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传统文化的审美符号 ——王一生形象探析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棋王:传统文化的审美符号 ——王一生形象探析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棋王:传统文化的审美符号 ——王一生形象探析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棋王:传统文化的审美符号 ——王一生形象探析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棋王:传统文化的审美符号 ——王一生形象探析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棋王:传统文化的审美符号 王一生形象探析摘 要王一生是阿城小说棋王的主人公,也是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在他身上,我们能体会到独特的人格魅力与文化精神。本文通过对王一生的成长经历与生活姿态的分析,意在探析出棋王更加丰满的人物性格与精神面貌,即作者阿城赋予王一生的传统文化的意蕴。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符号。无论是“吃”的态度还是“棋”的风度,王一生都有着道家的精神:知足,虚静,超脱,旷达;他也像一个侠客,保持着自我个性和人格的独立和完整,以超然的姿态行迹于江湖,尽显侠者风范;但无论怎样,他都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虔诚平和、自强坚定,拥有儒家诸多优秀品质的执着而顽强追求理想和希望的青年。关键词:王一生;形象探析;审美符号;传统文化abstract wang yisheng is the protagonist in the novel king of chess,written by a cheng. he is also typical figur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in him, we can appreciate the unique charm and cultural spirit. based on the life of wang yishengs upbringing and the analysis of gesture, intended to be more of a chess champion the fullness of the character and spirit that a cheng gives wang yisheng the implic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he is a symbo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esthetics. whether it is eat attitude or chess demeanor, wang yisheng all have the spirit of taoism: contentment, emptiness, detached, broad-minded; he was like a knight, to maintain individuality and personal self-independence and integrity of the detached the track in the rivers and lakes gesture, show style of the knight; but no matter what, he is an ordinary person, a religious peace, self-improvement firm, has many good qualities of confucian persistent and tenacious pursuit of the ideal and hope of youth.key words:wang yisheng; analysis of image; aesthetic symbols; traditional culture目 录引言1一、道家精神在王一生身上的审美体现1二、侠者风范在王一生身上的审美体现4三、儒家思想在王一生身上的审美体现7结语9参考文献10谢辞11iii 引言在八十年代中期,随着西方现代文化思想的进入,以及中国国内学术界文化热的不断高涨,文学创作界自觉地擦出了文化思潮的火花。其中作家韩少功对文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不茂。”1由此,正式提出了寻根文学。关于寻根,别林斯基认为:“在寻根中,传统被诗化为一种符合人性的自然存在,一种可以协调人与人关系、消除各种紧张、非理性的、非压抑的、能够丰富人的精神和心灵结构的文化时空,以对抗或修复现代的破碎的社会和迷失的人的心灵。”