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代谢紊乱ppt课件_第1页
糖代谢紊乱ppt课件_第2页
糖代谢紊乱ppt课件_第3页
糖代谢紊乱ppt课件_第4页
糖代谢紊乱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糖代谢紊乱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1 1 教学目标 【熟悉】血糖浓度的调节;血糖的 来源与去路 【掌握】糖尿病的主要代谢紊乱及 生物化学检测,糖尿病的分型 2 2 第一节 血糖及血糖浓 度的调节 3 3 糖的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 如糖可提供合成某些氨基酸、脂肪、胆固醇、 核苷等物质的原料。 3. 作为机体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 这是糖的主要功能。 2. 提供合成体内提供合成体内其他物质的原料 如糖是糖蛋白、蛋白聚糖、糖脂等的组成成分。 4 4 5 5 一、血糖其来源与去路 1.血糖的定义: 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血糖为 3.89-6.11mmol/L 2.血糖的来源: (1)饮食中的糖 (2)肝糖原的分解 (3)糖异生作用 6 6 3.血糖的去路 1.氧化供能 2.合成糖原 3.转变成非糖物质 4.转变成其它糖及衍生物 5.随尿排出 7 7 当血糖浓度高于8.8910.00mmol/L时, 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则可出现糖尿 。这一血糖水平称为肾糖阈。 肾糖阈的定义肾糖阈的定义 8 8 9 9 1010 1111 (二)激素的调节作用 调节血糖浓度的激素可分为两大类: 降低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Insulin) 化学:胰岛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蛋白类激素, MW:6000,含51个氨基酸残基,有A、B 两条肽链。 1212 人类胰岛素与许多动物来源胰岛素在免疫学 和生物学活性上有相似性。 1313 合成:核糖核蛋白体 前胰岛素原 (102aa) 胰岛素(51aa) 信号肽 (16aa) C肽(31aa) 95% 胰岛素原 (86aa) 4个碱性aa 5% 胰岛素原 1414 释放: 正常人呈脉冲式分泌,基础分泌量约 1U/h (1)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因素: 高血糖(主要)、氨基酸、胃肠的激素 、药物等。 (2)抑制胰岛素分泌的因素: 低血糖(主要)、生长抑素、各种药物等 。 降解:肝脏(主要)、肾。1515 胰岛素作用: (1)促进肌肉、脂肪组织细胞膜对葡萄糖通 透性,使血糖容易进入细胞内(肝脑例外 ) (2)促进肝葡萄糖激酶活性,使血糖易进入 肝细胞内合成肝糖原 (3)促进糖氧化分解 (4)促进糖转变成脂肪 (5)抑制糖异生 1616 作用机制 普遍认为是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 发挥生理效应。 1717 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s IGF) IGF结构上与胰岛素相似,具有类似于胰 岛素的代谢作用和促生长作用。 IGF:细胞生长和分化的主要调节因 子 IGF IGF:生理作用尚不清楚 测定IGF浓度可评价生长激素的缺乏和 过量,监测机体的营养状况。 1818 升高血糖的激素 1、胰高血糖素: 胰岛细胞分泌含29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及酮体生成 作用: 促进脂肪动员 1919 分 泌: 主要受血糖浓度调节,血糖浓度低可刺激 其分泌,反之则抑制器分泌。应激、运动 和氨基酸也可诱导其释放; 胰岛素可抑制其基因的表达,减少其生物 合成和释放。 2020 2、肾上腺素 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儿茶酚胺类激素 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 作用 刺激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抑制胰岛素 分泌。 