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习俗.doc_第1页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习俗.doc_第2页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习俗.doc_第3页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习俗.doc_第4页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习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端午节习俗听奶奶讲,在我的老家天门农村,人们世世代代都很重视端午节。在农村老家过端午,有很多的习俗。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前几天,人们就忙开了,家家户户包粽子、炸油条、炸虾散(一种油炸食品,像一圈圈粗粗的丝线)。村里人包的粽子纯是用糯米包的,煮熟后蘸白糖吃,如果不爱吃甜食,可以直接吃淡的。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前一天,出了嫁的女儿就要回娘家“送端午”了。年轻的夫妻带上粽子、油条、虾散、鳝鱼、咸蛋等物品回到娘家孝敬父母,父母好好地款待他们,等送他们回家时就打发一些钱带回去,这就是回礼,也算是礼尚往来吧。也有的地方是带上肉、鱼、酒和虾散去丈母娘家送端午,只要是送端午,必不可少的是虾散。要是未结婚的男子到女子家送端午,顺带求婚的话,那还要带上一把漂亮的鹅毛扇,女子家人一看,就知道其中的意思了。端午节那天一大早,一家人就围在一起,桌上摆满了好吃的:粽子、油条、虾散、荷包蛋家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老百姓只知道这是个很大的节日,也不大在乎这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虽说人们平时也吃蛋,但很少吃荷包蛋的,只是端午节才煮上几个。老家人也插艾蒿。他们大清早就到野外,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因为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端午节这一天,赶上哪年举办龙舟赛,村里就热闹了。家家户户身强力壮的男人都要参加,女的靠一边,只有观看的份儿。五六条窄窄的,瘦长的舟子,前头是一个大大的龙头。十多个人坐在一起,奋力地划桨前进,力争第一个到达终点。尽管下着针儿般的雨点儿,船上的人淋得遍体湿透,分不清是汗还是雨,但是这点是不要紧的。在这关键时刻,赢了比赛才重要划完龙船的男人会在中午的时候聚集在村里的大祠堂内吃一顿丰盛的“龙船饭”,那也是村里人难得的聚餐。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进城了,做生意的做生意,打工的打工,村里剩下的是老人和孩子,所以,到了端午节,人们只是买一些粽子和油条来解解馋,再也没有以前全家人一起包粽子的那种欢乐的气氛了,很多习俗也渐渐地淡忘了。点评:小作者详细介绍了天门农村过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层次分明,语言流畅。 (指导教师:徐湖海)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的故事湖北省天门市第一小学 五(5)班 丁馨尔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一大早起床,我就闻到了粽子香甜的味道。妈妈正忙着在门上挂艾叶,说是可以避邪。“哼!迷信!”我嘟囔了一句,妈妈笑而不答。艾草放好,妈妈一把拉上我:“走吧,带你见识一下艾草。”我们走了好远,来到一片小树林边。