、普通成人读者和专家,而且重视译文和原文两方读者的反应比较。2.强调原文信息的传达奈达曾说过,要是明白意义,就好翻译了。我们知道奈达的理论主要就是“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论,其理论基础之一就是信息论。奈达和塔伯1969年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以及奈达本人的翻译科学探索(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两部著作均对翻译信息论做了详细论述。他认为,翻译即交际,某种译文如果不能起到交际的作用,就是无用的译文。因此,译文“接受者与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然而,由于一般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会小于原文读者的信息,原文信息难于直接被译文读者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必须“拉长”信息的表达形式,让原文信息与译文读者的信息相适应,即让原文信息顺利通向译文读者。奈达的“语言共性论”认为,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找到彼此对等的表达词语来进行交际,绝不存在某种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也不存在民族语言“落后”因素而在翻译中受到限制。他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写到:“如果说一切语言在在形式上都有所不同的话(而语言之所以不同,主要在于形式),那么,为了保持内容,自然就必须改变其形式。”(if all languages differ in form(and this is the essence of their being different),then quite naturally the forms must be changed if one is to present the content)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相同的思想内容,即“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事情,必须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因为他认为,人类的共性多于差异,在人类经验和表达方式中,都存在一种“共核”,世界上人类语言都具有同等的表达能力,即都能满足使用该语言的本族人表达思想、描述世界、进行语言交际的需要。其实,只要纵观奈达的所有重要观点及其理论,就不难发现,其核心就是要译者不构设于原文语言的表达形式,而主要关注原文的意义。比如翻译英语成语“white as snow”(雪白)这个著名论证,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中写到,如果译文读者生活的地方终年就不下雪,语言中根本就没有“雪”的概念和相应的词汇,那就应该注重传达它的信息内容“白”而把它译成“白如霜”(white as frost)或者“白如白鹭毛”( white as great feather)或者“白如蘑菇”(white as fungus)或者“非常白”(very, very white)。 严复更注重的是原文内容的传达。他在天演论中写到“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仅仅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原文。”从中可以看出,严复翻译时把重点放在原文的内容意义上,抓住全文要旨,对于词句可以有所颠倒增删,只要不失原意,不必斤斤计较词句的对应和顺序。例如,他把天演论中的“unceasing struggle for existence”一句翻译成“战事炽燃,强者生存,弱者先绝,年年岁岁,便有留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的时候还把第一人称改成第三人称赫胥黎,开篇就说“赫胥黎独处一室.”原文是(我)如何如何,到了严复的笔下,却成了一开口就是赫胥黎如何如何。比较二者的相似之处,不难看出二者皆是意译论者,都重视读者反应,主张用接受语的习惯代替原文中外国文化的表达方式,也就是主张“归化”翻译,皆属“归化”派。(二)奈达与严复翻译理论的相异性尽管中西翻译理论存在以上相似之处,但同时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中西的理论传统、文化背景和评价者个人的理论意识等不同造成的。据谭载喜考证,西方的翻译历史比我国早300多年,以“翻译等值”为核心的西方翻译理论,由于16-18世纪盛行于欧洲理性主义的影响,更加有系统性,明确性,客观性和实践性;相比之下,以严复的“信达雅”为核心的中国传统译论主要适合用来分析翻译中的文艺美学部分,而翻译研究者除了赵元任为语言学家外,其余均为文学创作者,其对翻译的研究基本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缺乏系统的语言理论支撑,因而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描述性和经验的特征。以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比较,进一步阐述其相异性。1.理论系统性“对等”理论比“信、达、雅”标准更科学。首先,“对等”概念比较明确,不易产生歧义。翻译中的对等是指通过原作与译作的语言形式各级(词、词组、句、超句体、篇章)各层次(语义深层、语用修辞层、语符表层)的等值转换达到译作与原作思想艺术内容的等值转换。而“信、达、雅”概念就不同了:自问世以来,论者对此做了各种不同的理解与解释。有的把“信”理解为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有的理解为忠实于原作思想内容和言语风格,后来还主张取消“达、雅”标准。对于“雅”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有的理解为“古雅”,有的理解为“文雅”,有的理解为“讲究修辞”,有的理解为“风格”。莫衷一是,不一而足。其次,“对等”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理论中纳入了语用因素,和其他学科紧密结合起来,便于吸收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成果使之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同时反过来推广应用于其他学科,如当代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机器翻译学等。而信达雅视角较为单一,仅从文学美学的角度出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性较弱。由此可见,西方的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均胜于我国,是多度、立体式发展的。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就出现了不同学派的翻译理论。在我国,虽然很早就有人对翻译标准方方面面的问题有所涉及,但缺乏对事物进行科学论证和系统总结的习惯,谈论翻译标准仅限于随感式、印象式的,由于这种学术传统,使得理论研究远不如西方那么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2.