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物灸技术_第1页
隔物灸技术_第2页
隔物灸技术_第3页
隔物灸技术_第4页
隔物灸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隔物灸技术 2 隔物灸(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 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黄蜡灸、硫磺灸等。 3 隔姜灸 隔姜灸,在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 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张景 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 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 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 有亦有载述。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 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 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 ,以加强治疗效果。 4 操作方法 是用姜片做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取新鲜生姜一块,切成厚约0.3厘米的姜片。用针在姜片上 穿通数孔,放在施灸的穴位上,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如在施 灸过程中感觉局部有热痛时,可将姜片连同艾炷向上略提起 ,稍停放下再灸。以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一般施灸 35壮,可根据病情反复施灸。 适用于一切虚寒病症,对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 痛经、面瘫及风寒湿痛等,疗效较好。 5 隔蒜灸 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本法首载于晋肘后备急方。而隔 蒜灸一名,则最见于宋陈自明的外科精要。古人主要用 于治疗痈疽,宋代医家陈言在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 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 ,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 大艾炷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 时方住。”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若 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 灸之”。在明类经图翼中又作进一步的发挥:“设或疮头 开大,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 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 ”,发展成隔蒜 药饼灸法。 6 7 8 操作方法 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1.隔蒜片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10.3cm的蒜片 ,用针在蒜片中间刺数孔。放于穴区,上置艾炷施灸,每灸 34壮后换去蒜片,继续灸治。 2.隔蒜泥灸:以新鲜大蒜适量,捣如泥膏状,制成厚0.2 0.4cm的圆饼,大小按病灶而定。置于选定之穴区按上法灸 之,但中间不必更换。 9 隔盐灸 最早载于肘后备急方,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 炷施灸,用以治疗霍乱等急症。后世的医籍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都有介 绍。如本草纲目卷十一“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 气者,以盐填脐中,灸盐上七壮,即苏”“小儿不尿,安盐于 脐中,以艾灸之”。现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进,如 在盐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疗的范围也有相应的扩大, 已用于多种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证的治疗。 10 11 操作方法 取纯正干燥的食盐适量研细炒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上 置艾精度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也有于盐上 放置姜片再施灸的,以避免食盐受火爆起导致烫伤。 临床上一般施灸39壮,对于急性病症可根据病还必须多 灸。 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急性腹痛、吐 泻、痢疾、淋痛、脱症等。 12 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