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师范学院2010届毕业论文论佛教对大学生命教育的启迪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自杀的比率日益增加,大学生心理问题日渐突。而针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的生命教育正在高校开展中,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佛教作为独特的一门宗教,尤其在对待人的生命价值,反思死亡的本质和意义上恰有其精深和独特的特点,可以培育大学生的的宗教情感,促进目前的生命教育质量的提升,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与死,从而更好的解决大学生的身心问题,平衡心灵有效预防自杀的悲剧。本文首先概括性分析大学生自杀问题,其次阐述生命教育对于大学教育的意义,最后具体分析了佛教死亡观与戒杀之道,从而论述佛学理论于大学生命教育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自杀;生命教育;佛教;死亡观 自杀观theory of university life education of buddhism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suicide rates increas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but according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life values of life education is played in universities, some positive effects. as a unique buddhist religious people, particularly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value of life, death and reflection on the profound and unique just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foster the religious feelings, promot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current education, help students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life and death, thereby better solutions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problems effectively prevent suicide balance heart.key words:student suicide;life education;death view ;buddhism,近年来,大学校园内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大学生自杀的恶性事件,从而使我们对大学生的基本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及生命态度进行深入反思。目前系统全面的生命教育已经在全国大学校园内广泛开展,而从宗教的维度进行深入探究是一全新的路径,佛教以其独特的审视死亡视角为现代大学校园中的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一、目前大学生自杀问题所谓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从社会学角度来看 :著名社会学家凃尔干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产生隔阂或离异时,个体和社会失去基本的联系,便会发生自杀现象。迪尔凯姆:将自杀分为的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四种,而目前大学生所发生的自杀类型主要是只利己型自杀,从心理学角度看,一般正常人的自杀可以理解为个体在心理上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困境时,所采取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许多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杀即是自我谋杀。在今天的高校校园里,自杀时有发生,并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据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项调查显示,2.6%的受访大学生有过自杀的想法。有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自杀率是同龄人口的24倍。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殷希全等人对南京23所高等院校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1999-2002年3年期间大学生平均自杀率为1622/10万人,是同时期南京一般人口自杀率的1.3倍(12.34/10万人);北京医科大学方明昭在1996年分析了首都7所重点大学及一所普通大学近年来大学生的自杀状况,揭示大学生平均自杀死亡率为924/10万人口;有学者明确指出,大学生自杀占非正常死亡第一位。而另一项确切的统计是一项以国内媒体公开报道为依据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大学生自杀案例,自2002年起不停攀升,2002年27起;2004年为68起;2005年116起;2006年130起。2008年,仅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仅在2009年的上半年,北京市共发生了14例大学生自杀身亡案件。