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保障探析 摘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由于该时期战乱不断,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面对这种状况,当时的许多统治者采取了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建立仓储制度等防御措施和流民的安抚与安置、灾民的救助等灾害救助与保障措施以及廪给和赏赐、成立慈善机构、士兵优抚在内的社会弱者救助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灾民救助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自然灾害频仍,使得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们生活贫困。当时的一些统治者为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从灾害的防御、灾害救助与保障以及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和保障三个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保障措施,对受灾民众和社会弱者给予了一定的救助。一、灾害防御和保障防御保障即预防保障,是防范灾害发生或减轻灾害破坏程度的一种保障类型。它重在防患于未然。为了尽可能保障百姓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当时的统治者主要采取了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和建立仓储制度三项防御保障措施。(一)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是最根本的备荒防灾措施。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增加,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对应对自然灾害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该时期一些有为的统治者对发展农业生产相当重视。部分帝王以亲自耕种的形式倡导人们重视农业生产。如曹操曾于建安二十一年(216)三月壬寅“亲耕籍田”1卷1魏书武帝纪晋武帝代魏时,“江南未平,朝廷厉精于稼穑。四年正月丁亥,帝亲耕籍田。”2卷26食货志南齐武帝也曾于永明四年(486)春的闰正月辛亥“车驾籍田”3卷3武帝纪,这项措施体现了帝王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对形成全社会重农风气有很大作用,有利于提高农民从事生产的积极性。此外,晋武帝还下诏鼓励地方官勤于农事,“使四海之内,弃末反本,竞农务功,能奉宣联志,令百姓劝事乐业者,其唯郡县长吏乎!先之劳之,在于不倦。每念其经营职事,亦为勤矣。其以中左典牧种草马,赐县令长相及郡国丞各一匹。”次年(269)正月,“敕戒郡国计吏、诸郡国守相令长,务尽地利,禁游食商贩。”十月,表彰了汲郡太守王宏督劝开荒五千多顷的功劳,“赐谷千斛,布告天下。”2卷26食货志南朝梁元帝对发展农业生产也极其重视,于即位次年便下诏:“食乃民天,农为治本,垂之千载,贻诸百王,莫不敬授农时,躬耕帝籍。是以稼穑为宝,周颂嘉其乐章;禾麦不成,鲁史书其方册。秦人有农力之科,汉氏开屯田之利。国富刑清,家给民足,其力田之身,在所蠲免。”4卷5元帝纪从上面的诏令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统治者对农业发展都很重视,都强调以农为本,对为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给予了优厚的待遇。另外也有个别统治者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在如何发展农业生产上,制定出了农民互相帮助的具体办法。北魏太武帝太子监国时曾下令:“其制有司课畿内之民,使无牛家以人牛力相贸,垦殖锄耨。其有牛家与无牛家一人种田二十二亩,偿以私锄功七亩,如是为差,至于小、老无牛家种田七亩,小、老者偿以锄功二亩。皆以五口下贫家为率。各列家别口数,所劝种顷亩,明立簿目。所种者于地首标题姓名,以辨播殖之功。”5卷4世祖纪下既提出了农民互助的具体办法,又鼓励农民积极“耕殖”。甚至有些统治者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对地方官和百姓都提出了要求。北魏孝文帝在位时于太和元年(477)颁诏:“今牧民者,与朕共治天下也。宜简以徭役,先之劝奖,相其水陆,务尽地利,使农夫外布,桑妇内勤。若轻有征发,致夺民里,以侵擅论。