2而文学寻根则是“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寻找文学的根,从而重铸和镀亮民族自我形象,达成人文价值系统的重建”。 3而阿城便是扛“寻根文学”旗帜的最具代表作家之一。1984年,阿城发表棋王,成为当代文学史上值得书写的事件。这部作品被誉为“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当然,棋王绝非浪得虚名,阿城通过这部作品,表明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态度,探寻了民族文化的源流与精髓。这些都源于其塑造的小说主人公王一生所体现出的魅力。一个典型人物形象能够嵌于文学长廊中,显然是一部小说的成功之所在;探析小说人物的形象,自然也是挖掘作品所蕴含的价值的途径之所在;而棋王王一生身上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意蕴,可以说,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审美符号,对于寻根文学作品的棋王,探析王一生的形象,也算是对它的“寻根”。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审美符号,我们可以看出它隐喻并象征了特殊时代富有生机但又秉承传统的顽强精神与文化魅力。王一生从生活中悟得道理,获得成长,而我们从他身上读到文化,寻到精髓。道家精神、侠者风范、儒家思想皆在这个符号背后熠熠生辉。一、道家精神在王一生身上的审美体现 董丽敏在文学经典与当代人生中针对棋王说:“ 小说实际上是在道家文化精神的指引下写出来的,而道家的精神的要领就是不以外在世界的变动当作个人悲喜的原因,有这样一种极大的控制力在里面。”4由此,我们看王一生,他是贫困而动荡的社会背景中的一个普通知青,他形体“精瘦”、貌似痴呆,人送外号“棋呆子”。 作为城市平民的后代,王一生从小就体会到社会的艰辛和人生的困苦。但他却以超然洒脱来适应艰苦而无望的生活, 并形成了自我精神独立而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这正与道家的理想人格的特征相符,即:第一,如何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精神环境的解决,以及宁静心理环境的追求;第二,时命困囿的摆脱;第三,哀乐情欲的化解。5而吃食、棋艺和交游自然,构成了他内在生命与精神的充分的自足与自在。正是这些方面的乐趣,使得王一生在那个艰苦无望、时命不济的年代能够一路“潇洒”地走来。看小说之题,顾名思义,棋对主人公是很重要的。在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写道:“小说最精彩的地方还在于对他痴迷于棋道的描绘。王一生从小就迷恋下象棋,但把棋道与传统文化沟通他不囿于外物的控制,却能以吸纳百川的姿态,在无为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着自己的人生境界。”6王一生是怎样与象棋结下奇缘呢?王一生对象棋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盲目的,是在认真学习和劳作的闲暇拾得的。因为他母亲给印刷厂叠书页子,发现一本象棋书,于是他一头就栽进去了,沉迷其中。所以就是围绕着这样的一个历史,展现了王一生的真实生活和象棋中间发生的一系列冲突,这也是使得他到最后仍然坚定地选择下棋的一个坚实的理由。而真正把他领上棋道的是一个捡破烂的老头。这个捡破烂的老头儿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风尘中的高人的形象,他帮助王一生真正理解了象棋,并冲破物质意识的禁锢,达到精神的层面。“老头儿说我的毛病是太盛。”这是王一生最大的毛病,然后老头就跟他讲“棋有棋势和棋运”,“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棋运不可悖,但每局的势要自己造。”其二,老头说:“为棋不为生,为棋是养性,生会坏性,所以生不可太盛。”至此,王一生便得道、悟道。“何以解不痛快?惟有下象棋”。他借助下棋来淡忘生活的苦难,在对弈中实现生命的自由、自我的超脱。这是王一生的觉醒,正如季红真在棋王序中所说的:“痛苦的时代容易产生超人的哲学。整整一个时代政治的动荡、民生的疾苦、个体存在的渺小、生命的脆弱都在嘲笑、腐蚀着在以革命为中心的理想主义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人们,原有理想与现实的脱节,迫使一些天性敏感而又富于悟性的人们,去寻找更贴近人生真相的精神支柱,以达到对时代痛苦的积极的精神超越。”7于是,在小说的开始,我们便看到了王一生这样的出场:“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说话”,“喇叭里放着一首又一首的语录歌儿,唱得大家心更慌”,“车厢里靠站台一面的窗子已经挤满各校的知青,都探出身去说笑哭泣。”而王一生却安静地坐在那里,问:“下棋吗?”“车身忽地一动,人群嗡地一下,哭声四起。”在人们都在悲伤的时候,“我的背被谁捅了一下,回头一看,他一手护着棋盘,说:没你这么下棋的,走哇!”