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电视相亲节目透视--以《非诚勿扰》为例38353.pdf_第1页
毕业论文-电视相亲节目透视--以《非诚勿扰》为例38353.pdf_第2页
毕业论文-电视相亲节目透视--以《非诚勿扰》为例38353.pdf_第3页
毕业论文-电视相亲节目透视--以《非诚勿扰》为例38353.pdf_第4页
毕业论文-电视相亲节目透视--以《非诚勿扰》为例38353.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udc 密级 编号 事尹希矽膨六雩 硕士学位论文 垫垫垄盎堇旦鎏垫 以非诚勿扰为例 学位申请人姓名:送竖 申请学位学生类别: 全日刿硕士 申请学位学科专业: 链播鲎 指导教师姓名: 簦丽堡 教授 m a s t e r s t h e 娜 硕士学位论文 电视相亲节目透视 以非诚勿扰为例 论文作者: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洪婷 普丽华教授 传播学 跨文化传播学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2 0 12 年4 月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t e h ,i s i o nd a t i n g p r 0 9 1 e l e v i s i o n d a t i n g r or a m s 一1 1 “ e r s p e c t l v e p i n i f y o u a r et h eo n e ”a sa ne x a m p l e at h e s i s s u b m i t t e di np a r t i a lf u l f i l l m e n to f 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 f o rt h em a d e g r e ei n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b y h o n gt i n g p o s t g r a d u a t ep r o g r a m s c h o o lo fe d u c a t i o n c e n t r a lc h i n a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u p e r v i s o r ;p ul i h u a a cd e m i ctitle:professoracademlc1l t l er o t e s s o r s i g n a t u r e : a p p r o v e d a p r i l ,2 0 1 2 摘要 2 0 1 0 年被学界喻为“电视交友年”,各电视台纷纷推出电视相亲节目共计1 2 余 档,而非诚勿扰在该类节目中收视率靠前、参与性较广、影响面较大,自然受 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本文以非诚勿扰为切入点,透视我国电视相亲节目的 方方面面,包括它的过去与现在以及在相亲中所彰显的两性文化等。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电视相亲节目的历史发展。主要是对电视相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对国内外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对我国电视相亲节目现状进行了分析。 第二部分则从具体个案入手,讨论了当代电视相亲节目的代表非诚勿扰的 节目形态、节目特色以及节目收视率等各方面情况,以期大家能对该节目的方方面 面有一种直观而清晰地了解。 第三部分则是本文的重点,非诚勿扰中两性文化的解构与重构,以及对重 构的两性文化的价值分析。解构主要从审美标准多样化、情感表达娱乐化、婚姻配 对现实化、女性大胆展示性感这些方面展开分析。重构则表现在中性之美成为新标 准、仪式化交友模式形成、伪女权主义初现荧屏等方面。笔者既分析了解构的传统 两性文化,又探讨了重构的新型两性文化,还对其文化价值进行了分析,其文化价 值表现在跨属狂欢让消费主义大行其道、仪式化交友让爱情几成儿戏、男权意识下 的性别歧视。 关键词: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两性文化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1 1 1 e2 010y e a rw a sc a l l e d “t vm a k i n gf r i e n d sy e a r i na c a d e m i a , m o s to ft h et v s t a t i o n sl a u n c h e dt vd a t i n gs h o w so n ea f t e ra n o t h e r , a n dt h en u m b e ro ft h es h o w s r e a c h e dt o12 c o m p a r i n g 、) r i t l lt h eo t h e rs a m es h o w s ,d u et oh i g h e ra u d i e n c er a t i n g s , m o r ee x t e n s i v e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a n dg r e a t e ri n f l u e n c e ,“i fy o ua r et h eo n e a t t r a c t e dm o r e a t t e n t i o n sn a t u r a l l y t l l i sa r t i c l ew i l lt a k e“i