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我国城市化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1页
毕业论文-我国城市化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2页
毕业论文-我国城市化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3页
毕业论文-我国城市化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4页
毕业论文-我国城市化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 科 毕 业 论 文我国城市化问题及对策研究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指导教师 2012年 3月20 日摘 要城市化是所有现代文明国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自工业革命使得城市化在世界范围内铺开以来,世界各国都经历着一场城市的变革。在享受着城市化变为人类带来福利的同时,每个城市化国家都面对着城市化发展所造成的种种社会问题。我国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城市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交通拥挤、强制拆迁、贫困问题加重、城市热岛效应四个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主要借鉴了美、日两个城市化程度较高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对上述几个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关键词: 城市化 交通 拆迁 贫困 热岛效应 经验借鉴abstracturbanization is the indispensable process of all modern civilized nation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promotes the urbanization all over the world, every country was experiencing a change in the city. in enjoying the benefits of urbanization into humanity the same time, each country face to the social problems of urbanization caus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also encountered a lot of problem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traffic jams, forced demolition, poverty increased and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in china. in solving problems, the main draw of the usa and japan which two countries with high urbanization, combined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on the above points made solutions.keywords: urbanization, traffic, demolition, poverty, heat island effect ii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绪 论1一、我国城市化的现状1二、几个城市问题的探析2(一)交通状况持续恶化2(二)强制拆迁不断发生3(三)贫困问题加重4(四)城市化产生热岛效应6三、解决城市问题的应对之策6(一)完善交通网络,重点发展大交通6(二)拆迁的规范与创新8(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应对城市贫穷9(四)减轻城市热岛效应10结 论10参考文献12后 记13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毕业论文15绪 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被迅速推进,我国城市布局和结构也日趋合理,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越来越显示着其重要性,城市建设快速更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环境也得到了质的改善。国家统计局2009年9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100万人口以上规模的城市已由建国初期的10个发展到了2008年的122个,全国地级及以上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62%。东部沿海地区密集的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我国城市居住条件较之前大幅度提升,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从建国初期的4.3平米增加到了23平米;全国已有污水处理厂900余座,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比例为71.6%,城市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城市化的程度不仅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水平,也可以衡量国家和地区内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然而,城市化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人口拥挤、资源利益冲突等等。