民有不从长教,惰于农桑者,加以罪刑。”5卷7高祖纪上对地方官提出了减轻徭役以便于充分发挥土地优势的要求,对百姓则要求他们听从政府教导认真务农。帝王的以上重农举措,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增加粮食产量和减轻灾害的危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二)兴修水利兴修水利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防止灾害发生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方面的主要贡献是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尤其是三国时期的魏,它“相继修建了白马渠、鲁口渠、睢阳渠、讨虏渠等众多沟渠,”6p50当时“灌溉事业的发达,已普遍到整个中原地区,西至关、陕,北至幽、冀,都有引河溉田的农业经营,而从洛阳到淮南的灌溉系统,尤具规模。”7p128当然灌溉事业的发达与地方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是修建水利工程的直接领导者,可以根据管辖地的具体情况实施。其中影响深远的郑陂就是这一时期修建的。史载,黄初中,郑浑任阳平、沛郡二郡太守,“郡界下湿,患水涝,百姓饥乏。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遏,开稻田。郡人皆以为不便,浑曰:地势洿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此丰民之本也。遂躬率吏民,兴立功夫,一冬间皆成。比年大收,顷亩岁增,租入倍常,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1卷16魏书郑浑传这便是郑陂的由来。北朝时期也有通过兴修水利来达到灌溉这一目的事例。如前秦的苻坚在统治期间“以关中水旱不时,议依郑白故事,发其王侯已下及豪望富室僮隶三万人,开泾水上源,凿山起堤,通渠引渎,以溉冈卤之田。及春而成,百姓赖其利。”2卷113苻坚载纪魏晋南北朝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不仅利于灌溉,促进农业收入的增长,而且也便利了各地的漕运和交通。西晋杜预平吴之后“又修邵信臣遗迹,激用滍淯诸水以浸原田万馀顷,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利。众庶赖之,号曰杜父。旧水道唯沔汉达江陵千数百里,北无通路。又巴丘湖,沅湘之会,表里山川,实为险固,荆蛮之所恃也。预乃开杨口,起夏水达巴陵千馀里,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2卷34杜预传由此可见,兴修水利在当时是有很大意义的。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有利于防洪、灌溉,便利交通,对防范自然灾害的发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三)建立仓储制度建立仓储制度是一种最主要的直接备荒防灾措施,主要通过建立常平仓采取平籴之法调剂粮食。平籴之法即官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以备荒年出售。这类事例较多,如晋武帝泰始二年(266)下诏曰:“夫百姓年丰则用奢,凶荒则穷匮,是相报之理也。故古人权量国用,取赢散滞,有轻重平籴之法。理财钧施,惠而不费,政之善者也,然此事废久,天下希习其宜。加以官蓄未广,言者异同,财货未能达通其制。更令国宝散于穰岁而上不收,贫弱困于荒年而国无备。豪人富商,挟轻资,蕴重积,以管其利。故农夫苦其业,而末作不可禁也。今者省徭务本,并力垦殖,欲令农功益登,耕者益劝,而犹或腾踊,至于农人并伤。今宜通籴,以充俭乏。主者平议,具为条例。”当时没有得到落实,两年后,晋终于“立常平仓,丰则籴,俭则粜,以利百姓。”2卷26食货志以平籴之法储存粮食,可以改掉“丰则用奢”的习气,并以此打击豪人富商,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最终实现了“以利百姓”的效果,对百姓而言是一种积极的保障措施。纵观该时期的历史,我们发现这项措施备受重视。史载,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吴水潦,谷贵人贱,彭城王刘义康曾提出平籴之议。齐武帝永明中,“天下米谷布帛贱。上欲立常平仓,市积为储。六年,诏出上库钱五千万于京师市米,买丝、绵、纹绢、布。扬州出钱九百一十万,南徐州二百万,各于郡所市籴。南荆河州二百万,市丝、绵,纹绢、布、米、大麦。江州五百万,皆市绢、绵、布、米、大小豆、大麦、胡麻。使台传并于所在市易。”8卷12食货志平籴的货物在粮食的基础上增加了绢、绵等经济作物,平籴的范围得以扩展。北魏对平籴仓储更加重视,将其视为安民的根本大计。