fy o ua r et h eo n e f o rt h es t a r t i n gp o i n t st o s e et h r o u g ha l lt h ea s p e c t so ft h et vd a t i n gs h o w si no u rc o u n t r y , i n c l u d i n gt h ep a s t ,t h e p r e s e n ta n dt h eg e n d e rc u l t u r er e v e a l e di nt h es h o w t h e r ea r e3p a r t so ft h i sa r t i c l e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a b o u tt h eh i s t o r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m a i n l yd e f i n e dt h ec o n c e p to ft h e t vd a t i n gs h o w s :l i s t e do u t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t vd a t i n gs h o w sa th o m ea n d a b r o a d ;a n a l y z e dt h e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t vd a t i n gs h o w si no u rc o u n t r y ms e c o n dp a r ts t a r t e d 埘ms o m ec o n c r e t ec a s e s ,d i s c u s s e da b o u tt h ep r o g r a mf o r m , c h a r a c t e ra n dt h et vr a t i n g so f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c o n t e m p o r a r yt v d a t i n gs h o w s - “i f y o ua r et h eo n e ”h o p ea l lo fy o uc a nu n d e r s t a n da l lt h ea s p e c t so fi tm o r ei n t u i t i v e l ya n d c l e a r l y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t h ek e yp o i n to ft h i sa r t i c l e i t sm a i n l ya b o u tt h ed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g e n d e rc u l t u r ei n “i f y o ua r et h eo n e “ , a n dt h ev a l u ea n a l y s i so f t h eg e n d e rc u l t u r e s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h ed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m a i n l ya n a l y z e db e l o ws e v e r a l a s p e c t s :t h ev a r i e t yo ft h es t a n d a r do fb e a u t y , t h er e c r e a t i o no ft h ee m o t i o ne x p r e s s i o n , 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o ft h em a r r i a g em a t c h i n g ,a n dt h ew a yt h ew o m e ns h o wt h e i rs e x yb r a v e l y a n ds oo n t h e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m a i n l ya b o u tt h ea s p e c t ss u c ha st h eu n i s e xb e a u t yb e c a m e t h en e ws t a n d a r d s ,r i t u a l i z e d m a k i n gf r i e n d sm o d ei sf o r m e d ,p s e u d of e m i n i s mi s b e g i n n i n gt os h o wi nt va n ds oo n t h ea u t h o rd i dn o to n l ya n a l y z e dt h ed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g e n d e rc u l t u r e ,d i s c u s s e dt h e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n e wg e n d e rc u l t u r e , b u ta l s oa n a l y z e di t sc u l t u r ev a l u ew h i c hs h o w e di nb e l o wa s p e c t s :t h er e v e l r ym a d et h e c o n s u m e r i s mp o p u l a r ;r i t u a l i z e dm a k