中国的城市化之路该走向何方,其间产生了何种问题,我们将对比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去粗存精,试图探求出一条中国适用的城市化之路。一、我国城市化的现状所谓城市化,就是人口、非农产业、地域城市化的过程,是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引起城乡关系转型的过程。 张永桃.市政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p31.我国城市化历经60年的发展,不仅取得了规模方面的扩大,也给人民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改善。城市规模扩大,结构日益合理。从城市化进度来看,我国城市化取得的成就主要在规模、结构、体系三个方面。城市化规模方面,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城市655座,城镇人口60700万人。规模扩大的同时,我国城市的地域结构分布也趋于合理,建国初期我国有52.3%的城市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城市人口总数占全国城市人口总数的69%,到2008年底,东部地区新增城市300余座、中部新增200余座、西部则新增100余座,东、中、西部地区城市个数比例为1:0.9:0.4,城市人口比例为1:0.51:0.27。城市化体系方面,我国城市体系逐步趋于健全,东南沿海地区密集的城市带、群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去了全国生产总值的33%。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市化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变。不仅城市三个产业的结构比例被改变,而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也逐渐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有的城市第三产业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为扩大城市对外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城市的国际化提供基础和服务。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能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并促进城市迈向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相比建国初期,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完善。地级以上城市的医院、卫生院等公共卫生系统以及国民基本教育系统较之建国初期有了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通讯系统不断提高,截至2008年底,全国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82部,手机用户达到38657万户,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手机数达172部,移动通信网络无限接通率达到99%,gprs城市覆盖率达到了100%,城市环境方面,相比建国初期,各大城市已有显著改善,现阶段我国已有污水处理厂900余座,污水处理能力为每日8106万立方米;园林绿地面积扩展到174.7万公顷,城市绿地覆盖率高大37.4%,远高于建国初期的2.9%。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截至2008年底,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总人口达37619万人,较之1949年增长了8倍,地区生产总值达186279亿元,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2%,2008年底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7.8倍,已达15781元。如上节所述,城市化的发展改善了居民生存环境,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也日益趋于完善,据统计,2008年地级以上城市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6027万人,医疗保险为19815万人,失业参保人数11451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有2222.5万人。在城市化的发展之下,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二、几个城市问题的探析自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以来,城市化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世界在接受高速的城市化的同时,各国也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城市问题,情况的轻重不同,对各国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我国建国六十年来城市化的脚步未曾停滞,在这几十年的行进中,我国城市化面临了不少的问题。