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素平衡》PPT课件.pptx_第1页
《氮素平衡》PPT课件.pptx_第2页
《氮素平衡》PPT课件.pptx_第3页
《氮素平衡》PPT课件.pptx_第4页
《氮素平衡》PPT课件.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壤化学 Soil Chemistry 第十二章土壤氮的转化 Chapter Seven Transformation of Nitrogen in Soil 主要营养元素的来源 碳来自大气的CO2 氢氧来自水 氮来自土壤 植物需要的氮量 碳、氧各约占植物干重的45% ,氢占6%. 共占96%以上 氮的需求量位于这些元素之后 ,居第四。仅占1.5% 农作物含氮量高于此,均在2% 以上 自然界中的氮 和土壤中的氮 自然界中的氮 11017 t (98%) 3.91015 t (1.9%) 2.31013 t 3.5109 t 生 物 圈 气圈 土圈 水圈 概况 N素非常活跃,在地球各个圈层之间不断的 进行着交换。在土壤内部,各种形态之间 互相转化,决定着土壤的供氮能力。 土壤N素的平衡 土壤有机氮的矿化氨化作用 土壤铵的生物氧化硝化作用 NO3-N的反硝化作用 一、 土壤N素的平衡 1 土壤N素之含量: 全N范围0.02-0.50%,表层与底层差异大。 心土一般旱地。 旱地土壤(pH5.0),Eh350 mv, NO3-N累积;而 Eh 8.2,反硝 化又减弱。 3、温度:5-35oC, 温度升高,反硝化增强。 由此得出:水旱轮作、松土、氮肥深施 等,能减少反硝化。 L o g o Company Logo 五、固氮作用 生态系统 含氮化合物 自然界中的氮素主要以分子 氮的形式存在,分子氮(N2)在大 气中的含量很丰富,约占78 (V(N2)V(空气)但绝大多数生物 无法直接利用。只有当游离氮被“ 固定”成为含氮化合物后才能被这 些生物吸收利用,使氮成为活细 胞的一部分并进入生态系统中的 食物链。 L o g o Company Logo 固氮 人工固氮 天然固氮 生物固氮 L o g o Company Logo 天然固氮 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也为固氮 作用提供了条件,雷雨天气的闪电,通 过电离作用,使大气中的氮氧化成硝酸 盐,硝酸盐由雨水带入土壤。研究表明 ,一次闪电能够产生801500kg的一氧 化氮。 另外, 当火山喷发时喷射出的岩浆 ,由于处于高温条件下也可以固定大气 中部分的氮。 L o g o Company Logo 人工固氮 工业上通常用H2和N2 在催化剂、高温、高压下合成氨 卢嘉锡 合成氨主要消费部门为 化肥工业 高分子化工、 火炸药工业 目前,合成氨年总消费量(以N计)约 为78.2Mt,其中工业用氨量约为 10Mt,约占总氨消费量的12 L o g o Company Logo 生物固氮 生物固氮:即分子态氮在生物体内还原为氨的过程。大气中90以上的分 子态氮都是通过固氮微生物的作用被还原为氨的。生物固氮是固氮微生物的一种 特殊的生理功能,已知具固氮作用的微生约近50个属。包括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 (即蓝藻)。它们的生活方式、固氮作用类型有较大区别,但细胞内都具有固氮酶 。 细菌 放线菌 蓝细菌 固氮酶 L o g o Company Logo 生物固氮 另外根据固氮微生物与高等植物的关系,可分为自生固氮菌、共生 固氮菌以及联合固氮菌。其所进行的固氮作用分别称为自生固氮,共生 固氮或联合固氮。 共生固氮菌 自生固氮菌 克雷伯氏菌属 联合固氮菌 L o g o Company Logo 固氮酶 还原分子氮成为氨的作用是由双组分固氮酶(dnitroRenase)复合体催化的, 其中一种组分为固氮酶,经测定含有铁(Fe)和钼(Mo),因此一般认为不同固氮微 生物的固氮酶均由钼铁蛋白和铁蛋白组成。另外一种组分为固氮酶还原酶,经测 定只含有铁(Fe),而没有钼。特别指明的是固氮酶对氧极其敏感,所以固氮需要 有严格厌氧的微环境。另外,固氮时还需要有Mg2+的存在。 应该指出,固氮酶对N2不是专一的,它也可还原其他一些化合物,如 C2H2C2H4; 2H+ N20N2十H20; HCNCH4十NH3十CH3NH2 。 特别是其中还原乙炔的反应,灵敏度高,测定简便,只要将样品(可以是土 壤、水、培养物或细胞提取物)与乙炔一起保温,然后用气相色谱分析所产生的 乙烯就可测知酶活力。所以乙炔还原法成了当今固氮研究中测定纯酶制剂固氮活 力和天然固氮系统固氮活力的一种常规方法。 L o g o Company Logo 固氮反应 固氮是还原分子氮的过程,所以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还原力。固氮所需要 的能量是以ATP形成供应的。固定1mol分子氮需耗费1824nol/l的ATP。还原 力(H)以还原型吡啶核苷酸NAD(P)H+H+或者铁氧还蛋白(Fd.2H)的形式提供。 能量与还原力由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发酵或光合作用提供。 