实践指导性中国翻译实践的语种单一,只涉及西方语言和汉语之间的转换,是“单一体系”,加之参与研究的人数少,理论意识不强,大多围绕同一个问题重复争论,用词和表达重复单调,传统标准不出“信达雅”,现代标准无外“多元化”。而西方翻译实践则相对频繁,涉及语种复杂,不仅有差异比较小的西方语言之间的转换,还有处理西方语言与汉语这样差距比较大的东西语言之间的转换,所以“无论在翻译理论或翻译实践上,都留下了比中国翻译传统更为丰富的遗产”,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此外,信达雅仅仅为我们提供了翻译标准,至于如何通向“信达雅”,严复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方法,而奈达在提出“动态对等”理论之后,又提出了实现“动态对等”的六条原则,可见,严复的理论更注重结果,而奈达的理论侧重于过程,更具有实践操作性。四、两种理论背后的文化渊源“信达雅”与“对等理论”(达意,传神,措辞通顺自然,读者反应相似)差别背后的原因复杂难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是重要原因。(一)中西价值取向的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反映了中西学术传统在价值取向上求真与致用的差异。西方从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起,就开始强调哲学的价值在于它满足了人性自在的思辨兴趣,体现了人的自由本性,而不在于征服自然的实用目的。受这一哲学思想的影响,英民族重细致分析,理性抽象及理论推演,语言表述上注重逻辑的条理性、层次性以及内容上的清晰明确。“对等”理论显然受到西方以原子论为先导的科学观的影响,认为一切事物可再分为由相互联系的分支系统而构成大系统,于是将翻译分解为“对等”,“对等”的集合就成为“翻译”。“信达雅”理论则折射着中国文化的底蕴,其主观色彩受到重观察思考的“格物顿悟”思维方式的影响,其模糊性则沿袭了重抽象简约的“可意会不可言传”、“附会比喻”的传统。中国古代学术体系是服务于人格的成长和道德的终极关怀等经世致用的需要。与此相应,古汉语常以三言两语高度浓缩概括主旨,很少出现全面、系统、详尽的铺陈型论述。这种定义的含混和表达的精炼,如果从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出发,就会发现不仅仅是古典译论的传承,而是整个特有学术传统,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中致用观念的产物。因此从整体上说,西方学术在价值取向上与学以致用的中国传统学术大相径庭。(二)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尽管西方早期翻译理论也有笼统的特征,但西方译论从整体上说表现出“重逻辑分析、重理性和抽象思维、重立论推论”的特点。这种特点同样可以追溯到西方传统哲学。概括地说,西方哲学以主客二分为主导,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在整体上形成了重理性分析的思维方式。与此相反,中国传统哲学以天人合一为主导,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受这一哲学传统的影响,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习惯于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从全局的观点进行综合考察,形成了重直觉体悟、重归纳综合的空泛思辨特征。作为这种思辨特征的显性表现,古汉语中富集了一批独具特色的、表示只觉得词汇,以“达”为例,严复的“达”和泰氏的第三条原则“和原文一样流畅”意思大致等同,只是思维方式的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在这最为接近的原则中,最能反映出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差异,以及对原文尊重程度不同。如上文所述,西方译论受传统哲学的影响,从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主客体意识,具体表现在对客体即原文的尊重,如泰特勒反复强调译文应以原文为指归,突出原文的重要地位,字面上也交代地一清二楚。而在注重悟性的中国译论中,原文多存在于译论家和读者的个人意识之中,很少见诸字面。比如严复的“达”,并未说明向原文看齐。如果联系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来理解,严复不标明原文不是语义疏漏和逻辑缺陷,而是心领神会,无意为之。五、结束语奈达曾说过:“尽管在专业意义上还没有任何的翻译理论可以称之为用来解释一系列现象的、系统的一套总体主张,但在广义上有很多理论可称之为有助于理解翻译的性质或建立评价译作标准的原则”。总体来说,这些原则都是关于如何翻译出好的作品的。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通过对中西方典型翻译理论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西方译学研究以语言学和其他多种学科为理论支撑,注重科学的论证方法,不断提出并完善各种各样的翻译论模式。这些对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和完善都有好的借鉴作用。我国翻译研究者应在翻译理论研究中兼收并蓄东西方思维方法的优点,融合东西方译论的精华,取长补短,锤炼出一套有自身特色的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 eugene a. nida ,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eugene a. nida &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小鸭苗买卖服务合同
- 智能手机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指南
- 骨科亮点护理实践体系
- 青年医学教师授课比赛实施要点
-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测试题
- 造口疝气规范化护理要点
- 二手房交易方式之委托交易
- 学校下学期质量管理工作总结模版
- 2024年09月26日更新【Attest】2024年美国媒体使用报告
- 服装合作协议书
- 【汽车万向传动轴的设计5200字(论文)】
- 售后维修服务单
-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
- ZDY3200S型煤矿用全液压坑道钻机行业资料矿业工程
-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课件(第2课时)
- 南京市小学英语六年级小升初期末试卷(含答案)
- 国开电大本科《理工英语3》机考真题(第005套)
- 护理安全警示教育PPT
- 草图大师基础命令教程
- 清华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 GB/T 42409-2023物联网电子价签系统总体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