(一)交通状况持续恶化城市交通恶化的主要原因,是缘于城市对人口的吸引作用。由于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能够提供的工作机会增多,对外来人口吸引力强。然而城市自身并没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因此,城市交通逐渐恶化。随着更多人口向城市的聚居、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展以及人均购买力的提升,都大大促进了私家车保有量的提高。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密集度大,公共交通承载力匮乏,私家车保有量高等因素,都给予了城市公共交通不小的压力。城市交通恶化是所有国家在城市化道路上都必须面对的难题。以北京为例,一直以来北京的早晚上下班高峰都是让所有北京居民所头疼的问题。数据统计显示,2008年北京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为2110万人次,地铁日均客运量运量为300万人次。2009年北京地铁年累计客运量为13.04亿人次,开行客运列车1105901列,日均客运量374.7万人次 都市快轨交通j. 北京,2010年01期。仅五号线日运营量最高达82万人次,而仅天通苑一站在早高峰7点至9点期间的进站量便达到了16000人,列车满载率远高于35%。而全北京8条地铁线在早高峰期间日均客流量为66.87万人次。比较2008与2009年两年地铁客运量数据可以发现,09年地铁日运营客流量较之08年高出了近74万人次,这也从侧面说明北京常住人口的增加。数据统计,北京2008年常住人口趋近1600万人,而2009年则增长了10%,人口到达了1755万人的高峰。不久前,北京有关部门出台了错峰上下班的政策,然而运营数日,似乎见效不大。究其收效甚微的原因,与北京常住的1755万人口不无关系,半小时的错峰对于拥堵的北京城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即使2009年北京成交平均房价突破了3万每平米,然而这高昂的地价却也阻挡不了无数怀抱着梦想的青年来到这片寸土寸金的天地,加之每年数十万毕业的高校学生中意愿留在北京闯出一片天地的也不在少数,北京人口的继续膨胀是无法阻挡的。也因这些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便形成了唐家岭、通州睡城等人口稠密的聚集地区。而北京的交通也因此越来越拥堵。北京交通问题,已成为所有北京居民的一块心病。(二)强制拆迁不断发生城市化过程中必定会面临着城市的发展和区域的新规划,自世界范围内掀起城市化以来,拆迁必然是所有进行城市化的国家都要面临的问题。同时,伴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多,城市公共资源逐渐紧缺,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的日益凸显。怎么在本就拥堵的城市里见缝插针,如何为城市的长足发展做好规划,这又成为城市规划者的一大难题。拆迁时必然之势,然而怎么拆,是包括城市规划者在内的每个市民所关心的事情,只因为拆迁与强制拆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一直以来强制拆迁时我国政府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汉书有云:“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自古以来,传统的中国百姓心中就有着一种安土重迁的情节,因此拆迁一事对于中国百姓来说,是最难接受的事情,拆迁尚难接受,何况强制拆迁。建国以来城市化的几十年内,拆迁问题始终困扰着城市规划者。由于各方压力以及种种利益驱使,开发商暴力拆迁的事件屡见不鲜。近些年来,“钉子户”现象已成为随暴力拆迁共同频繁出现的词汇之一。2009年,北京海淀区玉泉山南侧北坞村拆迁在当时引起了一定范围的关注。当时,北坞村被做为“城乡一体化”试点工程地区,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北坞村的土地用途是建设一个高标准的酒店,此外玉泉慧谷二期将成为办公和科研区。 并且同时出台北坞村腾退改造方案,确定腾退方案为村民自治的自我腾退。一切看起来公平公正,想必居民的腾退工作也是顺风顺水,能够快速的顺利完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部分村民不满拆迁方的补偿条件,拆迁工作断断续续,拖延了近一年也未完成。自腾退拆迁工作启动后,拒绝腾退的村民家的门窗不断被砸毁、断水断电,并且有村民遭受到不明身份人员的殴打致伤致残的事件也有发生。人民的财产不能得到应有保护,人身安全也时刻受到威胁。而类似这样的暴力拆迁事件在神州大地上也是层出不穷,北坞村事件相比于全国,也不过沧海一粟罢了。拆迁是城市规划改造与发展的必然举措,有道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不拆掉旧的,永远也建不了新的。然而近些年来,中国的很多地方拆迁已经习惯了野蛮拆迁的怪癖。现阶段,大多数的野蛮拆迁方依靠自己的政府背景、运用强势手段先扒房后谈补偿,只顾自己按时完成任务,而置百姓利益于不顾,目无法纪的侵犯着居民的权利。真正违法乱纪的人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理,而捍卫自己权益的百姓却被无辜的扣上“钉子户”的大帽,种种事件都从不同角度冲击着政府的公信力。对于强制拆迁事件,一直有言论表示支持,认为是拆迁居民要求补偿过高,政府无法满足导致的结果。然而据已公布的新闻报道统计,自2008年至今已发生了5起因野蛮拆迁而引起的自焚事件。如果以自焚为基础再来考虑被拆迁对象向拆迁房所要高额补偿这件事情的话,似乎一切看起来就显而易见了,想必没有哪个正常人类会为了几十万的拆迁补偿而甘愿付出生命的代价。