i n gf r i e n d sm o d em a d ep e o p l et r i f l e dw i t hl o v e ;t h e s e x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u n d e rt h em a l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k e yw o r d s :t e l e v i s i o nd a t i n gs h o w ;i fy o ua r et h eo n e ;g e n d e rc u l t u r e i i 摘要 a b s t r a c t 绪论” 目录 i u 一、选题来源和依据l 二、研究创新点1 三、相关研究综述l 第一章电视相亲节目及其现状 5 第一节电视相亲的含义5 第二节国内外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情况6 一、西方相亲节目半个世纪的演变一6 二、我国电视相亲节目十年沉浮8 第三节我国电视相亲节目现状一9 一、电视相亲奇观现象出现9 二、电视相亲节目的分类及其特色l l 第二章电视相亲节目代表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8 3 页 1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的配乐是不一样的。女嘉宾被选中时是g e e ,回座时则为不爱,请走开等。 渲染气氛表现在临时的短小配乐中,如主持人孟非在提及自己曾经艰苦奋斗的日 子,音效师配上了一段悲怆的( - - 泉映月,结果引得全场爆笑。当男嘉宾李孟向 女嘉宾李洋求婚成功时,音效师选择的是我比想象中爱你。俩人在场上紧紧相 拥,“我才发现我比想象中爱你,只是一时不小心错过了你”的音乐响起,与二人 由于误解分手,错过发现自己很爱对方的情况如出一辙。场上的配乐不仅感动了观 众,连孟非也热泪盈眶,乐嘉忍不住调侃音效师“你这个配乐实在是太煽情了。” 非诚勿扰的非语言符号系统,除了舞台、音乐外,还有女嘉宾的时尚服装 和精致妆容。每期节目中,女嘉宾们莫不打扮入时,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如同训练有 素的模特走上舞台。 二、两性语言风格迥异 2 0 世纪6 0 年代,语言学家开始关注性别差异与语言使用风格的关系。语言性 别研究成为了解男性和女性在人际交往中语言特点的重要依据。非诚勿扰是男 女两性参与的节目,不同性别群体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具体表现为: ( 1 ) 女感性,男理性 俞夏“手机胸照”引爆列络,羊城晚报,2 0 1 0 年1 2 月1 4 日 2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 求女性应有的端庄典雅、清静自守的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当西方自由主 义思潮在我国广泛传播后,很多女性开始摆脱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束缚,从传统相夫 教子的温柔女性转变成大胆展示自己,要求独立自由的女强人,所以非诚勿扰 中这些大胆展示性感的女性曾引来一片叫好声,似乎其就是现代新型女性的代表, 现代女性就该如此。硬币都有两面,这类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女性摆脱了传统文 化的束缚,但祛除糟粕的同时也洗掉了传统文化的精华。非诚勿扰女嘉宾通过 裸露的言行展示性感,以此来吸引男性目光,这无疑是将自己等同于雌性动物来吸 引雄性动物一样。人来源于动物自然有类似于动物的生理需求,但使人成为人的是 人的社会属性,除了生理需要外,人更重要的是精神需求的满足。通过裸露展示性 感奉行的是享乐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将感官快乐,物质需要满足当做人生最高价 值追求,其哲学基础就是感觉论,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感觉是我们判断事物 的依据,感官的快乐是我们进行取舍的标准。这种理论一直发展,成为享乐主义价 值观,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以这种价值观来指导人们谈婚论嫁有很多危害:第一, 片面追求物质感官享受,忽视人的精神情感需求。这种片面的婚恋关系将人将为动 物,丧失了为人的尊严;第二,这种婚恋关系是不持续不健康的。婚恋是通过情感、 法律、道德等多种因素来维系的,单一追求性带来的快乐婚恋关系是不稳定的;第 三,享乐主义观念会滋生现实化的婚恋观,人们在无限追求肉体感官快乐( 吃喝玩 乐) 时,需要大量的金钱做基础,婚恋过程中就易将金钱财富作为首要条件。 第二节对新型两性文化的重构 非诚勿扰是一个展示当今年轻人婚恋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的大舞台,能 见到部分传统两性文化,但更多的是重新建构的文化体系。年轻人在此展示了扩张 的自我,他们的形象、个性、大胆的观点受到了大家关注。 一、跨属之美成为新标准 在以男性文化为主导的性别体系中,审美的主客体从未发生改变。但随着社会 经济、文化导向、思想观念以及大众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变化,整个社会审美趋势也 发生了变化。传统两性美与丑的判断标准已从单一走向多元,跨属美就是其中之一。 “跨属就是指跨越性属的边界,即在电视娱乐节目中不再以性别作为性属的基准, 即男人可以呈现出社会性属规范里面对女性气质的要求,女人可以呈现出男性气 质。