2121 3、生长激素 促进糖糖异生和脂肪分解 作用 拮抗胰岛素的促组织摄取血糖作用 4、皮质醇 促进糖异生和糖原分解 作用 促进脂肪和蛋白分解 2222 (三)肝的调节作用 肝从器官水平通过各种酶对血 糖进行调节,具有双向调控功能 ,包括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 的异生和转化等。 2323 第二节 糖尿病 一、高糖血症 (一)定义: 高血糖症(hyperglycemia):空腹血 糖高于7.0mmol/L(130mg/dl),血糖高于肾 糖阈8.9-10.0 mmol/L,则出现糖尿。 (二)分类: 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2424 1.生理性高血糖和糖尿均为一时性的, 可见于: (1)饮食性的高血糖和糖尿 (2)情感性的高血糖及糖尿 (3)肾性糖尿 2.病理性的高血糖和糖尿 病理性的高血糖症主要表现为空腹血 糖受损、糖耐量减退和糖尿病。 2525 二、糖尿病的定义与分型 (一)定义: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组由于胰岛 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作用低下而引起的代谢 性疾病,其特征是高糖血症。 (二)典型症状 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 2626 (三) 发病机制 1、机体对胰岛素作用产生抵抗,最终引起 胰腺功能受损; 2、胰腺B细胞自身免疫损伤。 (四)DM的分类 2727 糖尿病的病因学分类(糖尿病的病因学分类(20012001年)年) 1型糖尿病(胰岛的细胞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不足) 免疫介导 特发性。 2型糖尿病(定义的范围可从显著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相对不足, 到显著胰岛素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 。 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 细胞功能的遗传性缺陷 12号染色体HNF-1(MODY3)、7号染色体葡萄糖激酶(MODY2) 、20号染色体HNF-4 、(MODY1)、线粒体DNA、其他。 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 A型胰岛素抵抗、妖精貌综合征、Rabson-Mendenhall综合征、脂 肪萎缩性糖尿病、其他。 胰腺外分泌性疾病 胰腺炎、外伤及胰腺切除、肿瘤、囊性纤维化病、血色病、纤 维钙化性胰腺病变、其他。 2828 内分泌疾病 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胰高血糖素瘤、嗜铬细胞瘤、甲状腺 功能亢进、生长抑素瘤、醛固酮瘤、其他。 药物和化学品所致 吡甲硝苯脲(vacor)、戊双脒(pentamidine)、烟酸(nicotinic acid)、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二氮嗪(diazoxide)、肾上腺 素受体激动剂、噻嗪类利尿剂、苯妥因钠(dilantin)、干扰素 、其他。 感染 风疹、巨细胞病毒、其他。 少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 Stiffman综合症、抗胰岛素受体抗体、其他。 其他可能伴有糖尿病的遗传综合症 Down综合征、Klinefelter综合征、Turner综合征、Worfram综合 征、 Friedreich共济失调、Huntington舞蹈病、Laurence-Moon- Biedel综合征、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卟啉病、 Prader-Willi综合征、其他。 妊娠期糖尿病(GDM)2929 三、几种类型糖尿病的主要特点 (一)1型糖尿病 1、免疫介导糖尿病 1)病因:由于胰岛细胞的破坏(自身免 疫机制引起的)引起胰岛素的绝对不足,且 具有酮症酸中毒倾向。 