车站的景象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知青下乡而去的离别,更像投身艰辛斗争的启程。而王一生能够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情感与棋融为一体,以此守得自己的一方精神天地。在后来,他主动放弃脚卵用祖传乌木棋为他换来的参赛资格,却在赛后同时与九人展开车轮战。“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这一状态王一生已近乎天人合一。他神情专注,化棋入神, 宛如民族文化精神熔铸的棋魂,他已超脱俗世的拘囿,神游四极 ,意接古今。他的生命也在他的世界里得到了张扬, 灵魂得以飞升。摈弃耳目的感受经验,使精神心灵处于清静无为、恬淡自然的境界,而获得精神的自由。王一生大胜八大高手,地区冠军、隐居山林的又一位老者,赞叹他的棋艺“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王一生始终平心静气,实有道家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不复独多虑”(陶渊明神释)的旷达和超脱。关于王一生,小说除了写他的“棋”事,还着重写了他的“吃”事。苏丁、仲呈祥在棋王与道家美学 中评论说:“吃的故事,棋的故事, 构成了人生中物质与精神的两个部分,合成了生命的故事。”8对于王一生,“吃”尤为重要。作者阿城曾说:“我不知道大家意识不意识到这个问题(吃饭的问题)在中国还没有解决得极好,反正政府是下了决心,也许我见闻有限,总之这一二年讨饭的少了,近一年来竟极其稀罕,足见问题解决得很实在。如果有什么人为了什么目的,不惜以我们的衣食为代价,我和王一生们是不会答应的。”9通过小说我们可以看到王一生的“吃”显得让人“害怕”。“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的一个渣儿不剩,真是惨无人道”,对“吃”他不矫情,不做作,反而是饥不择食。其“惨无人道”的吃相正是说明了王一生出生困苦,生活拮据,他生活在一个连体肤都难绝于饿的年代。小说中王一生与“我”在火车上大谈“吃经”,通过王一生对“馋”与“饿”的辩解,我们能看到他对“吃”的重视。因“民以食为天”,但他对“吃”的要求并不高,是“比较实在的”,“半饥半饱的日子长”足矣,而对其它的事物更是无欲无求,可见他重视生命,轻视身外之名利,这即体现了道家的养生之道。老子曾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四十六章)。老子又说:“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道德经三十二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道德经三十七章),王一生在现实面前不贪不燥,知足淡泊,践行内心的信念,保持心境自然,乐自己所乐,有所为之,有所不为。故“吃”作为物质的追求,并不与道家精神相悖。尽管王一生会“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但他知道“我挺知足,还要什么呢?人要知足,顿顿饱就是福。”这种容易满足的人生态度与庄禅哲学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无论是“吃”的态度还是“棋”的风度,毫无疑问,王一生都有着道家的精神:知足,虚静,超脱,旷达。二、侠者风范在王一生身上的审美体现既然有浓重的道家色彩,自然也和“侠”脱不了干系。“侠,虽然正式出现于战国晚期,但它早就以文化基因的方式潜藏于先秦诸子之中,以儒、道、墨为载体,参与到中国本土文化主体格局的建构之中。”10侠与其他文化之泉水共同在传统文化的根上滋润,自然相融,也自然能流于生机盎然的文化绿叶中。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深刻地影响了大众的文化认识,树立了英雄形象,营造了传奇的氛围。诚然,棋王中所写的主人公不是武侠小说中会飞会武、刀剑在手的大侠,而是生活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一个知青。他没有武侠那种纵横江湖、行侠仗义的精神,甚至只是世俗世界中一个平凡人。然而这并不影响王一生的侠义性格, 反而更能突出那个真实年代中棋王特殊的形象及影印在他身上的传统文化。那么,在中国文化精神中,传统的侠义是怎样的呢?吴小如在说一文中提出侠义传统三个特征:“ 一、有血性, 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二、言行深得人心,有群众基础;三、有超人武艺。”11我们暂以此为标准审视一下“棋王”王一生身上是否体现出了侠的特点。第一个特征,即为侠者的性情与人格。我们可以从众多的武侠作品中看到,侠士做事光明磊落,敢于担当;为人心胸豁达, 不拘小节;行于江湖不求名利, 正如李白侠客行所写:“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与名”。王一生破了身为国内名手摆的宋时残局,并毅然拒绝拜其为师;王一生不愿为了参加比赛而让脚卵走书记的后门, 更不愿为此让脚卵献出家传的乌木棋;而宁愿给老头拾废纸, 拜无名老头学棋“怕江湖的不怕朝廷的”诸如此类,皆合侠者脾性。