跨属有很多展现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易装,即男性穿带有女性特征的衣 2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服,女性穿带有男性特征的服装。”男性、女性之美正向对方演变。在非诚勿扰 的舞台上存在以下几种模式: 首先,由传统的郎才女貌变为女才郎貌。社会竞争残酷,人们的生存压力越来 越大。在职场上也无性别之说,女性依然要为自己的生存打拼,为自己创造更好的 未来,这样就出现了一些女强人。她们身上的女性特质相对变少,简单职业装透露 着几分干练和独立。同样,在男性群体中,一些气场相对较弱的男生,会倾向于选 择这类气场较强的女生,就是为了寻求互补。如2 0 1 0 年5 月l o 日,具有博士学位 的大学讲师许贺被花样美男张健选为心动女生,张健长相颇似黄晓明,担任酒吧助 唱,性格温和,他喜欢精明能干,有主见,强势的女生。 其次,女刚男柔代替男刚女柔。野蛮女友是一种时尚,许多男生在相亲时表示 对此类甚有好感。他们认为女生的小野蛮也是一种可爱,而且自己可以承受,喜欢 挑战这种感觉。2 0 11 年4 月1 6 日,非诚勿扰就上演了我的野蛮女友浪漫情 景剧:大男孩黄泽林穿起了心动女生的高跟鞋,还抱着她在现场走了一圈。2 0 1 1 年 5 月2 3 日,一天津刑警在节目中表示,自己想和“野蛮女友”谈姐弟恋。 第三,变男女有别而为阴阳同身。电视相亲上经常出现部分女生硬朗有余,温 柔不够;部分男生阳刚不足,阴柔有余,这些现象已让传统的两性识别标准出现了 困惑。女生中性十足、帅气洒脱也会备受尊崇,如l 号女嘉宾谢佳。男性活泼可爱, 带点小羞涩或者温柔多情,清秀俊朗也会受到追捧,如花样美男子张健、张熙等。 这些现象表明,当代审美倾向已向中性化转移。中性现象并非当代的专利, 但对中性现象的审美已从幕后走向了台前。中性美在两性文化中也被越来越多的 人接受。 二、仪式化交友模式形成 在人类自身发展历程中,人类始终没有放弃过追求卓越自身的梦想,这些梦想 很多时候在仪式化过程中得以升华。“人能从神圣的仪式中获得心灵的安慰,也能 获得心灵的自由。随着社会世俗化加深,原先神圣仪式的救赎功能却沉沦为人的世 俗欲望追求,日常生活仪式被披上了自我救赎的外衣,也成为人类象征性的交际行 为,大众传媒成为这样仪式的重要载体。”圆 单从结构而言,“仪式是一种无法摆脱的重复性活动通常这是社会基本需 b 鹏:性属、媒介与权力再生产:消费社会背景下电视对男性气质的表征研究,北京理工大学l i j 版社, 2 0 1 1 年版,第8 2 页。 。包鹏程:电视的“言说”,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第1 6 3 页 3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求的象征性戏剧化形式,无论这种需求是经济的、生物的、社会的还是性欲 的“ 。电视虚拟化的时空和对日常生活的表达,也为仪式化表演提供了新的空间。 而电视交友节目的兴盛,通过反复的形式将社会需求“象征性戏剧化”,既为大众 精神交流提供了舞台,又形成了现代生活仪式化的交友模式。 非诚勿扰作为一档真人秀娱乐节目,将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相亲交友等日 常生活“仪式化“ 。这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模拟,也是将现实生活加以深度印象。尽 管该节目表现形式多样,但无论从整体结构,还是具体环节而言,都刻上了“仪式 化印记:2 4 位女嘉宾,经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等三个环节、 对上场的男嘉宾进行考察,通过亮灯灭灯的方式决定男嘉宾去留。男嘉宾只有顺利 通关后,有两盏或两盏以上灯为其保留才能权利反转,选出心动女生。 交友仪式化的特征还表现在:孟非略带陈述性的开场白、男女嘉伴随动感音乐 隆重登场、固定环节固定配乐、观众的现场反应,这都是一种仪式化暗示。仪式的 功用就是:“将不同年龄、背景和社会地位的人们聚合在一起,分享一种共同的体 验,以创造共有的意义和统一的身份的活动。“ 圆 这种体验既有游戏性也有情感性。想要交友的男男女女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既 可以释放情感、获得心理满足,还能参与其中,找到心仪对象。他们在这个舞台上, 享受着固定交友环节带来的乐趣,节目时间有限,如何在众多参与者中赢得更多关 注,只能借助出位的言论,夸张的造型和异于常人的表达。若遇到喜欢的人,还存 在激烈竞争,仪式中女嘉宾间的竞争也很残酷,男嘉宾留到最后,也只能牵手一个。 短时间内,如何让心仪的她( 他) 意识到自己的存在,那就只能“爱就大胆说出来“ ,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自己被繁重的仪式所埋没,至少在对方心里赢得了一种被关注的 可能。 三、伪女权主义初现荧屏 女权主义一直是学界内的研究热点,而中国的女权主义也带有了我国的社会特 色,一方面女性争取与男性在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获得平等,另一方面又会不 自觉地将自己视为男性的审美对象,时常以“他者身份出现。“在由男权文化构 建起来的主体和主体性之中,女性却只能是整体中的他者。如若女性要改变他者的 地位,则意味着她要放弃与男性这一优越社会等级结盟带来的种种好处,独个迈上 。【美1 维克雷: 神话与文学- 潘国庆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0 3 - 页 。【英】麦克垒恩: 理解电视- 苗棣译,北京:华夏i “版社,2 0 0 3 q z 版,第6 7 页 3 l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8t h e s i s 充满风险与不测的路途。“ 从表面而言,非诚勿扰体现了女权主义,将女性放在了比较高的地位,似 乎占据着绝对的选择权,所有男嘉宾的去留全部掌握在2 4 位女嘉宾的手上。首先 在数量上2 4 个女生对阵5 个男生,男生依次上场,几乎是多对一的场面。