固氮作用过程十分复杂,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各种固氮微生物进行固氮作用 的总反应可以用下式表示 固氮酶 L o g o Company Logo 固氮过程 目前一般认为可以把固氮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固氮酶的形成: 还原型吡啶核苷酸的电子经载体 黄素氧还蛋白传递到组分Fe-蛋白的 铁原子上形成还原型Fe-蛋白. 它先与ATPMg结合生成变构的 Fe-蛋白Mg-ATP复合物; 然后再与此时已与Fe -Mo蛋白(氧 化型)一起形成1:1的复合物固 氮酶; 固氮阶段: 固氮酶分子的一个电子从Fe-蛋白 MgATP复合物转移到组分Fe - Mo蛋白的铁原子上。 电子转移给钼结合的活化分子氮 。通过6次这样的电子转移,将1分 子氮还原成2分子NH3。 Fe-蛋白MgATP复合物转移掉电子以后恢 复成其氧化型,同时ATP水解成为ADP十Pi。 实际上,在1分子氮还原形成2分子NH3的过程 中有8个电子转移,其中的2个电子以氢气的形 式用去,但其原因尚不清楚,不过有证据表明 ,H2的产生是固氮酶反应机制中一个不可分 割的组成部分。 L o g o Company Logo 生物固氮研究的进展 人类对生物固氮研究已有一百多年,我国对生物的 互利共生固氮现象也进行了长达六十余年的探索性研究 。通过生物技术改造固氮微生物和现有的农作物,使生 物固氮工程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扩大生 物间互利共生固氮范围和将豆科植物的固氮能力转移到 非豆科植物中的研究已呈现出希望之光。将逐步实现禾 本科农作物与固氮微生物共生结瘤固氮的美好愿望。当 前在生物固氮研究中的重大突破是已经能将固氮基因插 入到非豆科植物例如谷物中以及大肠杆菌中。 可以预料,将固氨酶系统的DNA转移到高 等植物中显然会遇到更复杂的问题,但随着基 因工程知识的增长,将会得到最终的解决。 如果将固氮酶移植到叶绿体当中,那么一 株植物就能够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进行生物 固氮。这样,人类能够利用的资源总量将会有 极大的飞跃,这对于即将出现“能源危机”的人类 来讲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六.氨的化学转化与挥发损失 土壤中氮的三种形态:NH4-N,NO3-N, NO2-N都是不稳定的,在土壤中易转化损 失。 1、氨的挥发损失 NH4-N + OH- = NH3 + H2O 在石灰性土壤上强度较大! 六.氨的化学转化与挥发损失 2、NO2-N与NH3的氧化还原反应(Van Slyke 反应) NH3 + HNO2 /NH4+ + NO2- -N2 + H2O RNH2 + HNO2 /RNH3 + NO2- -N2 + H2O + ROH 以上两反应均在酸性下进行,中、碱性下 反应不强。 六.氨的化学转化与挥发损失 3.亚硝酸的分解 2HNO2NO十NO2+H2O 亚硝酸分解的pH条件一般为pH5-7 七、土壤对氮的吸附与固定 1、土壤固相部分对氮的吸附和固定 l物理吸附 土壤固体部分对氨态氮的物理吸附, 包括氨分子(NH3)和铵离子(NH4+)的吸附 ,可通过分子引力或氢键进行(和水分子 的吸附相似),而无需在固体上存在着氢 离子。 七、土壤对氮的吸附与固定 1、土壤固相部分对氮的吸附和固定 l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的能量较小,也易于可逆. 物理吸附量的大小和固体部分的表面积有 关。表面积大的粘质土壤,物理吸附量也 较大 . 物理吸附量还和胶体的种类有关。 物理吸附量还随溶液中氨或铵的浓度而增加. 七、土壤对氮的吸附与固定 l化学吸附和物理化学吸附 1. 氨分子和粘粒矿物或有机物上的氢离子 结合,而形成铵离子。 2. 铵的代换吸附。 3.铵的固定 。 4.蛋白质的吸附固定。 七、土壤对氮的吸附与固定 图4.8 蛋白质与粘粒矿物复合体的分解速率 六、土壤对氮的吸附与固定 图7.9 pH对斑脱土吸附明胶量的影响 七、土壤对氮的吸附与固定 2、土壤中的生物固氮 固氮的生物化学过程可认为当N2被吸收后,两 个N原子之间的键被破坏,然后被氢化成氨。在这 个过程中,氮气被固氮酶(N-ase)活化,同时被铁蛋 白(Fd还原型)所还原,其中固氮酶-氮气的复合体从 ATP中获得能量,而释出。 lFd还原型+N-ase+N2Fd+N2Nase还原型 lN2-Nase(还原型)+NatpNase + NH3 + Nap + nPi 影响生物固氮强度的土壤条件 l土壤温度.一般自生固氮菌的适宜温度约为30 l土壤酸度.自生固氮菌的适宜反应约在中性左右 l通气条件.固氮菌有好气、嫌气等类型 l养分条件.一般植物的营养元素,对固氮微生物也同样 是需要的,其中磷、钾对固氮作用有明显的影响。 l能源.固氮作用是一项耗费能量的过程 L o g o Company Logo 氮素的地球循环 总体上来讲,地球氮循 环的主要环节包括 大气中的氮气可通过三条 途径被“固定”。 生物群落中的氮素传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