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论纲(13).ppt_第1页
教育信息化论纲(13).ppt_第2页
教育信息化论纲(13).ppt_第3页
教育信息化论纲(13).ppt_第4页
教育信息化论纲(13).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信息化论纲 释放教育的动能 余胜泉余胜泉博士博士 2001年8月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目录 l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与内涵 l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l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l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与实施 l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育信息化 信息时代的知识经济的原动力 l信息产业的发展一日千里,成为发达国家和一 些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 l信息时代的核心是知识创新,要求实现全面素 质教育,提高教育者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水平, 培养创新精神,从注重知识拥有到注重思维品 质、适应能力、分析、判断、表现以及知识创 新; l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 构重心上移,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位正迅 速替代低能职位,已经成为教育的人才的培养 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信息化概念的起源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 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 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 NII), 俗称“信息高速公路”(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 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 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的积极反应 ,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 。 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由国家统一计划和组织的教育信息化是指由国家统一计划和组织的 推动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多推动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多 媒体、网络、通信等),通过各种渠道重媒体、网络、通信等),通过各种渠道重 点建设,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加速教点建设,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加速教 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 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国家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国家 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 的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的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 “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 ”与与“ “信息教育信息教育” ” 信息化信息化 教育教育 信息信息 教育教育 学科渗透学科渗透 ITIT工具利用工具利用 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 l l 数字化数字化 l l 网络化网络化 l l 智能化智能化 l l 多媒体多媒体 信息处理技术的信息处理技术的 简单性简单性 统一性统一性 可靠性可靠性 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 l l 数字化数字化 l l 网络化网络化 l l 智能化智能化 l l 多媒体多媒体 资源共享资源共享 时空不限时空不限(虚拟化(虚拟化 ) 多向互动多向互动 便于合作便于合作 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 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 l l 数字化数字化 l l 网络化网络化 l l 智能化智能化 l l 多媒体多媒体 智能导师系统智能导师系统 智能界面智能界面(语音语音 合成、声音输入、手合成、声音输入、手 写字识别)写字识别) 多代理系统多代理系统( Multiple AgentsMultiple Agents) 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 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 l l 数字化数字化 l l 网络化网络化 l l 智能化智能化 l l 多媒体多媒体 多信媒多信媒 多感官多感官 协同作用协同作用 集成性集成性 互动性互动性 多媒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真实现象虚拟化 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 l l 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 l l 资源全球化资源全球化 l l 教学个性化教学个性化 l l 学习自主化学习自主化 l l 任务合作化任务合作化 l l 管理自动化管理自动化 l l 学校虚拟化学校虚拟化 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 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就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就 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 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 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和 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 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 呈现声音、动画、录象以及呈现声音、动画、录象以及 模拟的三维景象。模拟的三维景象。 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 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特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特 别是别是InternetInternet,可以使全世,可以使全世 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 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 。网上的教育资源有许多类。网上的教育资源有许多类 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 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 库、新闻组等。库、新闻组等。 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 教学个性化:信息技术给予教学个性化:信息技术给予 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利、更大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利、更大 的探索空间,利用人工智能的探索空间,利用人工智能 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 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 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 。 