在节目 中总共有5 次选择机会,女生有4 次占据主导地位,只有进入男生反选时,男生才 有选择机会。每期节目,女生都能说会道,巧舌如簧,对男嘉宾极尽挖苦、讽刺, 而男性大多沉默不语。女性似乎迎来了女权社会的春天,她们欢呼雀跃,但细想, 这是一种表象的女权主义,笔者将其称为伪女权主义,实质上透露的还是男权中心。 具体表现如下: 1 、心动女生选择 每个男嘉宾登场,孟非都会将一个钥匙型选择器递给男嘉宾,让其选择“心动 女生。在此环节中,基本上都是以貌取人,频频当选的女生具备的基本条件就是漂 亮温柔、大方得体。在男权社会中,女人温柔的性格、美丽的外表是获得认同的首 选条件,在节目之初,女性就沦为了审美客体。 2 、舞台设置规律 2 4 位女生所站的舞台呈半弧形,占据中间位置的是l l 、1 2 、1 3 、1 4 号台位。 嘉宾入席并非随机排列,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台位常常被一些漂亮的女嘉宾、话 题女生所占据,1 1 号上站过马诺、许婷婷、许秀琴、兰显丽等,她们是这个舞台上 最亮丽的风景,总被戏称为“台柱子”。为了满足观众和男嘉宾的审美需求,她们 被放在了最有利的位置上,获得了最高的出镜率,享有了最多的说话机会,节目依 靠消费女嘉宾的“美貌”来提高收视率。 3 、男女嘉宾资料展示 经笔者观察,发现男嘉宾的三段v c r 多以展示工作、收入、职业规划、前景展 望等内容,要让人觉得他有事业心、有工作能力,能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也间 接体现了社会环境对男性的要求,他们是社会中坚力量,是家庭的顶梁柱,这也是 中国根深蒂固的老观念:男主外。他们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征服世界,从而征服女人。 如果男生进入反选环节,可以在3 个女生的l o 项基本资料中,挑选一项自己最感 兴趣的进行了解。这1 0 项资料分别是: q 法】两蒙波伏娃:第- 二性女人 ,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湖南文艺f i j 版社出版,1 9 8 6 年出版,第1 5 页 3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女嘉宾展示的1 0 项基本资料 生活照 婚恋史 学历是否愿意生孩子收入 是否愿意和 家庭背景消费观三围 最讨厌男生 父母同住的类型 由以上表格可知,女嘉宾展示的内容大部分是对于女性社会角色期待方面的表 现,如:做家务的能力、是否介意和公婆同住,这些都是男权社会对“贤妻良母“ 的定义,女性作为附属地位存在于男性视角之中。 4 、女嘉宾择偶标准 女嘉宾在对男嘉宾进行选择时,都要求对方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马诺、朱真芳 等将拜金主义挂在口头。从另一方面看,还算坦率。节目中还潜藏着一部分口头上 标榜不看重对方经济实力,但实际以此为重要衡量标准的女性。她们高喊着“男女 平等”的口号,在表面、气势上要压倒男方,却在精神实质上表现出对男性的依赖。 女权主义的实质是保持政治、经济上的独立,“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 的,不如说是后天形成的。“ 回虽然她们个个叫嚣要和男性平等,但最终还是落 入了男权主义的窠臼中,经济不能完全独立。 5 、男性担任意见领袖 制片人王刚、主持人孟非、性格色彩分析师乐嘉,这三个男人的默契配合,是 非诚勿扰成功的法宝之一。孟非和乐嘉始终对场上的进程进行着掌控。其中孟 非担任话题引导者,乐嘉则对上场的嘉宾进行性格点评,有时还会给出专业性意见。 制片人王刚之所以选择两个男人来掌控整个局面。是因为现场女嘉宾太多,只有选 择理智的人才能压得住整个场面。这从另一方面反映其实在节目制作中,无论是编 导还是主持人都将女嘉宾放在支配地位。 当观众看到女嘉宾伶牙俐齿、咄咄逼人时,误以为女权主义崭露头脚,但她们 在网络上,在节目中遭受攻击,而乐嘉、孟非等却备受尊崇,当一个个女权主义的 “出头鸟”被打倒的时候,男性们在监视器下欢呼,这又是一次男权主义的胜利。 【法】两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1 9 8 6 年出版。第 2 1 0 贞 3 3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三节对重构两性文化的价值分析 当代婚恋交友节目,对两性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构和建构,那对于这些变 化,我们到底应该持怎样的看法? 本节将对新建构的两性文化进行价值分析。 一、跨属狂欢让消费主义大行其道 非诚勿扰中不乏中性装扮的女生,也不缺花样美男,他们就是跨属的代表。 国内电视娱乐节目跨属狂欢的推手是消费主义。 电视娱乐节目虽可以以娱乐的名义进行狂欢式编码生产,但依然会考虑广大受 众的接受习惯,符合大众审美需求,最重要的是要符合电视媒体自身定位以及既得 利益的实现。由此可知,“在消费社会里处在抉择中的电视,会用自己的电视编码 策略引导消费的时尚潮流,通过消费文化的内部逻辑来塑造消费社会的男女两性偶 像,从而改变审美取向以实现消费的可能性。”回要实现这种策略,就要从消除两性 之间的性属鸿沟开始。原因有两点:第一,性属鸿沟一旦消除,可以将带有女性特 色的男性或带有男性特色的女性纳入到之前只有女性或只有男性的消费市场之中, 消费领域扩大后进而进行消费意识的渗透,这是电视娱乐节目的本质目的。如非 诚勿扰中的修眉男、服装男等,都具有女性消费者特质,他们也便成了消费文化 亟需同化的人群。第二,提高收视率,扩大受众面,是一般电视娱乐节目的普遍目 的。性属鸿沟的消除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更大地开发电视的女性观众和男性观众数 量,使电视本身的性别属性不再那么明显,任何性属的人观看该节目都不会感受到 性属歧视,便于实现电视节目的普遍目的。 