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的研究综述.doc_第1页
我国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的研究综述.doc_第2页
我国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的研究综述.doc_第3页
我国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的研究综述.doc_第4页
我国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的研究综述.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 目: 我国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的研究综述 姓 名: 林晓露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社会学 班 级: 社会61班 学 号: 2216118 指导教师: 张春兰 职称: 副教授 2009年6月2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我国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的研究综述社会学专业学生 林晓露指导老师 张春兰摘要:家庭文化资本是影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研究流动儿童的家庭文化资本对于促进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化、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业成就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学术界对于流动儿童的家庭文化资本的研究已相继展开,本文在广泛阅读和系统梳理学者们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流动儿童的家庭文化资本现状以及家庭文化资本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影响,即一方面,家庭文化资本上的弱势使得流动儿童在接受教育上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农民工进城后新文化资本的积累,对流动儿童的教育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关键词:流动儿童;文化资本;家庭文化资本a summary on the mobile childrens family cultural capital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lin xiaolututor zhang chunlanabstract: the family cultural capital is a important factor which affect the mobile childrens education problem. the research of the mobile childrens family cultural capital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which can help to promote the mobile childrens educational fairness and enhance the moible childrens studies achievement and so on. at present, the academic circles one after another has launched regarding the mobile childrens family cultural capital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reading widely and carding the the scholar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in a systematic way, this summary carries on the mobile childrens family cultural capital present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that the family cultural capital make to the mobile childrens education problem. namely, on the one hand, the lack of family cultural capital causes the mobile children to accept the education in deficiently and to be at the weak trend posi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peasant laborer enters the city and accumulate the new cultural capital, which also has positive influence to the mobile childrens education.key word: mobile child; cultural capital; family cultural capital前言近年来,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家庭文化资本是影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研究流动儿童的家庭文化资本对于促进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化、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业成就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流动儿童而言,我国学者主要是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方面去寻找影响他们教育的因素的,如经济上的弱势使他们无法进入更好的学校学习,频繁的流动导致他们缺乏稳定的受教育过程,家庭所处的阶层地位使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尚未完成义务教育时就要开始打工生涯等等;然而,从文化资本的角度探讨家庭文化资本状况对流动儿童受教育的影响同样非常必要。目前,学术界对于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的研究已相继展开,本文在广泛阅读和系统梳理学者们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的现状以及家庭文化资本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影响进行综述。一、概念的界定(一)流动儿童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流动儿童”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在研究中还采用“流动人口子女、农民工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等表述。根据1998年3月2日国家教委、公安部发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的规定,流动儿童是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1本文中的流动儿童主要是指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非本地户籍的适龄儿童,其主体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二)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是由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资本概念,它是相对于经济资本等传统资本的新资本形式。