小树林郁郁葱葱,林子里长满了灌木和杂草,空气又清新又湿润,很是惬意。妈妈走进树林,用手拂了拂草上的露珠:“快过来,用露水洗个脸。”我不敢,草太浓密,还有小蜘蛛网,说不定草丛里还躲着蜈蚣和蛇呢,我身上都吓出了鸡皮疙瘩。妈妈用露水洗着脸:“小时候,端午节的清晨,我们最喜欢的事就是跑到草地上找新鲜露水洗脸,当然,连脚和鞋子也湿了。可惜,现在的孩子们都不知道其中的乐趣了。”妈妈一激将,我不服气地伸长手,远远地够着点露水抹在脸上。哇!好清新啊!“看!你采露水的草是艾草。”妈妈指给我看。难怪刚才的露水有股淡淡的香味呢。妈妈一面采艾草,一面讲起了艾草的故事。原来,农历五月,天气湿热,草木旺盛,蛇虫也盛行,人们很容易生病,或是被蛇虫咬伤,瘟疫也容易流行。人们把五月叫毒月,五月五日叫毒日,每到这个日子,人们会非常小心。而艾草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驱虫防病的药草,特别是端午节前后,艾草的艾油含量很高,所以人们采来挂在屋前屋后,防虫避瘟。艾叶上的露珠,因为沾有艾油的芳香,用来洗脸可提神。原来是这样啊!难怪妈妈站在草丛里也不怕,原来是站在艾草丛中呀!我躲得远远的,反而身上被虫咬了一样奇痒无比。赶紧回家,用艾草煮了水洗澡,居然一洗就好了。我不禁对艾草肃然起敬,更对古人的智慧赞叹不已。看似简单的端午习俗,竟有这么多奇妙的故事。还有多少故事藏在节日背后呢?我真想把它们一个一个全找出来。点评:小作者以自然清新的笔触娓娓讲述了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故事。她从与众不同的视角切入,围绕端午节家家户户挂艾草的习俗,刻画了一位睿智的妈妈用朴实、亲切的方式,把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细雨润物般地传承给女儿,并激发孩子亲近自然、勇于探索的好奇心。文章的结尾凝练、点题,令人回味无穷。 ( 指导老师:严珍)端午节习俗 棕香的回忆湖北省天门市第一小学五7班 杨宇驰五月,当洁白的栀子花缀满枝头的时候,端午节渐渐来临了。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端午节的传统美食金黄酥脆的虾散、包装精美的绿豆糕、芝麻糕、白中透黄的咸鸭蛋众多的美食当数各种口味的粽子了。空气中似乎弥漫着淡淡的棕叶的香味,勾起了我无限的回忆。我对外婆的思念,像粽香一样,愈来愈浓去年端午节,我们刚起床,就听到门铃响,我连忙去开门,原来是外婆从郊区赶来了。她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爬四楼累得气喘吁吁。外婆不是身体不好吗?她大清早来干嘛?我疑惑地看着外婆。外婆笑眯眯地对我说:“驰驰,看,外婆给你送好吃的来了!”说着,她进了屋,打开袋子,拿出一大串粽子,说:“这还热着呢,趁热吃了吧!”这棱角分明、一身碧绿的粽子升腾着袅袅的热气,淡淡的粽香沁人心脾,让我垂涎欲滴。我迫不及待地解开粽叶,发现是我最爱吃的蛋黄粽子,便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妈妈心疼外婆,责怪外婆说:“您身体不是不舒服吗?这么早不好好休息,还送这么多粽子来?”外婆喜滋滋地说:“驰驰最爱吃粽子,我年年都包,今年也不例外呀!”话音刚落,外婆像记起什么来,说:“哎呀,我忘了,我还带了糯米酒糟来,快,弄给驰驰吃。”外婆做酒糟也是一绝,又香又甜,味道甘醇,白白的糯米如珍珠般散落,金黄的鸡蛋像嵌着花边,真是色香味俱全。我一边品尝着粽子,一边喝着酒糟,吃得肚皮滚圆滚圆,惹得外婆哈哈大笑。爸妈赶着上班,我要上学,外婆没在我家歇会儿,又匆匆回去了。外婆本来腿脚不好,特别是上下楼非常吃力。我要扶外婆下楼,外婆执意不肯。我见她一只手扶着楼梯扶手,小心翼翼地下每一坎阶梯,她的背愈发的驮了,满头银发显得那么苍老我鼻子陡然一酸,喊一声外婆,外婆挥挥手让我去上学,我含着泪离开了。没想到不久,外婆便离我而去,她再也不能为我包各种口味的粽子了,为我做甘甜的糯米酒糟了。外婆离开我快一年了。在棕叶飘香的端午节,我愈来愈思念外婆。