电视娱乐节目通过娱乐来消除性属鸿沟,在娱乐精神的引导下,利用电视编码 的手段实现。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女性的男性化。非诚勿扰中谢佳、 张闻等。第二种是男性的女性化。这突出表现在花样美男身上。商家通过电视娱乐 节目的常态性生产和广泛化传播,以一种潮流和时尚的姿态来呈现男性女性化特点 和女性男性化特色,从而渗透性属变化的意识,更好地助推社会消费。 二、仪式化交友让爱情几成儿戏 非诚勿扰通过固定的交友环节让互有好感的男女嘉宾在短时间内迅速牵 手,这就是仪式化交友催生的速成爱情。非诚勿扰每期节目时长约7 8 分钟,每 。日鹏:性属、媒介与权力再生产:消费社会背景下电视对男性气质的表征研究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 社,2 0 1 1 年版,第8 6 页 3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个男嘉宾在场上逗留的平均时间为1 5 分钟,若牵手成功则收获爱情,前后加一起 也就十来分钟,这种速成爱情让当事人都觉得是在做梦,他们事后接受采访都声称 一切来得太快,有点没缓过神来。媒体也频频曝光,部分牵手嘉宾一起共进晚餐后 就分道扬镳,因而,仪式化交友所呈现的只是一种爱情游戏。大家都是游戏的参与 者,愿意负责就负责,荧屏上的牵手只是迫于仪式化的程序,并不代表什么。之所 以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仪式化交友让交友本身带有了娱乐化色彩。这是一个娱乐泛滥的时代, 相亲这类严肃事情都能搬到荧屏上让全国观众朋友共同参与,表面上看自己的爱情 得到了所有人的见证,实际上是自我虚荣心的满足。这是一个全民娱乐,平民偶像 频现的时代,爱情本身的意义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收获的形式。 第二,在仪式化交友模式的感染和暗示下,当事人的选择带有盲目性。群体暗 示和群体感染在群体事件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此时的群体,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 力,容易受到他人影响,自己却全然不顾。这也是非诚勿扰交友过程中经常会 出现的一幕。某男嘉宾出场成绩不错,众女嘉宾都不愿意灭灯,那他就处于马太效 应中,大家灭他的灯都会谨慎小心。同理,某女嘉宾若频频当选心动女生,基本上 上来的男嘉宾7 5 都会选择她。并不排除有部分人审美倾向差不多,但更多的是被 仪式化交友模式所感染,在每个固定环节都容易受到他人影响,缺少自我判断力, 也容易陷入盲目性之中,导致即使收获爱情,也是迫于群体压力或受到群体感染。 第三,仪式化交友让男女双方缺乏了解。在孟非等引导下,男女嘉宾在短短十 来分钟凭借几个问题,几条短片,了解彼此。由此可见,即使牵手成功,双方之间 的了解还是甚少,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爱情只是一时的热情,还需时间打磨。这也是 为什么许多在荧屏上牵手的情侣在现实中分手的直接原因。 三、男权意识下的性别歧视 当今社会依然以男权为主,我们将其称为父权制度。女性主义一直都在强调男 女平等,即使电视呈现也要求要平等,但影视作品往往将女性本质歪曲,如非诚 勿扰,总是刻意去突出某女生漂亮、温柔、善解人意,却将她们的才华、社会地 位放之不顾。若女博士登场,则要重点介绍这是位“女博士”,刻意突出其与一般 女性不同。非诚勿扰中的性别歧视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女性大部分都要依托时尚性感服装,精致妆容凸显自身女人味,女人味 是其在男性社会中能够获得许多既得利益的最后保障。如前所述,但凡长相漂亮, 女性特征明显的女嘉宾都更容易当选为心动女生。 其次,女性的繁衍功能得到放大。非诚勿扰上,男女嘉宾经常会围绕家庭、 孩子教育等问题展开讨论,女嘉宾所展示的十项资料中,其中之一就是是否愿意生 孩子。女性的确具有繁衍功能,这也一直在家庭中得到肯定,但这并不是女性一方 就可以完成的,男性依然肩负重任,但由于男性积极地加入公共劳动中,其功能从 未被简化为单一的繁衍功能。女性被封闭在家庭这个小圈子里,很少有社会活动, 即使有,社会地位也不突出,所以繁衍功能显得特别重要。 第三,女性被当成“商品“ 供男性挑选。非诚勿扰上站着2 4 个女嘉宾,男 嘉宾一出场就有一次选择心动女生的机会,之后女嘉宾虽然也有选择的权利,但最 终的生杀大权还在男性手上。只要有两盏或两盏以上灯为他而亮,他就完全占据主 动地位,有请出心动女生和挑选女嘉宾的权利。众多女性就如同一堆陈列的商品供 男嘉宾挑选,虽然女嘉宾也有选择男嘉宾的权利,但最终是否牵手还是要由男嘉宾 决定,所以,女性被当成“商品“ 供男性挑选。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结语 剩男剩女已然成为社会问题,电视相亲节目的火爆也有其存在的必然的社会条 件。本文以电视相亲节目为研究对象,选取非诚勿扰为蓝本,落脚点在于电视 相亲节目中两性文化解构和重构中的价值分析。 荧屏上的男男女女以扩张的自我形象示人,让我们嗅到了整个社会的娱乐味。 窥视他人隐私,大胆展示肉体,炫富拜金这些在以前被极度鄙视的行为,似乎 都变得那么理所当然。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两性文化,又该如何评价这种文化? 本 文对此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 首先是审美标准的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也会出现审美疲劳,接受多元 化的审美标准也在情理之中。其次是情感表达娱乐化。男女嘉宾在荧屏上大胆示爱, 以戏谑的方式寻找伴侣。一切事物都带上了娱乐色彩,人们迷失在了文化的边缘。 第三婚姻配对现实化。