3030 导致1型糖尿病发生的自身免疫反应与病人的 基因易感性及环境因素有关。 当具有易感基因的个体(如HLADQB1 *0302, DQB1* 0201)在受到某种病毒感染或某些细胞 毒性物质的破坏后,即使仅有少部分的细胞受 到轻微损伤,仍可由此而激发针对自身细胞的 免疫攻击反应。 3131 2)主要特征: 胰岛素的绝对不足 胰岛细胞胞浆抗体 胰岛素自身抗体 存在自身抗体 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 酪氨酸酸化磷酸酶自身 抗 体(IA-2、IA-2) 3232 3 3)特点:)特点: 常见于青少年。 起病较急。 血浆胰岛素及C肽含量低,糖耐量曲线 呈低平状态。 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伤是重要的发 病机制,多可检出自身抗体(ICA、 IAA和GAD)。 对胰岛素治疗敏感。 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特别与HLA 某些基因有很强的关联 3333 2、特发性1型糖尿病 具有1型糖尿病表现,但病因中缺乏自身免 疫反应的证据,也无HLA基因型相关特点。 多见于非裔及亚裔。 3434 (二)2型糖尿病 这类患者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即胰岛细胞 对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细胞的功能减退是 发病的关键。 胰岛素抵抗是指单位浓度的胰岛素细胞效应 减弱,即机体对正常浓度胰岛素的生物反应 性降低的现象。 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和肥胖等 多种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约90的2 型糖尿病存在胰岛素抵抗。 3535 2型DM有很强的遗传倾向性,涉及多种基因 可能包括多种不同的病因 大约占糖尿病总数的90-95% 3636 2型DM的发生与年龄、肥胖、慢性炎症和 缺乏体育锻炼等环境因素有关。尤其好发生 在既往有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血脂紊乱者 。 3737 特点: 典型病例常见肥胖的中老年成人。 起病较慢、症状较轻,体检时发现。 病人可通过控制饮食使症状减轻。 血浆中胰岛素含量绝对值并不降低, 但在糖剌激后呈延迟释放。 ICA等自身抗体呈阴性。 单用口服降糖药一般可以控制血糖, 不适于用胰岛素治疗。 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比例不如1型糖尿 病; 有遗传倾向,但与HLA基因无关。 3838 (三)特殊类型的糖尿病 1、基因遗传性缺陷(细胞、胰岛素受体 基因)。 2、胰腺疾病(包括胰腺的炎症、肿瘤、感 染、损伤和胰切除等)。 3、内分泌疾病所致:肢端肥大症、嗜铬细 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 4、药物和化学品所致:糖皮质激素、甲 状腺素、苯妥因钠、干扰素等。 5、感染(风疹、巨细胞病毒)。 6、其它。 3939 (四)妊娠期糖尿病(GDM) GDM:指在妊娠期间任何程度的糖耐 量减退或糖尿病发作,也不排除妊娠 前已存在糖耐量异常而未被确认者, 但已知DM伴妊娠者不属此型。 在分娩6周后,应按复查的血糖水平 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重新确定为: 糖尿病; 空腹血糖损伤(IFG ) 糖耐量减退(IGT); 正常血糖 。 4040 四、糖尿病的主要代谢紊乱 (一)糖代谢紊乱高血糖和糖尿 (二)脂类代谢紊乱高血脂、酮症酸中 毒。 (三)体重减轻和生长迟缓 (四)微血管、神经病变和白内障的发生 4141 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胰岛 素/胰高血糖素比值,机体组织不能有 效地摄取和利用血糖,葡萄糖在肝、肌肉 和脂肪组织的利用 ,肝糖原降解和糖 异 ,引起血糖 。 