外婆颤颤巍巍下楼梯的样子,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粽香越来越浓,我贪婪地呼吸着爱的味道,让它永远珍藏我的心底点评:文章紧扣端午节这一主题,选取外婆给我送粽子和米酒这件典型事例进行描写,特别是外婆下楼梯这一细节描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达对外婆浓浓思念之情,习作描写准确、细腻,字里行间饱含深情。(指导老师;李慧敏)变 味 的 粽 子 湖北省天门市第一小学 五(3)班 何诗玥端午节这天晚上,白天热闹非凡的超市终于安静下来了。 在食品柜的一角,传来了一阵窃窃私语的声音,原来是一堆粽子在说悄悄话呢!一只纯糯米的白粽子叹口气说:“那么多兄弟姐妹们被挑走了,只剩下我们几个,真可怜!”豆沙粽撇撇嘴:“就你这个寒酸样,肚子里只有糯米,当然被人瞧不起了。”蛋黄粽说:“是呀,我听说,咱们粽子家族出现了很多明星,里面动不动就是鲍鱼、海参、野生菌的,再一包装就更不得了,今年最贵的粽子礼盒价格高达2888元一盒呢!”“真的吗?这么贵的粽子谁买呢?”一只香菇粽好奇地插嘴道。“切,没见识,这样的天价粽子是用来送礼的!”蛋黄粽说,“有些不花自己钱的人,从来不计代价,越贵越敢买,越豪华越偏爱!”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这哪里是买粽子呀,简直成了买金子,不知人们是怎么想的!”蛋黄粽皱皱眉头,似乎想起了什么:“今天上午,一位年轻妈妈和女儿来买粽子,小姑娘好奇地问妈妈:我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呀!她妈妈居然说不知道!”半天没出声的白粽子抢着说:“这个问题我知道,端午节是专门用来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一生忧国忧民,曾写下不朽诗篇离骚,为世人所称赞。后来,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摧毁,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在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据说屈原投江之后,沿岸的民众就用苇叶包裹糯米投入江水喂养游鱼,以防它们出于饥饿啄食诗人的遗体。这就是吃粽子的来历。”蛋黄粽点点头:“还是你记得清楚,但很多中国人都淡忘了。人家韩国做得多好,江陵端午祭申遗也成功了,可我们粽子的味却变了”夜深了,大家都不作声,陷入了沉思之中点评:粽子是一个诗人的节日之主角,苇叶的清香、糯米的甘美透着浓浓的文化底蕴。我们的祖辈,在油灯下曾神情肃穆地亲手包裹这特殊的贡品,以同样的动作传达一种怀念的心情。但现代社会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越来越淡薄,工业化、商品化让曾经丰厚的文化积淀消失殆尽。小作者很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采用童话的形式,通过粽子们的对话,巧妙地展现了与端午节有关的现象,让每一个中国人深思:应如何理性对待传统节日,传承、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指导教师:陈志芳)又闻粽子香湖北省天门市第一小学五()班邓煜晗又是一年麦黄季,又是一年粽香时。每年进入五月,便是麦子发黄,粽子飘香的时节,而此时的家乡,更是一派丰收、祥和的景象。那天,刚放学回家,满楼的粽香扑鼻而来,简直令人陶醉。粽子,我的最爱!竟不知是哪家捷足先登了,哈哈!这满楼的粽子香勾出了我腹中的馋虫,也勾起了我对爷爷奶奶的思念。老家虽说是近在咫尺,但由于学习紧,春节过后我一次也没回去过,不知爷爷奶奶现在怎么样了?在这粽子飘香的时节,奶奶一定包了我最爱吃的粽子,盼着我回家呢!是该回去看看了!在一个双休日,我随爸妈回到了老家。刚进家门,那熟悉的香味迎面扑来,果然,奶奶正坐在屋中包着粽子。“奶奶,我们回来了”。我跑进屋,搂着奶奶的脖子撒着娇说。