有关数据表明,自杀已经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大学生自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它不仅给大学生个人、家庭带来了重大损失,而且也对其他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还给高校带来了不良声誉。因为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是广大青年群体的杰出代表,担负着国家发展与建设的重担,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因此大学生的自杀会对科学发展和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虽然大学生自杀的人数相对于大学生整个群体比例较小,但是带给大学生的心理冲击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却非常巨大。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媒体、高校、家庭的广泛关注。预防自杀及其他恶性事件的发生已成了高校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部门、心理咨询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开展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找出解决方案,是当下极其迫切的需要,它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保障青少年的生命安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生命教育在大学校园的开展20世纪末,台湾的教育界首先引入了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称为生命教育,其主旨在于阐释生命的可贵及生命应有的尊严。它共分成两个单元:一是“生命的旋律”,包括了解生命的跃动、生命的喜悦、生命的挑战、科技与生命、生命的尊严等;二是“温馨你我他”,旨在帮助弱者的一系列活动。台湾学者孙效智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生命教育的意义是指“深化人生观、内化价值观、整合行动力”的一种有关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理想与实践的教育。国内肖川博士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形态。”(人教期刊2004年第五期“新课程对生命价值的关照”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元基点,也是大学教育的本质所在。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开展的背景下,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实施生命教育是必然的趋势。大学生是追求真、善、美的群体,大学教育也应是向真、向善、向美的教育。教育的核心是人,关怀的应该是人的发展、人的解放、人的生成。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大学教育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关注社会文明的同时,更要关注大学生的发展,引导大学生追求生命的完善,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关注生命,既要关注人的肉体生命,也要关注人的精神生命,教育不能仅仅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工具,还应该是促进和培育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与发展。当我们要求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之时,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生物伦理学先驱阿尔贝特施韦泽。阿尔贝特施韦泽提出生物伦理学的“敬畏生命”的观点。他认为保持生命,促进生命,就是善;毁灭生命,压制生命,就是恶。这是道德的根本法则。他说:“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注: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也就是说,人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有所敬畏所有的生命,生命是需要被敬畏的,面对自己的生命,更应该以一种敬畏的态度去对待,而不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比如自杀去毁灭自己的生命意志。阿尔贝特施韦泽的观点无疑是向人类提出了正确对待生命的要求。怎样利用生命教育让学生正确对待生命,正确认识生命意义呢?我认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是要在观念上均衡对待生与死,不能失之偏颇。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对生命本质价值的认识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拓宽精神食粮的渠道,注意培养正确的积极的宗教情感,如佛教及是以慈悲为怀,方便为本,对任何事物都持敬畏态度的的宗教。一个怀有浓厚宗教情感,以达观的心态面对生与死的人,不但能克服由于对生与死的客观规律过于执着而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还能止恶行善,提高生命的内在质量。