血糖过高可经肾排出,当肾功能障碍时 ,引起糖尿,并产生渗透性利尿,严重甚 至可引起脑细胞脱水,出现高渗性高血糖 昏迷,其死亡率高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一)糖代谢紊乱高血糖和糖尿 4242 胰岛素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脂肪分解 甘油三酯 LPL活性 酮症酸中毒 血中VLDL 、CM清除 高VLDL、 CM血症 FFA VLDL 高VLDL血症 脂肪肝 动脉粥样硬化 酮体生成 (二)脂类代谢紊乱 高血脂、酮症酸 中毒 肝 血浆胆固醇 升血糖激素升血糖激素 HMG-CoA 还原酶 肝 4343 (三)体重减轻和生长迟缓 胰岛素是以促进合成代谢为主的储存 激素,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体内蛋白质合 成 ,分解代谢 ,可导致机体出现负 氮平衡。 4444 (四)微血管、神经病变和白内障的发生。 长期高血糖可使蛋白质发生非酶促糖基化 反应,糖基化蛋白质分子与未被糖化的分子互 相结合交联,使分子不断加大,进一步形成大 分子的糖化产物,这种反应多发生在那些半寿 期较长的蛋白质分子上,如胶原蛋白、晶体蛋 白、髓鞘蛋白和弹性硬蛋白等,引起血管基底 膜增厚、晶体浑浊变性和神经病变等病理变化 。由此引起的大血管、微血管和神经病变,是 导致眼、肾、神经、心脏和血管等多器官损害 的基础。 4545 糖尿病时,脑细胞中的葡萄糖含 量随血糖浓度上升而增加。葡萄糖在 脑细胞中依次转化为山梨醇和果糖, 它们不能被脑细胞利用,又不易溢出 脑细胞,从而造成脑细胞内高渗,引 起脑水肿。 4646 五、糖尿病的诊断及其实验室 检测指标 (一)糖尿病诊断标准(2001年) (1) 空腹血糖浓度 7.0 mmol/L (2)出现糖尿病症状加上随机血浆葡萄 糖浓度11.1mmol/L; (3)OGTT 2h血浆葡萄糖 11.1mmol/L 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忽视餐后血糖,因为它对糖尿病 的早期诊断意义更大;二是尿糖阳性仅作为糖尿病的诊断 线索,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4747 空腹血糖损伤(IFG) 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在6.1*7.0mmol/L (110*126mg/dl)内时,即可诊断。 糖耐量减退(IGT) 1.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7.0mmol/L ( 126mg/dl)。 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浆葡 萄糖(2h-PG)在7.811.1mmol/L(140 200mg/dl)。检测结果同时满足以上两项时 ,即可诊断。 空腹血糖损伤和糖耐量减退的诊断标准 4848 (二)血糖的测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取样方式:血浆、血清、毛细血管血( 全血测定) 一般采用空腹血样本,取血后迅速分离细 胞成分,并及时测定血糖。 抗凝剂:草酸钾氟化钠(2mg/dl可在 24h阻止葡萄糖酵解) 注意:使用不同的标本应采用不同的参考范 围 4949 2.结果判定: 参考范围:3.896.11mmol/L FBS7.0mmol/L,诊断为DM 随机BS11.1mmol/L,诊断为DM FBS: 6.11 7.0 mmol/L可疑,进一步检查 餐 后2h血糖7.8mmol/L,可怀疑DM 5050 3.测定方法: (1)化学法:如邻甲苯胺法 (2)酶法: a.已糖激酶法参考方法 b.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比色 法(GODPOD法)推荐方法 5151 (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 OGTT:是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当一次口 服大量葡萄糖后,在其后2h内4次测定血糖 含量,用以了解机体对葡萄糖的调节能力的 试验,称之为OGTT 。 5252 1.OGTT的适应症 (1)空腹血糖浓度在6.17.0mmol/L 且疑为糖尿病患者 (2)诊断为妊娠性DM (3)诊断糖耐量减退 (4)临床上出现肾病、神经病变和视网 膜病而又无法作出合理解释者。 5353 2.OGTT的标准化 (1)病人准备: a.正常饮食,正常活动,试验前3天,每日饮食含糖 不低于150g。 b.