奶奶似乎显得很激动,颤动着双唇说:“哟,乖孙女回来了,是不是闻着粽子香才回来的?马上就有得吃了。”我便调皮地坐在奶奶的旁边,学着奶奶的样子,有模有样的包起粽子来。可包来包去,总是“四不象”,惹得奶奶和旁边的爸爸妈妈一阵捧腹大笑。很快,粽子包完了,虽说奶奶包粽子时双手有些发抖,但她包出来的粽子却是有棱有角,十分精致,玲珑。等到粽子煮熟后,屋里粽子的香味更浓了。粽子要趁热吃,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放在鼻子前使劲闻了闻,好香啊!剥开碧绿如翡翠般的粽叶,雪白的三角糯米展现在我的眼前,真香!我先是用舌头舔了舔,接着使劲咬了一口,糯米香软滑腻,黏黏的。再咬一口,咬到里面的馅了,红得晶莹剔透的蜜枣,闪着油光,甜到了心底。爷爷和爸爸一边吃着粽子,一边看着屋外泛黄的麦子,谈论着今年的好收成。我们一家子在粽子的香气中陶醉着端午节习俗 点评:习作极富生活气息,表现一家人过端午节的和谐幸福。文章情节生动,语言准确,描写具体。 (指导教师:蒋秀容)端 午 见 闻湖北省天门市第一小学四(10)班 张杨戈我喜欢热热闹闹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团团圆圆的中秋节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粽子飘香的端午节。每到端午节,人们都会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插艾蒲。听妈妈讲,这里面还有一个感人的传说呢!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而亡,人们为了不让他的尸体被鱼虾啄食,就把米团扔进江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包粽子的习俗。说起包粽子,这可是奶奶的拿手绝活。奶奶先把绿油油的粽叶清洗干净,然后把头、尾剪掉,最后把粽叶烫一遍,这样粽叶就更有韧性,包的时候就不容易破裂、折断了。奶奶一般是先拿两三片粽叶,折成一个锥形的漏斗状,再用勺子舀一两勺泡好的糯米倒进去,接着放入一块腌制好的瘦肉,或者撒入一些葡萄干,再在上面盖上三勺糯米,用手压平,最后把粽叶包紧,用绳子捆成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奶奶包粽子时动作熟练,轻巧。在我眼里,奶奶不是在包粽子,而是在制作什么工艺品。奶奶包出来的粽子,个个都是一般大小,丝线将粽子缠得牢牢的,不管你怎么折腾它,都不会有米漏出来。而我总是坐在奶奶旁边,一边欣赏奶奶包粽子时的样子,一边学着奶奶的样子包,可是,那些粽叶一到我手上就变得不听话了。我想让那些糯米乖乖地呆在我千辛万苦折成的小漏斗里,可它们偏偏要往外溜。没办法,我只有老老实实地做一个不劳而获的小寄生虫了。奶奶包完粽子,把它们放进锅里,装入适量的水,开始煮了。煮上一个多小时后,奶奶刚揭开锅盖,一股清香就扑鼻而来,惹得我垂涎三尺。剥开粽叶,那粽子就像一个白白胖胖的娃娃。一口咬下去,咸的是咸鲜可口,甜的是香甜软糯。每次我都要吃上五六个香香甜甜的粽子才肯罢休。我喜欢可口的粽子,更喜欢一年年风中飘香的端午节。点评:文章重点写了看奶奶包粽子的情景,从奶奶包粽子时的动作和奶奶包出来的粽子的样子中,的确可以看出包粽子是奶奶的“拿手绝活”。(指导老师:陈新美)端午节习俗 快乐的端午节湖北省天门市第一小学四(5)班 董珈译马上就是端午节了。妈妈提前买好了粽子,放在家里。看着这些香甜美味、软软糯糯的粽子,我不由得想起了去年的端午节。记得那一天,我的灵魂还在太平洋上空飘呢,妈妈就用那比打雷的声音还大的大嗓门,把我的灵魂给使劲拉了回来。我半梦半醒地问:“今天是什么日子呀?嗓门这么大,我还要睡呢!”老妈吼:“今天是端午节!”“什么?”我一个鲤鱼打挺坐了起来。妈妈点了点我的额头,说:“快起来,我们去购物喏!”来到大街上,天啊,来购物的人可真多呀,把大街挤得水泄不通。我们随着人流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