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同大学 毕业论文 题 目 论文心雕龙明诗感物吟志说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08级 指导教师 刘子乐 学员姓名 张芳艳 2010年6月6日论文心雕龙明诗感物吟志说摘要:在文心雕龙明诗中,刘勰提出了对后世影响颇大的“感物吟志”说,这是他对中国诗学的独特贡献。本文将结合其他篇章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期把握刘勰“感物吟志说”的基本内涵。关键词:文心雕龙明诗:感;物;吟;志明诗列于文心雕龙文体论之首,作者在此篇中,主要是论述了诗歌发展的历史沿革,明辨诗歌的意义、作用、源流及其特征,并提出了“随性适分”、“莫非自然”、“雅润清丽”或“华实惟才”、“感物吟志”的诗歌理论。就“感物吟志”这一观点,童庆炳先生从古到今,引经据典,对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并将“感”、“物”、“吟”、“志”视为诗歌这一文学活动产生的四要素。具体概括为:主体心理活动的“感”、客观对象“物”、内心形式化的“吟”、作品实体的“志”。1这一概括准确入微,但刘勰在书中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阐述,只是在各篇的叙述中,断续的体现出来。其实,“感物吟志”作为一种文学活动,它自身还包括丰富的内涵与诸方面的要求。一、主体心理活动的“感”:“感”是诗人由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活动。他以有“情”为前提,在情景交融下以主客体的统一为至高点。作者在文中提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他将“情”作为“感”产生的前提。“禀”即“禀赋”、“禀受”。“情”,古代人将“情”分为七类。礼记礼运:“何为人情?喜、怒、哀、惧、爱、憎、欲,七者弗学而能”。这“七情”是人的先天禀赋,即“弗学而能”。这一点也是对陆机“诗缘情”说的继承,但二者又有所不同。表面上看,陆机是个缘情派,诗缘情而绮靡文赋),他强调“情”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但在论述时并不排斥志的作用,而是将情与志结合起来使用,如:“颐情志于典坟”。刘勰在此则只强调人与生俱来的“情”,是弗能学的禀赋天性,不含“志”的因素。“应物斯感”,“应”在这里指“接”或“接触”,“应物”即接触到外在事物。人有七情,因接触外物而触发了内在的感情,遂有感而发,感物而吟,“感”是内在情感被外物激活后的外在表现,它与最真实的生活相联系,是最真实的情感,不是“无病呻吟”。在文学创作活动中,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情感是一个文学创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冈察洛夫曾说他只写:“自己体验过的东西”、“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爱过的东西”、“清楚地看见和知道的东西”。2但是,“感”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呈现,它既有对客观现实的表现,也有对客观现实的再现。再现立足于现实,是对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的描绘;表现则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是把内在主观世界以形象性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中称“诗”对上可“补察时政”,对下又可“泻导人情”。他自认为其感伤诗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3白居易的这句话就体现了“感”这一心理活动,是对外在事物的再现与表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提到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这一观点也体现了“感”对客观现实的再现与表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境也。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4“落花”“杜鹃”“斜阳”这些外在的景物激发了词人内在的情感“在心为志,发言为词”,物皆染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叙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无我之境中,诗人通过对景物的客观描写,寄予自己对悠然自得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平实的叙述中更显出作者内心的平静与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有我之境”为表现,“无我之境”为再现。由此可见,“感”是文学创作不可缺少的主观因素。二、客观的对象“物”:“物”,这一概念,既包括自然之物即客观物象,也包括着有主体色彩的作者眼中之物,胸中之物即意象。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于“物”也阐述了他的观点:(一)物的内涵。刘勰此处的“物”,主要是指客观物象,是作者眼中的对象物,它只存在于瞬间。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客观自然和现实的社会生活。首先,作者讲:“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即人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是应物而生的。物色篇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微虫犹或入惑,四时之动物深矣物色相召,人谁获安?”诠赋篇言:“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从这二者可以看出,自然物是触发诗人情感的外因。其次,社会生活也是不可或缺的客观物。