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敬畏生命的人。同时正确的宗教情感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自觉规范道德意识与行为,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意义,平衡自己心态,不走向极端的自我毁灭的自杀的道路。三、佛教的死亡观佛教认为,生命由五种元素构成的,即色、受、想、行、识五蕴。所谓的“蕴”即聚集的意思。色蕴是生命的物质构成,可分为地、水、火、风四大种。其它四蕴构成人的精神活动,又称为“名”与“色”合称为名色。“受蕴”主要指六种感官活动,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受蕴”即领纳外界境界而收纳于心;“想蕴”相当于知觉意象,接收并整合各种感觉的意识活动,即取相之意;“行蕴”指意志活动,即造作之意,浅言之即心理活动的总合;“识蕴”是持续不断的的意识活动或未接触对象的单纯感性思维,统摄受、想、行三蕴。生命则在五蕴聚散离合中诞生或者消亡。佛教认为,生命是由十二个环节构成的循环过程,即十二因缘。具体内容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环节依序前者为后者之因循环不已。在延续生命进程推动生死轮转的过程中,直接的动力为“业”。业力因果法则是佛法的主要教义之一,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情众生在业感缘起下所造成的。“业”为造作之义,意思是行为、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往往与因果关系结合,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之力量,即“业力”。业又分两种,一是思业,指内心的思维活动,二是思己业,指思维后所发生的言语和行动。这两种业又分为身、语、意三业。就业的性质来分,有善、恶、无记三性。能感召有益于众生身心结果的业是善业,反之是恶业,而没有善恶之分的业是无记业。众生所造的任何业都产生相应的结果。佛教所说的业,即是一种潜藏的推动生命成长和转化的力能,在这样的力能的推动下,生命依因果的必然法则而从业受果。业力论的逻辑展开即为“因果律”,首先,善恶业因必然产生同类果报。依照“因果决定不杂乱”的原则,即人如果既行善又作恶,那么其善恶之业各自生出不同果报,善恶之业不可能互相抵消。其次,自作自受不由于他。生命以自我为中心造业,则其所造业的果报只能由造业者自己或五蕴相续的生者承受,而决不可能由另外的主体承担。再次,果依众缘,报通三世。佛教言因果报应,即业因所产生的果报,在因缘具足的情形之下方才可以受报,往往在时间上横跨前世、今生、来世。最后,业由心生,回转有道。即众生若知晓佛法明了业由心造,可由心转的本质,通过忏法再加上增上缘的殊胜之力,便可以转移、消除宿世所造恶业的果报。佛教对死亡的终极超越,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解脱,是绝对意义上的死亡,佛教称为“涅槃”。佛教对死亡的超越最终是凭借自力达成。根据十二因缘,超越死亡即是截断生死之流的过程,背后又是对一个因果链条的逐一消解,按照逻辑顺序欲超越死,则须断生,若断生,就要断除现在的三个造业源头,依次是有、取、爱,要断现世的造业之因,又需依次去除造业之本轮回生命的形成,由受触六入名色,再到识。识是轮回的生命相续之源,也是成佛达到涅槃之境的根据,能够阻断识蕴的相续就达到了不入生死之流。但这种境地在佛教还非终极,还需要进一步由“行”断除生命产生的基点“无明”。“无明”消除的境界,即是业的完全灭绝状态,是清净自性的自然显现,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生命终结,小乘往往采取三学:戒、定、慧,即持戒、禅定、智慧。大乘往往是六度之法: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佛教对待自杀态度(一)佛教戒律严禁自杀行为佛教重视戒学,而团契精神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精神引导。无论刚刚受持“三皈五戒”的初信之人,受持“八关斋戒”、“菩萨戒”的净信居士,辞亲出家的行童、沙弥、比丘等,莫不“以戒为师”,谨尊佛戒。这些戒律次第严明,根据信徒的信仰层次,制定了宽严不等的佛戒,以期“防非止恶,自净净他”,而各种戒法中,杀生戒列为首要。杀生包括“不自杀,不教他杀”等,如阿含经云:“尼拘陀,云何是汝修行?所持四戒:谓不自杀生,不教他杀,不随喜杀。”不自杀又有不亲自杀生,不自杀的内涵。不教他杀,包括不教唆他人杀生及叫别人帮助自杀。也就是说,自杀也是一种严令禁止的杀生行为。佛陀在大正藏卷二中开示:“若有舍此身,余身相续者,我说彼等则有大过。”杀生罪过极大,梵网经云,凡生者皆为我父、我母,故杀生即杀父母。因此,自杀无异杀父杀母的极大罪过。据大智度论载,无论如何勤修福德,若未遵守不杀之戒,亦将失其意义。因此,不杀生包括不自杀,是保证修行进步的基石。阿含经中记述了佛陀时代比丘因为修习不净观而出现“极厌患身,或以刀自杀,或服毒药,或绳自绞,投岩自杀,或令余比丘杀”的自杀危机,佛陀于是现身说法,说生命的尊贵,以清静光明观克服厌世心理,挽救了无数的生命。(二)以六敬团队精神安慰自杀企图者佛教注重团队精神的建设,佛陀要求弟子们“身和同住(共同参与,同事利行),口和无诤(言而有信,慈语互慰),意和同悦(统一思想认识),戒和同修(规范管理),见和同解(树立正确宇宙人生观念,建立共同愿景),利和同均(利益均沾)”,实现六和僧团。这种近于理想化的平等团队,对于弱势群体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关爱,不致被社会遗弃而产生不良心理。阿含经有载,有一个叫阐陀的人想自杀,佛陀的弟子就安慰他,鼓励他,要他“汝当努力,莫自伤害”,并为他“来往周旋”,即协调周边关系化解矛盾,“汝若有乏,我当给汝如法汤药。汝若无看病人,我当看汝,必令适意”。按照佛陀的理想,在一个人处于心理低谷期时,当全心帮助他,包括精神的开导和支撑,并解决他遇到的实际困难,化解生活矛盾,供给最基本的物质保障,重病的人给予如法治疗及心理安抚,令他感到社会需要他,并没有遗弃他。(三)自杀有违生命之道每一个生命要经过成(生长期)、住(壮年期)、坏(衰老期)、空(死亡)四大基本规律,如果人为终止其过程,是违反自然之道的做法,佛教明确予以反对。在轮回的六道中,生为人道尤为不易,佛教常有“得人生难”的训示。