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能力现状分析摘要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加农牧民的收入,进而提高该区的经济发展,更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也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打下基础。为此对青海藏区农牧民的现状进行调查,得之农牧民的内容、形式以及创新的意识水平高低;进一步对藏区农牧民创新投入能力、实现能力、产出能力以及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获得农牧民创新具备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农牧民创新能力所遇到的困难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关键词:农牧民,创新能力,环境tibetan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qinghai innovation analysisabstract the enhancement of qinghai tibet agriculture herdsman innovation ability can increase the income of farmers ,improve the local economy development, help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also lay a foundation for realizing well off society. so the research of the qinghai tibet innovation ability state, we know agriculture herdsmans content the form and herdsmen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level height;then,by analysing tibet agriculture herdsman innovation investment ability, ability to implement, output capacity ,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we get the favorable and unfavorable factors of herdsmen innovation; finally the article give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that come cross in improving agriculture herdsman innovation ability.key words: farmers and herdsmen,innovation,environment绪论目录5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系 1 绪论11.1 选题背景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31.2.1 研究目的31.2.2 研究意义31.3 国内外研究41.3.1国内研究41.3.2国外研究51.4 研究的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61.4.1研究的思路6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62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能力现状72.1 青海藏区农牧民的基本现状72.1.1 区位状况72.1.2 经济现状72.1.3 农牧民收入现状72.1.4 农牧民教育现状82.1.5 农牧民生产现状82.2 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的形式93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能力分析103.1 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投入能力分析103.1.1资金投入分析103.1.2人力资源投入分析103.1.3 信息投入分析113.1.4 政府培训投入分析113.2 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实现能力分析123.3 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产出能力分析133.3.1 青海藏区农业的产值分析133.3.2青海藏区农牧民的收入分析144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分析154.1 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内部环境分析154.1.1 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的优势分析154.1.2 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的劣势分析164.2 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外部环境164.2.1 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的机会164.2.2 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的威胁165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能力的不足185.1 农牧业投入不足,物质、技术装备落后185.2 农牧业科技水平低,创新能力差185.3 科技教育落后,人才短缺186提高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能力的对策196.1 继续加强藏区义务教育,提高农牧民的文化水平196.2 提高农牧民的科技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兴农、科学养殖196.3进一步发展藏区经济,大力推广高原特色农牧业196.4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完善政府培训机制196.5 大力实施创新名牌战略,发展新型农牧业20结论21参考文献23致 谢25附录27绪论1 绪论1.1 选题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 经济和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经济要获得持续发展就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这就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将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1。近年来,愈益严峻的“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整体推进的最大“瓶颈”约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适时解决“三农”问题己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进入21世纪以来,政府采取了大量的政策调整和改革措施,朝着解决“三农”问题的方向不断的努力。