加之以往报道的案例,基本可以断定,有很大一部分的强制拆迁案是建立在拆迁方对公民利益的无视基础上进行的。另外,强制拆迁之所以屡屡发生,与我国政府行政强制权高于司法权不无关系,行政部门对于公民物权法的践踏,正是强制拆迁屡屡发生的原因之一。(三)贫困问题加重贫困问题是每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每个政府所必须直面的问题,贫困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安全,更关系到一个政党的稳定。我国城市人口贫困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文化程度不同导致从事岗位不同,最终导致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同时,由于城市化的过程中吸引了大量的农村闲散劳动力,使得城市工作岗位竞争加剧,引起局部城市人口的失业;同时由于原本在统计上农村人口并不计入失业范畴或者说是隐性失业,而这些人在进入城市后在未进入工作时,便被计算为失业。由于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市化的过程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失业人口增多,也造成了一定的贫穷问题。2009年4月9日世界银行发布报告指出,根据中国人口基数按照国际标准计算得出的中国消费贫困人口数在国际上排名第二,仅次于印度。贫困问题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仍是一个难题。近些年来,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大量人口的涌入,中国城市中的贫困人口急速增长,同时,城市中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都逐渐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对社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调查表明,现今中国城市贫困群体主要构成来自于进城务工的农民。而在城市化进程之中,城市不断的向周边扩展延伸,使得农村耕地面积迅速缩小,失去耕地的农民转化成农村闲散劳动力,不得已开始向城市转移。而农民打工者一般有着流动性强,工作具有周期性,缺乏保障等特点,他们不但是中国中低层的贫困阶层,也是中国的弱势群体。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失业率的上升,贫困人口也在不断的扩大。社会问题因为贫富差距层出不穷,也逐渐引起政府的重视。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闲散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造成了贫困人口的增多,他们聚集在城市的一角,逐渐形成了贫民窟。这些非正式的生活区一般产生于城市的边缘化地区,一般属于“三不管”地区,是政府城市规划政策、社会福利所不会辐射到的地区。这些地区通常不具备水、电、污水处理、垃圾清扫等主要公共服务设施,是吸毒、嫖娼、偷盗、抢劫等社会犯罪的沃土。贫民窟一词由来已久,然而目前并无统一的官方定义,巴西地理统计局的定义是:“贫民窟是有50户以上人家,汇住在一起,房屋建筑无序,占用他人或公共土地,缺乏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生活区。贫民窟的房屋往往是临时搭建的棚户,居住者对自己的临时住房没有合法的产权。随时可能面临政府的政治、清理。贫民区一般产生于城市的边缘化地区,这些地区一般属于“三不管”地区,是政府城市规划政策、社会福利所不会辐射到的地区。贫民窟现象是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的状况,如美国的索韦陀贫民区、印度的孟买贫民窟、日本的釜琦贫民窟、我国的北京旧城根、上海棚户区等,可见贫民窟现象对于世界各国来说是普遍存在的,然而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贫民窟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贫困居民的聚集,而贫困居民的产生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社会保障力度不足,居民由于失业、就业困难、低收入高生活成本等原因造成的生活困难使他们不得不生活在破落的居所。从而与鲜亮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引起了部分居民心理失衡,从而促成犯罪。也因此,贫民窟地区一般是社会犯罪高发地段。历史潮流告诉我们,贫民窟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不可避免并不代表着漠视回避。每个浮华的城市背后,都是由众多人民的血汗堆积起来,而大多数贫民窟的居民正是这城市建设者中的一员,任何一个有良心的城市都不应该忽视这些曾为他付出过血汗的居民,任何一个政府都应该正视贫民窟现象。(四)城市化产生热岛效应城市的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中的典型特征之一,它是一种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由于城市化的急速推进,城市人口日益趋于稠密、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城市居民生活用能能量的释放增加以及城市建筑结构下垫面特性等因素综合影响着城市的气候环境,这些都是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城市热岛效应以城市中心为热岛中心,暖气流上升,郊外上空相对较冷的空气下沉,这样一来城郊之间形成了空气环流,城市上空的热空气流向了郊区,而郊区的空气又环流回了城区,无形中增强了空气对流。最终空气中的污染物在环流作用下,聚集在城市上空,难以散去。