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 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 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 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 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事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事 实上,超文本实上,超文本/ /超媒体之类超媒体之类 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自主学习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自主学习 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 活动合作化:通过合作方式活动合作化:通过合作方式 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 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 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 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 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 );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 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 (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角色(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角色 )。)。 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 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 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CMI( 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包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包 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 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 等功能。最近的发展趋向是等功能。最近的发展趋向是 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习档案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习档案 (Learning PortfolioLearning Portfolio),), 其中包含学生身份信息、活其中包含学生身份信息、活 动记录、评价信息、电子作动记录、评价信息、电子作 品等。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品等。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 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 向学习过程的评价。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 环境虚拟化:教育环境虚拟化意味着教学环境虚拟化:教育环境虚拟化意味着教学 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 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 。现在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现在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 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 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由此带来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由此带来 的必然是虚拟教育。虚拟教育可分为校内的必然是虚拟教育。虚拟教育可分为校内 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是利用局域网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是利用局域网 开展网上教育,校外模式是指利用广域网开展网上教育,校外模式是指利用广域网 进行远程教育。在许多建设了校园网的学进行远程教育。在许多建设了校园网的学 校,如果能够充分开发网络的虚拟教育功校,如果能够充分开发网络的虚拟教育功 能,就可以做到虚拟教育与实在教育结合能,就可以做到虚拟教育与实在教育结合 ,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贯通,这是未来信,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贯通,这是未来信 息化学校的发展方向。息化学校的发展方向。 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 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l基础设施及公用信息平台 l为各级各类教育服务的信息 资源 l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 l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培训 l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标 准化和管理评估 基础设施和公用信息平台建 设是教育信息化的硬件环境 ,涉及多媒体计算机的配置 ,校园网的建设和维护、各 类教育公用信息网络平台的 开发、运行和管理。基础设 施和公用信息平台建设是教 育信息化的物质条件和基本 要求。 基 础 设 施 及 公 用 信 息 平 台 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教 育 信 息 资 源 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软件建 设,是教育信息的载体,也是教育信 息化的核心内容。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的好坏决定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劣。教 育信息资源建设包括各类教育教学软 件的设计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 设、管理基础信息库建设等。 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技 术 开 发 及 其 产 业 化 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教育信息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主要针对高等教 育而言,要求高等院校充分认识到加强技术创新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是高等学 校的重要历史使命之一,把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 技术产业化放在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 采取产学研相结合,建立符合高校实际、有利于 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用人制度和激 励机制,加强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开展工程技术 的研究开发、系统集成、中间试验和工业性试验 ,通过多元化投资,创办和发展高校高科技企业 和企业集团。 教育信息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是教育信息化和 国家信息化的结合点,是推动国家信息化进程的 动力源。 信 息 化 人 才 培 养 与 培 训 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教育以人为本。培养信息化人才是教育信息化建 设的根本任务。信息化人才培养包括普及中小学信息 技术教育和培养高层次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信息 化人才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加工技能,培 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这是目前我国基础教 育改革的终极目标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使能目标。 