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以三种形式存在:1、具体化文化资本。这种文化资本是由劳动力亲力亲为,通过教育、教养等具体化、实体化的过程形成于个体身上的文化知识、文化修养、文化技能等。由于它是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体现的资本,因此也称身体化文化资本。2、客观化文化资本,以图片、书籍、音像、工具等为代表的文化商品形式;3、体制化文化资本,即通过学术资格、文化能力证书等方式从体制上予以承认的、得到保障的文化能力。体制化文化资本与自学者的资本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以社会公认性的证书赋予其拥有者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的、经久不变的、有合法保障的价值,后者则不能给予其拥有者类似的保障。这三种形式的文化资本是有一定联系的,个体化文化资本的积累,既需要通过体制化文化资本来得到合法性确认,也需要通过客观化文化资本的来表现。2192-201(三)家庭文化资本本文中的家庭文化资本指的是儿童父母拥有的具体化、客观化以及体制化文化资本。具体化的家庭文化资本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围、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家长的教养方式以及亲子之间的对话交流情况等。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包括家庭的书籍、绘画、古董、道具、工具及机械等物质性文化财富。体制化文化资本指的是父母具备的学历、受教育程度、职业资格等。二、国外学者对家庭文化资本的研究布迪厄在对个体化文化资本进行深入研究时指出,个体化文化资本的获得与家庭文化资本有密切关系。他的主要观点有四:一是继承而来的家庭文化差异即家庭文化资本,例如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二是一个个体的教育和职业上的野心及期望在结构上是与父母和其他相关群体的教育经历和文化生活相联系的;三是个体通过家庭获得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逐渐被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人的性情、兴趣、价值等逐渐被内化的过程,它能转换成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四是个体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文化资本,既累积了家庭文化资本的厚度,也是增加到个体文化资本身上的新的财产。2204-211受布迪厄的启发,伯恩斯坦的研究指出,出身于不同阶层、生活于不同社交圈子的家庭的子女会培养出不同语言模式,低下阶层子女与中上阶层子女的语言法则,如选词、造句、句法等有显著不同,这就限制了中下层阶层子女的学能发展,因为他们从家庭中获得的文化资本符号是不被制度化形式的学校教育所认可的,学校教育看重并奖赏的是中上阶层的语言法则。3金克斯等人的研究表明,家庭文化资本极大地影响了子女的教育和职业成就,而家庭“等级”的传统标准对这种成就并没有显著影响。4保罗迪马哥等人发现,从总体看,家庭文化资本对后代成绩的影响意义深远,但其中父母教育程度与公立白人高中学生成绩并无太大联系。迪马哥又通过11年(19601971)前后的跟踪研究数据分析,阐明了家庭文化资本与孩子的教育程度、大学入学率、大学毕业率、婚姻选择方式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只是在性别上有所差异。6但他进一步分析说明,尽管家庭文化资本优势对大学入学率有显著影响,但对大学学习成绩尤其是与高中学习成绩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卢卡斯利用美国1980年高中以上受教育程度人群调查数据,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比美国20世纪80年代前后家庭背景对高中学生毕业和进入大学的影响发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父亲的年收入对子女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比对子女能否高中毕业影响更大。7三、我国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现状的研究(一)对具体化家庭文化资本的研究黎婉勤在对东莞市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提出,流动儿童的父母能自觉认识到自身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性,对子女的教育期望高,亲子共处的时间充裕但沟通不足,对身教的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家庭藏书的重要性。 7陈儿、潘孝斌在对浙江省七地民工家庭的调查中得出流动儿童的家庭文化资本状况的特征:一是由隔代教育带来的亲子关系不到位等问题使部分民工家庭呈现严重沟通障碍;二是家庭教育意识比较淡薄,教育方法简单,且通常具有严而无格、宽而无度的偏颇;三是家庭沟通缺乏主动,亲子沟通的时间比较少;四是家庭沟通方式与内容单一,沟通不深入,子女压力过大;五是家庭业余生活单调,对子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关注不够。8(二)对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的研究杨卉对流动儿童家庭拥有的客观化文化资本进行调查分析指出,由于家庭经济收入低和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低导致流动儿童家里的图书处于比较贫乏的状态,藏书量少,种类少。家庭电子产品的投资大多是出于家长自身休闲的目的而购买,其中作为子女教育投资的成分很少。121-22周序在阐述张传玉等对c、j两市农民工文化消费状况的调查结果中指出,农民工在文化产品方面的投人总量很少,其子女能继承或分享的、只占总量一部分客观化文化资本就更少了。“大多数农民工家庭均无藏书可言,而部分家庭虽有一定书籍,但主要是供父母消遣娱乐的小说杂志或工作所需的专业技术类书籍。对小学生而言,这些书籍远不在他们的阅读范围之内。”9(三)对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的研究何金定的研究表明,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工比重较流出地常住人口高,而低文化素质的农民工比重较流出地低。而且分性别来看,男性农民工的文化程度都比女性高。10杨卉的调查表明,相对于城里人来讲,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大多数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在初中,母亲文化程度在小学的也较多,并且普遍比父亲低。123农民工通过职业培训也可以获得一定的职业资格认定,赵芳、黄润龙在文化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一文中指出,农民工接受职业培训的比重和实际效果并不乐观。有些农民工虽然有继续学习的意识,但是他们的选择很容易受到社会择业热点的影响,而且农民工学习的要求受到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难以接受较高层次的培训。11四、家庭文化资本对我国流动儿童教育影响的研究(一)通过家庭文化资本代际传递的途径影响文化资本在家庭中形成,靠的是代际传递,即前辈人对后辈人的言传身教。家庭文化资本上的弱势使得流动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查婧认为,家庭已经具有的文化资本对于后代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父母的知识、学历等作为文化资本在家庭中积蓄起来。父母可以通过文化资本在家庭内的传承而帮助子女获得相应的乃至更丰富的文化资本。12杨卉认为,农民工文凭较低限制了他们对流动儿童学习、思想上的指导和对流动儿童的教养方式;文化商品少,家庭没能够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语言技能薄弱。