2005年10月11日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其核心内容是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增加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包括乡村道路建设,强调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基本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学杂费。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八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十七大提出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要作用,这是解决农民再生产能力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出新的贡献。在2011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提议要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大力发展畜牧业、渔业、林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发展壮大农作物,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战略转型的历史使命,这就需要用科技来振兴农业,需要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一五”时期提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一次座谈会上提出: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技术创新能力又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性创新能力,大力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努力开拓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十七大报告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同时,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位置,作为八项任务的第一条。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推进农村牧区改革勾画了新的蓝图,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必将有力地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央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政策措施为我们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在挑战和机遇面前,全省各族干部群众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增强信心,努力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全力保增长,促发展,维稳定,建和谐。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进一步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共青海省委的统一部署,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履行职能的各个环节。要紧紧围绕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奋斗目标,牢固树立推动科学发展的参政议政观,更加自觉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建言立论;要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多做发扬民主、增进团结、促进和谐的工作,为实现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积极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人民政协的重要职责,更加主动地体察民情、反映民意,为青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省委提出走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农牧业现代化道路的思路。在青海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牧业,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正确认识当前藏区农村牧区的实际,坚持把加强农牧业放在首位,不断强化农牧业基础观念,保护农牧民的利益,调动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和农牧民收入的提高。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必须加强农业的战略思想,走高产、优质、高效的路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全面振兴农村牧区经济。青海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到要加速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大力实施河湟地区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和“百里长廊”建设,集中连片推进设施农牧业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整合资金实施新农村建设实事工程。坚持加快科技创新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统一。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是加快青海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统筹规划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突破关键技术,以科技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以新兴产业发展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青海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骆惠宁副省长强度说要着力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饮水安全、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草原水利、农村小水电五项民生水利工程,力争开工松多、大华水库建设和温泉、黑石山等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011年青海省农牧业工作会议召开,邓本太副省长强度2011年全省农牧业工作将重点抓好农牧业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加大对农区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将农区畜牧业打造成农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着力打造生态畜牧业精品工程,大力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全力支持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不断推进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经营制度的创新;整合重组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努力提升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强力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进一步提升农牧业科技支撑水平;切实强化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质量监管水平;积极推进农牧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等八个方面的工作,实现“十二五”的良好开局。