试验前三天停服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咖啡因、速 尿、氟哌啶)。 c.试验前应空腹1016h。 d.试验前和试验中,病人精神和身体都处于休息状 态。 e.整个试验期间,不可吸烟、喝咖啡和进食等。 5454 (2)葡萄糖负荷量 成人将75g葡萄糖溶于250ml的温开 水中,于5min内饮入;妊娠妇女用量为 100g;儿童按1.75g/kg体重给予,最大 量不超过75g,同样于5min内服完。 5555 (3)标本的收集 试者在服糖前静脉抽血测空腹血糖。 服糖后,每隔30min抽血样一次,共4次 。若疑为反应性低血糖症的病例,可酌情 延长抽血时间(口服法延长至6h)。于抽 血同时,每隔1h留取尿液作尿糖试验。 5656 3.参考值 (1)空腹血糖6.1mmol/L (2)口服葡萄糖后3060min达高峰, 峰值不超过10mmol/L (3)2hPG7.8mmol/L 每次尿糖试验均为阴性。 5757 4.临床意义: 5858 (1)糖尿病性糖耐量 a.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7.0mmol/L b.葡萄糖峰值超过11.1mmol/L;尿糖 () c.延迟(2h以后)回复到空腹水平。 此时重要的判断指标是服糖后2h血糖浓 度仍然高于空腹水平。 DM患者糖耐量曲线的最大特征是耐糖曲 线延迟恢复到空腹水平。 5959 耐量减退(IGT)反映了负荷状态下机体对葡萄 糖处理能力的减弱。 (2)耐量减退(IGT) 常见于无症状的糖尿病(亚临床型), 表现为轻度耐糖量降低,空腹血糖可低于 7.0mmol/L,但口服葡萄糖后,30min、 60min、90min、血糖水平可 11.0mmol/L,特别是2h后血糖水平仍在 7. 811. 1mmol/L者,追踪随访几年后, 其转归为:1/3正常,1/3 糖耐量受损 ,1/3 DM 6060 (3)空腹血糖受损(IFG) 空腹血糖受损(IFG):反映了基础状态 下 糖代谢稳态的轻度异常。 其表现为: 血浆FPG介于6.17.0 mmol/L 2hPG 7.8mmol/L 6161 (四)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 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GTT)的适应症与 OGTT相同。对某些不宜作OGTT的患者,排 除影响葡萄糖吸收的因素,应按WHO的方 法进行IGTT。 6262 (五)糖化蛋白的测定 测定糖化蛋白可为较长时间段的血糖 浓度提供回顾性评估,而不受短期血 糖浓度波动的影响。因此,糖化蛋白 浓度主要用于评估血糖控制效果,并 不用于糖尿病的诊断。 6363 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GHb ):在红细胞生存期间,HbA与血中已糖 (主要是葡萄糖)缓慢、连续的非酶促反 应产物,为HbA合成后化学修饰的结果。 形成特征: 形成是不可逆的。 浓度与红细胞寿命(120天)和该时期内血 糖 平均浓度有关。 1、糖化血红蛋白 6464 临床应用: 目前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只反映糖尿 病患者过去68周平均血糖浓度。可 作为评估血糖控制情况的可靠的实验 室指标,它是DM长期监控的良好指 标。 6565 2、果糖胺 果糖胺是血浆蛋白酮胺的普通命名。 酮胺:血浆清蛋白和其他蛋白与葡萄糖发 生非酶促糖基化反应生成。 所有糖化清蛋白都是果糖胺,测定果糖胺 主要是测定糖化清蛋白。 清蛋白的产生比血红蛋白快(T1/2:20天) ,糖化清蛋白的浓度反映的是近 23周血 糖平均浓度,是DM近期控制的一个指标。 6666 3、糖化终末产物(AGE) 非酶促作用使葡萄糖与长寿命蛋白质(如 胶原)相连,产生不可逆的AGE。 Hb- AGE提供一种比糖化血红蛋白更长期 的糖尿病控制指标。 6767 (六)胰岛素、胰岛素原和C肽 的测定 胰岛素、胰岛素原和C肽的合成 6868 20 10 30 B链 C肽 A链 C肽 C肽 B链 A链 NH2 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fig 3-4, p43 ) 6969 1、胰岛素测定 测定方法:放射免疫分析、ELISA、化 学发光等。 临床意义: 评估空腹低血糖 的分类 预测 评估胰岛细胞活性 研究胰岛素抵抗机制 7070 、胰岛素原 它是胰岛素的前体及贮存形式,其生 物学活性仅为胰岛素的10。