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3565-1993 自行车安全要求》相比于其前版《GB 3565-1983》,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更新:

  1. 适用范围:1993版标准可能对自行车的类别或使用条件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或描述,以适应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变化。

  2. 强度和稳定性要求:新版标准可能提高了对自行车车架、前叉、车把等关键部件的强度和稳定性要求,确保骑行过程中的安全性能。

  3. 制动系统:针对制动效能和可靠性,1993版标准可能引入了更严格的规定,包括制动响应时间、制动距离以及制动系统的耐久性测试方法,以提升紧急情况下的刹车安全性。

  4. 零部件安全:对于如链条、齿轮、脚踏、鞍座等易损耗部件,新标准可能规定了更为详细的安全标准和检测方法,防止因部件故障导致的事故。

  5. 反射器和照明装置:考虑到夜间骑行安全,1993版标准可能增强了对自行车上安装反光材料和照明设备的要求,确保车辆在低光照条件下的可见性。

  6. 标识与警告信息:为了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新标准可能要求制造商在产品上明确标注安全使用说明、最大载重量、适用年龄等信息,并可能规范了警告标志的设计和位置。

  7. 测试方法和合格判定准则:除了上述内容的更新,1993版标准还可能引入了新的测试方法和更加严格的合格判定标准,确保所有上市销售的自行车均能满足更高的安全标准。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被代替
  •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现行标准GB 3565-2005
  • 1993-07-21 颁布
  • 1994-03-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 3565-93 自行车安全要求_第1页
GB 3565-93 自行车安全要求_第2页
GB 3565-93 自行车安全要求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 3565-93 自行车安全要求-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自行车安全要求565一93210565of 210行车安全要求。制订本标准的目的在于,保证按照本标准制造的自行车,在实际使用时尽可能的安全。试验的目的是保证每一个零部件乃至整车的强度和耐用性。要求从设计一开始就始终贯彻高质量和保证安全性。对于湿态制动性能的测试方法(2条),其规定的测试条件要比实际遇到的更为严格,因此得到的制动距离超过了在实际雨天条件下可能达到的距离。尽管在本标准中规定了各种要求,但任何新的设计、结构、材料和组装方法,即使不能按照本标准之要求进行试验,但能等同地达到本标准规定的安全性和耐用性,则在本标准被修正或补充之前,即可以视为符合本标准。本标准只限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故特别回避零部件的标准化。第一篇总论1主肠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自行车及其部件的设计、组装和试验方面的安全与性能要求,并制定了一些自行车使用和保养准则。本标准只适用于在公路上骑行的自行车,其鞍座可调整到635 标准不适用于其他特殊种类的自行车,诸如零售商用来运送货物的自行车、串列自行车、童车以及设计和制作用来正式比赛的自行车。2引用标准591自行车车铃14 001自行车反射器3术语本标准中所用之术语,定义如下:3门自行车:仅借人力,主要以脚蹬驱动,至少有两个车轮的车辆。个车轮的自行车。3. 3送货车:主要设计用于运送货物的自行车。