目前,青海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求真务实,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解放思想这一法宝,在全省组织开展了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新一轮解放思想的讨论活动,努力以思想的再解放、观念的再创新、改革的再深化,推动青海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发展的新跨越。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 研究目的通过对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能力的调查和分析,提高农牧民的创新能力可以给藏区的人们带来更多的利益。藏区农牧民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利用优越的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高农牧民的收入。随着收入的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也会改善,进而对新农村的建设做好了铺垫,使新农村建设早日实现。另外,藏区农牧民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稳定藏区,藏区的稳定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为农牧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1.2.2 研究意义1.2.2.1 研究理论意义青海藏区是青海藏族与其他民族共同聚居的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这些地区生态得到加强,经济得到发展,民生得到改善,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青海藏区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全面建设富裕、文明新青海,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和谐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新形势下,加快藏区农牧业创新发展,不断改善群众生活,缩小发展差距,共同繁荣进步,早日实现小康,是全体藏区人民共同的愿望。将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2.2.2 研究实际意义通过本课题研究,分析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能力的状况,指出限制青海藏区创新能力发展的障碍因素,为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与对策。 (1)农牧民的创新是推动藏区农牧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更是农牧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科技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提高了劳动者在农牧业生产中的能动性;创新提高了农牧业劳动对象的效能和效用;科技创新的生产工艺使农牧业生产工艺流程更先进;科技进步优化了生产要素组合,使农牧业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提高了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手段更加现代化。 (2)农牧民创新是未来我国农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农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农牧业科技的突破性成果和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才能实现中国农牧业的持续发展,最终早日实现中国农牧业和农牧区现代化。当前,制约农牧业及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愈演愈烈等。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藏区农牧业发展基本问题,使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靠技术,靠创新的可持续农牧业技术才能彻底摆脱农业的“不可持续”局面。农牧业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水等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农牧业新技术应用,可以拓宽资源的范围,实现资源的有效替代,有效缓解现有资源的约束;农牧业新技术的应用,还为科学控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开展科技减灾提供基本手段。 (3)农牧业科技创新是实现青海藏区农牧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农牧业现代化,从一般意义上说,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农牧业,用现代科学方法和现代手段管理农牧业,使农牧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农民的人均收入大大提高。农牧业现代化包括生产品种的良种化,生产资料的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生产组织的区域化、社会化,生产技术的科学化,生产条件的水利化、园林化,经营管理的企业化、科学化。科学化、机械化和社会化是现代农业的三个基本特征,其本质是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武装农牧业,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管理农牧业,目的是创造出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林、牧、副、渔业生产体系和一个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有较高转化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因此如果没有科技创新和科技支持,农牧业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2。1.3 国内外研究1.3.1国内研究在我国近代,戊戌变法的领袖康有为,在请励工艺奖创新折(1898),论述了发展近代工商业的必要性,指出“投丁列围竞争日新有新之世。必不能苟延性命关”中国要生存,发展工商业是当今之急务。要向西方学习。“采被良规。奖导新机”。他希望皇帝下诏书在中国普遍建立新式工业、发展新技木、奖励新发明和新著作等。