因为人生苦乐参半的逼迫性,最易修习佛法而解脱,所以人生是六道升沉的枢纽,若精进人长寿者。佛教视人格完善的佛为福慧具足者,而福的具足就有长寿的要求。如阿含经云:“若得大福者,便得生天、长寿。”如果破坏了生命的自然规律,造成不尽命而早夭,也是一种罪过很大的不道德行为。为了揭示自杀者的根本心理因素,佛陀在阿含经中说:“其有婬者,亦欲自杀亦欲杀人。嗔怒者,亦欲自杀亦欲杀人。痴者,亦欲自杀亦欲杀人。”佛陀将自杀之因归结为贪欲过盛、嗔恨心重及愚痴不明事理三大原理,认为要断除自杀杀他的大过,必须断欲去爱,静心息气,智慧明了,方能成就健康的人格。(四)佛教以因果报应说预防自杀佛教认为,生命的全过程离不开因果规律,即善、恶、无记三种行为,会产生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业力,在一定的因缘下,让作业者感受到善、恶、无记的报应,这种客观存在的规律称之为万有因果律。因果律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未来不是掌握到上天或神的手里,我们自己的行为决定未来的生活。对于自杀者而言,目前虽然存在短暂的生活或精神的困境,但可以积极地面对现实,改变现实,成就美好的人生。而现实是不可以逃避的,就像债务一样,逃避并不是好的办法,尽管你逃离一方,债务却永远存在,并不会因逃避而减少或消失。对于现前的困境,应作还债想、报怨想,坚信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有三宝信仰的力量在支持我们,我们一定可以度过难关的。自杀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毁灭鲜活生命的恶行,也是一种不道德的犯罪行为,它会给家人、朋友带来的痛苦和打击,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那么,自杀所造的恶业就太大了,其恶报是无间地狱报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痛苦报应,是比自杀更要痛苦百千万倍的惩罚。(五)佛教以轮回思想以戒杀佛教认为,生命并不是短暂的,而是生生不息的,“人死如灯灭”的观念是没有看清生命真相的错误认识。佛教将生命形态分为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前三者为三善道,后三者为三恶道。生命依善恶业力的不同而轮转于六道,为善者死后往生天、人、阿修罗道,作恶者死后堕落地狱、饿鬼及畜生道,这就是通常所称的“六道轮回”。这种生生不息,生死相依的生命观,视死如生,视生若死,死生辩证不二,没有断然的分离。此一生命的死亡是新生命的开始,自杀只是人为地改变了生命的自然过程,并不能阻止生命的轮回事实。“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一个生命终结了,一切钱财都带不去,而所造下的善恶业力却会如影随形,带给下一期生命,再一次承受未了的孽缘和善缘。自杀不但没有减轻生命的负担,反而加重了业力的恶的比重,甚至造下了新的恶业,等待下一世来偿报。从轮回思想看来,自杀无疑是增加了生命的轮回成本,使净化生命、升华生命的可能性无限延伸,并不利于生命的最终解脱和境界的升华。在对于自杀观念及意图的解除上,还可以运用佛教的佛性论思想和涅槃论思想等。佛性论思想是佛教重要的贵生论,因为每个生命与生俱来,都有佛性的种子,即成佛潜在力量,都是未来佛,应当受到平等的尊重,连蝼蚁之命尚不可轻,何况人乎?涅槃寂静佛教修持向往的崇高境界,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永远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的美好境界。结束语总之,自杀是一种极端的对生命彻底放弃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都是极其严重的无可挽回的伤害,在生命教育已经充分开展的今天的大学校园里,佛教恰恰有着她独特的生命观、死亡观、自杀观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这无疑为现在的生命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思想资源,和各种应用的途径。生命教育中我们也许可以通过佛教这条径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宗教情感,宗教情怀,深刻认识生命的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零信任安全核心架构
- 篮球技术动作训练
- 廉颇与蔺相如人物关系解析
- 社工站末期评估汇报大纲
- 糖尿病并发症科普
- 变应性鼻炎常见症状及护理指导
- 理想责任教育体系建设
-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
- 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症状详解及护理措施
- 事故赔偿协议书范本
- 2025广东东莞市寮步镇人民政府招聘专职安全员1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一套
- 2024石家庄市国企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 远程机器人手术操作指南(2025版)
- 2025天津宏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及所属企业招聘工作人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度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真题及答案
- 五年(2021-2025)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2 交通(全国)(原卷版)
- 消防证考试题目及答案
- 麦肯锡思维培训
- DB11-T 941-2021 无机纤维喷涂工程技术规程
- 隧道正洞机械开挖(电子雷管引爆)项目专项预算定额
- 2025年医师定期考核试题库及答案(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