在王一生意识中,已经潜藏着民间侠客的信义与豪情,这正为超脱俗世的侠义人格。第二,讲到主人公的“ 群众基础”对于这位“ 棋侠”的民间影响力, 小说中有几处交待。“王一生简直大名鼎鼎。”“但王一生的大名,却常被班上几个棋篓子供在嘴上,我也就对其事迹略闻一二,知道王一生外号棋呆子,棋下得神不用说,而且在他们学校那一年级里数理成绩总是前数名。”王一生在上学的时候就是很有名气的“棋呆子”,在赢了脚卵后“大家没事儿, 常提起王一生大战脚卵。说有个叫王一生的, 外号棋呆子, 在某处与某某下棋, 大家也很高兴, 即使有输的消息, 都一致否认, 说王一生怎么会输呢”。最能突出王一生影响力的当属九人车轮大战造成的万人空巷的景象。“到了棋场,竟有数千人围住,土扬在半空,许久落不下来。”“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像半空响着闷雷。”“棋开始了。上千人不再出声儿。”第三,在体现王一生“超人武艺”上,作者设计了一系列的传奇事迹。王一生在学校的时候就鼎鼎大名,“我们学校与旁边几个中学常常有学生之间的象棋厮杀,后来拚出几个高手。几个高手之间常摆擂台,渐渐地,几乎每次冠军就都是王一生了。” “每到一处,呆子必要挤地头看下棋。看上一盘,必要把输家挤开,与赢家杀一盘。初时大家见他其貌不扬,不与他下。他执意要杀,于是就杀。几步下来,对方出了小汗,嘴却不软。呆子也不说话,只是出手极快,像是连想都不想。”“后来听说呆子认为外省马路棋手高手不多,不能长进,就托人找城里名手近战。有个同学就带他去见自己的父亲,据说是国内名手。名手见了呆子,也不多说,只摆一副据说是宋时留下的残局,要呆子走。呆子看了半晌,一五一十道来,替古赢了。”更具侠士传奇并使其“侠道”升华、“武艺”迅增的是王一生遇到了捡破烂的老头。本文前面说过,捡破烂的老头从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风尘中的高人。我们在很多武侠作品中都会发现,主人公往往会在关键时候遇到高人、邂逅奇遇,从而人生得到升华。笑傲江湖中令狐冲遇风清扬,射雕英雄传中郭靖遇洪七公,同此相同,王一生遇到老头,“见天儿在垃圾站下盲棋,每天回去我就琢磨他的棋路”,然后得到老头送的一本棋谱。老头不落窠臼, 给其讲阴阳之道,让其悟行棋之理。随后,赢了家棋根底很厚的脚卵,最后进入巅峰对决,即同时与九人下棋。“王一生的黑子儿远远近近地峙在对方棋营格里,后方老帅稳稳地呆着,尚有一士伴着,好像帝王与近侍在聊天儿,等着前方将士得胜回朝;又似乎隐隐看见有人在伺候酒宴,点起尺把长的红蜡烛,有人在悄悄地调整管弦,单等有人跪奏捷报,鼓乐齐鸣。”王一生以其高超“武艺”将各路高手一一击败,俨然一副侠者气派。除了有传统侠义的特征,王一生还有侠者文化中所体现的儒侠与道侠的审美表现。这正与传统侠义特征的第一点是相通的。“从行为气质上说,儒家的阳刚好勇一派,与侠的人格气质接近。为儒而好勇,不接受朝廷俸禄,在身份上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处处以自己的原则行事,形成了上古意义上的儒侠。”12从某种意义上说,王一生到处找人下棋,以高超棋艺与人对决,本来就有好勇的意味在其中。而王一生那句“怕江湖不怕朝廷”也体现了儒侠所具有的自由身份。他不接受国内名手的“收徒邀请函”,不愿意托关系走门路去参加比赛,而偏偏欢喜于民间的奇遇,因为那些遇到的正是自己想要的。儒侠阳刚好勇,大多是“以天下为己任”,这即出于儒家所说的“仁”。王一生的“仁”在于他对吃的虔诚,对棋的热爱,在于他给对手尊重能在对手输棋尴尬之前重摆。这置于那个年代,便是对生命的关爱。有儒侠的精神,自然也有道侠的表现。道侠主要表现在其人格个性上。在道家精神的影响下,侠士追求自由个性,重自然之道,不拘于俗世牵绊,能逍遥于江湖。前面已经提到,王一生从困苦中走来,投身于乱世,邂逅了奇缘,又不受制于正统;他的“武艺”也是贯通阴阳、汇道自然。正如道家之侠杨过一样有过人智慧,有高超武艺,却也不求壮志雄心。总之,王一生这一侠者置身于那个纷乱年代,难脱儒家的入世,却也保持了道家的人生自由。侠文化久经风雨,伴随中华文明传承下来,已然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儒道文化也与其自然相融。王一生的侠者风范显儒扬道,正是对传统文化的自然流露。“侠”路漫漫,王一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努力保持自我个性和人格的独立和完整,以超然的姿态行迹于江湖,笑傲人生。三、儒家思想在王一生身上的审美体现经过探析,我们知道王一生身上有着道家的精神,也有着侠士的姿态,整体印象为超然的状态。从穷苦出生的孩子到爱下棋的少年,从捡破烂老头那儿得道,到九人车轮战中得胜,他都那样自适、无为。但如果我们理性地仔细看待,会发现王一生从小到大的成长,从下乡做知青的谋生,从爱棋到棋艺的不断成熟,皆是其对人生“质”的自觉地完善与探寻;而这期间的态度与意志无疑是积极和坚定的,这种意识无疑是朴素的。这便是儒家的精神。