太和十二年(488),“诏群臣求安民之术。有司上言:请析州郡常调九分之二,京都度支岁用之馀,各立官司,丰年籴贮于仓,时俭则加私之一,粜之于民。如此,民必力田以买绢,积财以取粟。官,年登则常积,岁凶则直给。又别立农官,取州郡户十分之一,以为屯民。相水陆之宜,断顷亩之数,以赃赎杂物市牛科给,令其肆力。一夫之田,岁责六十斛,甄其正课并征戍杂役。行此二事,数年之中则谷积而民足矣。帝览而善之,寻施行焉。自此公私丰赡,虽时有水旱,不为灾也。”5卷110食货志北魏通过努力,使水旱不为灾,对稳定民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后世的北周对该措施更加重视,在前代的基础上设立六官管理政务,其中有“司仓,掌办九谷之物,以量国用。国用足,即蓄其余,以待凶荒,不足则止。余用足,则以粟贷人。春颁之,秋敛之。”9卷24食货志这一措施的出现,能够最直接有效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对社会的稳定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在仓储方面有一个创举,即义仓的出现。“义仓是一种官民合办的粮食调配机构,始于北齐。齐武帝河清年间,政府规定,每人每年出垦租二石,义租五斗,以备水旱灾害。”10p135由此可见,它的设立依然是出于防范水旱,平抑物价,维护市场稳定的考虑,所以说,义仓是官办粮仓的有力补充,在二者的配合下,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以上备灾防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防止自然灾害发生的作用,并能在一些大的灾害发生时减轻其危害程度,对保障百姓的生产生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二、灾害救助和保障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虽然采取了一些防灾措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此时期自然灾害仍然频繁发生,据有关资料记载,本时期的自然灾害,“地震116次、水灾83次、旱灾65次、风霜、雷电34次、虫灾28次、疫疾65次。”11p40面对如此严重的灾害,当时政府和一些乐善好施者是如何救助灾民以保障他们的生产生活的呢?(一)流民的安抚与安置流民即受战乱的影响,无法在本地生活而四处流亡的人们。由于魏晋南北朝特殊的环境,流民潮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统治者鉴于流民是被迫离乡,首先采取了招抚措施。主要是通过实行恩惠和仁政的方式吸引民众返乡。如曹魏时期的扬州刺史刘馥在辖区安抚流民,“数年中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1卷15魏书刘馥传这说明招抚措施的效果是很好的。同时期的金城太守苏则,通过购置牛羊和以粮赈济百姓的方式,“旬月之间,流民皆归,得数千家”。不仅招抚了大量流民,而且通过借助这些生产资料,专注于农业生产,很快取得成效,“其岁大丰收,由是归附者日多。”1卷16魏书苏则传其次是侨置州郡县安置流民。在西北,张轨“合秦、雍流移入于如臧西北,置武兴郡”又“分西平界置晋兴郡。”2卷15地理志在东北,慕容廆“立郡以统流人,冀州人为翼阳郡,豫州人为成周郡,青州人为营丘郡,并州人为唐国郡。”2卷108慕容廆载纪这种以流民原居住州郡而将各州郡的人口集中在一起重新划州郡的方式,有利于流民内部的稳定,对尽快恢复生产和安定社会意义重大。而在南方,“百姓自拔南奔者”,“皆取旧壤之名,侨置郡县。”9卷24食货志并大量吸收西晋亡后从北方流亡而来的官吏参加政权,让他们“多居显位”。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侨人,还将土著居民与侨民分立黄、白二籍,给予白籍的侨户一定期限的优厚待遇。这对吸引北方人口,安定人心和稳定社会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二)灾民的救助在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灾害一直是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饥荒的主要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加上战争的破坏,饥荒更加严重,饥民便随之涌现,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会导致严重后果。面对这种状况,该时期的许多政权积极采取了赈饥济贫、移民就食、遇灾蠲免、设立粥厂、医疗救助的方式救助灾民。赈饥济贫:这方面的事例在该时期正史的帝王本纪中有很多记载。如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诸州郡水旱伤稼,民大饥。