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师资力量,要大 力开展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从教育理论、教学设计 方法和信息技术等三个层面(而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这 一个层面)进行培训。结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一轮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培 训;抓紧做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进行新大纲 和新教材的培训工作。 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信息 化政 策、 法规 、标 准化 和管 理评 估 信息化政策为教育信息化顺利进行提供政治保证 和方向指导。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基础设施建设、 资源库开发、信息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开发和产业 化等教育信息化的各个方面颁布、下发各种通知、文 件,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出国家的明确要求,也提供 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对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是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重 要条件和保障。国家颁布各种管理条令,制定一系列 标准,各级政府、各个单位和部门严格按照国家制度 推进教育信息化才能使中国教育信息化规范化、秩序 化,从而推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效果评估,教育信息化, 关键在于应用效果,而不在于硬件或软件配备的性能 和档次。 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思想 l l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现代教育思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现代教育思 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 ,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基础,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基础, 以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为以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为 重点,密切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统筹规划重点,密切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统筹规划 建设,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和建设,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和 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与创新人才培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与创新人才培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l l 教育信息化,不光是教育手段的改变,而是教育教育信息化,不光是教育手段的改变,而是教育 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转变,离开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转变,离开了教育 信息化,谈不上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谈不上教育现代化。 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发展目标 l l 到到20012001年,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年,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保持国内先进水平, 部分大学信息化建设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和比较完整的教部分大学信息化建设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和比较完整的教 育信息化体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育信息化体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CERNET)和卫星教育系统紧密结)和卫星教育系统紧密结 合,基本建成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合,基本建成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和教育软件开发初具规模,形成一批适合网上使用的精品教育软件资源。抓和教育软件开发初具规模,形成一批适合网上使用的精品教育软件资源。抓 一批网络的重大应用工程,推动远程教育试点工作逐步深入,基本形成规范一批网络的重大应用工程,推动远程教育试点工作逐步深入,基本形成规范 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成一批依托高校的软件开发基地,形成产业集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成一批依托高校的软件开发基地,形成产业集 团;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和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普及与应用进一步发展。为社团;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和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普及与应用进一步发展。为社 会经济发展培养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信息化人才。会经济发展培养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信息化人才。 l l 到到20102010年,教育信息化的远景目标是:依托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年,教育信息化的远景目标是:依托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CERNET)和卫星电视教育系统,建成与世界信息网络基本同步的先进的教育)和卫星电视教育系统,建成与世界信息网络基本同步的先进的教育 信息化专业平台和信息化体系;整个教育系统的信息化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信息化专业平台和信息化体系;整个教育系统的信息化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 领先水平,一批高校和重点学科的信息化建设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以适应国领先水平,一批高校和重点学科的信息化建设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以适应国 民信息化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断需求。民信息化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断需求。 