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oc_第1页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oc_第2页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oc_第3页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oc_第4页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论文题目: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当今 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姓名: xxxx学号: 211101010003年级: 2011级x班 专业: xxxxxxxxx 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注意事项:1、 以上各项由研究生本人认真填写;2、 研究生课程论文应符合一般学术规范,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严禁抄袭或应付;凡学校检查或抽查不合格者,一律取消该门课程成绩和学分,并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3、 论文得分由批阅人填写,并签字确认;批阅人应根据作业质量客观、公正的签写批阅意见(原则上不少于50字);4、 原则上要求所有课程论文均须用a4纸打印,加装本封面,左侧装订;5、 课程论文由学生所在学院(系)统一保存,以备查用。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程类型: 选修 授课教师: xxxxxx 学 时: 18 学 分: 1 论文得分批阅人签字批阅意见: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xxxx大学 xxxx学院 xxxx专业 xx摘要:马克思是唯物论倡导者的典范,他提出的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伟大之处体现在持续的,长远的意义上。目前人类的自然环境收到严重的破坏,这是由于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贪婪的掠夺。一味的追求效益和利益不得不以疯狂的占有自然资源为代价。如今的生态现状已经向人类发出了警告。而两百年前的马克思这一生态自然观的诞生为今天的地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高瞻远瞩的理论依据和启示。关键词:马克思生态自然观 ; 人类; 生态文明建设marxs ecology natural view on todays build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key words:marxs ecological values; anthropolog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一、马克思生态自然观自古以来,人们对自然的定义不尽相同。从老子、郭象到亚里士多德的理解各有不同。到了近代,人们对自然的定义则更加丰富和充实。自然概念的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自然即指整个宇宙,大至宏观星系,小至微观粒子。包括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又包括非人类生物界和人类生物界两个子系统。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不过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和延续。狭义的自然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或称自然界。它是各种物质系统的总和,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两大类。自然界的各种物质表现出来丰富多彩的性质,它们构成的系统是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的1。历史上人类对自然的理解从神话自然观、朴素自然观、机械自然观到系统自然观,最后再到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追求人与自认和谐的实现。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结合对现实资本主义地批判上,创造性的提出“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的思路,从而为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找到一条正确地道路2。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和谐相处,是以时间劳动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生态自然观强调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强调人活动的能动性和人的主导地位,也强调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和谐性。生态自然观并不是对一般生态科学、生态哲学或环境伦理学等的讨论和重复,而是对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等进行哲学概括形成的自然观的一种新理论形态。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生态自然界。生态它既是对人工自然观的某种扬弃,又是向天然自然观的某种复归,是更高层次上两种自然观的辩证综合3。生态自然观是出于对自然观的历史研究的理性思考提出的,它产生于生态自然进入实践领域之初,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自然观的理论研究对生态自然的实践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现代生态自然观是一种在考虑后人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突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智力开发为突破口,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在开发中保护,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法制化,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统一,逐步使自然环境、人类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的自然观。二、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当今中国生态环境存在如下问题: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等问题4。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人们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依然在浪费水资源。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中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非再生性资源的枯竭、短缺、污染,可再生性资源的锐减、退化、濒危。其中,土壤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等问题尤为突出。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类对自然地依赖和索取。人不能选择脱离自然,只能选择某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人是自然界的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这体现了在新世纪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坚定理念5。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是胡锦涛同志说过的。我们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个基本特征之一,它和其它五个特征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 ,必将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地利用自然,使之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马克思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6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都不是直接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应地存在在自然界,而是带着自己的目的、需要和意志来能动地改造自然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和谐相处。马克思有关生态环境的正确的观点,在当今全球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显示出高瞻远瞩的魅力。生态自然观念的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即必须认识到:人既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既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最重要的是转变环境教育观念。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人过于追求使自然界来满足自己,却较少考虑如何使人的需要等来适应自然的特性和规律;人普遍注重人改造、征服自然力量的提高,而忽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调节能力和人对不断变化着的自然界的适应能力的提高;人一味陶醉于对大自然的统治,却忽视了我们对自然的每一胜利,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7。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0)提出“通过保护生物资源达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的最终目的。”认为发展是指生物圈的变化及人力、财力、生命和非生命资源的利用去满足人类需求并改进人类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选择。它着眼于“三个“实现”: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这种理想需要我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变革、创新,这是一项艰巨、持久的挑战性工作。在新世纪,我们要把这种理想作为指引经济社会发展的灯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飞跃。人类要想最终达到自己改造自然地目的,就必须学会预见自己的行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只有在充分考虑当前的和长远的自然影响和谁会影响后,才能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参考文献1 舒炜光.自然辩证法辞典,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62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 ,中国人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