我国为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对创新也有了从未有过的关注,提出了进行制度创新(主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社会技术创新工程,以及“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并举”等一系列重要方针和举措。为了推进我国创新工程的进程,就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翟勇在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2008年8月)中采取统计资料分析、典型调查与大范围考察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论证相结合,理论创新、实例分析与前人成果相结合的方法,围绕中国生态农业创新发展这一核心,开展农业相关的研究。杨立勇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创新论(2002年)中提出农业技术的创新:一是要改革现行的农业科技体制。必须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在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改革和完善科技立项制度、科研机构人事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提高科技活动效率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二是必须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重点研究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建立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体系,不断提高常规农业技术的科技内涵和组装配套程度,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等为主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同时要把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合理开发和保护农业资源,形成高效利用的农村能源和环境保护技术体系。 三是要全面拓展和延伸农业科技发展领域。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体系的配套完善和产业化开发。在农业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领域,部署相应的科技力量,促进农业科技各领域相互衔接、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四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此外,积极推行农业经营的制度创新,在农业生产制度创新中,最为重要的是二项:一是包括土地流转制度在内的土地产权制度创新;二是农业生产组织制度的创新,其核心是尽快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刘放生在第三次农业危机及政策建议双河村的观察(2008年)全文对双河村改革开放30年来农业劳力输出和农业内部分工分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出目前正在遭遇的农业危机不是突发性的危机,而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的渐进性危机,是前进中的危机。农业危机的根本问题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创造的收益以空前的规模转移到了城市。解除农业危机要由“农民主动”转变为“政府主导”,通过政府主导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在城乡统筹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实行更加开创性的政策措施。1.3.2国外研究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losis schum peter(18831950)在1912年发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从而开创了创新理论的先河。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要点主要有四方面:创新的内涵;创新与企业家(创新的主体);创新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创新与“社会主义”的产生。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a new combination)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以获取潜在利润3。爱德温曼斯菲尔德,莫尔顿卡曼,列昂惕夫,克莱夫特列比尔科克,南赛施瓦茨等为代表,贡献在于他们在分析研究熊彼特创新理论基础上,引出了技术创新理论,对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作了开创性工作,诸如概念、含义、过程、影响因素等等,初步搭起了技术创新的理论框架。1971年戴维斯和诺思合著的制度变革与美国经济增长为标志的形成两支独立分支是:(1)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创新学派;(2)以制度变革和制度形成为研究对象的制度创新学派。英国政府在2004年出台了十年科学与创新投入框架计划,主要目标是使英国成为将知识转换成新产品和服务的世界领先者。瑞典国家创新系统署的“新一代卓越中心计划”,计划共建设生物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领域中25个新的“卓越中心”,总投资约1.6亿欧元,同时要求企业界、大学和有关机构各投入不少于这一数额的资金,从而使项目建设经费总额达到4.3亿5.4亿欧元。美国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美国政府制订了“2000年教育计划”,强调要加强美国的科学和工程技术教育,加强技术人员及富有创业精神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优秀创造型人才作为促进自主创新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日本通过制定外国科技人员招聘制度等法规,增加对外国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力度。对国内实行“240万科技人才综合推进计划”、“21世纪卓越研究基地计划”、“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综合计划”,培养实战型科技人才和富有创造性的世界顶尖科技创新人才。1.4 研究的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 1.4.1研究的思路简要介绍农牧业创新的提高对人们生活的作用和藏区农牧民创新的基本现状。另外,选取若干指标分析创新的内容。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研究藏区农牧民的创新能力程度,说明研究农牧民的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意义,体现了国家造福西部的政策。 引用文献阅读和相关数据采集法,在收集大量的相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计算、处理和调整。引用实证分析法对青海省藏区农牧民的创新程度进行具体的分析,可以具体分析各因素对农牧民创新状况的影响程度,根据分析结果可以直观地看出农牧民创新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为解决农牧民在创新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指导和对策方向。 