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药工艺学 结业论文.docx_第1页
中药制药工艺学 结业论文.docx_第2页
中药制药工艺学 结业论文.docx_第3页
中药制药工艺学 结业论文.docx_第4页
中药制药工艺学 结业论文.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制药工艺学结业论文 一.综述:学习了中药制药工艺学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中药的制药工艺,目前我所接触的最多的也就是中药提取这方面的内容。为提高中药质量、改变传统中药剂型“大、黑、粗”的状态、让中药步入国际市场,一些现代高新工程技术正在不断地被借鉴到中药生产中来,一方面使中药生产更加符合传统的中医药理论,确保用药的质量要求,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现有中草药资源的利用率。本文主要是针对于中药新型提取与精制方法做得综述。 二.与实际联系 我毕业设计课题为:玉竹多糖、总黄酮、总皂苷同时纯化工艺研究。其中就用到了这门课里所学的中药提取有关的内容操作如下:纯化实验(用到了本门课里的树脂纯化工艺,对我帮助很大,现截取其中一段来说明。)1 树脂的预处理树脂的预处理:取d-101树脂500g加入柱中,先以95%乙醇连续洗涤数次约2h,至流出液加水(1:5)不浑浊为止,后用蒸馏水洗至无醇味;然后用5%hcl浸泡4h后以4-6bv/h洗涤2h,后用蒸馏水洗至中性;最后用2%naoh溶液浸泡6h后以4-6bv/h洗涤2h,后用蒸馏水洗至中性。(计算1g处理后的树脂相当于多少克干树脂)2 上柱药液的制备 称取干燥的玉竹120g于圆底烧瓶中,加入960 ml80%的乙醇热回流3次(用到了老师上课讲的醇提法,对我的实际操作有很大的帮助),每次2h,过滤,合并以上3次的滤液,取滤液减压蒸馏回收乙醇,浓缩后至相对密度为 (测定温度为 )的清膏,加相当于生药 倍量的沸水(蒸馏水)搅拌使溶解,冷却至室温,过滤,滤液蒸馏水定容至500ml容量瓶中,摇匀,得玉竹提取原液,测多糖、黄酮、皂苷含量及ph,备用。三浅谈谈对学习了这门课之后对中药提取的理解: 1 中药提取分离的传统方法中药提取的传统方法包括浸渍法、渗漉法、改良明胶法、回流法等。其中水煎煮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传统方法存在较多的缺点: (1) 煎煮法有效成份损失较多,尤其是水不溶性成份; (2) 提取过程中有机溶剂有可能与有效成分作用,使其失去原有效用; (3) 非有效成分不能被最大限度的除去,浓缩率不够高; (4) 提取液中除有效成分外,往往杂质较多,尚有少量脂溶性成分,给精制带来不利; (5) 高温操作会引起热敏性有效成分的大量分解。 2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新方法2. 1 半仿生提取法(semi - bionicextractionmethod ,sbe法)1995 年张兆旺等提出了“半仿生提取法”的中药提取新概念1 。即先将药料以一定ph 的酸水提取,继以一定ph 的碱水提取,提取水的最佳ph 和其它工艺参数的选择,可用一种或几种有效成分结合主要药理作用指标,采用比例分割法来优选2 。药料(饮片)提取过程中有些成分可能相互作用,生成新的化合物, 从药物代谢过程考虑,可能是体内发挥药效过程中的复合作用。sbe 法的运用既体现了中医临床用药综合作用的特点,又符合口服药的经胃肠道运转吸收的原理。同时不经乙醇处理,可以提取和保留更多的有效成分,缩短生产周期,并可利用一种或几种指标成分的含量,控制制剂的内在质量。张兆旺等采用sbe 法对芍甘止痛颗粒剂、寒痛定泡腾颗粒剂、黄连解毒颗粒剂3 等多种复方制剂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提示sbe法有可能替代we 法(水提取法) ,sbae 法(半仿生提取醇沉淀法) 有可能替代wae 法(水提取醇沉淀法) 。它的意义在于既体现了中医临床用药的综合作用特点,又能体现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在中药提取中坚持了“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2. 2 超临界流体萃取(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sfe)该技术是80 年代引入中国的一项新型分离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 ,sf) 作为萃取剂在高于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目标物中萃取有效成分,当恢复到常压常温时,溶解在流体中成分立即以溶于吸收液的液体状态与气态流体分开。通过改变压力和温度,改变超临界流体的密度使其能溶解许多不同的化学成分,达到选择性地提取各种类型化合物的目的。在医药行业中常用的萃取剂为co2 ,因其无毒,不易燃易爆、价廉,其极性类似乙烷。超临界co2 萃取技术更适合脂溶性,高沸点,热敏性成分,现广泛用于具有挥发性成分的研究。sfe 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具有收率高、速度快、纯度高等优点,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技术。 2. 3 微波提取(microwave extraction) 微波提取是一种新的提取技术,具有耗能低、操作时间短、溶剂耗量少、选择性高、目标组分得率高等优点,已成为分析化学的一种快速制样手段。近年,韩伟等8 用微波辅助萃取法,研究提取青蒿素与传统提取法相比,提取率有明显地提高。此法的提取效率明显优于蒸煮法,且操作简单。用此法从棉籽中提取棉酚、从豆类中提取蚕豆嘧啶葡萄糖苷、金雀花碱等天然化合物,提取效率大大高于索氏提取法和超声法,而且消耗溶剂少、时间短 。除此以外,酶工程技术(cellulase engineering tech2nique) 、超声波提取( the ultrasonic withdrawsthe tech2nique) 、大孔吸附树脂法(macro absorption resin) 等方法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原微波萃取的原理就是不同物质的介电常数不同,对微波的吸收程度也不同,由此产生的热量和传递给周围环境的热量也不同。