明诗篇在提及诗歌发展渊源时讲到“大禹成功”则“九序惟歌”,“太康败德”,则“五子咸怨”,“楚国讽怨”,则离骚为刺”,时序篇言:“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怒,大王化淳,邠风乐而不淫”;建安时期,由于“世积乱离”,文人创作“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这都表明了“怨”“乐”是由社会现实激起的,作者的情感会随着社会环境、时代兴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时作品所反映的主题也随之变化。而且在论及社会生活时,我们还应知道,社会生活不仅包括现实的社会生活,还包括时代的精神和社会的本质。这一点在论述诗歌发展沿革中可以体现。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诗歌这种文学活动与其他的文学活动一样,它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艺术的真实,是以假定性情景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即便是现实主义诗歌亦是如此。(二)物的作用。比兴篇言:“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比”作为一种表现手法,选取类比事物的方面并不固定。有的比喻声音,有的比喻形貌,有的比喻心情,有的比喻事物。又言“观夫兴之托喻,宛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观察兴的托物讽喻,是用委婉曲折的表现方法构成篇章,正如周易系辞下所说的,兴起感情的名物虽然细小,说明的道理却很大。二者表明了“物”在比兴中的重要作用:“物”可以比附事理、可以兴起所咏之情。再者,物是触发作者内在情志的媒介物。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物色篇言:“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物色相召”“人唯获安”,四季轮回更替,阴冷的天气让人感到凄凉,阳和的天气让人感到舒畅,自然景物随着季节的变化,人的心情也跟着动荡起来,对自然景物的感召,哪一个人能无动于衷呢?“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留恋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诗经作者被自然景物触动,就引发出许多的联想类比,他们在多种多样的现象中流连玩赏,在看到听到的范围内吟咏体察。可见,诗人的思想感情并不是发性无端的,是由于外物的刺激使得内在情感摇荡。(三)述物要求。首先,对物的感受,离不开作者的用心体察。神思篇说:“物沿耳目”,比兴篇讲“触物圆览”。二者皆在强调用心观察事物的重要性。同时,述物时强调主客观的统一。物色篇言“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在各种自然现象之间流连徘徊的时候,作家们根据事物的变化,贴切地写出他的情态,模拟自然界的色彩和声音,使之与自己的感情起伏保持协调。既要“与心徘徊”,强调主观情感的重要性,又要“随物以婉转”,强调以“物”为中心,只有在主客观统一的情况下“写气图貌”“属采附声”才有意义。在主客观统一的前提下,描写事物也贵在贴切。物色篇讲“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描写外物极尽其妙,功效只在于贴切。再者,“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或率尔造极,或精思愈疏”,然而自然景物有固定的姿态,人的思绪却没有固定的规则。有的人好像率尔操觚,就写出登峰造极的好文章,有的人用尽心思,反而越写越粗疏,简直不成样子。作者在此借“物”的恒姿来强调人的才能各异,写作时要“随性适分”,知道“华实异用”的重要性。同时他又指出“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自然景物情态繁复,但文章的语言重在简练,只有语言简练,才能摄取物象之样,使文味飘然升起,悠然上扬,只有心灵虚静,才能在自然景物面前深刻体会自然之美,做到情意翻新,光彩照人。三、内心情感形式化的“吟”:(一)作为内心情感形式化的“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吟是一种表达方式。吟指“唱”,即声调抑扬顿挫的念,是经过艺术处理的审美情态。它类似于现代汉语诗歌中的朗诵,所不同的在于吟更多的强调对音乐的要求。这是因为古人对诗歌多采用朗吟的方式,每首诗歌都是合乐而歌。这一点可以说是彦和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贡献。在他之前,虽也有感于物、形于声之说,但如何形于声,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刘勰在这里明确的指出,对诗歌应饱含感情地去吟,才能深刻地体会生生不息的自然万物,如:“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物色),“吟咏者衔其山川”(辩骚),才能更深刻的表现自身情感,如:“吟咏性情,以讽其上”(情采),“吟呕土风”、“讴吟埛野”(乐府)。在我看来,要做到“吟”,首先要求作者、读者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极好的文学感悟能力。若对诗没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又何谈“吟”,而且要抑扬顿挫地掌握情感变化的节奏又谈何容易。“吟”这一行为,实际上是经人将非审美的内在情志转化为审美的外在的情感,是一个将诗形象化的描述过程。2、“吟”是一种诗歌创作的态度。物色篇言:“吟咏所发,志惟深远”,创作诗歌,个人情志只求幽深玄远。这里的“吟”指诗歌创作的态度。在中国诗歌史上,曾出现了一大批苦吟诗人。作为苦吟诗人,并不是指他们整日的吟诵诗句,而是指他们的创作态度,他们在创作时强调对诗句的字斟句酌。如:晚唐时期的苦吟诗人,这些诗人因仕途失意,多沉浸于个人的狭小世界中吟呕,诗境仄狭,虽创作了不少的佳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独行谭底影,数息树边身”、“马随山路放,鸡杂野禽栖”,但多有佳句无佳篇,导致诗歌情、景、辞或艺术构思的“隔”。他们在诗歌中也曾多次提到“吟”,如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孟郊“夜学晓未修,苦吟鬼禅愁”(夜感自遣)、李贺“巨鼻宜山褐,庞眉入苦吟”(巴童答)。这体现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的良苦用心。