通过分析、研究之后,揭示了青海省藏区农牧民的生活现状,反映出农牧民在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相关建议。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问卷调查法:本调查问卷对青海六藏区农牧民进行抽样调查,了解藏区农牧民的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关心农牧民创新活动的影响及其被影响程度。(2)实证分析法:具体实例对藏区农牧民创新能力进行分析。(3)文献资料分析法:通过查找大量书籍、杂志、网站,查阅国内外有关企创新理论,结合 所学的知识和从事相关课题研究中积累的经验,设计出论文基本框架和体系。同时,作为个案研究,需要对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的相关资料做相应的收集整理,并做相关分析。 注:论文依据费胜章教授主持的2009年国家级社科规划西部项目课题青海藏区农牧民素质与生活水平关系研究的立项研究。该项目研究历时四年,深入玉树、都兰、德令哈、玛多等地进行调查研究,耗资十余万。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847份,回收率为84.7%;其中有效问卷为635份,可利用率为75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能力现状2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能力现状2.1 青海藏区农牧民的基本现状2.1.1 区位状况青海藏区包括海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占全国除西藏以外10个藏族自治州的60%。青海藏区是仅次于西藏的藏族聚居区。青海藏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地势高峻、地形复杂,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横亘境内,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玉树、果洛两州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000米至5000米之间,最高为6860米。藏区地域广,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不足3人;气候条件恶劣,空气稀薄,干燥寒冷,风沙多,年平均气温在-2-5度之间,年降雨量最多的地区只有500毫米,最少的地区不足100毫米。青海藏区面积69.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6.5%。共辖33个县(市、行委)、243个乡镇、1722个行政村。藏区人口181.8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9.26万人,占71.08%。其中藏族人口91.8万人,占藏区总人口的50.48%,占全省总人口的17.264。建国前,藏区仍处于自然游牧状态。建国60年来,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受自然条件影响。目前,除海西州外,其他各州基本没有一、二、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主要来自于政府投资的社会公共事业。2.1.2 经济现状青海藏区经济发展以农牧业为主,但是该地区自然环境艰苦,尤其是玉树、果洛、黄南地区高寒缺氧地处偏远,这将影响农牧业的发展。从表2-1可以看出,近五年内,藏区各州的第一产业逐步上升,其中藏区2008年比2007年增长了32%,而全省增加了26.7%;2009年比2008年略有增长,因为2009年藏区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基本维持了上年的发展。 表2-1 2005-2009年年青海藏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地区20052006200720082009海北州5.565.526.878.899.15黄南州6.386.838.1110.5610.94海南州8.669.3912.1115.2615.74果洛州2.813.023.293.784.01玉树州8.859.610.8316.4315.83海西州4.474.845.717.037.37合计36.7339.246.9261.9563.04全省65.3469.6483.41105.57107.4资料来源:2010年青海省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8月2.1.3 农牧民收入现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青海藏区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农牧民的收入也逐渐提高。农牧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农业和牧业。从表2-2可以看出,20052009年,藏区农牧民的收入成递增趋势,且藏区与非藏区的人均收入差距也非常大。 表2-2 20052009年青海藏区与非藏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单位:元 地区20052006200720082009藏区2057.62243.42509.72860.83297.9非藏区23022633.13062.63584.14262.7全省2165.12358.42683.83061.23346.2资料来源:2010年青海省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8月图2-1 2005-2009年青海藏区与非藏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单位:元2.1.4 农牧民教育现状劳动者素质的高低是一个地区创新创业环境的重要因素,而农牧民的素质与自身受到的教育程度有关。从表2-3可以看出,藏区各州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基本都达到了99%以上,这说明藏区各州都重视孩子的入学教育;黄南州的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比小学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低25.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非常低,尤其是玉树、果洛所占比例是毕业人数的三分之一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0%。可见藏区的基础教育大多呈现在小学、初中阶段且他们的文化素质不高。 表2-3 2009年青海藏区基础教育基本情况 单位:% 地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海北州58.090.499.5黄南州87.974.299.4海南州75.1115.799.4果洛州35.4139.299.1玉树州36.2128.698.6海西州66.196.899.7全省85.999.999.5资料来源:2010年青海省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8月2.1.5 农牧民生产现状青海藏区农牧民的生产以农牧业为主。2008年末全省的耕地面积为542.2千公顷,草场面积为9824千公顷,其中草场面积比上年增加了12.4%;表2-3反映的是2008-2009年青海藏区农牧民在生产过程中所拥有的农用机械总量,农用机械越多就代表农牧业的机械化程度越高,生产力越发达。从表可以得出藏区尤其要增加小型手扶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的数量。