而增强后的空气对流也为空气中的烟尘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凝结核,因此城市降水逐渐增多。研究表明,欧美大部分城市市区降水量一般要高于郊区5%到10%左右。同时,由于热岛效应的升温结果,使得夏天的城市气温升高,出于降温的需要,居民的空调、电扇等电器的使用率也将上升。据统计,美国夏季有17%的电力消耗在夏季降温项目上,换而言之,美国居民为应付炎热的夏日每年必须拿出400亿美元来抵抗炎热的天气。三、解决城市问题的应对之策(一)完善交通网络,重点发展大交通交通拥挤是每个大都市都要面临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密集城市,每天上下班高峰的地铁都有如沙丁鱼罐头一般,让初到大都市的人们深感恐惧。东京市约有人口1400万,每天也面临着让人望而却步的早晚上下班交通高峰。从数年前,东京地铁公司便开始雇佣特别员工,这些员工的任务就是每天早晚把地铁站台上拥堵的人们推入地铁中,这项工作人员的工作看来和北京地铁里每天早晨来回游荡的老大爷所做的事情比较相似。然而,雇人把人群塞进“罐头”的方式并不是长久之计,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总有一天“罐头”会被挤破。东京有着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几十年来东京共建设了13条地铁、共214站、292.2公里,每日平均运量将近800万人次,发达程度居世界前五名。每条路线都与环状运行的jr japan railway山手线上车站交会,其中包括几个jr、私营铁路与地下铁路共同汇集的大型转运站,如池袋、新宿与涩谷等。许多路线并与部分jr线及其他私营铁路线互相直通运转,整体服务范围涵盖东京都、神奈川县、琦玉县与千叶县。与东京相比,北京地铁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除了发达的地铁建设以及雇佣特别工作人员之外,东京还采取了另外的措施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东京地铁也有分类,分别分为每站都停的“各停”,小站不停的“急行”,及早晚上下班高峰时停大站的“通勤特急”。往常“各停”车要跑1小时的路线,“通勤特急”只需36分钟便可跑完全程。而东京与周围城市的交通也极为方便,如东京到横滨的东急东横线、东急田园都市线、京急本线、银座线将东京极为便利的与周围城市连接到了一起。在2005年4月15日北京市规划委的文件中指出,北京市交通发展策略重在推广公共交通,优先建设联系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等新城的大运量快速公共客运走廊。公共交通方面,要建成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多钟运输方式相协调的交通体系。轨道交通方面,至2020年北京将建成轨道交通线路19条(中心城线路15条,市郊线路4条),运营线路总程约570公里;地面公交方面,北京将建成快线、普线、支线三级系统,在客流集中的区域建设公共交通枢纽,其中自08年奥运投入建设的快速公交将得到重点发展,逐步建成一个连接中心城和新城的大容量地面快速公交系统。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官方网站.第十三章 综合交通体系.2005年4月15日. /web/static/articles/catalog_233/2005-04-15/article_4639/4639.html 这些规划将大大缓解北京的交通压力,届时,必将会有不少的居民向周围城区扩散,对于北京高房价、交通拥堵想必都有不小的缓解作用。东京地铁的经验固然先进,然而对于先进的北京似乎有些过早。北京的地铁线路现在还没有建成复线,已建成的数条线路均在单线运营,暂时没有进行地铁分类运行的能力。地铁也仅仅是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一条道路而已,北京地面的拥堵程度比之地下,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交通网络的完善之外,还应该强化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完善交通管理设施建设,引导小汽车交通的合理使用,鼓励市民使用绿色方式出行,加强交通法规的建设并做到严格有效的执法,改善交通环境,注重发展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路权分配。4月12日是北京错峰上下班施行的第一天,然而北京市交管部门表示,虽然早高峰城区主要道路车速环比提高了1%,但是早晚车流高峰时段却拉长了半小时。在4月28日交管部门发出的“错峰出行监测报告”中显示,与3月同期相比,高峰时段市区主干路网速度上升4.2%,拥堵路段下降11%,然而据了解,高峰时间依然拉长了30分钟。然而虽然高峰时间拉长了,这也正达到了交管局预期的效果“削峰填谷、均衡流量、缓解拥堵。” 尽管限行、错峰上下班、排量限制等方案层出不穷,但是对于北京这样一个现代化大都市来说,其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仅仅靠出台的几项措施,也只能做到略微缓解交通的压力,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的交通问题,就必须努力健全北京的公共交通系统,这才是根本出路。因此,治理城市交通状况恶化的解决方案有二。首先,完善交通网络,在现有交通网络基础上,借鉴东京地铁经验,进行全城的地铁覆盖工作。同时在主要线路地段修建复线,如此一来可以大幅度的缓解公共交通压力。其次,卫星城的兴建,大城市工业、商业、住宅中心的外散也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人口聚集压力的有效方法。同时,基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打造大都市圈计划,联通北京市区及周边几个卫星城,将对缓解北京现今交通问题有着非同凡响的效果。