阿城在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中说: “所谓中国文化, 我想基本是世俗文化, 这种世俗文化就是避免当时流行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批判主义, 反思意识在日常化的平和叙述中, 传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正是这种世俗, 又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空间。”1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道还是侠,都与日常化的现世有着联系。而儒家思想正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及其他文化发展的根基,它体现的正是入世的朴素意识。王一生出身贫寒,母亲解放前做过妓女,后从良,几经周折有了王一生。王一生生父无踪,继父身体又差,母亲无正式工作。家里又添了妹妹,生活非常贫困。地位低、收入少,王一生几乎从未过过好日子。这样的出生与家庭注定他难以脱离真实残酷的世界。所以,他在“吃”上表现得异常实在。他说:“你哪儿知道我们这些人是怎么回事儿?你们这些人好日子过惯了,世上不明白的事儿多着呢!”可见生存问题在王一生心中扎根很深。在谈论“吃”的问题时,王一生把自己划在了“不馋”的队伍。吃是人的本能驱动的行为,而馋便是越出本能的欲望。王一生恪守本质、本能,他满足的是人生最具体最本真的问题。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生活的。棋王因作品里“有些角色的陈词滥调”,“后来不少批评者将我的小说引向道家”,道家实际上“解决不了小说的问题”,然而“写小说”或“做艺术者”倒有点像儒家,“儒家注重具体关系,要解决的也是具体关系”。 14王一生的“吃”,蕴涵着一种人生态度,即中国普通老百姓对生计的基本追求。作者阿城以儒家的基本思想统领着王一生人生的发展,也就是说王一生的人生是世俗世界真实而艺术的反映。而王一生对“吃”的虔诚与满足正合儒家“一箪食, 一成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篇第六)之意。另一方面便是“棋”。“吃”是物质的追求,而“棋”是精神的追求。邓晓芒曾说:“人是自然的存在,但又不仅仅是自然存在,而且也是精神的存在。人的精神存在也不只是为了更好地、更自然地成为自然存在,而是往往体现为对自然存在的超越,乃至于反抗。”15 王一生说,他在下棋的时候可以忘掉饥饿、忘掉其他,“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有人认为这“是人的自觉、人的发现和人的胜利的观念”,而且“他不是个屈服于生活重压的人,却又表现得那样的淡泊、自适、无为”“;道的外表, 儒的真髓”。 16 我们前面讲过,王一生有着道家的精神,这种精神特别表现在“棋”上。道家认为:“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十六章)即是说,在那个特定的年代,王一生将道家精神化入棋道中,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对现世予以反抗。但仔细想来,王一生的“虚”与“静”是无奈的,是“人活得不像个人”的哀伤。虚静只是表象,只是现实面前的一种状态,真正的行为却是儒家的。儒家讲求笃行精神,即“它凸显了儒学的入世品格和刚健精神,是儒学奋发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自己理想价值实现的精神。”17 在王一生赢得车轮大战后,说:“妈,儿今天明白事儿了。人还是要点东西,才叫活着。妈”这是王一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孟子讲“穷则独善其身”,王一生出生穷苦,又生活在动乱年代,怎样寻得自我成长与人生意义?这就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去探索。最终,他成了名副其实的棋王。而作者给其加冕的“王”,正影射了儒家思想中的王者意识。而“一生”也正合周易里的生生不息的思想。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即德业兼修,内圣外王并重。功业即居王位者的功业,德便是一种崇高的道德人格。18 在王一生不断成长与探索理想的过程中,我们均能在细节中看到他身上的儒家道德。在大家逼着脚卵交出积攒的存货时,王一生说:“不要闹,人家的是人家的,从农场存到现在,说明人家会过日子。”他的这种隐忍和克制正是儒家精神的完美呈现。在棋上,他一丝不苟,但却并不以胜败为目的。他不会因为棋艺高就窃喜和自大。他知礼谦让,下棋时会让对方先走,赢棋了给人面子,默然重摆。他刚直不阿,在脚卵为了自己和王一生的事送了区委书记那套珍贵的明朝的乌木象棋时,王一生断然拒绝参加比赛,不愿为此丧失做人的气节。他讲义气,重朋友。在他艰难地得胜而归时,冠军得主邀他去他家吃饭时,王一生宁愿和朋友们睡尘土飞扬的冰冷的舞台,说:“朋友们既然是一起来的,就要一起回去。”而在王一生身上体现的最令人感动的是他的心中始终存有一块温暖的区域,母亲爱的光辉永远照耀着他。他是一个至孝的孩子,家庭责任感也很强。下棋并没有耽误他学习,干家务活,挣钱养家。他珍藏着母亲为其做的无字棋,倍加爱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