表2-3 2008-2009年青海藏区与非藏区农用机械总量对比情况 藏区 全省藏区所占比重(%)200820092008200920082009大中型拖拉机(台)248327623417387572.771.3小型和手扶拖拉机(台)605356294325153126372824.123.9排灌动力机械(台)155310302975240552.242.8联合收割机(台)76066499685676.377.6农业运输车(辆)67607806273302997024.726资料来源:2010年青海省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8月2.2 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的形式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的形式种类繁多,主要包括:(1)家庭自主创业。主要是依靠家庭自身的力量进行自主创业。 (2)和他人合作产业。主要是和他人共同出资或者资源等优势互补。 (3)投资入股。主要是用自己的资金投资他人的公司,自己成为股东,从而能够得到该改公司的利润分红。3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能力分析3.1 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投入能力分析3.1.1资金投入分析 藏区农牧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和牧业,但农牧民的这些收入主要用来生活开支、子女教育、盖房,对农牧业创新投入方面很少,而主要的资金投入依靠政府补助。青海财政对藏区的转移支付补助由2006 年的9.7 亿元增加到2009 年的19 亿元,增长95.9%,年均增长25.1%5。这说明政府高度重视农牧民的发展,加大了对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努力改善民生,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为新农村的建设做好铺垫。随着国家在政策导向上进一步向“三农”倾斜,中央财政对农牧业的投入逐年增多,实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黄箱”政策。加大对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的“六小工程”的资金投入和良种工程等“绿箱”政策的支持力度。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全面展开,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全部取消。3.1.2人力资源投入分析人力资源的投入主要包括科技人员的投入,依靠科技才能创新。表3-1和图3-1反应的是2007-2009年青海藏区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的个数。图表显示出藏区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每年都在下降,尤其是2009年比2008年下降了46.7%。另外,藏区各个州的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个数大多都不到一百家。因而藏区的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对农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农牧民无法实现对农牧业生产方式的创新。 表3-1 2007-2009年青海藏区与非藏区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个数 单位:个地区200720082009海北州75755黄南州524826海南州239178果洛州544041玉树40375海西州1513921合计395330176资料来源:2010年青海省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8月 图3-1 2009-2009年青海藏区与非藏区农业科技与服务个数的散点图 单位:个29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系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投入能力分析3.1.3 信息投入分析信息的投入主要是藏区农牧民在生产劳动中通过哪些途径或手段来获得对农牧业创新的信息资料。这些途径主要包括科技下乡,电视、广播、报纸、邻居、亲友和职工,科技书刊,音像制品,拨打农牧业服务热线等等。调查结果表明以及图3-2可以看出:藏区农牧民获得信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占整个信息来源的42%;邻居、亲友、职工和科技下乡所占的比重也非常大。另外,从图3-2可以看出,农牧民从科技书刊和科技培训中得到的信息特别的少。因而藏区农牧民信息的获得主要是依靠电视、广播报纸和科技下乡。图3-2 青海藏区农牧民信息获得的渠道 单位:个3.1.4 政府培训投入分析 (1)农牧民是否接受技术培训政府的培训是对藏区农牧民欠缺的技术以及不具备的能力给予帮助辅导,引导农牧民获得一种或几种技术,以便在农牧业生产过程中运用或者凭借已有的技术进行自主创新。调查结果表明,有139人接受过政府的培训,占问卷的22%;没有接受政府的有399人,占问卷的63%。可见政府对藏区农牧民的培训力度是不足的。政府需要加大对农牧民的培训,以便农牧民利用技术进行农牧业的创新。图3-3 青海藏区农牧民接受政府培训的比例(2)政府对农牧民的培训方式 政府的培训方式一般包括:让受训人员参观某个企业;通过技术人员向受训人员面对面的讲解;采用录像、广播像传授相关的技术等。从表2-3可以看出,政府对藏区农牧民的培训是通过讲授、参观的方式,分别占整个调查人员的37%、27.3%。从藏区农牧民接受教育的角度来看,藏区农牧民普遍教育水平不高,大多数是小学初中水平,而政府选择用教授和参观的方式培训农牧民是比较合适农牧民的,有利于他们接受培训的内容,提高了培训的效果。另外该地区很少采用广播或者录音的方式培训,因为这种培训很难达到培训的效果,尤其对教育水平不高的藏区来说,广播的培训效果很差。 表3-2 政府对藏区农牧民的培训 单位:份 、% 培训方式频率百分比培训方式频率百分比参观17327.3自学274.3讲授23437.0函授121.9录像396.2问卷空缺14022.1广播或录音71.1-3.2 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实现能力分析青海藏区农牧民的创新实现能力就是在自身的能力和政府的扶持下所达到的科技产品数量和农牧业所达到的规模。 (1)藏区农牧民的农作物主要包括粮食、油料、蔬菜等。从图3-4可以看出藏区在20072009年间的粮食作物增长的速度是非常慢的,油料和蔬菜的增长也没有达到可观的增长。可见农牧业的增收没有取得好的成效,一方面是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少;另一方面是农牧业的发展方式落后或者遇到自然灾害等。这就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兴农、兴牧,不能依靠传统的发展模式。图3-4 2007-2009年藏区农作物的产量 单位:万吨在2009年全省草食畜育活仔畜702.9万头(只),成活率为89.3%。全省出栏生猪134.8万头,增长9.1%。全年肉类总产量26.9万吨,增长5.3%5。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建设稳步推进,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达到77.1%。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围绕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中藏药材、特色果品、牛羊肉、牛奶、毛绒、饲草10大特色农畜产品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近50个;全省订单农牧业面积达到165万亩,比上年增加5万亩6。(2)青海藏区农牧业科技产出成果。2009年青海藏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00家,比上年增加13家;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890家,带动农牧户50.5万户。