这和整个社会的消费观念有关,我们被媒体所制造的假象包 围着,开始崇尚品牌,崇尚高消费的生活,完全置身在一个被物质包围的时代,异 化为只要满足了物质需求,才能得到精神满足的人。电视荧屏的交友规则呈现伪女 权主义,女性看似脱离男性,实则被其牢牢掌控,因为她们自身的思想被时代物化, 要依托男性实现拜金梦。最后是大胆展示性感。这种依靠身体制造快感的行为,实 质上是一种性观念的转变。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开放,他们觉得婚姻中“性”也是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对此话题并非避而不谈,而是尺度越来越大。有些还涉及商业 化利益,将私人行为演化为公众关注焦点。 那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这种已然形成的两性文化呢? 第一,跨属狂欢让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因为在这个男女两性特征不明显,而且 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的时代,电视娱乐节目推波助澜所形成的跨属文化更是消 费主义的推手,让新时代的男男女女在不知不觉中沦为消费奴隶,他们不再按照需 要购买商品,而是追随媒体,紧跟潮流,忘记自我,逐步沦为消费主义奴隶。 第二,仪式化交友让爱情几成儿戏。许多人都将相亲当成了一种例行公事的程 序化过程,谁也不去在乎背后应该存在的真性情。这个世界连爱情、连婚姻都能如 此儿戏,还有什么是不能娱乐的? 爱情是一种至高至上至美的情感,男女在彼此相 爱中互敬互爱,不论对方贫穷还是富贵,疾病还是健康,都会相偎相依,相随相伴。 而通过非诚勿扰这种仪式化交友模式所寻求的伴侣,大多数人并不珍惜,有的 3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可能台上刚刚牵手,台下就分道扬镳,还有媒体爆出“骗婚门”事件等。因为这种 方式得来的爱情经不住时间考验,是易碎品。 第三,男权意识下还是存在性别歧视的。这和整个时代的大背景有关,也是男 权社会的必然产物。女性无论从生理、心理上都不及男性有优势,在社会分工中也 多以服务业为主,辅助男性更好地完成社会任务。媒体在构建两性性别文化时,也 会暗示妇女承认自己的生理局限,服从自己的传统角色,甚至鼓励女性默认在父权 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从属地位,其结果是使媒介关于女性形象的建构与女性在社会生 活中实际的多元化社会角色不相符。 时代在进步,有些思想观念需要与时俱进,但并非所有传统文化都要丢弃,通 过这一系列电视相亲节目所建构的两性文化,让我们意识到了过分娱乐化、追求曝 光点的弊端。大众传播媒介在引导受众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同时,要时刻保持社会责 任感和自身的媒介素养,不能一味迎合,要有一定担当,以社会长远发展利益为导 向,杜绝制造文化垃圾。这也是我国传媒需要注意和改进的问题。 3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参考文献 一、著作: 1 英 麦克奎恩理解电视 m 苗棣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 0 0 3 2 美 维克雷神话与文学 m 潘国庆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9 3 加 马歇尔麦克卢汉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m 何道宽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2 0 0 0 4 法 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 m 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湖南文艺出 版社,1 9 8 6 5 美 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 m 史安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3 6 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 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9 7 李银河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 m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 0 0 2 8 方刚男性研究与男性运动 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 0 0 8 9 李银河两性关系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5 1 0 徐安琪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7 1 1 吕鹏性属、媒介与权力再生产:消费社会背景下电视对男性气质的表征研究 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 0 11 1 2 曹定军中国婚姻陋俗源流 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 9 9 4 1 3 易中天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6 1 4 尹铮现代围城 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 