有双人或多人鞍座,前后依次排列的自行车。地平面到鞍座面的高度。测量时,自行车应垂直于地面,然后从鞍座面的中心垂直测量到地面的距离。制动开始到自行车停住所行驶的距离。动距离加上骑行者作出反应的一段时间所行驶的距离的总和。柄转动一周,自行车所行驶的距离。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一07一21批准1994一03一01实施565一933. 9外露突出物:是指与长250 径83 拟人的肢体)的中间75 蹬)脚踩面:位于脚下的脚蹬表面,设计时要考虑其防滑性能。运和维修时,凡骑行者的手、腿等可能触及之处,均不应有外露的锐边。长度超过8 端倒圆不应小于6.3 大端尺寸(宽度)应大于12.7 端尺寸(厚度)应大于3. 2 行车车架的上管上,在鞍座和鞍座前300 直径不大于6.4 钉的外露突出部分,在螺母旋紧之后,应短于螺钉的大径尺寸(见319条)。5车闸5.,制动系统自行车应装有制动系统,有一个制动闸时,应装在后轮上;有两个独立的制动闸时,则一个装在前轮上,另一个装在后轮上。闸把安装在车把两侧的具体位置可根据我国的使用习惯:前闸把在右、后闸把在左。车把把套、或其他防护物外表面的最大握闸尺寸d(见图2),在和线闸紧固在车架或前叉处的螺钉都应有合适的锁紧装置,如锁紧垫圈、锁紧螺母或加固螺母。制动系统应操纵灵活。按说明书装车时,紧绳螺钉不应割坏钢绳的丝股。钢绳尾端应有一个能承受20 资防护。第20章规定之方法进行试验时,闸皮组合件不应有损坏。按第20章规定之试验完成后,车闸的调整车闸应能调整到有效的操纵部位,除非闸皮已磨损到按说明书之规定需要掉换的程度。闸皮经正确调整后,除了受闸表面外不能与其他东西相碰。动机构应独立有效,与驱动机构和调整无关。曲柄的驱动和制动位置之间的差异不应超过600,测量时,对曲柄每个位置施加的力矩至少要大于14 N“m。动系统及其任何零部件不应断裂。2条规定之方法试验时,制动系统及其任何零部件不应断裂。程为524 km/在5. 5 程为516 km/在5. 5 :5. 5 16 km/在15 脚闸的直线性按第23章规定之方法试验时,在脚蹬力为90的范围内,制动力应与脚蹬力呈线性比例(误差在20%以内)。此外,脚蹬力为300 动力应不小于150 横管把横管的总宽度应在350于最高位置时的把套上端面和处于最低位置时的鞍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应超过400 横管末端应装有把套或把盖,它们应能承受70 2把立管把立管上应有一个永久性标记,清楚地表示把立管插人前又立管的最少深度,或用一个可靠的永久性装置来保证其最少插入深度。标记下面至少应有一个管径长度的管子材料没切槽,插入标记不应损伤把立管的强度。在正前方位置的左右两侧各不小于60。的范围内转向灵活,轴承处不应出现紧点、僵呆或松弛现象。当骑行者坐在鞍座上,双手握住车把把套并尽量往后靠时,自行车和骑行者的总重量至少应有25%压在前轮上。车把的几何位置推荐于附录B(参考件)内。横管相对于把立管应无转动。立管相对于前叉立管应无转动。但在拧紧其密接面之间的间隙之前而需要的转动除外,这种转动不得超过5“。7车架/物落下)合件上不应有肉眼能见之裂纹,组合件前、后轴中心线之间的永久变形不应超过40 架/前叉组合件落下)565一93按25. 2条规定之方法试验时,不应有肉眼能见之裂纹。8前叉前叉安装前轴处的槽口或其他的前轴定位装置,必须是:当前轴或轴挡紧贴在槽口的顶部时,前轮应位于前叉的中心。面列出的圆跳动公差代表车轮全部组装好后,在没有轴向窜动的情况下旋转一周,轮惘位置的最大允许变动范围(即指示器最大动程)。轮惘上某一点沿轮惘作径向测量时,其跳动量不得超过2 装轮缘闸的自行车,其跳动量不得超过4 端面圆跳动公差装轮缘闸的自行车,对轮惘上某一点沿轮惘作轴向测量时,其跳动量不得超过2 装轮缘闸的自行车,其跳动量不得超过4 轮胎对于前叉或车架上之任何附件之间的间隙应不小于2 任何零部件不允许有断裂,挂重点的永久变形不得超过1. 5 应按制造厂之规定旋紧。前轴上对称地施加500 时30 s,前轴与前叉之间应无相对位移。后轴上对称地施加1 780 时30 s,后轴与车架之间应无相对位移。胎装配好后应能易于看到其标值。