126江立华等认为,农民工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带有农村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烙印,造成家庭教育方式单一、教育观念陈旧、父母与子女沟通内容单调,只是关心学习成绩和身体情况,难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13甄国玲认为,流动儿童生长于文化资本占劣势的家庭,无论是语言的发展、行为模式的形成、思维的活跃性,性格的铸造等各方面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与限制。家庭文化资本以一种持久的、又可变的、开放的形式内化成子女的习性,并转化为子女自身的文化资本,从而作为子女投入学校生活的起点。14周海玲在研究家庭文化资本对流动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中进一步指出,学历水平越高的家长,越习惯使用精密型代码或规范性用语,其子女越容易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反之则不然。农民工学历水平低,使用封闭性语言或口语较多,其流动儿童在适应学校教育、取得学术成功方面会遭遇更大困难。15(二)通过家庭文化资本转化的途径影响文化资本具有可转换性的特点,即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三者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布迪厄在研究中阐述了家庭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的转化。他认为,要实施良好的家庭文化资本传递,要求长辈(特别是母亲)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而闲暇的长短实际上取决于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经济状况好的家庭就不必为谋生花更多的时间,闲暇就相对地增加。2230-233我国学者们也从家庭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三者之间转化的角度,研究了家庭文化资本对流动儿童教育的影响。李伟梁提出了农民工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社会资本转化后影响流动儿童教育的观点,他指出,文化资本上的弱势使得农民工大多从事脏苦累活,且劳动时间过长,因此他们花在家庭教育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低层次的职业收入偏低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客观化文化资本缺乏,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少;社会地位低,易受歧视,家庭教育权威下降,且子女易受心理伤害;职业不稳定,流动性较强,子女经常需要适应不同的环境;出于职业上的需要,多要求子女作为帮手参加生产劳动,占用子女学习时间过多,甚至倾向于支持子女辍学。16汪恭敬等认为,一方面,农民工不能像城市市民那样就业、生活,不可能真正地理解、接受城市主流文化,更不能向其子女传递;另一方面,不公平的就业回报使得农民工经济收入微薄,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后,很难为子女购买富足的学习用品。这两个方面都会削弱流动儿童的文化资本,不利于其学业的发展。17杨卉认为,由于流动儿童的父母学历不高,参与学校的程度很低,流动儿童在城市接受到一些城市先进的城市规范,但是在社区中可享用的各种资源比较少,因此业余生活几乎空白;社会关系网络方面唯有父母的一些亲缘地缘的社会交往,对流动儿童的教育作用甚微。126何瑞珠认为,处于不利地位的父母易于受到学校的排挤,其子女在文化资本的获得机会上也处于劣势。来自低阶层的父母与教师交流时往往缺乏信心,甚至逃避一些与教师面对的机会,形成了“自我淘汰”的现象。18(三)通过家庭文化资本积累的途径影响文化资本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社会成员凭借一定的经济、文化、社会、符号等资本通过自身的活动使得资本增值的过程。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在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使家庭文化资本得到积累,新的家庭文化资本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有一定的影响。李丹丹认为,农民工进入城市若干年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仅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而且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和行为,学习了新的知识和技术、经营方法、管理经验和市场意识等等,尤其是在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意识上有了重大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进城农民工文化资本增加的结果。191李丹丹进一步分析了农民工文化资本的积累对子女在社会知识技能、法律知识、文明行为等的影响,并指出进城的农民工应积极参加有关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其文化资本,这样不仅会使自己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在这样的背景下,便可以对其孩子的教育上产生积极的影响。1915-23结语综上可见,众多学者对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的积极关注与不断探索,推动了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然而,笔者在整理、归纳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过程中,也发现了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以后进一步地研究:1缺少全面而深入的实证研究。许多的研究成果大多只是以文化资本的视角从流动儿童的家庭背景出发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的几个方面做调查研究,很少立足于家庭文化资本的内涵从家庭文化资本的各个层面做细致的探讨分析。研究指标不全面,研究者大多数着眼笼统,结构千篇一律,看似清晰,其实不够深入。2研究范围窄,缺少系统性研究。目前的实地研究只是针对一小部分流动儿童或一个地方的流动儿童进行的研究,如东莞市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研究,上海市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等等,研究比较片面化,缺乏系统性。3描述性研究较多,理论性分析少。学术界目前对于文化资本的理论性研究较多,但理论运用于流动儿童的家庭文化资本的分析还比较少,大多学者着眼于描述研究对象的状况,对于产生影响的理论性分析不足。参考文献:1 杨卉.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北京市海淀区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2 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 伯恩斯坦.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15.4 jenks, christopher, et al. who gets ahead: the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success in americanm.new york: basic education, 1979:120-132.5 dimaggio. paul. cultural capital and school success: the impact of status culture participation on the grades of us high school studentsj. american s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