(二)拆迁的规范与创新拆迁是全世界城市规划者都要面临的问题,然而唯有中国屡屡发生强制拆迁事件,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行政部门的行政强制权高于司法权。由于行政部门的强权对公民物权法的践踏,导致强制拆迁案屡屡发生。由于我国与西方多数国家土地管理制度上的不同,因此很多西方国家的拆迁经验难以或无法借鉴。在很多西方国家,土地私有化情况比较严重,因此西方国家的拆迁方式以及法律保护程度是我国土地公有化下的居民无法享有的。因此,我国居民应对强制拆迁,应另辟蹊径。解决强制拆迁问题,对策主要有三。首先,在已经基本健全的物权法基础上,提倡司法权应当制约行政权,法律的公正化、透明化将是对弱势群体乃至全体公民最大的保护与帮助,这需要行政部门与居民的共同努力。然而这其中也需要社会舆论的监督与正确导向。只有诸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引领社会向着健全的法制社会发展。另外,市民参政也是应对强制拆迁的手段之一。市民参政,亦称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形式参与城市政治生活,影响城市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张永桃.市政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p92.虽然有些地区已经开展了市民参政的城市规划,然而其涉及范围并不广泛。应该让每个居民参与到城市规划的过程之中,这应该是一项不具备排外性质的活动。力求让每个市民感受到一个城市的未来、规划一个城市的未来,同时也能使城市规划更加的人性化,行政更加的透明化。并且,市民参政的意义也在于可以使城市规划者的考虑更完整的传达给市民,做到真正的上通下达,扫除一切的沟通障碍。最后,加强对拆迁方的监督力度,对拆迁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有利于社会舆论对拆迁房的监督。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现今暴力拆迁先扒房后补偿的怪圈。(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应对城市贫穷美国面向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号称是世界上最完善的制度,然而却也不能完全解决贫民窟的问题,美国的索韦陀贫民区一直以来都是让美国政府所头疼的。但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高水平,很大程度的决定了美国政府能够为本国贫困居民提供更多的福利保障。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第36任总统约翰逊第一次提出“向贫困宣战”的口号并推出社会福利的社会计划以来,美国历任总统都在努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美国社会保障分为社会保险和公共援助福利两大类,而其针对贫困家庭最具特色的福利保障主要有“学校免费早午餐”,以及针对大学生的“联邦培尔助学金”。 “学校免费早午餐”主要指美国大部分学校向学生提供早餐以及午饭,其中家境比较富裕的学生自掏腰包,而家境一般的学生则能享受减价的午餐,对于贫困学生则采取减免餐费的政策,而联邦政府将会为每位贫困的学生去补助这减免的餐费。美国政府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以及对贫困人口实行的福利政策虽不能完全的解决贫困问题,但却在最大的程度上解决了社会贫困问题,也给了政府所能给予的最大帮助。美国政府为此每年付出了5000亿美元的国库支出。然而最关键的一点,美国在贫困人口的援助问题上并不是政府一力承担,很大程度上也在借助非官方组织的协助,因此美国政府也在大力提倡和推进社会福利保障的民营化与市场化。因此,美国政府开始将福利改革由联邦政府向各州政府,由各州政府向私人分权。这种整个社会来共同承担福利的责任模式在有力的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社会保障的力度。借鉴美国经验,我国政府在应对贫穷问题上,可以做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首先,增加社会保障力度。据了解,北京2009年低保标准为410元,而青海省西宁市仅为203元。然而我国的物价始终没有降低的趋势,以如此的低保标准生活,着实有些困难。因此我国在社会保障的力度上,应给予一定力度的增强。然而一味的考虑提高政府的保障水平,并不是解决贫穷的最佳方法,高昂的社会保障支出,势必对一国财政造成繁重的压力。因此,增加就业机会,引导贫困人口、失业人员就业,才是面对贫困的正确方法。因此,应该建立完整的再就业体系。首先行政部门适当放宽失业人员就业限制,倡导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并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行政帮助。例如现在不少失业人员以摆摊谋生,然而由于摆摊占道、扰乱城市秩序的现象比较严重,小摊贩一直是城市管理者着重打击的对象,也因此双方的矛盾日益升级激烈。在一定程度上放宽对路边摊贩的限制,并加强管理,即缓解部分失业人员的就业压力,也缓解了商贩与城管的矛盾,可谓一举两得。其次,由政府负责再就业机会的提供,对失业人员进行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引导失业人员走上新的岗位。由于贫民窟形成的原因是贫困,所以,贫困解决了,贫民窟的问题也就随之消失了。因此一般来说,政府缓解贫困的大多政策,都对贫民窟问题的解决有很大帮助。然而要降低贫民窟地区的高犯罪率,政府需要做三件事,一是加大义务教育的力度,让贫民区的孩子有书读、有事做,这样可以极大的降低未成年的犯罪率。二是普及法律知识,使贫民窟地区的居民知法懂法不犯。三是增加警力、保证治安。最后,与社会力量的合作也至关重要。借鉴美国经验,社会力量在美国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