遣使开仓赈恤,给赐粮种。”次年又令“去岁失收者,畴量申减。尤弊之处,遣使就郡县随宜赈恤。凡欲附农,而种粮匮乏者,并加给贷。”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513),“民饥,饿死者数万口。夏四月庚子,以绢十五万匹恤河南饥民。”在灾害发生后,除中央政府积极赈灾外,个别地方官、王公贵族、士人乃至平民也会尽自己的努力,为救济灾民贡献力量。如东晋初年,范广为堂邑令,“后大旱,米贵,广散私谷振饥人,至数千斛,远近流寓归投之,户口十倍。”2卷90范晷传王公贵族中,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施行救助的名声最好。据南史记载,“建元二年,穆妃薨,去官,仍为丹阳尹,开私仓振属县贫人。永明九年,都下大水,吴兴偏剧,子良开仓振救贫病不能立者,于第北立廨收养,给衣及药。”12卷44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刘宋的平民张进之也是赈灾的典型。史载,“张进之,永嘉安固人也。家室富足,经荒年,散财救赡乡里,遂以贫罄,全济者甚多。”12卷73张进之传政府与众人的共同努力,对缓解灾年粮食紧张而言,意义是很重大的。移民就食:即把灾区的民众迁移到粮食充足的地方生活。这项措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运用较频繁。如曹魏嘉平四年(252),“关中饥,宣帝表徙冀州农夫五千人佃上邽。”2卷26食货志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在继承魏晋措施的基础上,对该措施又作了更为全面的规定。北魏太和十一年(488),“大旱,京都饥民。加以牛疫,公私阙乏,时有以马驴及橐驼供驾挽耕载。诏听民就丰。行者十五六,道路给粮禀,至所在,三长赡养之。遣使者时省察焉。留业者,皆令主司审核,开仓赈贷。其有特不自存者,悉检集,为粥于术衢,以救其困。”5卷110食货志对迁徙的人和留在原地的人都给予了稳妥安置。这项规定对稳定民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说明移民就食措施正逐步趋于完善。遇灾蠲免:该措施有免租税和免徭役两种形式。该时期主要是以免租税为主。当遇到自然灾害时,统治者就会对受灾地区减免一定的田租。史载,晋武帝太康三年(282),令“四方遭水旱严重者,免田租。”五年(284),“雨雹伤秋稼,减天下户课三分之一。”南北朝时也有减租税的规定。北魏文成帝和平四年(463),因定、相二州降霜,庄稼被毁,免民田租。南齐高帝建元初年(479),因二吴、义兴三郡遭水灾,下诏免除田租。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557),令该年遭受蝗灾之地免租。魏晋南北朝虽以免租税为主,但也有个别免徭役的情况,如晋成帝咸康二年(336),“免所旱郡县徭役”。2卷7成帝纪设立粥厂:这是一种最为直接的救助方式,对挽救灾民的生命意义重大。这一时期实施该措施也是相当普遍的。史载,魏宣武帝景明初,豫州大饥,刺史薛真度表曰:“去岁不收,饥馑十五。今又灾雪三尺,民人萎馁,无以济之,臣辄日别出仓米五十斛为粥,救其甚者。”13卷39薛安都传附薛真度传薛真度的这一措施得到宣武帝的表扬和支持。又,梁武帝天监初,王志为丹阳尹,“时年饥,每旦为粥于郡门以赋百姓。”12卷22王昙首传附王志传除政府施粥外,一些乐善好施的王公贵族、士人也积极拯救灾民,因此该时期的义粥也较多。在王公贵族中,魏河南王元平原是典范,孝文帝时为齐州刺史,“时岁谷不登,齐民饥馑,平原以私米三千斛为粥,以全民命。”5卷16元曜传附元平原传北魏清河县张烈也作了很大贡献,荒年时也“施粥食于饥民,蒙济者甚多。”13卷45张烈传施粥是一种自政府至平民都可实行的措施,也是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的措施,对拯救灾民性命,安定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医疗救助: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灾民的医疗救助主要体现在向灾区运送医药物资和派医疗特使为民看病两方面。当遇到较大的疾疫时,政府向灾区运送医药物资,可以缓解灾区物资短缺的困境,以便于医治更多的病人。据宋书记载,“宋文帝元嘉四年(427)五月,京师疾疫”,朝廷“遣使存问,给医药;死者若无家属,赐以棺器。”元嘉二十四年(427)六月,京邑疫疠,朝廷“使郡县及营署部司,普加履行,给以医药。”大明四年(460)四月,孝武帝下诏:“都邑节气未调,疫疠犹众,言念民瘼,情有矜伤。可遣使存问,并给医药;其死亡者,随宜恤赡。”此外,政府还向灾区派遣了一些医疗人员。史载,北魏皇兴四年(470)三月,献文帝下诏曰:“朕思百姓病苦,民多非命,明发不寐,疚心疾首。是以广集良医,远采名药,欲以救护兆民。可宣告天下,民有病者,所在官司遣医就家诊视,所须药物,任医量给之。”5卷6显祖纪延昌元年(512)四月,宣武帝下诏:“肆州地震陷裂,死伤甚多,言念毁没,有酸怀抱。