9 9 9 1 5 张悦然水仙已乘鲤鱼去 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 9 9 9 1 6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 9 9 8 1 7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m 上海:学林出版社,1 9 8 7 1 8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0 1 9 范玉吉审美趣味的变迁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6 2 0 彭锋美学的感染力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社,2 0 0 4 2 1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1 2 2 高小康、张节末人体美学 m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 0 0 4 2 3 ( 法) 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关于电视 m 许均译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 2 0 0 0 3 9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2 4 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 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 2 5 约翰斯特罗斯结构主义以来 m 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 社,1 9 9 8 2 6 郑敏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1 9 9 8 e 2 7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0 2 8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m 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 9 9 9 2 9 刘利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 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 0 0 4 3 0 胡正荣、朱虹外国电视名牌栏目 m 北京:红旗出版社,2 0 1 1 3 1 赵化勇、孟建电视媒介经济学 m 北京:华夏出版社,2 0 0 4 3 2 王朝彦主持人语言艺术 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 0 0 7 3 3 包鹏程电视的“言说“ 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 0 0 9 3 4 胡志毅现代传播艺术:一种日常生活的仪式 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 9 9 7 3 5 江晓原性感:一种文化的解释 m 海南:海南出版社,2 0 0 3 3 6 刘燕南电视收视率解析 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 0 0 6 3 7 潘知常,孔德明从电视叙事看电视节目的策划 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社,2 0 0 7 3 8 郭庆光大众传播学教程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6 3 9 陈兵电视品牌建构 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 0 0 5 4 0 黄匡宇,江强,施建电视画面创作技巧 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 0 0 2 4 1 李同兴电视节目制作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6 4 2 雷蔚真电视策划学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8 4 3 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 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2 0 0 6 4 4 洪艳影响存在的伦理批评 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1 1 4 5 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3 4 6 邬国义国语译注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4 二、期刊: 1 赵子详中国人的婚姻价值观及家庭观念分析 j 北京:社会科学辑刊,1 9 9 1 ( 4 ) 2 卢淑华婚姻观的统计分析与变迁研究 j 北京:社会学研究,1 9 9 7 ( 2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3 唐灿青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