非模注轮胎不作此项要求。轮胎充气到推荐充气压力的110%,经过5 胎仍应完整地包合在轮惘上。脚蹬和脚蹬/曲柄驱动系统脚蹬脚踩面脚蹬的脚踩面应安装可靠,相对于脚蹬部件应无松动。不用足尖套或可用足尖套的脚蹬,都必须:在脚蹬的上表面或下表面都有脚踩面。有一个认定的脚踩面,能自动地翻转在骑行者的脚下脚蹬设计时,只考虑用足尖套式,则必须装固定的足尖套,只脚蹬处于最低位置且脚踩面与地面平行,如果只有一个脚踩面的话,该脚踩面要朝上,自行车应能向一侧倾斜25。而脚蹬上的任何零部件不触及地面装有避震弹簧的自行车,在测量时应使避震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就好象有一个体重85 脚蹬到前轮胎或泥板之问的间隙(在轮胎或泥板转到任意角度时)至少应为89 隙的测量方法是从两脚蹬的中心线分别向前平行于自行车的纵轴线,量到轮胎或泥板旋转弧线的最近距离,取其小者,见图3,自行车的前叉设计得可装前泥板的,其足趾间隙必须以装上泥板后的情况进行测量。动系统之任何零部件不应有肉眼能见之裂纹,并应不丧失驱动能力。蹬或曲柄之螺纹部分不应有肉眼能见之裂纹。座架和其他鞍座附件的任何部分,从鞍座面与鞍管轴线之交点算起,都不能超过鞍座面以上125 楚地表示鞍管插人车架的最少深度。这个标记从鞍管底部量起不应低于鞍管直径的二倍高度,标记不得损伤鞍管的强度。12. 3鞍座调节夹紧装置按第28章规定之方法试验时,鞍座夹紧装置对于鞍管在任何方向上都不应有转动,而鞍管对于车565一93架亦不应有转动。鞍座不用夹紧装置,而用垂直于鞍管的销轴固紧的,则允许在设计规定的范围内稍有转动,并能经得起按第28章规定之方法进行试验。13链条作动力传递用的链条,在链轮和飞轮上运转时应灵活。链条的最低破坏拉力应为8 010 N,14链罩自行车上必须装有防护装置,罩住链条和链轮的上啮合部位,防止衣服或身体某一部分轧入。防护链罩至少应从链条与链轮的起始啮合点之前25 灯或全套照明系统不作强制性规定。如果安装的话,则应符合我国公安部的有关法规。避免与运动部件或锐边相碰,以防磨破。连接在接线柱上的电线,在任意方向上,应能承受10 符合我国公安部的立法规定。们应符合14 001的要求。不装后灯的自行车则应装一只广角反射器。后反射器应为红色。两侧都能看到。反射器的形式可取下列之一种:中至少应有一只要装在车轮辐条上。对那些后轮上除了车架和泥板支棍外,还装有其他零件的自行车,则活动反射器应装在前轮上。轮胎外径10 装有连续的环形反射材料。15. 14 001的要求。反射材料应符合14 001的光学要求。白色(透明),或黄色。有这种前灯的自行车则应装一只广角反射器,并应符合14 001的要求。前反射器应为白色(透明)。5脚蹬反射器每只脚蹬的前、14 001的要求。反射器可以和脚蹬结构连成一体,也可以以机械方法安装在脚蹬上,但都应充分地凹进在脚蹬边缘里面或反射器框架内,以免在脚蹬边沿与其他平面接触时碰到反射镜面。脚蹬反射器应为黄色。16鸣号装置自行车可装车铃或其他适用的鸣号装置,如果安装这些装置的话,应符合591和我国公安部565一93的有关法规。17说明书每辆自行车必须附有说明书,并应有下列内容:样调整鞍座及车把的高度,以适合骑行者的身材,对鞍管和把立管的警告标记应予以说明。立管、鞍座、鞍管和车轮的紧固件应推荐旋紧力矩。滑部位、润滑周期及推荐润滑用油。外胎、内胎、闸皮组合件等。装有其他附件,应详细说明操作、维修方法(如有需要),以及有关的配件(如电珠)。闸、轮胎、车把和照明应作定期检查;雨天应注意增加制动的距离。其他事项是否需要包括在内,由生产厂自行决定。18标记凡经检验符合本标准,即可在每辆自行车上明显耐久地标上:565三篇整车的要求19道路试验按第29章规定之方法试验时,不应有整个部件或零件的损坏,鞍座、车把、变速控制器或反射器不应有松动或失准现象。自行车在行驶和转弯时应平稳。骑行者应能单手脱把(如要用手来打信号)而无困难,且对骑行者无危险。第四篇测试方法20闸皮试验这项试验应在成车上进行,将车闸调整到正确的位置,鞍座上坐着体重为7o 每一个闸把施加180 在试验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这个力。