亡者不可复追,生病之徒宜加疗救。可遣太医、折伤医,并给所须之药,救治之。”5卷8世祖纪这些措施可以缓解部分地区医药物资和医务人员短缺的状况,对挽救部分病人的生命有很大的帮助。政府所采取的救助灾民的措施对缓解灾民的生存危机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尽快维护社会稳定。三、弱者救助和保障关于弱势群体的界定,礼记王制云:“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鳏;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皆有常饩。瘖、聋、跛、躄、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也就是说鳏寡孤独和身体有残疾的人应属于弱势群体范围。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与保障主要采取了养老恤孤、收养贫病、抚慰残疾、社会优抚等措施,具体而言有对孤幼残疾的廪给和赏赐,成立慈善机构以收养孤稚残疾及对士兵的优抚。(一)廪给和赏赐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社会弱者采取廪给和赏赐的记载较多。据三国志记载,建安十四年至二十二年(209217)中原地区灾疫流行,曹操对寡、孤、盲、手足残废无依者,采取了由国家“廪食终身”的政策。建安二十三年(218),曹操下诏:“去冬天降疫疠,民有凋伤,军兴于外,垦田损少,吾甚忧之。其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已上无夫子,若年十二已下无父母兄弟,及目无所见,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无妻子父兄产业者,廪食终身。幼者至十二止,贫穷不能自赡者,随口给贷。”1卷1魏书武帝纪魏文帝黄初三年(222)诏:“鳏寡笃癃及贫不能自存者赐谷”;魏明帝太和元年(227),“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北魏孝文帝太和三年(479)十一月癸卯“赐京师贫病、高年、疾患不能自存者衣服布帛各有差,”十七年(493)秋七月“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人粟五斛,”十八年(494)八月丙寅又诏“六镇及御夷城人,年八十以上而无子孙兄弟,终身给其廪食;七十以上家贫者,各赐粟十斛。”5卷7高祖纪上这种直接给予的方式对劳动能力不足的人而言是很有效果的。(二)成立慈善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医疗和收养孤寡的机构六疾馆和孤独园。“六疾”泛指各种疾病,南朝时期由于疫灾的流行,染病者备受社会的关注,“六疾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于齐武帝时期的。史载:“太子与竟陵王子良俱好释氏,立疾馆以养穷民。”3卷21文惠太子长懋传六疾馆主要收养病人和穷人,它虽然仅仅是太子所设的个别慈善机构,但它的出现毕竟是个创举,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一定的示范作用。而孤独园作为官方养老机构则是在南朝梁武帝时设立的。史载,普通二年(521)正月,梁武帝下诏规定:“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給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又于京师置孤独园,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若终年命,厚加料理,尤穷之家,勿收租赋。”4卷3武武帝纪下这说明当时收养孤寡老人的专门机构已经出现,它不仅收养孤寡稚幼,而且还免除了穷人的租税,对保障社会弱者有很大的作用。不过由于它初设于京师,不能顾及各个地方的老年人,所以梁武帝让郡县各自收养。慈善机构的出现对保障老弱贫病者来说是有很大帮助的。(三)士兵优抚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士兵的优抚主要采取了厚待阵亡将士和对其家属抚恤的措施。自东汉末年诸侯混战始,整个魏晋南北朝基本上被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各个政权为了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将士英勇善战,唯有厚待死者,才能鼓舞生者。为此,统治者对伤亡将士的处理极为重视,常采取赠给阵亡和病故将士棺椁及将其送还本土的抚恤制度。史载,曹丕即魏王位后下令:“诸将征伐,士卒死亡者或未收敛,吾甚哀之;其告郡国给櫘椟殡敛,送至其家,官为设祭。”