设施农牧业加快发展,全年建设日光节能温室2万栋,牧区畜用暖棚1万栋,农村户用沼气2.2万户。建成特色经济作物专业基地34万亩,培育132个特色产业村,河湟流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8个,扶持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27个,奶牛、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29个,家禽规模养殖场1个;建设了6个蔬菜园艺标准园,提升了农牧业发展档次和产品质量。通过实施农畜产品市场准入、产地准出制度,认定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91个,面积达到133万亩,经农业部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达到72种7。(3)青海藏区农牧业实现的创新。在青海省政府的帮助下,藏区农牧民创新实施实施了旱作节水农业、青稞生产基地、优质杂交油菜制种基地、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农村沼气工程、良种工程等工程。有机畜牧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已取得四个国家级有机认证证书,河南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台湾启龙奶业、青海绿草原公司已入驻河南县,有机系列畜产品已销往上海、深圳等地。(4)新型技术农牧民大增。在“十一五”期间政府加大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举办了歌舞、热贡艺术、餐饮、驾驶、维修等培训班,实施农牧民科技“阳光工程” 累计培训农牧民12570人,提高了培训人员的劳动技能,使一部分农牧民成功实现了产业转移和收入渠道转变。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共培训农牧民16200多人,培训新型农牧民1400人,有效的提高了农牧民科学种田、科学养畜的水平7。3.3 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产出能力分析3.3.1 青海藏区农业的产值分析从2007-2009年藏区的农业和牧业产值持续上增。2009年的农业和牧业总产值比2008年的农业和牧业增加了2.5%,比2007年增加了27.6%。可以看出20072009年农业和牧业的总产值增长的速度是很快的,尤其是2007到2008年增长幅度为24.5%。而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青海藏区的农牧业也受此影响,增长的幅度不大。表3-1 2007-2009年青海藏区农业和牧业的产值 单位:亿元 地区200720082009农业牧业农业牧业农业牧业海北州32402.0661061.06385318406539803.1386692.45黄南州27625.2666663.72313328993330817.6696380.17海南州61209.89102076.656858113718270074.08141208果洛州7272.535843.87131361106625.0239459.35玉树州49357.6996128.715460812389340440.43133566海西州29283.6346493.08326686215038694.6161400.83合计207151.03408267.02232851533333226454.9558706.8资料来源:2008、2009、2010年青海省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3.3.2青海藏区农牧民的收入分析从调查结果表明农牧民平均一年的收入为16442.3元。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农民的收入要比牧民的收入要低些,牧民的收入大多超过一万元,但是多数农民的收入是几千元,只有少数农民收入超过万元。这是因为农民和牧民所经营的方式不同,农业的成本大产值低,大多数农业是靠天而收成,遇到自然灾害会影响其收成,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农业的创新力度不高;而牧业的风险没有农业的大。所以要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必须进行科技创新,发展科技兴农、科学养殖为目标。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分析4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分析swot分析是进行对个人、企业或地区所具备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分析,从而寻找两者最佳可行战略组一种分析工具。在这里s代表个人、企业或地区的“长处”或“优势”(strengths);w是个人、企业或地区的“弱点”或“劣势”(weaknesses);o代表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opportunities);t为外部环境所构成的“威胁”(threats)。论文采用swot分析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的内外部环境8。4.1 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内部环境分析4.1.1 青海藏区农牧民创新的优势分析4.1.1.1 地理优势由于青藏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在 4000m 以上,高海拔、缺氧、日照长、寒冷、温差大、强太阳辐射等形成了高原独特的生态条件,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以及高原面的植被状况对于全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水循环和生物圈的稳定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又被称为“地球第三极”。青海独特的冷凉气候和丰富的光照资源为发展特色农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了一大批特色种养业为主的“一村一品”的专业村、特色村。油菜、马铃薯、牛羊肉、乳制品、毛绒、沙棘、枸杞等农牧业特色知名品牌附加值攀升,导致该地区农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共享经济模式下的物流服务合作协议
- 专业翻译服务协议指南
- 行政公文的政策导向试题及答案
- 2025房产中介销售合同
- 2025合法的多人劳动合同模板
- 行政管理与演变过程解析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在社会福利中的角色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学考试准备方案试题及答案
- 2025乡村住宅设计与装修合同书
- 2025年项目服务合同范本
- DB11-1983-2022 建筑类涂料与胶粘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限值标准
-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泰州市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
- GB/T 44679-2024叉车禁用与报废技术规范
- 汽车质量问题汇报-8D报告培训材料
- 中国精对苯二甲酸(PTA)行业市场动态分析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
- 法律服务方案
- 轨道车司机(高级)理论知识备考试题库大全-下(判断题)
- 拆窗户个人安全免责协议书
- 制造业智能制造技术与设备升级改造方案
- 天津市小升初英语真题(含答案)5
-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