教育信息化具体行动 l l 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开设 l l “ “校校通校校通” ”工程工程 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l l 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推动信息技术与课 程教学改革的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程教学改革的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l l 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是: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是:20012001年底前,年底前, 全国普通高级中小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小学都要开设信息全国普通高级中小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小学都要开设信息 技术的必修课;技术的必修课;20032003年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年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 设;设;20052005年前,所有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年前,所有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 的小学开设;的小学开设; l l 贯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运行),加快中贯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运行),加快中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l l 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校校通”工程的目标 l l 用用5-105-10年时间,使全国年时间,使全国90%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 学校都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学校都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 育资源,提高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育资源,提高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l l 具体目标是:具体目标是:20052005年前,争取东部地区县以上和年前,争取东部地区县以上和 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的中小学都能上网;西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的中小学都能上网;西 部地区及中部边远贫困地区的县和线以下的中学部地区及中部边远贫困地区的县和线以下的中学 及乡镇中心小学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及乡镇中心小学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 20102010年前,争取使全国年前,争取使全国90%90%以上独立建设的中小学以上独立建设的中小学 都能上网。不具备条件的少数中小学也可配备多都能上网。不具备条件的少数中小学也可配备多 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 其它重要目标 l l 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 l l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 设设 l l 加强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评估检查加强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评估检查 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与实施 1。数字化硬件环境建设:数字教室、数字校园、城域教育网 2。应用平台建设:教学平台、管理平台、通讯平台、资源平 台 3。教育资源建设:管理信息资源、教学资源 4。师资培训:思想理论、方法、技术、模式 5。政策与机构建设:出台相关鼓励政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 用,会促进管理机构的逐步转变 6。建立应用(教学应用为主)示范区,通过示范学校带动周 边地区,推动整个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 7。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全面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与管 理的必备工具。加强交流,跟踪发展潮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目标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目标 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l l 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神和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神和 实践能力实践能力 l l 从际出发,因地制宜,多模式地运用信息技术,从际出发,因地制宜,多模式地运用信息技术, 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 l l 要重视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同时,加强信息技术要重视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同时,加强信息技术 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l l 要高度重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要高度重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 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标 培养“信息文化” 努力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努力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 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文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文 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就是在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就是在 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标。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标 培养“信息文化” l l 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 l l 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 评价;评价; l l 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 、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 l l 信息利用则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信息利用则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 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例如能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例如能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 、能用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能适应网络时、能用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能适应网络时 代的新生活等)。代的新生活等)。 