然后将自行车向前、向后各推动五次,每次推动距离不小于75 认制动系统调整正确以后,在闸把动作的平面内,离闸把末端25 图4。这个力应为450 N,或者小于450 要能做到:把套的则碰到把横管;565一93线闸副闸把与把横管的顶面相平,或碰到把横管;杆式闸把与把横管的把套顶面相平。这项试验应在每个闸把上重复10次。认制动系统调整正确以后,将脚蹬曲柄放置在水平位置上,如图5所示,在左脚蹬轴中心处加一个力。这个力应加在垂直方向上,并逐步增加到1 500 N,然后应保持满载15 s,这项试验应重复10次。图4在手闸闸把上加力565一93一理图5脚闸试验22制动性能试验除非另有说明,这些要求适用于干态和湿态两种试验。闸如有必要可重新调整正确,轮胎按标出的压力值充足气。用室外试验跑道,应特别注意试验过程中的环境条件。5%2%的,所有的骑行应取同一方向进行。坡度在。间的,在湿态试验时,骑行应取正、反方向交替进行。混凝土或纯沥青,不能有松软的尘土或砾石。便精确地测量开始制动时的速度,计时系统的误差不得超过2%在试验开始时,跑道应是完全干燥的。按5. 5. 1条的要求作试验时,跑道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应保持干燥。m/2. 3门精度校正在500以内的速度表或转速表22. 便定出制动距离的起始点。,用来指示试验开始时的近似速度。每个制动系统应装有各自的标记系统,并由闸把或脚闸曲柄启动。每个系统应在闸把或曲柄开始制动动作后。. 025 试验路面上作出一个标记。两个标记系统必须在自行车上处于同一水平位置。22. 限定闸把上的握闸力。这一装置也适用于副闸把上。水箱、管子、前轮上一对喷嘴和后轮上一对喷嘴连接组成,用以喷湿制动表面。此外还包括一只由骑行者控制的快速启/闭阀。每只喷嘴的水流量应不少于4 mL/s。应用常温蒸馏水。钳形闸、涨闸、抱闸、盘闸和脚闸的喷嘴位置和方向详见图611门苗分朽(两面吸水)图6钳形闸喷嘴(前)565一93后丁形接头喷嘴介火划后时形闷车轮旋转方向轮翩图7钳形闸喷嘴(后)图8涨闸喷嘴(前和后)95565一93后邺,。,转方向可乙/图9抱闸喷嘴96闸喷嘴(后)97565一93一尸车轮旋转方向装有两个制动系统,且骑行总重量超过70 其制动距离允许大于规定的制动距离,即再加上超出70 011的规定的制动距离(规定的制动距离+每千克超重X O. 011 若脚闸是唯一的制动系统,则不允许有这种超出。验时所用的握闸力应不大于180 N,施力点应在闸把末端前25 图4所示。在每一系列试验骑行之前和之后都应对闸把负荷进行复核验证。施于脚闸的脚蹬力,则不予限定。越过计时装置以前应立即停止蹬动,并在越过计时装置以后立即制动。自行车应平稳、安全地停住。1条相同,只是在制动前不少于25 动前不到15 作下列之骑行:作记录);道坡度在。间的,应作下列之骑行:B 3565一93二次适应性湿态骑行(不作记录);连续反方向交替进行。么间不得超过3 度/量得的制动距离应予校正。校正后的制动距离S。可由式(1)求得:_1 份.,.,(7).:,规定的试验速度;验骑行的有效性7中22式如发生下述情况,试验应视为无效:发生过多的侧向滑移;发生失控现象。某些类型的制动系统,在制动时不可能完全避免后轮有一些滑移,只要不是由于发生了上述的出现下述情况之一者,5 km/据标记的指示,后闸制动在前,前闸制动在后,沿路面测得的前、后闻制动标记之间的距离超过1 现过大的侧向滑移或失控现象,之后又有一系列的试验,其制动距离超过规注由于前闸在该制动试验中,其减速比率相当高,因此先制动前闸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自行车所具有的全部制动力量,紧跟上制动后闸也是很重要的。验仍应认为无效:5 km/h W上;这项试验骑行应认为有效。制动距离经校正后取其平均值(这就是干态制动试验的结果。为符合5. 5. 1条的要求,果超重的话,制动距离经校正后取其平均值(见22. 7条),这就是湿态制动试验的结果。述数据不应超过5. 5. 2条规定的制动距离。如果超重的话,则再加上22. 4条规定的对于超重部分所允许增加的距离。脚蹬的制动方向上加一个垂直于曲柄的脚蹬力,大小为90一300N,该脚蹬力所产生的制动力应沿后轮胎向前运转的切线方向来测量。制动力的读数应在车轮被平稳地拉转一周之后再读得。