从上面的论述可知“吟”,作为一种诗歌创作的态度,重在强调诗人写作时对字句、诗境的严格推敲,不同于吟诵。但是,若将其作为一种诗歌创作的态度显然是不可取的,一味的吟呕,只重个别字句,不重整体,反倒啄伤了元气,减少了诗美。态度虽好,却失之偏颇。(二)吟的要点。在明诗篇的结尾处,作者还指出了“吟”的三个要点:首先,要确定诗歌体裁,看其是四言、五言还是三六杂言。其次,要确定诗体的风格。如:“四言正体,雅润为本;五言流调,清丽居宗”,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声画妍媸,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下句”,即文章声韵的好坏,寄托在吟咏之中,吟咏的韵味,从遣词造句中流露。最后,还应与作者个人的气质相协调。刘勰指出,“华实异用,唯才所安”“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华丽和朴实功用,选用哪种体裁要依据作者的才情来确定。正因如此,“故平子得其雅,叔夜含其润,茂先凝其清,景阳振其丽,兼善则子建仲宣,偏美则太冲公幹”。即使是同一的诗体,也会因诗作者个人气质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王维、孟浩然二人多写五言诗歌,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但因二人生活环境、性格的不同也导致了不同的诗歌风貌。王维能够从仕且受佛家思想的影响较深,故而即使仕途失意也可找到心灵的栖息地,他纵情山水,感受万物生生不息之乐,诗歌境界空明宁静,而孟浩然因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仕途受阻,又生性孤高狷介,不肯屈从于世俗,只能成为一位地道的隐逸诗人,其诗平淡自然,更贴近自己的生活。这种注重个人气质的吟诗观,有助于诗人个性和才能的发挥。四、作品的实体“志”:自汉以来,“志”、“情”、“情志”这三个概念就已相通,都用来表示思想感情。然在“感物吟志”中的“志”有别于“情”。刘勰的“情”是弗能学的天性禀赋,偏于情感,“志”则指因外物的刺激内在情感而产生的“情志”,偏于思想,指人的思想感情。它与“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志”相一致,且文章以“述志为本”。但二者又是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的,情实包含于志。“志”在书中出现多次,作者都赋予了他不同的美学含义,如:“志气”“志深”“志隐”等。“志气”见于神思篇:“神思居胸臆,志气统其关键”,即在艺术想象中,精神隐藏于内心,情质和气质则是统帅它的关键。体性篇言:“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这句话旨在说明,人的才能开始于人的血气。不但如此,人的志也需要气质来充实,气质决定作品的创作。这里刘勰继承了曹丕“文以气为主”的观点,主要是强调人的先天条件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但刘勰对它的强调并不能表明他同意曹丕的观点。在刘勰看来,气虽是先天本质,作诗讲究“随性适分”,但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博观”来弥补先天的不足。“志深”见于时序篇:“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志深而笔长”强调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沉积,只有感情的“沉郁顿挫”才能写出思想深刻、值得玩味的作品,这也是建安诗人作品“梗概多气”的主要原因;“志隐”,出现于体性篇:“子云沉寂,故志隐而味深”,扬雄性格沉寂,所以辞赋内容含蓄而意味深长,这里更多的强调志与个人性格的关系。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文如其人”、“知人论世”便是最好的证明。如: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受神仙道教、纵横家思想、游侠思想的影响,其性格狂傲不羁,他的诗歌创作也随性情而奔流直下,空无依傍,变幻莫测、摇曳多姿。杜甫就不同,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遵从儒家思想,以仁者之心来写作诗歌,表现自己对世事的关注。不仅诗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坐月子饮食调理常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申请项目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 推拿治疗学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夺分金卷)
- 2025年肿瘤精准医疗临床实践中的临床试验信息化技术应用支持服务研究报告
- 2025年职业技能培训在乡村振兴中的需求与供给研究报告
- 推拿治疗学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夺分金卷】
- 2025年老龄化趋势下老年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创新实践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国际旅游度假市场行情动态分析及发展前景趋势预测报告
- 解析卷-华东师大版8年级下册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培优】
- 2025至2030年中国大黄提取物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汤小丹《计算机操作系统》官方课件 第四版
- 走近昆曲《牡丹亭》
- 3D打印混凝土材料性能试验方法
- 装饰色彩课件
- XX学校学校集体备课实施方案细则、方案、计划、制度、总结(全套资料)
- 医疗设备、器械项目实施方案、服务实施方案
- 非居民金融账户涉税信息尽职调查和信息报送制度
- (医学课件)急诊科进修汇报
- 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校徽
- 医疗纠纷典型案例分析课件
-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投标技术方案(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