各国的整合行动:日本 19981998年年7 7月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的月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的“关于改善关于改善 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的咨询报告中,就提出的咨询报告中,就提出 了两方面的要求:首先是在小学、初中、高中各个了两方面的要求:首先是在小学、初中、高中各个 阶段的各个学科中都要积极利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阶段的各个学科中都要积极利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 进行教学(即将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教学(即将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 的课程整合);与此同时,要求在小学阶段的的课程整合);与此同时,要求在小学阶段的“综综 合学习合学习”课上要适当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手段,在初课上要适当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手段,在初 中阶段则要把现行的中阶段则要把现行的“信息基础信息基础”选修课改为必修选修课改为必修 课,在高中阶段则开设必修的课,在高中阶段则开设必修的“信息信息”课(主要内课(主要内 容讲授如何运用计算机去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容讲授如何运用计算机去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 有关知识与技能)。有关知识与技能)。 各国的整合行动:美国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在有关机构的资助下,从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在有关机构的资助下,从19851985年开始,从国内外聘请年开始,从国内外聘请 400400余位专家、教授、中小学教师和部分教育、科研机构的负责人,历经余位专家、教授、中小学教师和部分教育、科研机构的负责人,历经 4 4年时间通过多次讨论、修改终于完成了一份很有价值的报告年时间通过多次讨论、修改终于完成了一份很有价值的报告“2061“2061计划计划 :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该报告(即。该报告(即“2061“2061计划计划”)于)于19891989年正式发表年正式发表 。这项计划的目标是要大力提升全体美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按照该。这项计划的目标是要大力提升全体美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按照该 报告所给出的定义,这里所说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强调应具有善于将报告所给出的定义,这里所说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强调应具有善于将自自 然科学然科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与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与能力。按照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与能力。按照 着重培养这种能力素质的要求,着重培养这种能力素质的要求,“2061“2061计划计划”将现行中小学将现行中小学1212年应学会年应学会 的科学文化知识重新归纳为的科学文化知识重新归纳为“科学本质科学本质”、“数学本质数学本质”、“技术本质技术本质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生活环境”、“人体结构人体结构”、“人类社会人类社会”、“ 技术世界技术世界”、“数学世界数学世界”、“科学史观科学史观”、“综合概念综合概念”、“智力技智力技 能能”等等1212类。在这每一种新的学科分类中,都力图渗透上述将自然科学类。在这每一种新的学科分类中,都力图渗透上述将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的思想,因而在这样的分类中,你看不、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的思想,因而在这样的分类中,你看不 到纯粹的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地理和历史这类传统的学科分到纯粹的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地理和历史这类传统的学科分 类。类。 各国的整合行动:加拿大 19981998年年2 2月温哥华学区的月温哥华学区的“信息技术报告信息技术报告”指出:指出:“信信 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 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该报告认为信息技术与该报告认为信息技术与 课程的整合可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即能实现下述课程的整合可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即能实现下述 目标:目标: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的能力;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 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 价、转发和利用等技能;价、转发和利用等技能;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 作交流,而且还促进了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而且还促进了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 作交流,从而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作交流,从而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l1000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项目 l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l运用“几何画板”革新数学教学的试验研 究 各国的整合行动:中国 信息课程整合实例 小学识字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可用“看听说写打想”六个字来概括。 看:看字形,分析生字的间架结构; 听:听老师的讲解和示范读音; 说:说出生字的拼音、部首、笔画顺序、字义及其“认知码”编码( 一种符合汉字笔画、笔顺和部件规范,又符合识字教学规律的编 码); 写:进行拼写和汉字书写练习并写出生字的“认知码”编码; 打:按所写出的汉字编码,用键盘输入,看是否能打出所要的汉 字; 想:激励学生联想。可以给出基本字由学生加上部件组成新字; 也可以给出单字让学生联想组词(或“组词接龙”);还可以给出词 语让学生联想造句。并让学生把加部件组成的新字以及通过联想 组成的词语和句子都输入计算机,以达到加深对汉字的音、形、 义理解的目的。 在按这个模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在“看”和“听”环节 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演示生字的笔画、笔顺 、汉字部件、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发挥主导作 用)。同时让学生“说”、“写”、“打”,使学生的眼、耳、口 、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手脑并用,自始至终积极参 与教学过程,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人机交互、 立即反馈,学生还可以自我发现自己对汉字音、形方面的错 误认识,从而有助于主动建构关于汉字知识的意义(体现主 体作用)。加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注意及时纠正学生 在笔画、笔顺、读音、部件、间架结构及字义等方面的常见 错误(发挥主导作用),所以能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和巩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十分显著。 信息课程整合实例 地理教学 美国一位小学六年级的教师为了教授地理方面的知识, 选择了伙伴式教学模式。他要求学生基本上每3个人组成 一组,每个组都充当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见习大使, 要求他们共同学习,找出国家的名称、首都名称、政权 类型、进出口情况、国家的特征、货币兑换的内容等等 。然后,所有的小组组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小型的联合 国。学生可以以网页、PowerPoint等形式展示他们的“国 家”。在观看完大家的成果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讨论 ,提出一些疑惑的问题,如:埃塞俄比亚和乍得要有什 么样的气候类型才能种植花生?马里国的一半面积都是 撒哈拉沙漠,而且没有大湖,怎样才能出口鲜鱼?西部 非洲是否具有跟西欧一样发达的工业?从而促进伙伴之 间更好的协作和交流。 “酸雨研究项目通过让他们实际测量降雨的PH值以及同其他人共 享他们的成果,来认识当前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学生也可以研 究酸雨对于各种材料的效果,计算他们家中的汽车每周排放出废 气的数量,预测其它地区的PH值(根据排放量分布图和风向模式 ),以及讨论处理酸雨问题的不同方法所引起的社会效果。” 学生们将他们的数据输入数据库中,然后通过计算机将他们的数 据库送往中心计算机。这样他们就可共享各地的观测结果。中心 计算机存储每个学校送来的数据,在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后 ,将结果返回给每个学校。然后每个班级将在综合数据中寻找当 前的模式和发展趋势,并考虑他们的结果是如何反应在综合图中 的。学生们也通过计算机网络同其他学校的学生互相交流信息来 讨论他们的发现。一个对酸雨课程单元进行评价的研究表明:90 以上的教师想再使用这个教学单元,同时也大大的增加了学生 对科学的兴趣。 信息课程整合实例 酸雨研究 信息课程整合实例信息课程整合实例 互动拓展阅读互动拓展阅读 所谓互动拓展阅读是指: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 一主题,在阅览课(活动版块课程)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 理与阅读,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 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或者拓宽对课堂阅读素材的 理解。学生在小组协作学习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交流中的师生互 动、主题学习网站使用与主动建构过程中人与知识的积极互动中 发展能力。 明确方向 提出建议 主题搜索 制作卡片 归类整理 阅读理解 展示观点 深化认识 情景创设主体活动能力发展获得意义 活动内容 设计意图 请多提宝贵意见 l l 联系电话:联系电话:010-62206922010-62206922,1391053422713910534227 l l 电子邮件电子邮件: l l 个人网址个人网址: l l 通讯地址: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通讯地址: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所所136136信箱信箱 l l 邮政编码:邮政编码:100875100875 l l 传传 真:真:6220031562200315 本讲稿部分引用了祝智庭 教授教育信息化 的概念与特征一文,在此表示感谢! jUmXp!s&v)z0C4F7IaMdPgSkVnZq$t*x-A1D5G8KbNeQiTlWo#r%v(y+B3E6H9LcOgRjUmYp!s&w)z1C4F7JaMdPhSkWnZq$u*x-A2D5G8KbNfQiTlXo#r%v(y0B3E6I9LcOgRjVmYp!t&w)z1C4G7JaMePhSkWnZr$u*x+A2D5H8KcNfQiUlXo#s%v)y0B3F6I9LdOgRjVmYq!t&w-z1C4G7JbMePhTkWnZr$u(x+A2E5H8KcNfRiUlXp#s%v)y0C3F6IaLdOgSjVnYq!t*w-z1D4G8JbMeQhTkWoZr%u(x+B2E5H9KcNfRiUmXp#s&v)y0C3F7IaLdPgSjVnYq$t*w-A1D4G8JbNeQhTlWoZr%u(y+B2E6H9KcOfRjUmXp!s&v)z0C4F7IaMdPgSkVnYq$t*x- A1D5G8JbNeQiTlWo#r%u(y+B3E6H9LcOfRjUmYp!s&w)z0C4F7JaMdPhSkVnZq$u*x-A2D5G8KbNfQiTlXo#r%v(y+B3E6I9LcOgRjUmYp!t&w)z1C4F7JaMePhSkWnZq$u*x+A2D5H8KbNfQiUlXo#s%v(y0B3F6I9LdOgRjVmYq!t&w-z1C4G7JbMePhTkWnZr$u*x+A2E5H8KcNfQiUlXp#s%v)y0B3F6IaLdOgSjVmYq!t*w-z1D4G7JbMeQhTkWoZr$u(x+B2E5H9KcNfRiUmXp#s&v)y0C3F6IaLdPgSjVnYq!t*w-A1D4G8JbMeQhTlWoZr%u(x+B2E6H9KcOfRiUmXp!s&v)z0C3F7Ia*w- A1D4G8JbMeQhTlWoZr%u(x+B2E6H9KcOfRiUmXp!s&v)z0C3F7IaMdPgSkVnYq$t*x-A1D5G8JbNeQhTlWo#r%u(y+B2E6H9LcOfRjUmXp!s&w)z0C4F7IaMdPhSkVnZq$t*x-A2D5G8KbNeQiTlXo#r%v(y+B3E6I9LcOgRjUmYp!t&w)z1C4F7JaMdPhSkWnZq$u*x-A2D5H8KbNfQiTlXo#s%v(y0B3E6I9LdOgRjVmYp!t&w-z1C4G7JaMePhTkWnZr$u*x+A2E5H8KcNfQiUlXo#s%v)y0B3F6I9LdOgSjVmYq!t&w-z1D4G7JbMePhTkWoZr$u(x+A2E5H9KcNfRiUlXp#s&v)y0C3F6IaLdPgSjVnYq!t*w- A1D4G8JbMeQhTkWoZr%u(x+B2E5H9KcOfRiUmXp#s&v)z0C3F7IaLdPgSkVnYq$t*w-A1D5G8JbNeQhTlWo#r%u(y+B2E6H9LcOfRjUmX*w-z1D4G8JbMeQhTkWoZr%u(x+B2E5H9KcOfRiUmXp#s&v)z0C3F7IaLdPgSkVnYq$t*w-A1D5G8JbNeQhTlWo#r%u(y+B2E6H9KcOfRjUmXp!s&v)z0C4F7IaMdPgSkVnZq$t*x-A1D5G8KbNeQiTlWo#r%v(y+B3E6H9LcOgRjUmYp!s&w)z1C4F7JaMdPhSkVnZq$u*x-A2D5G8KbNfQiTlXo#r%v(y0B3E6I9LcOgRjVmYp!t&w)z1C4G7JaMePhSkWnZr$u*x+A2D5H8KcNfQiUlXo#s%v(y0B3F6I9LdOgRjVmYq!t&w- z1C4G7JbMePhTkWnZr$u(x+A2E5H8KcNfRiUlXp#s%v1C4G7JaMePhSkWnZr$u*x+A2D5H8KbNfQiUlXo#s%v(y0B3F6I9LdOgRjVmYq!t&w-z1C4G7JbMePhTkWnZr$u(x+A2E5H8KcNfRiUlXp#s%v)y0C3F6IaLdOgSjVmYq!t*w-z1D4G7JbMeQhTkWoZr$u(x+B2E5H9KcNfRiUmXp#s&v)y0C3F7IaLdPgSjVnYq$t*w-A1D4G8JbNeQhTlWoZr%u(y+B2E6H9KcOfRiUmXp!s&v)z0C3F7IaMdPgSkVnYq$t*x-A1D5G8JbNeQiTlWo#r%u(C3F7IaLdPgSjVnYq$t*w-A1D4G8JbMeQhTlWoZr%u(x+B2E6H9KcOfRiUmXp!s&v)z0C3F7IaMdPgSkVnYq$t*x- A1D5G8JbNeQiTlWo#r%u(y+B3E6H9LcOfRjUmXp!s&w)z0C4F7IaMdPhSkVnZq$t*x-A2D5G8KbNeQiTlXo#r%v(y+B3E6I9LcOgRjUmYp!t&w)z1C4F7JaMePhSkWnZq$u*x+A2D5H8KbNfQiTlXo#s%v(y0B3E6I9LdOgRjVmYp!t&w-z1C4G7JaMePhTkWnZr$u*x+A2E5H8KcNfQiUlXp#s%v)y0B3F6IaLdOgSjVmYq!t&w-z1D4G7JbMePhTkWoZr$u(x+A2E5H9KcNfRiUlXp#s&v)y0C3F6IaLdPgSjVnYq!t*w-A1D4G8JbMeQhTlWoZr%u(x+B2E6H9KcOfRiUmXp#s&v)z0C3F7IaLdPgSkVnYq$t*w-A1D5G8JbNeQhTlWo#r%u(y+B2E6H9LSjVnYq!t*w- A1D4G8JbMeQhTkWoZr%u(x+B2E5H9KcOfRiUmXp#s&v)z0C3F7IaLdPgSkVnYq$t*w-A1D5G8JbNeQhTlWo#r%u(y+B2E6H9LcOfRjUmXp!s&w)z0C4F7IaMdPgSkVnZq$t*x-A1D5G8KbNeQiTlWo#r%v(y+B3E6H9LcOgRjUmYp!s&w)z1C4F7JaMdPhSkWnZq$u*x-A2D5H8KbNfQiTlXo#r%v(y0B3E6I9LcOgRjVmYp!t&w)z1C4G7JaMePhSkWnZr$u*x+A2D5H8KcNfQiUlXo#s%v)y0B3F6I9LdOgSjVmYq!t&A2D5G8KbNfQiTlXo#r%v(y0B3E6I9LcOgRjVmYp!t&w)z1C4G7JaMePhSkWnZr$u*x+A2D5H8KcNfQiUlXo#s%v)y0B3F6I9LdOgRjVmYq!t&w- z1C4G7JbMePhTkWnZr$u(x+A2E5H8KcNfRiUlXp#s%v)y0C3F6IaLdOgSjVnYq!t*w-z1D4G8JbMeQhTkWoZr$u(x+B2E5H9KcNfRiUmXp#s&v)y0C3F7IaLdPgSjVnYq$t*w-A1D4G8JbNeQhTlWoZr%u(y+B2E6H9KcOfRjUmXp!s&v)z0C4F7IaMdPgSkVnYq$t*x-A1D5G8JbNeQiTlWo#r%u(y+B3E6H9LcOfRjUmYp!s&w)z0C4F7JaMdPhSkVnZq$u*x-A2D5G8KbNfQiTlXo#r%v(y+B3E6I9LcOgRjUmYp!t&w)z1C4F7JaMePhSkWnZq$u*x+A2D5H8KbNfQiUlXo#s%v(y0B3F6I9LdOgRjVmYq!t&w- z1C4G7JaMePhTkWnZr$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