至少要取5个读数,各对应于大小不同的脚蹬力。对同样大小的脚蹬力,应该读三次数,取其平均值。应将结果标出在坐标纸上,并用附录A(参考件)中简单介绍的“最小乘方法”来作出其“最佳直线”和士2。%的极限线。将一试棒或把横管装紧在把立管中,借助于试棒在平行于把立管的平面内,沿把立管中心线的方向上对把立管施加一个108N图12所示。对套在把横管上的施力装置加上一个200方向如箭头所示并与把立管体的轴线成450角。如图13所示。把横管两边同时加上220 方向和力点务使把横管和把立管的接合处受到的力矩为最大。如果该力点恰好处于把横管之末端,则应尽实际之可能,将力尽量施加在把横管的末端处。但不管怎样,施力点不能离开末端15 图14,注因把横管的形状各不相同,立管组合件的夹紧装置处,施于紧固件的力矩不应超过该紧固件的推荐力矩。图14把横管/制造厂的规定,旋紧把心丝杆,对把立管/前叉的夹紧装置施加一个25N图15所示。565一93把心丝杆车架自叉组合件图15把立管/前叉夹紧装置的力矩试验25车架/叉组合件上进行。这种车架如果是拆下一根管子,就能由男车变为女车的话,则应拆下这根管子来进行试验。两轴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应予测定。前叉上应装一只轻质量的滚轮。将车架/前叉组合件垂直地夹紧在后轴刚性支承上,如图16所示。565一93轻质谊轮最大I=物落下)以22. 5 准两轮心并与前叉翘度的方向相反冲击在轻质量的滚轮上。叉/滚轮组合件上进行。组合件应支承在后轴处,这样可以使组合件绕后轴作垂直转动。前叉搁在一个平钢砧上,使车架处于正常使用位置。在鞍管上应紧固一个质量为70 使其重心置于离立管上端75 组合件绕后轴转动,使70 自由落下冲击在钢砧上。见图170这项试验应重复冲击二次。565一93图17冲击试验(车架/前叉组合件落下)26车轮静负荷试验如图18所示,将车轮适当装夹好,在轮惘上某一点施加178 向与车轮平面相垂直。这个力只要加一次,并持续1 图18所示的那样,则力应加在偏移的方向上。图18车轮的静负荷试验27脚蹬试验27. 1驱动系统静负荷试验这项试验应在车架、脚蹬、传动系统、后轮部件等的组合件上进行,如有变速装置的话还应包括变速装置。车架应以其中心平面垂直放正,并将后轮在轮惘上卡住,不让它转动。565一93:.单速系统将左曲柄取向前水平位置,然后在左脚蹬中心垂直向下逐渐施加1 500 如在力的作用下,由于系统屈服或驱动链轮被张紧而使曲柄转过水平面以下30。位置时,应将曲柄重新回到水平位置,或者考虑到系统的屈服,而将曲柄置于水平面以上某个位置,再重复试验。右曲柄取向前水平位置,并将力施加在右脚蹬中心,重复上述试验。进行27. 1条的试验。2条的试验。柄系统动态试验将一对曲柄各切下一段来紧固在试验轴上,然后把一对脚蹬安装到截下的曲柄上。在每个脚蹬上用弹簧悬挂总质量为50 图”所示。试验轴应以大约100 r/00 000次。如果脚蹬有两个脚踩面的话,则在旋转500 000次后,应将脚蹬翻转1800,用,钉装在试为柄组合件的动态试验28鞍座、鞍管的静负荷试验将鞍座和鞍管正确地装配在车架上,鞍座夹紧螺栓应按推荐的力矩旋紧。在鞍座前端或后端25 哪处对鞍座夹的力矩大,则在力距大的一点垂直向下施加一个至少为668 去这个力之后,在鞍座前端或后端25 哪处对鞍座夹的力矩大,则在力距大的一点再施加一个222 9道路试验每辆被选作道路试验的自行车,必须先检查一下,若有需要,要作出调整,以保证其车把和车轮转动灵活但无松动,车闸应调整正确,不妨碍车轮的转动;检验前、后车轮,应正确地位于同一平面上;轮胎充气应符合胎壁标出的压力值;传动链条需调整正确;若装有变速控制器,则应检验一下是否操纵自如。鞍座和车把位置应仔细调整,使适合做试验的骑行者。自行车应由身材适中的骑行者作骑行,骑行距离至少为1 试验过程中,自行车应五次越过30 根木条间隔2m,木条断面尺寸为宽0 轮胎接触之楞角处倒出宽12 行车在通过该设障路面时的速度应与5. B 3565一93附录佳直线,和士20%极限线的试验方法说明(参考件)佳直线”和士20%极限线的试验方法说明可以画出一直线,使第23章规定的试验中取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