在微波场中,利用不同结构的物质吸收微波能力的差异,使基体物质中的某些区域或萃取体系中的某些组分被选择性加热,从而使被萃取物质从基体或体系中分离,进入到介电常数较小、微波吸收能力相对差的萃取剂中。微波的作用应该包括微波使细胞内水分气化;使一些蛋白质和酶失活;提高了溶剂的活性,例如其溶解性大大增强。与传统热萃取相比,微波萃取具有以下特点:质量稳定,可有效地保护食品、药品以及其他化工物料中的有用成分;产量大;对萃取物具有高选择性;省时(可节省50%90%的时间);溶剂用量少(可较常规方法少50%90%);低耗能。微波辐射技术在食品萃取工业和化学工业上的应用研究虽然起步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但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成果足以显示其以下优越性:反应或萃取快;产率高,产品质量好;后处理方便;安全;无污染,属于绿色工程;生产线组成简单,节省投资。但微波萃取技术不宜用于质地坚硬的贝壳类,骨类、矿物类等难溶性药物。3 中药分离精制的新方法3.1 高速逆流色谱法(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 tography, hsccc)高速逆流色谱法是两个互不混溶的溶剂逆向流动,样品在两相之间分配,而不采用固态吸附剂的全液态色谱法。它的优点就是不存在样品的不可逆吸附;样品可定量回收;极大的控制了样品的变性问题,样品不会遭到破坏。该技术分离效率高,产品纯度高,不存在载体对样品的吸附和污染,具有制备量大和溶剂消耗少等特点,而尤其适用于制备性提取。应用该技术研究生物碱、黄酮、蒽醌、香豆素、萜类等成分的分离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2 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与我毕业实验联系紧密,故多说点。)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类不含离子交换基团,具有大孔结构的高分子吸附剂。理化性质稳定。不溶于酸、碱及有机溶媒,对有机物有浓缩、分离的作用,且不受无机盐类及强离子、低分子化合物的干扰,其吸附性能与活性炭相似。与范德华力或氢键有关。同时,网状结构和高比表面积,使得其具有筛选性能。 根据树脂的表面性质,大孔吸附树脂可以分为非极性,中极性和极性三类,非极性吸附树脂是由偶极距很小的单体聚合而得,不含任何功能基团,孔表的疏水性较强,可通过与小分子内的疏水部分的作用吸附溶液中的有机物,最适用于从极性溶剂(如水)中吸附非极性物质。中极性吸附树脂含有酯基,其表面兼有疏水和亲水部分,既可由极性溶剂中吸附非极性物质,也可以从非极性溶剂中吸附极性物质。极性树脂含有酞胺基、氰基、酚羟基等含n、0、s极性功能基,它们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吸附极性物质。根据树脂孔径、比表面积、树脂结构、极性差异,大孔吸附树脂又分为许多类型,且分离效果受被分离物极性、分子体积、溶液 ph值、树脂柱的清洗、洗脱液的种类等因素制约。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分离要求加以选择。 大孔吸附树脂法是从中药复方煎液中有选择地吸附其中的有效成分和去除无效成分。该技术是70年代末逐步应用到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与传统的提取方法相比具有缩小剂量,减小产品的吸潮性,可有效去除重金属,具有较好安全性,再生简单等优点。至于在生产过程中残留的某些杂质可以在使用前彻底清洗出来,完全能够达到药用标准。 大孔吸附树脂近年来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较多,适用的新药类别有四种:中药有效成分的粗分和精制;单味中药有效部位的制备;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的制备,中药复方制剂中糖、氨基酸、多肤等水溶性杂质的去处。33 高速离心法如果中药水提取液含不溶性微粒较少,药液粘度大,一般的精制方法难以进行或对有效成分影响较大时,可采用高速离心分离法。本法能很好地解决固液分离问题,尤其是中药复方药味多。有效成分(或部位)不甚明确时,本法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有效成分,除去悬浮杂质,且无热处理过程,生产周期短。3.4 超滤法超滤法是膜分离技术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具体运用,属物理分离法,是八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新兴应用技术,在超滤时,由于超滤膜上存在极小的筛孔,能将大孔径的大分子物质如鞣质、蛋白质、颗粒状杂质等无效成分截留,使溶剂和小分子物质(多为有效成分)通过而达到精制目的,具有分离效率高,分离过程中无相变化,能耗低,可在常温下操作等特点,尤其适合热敏性物质的分离。4. 总结 学习了中药制药工艺学这门课懂得了很多跟中药工艺有关的东西,使我受益匪浅。在毕业实验中已有初步应用,相信将来在我的工作中也会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在此十分感谢王亚红老师的悉心教导。五.参考文献1 林翠英,周晶,赵晶,等. 芦丁超声提取新技术的再探索j . 中草药,1999 ,30 (5) :350.2 张兆旺,孙秀梅. 半仿生提取法的特点与应用j . 提取技术与工艺,2000 ,2 (1) :35.3 孙秀梅,张兆旺. 黄连解毒颗粒剂4 种提取方法的比较j . 中国中药杂志,1996 ,21 (3) :474.4 刘红梅,张明贤,刘杨平,等. 超临界co2 萃取白芷中香豆素类成分的工艺优化研究j . 中成药,2004 ,26 (2) :90.5 王玳珠,井山林,陈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