1卷2魏书文帝纪刘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八月下诏:“近北讨文武,于军亡没,或殒身矢石,或疠疾死亡,并尽勤王事,而敛櫘卑薄。可普更赙给务令丰厚。”14卷6孝武帝纪南齐明帝建武三年(496)正月下诏:“去岁索虏寇边,缘边诸州郡将士有临阵及疾病死亡者,并送还本土。”3卷6明帝纪这些诏令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对阵亡将士的后事相当重视。不过死者长已矣,对阵亡将士家属的保障则更加重视。厚待死者,可鼓励生者,而对阵亡将士家属的厚待,则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参军。鉴于此,该时期对阵亡将士家属也实行了较为完善的保障措施。如建安七年(202),曹操下令:“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1卷1魏书武帝纪以此作为对失去亲人的安慰和补偿。此外也有赏赐的规定,如建元四年正月癸亥,齐高帝诏云:“建元以来战亡,赏蠲租布二十年,杂役十年。”3卷2高帝纪从这些诏令可以看出,该时期对阵亡将士家属的抚恤是比较全面的,这对维护国家的稳定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总之,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采取的防御保障措施、灾害救助和保障措施以及社会弱者救助和保障措施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虽然该时期的社会保障由于战乱时断时续,但上文所列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对防范灾害,救助弱势群体,减轻农民负担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对养成关注弱者,关心百姓疾苦的良好社会风尚是有一定的帮助的。此外,义仓的设立,六疾馆与孤独园的出现,对该时期及以后的朝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1 陈寿. 三国志 m.北京: 中华书局简体版, 2000.2 房玄龄.晋书 m.北京: 中华书局,1974.3 萧子显. 南齐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72.4 姚思廉. 梁书 m.北京: 中华书局简体版, 2000.5 魏收. 魏书 m.北京: 中华书局, 1974.6 刘春香.魏晋南北朝时期荒政述论j.许昌学院学报,2004(4).7 王仲荤. 魏晋南北朝史(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8 杜佑. 通典 m.北京: 中华书局, 1988.9 魏征. 隋书 m.北京: 中华书局, 1973.10 王亚利.论儒家思想对魏晋南北朝救灾理念的主导作用j.社会科学研究,2003(4).11卜风向,王向辉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减灾政策与救荒制度j. 中国减灾, 2007(8).12 李延寿. 南史 m.北京: 中华书局, 1975.13 李延寿. 北史 m.北京: 中华书局, 1974.14 沈约.宋书 m.北京: 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地基基础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牛生产试卷及答案
- 贵州真题试卷及答案
- 中职幼师真题及答案
- 2025建筑材料(建材)供货合同
- 服装制图专项试卷(一)
- 2025年秋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 2025家长与学校关于学生乘坐校车安全协议
- 钦州泳池恒温工程方案(3篇)
- 桥梁工程检测方案(3篇)
- UPS安全培训课件
- 第1课 假期有收获 第1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统编版
- 《人为因素与航空法规》课件(共九章)
- GB/T 31586.1-2015防护涂料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涂层附着力/内聚力(破坏强度)的评定和验收准则第1部分:拉开法试验
- 招标投标法9个课件
- 风疹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 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使用计划表完整优秀版
- 免疫学(全套课件)
- 胸部检查(二)肺与胸膜检查
- 医院临床科主任考核测评表
- 大国工匠精神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