血中量 少(胰岛素3%),半寿期长(胰岛 素23倍) 临床意义: 诊断细胞肿瘤 家族性高胰岛素原血症 确定胰岛素分析的交叉反应 7171 3、C肽 特点: 没有生物学活性 和胰岛素等摩尔数分泌入血循环 半寿期更长(35分钟) 禁食后其浓度比胰岛素高510倍 降解主要在肾脏,在肝脏代谢可 忽略。 7272 测定C肽浓度水平比测定外周血胰岛素 浓度更好反映胰岛 -细胞生成和分泌 胰岛素的能力。 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评估空腹低血糖 评估胰岛素分泌 监测胰腺手术效果 7373 (七)其它检测项目 1.尿中酮体 2.血脂的测定 3.血气分析 4.血清电解质的测定 5.血、尿渗透压的测定 7474 (七)糖尿病检测指标的临 床应用评价 (一)糖尿病的早期筛查 DM的早期筛查指标包括: n免疫学标志物 n基因标志物 n胰岛素分泌 n血糖(IFG、IGT) 7575 目前2型DM患者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建 议对符合以下危险因素中任意两项的超重 青少年进行DM筛查: n有2型DM家族史 n属于DM发病高危种族 n有IR的征兆 7676 第三节 低血糖症 7777 一、定义: 低血糖症(hypoglycaemia):是 指空腹血糖浓度低于某一极限,临床 出现一系列因血糖浓度太低引起的症 候群。 一般认为空腹血糖浓度低2.78 mmol/L称为低血糖。 7878 二、病因: 血糖的来源小于去路: (1)激素效应:a.胰岛素过剩,指糖尿病病人胰岛 素治疗用量过度;胰岛素分泌过多如胰岛素瘤、 胰岛素增生症等 ;b.皮质醇缺乏,如阿狄森病; c.ACTH缺乏;d.生长激素缺乏。 (2)肝病变: a.肝糖原过度消耗如长期饥饿空腹、剧烈运动或高 烧病人,严重肝细胞损害和急性药物中毒等。 b.肝糖原释放受损,主要见于遗传性缺陷病如G6 P酶缺乏所到的型糖原贮积病。 7979 三、临床症状 饥饿感,四肢无力,面色苍白,心慌 ,出冷汗,头昏,倦怠,严重量肢体与口 周麻木,记忆减退和运动不协调甚至意识 丧失。 四、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及测血中糖浓度即可确 定。 8080 五、临床分类法 (一)新生儿婴儿低血糖症 (二)成人空腹低血糖 (三)餐后低血糖 (四)无症状低血糖 8181 餐后低血糖的诊断程序 8282 第四节 糖代谢的先天性异常 一、糖原代谢先天性异常 最常见的是糖原贮积病 糖原贮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s): 由于糖原合成和分解异常,使糖原在细胞中过 多贮积或糖原分子异常,可有低血糖的遗传性 疾病。 最常见的糖原贮积症是型糖原贮积症。 检测方法:肝或肌肉的活检标本测特异酶活 性。 8383 各类糖原贮积病及其临床体征 8484 二、糖分解代谢途径的先天异常 (一)丙酮酸激酶(PK)缺乏病 在糖酵解过程中,丙酮酸激酶催化磷 酸醇式丙酮酸生成烯醇式丙酮酸,同时产 生ATP,是酵解途径产生ATP的反应之一 ,PK缺乏将导致成熟红细胞缺乏ATP,进 而发生溶血。 实验室检查:自身溶血试验阳性。 8585 (二)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缺乏 症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由丙酮酸脱氢酶、二氢硫辛酸 转乙酰基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及NAD、FAD、CoASH 、焦磷酸硫胺素、硫辛酸三个酶、五个辅助因子组成。 其氧化的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的反应是糖进 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成CO2和水、产生大量ATP的关 键。 该酶复合物中各种亚基的先天性缺陷,都可使丙酮 酸不能继续氧化产生ATP,使儿童脑组织不能有效地利 用葡萄糖供能,进而影响了儿童大脑的发育和功能,严 重者可导致死亡。 丙酮酸不能进一步氧化,致使患儿血液中乳酸、丙 酮酸和丙氨酸的浓度显著升高,出现慢性乳酸中毒。检 查: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并进行酶学测定 868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